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18 08:23:0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课题:

  小数的大小比较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 ○ 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 10101010

  出示两个正方形,让学生在正方形中分别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小结:两个小数都是零点几的,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小数部分,十分位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试一试。

  提出问题:比一比雪糕和冰砖的价格,并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出示:0.8 ○ 1.5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数部分是0,1.5的整数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写成分数是88,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哪个最小。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 0.6○2.2 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例题2 。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21。

  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

  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6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

  小朋友们回答能写6个。

  请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1、2、3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课本113页例2,小组讨论完成。

  (三)拓展应用1、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教学反思:

  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114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2、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5、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用具:主题图的课件、学具卡片、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2、激趣导入。

  导语: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让学生各抒已见。当有人说到足球时。老师马上引到学校冬季运动会,我们三年级3个班的比赛情况,结果我们班得了第一。那我们班比赛了几场?学生回答两场。三个班比赛,每两个班比赛一场,那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3、引导参与。

  4不48、共同探究。

  师:20xx年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

  师: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课件演示主题图)

  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

  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

  4、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

  5、一小组演示。

  6、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8、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

  9、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

  10、方法允许多样。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11、师生共同。

  12、小结。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13、用课件将上面第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

  14、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15、老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哪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16、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1)进行礼仪教育。

  (2)四人小组进行实践。

  (3)请1-2个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三、拓展练习。

  提问:如果是5个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讨论、汇报。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我们的校园(教材第106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能认真仔细的观察插图(见教材第106)页例题),解决“如果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让学生用不同的铺草皮的方法计算出相应的费用。

  2.在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体现“用数学”的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1.解决“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

  2.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渗透优化思想。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爱我们的校园吗?校园就是我们平时生活学习的场所。绿茵茵的草坪多么可爱啊!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些场所里面还有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老师要带领你们再次走进我们美丽的校园,用我们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校园中的一个个数学问题,看谁最灵活,好吗?

  板书课题:我们的校园

  【新课讲授】

  (一)课件出示铺草皮例题:

  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生1:两块草坪同样大,长28米,宽16米。铺草皮有3种种类:白三叶每平方米2元,高羊茅每平方米3元,天堂草每平方米4元。

  只有3000元的费用。

  师:有哪些铺草皮的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1)先算出草地的面积。

  生2:因为两块地同样大,是长方形的.,根据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列式为:

  28×16×2=896(平方米)

  (2)铺草皮的建议。

  生3: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

  生4:全部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

  生5:一半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生6:一半铺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4元的天堂草。

  (3)计算不同铺法的费用。

  方法一: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

  生7:896×2=1792(元)

  1792元<3000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和空间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具:课件、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立体图形。今天老师邀请正方体和我们一起来学习。用正方体搭一搭立体图形。(板书:搭一搭)

  二、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

  1、活动一:探索站在最佳位置观察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正方体,看看它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大小相等的正方形。)

  (2)教师任指几个面,让学生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来描述。

  (3)请你拿出一个正方体学具,放在桌上,从一个最佳的角度观察它,看看你最多可以看到它的几个面。用手摸摸你能看到的那几个面。(一个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

  (4)小结:你观察到的这三个面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板书:正面、侧面、上面)

  2、活动二:请你用四块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自由搭建立体图形。同桌说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出示课件)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观察到的图形不同。

  3、活动三:根据指令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1)李老师设计了一栋大楼,想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立方体搭一搭,比比哪个同学能够理解老师的意思,搭出符合要求的房子来。搭完的同学就马上坐端正,老师就知道你是最棒的了。

  1)横着放3个方块,在最左边的正方体上面再放一个正方体。你们是怎样搭的?(电脑出示)你们搭的和李老师设计的完全相同。大家都很棒!理解了我这个设计师的意思。大家都是非常合格的建筑师。

  2)先放一个正方体,再在它的前面、上面、右面各放一个正方体。(电脑演示)

