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做一做,练习一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统计表,能对数据进行 简单分析,体验完整的统计过程。
2.初步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学习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课件呈现四种颜色,抛出问 题,引发学生思考。
1.你认为选哪种颜色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2.你觉得怎样确定校服的颜色比较合适?
二、互动研讨,解决问题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
(2)学生讨论调查的方式。(举手、投票)
2.认识统计表。
课件呈现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
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
采用学生举手的`方式完成统计表。
3.运用数据,简单分析,并回答问题。
师: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问题:
(1)看一看调查的结果,你还知道了什么?
(2)统计的结果正确吗?说说你是怎么 想的。
(3)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什么颜色时合适呢 ?
(4)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4.回顾梳理,明确步骤。
师:回顾一下,刚刚我们在统计我们班最喜欢校服的颜色时都经历了哪几步?
三、 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第一次接触调查,虽然我强调了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举手,但是还是出现了重复举手的情况,所以在检查统计结果是否正确时处理的时间比较长,进行了两次统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2
教学内容:
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你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游乐园情境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游乐园场景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例1,以及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加减或乘除混合运算,学会解答同级两步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同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口算。
23+5 32-6 7×6 72÷9 67-30
38+5 28÷4 4×5 45-2 36÷9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
2.开火车连算。
教师用卡片先出示前两个数,再出示第三个数。
4+5= 9-3= 15-7= 8+4=
3×8= 24÷6= 36÷9= 4×8=
54÷9= 6×2=
3.算一算。
58-14+6=
交流:你还记得这道题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吗?(有加有减,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
二、互动新授
1.加减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算式。
53-24+38
师:观察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先算53-24=29(人)再加下午的38人,一共有67人。
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减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减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学生:从左往右。
2.乘除问题。
你们真是好孩子,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他想请大家帮他算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15÷3×5
师引导观察这个算式,提问: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先算15÷3=5 ,再算3×5=15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就帮小明解决了问题。想一想像这样有乘法,又有除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记算哪一步呢?
学生:从左往右。
15÷3×5
=5×5
=25
我们先算15÷3,得出5,再把这个商5与原来的算式中的“×5”写在下一行。接着我们计算5×5,其结果为25,将其写在第三行。25也是整个算式的结果。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板书)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人算式里面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3题。
“哪张荷叶上的算式计算是对的?”学生判断,说说判断的方法,说说不对的地方在哪里,把它改正过来。
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是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4
教学内容:
P19—P21,整理与复习,练习三1、2、3、4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的过程,尝试整理的方法,体验整理的优越。
2、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能熟练地读、写万以 内的数,以及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数的大小。
3、通过回忆、整理、复习和练习,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技能。
教具准备:
图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理与复习
(一)请学生回忆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可以看书回忆,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数数 写数 读数 大小比较 较大数的估计
1、师:在数数时我们认识了哪些计数单位?
生:认识了个、十、百、千、万这五种计数单位。
师:这五种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生做P19第2题,再集体订正。
3、师:我们是怎样写万以内的数,读万以内数的呢?
指名生说出万以内写数、读数的方法。
4、生做P19第4题。
5、师: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呢?
指名生说出比较万以内数的方法,再做P19第3题(做在作业本上)然后再集体评讲。
6、师:怎样估计较大数呢?
生回答后,做P19第5题。
师:你是怎样估计出这所学校的学生人数的?
