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5-25 07:44:25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优】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继续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

  2.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演示课件:拼摆三角形)

  二、设疑引入

  教师出示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已标出底和高)。这个梯形比三角形的面积大还是小?相差多少呢?要想得到准确地结果该怎么办?

  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三、指导探索

  第一部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1.小组合作推导公式。

  教师谈话:利用手里的学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纲:

  2.(演示课件:拼摆梯形)

  电脑演示转化推导的全过程。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材分析:

  《平移》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是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对平移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学习,教材通过设计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对平移现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还通过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使学生掌握平移的方法,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认识、理解图形的位置和变换,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解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都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平移现象,了解平移的基本

  特征。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

  向平移后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讨论、辨析等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会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判断平移方向和距离。

  教学难点:

  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特征,建立直观的空

  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活动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物体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在运动,下面老师也带给大家几种有趣的运动现象

  1、出示多媒体:火箭、小火车等五种物体的动态显示情境

  问: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物体在做什么形式的运动?

  生:平移和旋转

  2、揭示课题

  师:旋转这种运动现象在我们以后的知识中将会继续学习,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和探究平移现象。

  板书课题-平移

  3、举例感知

  师:除老师列举的这三种平移现象之外,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做平移运动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4、描述定义

  师:根据这些物体运动的特点,你能给平移下个定义吗?什么是平移?

  平移定义:像这样,物体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做平移。

  二、探索交流,体会平移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大家对平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数学中,我们不仅要会辨认平移,有时还要指出物体向什么方向平移?平移了多大的距离?这是我们下一步要探究的知识。

  探究1:图形向上平移

  多媒体演示:出示方格图,并显示实线和虚线两座小房子

  师:小房子从实线位置到达虚线位置,在做什么运动?仔细观察图,说说小房子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了几格的距离?数数看 。

  学生回答

  师:到底谁说对了呢?老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屏幕上的这小房子是可以动的哦!那么我们就让小房子动起来,数数看吧!

  师生共同数格子(向上移动了5格)。

  师:如果是画在你们纸上的小房子,那可是不能动的,那你们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数出小房子移动的距离?(找对应点或对应边)

  师演示,师生共同按对应点或对应边数出小房子移动的距离。

  探究2:图形向右平移

  多媒体演示:出示方格图,并出现实线和虚线两座小房子

  师:现在这个小房子移到虚线位置是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格?谁愿意在白板前带着大家一起数出来?

  学生代表在白板前展示(向右移动了7格)

  问:小房子不仅可以向上向右平移,还可以向什么方向平移?

  生:向左向下平移

  师:其实小房子还可以沿着一条直线向任意方向平移,但是在现阶段我们只研究物体在水平和竖直方向这两种最简单的情形下移动的情况。

  探究3:平移的特点

  师:大家继续看大屏幕,仔细观察,平移后的小房子和平移前的小房子相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形状、大小没变,位置变了。

  师;这就是平移的第一个特点:平移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只改变物体的位置。

  师:为什么刚才数小房子平移的距离时,用小房子上的一个点或一条边也能代表小房子整体移动的情况。(点或边是小房子的一部分,它们随着小房子一起移动,移动的距离相等)

  师:这是平移的第二个特点:物体在平移过程中各部分移动的距离相等。

  探究4:再现平移过程

  师: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练习,再次来感受一下物体平移的过程:

  图形①到图形②是向___平移____格得到

  图形②到图形③是先向___平移___格,再向___平移___格得到

  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再次感悟平移的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三、动手操作,深化平移

  师: 通过上面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平移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那么大家有没有勇气接受更大的`挑战,画出物体平移后的图形呢?