  (2)老师想找最棒的同学来当“设计师”和“建筑师”。“设计师”的指令要既清晰又简洁,“建筑师”要搭得又快又好。同桌两人轮流互换练习,等会请你们把最棒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推荐给老师。(同桌练习搭立体图形)

  请一组同桌发指令搭立体图形。在“设计师”发指令的时候,其他同学也一起搭一搭,跟“建筑师”比比,看看谁搭得更好。

  4、活动四:通过尽可能少的.问题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1)同学们玩得这么高兴,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玩。老师不看你们搭好的大楼,不用同学们给我指令,只要问你们一些问题,根据你们的回答,我就会搭出和你们想的一样的大楼来,我们试试看吧!

  你用了几个立方体?从正面看是几个正方形?从上面看是几个正方形?从侧面看是几个正方形?

  (2)你看,老师搭的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们同桌两个人也来试一试吧。注意:你们的问题尽可能提得明确些,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尽可能回答准确。互换轮流练习。

  三、巩固练习。

  1、搭一搭,看一看。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搭一搭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第3单元 测 量

  第3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难 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武汉到广州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武汉到广州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武汉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教学例4)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千米的认识)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xx年9月17日 星期四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七一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七一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让学生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让学生试着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植树节马上就到了,你们有什么计划吗?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干什么呢?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3=

  4、讨论算法——20+20+20=602×3=6,20×3=60

  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

  1、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独立解决,全

  班交流)

  2﹑70×830×6600×94×6020×73×80090×58×50700×4

  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

  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本节课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有3捆树苗,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20×3=60﹙棵﹚

  答:一共有小树60棵。

  需要多少钱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三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课本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模式“乘是同数连加”来计算乘整十数、整百数,加强对乘法定义的理解。

  2、推算:从3×2推出3×200,培养类推能力。

  3、掌握并能熟练计算乘整十数、乘整百数。

  4、经历自主探究乘整十数、整百数计算的方法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感悟算法最优化。

  5、在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并能熟练计算一位数乘整百数。

  教学难点:理解推算:从3×2推算3×200。就是表示3×2个百,即(3×2)个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主题图

  师:今天带着同学们来参加秋季运动会,学校的跑道一圈长为200米。激烈的比赛开始了。

  二、探究新知

  1、独立探究

  出示小胖的问题:3×200是多少?

  师:这道3×200的积是多少呢?你会算吗?如果你可以独立解答,算完后就把你的解答方法和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如果有困难也可以先找小组内的小朋友讨论后再解答。

  2、交流算理

  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方法一:因为3×200表示3个200连加,200+200+200=600

  所以,3×200=600

  方法二:我使用推算的方法,因为3×2=6,所以3×200=600

  (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时出示板书介绍算理)

  师:把200看成2个百,那么3×200就是(3×2)个百,也就有6个百,是600,所以我们也可以用推算的方法来计算。

  3、归纳小结,揭示课题

  在计算一位数乘整百数时,可以利用乘法的定义--同数相加来计算;也可以先想一位数乘一位数再推算出结果。

  板书:一位数乘整百数

  4、独立完成4个800是多少?小胖第一名,来算。

  4×8=32

  4×800=3200

  5、练一练

  ①像小胖一样计算:

  5×3= 7×5= 5×7= 3×5=

  5×30= 7×50= 5×70= 3×50=

  5×300= 7×500= 5×700= 3×500=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谁快?

  5×400= 5×900= 4×900= 7×800=

  8×300= 4×800= 4×800= 6×800=

  10×700= 9×700= 4×700= 5×800=

  问:你是怎么计算一位数乘整百数的?

  那通过7×9这道题,你可以推算出哪些乘法题呢?

  生:7×9=63,7×90=630,7×900=6300……

  三、实际应用

  1、出示:第13页的图

  师: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问: 3×20=? 20×3=?

  学生独立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交换

  3×20=? 20×3=?

  3×2= 2×3=

  3×20= 20×3=

  3×20= 20×3

  3×200=? 200×3=?