生:先估计一个班的人数,再估计出一个年级的人数,最后估计出 全校的学生人数。
(二)师:刚才通过回忆、复习,我们知道了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写 数、读数,大小比较和较大数的估计。现在老师就来检查小 朋友是不是这些知识都学得很好。
二、课堂练习
1、写数。P20第1题(让学生说出填数的方法)
2、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在( )内打“√”。(P20第2题)
3、比较快慢。(P21第3题),让学生说出理由。
4、P21第4题,学生先独立填写,再指名学生说出理由。
5、补充: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⑴一个一万就是一万个一。 ( )
⑵最大的四位数是1000。 ( )
⑶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按顺序读、写。 ( )
⑷一个四位数,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
⑸五千零八十写作5000080。 ( )
⑹306是一个两位数。 ( )
⑺个位上的1,十位上的1,百位上的1,千位上的1,表示的意义 同都是“1”。 ( )
6、拓展练习(P21—思考题)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再填空。指名说出是怎样想的。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本文来源于教案频道/]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种类 | 面包车 | 大巴车 | 小轿车 | 摩托车 |
辆数 | 6 | 8 | 33 | 12 |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 )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6
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学生正式接触统计的概念,是学生在学习了分类与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教材依托学生熟悉的情境,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和呈现数据为主,从中学习调查的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学会用最简单、最基础的方法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从而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统计的价值。
本单元是对以前非正式的统计表整理和呈现数据知识的延伸,也是学生建立正式的统计表表象的重要环节,更是对今后 学习统计知识的铺垫。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与整理等内容,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和根据统计表解 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表中的数据 作出简单的分析。
经验之谈
1.学生在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投票确定某事件的概率的情景,比如选班干部、选进步学生等活动。为此,教学中要从实际情境入手,以投票的方式学生共同协助收集数据,引导学生体验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的过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
2.要注意生生互动,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深化理解,解决问题,体会到统计数据的意义。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7
教学内容:
搭一搭、认识余数
教学目标:
1.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经历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教具: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4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13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大屏幕出示主题图)
二、合作探究
1.学生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交流思考过程。,把学生摆小棒的过程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2.认一认,想一想。
如果用除法竖式算一算,应该怎样列算式呢?想一想,结果又是多少?同桌合作完成。汇报
横式应怎样列呢?134=3(个)1(根)
你能说一说每个数在操作过程中表示什么?
特别是余数1,为什么它要剩下?
填写单位是难点,所以引导学生说一说。
3.搭一搭,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
(1)小组合作并填写表格。汇报填写算式和单位。
(2)观察表格,比较每个算式的余数和除数
思考:可以发现什么?有什么问题?余数一会大一会小,怎么回事?余数都比除数小,为什么?
(3)说一说余数和除数分别表示哪部分?
4.再分别用25、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试一试。
三、练习巩固:
完成书练一练1-3题
四、错题解析:
264=56 324=78
五、课堂检测
1、把16块西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 )块还剩( )块。 ( )( )=( )(块)( )(块)
2、 有23条鱼,每7条放在1个鱼缸里,可以放( )个鱼缸,还剩( )条。 ( )( )=( )(条)
集体订正答案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搭一搭(一)
134=3(个)1(根)
竖式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欲,学得积极主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也获得了实施新课标的一次成功体验。
稳定性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要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节课,学生学习情趣高,个个抢着发言,抢着上台来演示,甚至有的同学一边举手一边都想下位子,看来比较乱,但是他们都是为了学习,这样的乱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野炊吗?想帮野炊的同学解决问题吗?
野炊时大家一共带了9个面包,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二、运用情景探求新知。
1、图上这些同学出去野炊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想帮助他们解决吗?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一下。
谁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说,师板书可能出现的问题。
投影出示“面包”问题:
把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1)四人小组用学具分,每小组选一人填写统计表。
(2)各组代表汇报分的结果,请一个学生代表用学具演示。
(3)电脑演示学生汇报的.结果。
(4)根据表格进行小结:同学们把9个面包进行了平均分后,你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9个面包平均分后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均分后没有剩余;
另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余下的数叫余数,这种现象叫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 根据分的结果推导除法算式。
教师板书:9÷4=2(个)……1(个)
结果是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
读作:9除以4商2余1。
3、 结合算式讲解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4、 同位互相说一说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读一读算式。
三、试一试。
师:其他的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小组的同学互相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口述教师课件演示。
学生独立写出其他除法算式,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自己写的算式。
四、巩固练习。
1、先摆一摆,再填空。
(1)8个○每3个一份,分了()份,还剩()个?