  1、动手操作

  出示题目1:在方格纸中画出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

  (1)独立思考并尝试画图

  (2)小组内交流

  (3)汇报展示

  (4)师白板演示(首先在原图上找出关键点,即小旗的各顶点,然后根据要求将这些关键点分别向左平移4格,最后将这些点顺次连接起来)

  出示题目2:在方格纸中画出小旗向上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由代表展示讲解。

  2、总结方法

  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第一、选点。也就是在原图形上选择几个决定图形形状和大小

  的点。

  第二、移点。也就是按要求把选择的点向规定的方向平移规定

  的格数。

  第三、连点成形。

  3、课堂练习

  出示题目3:在方格纸上画出小船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 移5格后的图形。

  出示题目4: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小船向左平移5格,向上平移5格后的图形。

  要求:先独立完成,然后再小组内交流你的方法。

  4、展示交流

  由小组代表在展台前展示他们的结果。

  教师做出评价和指正。

  四、总结全课,欣赏平移

  1、师: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回归于生活,生活中通过一些基本图形的平移,还可以得到很多美丽的图案,下面就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音乐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师生共同欣赏,感受平移之美。

  2、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平移

  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找点 移点 连点成形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学生观察、辨识平移运动现象开始,并让学生列举生活常见的中做平移运动的例子,然后通过模仿做动作,让学生用手势和动作表示平移,感知平移运动的特征,尝试描述平移的定义,整个过程中学生眼、手、脑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中,形成数学模型。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老师是以参与探索的观而形象,图形身份出现,与学生一起研究,这样,师生之间建立的是平等、和谐、伙伴的关系。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生动活泼也是这节课堂的最大亮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来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空间观念变得直的平移特点和画法显得一目了然,同时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另外,电子白板交互式教学也方便了课件、注释、展台之间的随时切换,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生活中的数学是充满魅力的数学。新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应该走进儿童的生活,使情景生活化,让学生们学习有用的数学。在本节课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将学生们带入生活情境中,让他们在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在课后谈收获时,有学生喜悦地说:"生活中有好多数学知识呀!数学可真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节课后,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不足之处:

  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在探究阶段给予的时间太短,使部分学生的探究流于形式,学生收获很少。另外,还应该充分发挥小组团队的作用,使更多学生得到交流机会。课堂上应该以学生的思考、讨论、操作、总结、汇报为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敢想敢做敢说,师生之间形成融洽愉快合作的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促使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能够根据事物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学会运用加、减法以及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理解和掌握简单方程的求解过程,并能正确书写解题格式与检验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运用加、减法以及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求方程的解。

  能够根据事物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聪明的曹冲是怎么来称出大象的体重的呢?(生答)

  师(归纳):由于大象的重量就相当于那堆石头的重量,因此,只要把那些石头的重量相加,我们就能得到大象的体重了。(媒体演示)

  出示等量关系式:石头的总重量=大象的体重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认识方程

  1.出示(课本45页的'图1)

  师:图上的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生:平衡状态

  师: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生:天平左边物体的重量=天平右边物体的重量

  师:我们能否把图中的数字和字母带入等量关系式呢?

  生:2x=250

  2.出示(课本45页的图2)

  师:小丁丁的身高和爸爸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么如果他像图上那样站在木凳上呢?

  生:那就一样高了。

  师: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的等量关系是?

  生:小丁丁的身高+木凳的高度=爸爸的身高

  师:如果小丁丁的身高为ycm,凳子的高度为625px,爸爸的身高为4325px 。那么,把这些数字和字母带入等量关系式,我们可得到的式子为?

  生:y+25=173

  3.出示(课本45页的图3)

  师:你们能看图找到等量关系式以及相对应的字母式吗?

  同桌讨论完成

  学生汇报:上排积木的长度=下排积木的长度

  所以:x+7=12 3y=12

  4.师生互动,交流总结

  出示一些算式请学生分类,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2x=250 9 0=810÷ 9 x+7=12 3y=12

  67-33=34 y+25=173 3×2=6 5+17=18+4

  根据在算式是否有未知数(或字母)来进行分类。

  ⑴ 2x=250 y+25=173 x+7=12 3y=12

  ⑵ 3×2=6 5+17=18+4 67-33=34 90=810÷9

  师:仔细观察这两组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组算式都有未知数(或字母),而第二组算式却没有未知数(或字母)。]

  小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跟进练习:判断下列哪些是方程。

  5x-15 32+67=79 24+8=40-8 7y=42

  750÷15=50 4x+12=20

  探究二解方程

  1.出示例题:求出x+3=9中的未知数x

  ⑴师:先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求x的方法。(生口述)现在我们把求x的过程用正确的格式表示出来:

  x+3=9

  解:

  x=9-3,思考: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x=6.

