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3-08 07:10:0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1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14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培养同学们的计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前面的减法学得好不好?

  (出示口算卡片)11—5= 36—4= 29—3= 16—8= 12—4= 13—6=。

  学生根据口算卡片很快地说出结果。

  教师:看来前面的知识我们学得不错!今天我们要在这些基础上继续学习减法。

  板书(减法)。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出示改编后的例1情景图。

  教师:在体育课上,小红到王老师那儿领乒乓球,小红在领乒乓球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可以知道老师那儿一共有38个乒乓球,小红要领6个乒乓球,提出数学问题是:还剩下多少个乒乓球?

  教师:这个数学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38-6。

  教师板书这个算式在黑板上。

  教师:同学们会算38-6吗?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个位上8—6=2,再加上30就是32。

  教师:在前面我们知道了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这次学习中也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但是如果老师没有38个乒乓球,只有32个,又该怎么列式呢?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还剩多少个乒乓球?

  学生:32-6。

  教师板书(32-6)在黑板上。

  教师:比较38-6和32-6这两个算式,它们有哪儿不一样?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说出:38-6个位上的数够减,32-6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教师:像这种个位上的数不够减的减法,我们把它叫做退位减法。

  教师边说边补充完整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师:32—6也要用被减数个位上的2去减6吗?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是的,因为是减去6个一,所以要用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去减6。

  教师:但是在计算用32个位上的数去减6时,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学生:这次用个位上的2去减6时不够减。

  教师:是呀,不够减时该怎么办呢?让我们还是借助小棒来帮助我们思考吧!

  要求学生先摆出32(即3捆零2根),然后同桌商量着从中减去6根。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想,教师不加任何提示,以充分体现放手。教师注意行间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摆法,最后全班汇报。

  教师:从32根小棒中减去6根小棒后还剩下多少根小棒?

  学生:还剩下26根。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回答:2根小棒减6根小棒不够减,可以打开其中的一捆小棒,这样就有12根零的小棒了,用12根小棒减去6根小棒还剩6根小棒,和刚才剩下的2捆小棒合起来,还剩26根小棒。

  多媒体课件随学生回答一一演示。

  教师:是呀,在遇到个位上的数相减不够减时,我们要拿打开一捆小棒,打开的这一捆小棒由原来的1个十变成了现在的10个一,这叫做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在十位上退1作10,再减。

  多媒体随教师的讲解演示退1作10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哪个地方表现了退1作10的过程。

  教师:这种算法具体在竖式上是怎么表示的呢?

  多媒体课件在小棒图旁边出现竖式,教师也在黑板上板书竖式。

  教师:退1作10,首先要考虑退,在哪一位上退,向十位借的这个1应不应该作个记号,作个什么记号?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十位上打一个点表示退1。

  教师:然后怎么想呢?

  学生:这一个10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12—6=6。在竖式的个位上写6。

  教师:然后呢?

  学生:在算十位上的数的时候,要注意还1。

  教师:这个计算过程我们结合小棒演示图来理解就更直观了。

  多媒体课件演示小棒图和竖式图。

  (1)打开一捆小棒的.同时在竖式十位上打一个小圆点退1;

  (2)演示12根小棒去掉6根还剩6根的同时竖式上面计算12—6=6,在竖式的个位上写6;

  (3)十位上的两捆小棒闪动同时演示十位上的2落在十位的得数上。

  教师:通过我们刚才的探讨,你发现做这类减法时,在计算方法上和前面学习的减法在哪些地方不一样?

  学生:这种减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个位不够减,要在十位上退1作10再减,但是在计算十位上时,要注意减去这退掉的一个十。

  教师:是呀,在做这类退位减法时我们要特别注意这句话:个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教师板书这句话。

  教师:这道题除了这样算,还有没有别的算法呢?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可以先用退位的10减去6得4,再把4和原来被减数个位上的2相加,这样个位就得6,十位上被退1后还剩下2,所以合起来就是26。

  教师:不管用哪种算法,都涉及一个退位的问题。类似这样的退位减法的题你会做了吗?用你喜欢的方法试一试:50-8。

  抽一学生到黑板板演,其余学生独立用竖式完成,然后集体订正。重点让板演的学生说一说他计算的过程。

  2.教学例2

  教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会算这类减法了!下面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吧!

