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18 07:44:1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合[1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第38页例1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横向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例2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10、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1、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53页。

  教学目标:

  学生经历探究除法计算的验算过程,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验算除法。

  难点:学会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42÷2=   27÷9=   64÷2=

  84÷4=   80÷8=   36÷3=

  26÷2=   46÷2=   36÷4=

  2.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二、互动新授

  (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毽子每个1 元,皮球每个 2 元,跳绳每根3元。)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1、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提问:如果小明带了 3 6 元,他可以买多少根跳绳?

  学生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你们算出结果对吗?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学生思考后回答。

  回答预设:

  (1)再算一遍;

  (2)用乘法验算。买一根跳绳需要3元,买12根跳绳就是12个3元,每根跳绳的单价乘根数,应该等于总价钱。

  引导学生尝试写出乘法验算的竖式。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师板书验算的过程。

  2、教学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提问:如果小明带了 6 5 元,可以买几根跳绳,还剩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这个结果算得对吗?你能验算吗?在小组里交流。

  集体交流想法:每根跳绳3元,21根是63元,再加剩下的2元,正好是65元。

  提问:你能像前面一样试着用竖式表示你的验算过程?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验算竖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3、比较方法。

  提问:没有余数的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时有什么不同?小组交流。

  小结:在对除法进行验算时,用商乘除数,如果有余数,还要再加上余数,最后看看得数和被除数是否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共同明确每组中两道题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验算的方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除法验算时的注意事项。

  学生交流。

  小结:计算要细心,书写竖式时数位对齐,用哪一位数除商就写在对应被除数的上面,验算能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

  3、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

  提示:要比较哪种树苗每棵贵些,可以先计算什么?(每种树苗的单价)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 4 题

  出示题目,学生看图读题。

  45个轮子可以装多少辆车?还剩几个轮子?要求的其实是什么?(是求 4 5 里面有几个4)

  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追问:可以装12辆车吗?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余下的 1 个轮子,不够装一辆车,所以最多只能装11辆车。

  5、完成想想做做第 5 题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评价。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过程: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笔算

  65÷3=21(根)……2(元)

  2 1

  × 3

  6 3

  + 2

  6 5

  验算

  商×除数=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答:可以买21根跳绳,还剩2元。

  列竖式计算时,第一步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写在被除数的

  十位上面,第二步用余下的数与被除数个位上的数重新组合,再除以除数,商写在原来被除数的个位上面。可以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过程:

  在教学时,安排口算题,以为既然能口算了就必定能列竖式。其实能口算只是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要想把生活经验转变成数学经验,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尊重学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学生单凭对着算式说算理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时通过各种操作能帮助学生非常形象地理解过程,让他们较好地理解每一步的算理,突破难点。学生单凭对着算式说算理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时通过各种操作能帮助学生非常形象地理解过程,让他们较好地理解每一步的算理,突破难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课本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乘法。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教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难点

  三位数与一位数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0×5 30×50

  50×4 6×700

  70×3 10×40

  2、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可以到哪些超市里去买东西呢?

  生:华联吉买盛、大润发、家乐福……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大卖场去逛一逛。

  二、新授引入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多,老师在昨天也就去过

  家乐福超市(出示:14、15页的'主题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买你喜欢的物品呢?

  出示:巧克力的图

  “一袋里面有4包,23袋里面有多少包?”

  问:这题你能解决吗?你是怎样想的?

  生:23×4=

  师:23×4等于多少呢?你能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吗?

  生:4+4+4+4+4+……4=92 或 23+23+23+23=92

  23个

  小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就可以用乘法。

  出示:薯片图

  师:从图中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生:“12罐一箱,每箱42元。小胖要买3箱薯片,需要多少钱?”

  问:你是怎样想的?

  生独立解答

  出示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

  ① 42×3

  ② 12×3

  讨论纠错

  (指出错误,着重“多少钱”每箱42元。指出12元罐一箱这一条件对问题来说没有用处。)

  师:强调一定要根据问题找到合适的条件来解答。

  问:根据题中给我们提供的信息,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生:3箱一共有多少罐?