  ⑵师:(指例题)我们把使得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像上面,X=6就是方程x+3=9的解。而我们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⑶师:现在我们在回到前面来看看刚才我们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⑷学生对练习一进行口头验算。

  跟进练习:

  1、解方程

  10+x=100 x-32=64 x÷11=12

  3x=54 70-x=61 72÷x=3

  (学生练习)

  1.练一练:对上面的方程进行检验。

  (学生互查)

  l说说你是如何进行检验的。

  1.出示例2:解方程:6x=19.8

  师:你们愿意再来试一试吗?(学生同桌合作完成)

  汇报板书:

  6x=19.8

  解:x=19.8÷6,思考: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x=3.3.

  2.师:要想知道我们求出的解是否正确,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代入法”进行检验。(讲述方法和格式)

  出示:

  检验:

  把x=3.3代入原方程6x=19.8

  方程左边=6×3.3=19.8

  方程右边=19.8

  因为左边=右边

  所以,x=3.3是原方程6x=19.8的解。

  课堂练习:

  解方程:

  9x=72 51-x=23 624÷x=6 x-82=39

  课堂小结

  三、本课小结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课后习题

  四、课后作业

  练习册P51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一、创设知识迁移情景,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呈现知识迁移情景。

  (1)师:这里有一张医生给数学病人开的处方,不知药用对了没有,请各位小医生给以指导。

  (2)出示(小黑板)

  病症 药名

  432-2 =412

  43.2+2 =43.2

  8厘米 + 3米 =11米

  3元 + 3角 =6元

  2、交流信息,重点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前提是计数单位相同。

  3、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师:同学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由于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那么,异分母加减法呢?(揭示课题)

  (2)师:看到课题你想学到那些知识?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指导自学,合作交流。

  (1)告诉学生按照读想划的过程自学课本内容,并给学生提纲自学提纲供参考(小黑板出示)。

  (2)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获取新知。

  (1)小组汇报,得出结论。

  (2)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合作讨论,引导小结,并看书验证)。

  (3)形式质疑。

  三、精心设练,创新思维。

  1、巧设训练,巩固新知。

  (1)师:下面老师带领同学们到数学乐园去游玩。进入乐园后,以小组学习为主,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玩开心点哦。

  课件出示:

  数 学 乐 园

  填空池: 方程河:

  + = + = x+ =

  - = - = x- =

  + = + = 1-x=

  迷宫: 计算园:

  请你把 - 的计算过程用学具表示出来? + - +

  (2)反馈信息,汇报收获。

  (3)由计算园的收获,强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强调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板书相关内容)。

  (4)师:同学们学的不错,敢接受挑战吗?(举手抢答)

  师出示口算卡: + = + = + = - = + =

  2、自主探究,拓展思维。

  师:下面我们利用学到的本领,探究这几道题的聪明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件出示:

  + = + = 讨论:(1)它们的加法有什么特点

  + = + = ( 2)它们的和有什么特点?

  += + = (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并验证。

  四、全课总结(小组交流研讨、汇报)。

  师:1.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简易方程

  教学内容分析:

  简易方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以后教学的,在解方程式,学生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四种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3、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难点】的值,解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是有关简易方程的知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

  1、 出示表: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名称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请学生说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

  3、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说出分别求总价、单价及数量的字母公式。

  4、练习:期末复习第16题。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做期末复习第17题。

  (1)原来每月烧的`煤用30c表示;现在每月烧的煤用30×(x-15)表示。

  (2)学生计算现在每月烧煤的千克数。

  三、复习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关系是怎样的?

  2、练习:做期末复习第18题。

  学生练习。讲解第(3)题,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21代人原方程成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学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征是什么?解题时关键是找什么?