  多媒体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你能根据情景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挑一个板书在黑板上,如:35-7,让学生列出算式后并请他用竖式进行计算。同桌之间再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

  四、全课小结

  教师:在这节课上,同学们你又学到了什么?在计算退位减法时,我们都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到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是学生认识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学伊始,先安排一个“摆一摆”的游戏,引导学生重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在比较多少时的优越性,从而自觉地接受并掌握这种方法,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摆一摆”或“画一画”的方法表示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一样,都要用减法计算。从而加深学生对减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形纸片 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1.摆一摆,说一说。

  师:第一行摆5个圆形纸片,第二行摆和第一行同样多的三角形纸片。边摆边想:怎样摆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我一眼就看出这位同学摆的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不用数就看出来了,能说说你是怎样摆的吗?

  预设

  生:我是一一对应着摆的。

  师(演示课件):是这样摆的吗?大家觉得这种摆法怎么样?

  师:请大家按照刚才的摆法再摆一摆,摆的三角形纸片要比圆形纸片多4个。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是怎样摆的)

  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摆,能很清楚地发现谁多谁少。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数量的多少,体会一一对应方法的重要性,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1页例6情境图。

  师:从情境图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请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预设

  生1:同学们在玩套圈游戏。

  生2:已知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

  生3: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

  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理解题意。

  ①摆一摆:用圆形纸片将小雪、小华套中的个数分别摆一摆。

  ②分一分:将小华的圆形纸片分成两部分,看看小华比小雪多多少。

  ③说一说:图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师:你们能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预设

  生:12-7=5(个)。

  师:谁能说说算式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

  生:“12”表示小华套中的个数,“7”表示小雪套中的个数,“5”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的个数。

  (3)明确比的过程和方法。

  思考:如果没有小雪套中的7个,能确定小华套中的被分成了哪两部分吗?

  小结:把小华套中的12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雪同样多的7个,另一部分是比小雪多的5个,所以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用减法计算。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适的数。

  2、能通过口算,进行式与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适的数。

  难点:学会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适的.数。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填数:

  9+□=15 □+8=16 14-□=7 □-3=8 □-7=4

  16-□=8 12-□=5 10-□=2 7+□=14

  二、导入新课:

  1.(出示课页题1题头图)小亚小巧小丁丁踩着同样高的高跷与小丑红鼻子比高低,请小朋友说说比较的结果?

  师:我们已经学过用:“>、=、<”号来比较高矮、长短、大小、多少。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小巧+高跷<红鼻子小丑。

  板书:棒+小巧(图)<红鼻子小丑(图)

  师问: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

  板书:棒+小丁丁(图)=红鼻子(图)

  板书:棒+小亚(图)>红鼻子(图)

  2.师小结: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经常发生,让我们来看这一组图,说说比较

  3.揭示课题:我们可以用数字来代替水果:

  用7表示用12表示:

  7+()<12(板书)。

  今天,我们学习《比一比》,出示课题。

  4.解答7+()<12,探究解题策略。

  (1)审题7+()<12,这里是谁和谁比较?比较的结果怎样?

  圈一圈,表示7+()小于12。

  (2)将20数卡发给学生,思考:哪些数卡合适?

  板书:7+ 0 < 12

  1 2 3 4

  (3)你们用的是什么好方法,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到符合题意的所有答案呢?

  5.解答课本第6页第2题,哪些卡片合适?

  (1)小组合作。孩子们运用各种方法(画圈,打杈,涂色,等)把找到的数记录在不等式内。

  6+()< 11

  6+0<11 6+1<11 6+2<11 6+3<11 6+4<11

  6.出示练习册第4页第1题,哪些卡片合适?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第6页第3题。

  2、完成练习册第4页第2题。

  师小结:刚才我们借助20数卡解决了许多比较的题目。如果没有数卡的帮助,你能不能正确而不遗漏地填写这些式子呢?你有什么好方法?

  3.出示一组练习:

  1)13+( ) < 9

  13+ ( ) < 9

  13+ ( ) < 9

  13+( )<9

  13+( )< 9

  2)18 -( ) >9

  若干个

  3)4+()〈9-()

  (能有几个答案就写几个答案)

  说说你的思考方法?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1、可以填入哪些数?最大是几?