  (尝试解答,说理)

  师:大卖场中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其它的信息,请你们小组合作,根据信息再来提一些数

  学问题?并试着列出算式。小组合作,交流

  总结:今天我们到大卖场中找到了许多的乘法问题。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的数学知识,平

  时我们要善于动脑,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努力解决它。

  课后检测:用分拆的方法计算。

  ① 38×3=

  ② 103×6=

  ③ 328×4=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课本第4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究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商中间的0的占位作用。

  2、让学生知道0乘任何数、除以任何数都为0 。

  3、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商为两位数的除法,并理解算理。

  4、对学习困难生要求能正确地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并掌握哪一位上不够商1,用0来占位。

  教学重难点:商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0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比较情境,发现问题,并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

  1、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被一位数除的竖式计算,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谁算得最快?

  出示:632÷3= ?

  学生笔练,汇报交流

  师:谁把这道题的计算过程来说一说。

  问:商个位上的0能不写吗?

  师:对,个位不够商1要用0来占位。

  师:现在老师把632改成了612,612÷3= 这道题和刚才那一题,有什么不同吗?你还能用竖式算出答案吗?请你们小组里一起来做一做。小组交流。

  2、出示学生练习的两种情况:

  师:这两种情况谁的正确呢?你们能不能想办法用已经学的本领来验证一下呢?

  得到:第1种答案正确。

  问:那为什么商的十位上要写0呢?

  十位上的0能不能不写呢?

  小结:对呀,十位上的1除以3不够商1,十位上就要用0来代替。

  练习:

  836÷4= 632÷3=

  3、分层:

  能独立完成的同学,独立完成

  要和别人合作完成的'同学,可以找人讨论完成;也可以先看看书上的方法,再来自己做一做。结果、方法汇报

  4、竖式简化的写法

  师:小朋友,小熊猫做了4道题,(出示:41页的第4题)这些竖式可以这样写吗?

  生:任何数减去0都等于这个数的本身,所以减0的这一步可以省略。

  创设比赛情境,来进行练习。

  师:现在每组桌上都有好多一样的题,请你们组员合作,来比一比哪一组在2分钟内算的题目最多最正确!

  学生完成30页的练一练

  三、巩固运用

  1、师:小朋友学得这么好,让我们放松一下,去花棚走走吧!

  花棚里这么多花,一共有254盆呢!如果每排放4盆,那么可以放多少排啊?

  还剩下多少盆呢?

  2、小组汇报,并把书上小兔的竖式计算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的算理。

  问: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为什么会是两位数呢?

  得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就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商的最高位在十位上,商是一个两位数。

  3、练习

  从中选择2题来练一练

  问: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题目都有怎样的共同点?

  总结

  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检测练习:

  课后反思:

  提醒:

  新学期军训、分班卷、课本同步试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3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能迁移、类推出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 点:迁移、类推出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复杂,湿地类型多样,分布面积广,因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如丹顶鹤、蜥蜴、麋鹿和狐狸等都是我国湿地的珍惜野生动物。(课件出示第36页主题图和统计表)

  提问:

  1.从统计表中你得到些什么信息?

  2.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指名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师选择主要的两个问题板书或课件出示:

  (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2)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271+22=

  271+31=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合作探究。

  试算第一题:271+122,小组内交流讨论,看看应该怎样算。

  2.汇报交流。

  (1)学生交流算法,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

  (2)让学生看教材第37页例1的内容,指名学生说说教材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学生说算法,教师板书相应竖式,并作重点讲解。

  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加起。

  3.计算271+31。

  学生先试算,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十位上7+3=10,十位上满十在百位上进一,在十位上写0。

  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百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再独立完成竖式。

  【教师归纳】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应用,发展能力

  1.完成第3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板演,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八第2题。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估的?然后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交流检查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3.练习八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在新授课时,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然后通过小组充分讨论,最后得出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节课是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通过主动探索,交流合作中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能力,培养了主体参与意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一)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渗透数学知识的实践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推导和归纳.

  教具准备:

  投影仪、长方形框架、四边形卡片11张.

  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卡片若干张、直尺、三角板、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老师在黑板上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纸片.