  (2)请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做期末复习第21—23题。

  第21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据已列方程写出另外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22题:

  师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题:

  学生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六、布置作业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P35例9及练习八第12~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

  教学方法:

  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

  教学准备:

  师:计算器、多媒体。生: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 63.79÷5.2=

  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2.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5页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6÷11= 7÷11= 8÷11= 9÷1l=

  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

  (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

  3.检验:同学们写出的规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学生自主验证计算结果,与自己得出的结果作比较。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四个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有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的整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不变,第一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整数部分有变化而且数位相同。因数有几位数,积的整数部分就有几个2,小数部分就有几个1,再根据规律试着写出后两题的积。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2题。

  利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是9的几倍,积的整数部分就有5个几,小数部分万分位是O,其余的数都是9的那个倍数。

  3.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最后用计算器验算。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

  1.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精确。

  2.观察得到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结果。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计算器:省时、省力、精确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P73例1及练习十六第1、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步骤,掌握bx -a等这一类型的简易方程的解法,提高解简易方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借助直观图自主探究,分析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正确地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分析、观察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设未知数,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并会解方程。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解下列方程:x +5.7=10 x -3.4=7.61 4x =0.56 x ÷4=2.7

  2.分析数量关系:

  (1)我们班男生比女生多8人。

  (2)实际用煤比计划节约5吨。

  (3)实际水位超过警戒水位0.64 m。

  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如何用方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实际问题与方程)

  二、探究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73页例1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平时经常锻炼身体吗?生:经常锻炼。

  师:你们平时都喜欢做哪些运动呢?

  师:看来同学们喜欢的运动还真不少!同学们平时都应该多运动,增强体质。在学校办运动会时,希望同学们也能积极参加。好吗?生:好!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第73页例1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情境图,然后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回答。

  生:小明正在参加学校的跳远比赛,并且破学校的纪录了。

  师:那小明的成绩是多少呢?

  生:小明的成绩为4.2lm,超过了学校的原纪录0.06m。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告诉我学校的原跳远纪录是多少吗?

  生6:用小明的跳远成绩减去小明的`成绩比学校原跳远纪录多的成绩,得到的结果就是学校原跳远纪录。

  师:怎么列式呢?生6:4.21-0.06=4.15(m),所以学校原跳远纪录是4.15m。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也可以用方程来求解。由于原纪录是未知数,可以把它设为x m,再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师:你能写出具体解题过程吗?

  原纪录+超出部分=小明的成绩

  得x +0.06=4.21

  x +0.06-0.06=4.21-0.06

  x =4.15

  所以学校原跳远纪录是4.15m。

  答:学校的原跳远纪录是4.15m。

  师:很好!但是这位同学忘了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有同学能说说该如何检验吗?

  生:把x =4.15代人方程,得

  方程的左边=x +0.06

  =4.15+0.06

  =4.21

  =方程的右边,所以求解结果正确。

  师:这位同学检验的过程是正确的。同学们以后在解方程时,一定不要忘了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73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

  师:你从题中能知道哪些信息?有哪些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答。

  用方程解决问题,两人一小组交流方法。评讲后要特别提醒学生别忘了检验。

  解答过程:今年的身高=去年的身高+长高的部分解:略

  2.完成教材第73页“做一做”的第(2)小题。

  请学生观察题目所给出的条件,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所给条件的单位不统一,要化成统一的单位。

  小组讨论怎样找到相等的关系。指名汇报并板书:

  每分钟滴的水×30=半小时滴的水

  请学生思考应该把哪个条件设为x ,怎样列方程。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并板书:解:略

  请学生讨论为什么方程30x ÷30=1800÷30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30仍然相等呢。你怎样判断x =60就是方程的解呢?