(2)11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还剩()个。
指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
2、自主练习第一题。
3、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先小组说,再全班说。
同位互相说说每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再读一读算式。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后剩余部分叫余数,学会了列式计算。
作业设计:
把家里的水果平均分一分,算一算,说一说。
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你能说出来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9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2,练习一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我们班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 加比赛,选谁呢?请看大屏幕。
1.从老师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赛,选谁好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
二、互动新授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
(1)收集数据。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画“∣”、画“ 正”等。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3)运用数据,简单分析,并回答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投票结果。
把上面的统计汇成下表。
姓名王明明陈小菲票数1522
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陈小菲)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都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投票结果不会发生改变。
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自由说)
师: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
三、实践 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 堂小结
这 节课最让 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让学生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三。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以及初步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之上的。教材呈现的是小女孩参观姥爷的花圃的情境。蓝天、小鸟、蜻蜓、树木、花草、老人和小朋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活画卷。通过图中提供的各种花卉的棵数和已卖出花卉的棵数,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理清解题思路。
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混合运算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谈话:同学们,这两天我们和小丽一起来到了姥姥家,给姥姥、姥爷带来了礼物,还参观了养鸭场。今天,我们再和小丽一起去姥爷的花圃看一看,好吗?
(课件显示不出现数学信息的画面)
谈话:姥姥家的花圃漂亮吗?你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和情景图的引入,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去姥姥家”的系列活动(买礼物—参观养鸭场—参观花圃)为素材,构成“情景串”,既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又易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观察思考,合作交流。
1、出示已卖出花卉的信息,提出问题。
一串红:上午卖出80棵
下午卖出110棵
山菊花:上午卖出35棵
月 季:下午卖出78棵
(画面上显示出已卖出花卉的信息 )
谈话:很多人都来买姥爷种的花,姥爷细心地把每天的卖花情况做好记录,这是其中一天的记录。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一串红一共卖出多少棵?
(2)这三种花一共卖出多少棵?
(上述问题可直接让学生口头列式解决)
谈话:看到这些卖花的信息,你还想了解点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1)这些花原来各有多少棵?
(2)卖出后,各剩下多少棵?(师随着回答 板书:各剩下多少棵?)
(学生能谈出想法即可,如果谈不出教师也不必勉强。)
谈话:小丽也想了解还有哪些信息,我们和她一起去找找看好吗?
[设计意图]先出示关于卖花的信息,目的是让学生简单的做一分析之后,主动地想到“原有的-卖出的=剩下的”这一数量关系,自然而然地教给学生一种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对信息的选择也多了几分目的性和自主性。
2、出示其他信息,再分析提出问题。
郁金香
300棵
月季
比郁金香多60棵
一串红
450棵
山菊花
比一串红少180棵
(画面上补充显示其他信息 )
谈话: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从中了解到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整合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发现:
(1)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郁金香有300棵,月季比郁金香多60棵。
(2)根据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可以知道山菊花原来有多少棵。算式:450-180
(3)根据郁金香有300棵,月季比郁金香多60棵,可以求出月季原来有多少棵,算式:300+60
谈话:我们从图中了解到这么多的信息,你能提出有关两步计算的问题吗?(学生也可能自主的提出以下问题)
(1) 一串红剩下多少棵?
(2) 山菊花剩下多少棵?
(3) 月季花剩下多少棵?
(4) 原来山菊花和一串红一共有多少棵?
(5) 郁金香和月季花原来一共有多少棵?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设计意图]将信息分层次地出现,有助于学生对信息进行有条理地分析、整合、梳理。这样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照顾到个体差异。知识的呈现过程层次清楚,能组织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来。
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谈话:大家提出这么多问题,真棒!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一串红、山菊花、月季花各剩下多少棵?”好吗?
(1)解决问题:“一串红剩下多少棵?”