  7+()<14 18-()>5

  2、最大填几?

  4+()<12 7+()<11 9+()<14

  15-()>9 15-()>8 13-()>9

  板书设计:

  比一比

  6+()<11 12-()>6

  想:6+(5)=11想:12-(6)=6

  可以填:4、3、2、1、0可以填:5、4、3、2、1、0

  最大填:4最大填: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猜测、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寻找规律,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六一”儿童节到了,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小朋友们把自己的教室打扮得可漂亮了,你们想看看吗?

  问: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灯笼、小旗、小花摆得很漂亮,它们不是乱摆乱放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摆的,你们知道什么叫“规律”吗?今天我们就要把这些规律找出来。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1、引导学生找出彩旗的规律。

  (1)课件展示彩旗图,问:请大家猜猜,这面旗的后面一面是什么颜色的?你是怎么发现的?可以把几面看成一组?有几组?

  2、寻找小花的规律。

  出示小花图问:最后一朵小花的颜色是什么?你是什么知道的?把你的秘密小声告诉同桌。

  3、灯笼、小朋友、又有什么规律呢?后面一个是什么?通过让学生独立观察,讨论交流,发现图中灯笼、小朋友的队伍是有规律排列的。

  4、小结:像彩旗、灯笼等这样按一定的顺序重复排列下去,我们就说它们的排列有规律。有规律的事物多美呀!

  三、参与活动、创造规律

  1、摆一摆

  课件出示88页例2(图略)让学生试着摆,并说规律。

  2、排练节目

  “六一”联欢会上有一个节目是小组唱,下面我们来排练:

  (1)排队:请6位女同学上来,要求每个女同学旁边站一个男同学,该请几个?你发现队伍有怎样的规律?

  (2)师生共唱一首歌,并有规律地拍手。问: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是有规律的`,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中的节奏也是有规律的。

  3、教学例3

  课件展示P89例3。(图略)

  涂一涂,下一个是谁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并说为什么这样涂。

  4、猜规律。

  出示练习题1:猜猜星星盖住的是谁?指名说想法。

  5、小小设计师。

  (1)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种颜色的图案,请大家来当设计师,创造出最美的规律,你们有信心吗?(4人合作)

  (2)展示作品

  先请排列规律不同的几个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图形排列的规律。问;还有谁想展示自己的作品?请把作品贴到黑板上。

  四、走进生活、寻找规律

  1、欣赏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找找身边、生活中有规律的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律。

  五、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是通过什么来找规律的?

  2、规律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多思考,一定会创造出更美的规律丰富我们的生活!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

  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课时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初八认识几何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教学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活动经验。

  3、培养观察、表达、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初八认识几何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名称。

  教学准备:

  学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学具、橡皮泥一盒

  教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各一个,PPT课件

  师:认真观察,找一找两幅图有几处不同?

  一、动手动脑,感受新知。

  1、师: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认识它们,(出示立体图形图片)。你要是认识它们就和它们打声招呼,说出它的名字。(生说说立体图形的名字,师贴在黑板上)

  2、把这四种图形分成两类,你怎么分?

  学生分一分说一说。

  二、感受立体图形。

  (1)看一看

  师:(拿出长方体实物)请大家也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先数一数它有几个面。(引导学生有顺序的数)

  学生自己数正方形的面

  (2)比一比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

  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全班交流,评价。)

  2、展示学生的比较方法。

  3、课件展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4、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比较圆柱体和圆

  (3)课堂活动:摸一摸

  师:闭眼睛,摸一摸,四种立体图形,有什么感觉?再说说他们的名字

三、课间活动

  四、课堂活动:

  认识和欣赏生活的图形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实物,让孩子们与所学四种立体图形连线。

  2、数一数

  3、认一认,数一数

  五、总结,评价这节课,你和哪些图形成了好朋友?评价你的'表现(你能到到几个水滴娃娃?)