  引导学生进行检验,指导检验的格式。

  3.教材第75页第1、3、4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用方程解决问题应注意哪些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式假设未知数为x ,然后再列方程解应用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理解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并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复习了整数、小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乘法交换律。

  (3)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2、做“练一练”第x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怎样求式子的值。

  3、做练习第x题。

  指名学生口答。选择两道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概念。

  提问: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可以表示等式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2、做“练一练”第x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提问:5x—4x=2里未知数x等于几,x=2是这个方程的什么?7×0。3+x=2。5里未知数x等于几?x=0。4是这个方程的什么?那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板书定义)它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强调解方程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过程)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

  3、解简易方程。

  (1)做“练一练”第x题第一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解第一个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第二个方程与第一个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指出:解方程时先看清题目,根据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不能算的就看做一个未知数。我们现在解方程是一般根据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结合板书:解方程:能先算的要先算,再按各部分关系来解)追问:这两题可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

  (2)做“练一练”第x题后两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其中的一组题。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每组两题有什么不同,解方程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强调一定要先看清题,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

  (3)做“练一练”第x题。

  让学生列出方程。指名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复习了哪些知识?你进一步明确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一练”第x题解方程;练习第x题,第x题后x题,第x题。

  家庭作业;练习第x题前x题、第x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教材P28例4及练习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应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把除数除法化成整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迁移转化,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根据3684÷12=307,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理由。

  36840÷120=( ) 368.4÷1.2=( )

  3.684÷0.012=( ) 0.3684÷0.0012=( )

  2.奶奶编“中国结”,编一个要用0.85米丝绳。现在已有7.65米丝绳,这些丝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列式是( )。

  二、自主探究。

  (一)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学习例4)

  1.仔细观察7.65÷0.85这个算式,它与22.4÷4和5.6÷7这两个算式的不同是( )。

  当除数是小数时应怎样计算?试着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算一算吧!

  2.我的算法是:

  (1)如果把0.85米化成厘米可以怎样算,请你算一算。

  (2)小组讨论:如果用竖式计算7.65÷0.85,需要把除数 0.85扩大到它的( )倍,变成整数( ),被除数7.65也应该扩大到原数的( )倍,变成整数( ),这样就转化成了( )÷( )。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3)自己用竖式计算。(注意计算方法及书写格式)

  (4)质疑:我们为什么要把除数和被除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而不是10倍或者1000倍?

  (5)练一练:

  10.8 ÷1.2= 3.26 ÷ 1.63=

  3.归纳,小结:

  一个数除以小数,先移动 ( )小数点,使它变成 ( );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 )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____ 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 )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8页“做一做”。

  先组织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怎样计算,再在练习本上进行练习,教师指3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一填。

  0.12÷0.03=( )÷3 0.28÷0.07=( )÷7

  0.01÷0.16=( )÷16 0.314÷( )=31.4÷18

  指名学生口答,其余学生订正。

  3.有两根绳子,第一根长68.6 m,是第二根绳的3.5倍。第二根绳长多少米?

  (1)指名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2)学生列式并计算,小组内交流并订正。

  四、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布置作业: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P23例7、做一做,P26练习四第10、11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知道为什么要求商的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6。03 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8。785 7。602 4。003 5。897 3。996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 计算0。38*1。14(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二、新课

  1.教学例7:

  教师出示例6,口述图意, 再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为什么?(应 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横式应该怎样写出?教师板书。

  教师问:表示计算到“角”需要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应该约等于多少?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我们学习班了求积的近似值和求商的近似值,比一比这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P23做一做: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师: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数:

  3.81÷7 32÷42 246。4÷13

  2、P26第10题第(1)题。

  四、作业:P26第10题第(2)题、第11题。

  课后小记:

  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 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 由于例题及做一做中所有习题全是小数除以整数, 所以当作业中出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时, 许多学生装都忘记了"一看, 二移"的步骤。 所以在设计巩固练习时应增加小数除以小数的练习。

  其次我根据学情补充介绍了一种求商近似数的简便方法。 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 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介绍了这种方法感觉好的同学算得更快了,但悟性较差的学生听完后连最基本的保留两位小数应除到小数点后面第几位也混淆不清 了。所以下次再教时,此方法的介绍时间可以适当后移,放在练习课上。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积极参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方格纸、剪刀、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趣导课

  1、情景引入(出示)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图形,请看大屏幕。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能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相机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边长

