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6-01 17:49:1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必备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必备15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师:课下我了解同学的业余活动很丰富,老师收集了一些同学们喜欢的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张图一张图出示“他在干什么”边出示边让学生说,最后把6项活动放在一起出示)

  师:在这些活动中你最喜欢哪项活动呢?(2男2女)请你说

  生:我喜欢电子游戏。

  师:你呢?

  生:我喜欢踢球。

  师:你也来说一说。

  生:我喜欢画画。

  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的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师:看来男生和女生的性格特点不同,喜欢的活动也不同,那么老师想知道我们班同学最喜欢哪种活动,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调查。

  师:用什么方法进行调查呢?

  生1:用举手的方法。生2:投票的方法。

  生3: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不少,今天我们就用举手表决的方法来分别统计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二、引入新课:

  1、 自主调查

  师:请看屏幕。(停顿)请同学们拿出和(师边说边贴)我一样的统计表先看一看,再注意听调查活动要求:把表贴上。

  师:我们已经清楚活动要求了,现在我要找2个女生来调查男生的情况,谁想来当小小调查员呢?

  生:调查活动现在开始!男生喜欢看书的同学请举手。(调查、记录读数)喜欢看书的人有9人,请同学们记录。

  师:我们算一算男生一共多少人?(20人)正好和在座的男生数相等,你真是一个合格的小调查员。

  师:你们俩配合得太默契了,把掌声送给他们。

  师:下面我们再找2个男生来调查一下女生的情况,谁愿意来。(调查过程中,调查员发现重举或不举的现象,师表扬:你真是一个合格的小调查员)

  2.分析数据,比较体验。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这么快就完成了两张统计表,这就是我们以前学习的单式统计。

  (板书单式)观察这两张表,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了男生喜欢看书的有2人,喜欢踢球…男生喜欢( )最多,喜欢( )最少

  生2:我知道了女生…

  生3:我知道了喜欢看书的一共( )人,喜欢踢球一共( )人。

  生4:我知道男生喜欢看书比喜欢踢球少( )人。

  生5:我知道男生喜欢画画比女生喜欢画画多( )人。

  师:那在进行对比获得信息时,我们需要观察两张(指表)表才能发现,太不方便,能不能像办法把这两张表合成一张表呢?(慢)生:能。

  停顿,师:别着急,请同学们拿出填好的这两张表在小组内先说一说,再动手摆一摆,改一改,现在开始吧!(师指导生活动)4分钟。

  师:请同学们坐好,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一下你们组的作品。

  生1:我是左右摆放的。 *展示前,屏幕放大

  师:他的作品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

  生:我来评价,我觉得这样摆不方便。

  师:是呀!太长了,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生:我们组是上、下摆的`。

  师:这样摆可以吗?

  预设1生:我来评价,不可以,有点乱。

  师:那你上来摆一摆吧。

  生:展示。追问:为什么挡住这部分内容,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我发现活动项目是一样的,这样更清楚。

  预设2生:我来评价,不可以。

  师:哪你觉得哪不合适呢?

  生:我觉得应该把女生的活动挡上。

  师:你快来摆一摆吧。

  师:有道理,和他摆的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师:这个办法真不错,老师也像你这样把两张表合成一张表。你们是怎么修改的?

  生1:我们组觉得把下面的人数应该改成男生、女生、

  师:你来改一改。(改后)对,应该把性别标清楚。

  没有举手的情况:师问: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

  有举手的时候直接叫

  生2:我们小组把上面的男要改成男女生。

  师:你也来改一改。(改后)这样更准确了。(指着说,这就是统计表的标题)

  师:还有要改的地方吗?

  生3:老师我觉得这个表格里只表示活动一项内容,太少了,还应该加上性别。

  师:是这样吗?(师贴上)你想得真周到。

  师:现在我们改完了吗?

  预设1:有举手,就让他说。

  预设2:没有,引导生观察。

  师:统计表中有活动(指)、性别(指)还有什么内容?(人数)对了,所以怎样在格子里表现出来我们要在第一个格子中没体现3项内容。(贴图)

  师: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成功的把2张统计表合成了一张统计表。

  板书:合复式,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复式统计表。(板书课题)

  齐读。

  师: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请同学们看屏幕,红色区域这一部分表示什么?(性别)蓝色区域这部分表示人数,剩下的绿色区域表示性别(生齐说)这是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表头中包含了复式统计表中3部分内容。

  师:看着统计表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提上、下对比的3个)

  生1:提问题

  师:谁能回答

  生2:提问题

  师:谁还能提问题,你自己找小伙伴来回答吧

  生3:提问题

  师:你想找谁?

  语言训练

  师: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棒,老师也提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问题: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生:... 师:真是个好建议

  师评:你的建议太棒了

  生:... 师:这个建议也不错,希望男同学能接受

  师:同学们认识了复式统计表,想一想复式统计表和没合并之前的单式统计表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给孩子思考时间)对了,内容更丰富了。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观察对比也更方便

  预设:有表头了

  师:单式和复式统计表都有表头,单式统计表有1项内容,复式有3项内容,内容有什么变化?

  生1:内容多了

  生2:我发现复式统计表更方便比较。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正式因为复式统计表的这些特点,所以它在生活中广泛应用,让我们一起看看吧!(给出足够的时间)

  三、练习:

  1、出示统计表

  师:这张表格完整吗?(不完整)谁来帮忙把这个表补充完整。(生说,屏幕出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表,谁愿意大声读出问题,《问题与声音同事出现》,我们一起用手势来判断对和错。都读对了,你们是横着观察,还是竖着观察

  注:在回答1和3时引导学生说出是横着观察,还是竖着观察

  师:同学们都答对了,在观察复式统计表时,有时要横看,有时要竖着看来寻找信息解决问题,你们真了不起,那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吗?(能)

  (屏幕出)师:这是我们三年十班体育达标成绩,请同学们拿出和屏幕上一样的记录单(停顿)仔细观察信息,再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问题。

  生填,师:大家请坐好,谁来汇报

  生:(实物投影展示)

  师:希望我们班同学在体育达标中也能像他们取得优秀的成绩

  3、师:通过今天学习,我们不但会观察统计表解决问题,还能收集数据整理成表

  师:你们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还满意吗?(满意)。请同学们拿出自我评价单,先进行自我评价,根据小组成员自我评价的信息等,小组共同制作出组长手中复式统计表,看那组最棒(出示表)

  师:填好了吗?(填好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一、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与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

  体育中的数学是通过研究体育中体操队列与安排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通过体操队列的变换队形,探索行数、每行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安排比赛场次来研究组合问题,探索运用图示、列表、计算、连线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有序思考。

  教材将两个知识点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两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获取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数学的实际价值。

  三、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要到了,体育节中会遇到好多问题,为了让同学们在体育节上有出色的表现,我们先来解决一些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师:说一说在体育节上可能会有哪些数学问题?