  提问:你认识这两个图形吗?(长方形、正方形)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

  问:谁能举例说明什么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讲桌桌面、有的文具盒的表面、黑板表面、班上的优秀作业展览栏都是长方形)

  间:谁能举例说明什么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的?(广播喇叭的正面、装一丸中药药盒的每个面,班上电视柜的表面)同学们说得很对,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学习新课

  1.老师贴出一组图形,请大家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讨论)(这些图形都有四个角、都有四条边)

  老师指着黑板说:像这样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们都是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2.现在,请同学们把黑板上的这组四边形分类.(同桌可以商量)

  同学们发表看法,最后归为三类。

  3.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长方形有哪些特征.(拿出自己的长方形卡片)(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你们怎么来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

  (①采取对折的方法:把长方形纸片对折使两边重合,说明这一组对边相等,再对折,两条短边也重合,说明另一组对边也相等.证明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②用直尺分别测量长方形的两组对边的长度,从而证明了长方形对边相等)

  现在,老师看看哪一位同学积极动脑,想出一个好办法来证明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测量长方形中的每一个角,三角板上的直角和长方形的每个角分别重合了,就证明了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生共同总结长方形的特征.

  老师板书: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4.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的正方形卡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

  讨论:正方形有哪些特征?你是怎样证明的?(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学生踊跃发言:(①将正方形对角折一次,再折一次,四条边完全重合,说明正方形四条边相等.②用直尺测量正方形的每一条边,长度都相等,说明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③用三角板的直角测量正方形的每一个角,每个角都和三角板上的直角重合,说明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5.认识长、正方形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分别归纳了长、正方形的特征,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是对边相等,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

  教师同时板书,整理成表

  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联系呢?

  用投影片演示。

  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图形.(正方形)说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6.反馈练习。

  ①把你学具袋中的所有长方形、正方形分别摆在桌子两边.(学生互相检查摆的对不对)

  ②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③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④画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7.认识平行四边形.

  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框架.

  老师动手拉它的一组相对的角,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框架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

  (这个图形不是长方形了,因为它的四个角不是直角)

  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在黑板右上角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还有哪些平行四边形?

  (分类中的“其它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老师把黑板上的“其它四边形”改写成“平行四边形”)

  问:同学们平时见过平行四边形吗?请举例来说.(有一种防盗网上的图形、篱笆上的图形,有的编织图案)

  问: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老师又一次演示长方形活动框架)

  (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有四条边且对边相等、它们都有四个角;不同点是:长方形的四个角必须是直角)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图形——平行四边形.(补充课题: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1.投影片打出判断题

  (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

  (2)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3)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相等,这个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4)对边相等的四边形都是长方形.(    )

  (5)有个四边形,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那么,这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就是长方形.(    )

  2.趣味练习

  数一数下图中共有几个正方形.

  3.思考题

  有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长都是4分米,宽都是2分米.

  (1)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拼的?

  (2)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它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你是怎样拼的?

  4.课后练习

  (1)用七巧板中的平行四边形和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2)用七巧板中的平行四边形,一个大三角形和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设计说明:

  本教案在新课的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中,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取新知识.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手段,迁移的方法进一步掌握长、正方形的特征.从长方形的变形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巩固练习中的判断题,有意提醒学生思考问题要全面.

  趣味练习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要有序、要仔细.

  通过同学们不同意见的争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考题没给直观图形,要求学生在脑中形成长方形的图象去思考.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的学生可能感到困难,教师应适时给与指导.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问题收集有用的信息,将情节描述成简图(线段图),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2.初步掌握分析方法,会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3.理解并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计算连乘、连除、乘除混合式题。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分析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正确计算连乘、连除、乘除混合式题。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1、开场谈话,揭示课题。

  2、出示几个条件:兔子灯有25盏,莲花灯的盏数是兔子灯的3倍,球形灯的盏数是兔子灯的4倍。

  3、根据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学生回答,教师贴板书,并记录下教师没有准备的问题。

  5、在这些问题中哪几个可以一步计算?

  6、你能不能把剩下的这些问题分分类?和你的.组员讨论一下。

  7、每组派一名代表来汇报一下。(学生讲教师调整板书)

  二、尝试探究,获得新知

  (一)和倍问题

  1、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三个问题“莲花灯和兔子灯一共有几盏?”(媒体出示)

  2、你们每个人先试着做做看好吗?要求:列式计算,省略答句。

  3、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大组汇报:

  1)学生说想法。(教师可提示:要求什么?哪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你?)