  3×2= 2×3=

  3×200= 200×3=

  3×200= 200×3

  3、师:运用刚才计算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生活实际问题。

  4、完成第13页的练一练

  五、总结全课: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是收获呢?

  测试练习:400×2= 20×50= 400×20= 60×30=

  6×600= 70×8= 20×60= 90×8=

  7×20= 500×8= 700×3= 200×60=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一、教学内容

  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

  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

  3.简单的时间计算: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对“时间”这个可以计量的量,掌握单位并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进行测量,是认识时间概念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认识了时间单位“秒”之后,安排对分与秒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时间单位的系统;在认识单位后,安排对其计量工具的认识,包括钟面、电子表和秒表,了解其使用方法,以便选择合适的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时间不像长度、质量等概念那样直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是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深入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经历大量的实践活动,而学校教育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关于时间的经验,设计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首先,让学生感知“1秒”“1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长度时,通过听滴答声,眨眼、拍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观,帮助学生对标准时间单位建立清晰、准确的感知。

  其次,设计了“1秒有多长”“15秒有多长”“1分钟有多长”“记录运动前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等多种体验活动,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同时渗透估计的方法。

  最后,注重体现估计的方法。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基本思路的展示和模型思想的建立

  教材安排让学生解决生活中与计算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关于时间的计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突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梳理与引导以突破这一难点。

  教材在例题中安排了求经过时间的问题,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同时,注意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例如,针对例2提出的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教材中给出了“数格子”和“计算”两种方法,不要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具体编排

  (一)秒的认识

  1.主题图

  (1)主题图由四幅情意图组成,呈现了春节联欢晚会、马路上设有计时器的红绿灯、操场上1分钟跳绳及50米跑步测试的场景,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时间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为建立时间观念提供素材。

  (2)这4个场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例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除夕人们都会一起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马路上的红绿灯蕴含着交通安全的教育;跳绳和跑步活动蕴含了锻炼身体意识和习惯的教育。

  2.秒的认识和“1分=60秒”

  (1)在主题图的教学之后,教材直接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同时,认识钟面上的秒针,进一步理解钟介绍钟面上刻度的含义。

  (2)以直观的方式呈现3幅连续的钟面,帮助学生理解分与秒的关系,即1分=60秒。至此,应使学生对所学的时间单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3)介绍常用的其他可以计量秒的工具,电子表和秒表,明确各自用途。

  (4)通过动作、声音等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究竟有多长,帮助学生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二)简单的时间计算

  1.例1(时间单位间的换算)

  (1)看课件

  2.例2(解决问题)

  (1)呈现“数格子”“计算”等多种解题策略,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在这儿还只是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师在补充练习时也不要出跨“时”的题目,如6时40分至7时20分是多少分。

  五、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内容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用多种方式体验:1秒有多长?10秒有多长?15秒有多少?30秒有多长?1分能干什么?……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及1分的正确的时间观念。

  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十进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关时间计算的教学无疑成为了一个教学难点。因此,教学时,加强对钟面的观察,让学生明确: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有关时间的计算时,可以引入数轴来直观表示“时间”(如右图),将抽象的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建立起联系,将“时刻”与数轴上的点建立联系;将“经过时间”与两点间的距离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思考。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例如,“1分有多长”的体验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像口算、朗读课文、画画等便于操作的活动,而像跳绳、仰卧起坐等活动,由于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适宜在课内组织活动,可以在课内估计,课外实践验证。比如,人骑自行车1分约行进200米,脉搏1分约跳动75下等例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也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4.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无论是时间单位间的换算还是经过时间的计算都相对比较简单。例如,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只局限于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是学生能用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牢记。再如,经过时间的计算,不要求计算跨过中午12时的,如上午9时至下午1时的时间;而且不强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允许学生借助钟面、数轴等模型“算”出经过时间。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第1课时 平移和旋转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P80~8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动手操作、模拟示范以及观察图片,加深学生对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移和旋转。数出平面图形平移和的格数,以及画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飞机、溜溜球、各一个;师生都准备一个圆盘、一个指针,学生准备“动手做”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老师出示美丽的图形,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平移

  1.出示例1图

  (1)依次出示3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和国旗的运动)。

  提问:你感觉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沿着直线的运动。

  指出:像图中火车车厢电梯国旗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平移。

  (板书:平移)

  举例: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二)认识旋转。

  1、出示例2图

  提问:你能看出图中表示的是哪些物体的运动吗?