谈话:要求出“一串红剩下多少棵?”都要了解哪些信息,你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吗?
引导学生回到情境图中找到合适的信息,并列式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①用一串红原有450棵减去上午卖出80棵,再减去下午卖出110棵,就可以求出剩下多少棵,算式:450-80-110
②先求出一共卖出多少棵,再用原来的-卖出的=剩下的,算式:450-(80+110)
交流时讲清思路,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倡导算法多样化。
(2)解决“山菊花剩下多少棵?”
谈话:要知道“山菊花剩下多少棵”,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① 一串红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
② 山菊花上午卖出35棵。
谈话:你想怎样解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二种分析思路:
①从问题入手。要求剩下多少棵山菊花,先求出原来有多少棵山菊花,再减去卖掉的,算式:450-180-35
②从条件入手。根据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可以求出山菊花有多少棵,再减去卖掉的,就可以求出剩下的,算式:450-180-35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讲清解题思路即可,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450-180-35,提问先算什么,求出什么?后算什么,又求出什么?)
(3)解决“月季剩下多少棵?”
谈话:大家能自己完整地找出信息,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分析思路,并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时由板演的.同学当小老师,讲述解题思路以及计算方法。
(4)让学生口头解决剩下的其他几个问题。(重点让学生说清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本信息窗呈现了丰富的信息,学生通过分析整合可能提出大大小小许多不同的问题。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决定从分析“卖花”信息入手,着重解决“三种花各剩下多少棵?”这一问题。其中“一串红剩下多少棵?”对于学生来说较容易接受,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而“山菊花剩下多少棵?”相比较而言较难理解一些,因此解决时教师引导学生找信息,小组合作分析解题思路;至于“月季还剩下多少棵?”由前面的学习做基础,解决这一问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
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口算,增强团队意识。
2、自主练习第2题(如果时间充分,可再补充一些混合运算式题)
以“争夺小红旗”的形式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小组订正。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旗多。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比赛的特点,将枯燥无味的式题以比赛的形式出现,既调动了学生计算的兴趣,又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同时倡导小组合作交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大家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统计数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会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课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 数学成绩优秀。
2. 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 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给数学老师帮忙。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
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三、李四。
二、互动新授
问题导入: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2)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选谁呢?出示教材第3页的例2。把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王明明陈小菲票数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
1.理解题意。
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该选谁参加比赛,就要先确定选举方法,再选择记录结果的方法。
2.选举方法。
我们可以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参加比赛。参加投票的同学只能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写在纸上,再找几个同学统计他们两人所得到的票数,谁的票数多,谁就参加讲故事大赛。
师: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后,各小组组长将纸条收齐,等待统计投票数据。
3.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选举的结果在小组长的手中,现在只要我们统计出谁得到的.票数最多,就知道谁能参加讲故事大赛了。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统计投票的数据呢?
生自由发言。
师: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用在人名下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可以用在人名下打“√”的方法来统计,也可以用画“○”的方法来统计……我们就选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吧!