  2)谁来列式?说说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板书:

  3)你能把这两个式子和并写成一个式子吗?

  板书:25×3+25或25+25×3

  = 75+25

  = 100(盏)

  5、第二种解法

  1)还有其他方法吗?

  可能出现的算式是:

  A. 4×25问:可不可以这样列式?有没有道理?

  B. 1+3×25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组员听听。

  C.(1+3)×25

  2)学生能说出的就让学生讲,学生不能讲的就由老师提示。

  我们刚才说了“把兔子灯看成是1份,那么莲花灯就有这样的3份,一共有1+3=4份。”我们还知道“每份是25盏”,那么4份有几盏呢?

  边说边媒体演示:

  逐步形成以下板书。

  6、比较:这两种方法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7、练习:

  黑板上所有求和的题目中任选两题。

  汇报时,媒体出示线段图

  统计哪些同学用了第一种方法,哪些同学用了第二种方法?

  (二)差倍问题

  1、尝试练习:球形灯比兔子灯多多少盏?

  2、学生汇报:说说怎么想的。

  3、练习:黑板上另外的有学生提出的减法问题中任选一题

  4、 小结:今天解决了那么多问题,都有什么特点?有几种解法?

  三、巩固练习,掌握方法

  1、选择题:

  1)松树有38棵,杨树的棵树是松树的3倍。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

  A. 38×3+3

  B. 38×3+38

  C. 38×3+1

  2)第一层书架上有51本书,第二层书架上的数是第一层书架的3倍,两层书架上的书相差多少本?()

  A. 51×3-51

  B. 51×(3-1)

  C. 51×(3+1)

  3)学校买了足球15只,买的篮球比足球多6只。足球和篮球一共买了多少只?()

  A. 15×6+15

  B. 15×(6+1)

  C. 15+6+15

  2、兔子灯有25盏,________________,莲花灯和兔子灯一共有多少盏?

  学生自由补充条件,其他学生随机回答。

  四、小结

  五、板书:灯市

  六、作业

  1体育室有排球14只,足球的只数是排球的3倍,足球有多少只?足球比排球多多少只?

  2超市里有24箱酸奶,橙汁是酸奶的5倍还多9箱,橙汁有多少箱?两种饮料一共有多少箱?

  3有甲乙两个粮库,甲库存粮123吨,乙仓存粮比甲仓的3倍少20吨,甲乙两个粮仓共有存粮多少吨?(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一、教学内容

  1.口算乘法

  (1)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笔算乘法

  (1)不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2)一次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3)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4)有关0的乘法

  (5)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

  3.解决问题

  (1)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解题策略。

  (2)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明白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取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在具体情境中教学计算知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单元教材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安排了一个具体的情境;每一个计算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分析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可让学生理解计算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计算的需要,从而形成学习的内部动机。

  2.突出算理教学,注意借助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在教学计算时,注重通过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这一个单元的计算教学中,教材出现了三次小棒操作图。第一、二次出现在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力图通过小棒的操作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第二次出现在笔算乘法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安排小棒操作图的目的是直观呈现“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3.为学生留出自主探索和迁移类推的空间,加强了对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

  一方面,教材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许多计算内容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来学习。学生通过操作理解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后,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和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笔算,都让学生借助前面笔算乘法学习中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如竖式的写法,满十要向前进位等),进行自主学习。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进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重视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概括,虽然教材没出给出完整的计算法则的文本,但是要求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记录讨论的结果,突出计算的基本步骤和要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法则进行归纳和总结。

  4.“解决问题”编排,体现系统性原则

  本单元教材中所安排的3个例题各有侧重,例7重在教学分析推理的策略,例8教学借助图示分析问题,例9教学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具体编排

  (一)口算乘法

  1.主题图

  (1)主题图展现了游乐园的情境,旨在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单元的计算教学提供现实背景。

  (2)主题图中蕴含了丰富的信息,目的是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例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1)在解决如何计算20×3的过程中,教材呈现了用加法和用乘法计算的两种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2)借助小棒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算理:3个20是60。通过对2个十乘3得6个十的思考,引导学生将整十数乘一位数转化成表内乘法,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想“二三得六”,算20×3=60的计算方法。

  (3)出示200×3,让学生借助类推自己完成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3.例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口算)