  六、课堂活动延伸

  用你认识的立体图形设计一幅画。

  在比眼力、比记忆力的游戏活动中导入新课,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

  几何图形很抽象,而抽象知识需反复感知才能逐步转化为理性认识。我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充分利用学生的学具,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学习活动中,初步感知四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

  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只有20分钟左右,课间活动可以让他们缓解疲劳,重新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形式简单的课后练习,却给学生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很有帮助。

  自我评价让孩子们学会思考自己,感受学习中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教训。简单的评价形式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

  教学反思:

  这一节充满童趣的数学课,教学时采用大量的课堂活动,有比眼力、比一比、摸一摸,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提供给学生愉快的学习环境。

  活动是思维的载体,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教学中开展的每一次活动都为学生获取知识搭桥铺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独立思考、与同学进行交流,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掌握了一些数学思维方法,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结合生活实际举例活动和认识交通标志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虽然放手让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但是因为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特点,本节课也有不到之处,说立体图形的特点时,孩子们想到的不够全面、说得不够准确,我也及时给予指导,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培养他们探索性学习的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使我感受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6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是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对于整十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会相对容易些。新授内容的计算方法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运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便于学生形成口算技能,也是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奠定扎实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

  可能会有教师提出:对于单元主题图在第一课时是否有必要进行认识,分析?

  单元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提供一条主线下的'各种情境图,为各课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有生活中情境再现,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也有知识间层次推进,从编排上来看:(发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写大字)两位数加、减;(剪五角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都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单元主题图的认识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兴激发探究欲望。整体情境内容与第一课时关联不大。放在第一课时进行认识既有生活情境的素材支撑,也为后面课时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的算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找准生长点

  (课件出示)

  (一)说一说。

  1.10、20、30、( )、()

  2.80里面有()个十,( )个十是50。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二)拨一拨。

  1.拨出8, 1个1个地拨,拨到10,再10个10个地拨,拨到40.

  2.先拨出20,再20个20个拨,拨到80。

  3.先拨到60,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子是几十,再拨去一个是几十。

  (三)算一算。(让学生做在练习卡上)

  3+5= 2+7= 5+4

  30+5=20+7= 50+4=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汇报结果,教师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

  三道复习题,对数的组成,数数、拨数、计算等知识的回顾,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对本课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计数单位“十”的强化。计算题的复习则是通过计算比较,发现数位不相同两个数,计算时方法有所变化的意识。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正确比较,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已经学习了数的组成,数的读写和数的顺序,老师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考验:

  (1)、6是x位数,100是x位数,82是x位数。

  (2)、28的8在x位上,表示x个x;2在x位上,表示x个x。

  (3)、36是由x个十和x个一组成的;4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x;99里有x个十和x个一,它后面是x。

  (4)、按照数据的顺序填数:

  34、35、x、3769、70、x、72

  2、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下面再来看看这两道题。

  (1)、在○里填入“>”、“<”、“=”。

  15○20xx○98○8

  (2)在66、25、9、89、75、100这些数中,最小的是x,的是x。

  生回答后,问:“你怎么能这么快就知道哪个数最小,哪个数?”引导学生说出一位数比两位数小,两位数比三位数小,最终得出:位数多的数较大。

  3、即时练习。

  4、如果都是两位数,我们能不能也这么快的比出大小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手上有一些卡片,卡片上都是两位数,我们请两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来抽取卡片,看看哪组抽取的卡片上的数更大。

  开始游戏。

  在游戏中使学生明白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

  2、小结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比较大小,先看数的位数,位数多的数更大;如果都是两位数,十位不同比十位,十位相同比个位。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2页的“做一做”,再指名学生说说是怎么比的。

  2、你能说一说六十几有哪些数?(按顺序说一说)这些数与六十相比,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四十几在几十与几十之间?八十几比几十大,比几十小?

  四、拓展题:

  1、连线。(课件)

  2、填上合适的数。

  26<2□47="">□7100>3□58<5□78<□2

  3、你知道我是谁吗?(课件)

  五、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用量数来表达物体的长度。

  2、用自己的度量单位去量实物。

  3、用米尺上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去正确测量实物。

  4、认识米(m)和厘米(cm),建立1米和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亲身实践体验测量的过程。

  教学难点:米和厘米的初步认识。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米尺,钢卷尺,缝纫尺等。

  课前准备连一连。

  教室的长大约5m

  街的宽大约10m

  体育馆的长大约100m

  运动会的长大约30m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1、操作多媒体课件(主题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四人讨论,及时交流,反馈意见。

  2、师:小胖在用脚步测量教室的长与宽,小巧在用脚底测量讲台的长,小丁丁和小亚在用手测量课桌的长与宽。介绍:打开大拇指和食指,我们把这段距离用“拃”来表示,念作zà。

  3、原来我们身上的许多器官都可以帮助我们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度量。(出示课题)

  二、实践感知

  1、下面就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去量一量吧!