  (二)新课

  1.比赛项目一:体操表演

  (1)(出示图片)这是我们年级体操队彩排时的队形,如果要变换队形站成4行,每行要站多少人?

  (从队形可以看出,这个体操队有6行7列,总人数为67=42(人),要站成4行每行人数应为424=10(人)2(人),每行可以站10人,另外两个人可以在前面领操。)

  (2)如果站一个方队(正方形队伍)可以怎样做?

  (队伍有6行7列,要站成方队,可以去掉一列或是增加一行。观察图片。)

  (3)为了出场时的队形是方队,我们只出场36名队员,他们可以站成一个几行几列的方队?

  (方队的行列相等,因为66=36,因此所站成的方队是一个6行6列的正方形。)

  (4)在表演过程中要不断变化队形,这个方队可以变成哪些长方形队伍,请你找一找?

  (因为无论怎么样变化,总人数36不变,136=218=312=49=36,所以可以站成1行36列、2行18列,)

  (5)把结果整理填写在书中的表格内。

  2.比赛项目二:拔河比赛

  (1)四年级的1,2,3,4班要进行几场拔河比赛。

  (1班和2班,1班和3班,1班和4班,2班和3班,2班和4班,3班和4班。)

  注意:进行过一次比赛的两个班级不能重复。

  (2)能不能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法来表示。

  ①可以用连线的方法。

  ②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3+2+1=6

  ③还可以画线段图。

  (3)提供列表格的方法,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含义。

  (在表格中,两个班级交叉的表格代表两班之间的一场比赛,自己班级和自己班级不能比,用斜线划去,而斜线将表格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代表各班之间的比赛,而另一部分是重复的,舍弃。)

  (三)作业

  1.如果我们班的学生要站成方队,可以怎样做。

  2.完成教材77~78页的.问题。

  四、教学反思

  研究体育中的数学问题,目的就在于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让学生经历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体操表演中,要站成4行后又余2人,我请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与生活中的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进行实际设计,怎样站才能更美观呢?学生设计出让这两个人领操,给人感觉此举很有意义。在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突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无限的。在比赛中列表格的方法对学生来讲偏难,但通过呈现方式的改变,将表格放手交给学生,请他们来分析这种方法的道理,在探究表格意义的同时,学会用列表格的方法解决搭配问题,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教科书88~8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认识消暑,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类推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课件显示三种图形

  师:屏幕上都有些什么图形?图形上的涂色部分、标出部分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小结:象这样表示部分不足1的时候,可以用分数来进行记录。

  二、新授

  1、贴近生活,引入新知

  ①引出小数

  师:在课前老师布置你们去收集各种各样的数,现在请把自己的数字信息在小组内与同学互相说一说、交流交流。找找哪些是我们没有学过但你们已经知道的数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这些没有学过的数都有什么特点?这类有小圆点的数字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小结:象这些中间有个小圆点的数,叫做小数。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数王国来认识小数。

  ②教学读法

  这些小数应该怎么读呢?谁能大声的读一读,在读的时候想一想,小数的读法与整数有什么不同。

  小结:先读小数点左边的数,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点,小数点右边的数按照顺序依次读。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①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足以看出大家对小数是有所了解的。课前,老师也去超市逛了逛,调查了几种商品的价格。(课件显示:商品价格)

  瞧,都有哪些商品呢?谁能试着读出它们的价钱呢?

  根据经验谁来说说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

  (含义: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数表示几角,第二位数表示几分)

  ②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小数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表示物品的价格还可以表示物体的长度、重量……

  〈课件显示米尺〉

  师:瞧,这是一把测量长度的`米尺,你发现它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屏幕上闪烁的这一份有多长呢?

  生:一分米。

  师:谁能说说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呢?十分之一米也就表示多少?

  师:1分米以米为单位除了用分数十分之一米表示以外。谁知道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的确,1分米不仅可以用分数十分之一米来表示,还可以用小数0.1米来表示。

  怎么写这个小数呢?(教写法:先写0,然后在0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小数点要写的圆圆的,不要写成顿号、逗号,在写小数点后面的数字1)

  既然1分米可以用分数十分之一米来表示,还可以用小数0.1米来表示,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全班读一读

  3分米、7分米以米为单位,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呢?同学们自己写一写读一读。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记录,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表示的长度相等,只是书写的形式不同。

  ③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二位小数

  (交流)师:现在老师把这把米尺平均分成了100份,闪烁的这一份有多长呢?1厘米以米为单位用分数怎么表示,用小数又怎么表示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朋友说一说。

  (汇报)谁能说说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百分之一米也就表示多少?1厘米除了用分数百分之一米表示以外,用小数怎么表示呢?谁来写一写。

  百分之一米表示1厘米,0.01米也表示1厘米,那么百分之一米就是0.01。

  那么3厘米、18厘米,以米为单位,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呢?把答案写在课本上。

  ④比较异同

  师:0.1、0.3,0.01、0.03这两组小数,它们有什么地方相同,有什么不同?

  ⑤归纳概括

  交流:什么样的分数能用一位小数表示,什么样的分数能用两位小数来表示呢?小组里商量商量

  汇报:哪个小组愿意说你们交流的结果?

  ⑥大家观察黑板上这些用米作单位的小数都够1米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小数点前面都是0

  师:对!小数点前面是0的树都不够1米,如果超过1米还能用小数表示吗?

  (请看信息:王东身高1米30厘米)从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呢?同桌互相讨论

  板书:1米30厘米=1.30米=1.3米

  ⑦认识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用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多长呢?