  (1)例2是修订后教材增加的.内容。教学这一内容不仅是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学习笔算乘法的基础。

  (2)呈现小棒图,提示通过操作小棒理解算理,探索出计算的方法(学生说出口算步骤)的教学过程。

  (3)“想一想”,进一步巩固口算的方法: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乘一位数后再相加。

  (二)笔算乘法

  1.例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重点是教学竖式)

  (1)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需要12×3。在计算中,体现算法多样化,呈现了连加、口算和列乘法竖式计算等多种方法,但重点教学笔算方法。

  (2)在中间的虚方框中给出了笔算的整个过程,并对每一步计算中各个数的含义进行了说明,使学生明确算理,了解笔算乘法的完整步骤。右边给出了简写的乘法竖式写法,让学生知道在掌握笔算乘法的步骤以后,可以采用这种简明的书写形式。

  2.例2(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出需要计算12×3。

  (2)通过小棒图,帮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的道理,在中间的虚方框中给出笔算的整个过程,并给出了第一步计算结果的含义,第二步计算结果的含义留给学生自己填写,使学生明确算理,了解笔算乘法的完整步骤。

  (3)将竖式进行简化,给出简洁的书写格式。体现出追求简洁、合理的数学思想。

  (4)“做一做”中安排了三位数乘一位数需“满十进一”或“满几十进几”的两种情况,让学生自己试算,主动获取新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例3(两位数乘一位数,两次连续进位)

  (1)呈现了先估算出积的范围再精确计算的过程,并提供了两种估算的方法。一种是将一个乘数9估成10,得出积应该比240小;另一种是将一个乘数24分别估成20和30,估出积的范围,应该在180和270之间。以此说明,用估算可以粗略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然后,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迁移类推,自主解决如何计算连续进位的乘法。

  (2)让学生在具体计算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逐步归纳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3)增加说明“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为第二学段教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作准备。

  4.例4(有关0的乘法)

  (1)以乘法的意义为基础,给出7个0连加的算式和相应的乘法算式,并通过7个空盘子,让学生直观感知到一个桃子都没有的客观事实。

  (2)呈现一些0作因数的算式,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计算出结果,并从中归纳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5.例5(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1)改变实验教材呈现多样化算法(口算)的编排方式,突出在精确计算前用口算估出积的范围,为粗略的判断精算结果是否正确提供方法,也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让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思考当因数中间有0时如何计算。虽然0的乘法很特殊,但计算方法与前面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相同。通过“想:十位上写几”提示计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当个位积不满十时(如601×8),十位上要用0占位。

  (3)右面的学生说“原来有这么多座位呀”,体现对数感的培养。

  6.例6(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1)提供了两种用竖式计算时的不同写法,引导学生思考哪种写法更简便一些。

  (2)渗透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三)解决问题

  1.例7(用估算解决问题)

  (1)估算意识 教材给出了精确计算和估算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了解有些问题用估算就可以解决,体会估算的价值。

  (2)估算方法 例7,让学生理解估算的价值,掌握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往大估、往小估),并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应用。

  (3)让学生理解如何用不等式的性质通过估算解决问题。在这里采用往大估的策略,即把29看作30,30×8=240,29×8〈240〈250,所以250元肯定够。并且在这里第一次出现“≈”。

  (4)“想一想”延续了例7的情境,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估算策略。第一问让学生体会往小估都不够,就一定不够。即把92看作90,90×8=720,92×8〉720〉700,所以700元不够。第二问让学生再次体会往大估的策略。

  2.例8(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教学利用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

  (1)在“阅读与理解”环节,借助画示意图的方法直观呈现实际问题中包含的数学信息,体现数形结合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2)教材呈现了分步计算和列综合算式两种方法,体现学生不同的水平。

  (3)模型思想

  (4)正比例渗透

  3.例9(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利用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

  (1)例9沿用了例8的情境,画图的方法由示意图改为更为抽象的线段图,为今后借助线段图分析更复杂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总价相等这一数量关系用直观示意图(用离散的图形画出)无法呈现,而且当数据很大的时候画起来也很麻烦了。线段图通过用上下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并平均分成相应的份数,既能很好地表明总量一定的数量关系,同时还能体现每一步中单价与数量的关系。