  引导: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做的是怎样的运动呢?你能用手势表示这些运动吗?清小朋友来说一说,并且表示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交流并表示运动方式。

  提问:你知道这些运动有什么特点吗?这几个物体运动时,为什么它们的位置固定在那里而没有移动到另一处呢,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围绕一点转动。

  指出:像图中电风扇叶片、螺旋桨、钟面指针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旋转。(课题位置板书:旋转)旋转的特点是绕着一点转动。

  (板书:旋转绕着一点转动)

  追问:电风扇叶片绕着哪一点转动?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呢?

  举例:小朋友还在哪里见到过旋转现象?

  2、学生“试一试”。

  (1)做转盘出示“试一试”中的转盘,让学生用事先先准备的转盘面和指针,照样子做一个转盘。

  提问:你是怎样做成这个转盘的?圆面中心为什么用一个掀钮固定?

  (2)动手旋转

  引导:请小朋友按老师的要求做一做:把指针从指向A点旋转到指向B点,再把指针旋转到指向C点或者指向D点。

  提问:刚才指针是什么运动?是绕着哪一点转动的?请小朋友再把指针从指着A点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周回到A点。

  还可以怎样旋转一周回到A点?请大家做一做。(学生逆时针旋转)

  追问:怎样的运动是旋转?

  (三)比较

  引导:请大家用手势表示平移,再用手势表示旋转。

  比较一下平移和旋转,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小结:我们刚才研究了物体的运动,认识了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这就是平移和旋转。沿着直线移动的运动,是平移,绕着一点转动的运动是旋转。

  三、练习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观察,把通过平移能和绿色树叶重合的图上颜色。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方格图,让学生说一说平面图上的方向,让学生说说两枚棋子各在原来位置的什么方向。

  4、完成“动手做”

  指出:不管向哪个方向旋转,只要是绕着一点的转动,就是旋转运动。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能说说平移和旋转有什么不同吗?你还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在日常生活中,像火车车厢、电梯、国旗等物体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平移。

  在日常生活中,像电风扇扇叶的运动、飞机螺旋桨的运动、时钟钟摆的运动,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转动的,我们称这种运动方式为旋转。

  教学反思: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的最佳途径则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去获取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去体验、思考、讨论,在教学活动中经历、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创设一切条件设计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二、探索新知

  1、读题,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人数平均每人分到的块数2 4 8

  80÷2 =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四、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是教学的重点,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是教学的难点。教具准备:课件、剪刀、三角板,三角形纸片、实物钟。

  学具准备:硬纸条、图钉、小棒、蜡光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

  这个周末,小明和小红可忙了,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师: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手中和桌面上有哪些物体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认识角)评析:教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做手工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画面的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再从平面图形中引出新知一——“角”,这样的导入,不仅符合几何平面图形的一般规律,而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沟通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说明:为防止学生对角形成片面的认识,这里有意将三角形纸片上的角设计成开口朝下,闹钟上的角开口朝左]师(出示实物剪刀):打开剪刀,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角。(师指出,并用课件闪烁角)这就是剪刀上的角。

  师(拿出一张三角形纸片,指着其中的直角):三角形纸片的这里也是一个角。(课件闪烁)师:剪刀、三角形纸片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课件闪角)。

  评析: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例,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并初步感知角的特征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适时抽象、建立表象。