  (1)用脚步量:教室的长与宽、走廊的长。

  (2)用脚底量:门宽、橱宽、走廊宽。

  (3)用拃量:课桌、窗台、黑板。

  把“课桌的测量结果”记录下来,请学生汇报,写于黑板上。

  2、质疑:同样长的一个课桌,为什么用拃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3、归纳:聪明的人类发明了一种公正的度量长度的工具,方便人们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它就是“尺”。小朋友已经和尺交上了好朋友,说说尺的用途是什么?今天我们请米尺来帮助我们测量,它很柔软便于度量。

  4、认识米。

  (1)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

  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2)介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3)感知:

  ①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②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③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三、练习巩固

  1、每人都用自己的米尺测量自己的指宽、拃、脚步各是多少厘米?记录在书本P47的练习上。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度量小实验:

  (1)用指宽和米尺分别去测量橡皮的长度,说说你的体会。

  (2)用拃和米尺分别去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谈谈你的感想。

  教师小结:我们身上的“尺”可以帮助我们估测,使用简单方便,但是不够精确。如果要得到精确的度量结果,我们就必须用尺进行度量。

  4、自由活动:用你身上的“尺”或米尺去度量自己喜欢的物体。

  四、总结

  谈谈你的收获

  五、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1、填上合适的单位长度:

  长颈鹿高约5()黑板长约400()宽约1()

  小亚身高1()30()

  2、填空

  1m=( )cm半米=()厘米500cm=( )m

  板书设计度量

  估测精确

  用脚步量用尺量

  用脚底量

  用拃量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地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大家掌握得比较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图形的规律。

  板书课题:图形规律。

  二、新授。

  1、教学例3,按规律涂一涂。

  (1)出示例3.

  (2)学生自己找规律用彩色笔涂色。

  (3)找规律。

  2、画一画。

  (1)出示例3下面的画一画题目。

  (2)学生找规律。

  (3)把书中的括号补充完整。

  三、巩固拓展

  1、P29课堂活动第3题。

  2、P31第9题。

  四、P31思考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我的教学思路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教材简析】

  本节教学是关于元、角的减法计算。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综合应用人民币和100以内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且力图通过解决以上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购物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应用人民币和100以内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并从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在过程中培养合作、探究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较简单的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谈话发、讨论法、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我们买东西要用( ),人民币的单位( )。

  2. 口算

  1元=( )角 1角=( )分

  10角=( )元 10分=( )角

  80分=( )角 50角=( )元

  13角=( )元( )角 1元7角=( )角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教学例6

  小朋友们刚才大家都说出了许多小商品-气球,那你想买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教材上的三个问题,然后独立列算式并计算答案)

  你还能根据这幅画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请其余学生回答,说明解题思路、计算方法。)

  三、购物实践活动

  1. 看图列式计算

  8角 + 9角 =

  1元2角 + 9角 =

  2. 指导学生购物和出售,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发现闪光点及时作出评价。

  四、教学效果测评。

  1. 一共多少钱?

  2. 教材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可直接写在书上。

  3. 购物。

  (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一共用( )钱。

  (2)买上面3种物品,一共用( )钱。

  (3)张刚买上面3种物品,付给售货员2元钱,应找回( )钱。

  4. 找回钱的练习。在应找这一栏应写上算式

  五、小结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1元=( )角 1角=( )分

  10角=( )元 10分=( )角

  80分=( )角 50角=( )元

  13角=( )元( )角 1元7角=( )角

  5角+8角= 1元-6角= 1元+3元1角=

  8角 + 9角 = 1元2角 + 9角 =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27《图形拼组》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各种图形的纸片、圆纸片、胶水、剪刀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实际操作,加深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观察和动手实践中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摆一摆中体验各种图形之间的转换与联系。