  (2)出现综合算式

  (3)模型思想:例9和“做一做”的数学模型是相同的,都是“归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都要先求出总量。

  (4)通过例8和例9的教学,渗透正、反比例思想。归一问题是数量间成正比例关系的问题,即“单位数量”一定的情境下,“总量”和“数量”成正比例;归总问题是数量间成反比例的。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采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

  2.注意各种计算方法的结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3.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保证一定的训练量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同时还应注意计算的速度。这部分计算内容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如果基础没打好,后面的学习就会出问题。虽然现在提倡复杂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但必要的训练还是需要。《标准(20xx)》对本单元内容的计算速度是有基本要求的。“一位数乘两位数口算”的速度要求是“3-4题/分”;“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笔算”的速度要求是“1-2题/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第一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单元结束时的具体要求,注意把握尺度,不要作过高要求。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是教学的重点,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是教学的难点。教具准备:课件、剪刀、三角板,三角形纸片、实物钟。

  学具准备:硬纸条、图钉、小棒、蜡光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

  这个周末,小明和小红可忙了,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师: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手中和桌面上有哪些物体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认识角)评析:教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做手工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画面的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再从平面图形中引出新知一——“角”,这样的导入,不仅符合几何平面图形的一般规律,而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沟通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说明:为防止学生对角形成片面的认识,这里有意将三角形纸片上的角设计成开口朝下,闹钟上的角开口朝左]师(出示实物剪刀):打开剪刀,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角。(师指出,并用课件闪烁角)这就是剪刀上的角。

  师(拿出一张三角形纸片,指着其中的直角):三角形纸片的这里也是一个角。(课件闪烁)师:剪刀、三角形纸片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课件闪角)。

  评析: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例,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并初步感知角的特征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适时抽象、建立表象。

  师: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师(用课件隐去物体,剩下三个角):如果我们给这些角脱去外衣,再标上角的标记,就变成了数学上的角,这三个图形都是角。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角,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1:有的开口朝左,有的朝右,有的朝下。

  生2:有的大有的小。

  生3:都有两条直直的线。

  生4:都有尖尖的地方。

  师:数学家们给角的各部分都起了好听的名字,像刚才同学们说的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

  师板书:

  通常我们还在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小弧线作为角的标记。(板画)师:你能说出上面每个角各部分的名称吗(师指出,生说)师生共同小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师!板书:角评析: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很自然地把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的具体的`角,过渡到抽象的数学上的角,为学生形成角的表象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多层练评、内化新知。

  1.找角。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认识角了,那么该怎样找角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找到其中的一个角,像老师一样摸一摸,顶点在哪里有什么感觉生l:尖尖的,会刺人。

  师:他的边在哪里有什么感觉生2:平平的、滑滑的、直直的。师:通常我们在找角时,都要先找到角的顶点,再沿着角的的两边分别指一指,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找出身边物体上的角吗找出来指给同桌看。

  (生找,指名说,学生找出屏幕、桌子上、讲台桌面上的角,还有很多学生举手)师:凭着我们二(4)班同学的聪明.如果你们能继续找下去,肯定能找出非常多的角出来,由于时间关系,你们课后可以继续找…… 2.搭角。

  师:刚才我们能正确地找出物体的角。你能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吗(生搭)师:你能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吗(指名上台演示,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3.辨角(“想想做做”第l题)。

  出示题目,学生明确题意,用手势作出判断,是角的,指出顶点和边,不是的,说说为什么不是,教师课件展示。

  4.数角(“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

  (2)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6页先找出图形中的角。做上标记,然后数一数,填在括号里。

  (学生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其中第三个图形,一男生填写零个,学生做完后,教师展示个别学生的作业,对第三个图形的正确答案,教师没有作任何的评价)师:这位同学说第三个图形有两个,有没有不同意见(那位男生马上举手)师:你有不同意见你认为这个图形有几个角生1:我认为这个图形没有角,因为,他们说的这个角虽然下面是直的,可是到了上面就变弯了,所以这个图形根本没有角。(多么认真观察的孩子!)师(惊喜的):你真是个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而且你能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其余同学自发地鼓起掌来)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生2(举手):我不同意,如果我们把图形上面的半圆遮掉,下面的边就是直的,所以它是一个角。