  师: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师(用课件隐去物体,剩下三个角):如果我们给这些角脱去外衣,再标上角的标记,就变成了数学上的角,这三个图形都是角。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角,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1:有的开口朝左,有的朝右,有的朝下。

  生2:有的大有的小。

  生3:都有两条直直的线。

  生4:都有尖尖的地方。

  师:数学家们给角的各部分都起了好听的名字,像刚才同学们说的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

  师板书:

  通常我们还在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小弧线作为角的标记。(板画)师:你能说出上面每个角各部分的名称吗(师指出,生说)师生共同小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师!板书:角评析: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很自然地把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的具体的角,过渡到抽象的数学上的角,为学生形成角的表象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多层练评、内化新知。

  1.找角。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认识角了,那么该怎样找角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找到其中的一个角,像老师一样摸一摸,顶点在哪里有什么感觉生l:尖尖的,会刺人。

  师:他的边在哪里有什么感觉生2:平平的、滑滑的、直直的。师:通常我们在找角时,都要先找到角的顶点,再沿着角的的两边分别指一指,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找出身边物体上的角吗找出来指给同桌看。

  (生找,指名说,学生找出屏幕、桌子上、讲台桌面上的角,还有很多学生举手)师:凭着我们二(4)班同学的聪明.如果你们能继续找下去,肯定能找出非常多的角出来,由于时间关系,你们课后可以继续找…… 2.搭角。

  师:刚才我们能正确地找出物体的角。你能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吗(生搭)师:你能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吗(指名上台演示,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3.辨角(“想想做做”第l题)。

  出示题目,学生明确题意,用手势作出判断,是角的,指出顶点和边,不是的,说说为什么不是,教师课件展示。

  4.数角(“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

  (2)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6页先找出图形中的角。做上标记,然后数一数,填在括号里。

  (学生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其中第三个图形,一男生填写零个,学生做完后,教师展示个别学生的作业,对第三个图形的正确答案,教师没有作任何的评价)师:这位同学说第三个图形有两个,有没有不同意见(那位男生马上举手)师:你有不同意见你认为这个图形有几个角生1:我认为这个图形没有角,因为,他们说的这个角虽然下面是直的,可是到了上面就变弯了,所以这个图形根本没有角。(多么认真观察的孩子!)师(惊喜的):你真是个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而且你能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其余同学自发地鼓起掌来)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生2(举手):我不同意,如果我们把图形上面的半圆遮掉,下面的边就是直的,所以它是一个角。

  师:你们听明白这位同学说的意思吗生3:。老师,我听明白了,他的意思是可以把这个图形分成一个半圆和一个长方形来看,那么下面的边就是直的了。

  师:你们不但善于听别人的发言而且还善于思考,谢谢你们的精彩发言让同学们懂得了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其他同学露出了佩服的神情)评析:教师没有过多的语言,留给学生的是广泛而又开放的思维空间,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都得益于教师采用的延迟评价,当学生提出错误的想法时,教师没有轻易否定而是用赞赏的语言“你真是个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而且你能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来缓解这位同学的紧张心理,然后一句“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把问题抛给学生,在学生的辩论中,暴露思维过程,引出“如果我们把上面的半圆遮掉,下面的边就是直的。”这么精彩的发言。这一过程不但使学生巩固了对角的认识,而且还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相对封闭的平面图形的认识。

  (四)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观察。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看看角还有什么特点(师演示钟面上的指针,将时针和分针拨成一个小角)师:现在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怎样(很小) (师慢慢转动钟面上的指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角发生了什么变化(越来越大)师:角有什么特点生:角有大小。(师板书:角有大小)师:你们的这个发现非常重要!老师这里有三个钟面图,每个钟面上都有一个角,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生判断)

  2.操作。

  师:如果给你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你能做出一个角吗(生做角,师巡视)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吗怎么变(指名一边演示一边说)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小吗怎么变师小结:我们通过张开两条硬纸条,可以使角变——合拢硬纸条可以使角变—— 3.比较C想想做做第3题)。