  生: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米,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数表示几分米,第二位表示几厘米

  3、巩固新知

  争当小小播报员,播报有关小数数学信息。

  四、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小数,你学到了那些有关小数的知识?还想知道有关小数的哪些知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让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②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⑵能力目标。

  ①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②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

  的探索能力和创新。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④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在学习和活动中,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课件。

  学具: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现在谁来介绍一下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前面在练习中我们已经发现可以用数小正方形的方法来求面积。(电脑出示)如下图:

  让学生说说每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3、师:同学们,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操场的面积、游泳池的面积…(出示图片),也用数正方形的方法去求,那可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的、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让数学接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课件出示篮球场、操场、游泳池等图片,在具体可感的的场景中引起学生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太麻烦,应该寻找一个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想。

  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的面积计算方法。

  1、复习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研究长方形的面积之前,谁先来说说长方形的周长是如何计算的?

  2、师:既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与它的长和宽都有关,现在请你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回答,肯定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有关长方形的知识已有计算周长的方法,我就利用这个旧知,让学生猜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不是跟它的长和宽有关呢?在迁移中导出新知。)

  (二)分层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初求面积,猜想方法。

  师:既然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关,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现在请你先来试一试。在练习纸上,有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请你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可以自己独立尝试,也可以同桌讨论进行。学生动手尝试。

  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

  设想学生可能有的方法:(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摆了15个,所以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2)每行摆5个,可以摆3行,它的面积是5×3等于15平方厘米。(3)用尺画了15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4)因为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所以它的面积是5×3等于15平方厘米。

  比较学生的方法,说说哪一种最简便?(发现用乘法计算最简便)

  发现用乘法计算的第2种方法与第4种的联系。观察第2种方法与第4种方法,有没有发现什么?

  (联系:因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所以可以每行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宽是3厘米,所以可以摆3行。所以第2种方法其实与第4种方法是相类似的。就是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宽厘米数的积。)

  师:经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用乘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比较简便。现在请你们猜一猜,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出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

  那我们的这个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在上面的猜想上打个问号)下面我们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学生先初步求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不仅跟它的长和宽有关,而且猜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这个

  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学生带着想要去验证这个计算方法的急迫心情开始下面的活动。)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1)师:老师在每组桌上摆了一个信封,在每个信封里放了许多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请你自己动手来拼各种各样的长方形。

  (2)在拼长方形之前,老师要提两个要求:

  ①用到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限,想用几块就用几块。

  ②同桌合作,一个人拼,一个人记录。也可以交换着拼和记录。每拼出一个长方形,就请你在这张表格(实物投出表格)中记录下你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然后再接着拼。

  ③拼好以后,请你和同桌相互说说你拼的这个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了多少个面积是1平方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反馈交流。

  (1)(指名学生反馈)现在谁愿意来讲一讲你是怎么拼的?你拼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了多少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边说师边在电脑中输入。)

  (2)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拼法吗?

  4、四人小组讨论。把你们的表格放在一起,相互观察表格,你从大家的表格中能发现什么规律了吗?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了吗?

  5、:刚才我们通过大胆猜想,并通过自己的实验进行了验证,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种学习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学习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在合作中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的力量。)

  6、寻找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1)学生猜想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电脑出示)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求出它的面积。

  (3)再把这个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长5分米、宽5分米(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计算面积。

  (4)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学生再次猜想,并利用迁移,找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7、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我们来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发现了什么?(通过都是用乘法来进行计算的。不同的是长方形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行了,其实正方形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

  三、应用方法,巩固深化。

  1、先量一量,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让学生先估计它们的面积。

  学生动手测量并计算。

  反馈交流。

  2、先估计书本封面和黑板的面积,再动手测量,计算它们的面积。

  3、学校在开展绿化、美化校园活动中,在操场西边修了一个边长是5米的正方形花坛,请你帮忙算算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栏杆,请你帮忙算算栏杆有多长?

  4、前两天,老师就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我办公桌上的一块面积是24平方分米的台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再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请你们帮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一、学习目标

  1.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2.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编排结构如下表:

  口算除法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29~30页的例1、例2.

  学习目标:

  1、 学会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百、整千的数及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口算算理。

  2、 能正确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培养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学会口算思路及口算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进行口算。

  学具准备:69根小棒(其中6个整捆,每捆10根,9根单根小棒).

  学习流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说说是怎样想的。

  8÷4 35÷5 40×2

  9÷3 24÷6 500×6

  2.填空:

  80里有( )个十,400里有( )个百.

  46里有( )个十和( )个一.

  39里有( )个十和( )个一.

  二、自学交流:

  1.有60个苹果,需要分给几个人吃,要求每人分得的苹果一样多.

  (1)60个苹果平均分给3人,每人多少个?

  (2)60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每人多少个?

  (3)60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多少个?

  (4)60个苹果平均分给6人,每人多少个?

  2.学习例1.

  (1)学具操作,研究算法.

  用60根小棒代替60名同学(每组 6捆小棒),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题,边摆小棒,边研究其计算方法.

  (2)小组汇报计算方法:

  ①计算:

  想法一: ( ) ÷3=( )所以 60÷3=( )

  想法二: ( )×3=60 所以 60÷3=( )

  想法三: ( )+( )+( )=60 所以 60÷3=( )

  ②算法比较:你认为以上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③小结:计算60÷3时,通常这样想:( )÷3=( ), 就是20.

  (3)试算 60÷2=( ), 60÷6=( )。

  (4)小结算法:

  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再除.把60看成是 ( )个十,( )个十除以3得( )个十,就是( )。

  (5)初步练习:80÷4= 90÷3= 80÷2= (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3、想一想:600÷3可以怎样算?6000÷3呢?说出口算过程。

  点拨:在计算一位数除整百、整千的除法时,可以把几百看作几个百,把几千看作几个千,再进行口算.

  4.教学例2.

  (1)摆出准备好的69根小棒.提问:把69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分一分,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2)先分( ),每份分得( )捆?再分( ),把单根的分成了( )份?每份分得( )根?分完后每份共有( )根。

  (3)说明计算方法:69根小棒有6捆(每捆10根)和9根,也就是69可以分成( )个十和( )个一;先分整捆的,就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再分单根的,就是把9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个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捆的和单根合起来( + =23)就是所求的结果。

  三、展现提升:各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注意认真倾听,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时补充纠正。

  四、达标测评:

  1.69÷3=23 想:( )÷3=   ( )÷3=  ( )+( )=23

  2.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1)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8÷2= 36÷3= 55÷5=

  (2)写出除法算式,再口算出得数。

  72除以9_________ 4除48__________

  五、全课总结:今天学会了什么?