生一起参与统计投票数据的过程。
4.整理数据。
师:整理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生:王明明得到15票,陈小菲得到22票。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个“正”字的每一笔代表一票,每个“正”字代表五票。王明明一共得了3个“正”字,所以是15票,陈小菲得到4个“正”字还多了2票,所以是22票。
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5.完成统计表。
现在我们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这张统计表中。
姓名王明明陈小菲票数1522
6.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参加比赛。
生:观察统计表可知,陈小菲得到票数比王明明多,所以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你不仅会观察,而且会比较,真能干!现在请大家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生1:如果他们都投王明明的票,那么王明明得15+2=17(票),仍然比陈小菲少,所以最后的结果没有改变,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2:如果他们都投陈小菲的票,那么陈小菲的票数就更多了,最后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3:如果他们其中一人投给王明明,另一人投给陈小菲,那么王明明得15+1=16(票),陈小菲得22+1=23(票)。仍然是陈小菲的票数多,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学生先选好自己喜欢去的地点,然后汇报,并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统计与整理,整理数据后将记录结果填入统计表。
2.完成第4页练习一的第3题。
学生先根据画“正”字的统计表完成第(1)小题,填写简单统计表;再分别解决第(2)小题和第(3)小题。对于第(3)小题,这个月是夏天还是冬天,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先根据统计数据的方法完成第(1)小题,填写简单统计表。再解决第(2)小题。对于第(2)小题“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明白:10分钟内小轿车就通过了32辆,说明小轿车已普遍成为人们喜欢的交通工具,所以如果再观察10分钟,小轿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
四、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等方法,其中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同时统计表可以帮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0王明明陈小菲票数1522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陈小菲 )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无论缺勤的这两位同学如何投票,陈小菲的票数都比王明明多,所以最后都会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2
●教材简析
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注意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
调查表、统计表、课件等。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学会用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的统计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
第一课时 认识统计表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统计过程的体验,初步感知统计的意义和知道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2.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同学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的方法。
●教具准备
统计表、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启发 明确目标
今天同学们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觉也很整齐。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校很快就要给你们换新校服了,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1.你喜欢哪种颜色?如果服装厂给你们做校服,会不会给你们每一个人都单纯做一个颜色呢?为什么?
2.质疑:如果你是服装厂的工人师傅,你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3.现在有红、黄、蓝、白四种颜色,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4.小组讨论:学校人数太多不好调查,那么你准备在班上的如何调查呢?
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种方法,就是把我们班所有同学喜欢的校服颜色进行了统计。(板书:统计)
5.课件出示统计表,填写统计结果。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96158
6.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我们班同学校服颜色情况统计表,通过这张表格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讨论:这个班应该选择什么颜色合适?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变式练习 检测目标
刚才我们利用统计解决了定做校服的实际问题,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普遍,下面我们就来调查几个例子。
1.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1、2题。
2.调查统计“我最喜欢的一种水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问题。
水果苹果香蕉草莓桃子其它人数
(1)喜欢吃什么( )的同学最多。喜欢吃( )的同学最少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 )名同学。
(3)如果你做代表,为大家采购水果,你会怎么买?说说你的想法。
谈话:通过刚才的统计活动,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用呢?
●评讲总结 升华目标
通过今天的统计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生活中很多地方我们还会用到统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继续学习。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3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本课时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了统计知识是为了服务生活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数据统计的初步分析,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培养收集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数据的收集整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百宝箱”,想知道里面装有什么吗?那我们就走进课堂,一起来看看…..
2.“百宝箱”里东西可真不少,谁想上来摸一摸?(学生摸,猜猜是什么,再拿出来。第2个……)
3.你们喜欢吃水果吗?喜欢吃什么水果?为什么喜欢吃?(学生自由回答)
4.小组活动:小组内摸一摸,一人摸一个,并举起说来让老师看摸到什么….(动手操作)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提问:如果老师想知道全班到底有多少人拿到的是……应该怎么办呢?
2.小组交流:请组长带领大家讨论应该用什么数学知识来解决?
(讨论并交流)
3.引导说出“统计”,上学期我们学过关于统计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4.提问:用什么方法统计比较简便?
5.组内收集:小组长说自己小组的情况
6.小组长汇报组内拿到水果的数量,学生在作业单1上做记录
7.展示记录的结果….
8.出示:你们觉得老师的记录怎么样?用什么符号记录的?
用“正”字来记录有什么好处?(书写“正”字,并强调笔顺)
9.整理数据:记录每种水果的数量,完成统计表(作业单2)并分析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看到了什么?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更快看出哪种水果拿的最多?哪种最少?(引导说出统计图)
10.整理数据
(1)出示统计图,复习横、纵轴的作用。
(2)独立完成(作业单3左,1格表示1个单位)
11.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统计图
(1)格子不够用,怎么办?