  2、从平行四边形的花坛中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生自由说)。 提出问题:你确定哪一个面积大吗? 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怎样算呢? (生可能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试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揭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联想、猜测。(用数格子的方法) 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请大家猜测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 1:底和高,底乘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 2:相邻两边的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归纳意见,提出验证。(用剪、拼的方法) 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桌交流,并动手用学具试一试。

  ⑴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⑵演示操作过程。(演示) 同学们真聪明,在操作过程中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都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以后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例 1:一块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 6 米,高是 4 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S=ah=6×4=24( 2), 6×4=24( 2)

  〔评析:根据刚才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初步感知,先让学生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然后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验证了学生的猜测是正确的。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了猜测—转化—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做了充分准备。〕

  三、反馈练习,发展思维。

  练习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通过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S = ah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3、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形状无关,与底和高有关,会运用面积公式求三角形面积。

  4、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法与学法:

  教法:演示讲解、指导实践。

  学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

  完全相同的三组(锐角、钝角、直角)不同的三角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你们每天都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代表你们是一名少先队员,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那你知道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呢?(不知道)我们佩戴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学具,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能拼出什么图形?

  (2)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3)拼出的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

  三、展示交流、点拨归纳

  1、课件出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的'图形

  (1)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想一想: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想一想: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可以看出: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________。

  所以得出结论: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三、巩固训练、拓展提升

  (1)这里有一条红领巾,求它的面积,你需要知道什么条件?你能估测一下这条底边有多长吗?(100厘米),高多少吗?(33厘米)

  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小结: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明白了什么?

  (2)你认识下面的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

  向右急转弯 注意危险 减速慢行 注意行人

  交警队准备用铁皮制作四块这样警示牌,你能算出需要多少铁皮吗?

  学生试算

  〔设计意图〕这道练习的设计,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自然地渗透了安全教育。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拼摆把三角形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大家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运用剪拼或折叠的方法来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这节课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会了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下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使学生体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第一课时 小数除以整数(一)

  ——商大于1

  教学内容:P16例1、做一做,P19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的: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24÷4= 416÷32= 1380÷15=

  二、导入新课: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

  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1)生: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追问:24表示什么?

  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问:和前面准备题中的224除以4相比,224除以4和它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25.2÷6 34.5÷15

  五、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课后反思:

  学生们在前一天的预习后共提出四个问题:

  1,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熊佳豪)

  2,为什么在计算时先要扩大, 最后又要将结果缩小?(郑扬)

  3,小数除以整数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梅家顺)

  4,为什么小数点要打在被除数小数点的上面?

  特别是第4个问题很有深度, 有研究的价值。 在这四个问题的带动下, 学生们一直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效果相当好。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2-113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对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自己熟悉事例的调查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了解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揭示课题。(3分钟)

  1.口算练习

  1.2÷2= 4.2÷7= 0.21×100=

  10×10.3= 4.5÷0.15= 4×0.6=

  2.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统计这个单元的知识。

  二、整理复习,成果分享。(12分钟)

  1.根据导学单进行自主整理复习。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回忆一下本学期,在统计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说说这个学期研究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同以往的比较,各有什么特点?

  (3)在画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4)你能举出一些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描述数据的例子吗?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 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2)在画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3)说说你举出的.一些例子。

  3.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便于对同类数据进行比较,而且便于对两类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三、多层练习,内化提升。(15分钟)

  1. 基本题练习(整理与复习第21题)

  独立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再回答书上的问题。

  说说统计表和统计图的优缺点。

  指出:表和图各有优缺点,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把统计结果以什么形式呈现出来。

  2. 实践操作(整理与复习第20题)

  (1)讨论方案,确定调查方法。

  (2)分组活动,调查记录。

  ①由组长负责,依次指定每人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

  ②每人按动物种类分类整理出男女生人数。

  ③各组最后核对、统一收集的数据,确定结果。

  (3)交流数据,全班汇总。

  (4)制作表图,分析数据。

四、课堂总结(10分钟左右)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2-29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模板02-16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4-09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2-08

数学上册教案01-15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2-08

五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1-13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2-28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03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