  除法估算

  学习内容:教材16页例2

  学习目标:

  1、体会除法估算的意义。学会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方法,并能正确估算。

  2、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学习重点: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方法

  学习难点:根据情境合理进行估算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习流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列问题

  (1)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大约运多少箱?

  (2)小黄从家到学校346米,走6分钟到达学校,平均每分钟行多少米?

  (3)每瓶饮料3元,100元最多买多少瓶饮料?

  (4)182个同学们春游,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蓬,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2、你能列式吗?

  3、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要用除法估算来解决。今天我们就学习“除法估算”。

  二、自学交流:

  1、学生读题,列出算式

  (124÷3≈ 247÷4≈ 100÷3≈ 182÷4≈ )

  说一说这几道算式的意思。

  2、 解决第一个问题124÷3≈

  (1)试着估算:124÷3≈

  (2)比较:124÷3≈ 124÷3≈

  120 123

  (3)交流,说估算方法。

  ①124≈120 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②124=120+4 120÷3=40

  剩下的4箱中每人还可以运一箱,每人大约运41箱。

  比较:两种估算的方法都是正确的。

  两种估算有微小的差别,但都接近准确值,这样的差异在本题中可以忽略不计。

  3、解决第二个问题:

  (1)独立估算346÷6≈

  (2)交流,说估算方法。

  ①346≈300 300÷6=( ) 平均每分钟行( )米。

  ②346=300+46 300÷6=( ) 46≈48

  48÷6=( ) ( )+( )=( )平均每分钟行( )米。

  ③346≈360 360÷6=( ) 平均每分钟行( )米。

  4、讨论、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方法。

  (1)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2)归纳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方法:将被除数看作接近整十整百的数,且是除数的倍数;再计算。

  5、小组讨论。

  问题(3)中100能估成120吗?为什么?

  问题(4)中182能估成160吗?为什么?

  ①在问题(3)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不能估大。

  ②在问题(4)中,如果把182能估成160,有的同学将得不到帐篷,所以只能估大即将182估成200,才能保证每个同学都能住进帐篷。

  6、独立完成100÷3≈,和182÷4≈

  (1)独立估算

  (2)说一说估算过程和结果。

  小结: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方法:

  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 )整( )或几( )几( )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三、展现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倾听,及时补充,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达标测评:

  1、完成教材61页“做一做”第1题

  (1)展示问题:260个桃子分4筐装,大约每筐装多少个?

  把260看成240和280都可以吗?为什么?

  (2)说出你的估算方法。

  2、完成教材61页“做一做”第2题

  3、160人去春游,每车坐28人,6辆车够吗?谁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4、 教材17页3、4题。

  五、课堂总结:

  1、 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

  2、 说一说生活中用到除法估算的例子。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针对除数是一位数的估算的方法和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设计,我注意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总结出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估算的灵活性,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取得了预期效果。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学习内容:教材第22页例3及相应的练习。

  学习目标:

  1、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的百位不够商1个百)的算理,会在此基础上正确进行计算。

  2、能直接判断出商是几位数,学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说清每一步的算理,从而提炼出算法。

  3、归纳总结出判断商的位数的方法。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及分析归纳的能力。

  学习重点:学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的百位不够商1个百)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当被除数的百位不够商1个百时,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卡、小黑板。

  一、复习旧知:

  1.竖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69÷3

  (独立计算讲述计算方法,重点说出算理及计算顺序。)

  2.填空:

  200是( )个百,也是( )个十;30是( )个十;

  20个十与3个十合起来是( )个十,也就是( )。

  二、自学交流:

  1、小梦和小欣正在整理这些照片,(出示主体图)你在图中都了解到什么信息?

  2、估算:

  (1)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算式?

  (2)谁来估一估,大约能插多少张啊?

  238≈( ),( )÷6=( )(页)

  3、探索竖式算理及算法

  (1)如果要准确的知道能插多少页怎么办呢?

  (2)尝试计算。

  你在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算不下去?怎么办?

  商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利用小棒操作)2个百在百位不能平均分成6份,但是如果把这2个百拆开放到十位上就会变成( )个十,与十位的3个十合成( )个十,这样就能分了。

  (4)用竖式算:2个百除以6商不够1个百,可以把这2个百看作20个十,这20个十正好与十位的3个十合成( )个十,这样( )个十就能除以6了。

  点拨:当百位上不够商1时,要把百位的数与十位的数合并成几十个十,再去除以除数。

  4、我会用竖式算:236÷6

  (1)23除以6商几余几?商3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2)说说计算过程。

  (3)小结方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先用被除数的( )位数字去除以除数,如果不够商一个百,就把( )位数字与( )位数字合起来再去除以除数。

  5.解决问题:要插多少页?

  (1)与估算的结果对比。

  (2)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1本相册能插得下这些照片吗?

  6.判断商的位数:

  (1)观察: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而有的商是三位数呢?

  (2)判断下面各题的商分别是几位数。说说你的方法。

  276÷6 324÷2 651÷3 640÷3 498÷8 738÷9

  三、展现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倾听,及时补充,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达标测评:

  1、竖式计算:

  156÷3 434÷8 605÷6

  2、在□42÷3中,如果商是三位数,□最小可以填( );如果商是两位数,□最大可以填( )。

  五、全课总结,深化认知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一的练习题目,使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基础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时间分配:2课时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28页“练一练”和第33页“练习一”的第1---7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强化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计算习惯,提高学生口算、心算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难点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2、提高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谁能给大家出一道这样的题?

  学生汇报所出的题,教师把学生出的题板书在黑板上。

  提问:怎样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先省略因数中的0,先算出乘积,最后在积的后面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

  (二)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3题。

  集体订正。

  2、四则混合运算

  出示图:苹果每箱30元,梨每箱40元。

  买苹果16箱,梨18箱。

  (1)两种水果各应付多少钱?

  (2)一共付多少元?