小组讨论并交流,(2)两个图对比,结合课件进行修改,修改左边数轴上的数字0、2、4…
独立完成作业单3右
每组选一代表展示作品,引导学生评价
全班巩固一起完成课件上的统计图
12.分析数据:看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活动
1.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这么棒,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你们愿意吗?
出示肯德基收到的顾客反馈单,调查顾客喜欢吃什么食物
每个小组有一个信封,里面是顾客反馈单
说明活动要求
任务:根据反馈意见完成统计表,然后制作统计图,并完成问卷调查,然后评选出优秀调查员
小组分工
由小组长做好分工:念顾客喜欢吃的食物统计、记录、填统计表、涂统计图、检查、汇报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评价,并评选出优秀组员
四、全课小结
1.说明水果是爸爸妈妈送给小朋友的,希望小朋友们能够健康和快乐
2、你们学到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课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观看电影、朗诵比赛、水果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学会收集数据的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学校要组织同学们观看一部电影,有这四种影片,你最喜欢哪部呢?
生1:我喜欢夺宝奇兵。 生2:雪岭雄风。 生3:奇幻空间
师:那我们选择什么影片呢?
(预设生只说自己喜欢的电影,师引导生说出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电影。)
师:怎么知道哪部电影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1: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师: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2: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师小结:那调查到的数据要进行收集和整理才能得出结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据收集整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一)
1、收集数据。
师: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呢?
生1:举手表示。
生2:起立表示。
生3:投票。
师:同学们想的方式很多,哪种又快又简捷呢?
生:举手。
师: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举手过程中按照小组的顺序进行数)
夺宝奇兵 雪岭雄风 奇幻空间 熊心归来
将数据填入对应的电影里面。
(观察数据,看是否有误,生发现举手不好的地方:多举、漏举,还互相影响。)
师:同学们发现了举手这种方法不准确,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生:可以站队进行调查。
师:你真会思考,那我们用站队的方式再调查一次。
找四名学生举不同电影的牌,其他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电影站队。
(教师讲清站队要求:安静有次序的站在最喜欢的电影后面,站成一路纵队)。
汇报人数(教数数的方法,可以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或者报数。)
夺宝奇兵 雪岭雄风 奇幻空间 熊心归来
将数据填入对应的电影里面。
师小结:站队的方法准确,下面我们来把收集到的这些数据整理一下。
【设计意图】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统计的价值。】
2、整理数据,认识统计表。
绘制统计表
电影夺宝奇兵雪岭雄风奇幻空间熊心归来人数
师小结:这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电影),这一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统计表。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
3、分析数据
师:那你能从统计表中得出哪些信息呢?(学生自由发言)
1)、如果这个班观看电影,选择( )合适。
生:因为全班喜欢( )的人数最多,所以如果这个班观看电影,选择( )合适。
2)、全校选这部电影观看合适吗?为什么?
生:全校选择这部电影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 )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电影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电影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观看哪部电影。
师小结:同学们学会通过统计表做简单的分析,可见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能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收集的数据绘制成统计表,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放入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
二)
1、收集数据
师:学校要举办朗诵比赛,每个班要选出一人参加比赛,班主任老师给了我两名候选人,但只能选一人参加比赛,那谁去呢?
生:全班投票,谁票多谁去。
师:这主意不错。那这两名同学能不能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诵,让同学们来选你呢?第一名你来,第二名你来。(每展示完一个上黑板写上自己的名字)
师:两个同学展示完啦,同学们都有了自己心目中的候选人了。下面就让我们来投票吧。自己写自己的,不能互相看。
组织学生写纸条投票,写完后放进投票箱。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迅速。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拿着投的票):票收上来了,我们怎样把数据统计出来呢?
学生建议汇报统计票数(安排读票、监票人)。
教师:那采用什么方法记录票数呢?
生1:可以画“√”
生2:可以画“。”
生3:可以画“正”
让学生上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师:下面的同学也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准备好了吗?那就让我们开始吧!