  师:你们听明白这位同学说的意思吗生3:。老师,我听明白了,他的意思是可以把这个图形分成一个半圆和一个长方形来看,那么下面的边就是直的了。

  师:你们不但善于听别人的发言而且还善于思考,谢谢你们的精彩发言让同学们懂得了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其他同学露出了佩服的神情)评析:教师没有过多的语言,留给学生的是广泛而又开放的思维空间,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都得益于教师采用的延迟评价,当学生提出错误的想法时,教师没有轻易否定而是用赞赏的语言“你真是个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而且你能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来缓解这位同学的紧张心理,然后一句“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把问题抛给学生,在学生的辩论中,暴露思维过程,引出“如果我们把上面的半圆遮掉,下面的边就是直的。”这么精彩的发言。这一过程不但使学生巩固了对角的认识,而且还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相对封闭的平面图形的认识。

  (四)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观察。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看看角还有什么特点(师演示钟面上的指针,将时针和分针拨成一个小角)师:现在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怎样(很小) (师慢慢转动钟面上的指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角发生了什么变化(越来越大)师:角有什么特点生:角有大小。(师板书:角有大小)师:你们的这个发现非常重要!老师这里有三个钟面图,每个钟面上都有一个角,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生判断)

  2.操作。

  师:如果给你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你能做出一个角吗(生做角,师巡视)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吗怎么变(指名一边演示一边说)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小吗怎么变师小结:我们通过张开两条硬纸条,可以使角变——合拢硬纸条可以使角变—— 3.比较C想想做做第3题)。

  师: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说,夏天常用的纸扇,(出示纸扇图)打开时,纸扇上的角在哪里顶点呢师:同学们认真观察,慢慢打开,扇面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师出示剪刀图):合拢剪刀时,剪刀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师小结:什么情况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大,什么情况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小4.折角(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师: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3)学生思考——动手折——展示。评析:通过找角——搭角——做角——折角等一系列的递进学习活动,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度到认识动态中的角,并在这个动态变化中直观体会、理解认识了角有大小,初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大小的关系,

  三、总结延伸

  1.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总评:本节课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教师先引导观察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再利用课件演示将物体上的角抽象为数学上的角,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角的表象,最后通过找角——搭角——做角——折角等一系列具体化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活动体验自主建构对角的特征的理解。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未知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总复习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较熟练地比较几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较熟练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集合图形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对单位“1”的认识。如何运用集合圈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1.教师:这节课我们将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

  2.教师:请同学们先快速看看教材第89~103页的内容,边看边回忆,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读、写分数

  分数各部分名称

  比较分数大小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师:这些知识中哪些你有点忘记或者还有问题的`?

  二、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1.基本练习。

  看图说一说下面的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对不对?为什么?

  (1)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第一个强调“平均分”。

  (2)说说第二个分数18各部分的名称,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

  (3)说说第三个分数45的意义。

  2.比较大小。

  教师:你是怎样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的?(小结方法)

  3.简单分数加减法。

  教材第112页第10题:说一说计算这些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4.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材第114页第15题。

  三、复习集合

  1.三(1)班跳绳比赛名单:小明、小红、小华、小亮、小平、小军、小兰。

  踢毽比赛名单:王兵、小红、小欢、小平、小兰、罗亮。

  填写后说说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2.三(1)班有40人,有25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30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有多少人语、数兴趣小组都参加?

  四、拓展练习

  1.教材第110页第3题。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2.教材第113页第13题。

  (1)独立填写。

  (2)说说理由。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与同学们共享?

  【教学反思】

  通过对分数的归纳整理,建构知识网络,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通过对各个知识的复习进一步巩固知识。深化拓展练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又有新的层次的提升,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格子来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

  2、对不同的图形会运用不同的办法数格子。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方格的多少表示面积。

  教 学难点: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计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练习纸,透明格子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引入:

  1. 猜一猜:哪个图形大?

  出示:

  2. 到底哪个大,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

  3. 媒体演示,并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

  4.小结:视觉会产生误差,比较图形的 大小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没有格子的可用透明方格纸放在图形上再进行比较。

  展开

  4. 讨论:

  1.不满一格时,怎么办?(凑整)

  2.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轴对称)

  出示课题:面积

  5. 探究面积的大小:

  (1)数一数:

  这3幅图形哪个面积最大?哪个最小?