  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30×16=480(元)

  40×18=720(元)

  (2)480+720=1200(元)

  提问:求第(2)问时,你能列综合算式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板书:30×16+40×18

  提出问题: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1)一个算式中如果只有加、减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乘除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一种运算进,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一个算式中如果有加法和乘法,或者有减法和乘法,或者有加法和除法,或者有除法和减法时,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3)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独立完成,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然后同桌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作业设计

  1、练一练的第4、5题。

  2、第33页第1——7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计算能帮助我们解决诸多的实际问题,也是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希望大家平时多煅练自己的头脑,成为一个思维敏捷的好学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练习一8---15题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

  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重点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概括总结,点明课题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研究,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进行一下复习。

  板书:复习课

  (二)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口算下面各题(投影出示):

  200×8=17×100=12×400=

  42×20=50×60=14×200=

  23×30=43×200=21×40=

  2.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小学共有24个班。运动会前夕,学校为每个班买了一副羽毛球拍,又买了12套飞镖玩具作为奖品。请你算一算:

  (1)买羽毛球拍需要多少元?羽毛球拍19元每付

  (2)买飞镖玩具需要多少元?飞镖25元/套

  (3)一共需要多少元?

  教师:先估算一下,然后在练习本上独完成。

  集体订正:

  学生甲:羽毛球拍19元/付,把它想成20元,2OX24=480(元),买羽

  毛球拍的钱数不会超过480元。

  学生乙:我把它想成20元/付,24个班想成25个班,20×25=500(元),买羽毛球拍不会超过500元。

  学生丙:飞镖每套25元,把12套想成了10套,25×10=250(元),买飞镖的钱数比250元多。

  计算准确结果:

  (1)19×24=456(元)

  (2)25×12=300(元)

  (3)456十300=756(元)

  质疑:有什么疑问?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丁:在计算25×12时,我想成25×4×3,就很快地算出了300。

  教师:你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的非常好,当一个数与25相乘时,如果乘数中含有因数4,就先算25×4,这样简便。那你知道怎样计算26×35吗?

  3.数学规律。

  (1)先口算下面各题,然后观察这些算式,看你发现了什么?可以怎样计算?

  2×25=()200÷4=()

  4×25=()400÷4=()

  6×25=()600÷4=()

  8×25=()800÷4=()

  12×25=()1200÷4=()

  (2)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一个数与25相乘时,可以把这个数先扩大100倍,然后再除以4,结果不变。

  (3)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因为扩大100后再除以4(缩小4倍)实际上就是扩大25,就是求25,所以存在这样的规律。

  小结:对于这样的规律,同学们要灵活运用,分析一下是乘25简便还是除以4简便,切不可盲目计算。

  (三)思维训练8---13题

  (四)课堂作业设计14、15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表现?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你还有哪些困惑?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运算律的意义,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同桌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

  加强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通过比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今天复习什么内容?(运算律)什么是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一些规律)

  2、出示习题帮助学生回顾各运算律。

  口答: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45+26=26+□,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3×56=56○□,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122+(78+45)=(□+□)+45,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7×25×4=7×(□×□),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45×67+45×33=(□+□)○45,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回忆各运算律内容及字母表达式。

  提问:我们在四年级一共学习了这五个运算律。你学哪个运算律时觉得最轻松,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个运算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运算律的字母表示式。

  加法交换律:a+b = b+a

  加法结合律:a+b+c = a+(b+c )

  乘法交换律:a×b = b×a

  乘法结合律:a×b× c = a×(b×c )

  乘法分配律:a ×(b+c)= a×b+a × c

  减法性质:a-b-c = a-(b+c )

  除法性质:a ÷ b ÷ c = a ÷(b × c )

  二、查漏补缺,强化知识点。

  1、你觉得哪个运算律的知识学习起来最难?为什么?

  2、举例比较,启发思考。

  (1)出示题组:125×(80×8)125×(80+8)

  (2)老师在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在做时容易出错。

  (3)这两题你会做吗?请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

  3、基本训练。

  当个小法官:判断下面的话是否正确。

  ① 65+35÷7×6的第一步算65+35,这样很简便。()

  ② 101×46-46=100×46。()

  ③ 134×8=125+9×8。()

  ④ 25×(40×4)=25×40+25×4。()

  ⑤ 350÷50×7=350÷(50×7)。()

  ⑥ 125×7+3×125=125×(7+3)。()

  三、知识整理过程,构建知识联系。

  1、如果将这五个运算律的知识来理一理,分分类?你会怎么处理呢?(先在四人小组交流一下,再汇报)

  在“乘法分配律”时,设问:乘法分配的表达式中即有乘法也有加法,你觉得分在哪一类合适呢?有不同的意见吗?

  2、刚才从运算方法上分成了两类,你能横向再看看、再理理吗?引导学生再从规律特点上继续思考。(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观察数、符号、式子的特点,理解相关运算律的特点。

  3、通过刚才的整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你还会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搞混淆吗)

  四、综合训练。

  1、关于乘法分配律的专项练习。

  (1)自主设计乘法分配律的各种题型。

  77×37+23×37156×37-56×3725×(40+4)25×(40-4)99×37+37101×37-37102×3598×35

  (2)汇报展示,学生口答。

  (3)通过训练,你有什么新收获吗?(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乘法分配律的拓展,二是相关的解题经验。)

  2、星星水果店运进32箱苹果和48箱梨,每箱都重15千克。运来的苹果比梨少多少千克?

  3、用简便方法计算。

  367-89-1125×32×125728×72÷3676×25+8×75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2.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分析社会、认识社会,初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在本节课中,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遵循实践活动课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2)全员参与的原则

  数学实践活动应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决不是教师或个别学生演示,或部分学生操作,其他学生看热闹、只动口不动手的活动。

  (3)知识的应用性原则

  数学实践活动要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要挖掘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探索创新性原则

  数学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实践活动,对于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教师不必多加限定,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大胆地进行尝试,完成任务。

  2.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双语实验学校,是一所现代化有特色的名校。学校由专家治校、名师执教,小班化智能教学,提供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的优质教育服务。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吸引了省内大中小城市的学生。学生的知识面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

  〖课堂实录〗

  (一)活动一:说一说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些地方?你是怎样去的?

  生1:我到过济南,是坐火车去的。

  生2:我到过北京,是坐大客车去的,我看到了天安门。

  生3:我到过桂林,是先坐公共汽车,又坐飞机飞去的。我看到桂林的山水,真美呀!(生3发出赞叹,陶醉在美丽的山水画中。)

  ……

  师:同学们这么喜欢出去旅游,今天淘气和笑笑要邀请你们出去游玩,愿意吗?