胡玉婷 孙雨茜 胡玉婷 孙雨茜 胡玉婷 孙雨茜
√ 。 正
学生进行数据记录。
3、交流反馈,优化记录方法:
师:检票完毕,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得票数吧。
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
师:你是怎么得来的?
师:同学们,你会发现这些记录方法哪一种你能一口就把票数说出来?
生:正字
师:是啊,同学们发现了,写正字的记录方法最快,因为(一个正五画......我们可以运用我们所学的乘法来计算) 用计算的方法比用数一数来的更快啊,看来用“正”字记录又快又准确。
4、完成统计表。
姓名胡玉婷孙雨茜票数
(2)、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那哪位同学当选了?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参加比赛。
师:那( )和( )差了几票呢?
师:你的心算能力真强!一口就算出来了。( )票,相差还挺大呢,看来( )的优势还很明显哦!
2)如果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师:那这两名同学投了票,会出现几种情况?
师:你们真会思考问题。同学看,不管是什么情况,都是( )当选啊,由此可见,两票不足以影响投票结果。差额是( )票,这两票比( )票少,没有影响结果。那么如果相错的数额比较大,会不会影响结果呢?(不读题)
3)如果有( 大数据 )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师:那这种情况下,会不会影响结果呢?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师:为什么有两个同学时结果不会发生改变,而有( )个同学时结果有可能发生改变呢?
学生思考。
最后得出“当两人得票的`结果相差较大时,少数数据的缺失并不太能影响统计的结果,而多数数据的缺失有可能改变统计的结果。”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善于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这非常好!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亲再次回忆和感知统计数据方法的多样性,并优化记录方法,感受用写“正”字方法纪录的好处。并学会分析数据隐藏的信息,解决问题。】
三、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1: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有举手、站队、投票等等
生2:记录数据时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等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
生3:统计表可以帮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真好,让我们玩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水果知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意识。】
四、 巩固练习
出示PPT。讲清要求:小组分工记录水果出现的次数,齐心协力以统计表的形式呈现结果。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学生掌握统计方法之后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学习统计知识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培养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五、评价
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的很不错,每个小组都得到了很多的小星星,让我们把每个小组的小星星统计一下。
师:哪个小组得了第一名?哪个小组最落后啊?(要加油)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也是一个统计表啊,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啊,让我们好好学习数学,用我们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吧。
六、板书
数据收集整理
调查方法:举手、排队、投票……
数据收集:
记录方法:画“P”、“O”、“正”(又快又准确)……
数据整理: 统计表
数据分析: 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及第4页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统计数据的时候,可以用举手、( )、( )、( )等方法。
2.想一想,统计数据时要注意什么?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PPT课件出示主题图)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吗?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XX颜色的人数最多,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么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3.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2)最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师:你们真的很厉害,会帮助领导分析并解决问题,相信学校的领导一定会采纳你们的意见。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PPT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最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习一”的第2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一个季节,把结果填入下表。
(1)PPT课件出示第2题的表格图。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完成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最喜欢哪个季节的人数最多?
如果组织同学们去游玩,最好应安排在哪个季节?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集体订正。
五、归纳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数一数”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最喜欢在哪一个季节去游玩,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六、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
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8624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设计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
2.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不仅能深入理解数学,还能体验乐趣。
3.注重让学生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在整理本班学生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的情况时,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用的记录数据的方法,然后采用了记录数据最常用的方法--举手查人数,并且放手请一名学生负责统计,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了记录数据的统计。这样做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也体验了统计过程。
[不足之处] 本次教学是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为基础的,学生收集数据不够严谨,导致数据有重复的现象。
[再教设计] 收集数据是科学而严谨的,提醒学生收集数据时要仔细认真,做到适时监督。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5篇01-26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通用20篇)02-21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模板10-12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试卷11-23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01-24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01-20
(优秀)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试卷01-2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01-07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