  一边数一边想一想怎样数又快又好?

  (2)反馈:

  哪个面积最大?哪个最小?

  你是怎样数的?

  7.动手体验,测量实物:

  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用方格纸测量一些身边学习物品的.面积吗?

  说一说刚才你测量的物体的大小。

  巩固练习:

  1.这些图形怎样才能知道他们的面积呢?

  (1)两人一组用方格纸比较。

  (2)反馈

  2.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数一数它的大小。

  (1)哪个面积最大?

  (2)有什么好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 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总复习(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理解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比较熟练地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从条件想起说明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推理过程,进一步发展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尝试反思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回顾策略

  1、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

  果园仓库里原来存放了200箱苹果,又运来8车,每车75箱。

  林场要栽800棵树,先栽了200棵,其余的要平均栽在4个苗圃里。

  2、回顾过程。

  提问:回顾一下刚才提出问题的思考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板书:从条件想起→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求的问题

  三、应用策略

  1、做期末复习第25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几人说思路)

  2、做期末复习第27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并解答。教师板书算式和得数。

  3、做期末复习第28题。

  出示题目和表格,让学生读题并说明知道了什么,表格里填写什么内容。

  交流:二、三、四年级展出的作品个有多少幅?

  完成思考题。

  指名学生读题,相互交流是如何思考的。

  让学生有错的订正,没有解答的列式解答。

  四、课堂总结

  你能说说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42+18)×3=180(本)

  (56—8)÷3=16(米)

  45幅61幅86幅

  思考题

  (200—1)×5=995(米)

  教学反思:

  在复习课内容设计上要有层次性,并且没有进行分组对比,从而导致题型过于多和乱,必须把题型更加有整体性与系统性,而在共同体中没有让学生过多的参与进来,自始至终我一直灌输的太多,使那些会的学生还是会,不会的学生还是不会,这样就失去复习课的查漏补缺的'目的和真正意义,经过大家的研讨课我也有了对复习课的重新认识,比如1。复习课要对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的网。教师要对学生整理知识进行必要指导,让学生感觉整理的知识是有系统的,不能简单地对知识进行“梳理”,“梳理”不是“整理”,要从知识的“面”的角度整理,整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第10单元总复习

  第1课时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总复习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万以内加、减法的复习。

  难点:系统地整理出万以内的加减法竖式计算该注意的地方;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回顾本学期的知识要点: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我们就把一本厚厚的数学书快学完了。同学们还记得自己都学了些什么吗?(可借助课本目录)

  2.导入:学了那么多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第二、四单元的知识,是什么呢?

  板书:万以内的'的加法和减法。

  二、系统整理知识点

  1.系统整理万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试做。

  175+162=310-207=259+148=

  说一说:如果让你来完成,你会怎么做?

  多种回答:

  ①口算。

  ②竖式计算。(引导竖式计算的注意点并及时板书。)

  (2)学生完成并反馈:评议并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数位没对齐,没有进位或退位,横式没有写结果等。)

  2.整理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1)刚才有的同学做错了,为什么没有发现呢?(没有验算)

  (2)回忆:一道加法题的验算方法有哪些?一道减法题的验算方法又有哪些?

  加法:

  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次

  ②和-加数=加数

  减法:

  ①被减数-差=减数

  ②减数+差=被减数

  (3)说明:验算时,我们只需要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即可。

  3.练一练。

  985-423=325+464=806-774=

  其中最后一题要求验算。

  4.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教材第109页第1题(3)题。

  (1)理解题意:可画图帮助理解。

  (2)板演齐练。

  (3)反馈、评价。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112页第5题。

  (1)比一比,哪些同学最棒?

  分组练习。

  (2)反馈、评价:对表现优异的组予以鼓励。

  2.教材第114页第18题,填上合适的数字。

  (1)试填。

  (2)反馈:说说填写每个数字的想法。

  (3)评价:适时予以鼓励。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在进行万以内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对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先立足于通过做题来回忆整理知识,对出现的三种情况的问题提示学生纠错,抓住了难点。对于计算方法、验算方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几个重要知识点要复习到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1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2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7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26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范文11-2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8

小学三年级上册册数学教案10-2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周长》01-21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03

【精】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