  生:(迫不及待)愿意,愿意,淘气、笑笑快带我们去玩吧!

  (二)活动二:提出问题

  1.师:(闪动图画)同学们,淘气和笑笑要邀请大家到哪里旅游?通过看图,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智慧老人和机灵狗也跟我们一起旅游。

  生2:我知道了我们要到大连去玩,我们坐的是晚上10:30的车。

  生3:我知道了我们要在早晨6:00到大连。

  生4:我知道我们要做火车去,火车每时行驶103千米。

  生5:我还知道我们已经走了5时。

  ……

  2.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1)教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把较典型的两道题板书。(A.博兴到大连还需要多长时间?B.博兴到大连约有多少千米?)请同学们同桌两个为一组,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

  (2)学生同桌两人很快就想出结果。

  组1:从我们这里到大连还需要2时30分,我们是先算出5时之后是3:30,再用6:00减去3:30,就是2时30分了。

  组2:我们的算法跟他们不一样,我们是先算出从10:30到第二天6:00一共要经过几时,再减去已经走了的5时。

  (教师对他们的算法都给予肯定。)

  组3:老师,算出了博兴到大连一共要走几小时后,我们就可以直接用乘法算出博兴到大连的距离。

  (师不失时机地表扬反应灵敏的学生。)

  (三)活动三:租房

  1.师:火车继续向前行驶,现在我们趁坐车时间看一下我们的住房问题吧!(闪动画面)在这个画面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有关租房的信息?

  生1:房子4人住一间的80元钱。

  生2:房子3人住一间的66元钱。

  ……

  2.师:我们班男生有13人,怎样租房?女生有11人,怎样租房?你能试着算一下吗?现在,我们临时组成4个学习小组来解决我们的男、女生租房问题吧!

  (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走到了一起,开始小组讨论活动。)

  3.“租房”活动交流汇报。

  组1:我们组选的是男生租房问题。我们找到了一种租房方案,就是男生3间4人间和1间3人间。

  组2:我们组也是选的男生租房问题。我们找到了两种租房方案,一种是2间4人间和2间3人间;另外一种是1间4人间和3间3人间。

  组3:我们组选的是女生租房问题。我们找到了两种租房方案,一种是1间4人间和3间3人间;另外一种是2间4人间和1间3人间。

  组4:我们组选的也是女生租房问题。我们也找到了两种租房方案,一种是租3间4人间,另外一种是4间3人间。

  组1受到了组4的启发,迫不及待地说:我们男生也可以这样租房,租4间4人间或者是租5间3人间。

  (这名学生说完后暗暗得意。)

  师:我们听了大家这么多的方法,真为同学们感到高兴。那么,在这么多的方法中,哪一种租房最合算呢?

  学生陷入沉思,突然,生1说:我们把所有的租房方案一一罗列出来,然后进行计算、比较,哪种用的钱少哪种就最合算。

  生2:这样做太麻烦了,我们把所有的租房方案都罗列出来,然后进行比较,我想,如果所租的房子都住满人,没有空位,一定是最合算的`方案。

  (学生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这名学生也满心喜悦地坐回座位。)

  师: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最合算的方案。

  生3:男生13人租1间4人间和3间3人间,恰好住满,最合算。

  生4:女生11人租2间4人间、1间3人间也恰好住满,也最合算。

  (四)活动四:游览

  师:我们终于到达了大连动物园,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动物园,与可爱的小动物们一起分享快乐吧!(闪动画面:大连动物园)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动物园,然后请同学们根据你看到的提出问题,比一比,谁发现的问题多!

  (学生跃跃欲试。要求学生自己想出要解决的问题后,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小组内交流。)

  (教师到各个小组内巡视,参与交流。)

  (五)活动五:课后学习

  旅游结束了,学生意犹未尽,下课后围着我七嘴八舌地说:“老师,旅游真有意思,你带我们去旅游好吗?”听到这里,我也很高兴,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教学反思〗

  通过执教这一次的实践活动课,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实验教材更加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活动中,密切了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体验。在课堂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发展学生个性,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良好氛围。同时,在教学中,我觉得还应该多加培养学生的一些习惯,例如,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乐于与别人合作的习惯等。

  〖案例点评〗

  《标准》指出: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要从学生身边的行为、自身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本节课学生从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识发展的同时,培养参与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案例的设计,环节分明、结构巧妙,适时、适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素质,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激发学生有意识地学习,利用情境调动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整节课学生在活动中愉悦地学习,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很好。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设计说明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价值,学会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掌握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课前的复习铺垫。

  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总是与前面的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在学习新课之前,安排了一系列的复习题,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的计算经验,从而为接下来的计算扫除障碍。

  2.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在教学中,当学生计算准确数之前,先引导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确定得数的大致范围,以此来指导学生的计算。通过这样的环节,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作用,从而养成主动估算的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算一算。

  6×3= 14×2= 25×2=

  6×30= 14×20= 250×2=

  60×30= 140×20= 250×20=

  2.用竖式计算。

  34×12= 22×13=

  3.提问: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积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积是多少个“十”,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所以积的.末位要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4.导入: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课前的复习,能使学生回忆起以前的计算经验,为新课的学习热身,做好铺垫。

  ⊙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电影院看一看(课件出示电影院情境图)。

  师:你们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信息:学校组织500名同学看电影,电影院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每张电影票12元。要解决的问题: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2.估一估。

  师:要解决电影院的座位够不够的问题,你们能先估算一下吗?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时,教师可参与到小组中,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对学生的各种策略做到心中有数,再组织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预设

  方法一 把21排看成20排,每排坐26人,26×20=520(人),能坐520人,够了。

  方法二 把21排看成20排,把26人看成25人,25×20=500(人),能坐500人,够了。

  (3)师小结:根据我们所估算的结果是能坐下的。但估算的结果不是准确数,你们想不想知道准确的结果呢?现在我们就来算一算。

  设计意图:估算方法的交流能帮助学生确定得数的大致范围,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激发动脑思考的积极性。

  3.算一算。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师:要求电影院有多少个座位应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根据题意可以列出算式:21×26或26×21。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学习目标

  1、会口算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

  2、利用已有的经验想出多种计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进行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并掌握用一位数除的口算方法。

  难点:弄清用一位数除的`算理。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8÷4    35÷5

  9÷3 42÷7

  24÷6  5÷5

  2、60里有()个十。

  240里有()个十。

  600里有()个百。

  3600里有()个百。

  二、情境引入。

  1、从图片中获得信息。

  赵伯伯用三轮车3次能运完60箱黄瓜。

  李阿姨能用小卡车3次能运完240箱辣椒。

  王叔叔用大卡车3次能运完600箱西红柿。

  2、提出问题。

  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黄瓜?