  师: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说,夏天常用的纸扇,(出示纸扇图)打开时,纸扇上的角在哪里顶点呢师:同学们认真观察,慢慢打开,扇面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师出示剪刀图):合拢剪刀时,剪刀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师小结:什么情况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大,什么情况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小4.折角(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师: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3)学生思考——动手折——展示。评析:通过找角——搭角——做角——折角等一系列的递进学习活动,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度到认识动态中的角,并在这个动态变化中直观体会、理解认识了角有大小,初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大小的关系,

  三、总结延伸

  1.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总评:本节课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教师先引导观察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再利用课件演示将物体上的角抽象为数学上的角,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角的表象,最后通过找角——搭角——做角——折角等一系列具体化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活动体验自主建构对角的特征的理解。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未知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大耳朵图图》吗?图图是一个爱动脑筋,喜欢问问题的孩子。这不,图图又提出问题了:(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例4)给下面的两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卡片四周围上彩带,哪个图形用的彩带多呢?大家猜猜看。

  学生自由猜测:长方形用的彩带多;正方形用的彩带多;一样多。

  2.提问:看来大家出现了分歧。你认为彩带的长短和什么有关呢?(图形的周长)

  3.揭示课题:同学们的思维可真敏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两张卡片的周长吧!(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互动新授

  1.指出周长。

  指名学生上台用手指描一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它们的周长。

  2.探究方法。

  师问:怎样才能知道哪张卡片用的彩带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1)学生独立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必要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2)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算法。

  (3)班上展示自己的方法,并说明算理。

  ①长方形:

  生1:把四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

  即6+4+6+4=20(厘米)。

  生2:先加两条长边,再加两条宽边。

  即6+6+4+4=20(厘米)。

  生3:用2条长边的长度加上2条宽边的长度。

  即6×2+4×2=20(厘米)。

  生4:先算出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另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和这一组是一样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即(6+4)×2=20(厘米)。

  ②正方形:

  生1:把4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

  即5+5+5+5=20(厘米)。

  生2:正方形有4条边,这4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即5×4=20(厘米)。

  3.问: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正方形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解决问题。

  师:图图的问题解决了。小精灵又来请求帮助,我们看看它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例5)

  (1)指名读一读要解决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

  ①小组合作拼一拼,并把拼的图画在答题纸上。

  ②在画出的图形上描出它的周长。

  ③计算出所拼图形的周长。

  (3)小组代表展示小组合作成果。

  小组1:16张摆一行。

  小组2:每行摆8张,摆2行。

  小组3:每行摆4张,摆4行。

  (4)比较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来解决问题。

  (5)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并验证拼法。

  (6)师小结:小精灵的问题解决了,它开心地飞走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1)学生在答题纸上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完成教材第86页“做一做”。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说出自己的理由。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例9。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加三1、掌握“归总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决方法,迅速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解题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难点:会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建立解“归总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学过程】

  一、引导课题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

  出示例9。

  (1)阅读与理解。

  读题,你从题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用什么办法表达题意更直观?(画图)

  一起画一画:

  (2)分析与解答。

  ①观察图示,想一想:根据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的'这条信息,可以算什么?(小组内议一议,全班交流)

  ②再想:知道了这些钱有多少,再算什么?(全班交流)

  ③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④根据解题思路,尝试解答例9。(板演齐练)

  a、分步解答说说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b、谁是用综合算式解答的?说说每一步求什么。

  (3)回顾与反思。

  结果是否正确需要我们做什么?怎样验证结果呢?

  4个9元的碗和6个6元的碗,总价钱一样。

  (4)整理解题思路:回顾本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参照例9“分析与解答”)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72页做一做。

  (1)尝试解答。

  (2)展示解题过程,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3)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4)综合算式怎样列出?每一步求的什么?