  (二)教材分析:《图形拼组》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一些特征。

  (三)学情分析: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有意注意时间短,但经过一学期多的系统训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在课堂上更多地还是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在练习呈现方式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孩子感觉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四)设计理念及意图:这节课通过先创设学生到聪聪、明明作客这样一个情境引入,再让学生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先是通过观察:“这些图形娃娃里藏着有什么秘密呢?”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进行比较,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使学生认识到图形和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再把圆形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变成4个三角形等等。一环接一环,过渡自然、连贯。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想出了很多不同的拼组办法。教师及时贴在黑板上,起到了示范、指导和鼓励的作用。整堂课,教师尽可能让学生多尝试、多动手,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图案美、数学美。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一)情境导入,活跃气氛。

  1、课件出示聪聪、明明两张图片,邀请学生到他们家玩。学生四人搭火车唱着歌前进。

  学生:按四人一组侧身,左手搭在前排学生的肩上,右手做火车的轮子绕圈滚动。唱:火车头,呜呜叫,拉着车厢快快跑,轰隆隆,唱着歌儿,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

  2、认识聪聪、明明家门口的图形娃娃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同时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3、研究长方形的秘密。

  师:小朋友们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同桌的伙伴听。(学生自主学习、反馈1)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

  生2:我发现了长方形的边有些长,有些短。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反馈2)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的。

  学生之间可以有疑问地进行自主评价,同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验证。

  4、学生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并上台演示正方形的特征。

  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一起用自己的小手玩了玩图形,发现了图形里藏着好多好多的秘密,其实我们还可以让图形来变魔术。就看我们的小朋友们怎么变,怎么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变变变”(课题出示)。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1、今天,聪聪、明明的妈妈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可是午餐的菜还没有准备好,想请你们亲自动手做一做,你们会做吗?

  2、出示第一道菜,叫“月饼拼盘”。要求学生用圆形变成一个正方形的月饼?请小朋友们打开我们的书第28页自己看一看做一做,同桌讨论一下应该怎么做?一生上台讲解。学生自主学习。

  3、 出示第二道菜。要求学生用正方形拼摆成组合的三角形。指名回答并命名。学生动手操作。讲评学生的作品。再让同桌互评,自己是怎么做,图形像什么?

  4、聪聪明明的妈妈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她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个好玩的游戏————有趣的七巧板(出示),七巧板的游戏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一幅七巧板,它是用一个正方形分成7份得来的,大家认真的观察七巧板是由几块什么图形组成的?现在就用七巧板来拼图,比比看谁拼的图最好看。学生动手。

  5、刚才小朋友们拼得实在是太棒了,我把你们拼的图案都集中在电脑里面,大家请看。

  这些都是你们自己动脑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拼出的美丽图案,真不简单,可见,将来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就在你们里面。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去了聪聪明明的家,自己亲手做了两道菜,知道了图形之间有那么多的秘密,也用图形拼出了很多好看的、有趣的图案,我们成了小小设计师、厨师。今天我们在聪聪明明家也玩了一天了,应该要回去了,小朋友们准备好,我们要坐火车回来了。(放音乐)

  上课开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以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导入,旨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去评价,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必要的指导。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注意去倾听,而且自己也要注意去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评议点,从而适时引导学生介入评价。如长方形的上下、左右两条边是否一样长,需要动手折一折,这些都是要教师加以肯定的评议点。

  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发现了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创设让学生帮助别人做“菜”的情境,激发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感受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沟通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及做“家务”的乐趣。

  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使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的练习,让学生自己设计拼摆“七巧板”的图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得到满足,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拼组”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整个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全体学生能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之中。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好,聪聪、明明的.家到了。今天他们家打扮的真漂亮,有这么多的图形娃娃在门口欢迎你们,你们想进去看看吗?他们有问题要考考小朋友们:在这些认识的图形娃娃中你认识哪些图形?(出示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这么多的图形娃娃,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里藏着什么秘密。请小朋友们拿出桌上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你的伙伴听一听。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

  生2:我发现了长方形的边有些长,有些短。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3:我还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的。

  生4:(学生站起来问)生3,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我刚才把长方形的上面与下面折了一下,发现了上面的那条边与下面的那条边是一样的。

  生4:我也试一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高兴的笑着说)是啊,是啊,我也发现了。

  生5:陈老师,我也用“生3”的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

  师:是嘛,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生6:陈老师,我刚才通过对折,发现了一个长方形可以变成两个正方形。

  课堂上出现一阵混乱,有个小朋友说是,有的小朋友说不是,有些小朋友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生7:我的这个长方形对折之后,不是两个正方形,而我的同桌对折之后是两个正方形。(如下图:)