  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辣椒?

  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西红柿?

  3、学生自己列算式。

  4、自主探究:60÷3等于多少呢?

  5、分析:60里面有几个十?(6个十)

  60÷3可以看成什么?(6个十除以3)

  6个十除以3等于多少?(2个十)

  6、学生讨论并回答结果。

  7、同理。

  240÷3

  600÷3呢?

  三、口算。

  40÷2

  500÷5

  8000÷2

  四、小结。

  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计算出的结果就是相应个的十、百、千。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黄瓜?

  60÷3=20(箱)

  2、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辣椒?

  240÷3=80(箱)

  3、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西红柿?

  600÷3=200(箱)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学习目标:

  1、通过画图等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摆一摆”“找一找”等练习,感知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学习重点:

  对称图形的特征。

  学习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导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 课本第15页“练一练”的第1题。

  出示题中文字。

  (1)先让学生找一找,这里的哪些字是对称的。是对称的字,在它的下面打个“√”。

  (2)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找的,并互相检查找得对不对,完整不完整。

  (3)汇报结果。

  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在对称方面有什么区别。看看学生能不能发现其区别,即对称轴的位置不同或对称轴的数目不同。明白有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只一条。

  2、请学生说一说对称图形的特征。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体会,主要是抓住两点。

  (1)沿着对称轴对折。

  (2)对称轴左右两边图形完全重合。

  二、专项练习

  1、课本第15页“练一练”的第2、3题。

  第2题:

  第1个图。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出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然后找出对称轴的位置。

  第2个图形,要求学生画出对称轴是纵向的对称图形(左右对称)。

  第3个图形。要求学生画出对称轴是横向的对称图形(上下对称)。

  第3题:

  让学生照课文摆一摆,也可以参照课本图形,自己设计新颖的,简单的图形。

  2、课本第16页的第4、5题。

  第4题:

  第一个图形像一座桥或椅子。

  第二个图形像飞机。

  第三个图形像火箭。

  第5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

  (2)同伴之间,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与画法。

  (3)教师指导,并说明要点。

  (4)针对错误图形,进行分析。

  3、课本第16页“你知道吗?”。

  (1)让学生根据课本图形,判断哪些树叶是对称图形。

  (2)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什么?

  三、作业设计

  1、给对称图形打“√”。

  2、找一找哪些字母是对称的。

  I LOVE MY MOTHER!

  3、画出下图的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设计说明

  本节课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重点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中,当学生计算到被除数的十位发现不够商1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恰当地引导,从分物的角度和除法本身的计算规则分别进行理解,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节 约(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

  师:我们国家现在提倡勤俭节约,谁能说说哪些做法是节约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见闻进行列举。

  2.导入:有3个班的同学用实际行动来倡导节约,他们积攒了许多旧报纸和矿泉水瓶,送到废品收购站回收利用,我们来看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是否能帮助他们解决。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课之前与学生进行谈话,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探究新知

  1.了解情境图。

  课件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找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3个班积攒的报纸和矿泉水瓶一共卖了912元)

  2.尝试计算。

  (1)请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算式:912÷3)

  (2)请学生口算出结果并写出口算过程。

  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能写出算式:900÷3=300,12÷3=4,300+4=304。

  (3)请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

  3.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师:你们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除到十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同时出示不完整的竖式如下)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口算过程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不够商1时商0”的道理,并板书完整的竖式计算过程。

  ①从分物的角度理解:先分走900元,912─900=12,余下的不够30元,每个班分不到10元,所以在十位商0占位。

  ②从除法本身计算的规则去理解:用被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时,不够商1,需要将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用12再除以3,结果等于4,在个位上商4。

  (2)结合口算,说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完整地写出了912÷3的竖式计算过程,请大家结合口算的过程,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环节,学生能够透彻地了解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商0,并牢固地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有很大的帮助。

  4.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

  (1)出示教材10页的第三个例题,提问: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读题,根据题意列出算式:522÷4。

  (2)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竖式计算。

  (3)组织交流。

  师:这个算式是在哪一位上不够商1?应该怎样处理,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明确:在竖式计算中,当除到个位不够商1时,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余数是2。

  5.总结算法。

  师:在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总结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的一般步骤: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遇到不够商1的情况要商0占位。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页1题。

  理解题意,在图中圈出答案后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教材12页4题。

  先说一说竖式计算的步骤,再观察题目中的计算过程,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计算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布置作业

  教材11页2、3题

  板书设计

  节 约(一)

  912÷3=304(元) 522÷4=130(支)……2(支)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师: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这些闰年的年份与4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请你推断一下,下一个闰年是哪一年?往前推算,哪一年是闰年? 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发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要判断某一年是不是闰年,就可以用这一年的年份除以4,看是不是4的倍数。 当学生按一般方法判断2100年为闰年时,教师说2100年是平年。这是怎么会是呢?

  练一练:

  1、判断下列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1997后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2)北京承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 年 月 日成立的,今年的 月 日是建国 周年纪念日。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判断正误。

  (1)每年都有365天。( )

  (2)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 )

  (3)小华说:“我爸爸4月31日才从北京开会回来。”( )

  (4)小明说:“我表弟是1992年2月29日出生的。”( )

  (5)1900年是闰年。( )

  2、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视频)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如果你还想更进一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还可以到网上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结合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经验,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能力教学点: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德育教学点:体验年、月、日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自觉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我们上课,你们高兴吗?

  师:老师和你们一样,也非常高兴!让我们记住这难忘的日子(教师板书讲课当天的日期)

  师:我特意给你们带来了一组精彩的图片。你们想看吗?