  2、练习十五第12题。

  (1)尝试解答。

  (2)同桌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3)全班交流。

  (4)展示综合算式解题法,说说算理。

  3、练习十五第13题。

  (1)尝试解答。

  (2)展示解法:你先求的是什么问题?再求的是什么?(先求8个三角形共用多少根小棒,再求用这些小棒可以摆多少个正方形?)

  (3)综合算式怎么列出?说说每一步求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三个环节,注重解题思路的展示与表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好解题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能判断一个四位数接近哪个整千数,培养估计意识,增强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流程流程

  一、引入课题

  PPT出示: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又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问题了。请看屏幕。这是小明家新买的一些家用电器。你能从图片上了解哪些信息?(暂停)

  2、师:今天就用这些信息一起来研究“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流程

  二、自主编题,选数比较

  1、师:这四种电器有的比较贵,有的比较便宜,请你从中选两种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并且用“()○()”形式表示两种电器价格的大小关系。[在图片下方导入:()○()]

  (暂停)

  2、师:你选的是哪两种商品?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比它们的价格的?

  (暂停)

  流程三、呈现材料,分类整理

  1、师:老师把同学们刚才比的这些式子整理了一下,收集在大屏幕上。如果给这些式子分一分类,你认为可以怎样分?(暂停)

  2、师:刚才同学们自己给这些式子分了类,方法一定很多。为了便于研究,老师将这些式子分成了“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类。

  流程四、探究规律,总结方法

  1、师:我们先来观察左边一列的三道式子,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三道式子中的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为什么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呢?你能举例说说吗?

  2、师:三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四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有什么规律?

  3、师: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4、师:下面我们来观察右边一列的三道式子,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

  5、师:两个四位数比较大小,先比较它们的最高位千位,千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流程五、抽签游戏:

  1、师:下面我们来玩个抽签游戏。将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抽的签是0——9这十个数字签,分别装在两个口袋里。我们来看一下游戏规则:1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PPT导入游戏规则内容)

  2、(暂停)看明白了吗?下面就开始游戏吧!

  3、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认为最关键的一抽是哪一抽?为什么?(暂停)

  4、师: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请看清游戏规则二。

  PPT导入:

  1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暂停)

  5、师小结:通过刚才两轮比赛,你有什么收获?(暂停)第一轮比赛的游戏规则是从低位比起的,一般需要抽四次才能决出胜负,而第二轮的比赛是从高位比起的',一般只要抽一次就能决定胜负,只有抽到了相同的数字才需要继续抽,所以比较多位数的大小从高位比起更简便。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第4题

  1、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请同学们在○里填上“<”或“>”。在比的时候,把比较两数大小的关键数字用圆圈圈一下。2、课件出示答案。

  师:你都做对了吗?和电脑核对一下。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第5、7题

  课件导入第5题,师:我们一起来看想想做做第五题。

  1、师: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在座位上说一说。(暂停)一起来核对一下。你们都说对了吗?我们来看划红线的这两个数,它们都接近5000,你看出这两个数的有什么不同了吗?对了,4900比5000少一些,而5003又比5000多一点儿,所以这两个数都接近5000。

  2、课件导入第7题的统计表。

  师:学了今天的知识,我们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这张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暂停)

  3、师:哪天售出的书最多?哪天售出的书最少?你会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师:这三天售出的书大约各有几千册?(暂停)你回答对了吗?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8:

  师: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中国五岳的奇山美景。你知道哪五座山被称为五岳?(课件出示五岳,师依次介绍)哪座山最高?哪座山最低?谁能把它们的高度从高到低排一排?

  流程九: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懂得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那么就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这些方法你都学会了吗?和你的好朋友再找一些数比一比,说一说。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

  2、引发探究动机。

  谈话: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里两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如果你在进一步观察,是不是会发现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

  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

  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

  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总结: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情境里,经常会有一些数学规律。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分析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常常思考一些为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1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21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2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7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范文11-2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8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精选15篇)02-10

小学三年级上册册数学教案10-2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周长》01-2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