  师:谁愿意把你熟悉的图片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出示赛跑的图片)

  生:赛跑

  师:你跑100米大约用多长时间?

  师:谁还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出示学生篮球比赛的照片)

  生:这是一场篮球比赛。

  师:你知道一场篮球比赛大约是多长时间吗?

  生:40分钟 师:谁还想来?(出示春节联欢晚会图片)

  生: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千手观音的图片。

  师:你知道春节晚会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一场春节晚会大概经过多长时间?

  生:春节晚会晚上8:00开始、12:30结束。一场春节晚会大概经过3个半小时。

  师:你知道国庆节是在什么时候吗?

  生:十月一日

  师:你从上小学到现在经过了几年?

  生:三年。

  师:这些图片都跟什么有关系?(时间)

  师:我们学过那些时间单位?(时、分、秒)

  师:其实年、月、日是比时、分、秒更大一点的时间单位,它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年、月、日。

  二、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同学们可能已经知道了一些,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一讲?

  生:(自由发言)

  师:是这样子的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年的年历卡片,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这些年历卡片,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31天) 四、六、九、十一月(每月30天) 二月 28天或29天 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教学大月、小月。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板书:大月)。

  师:想一想,把有30天的月份起个什么名字? 师:二月份既不是31天,又不是30天,那我们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

  师:同学们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师: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呢?你们能自己想想办法吗?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老师告诉你们几个巧妙的'记忆方法。 教师用课件出示左拳图,介绍用左拳记忆的方法。

  师:为了更容易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你们还可以记住下面的歌诀。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日加。 (教师说明:这里的“腊”是指十二月。)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记: 7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3、教学平年、闰年。

  教师指出: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的天数很奇怪,有的时候是28天,有的时候是29天,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我不用看年历,你要你说出这一年的年份,我就知道这一年的二月份有多少天?不信谁来考考我?

  生:自由说 师:我为什么不用查看年历就能准确地判断这一年的二月份有多少天呢?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表格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将闰年的年份涂成红色。

  师:闰年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并发现规律,并能总结规律。即:每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2、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63页例3.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平方厘米?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平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出示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

  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5)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平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4、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平方分米。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4)一座高楼高约100平方米。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四、思维训练

  动脑筋,想一想。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直观图形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巩固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年级单位和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一、谈教材分析

  《分一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一课,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是有很大差异。开始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是很困难的,因此,本单元第一次出现分数时,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和一些图形,着重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这一节教学能为以后深入学习分数系统知识和小数系统知识打下良好而必要的基础,更为以后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奠定坚实而重要的基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运用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二、讲“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知识学的热情。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学生自学,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辩论”等形式,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意识而且能起到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作用。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推导的全过程,通过亲身经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探究兴趣

  导入新课时创设一个分苹果游戏,三个同学一组把6个苹果分给两个同学,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个?接着分4个苹果,分2个苹果。教师把学生回答的3、2、1分别板演,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生分多少?游戏

  1、起学生对平均分的回忆,突出平均分这一关键。

  2、通过把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得不到一个苹果(半个)该用哪个数表示呢?给学生留下悬念,为探索新知创设了情镜,也使教学从整数很自然的过渡到分数,由整数不够而用分数表示是符合数的扩展规律的。

  (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学习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有时遇到不够一个的,就不能用整数表示,那用什么数表示呢?有知道的吗?有的学生有预习的习惯,也有的同学学奥数就知道用1/2表示,让他在师板书的3、2、1下面试写,学生看到整数不够可以用分数表示,从整数过渡到分数学生一点也不感到陌生,很自然便于接受。写对后教师加以表扬,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感到很自豪,课上表现的会更积极。让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卡片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自己喜欢的图形,分别涂出它们的1/2。涂后展示给同学们。教师放慢速度,提高音量讲解1/2的读写法,分数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读。突出教学重点。在这里教师重组了教材把教材后面的内容先学了。让学生把正方形纸折成它的二分之一并涂色,让生把涂好色的正方形粘到黑板上,师鼓励生用多种折法折,如有困难同学间合作,研究折。(对于偏离对角线的折法教师给予表扬)让生说一说为什么图色的形状不同都能用1/2表示呢?这一设计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注重发散思维培养发挥学生聪明才智。让学生想在日常生活中在哪还见到过可以用1/2表示的事物。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在重点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的基础上大胆放手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学生从学具口袋中拿出学具,动手操作把不同形状的纸平均分成几分把其中一分或几份涂色并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开展小组夺红旗游戏活动,看哪组折法多,折法特别,小组合作,研究折法,在探索,合作中获取多种折法,多个分数,激发创新意识,在评选活动中,对于折法特别涂法特别的与重不同的让他们说出表示的意义。突出了难点。活动后评出红旗组,组中每个成员得一朵小红旗,装在自己成长记录袋中又一次体会成功的快乐。设计游戏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兴趣浓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三)愉快教学,创设宽松环境。

  如让学生标出绳子的1/10,再让学生标出不同的方法,教师在表示出其中的两部分,这又怎么表示呢?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出示五角星图,点子图说一说图的3/5,5/6等表示的意义。突破难点,让生灵活运用知识。由于有“折一折”做铺垫,“说一说”部分,教师不是以讲授方式传授那样势必局限学生思维活跃性,影响他们思维发展这样开放式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可以在分享彼此思考见解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师有意识把学科进行整和,竞赛时男女孩头像下用英文girl,boy书写在学生进行折纸活动时放舒缓的音乐,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课堂上不再是枯燥无味,鸦雀无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活泼的游戏,优美的音乐,教师丰富的表情,鼓励性的语言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整堂课都能兴趣昂然。

  (四)竞赛练习,激发竞争意识。

  设计了“勇夺小红花”节目老师当主持人,学生是竞赛选手,分男女两组进行竞赛,让同组的做在一起,获胜组每生一朵小红花,粘到班级红花栏中,共设计三关题,第一关必答题,男女生互选题,答对得苹果卡。第二关抢答题,答对得卡,答错扣卡。第三关能力测试题,此题目的是为了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给学生一个思维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身水平和能力得以展现。练习活化了题形,新包装,新口味题形必将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得到空前高涨。

  (五)及时评价,体验成功快乐

  评价目的在于激励,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同学、自己的及时评价更加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体会成功感。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2-27

三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1-04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2-18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03-06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1-18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02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