  生8:我刚才把长方形剪一剪,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而且可以摆出不同的图形。(如下图:)

  在这个学生的启发之下,其他的学生纷纷拿起手中的剪刀,把一个个长方形剪一剪,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六、教学反思:

  小学生学习数学与具体实践操作活动分不开,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而动手操作可以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使脑、手、口在同时动的基础上从直观现象到抽象出算理算法,展现知识的构成过程,分散难点,以便把新的知识内化成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知识结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为此,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对“图形拼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从操作入手,引导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可以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2

  一、 说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数学学习的快乐,并养成热情好客尊敬长辈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是学生会用自己的的语言描述上下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是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是这样实施教学的。

  二、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步骤: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为小动物找家,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确定了小鸟,小兔和松鼠的位置。这一情境的创设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上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揭示主题,探索新知

  课件先出示两只小动物,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只动物的位置关系,再引导学生用“谁在谁在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说话。由于上下关系具有相对性,当出现三只小动物时,学生可能就不会准确描述它们的位置了,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先讨论后汇报,接着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当小松鼠跟小兔比时,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当小松鼠跟小鸟比时,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这样就帮助学生准确地构建起上和下位置相对性的概念,再引导学生说,如果三只小动物比时,小鸟在最上面,小兔在最下面,松鼠在小鸟和小兔的中间,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及时反馈,我把小鸟与小松鼠位置调换,再让学生说一说,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当我们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时,要清楚它是跟谁比,在说的时候应该具体说出它在谁的上面,或者它在谁的下面。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引入,先解决小鸟和小兔两只动物的位置关系,再解决小鸟、小兔子和小松鼠三只动物的位置关系,由浅入深,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新知。

  (三)操作实践、巩固新知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就地取材,先根据我的提示,让学生动手摆好数学书、作业本、铅笔盒,并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然后再让学生互相摆一摆,说一说。

  小学生喜欢在玩中学,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点脸谱的游戏,用一首儿歌:“点子点兵,点到谁当兵”跟学生一起做,然后随机选择脸上的一个器官,让学生用“在的上面或在的下面”来说说刚才点中那个器官在脸上的位置。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养成从数学的角度去看世界的思维习惯。开心寻宝,我把解题的各个步骤设计成锦囊,指导学生”运用排除法的思维方式解开谜团。首先第一锦囊;(课件出示)这样学生排除了1号盒;然后(课件出示)第二个锦囊:最终让学生找到宝物。设计意图:用寻宝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寻宝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知识

  (四)学以致用,深化新知

  最后一个节目是快乐分房,拓展提升;这一活动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然后每个小组都在早已准备好的“房子”上贴上动物的头像,在小组内先用“上下”练习说说动物的位置关系以及这样安排的理由,接着,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设计意图: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及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体验,完善认识

  学会总结与反思是学习的好习惯,所以在本节课结束前,我设计这样一幅情境,夜幕星空,明月高升,响起了舒缓的音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总结体验。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加深了学生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明白要养成待人有礼热情好客的行为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六)评价方式

  最后让我说说本课的评价方式和板书设计,整节课我采用了师评,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式,尤其是在师评上我设计一棵爱心圣诞树,在树上挂满礼物,因为众多的的礼物本身就存在上下的位置关系,我让表现好的的同学摘下指定礼物上面或下面的礼物,如我会对孩子们说:“请你摘下这个圣诞老人下面的一个礼物”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七、 板书设计:

  在板书上力求简洁明了,把知识的重点展示给学生。课堂上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会学、乐学,寓学习于活动中,学生始终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实践中学习,学生参与面广,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果好。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会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来形容描述两个100以内的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多些”、“多得多”的具体含义;能够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两个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量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情境出示:小猴、小猫在进行折五角星比赛。

  师指着图说:“这是小猴折的,它折了34个,这是小猫折的,它折了38个。

  2、提问:如果你是裁判,你会怎么说呢?

  (小猫比小猴折的`多些)

  3、提问:还可以怎样说?(小猴比小猫折的少些)

  4、同桌互相说一说。

  5、小兔看到小猴、小猫在折五角星比赛,它也赶来了。瞧,小兔折了74个呢!那小兔跟小猴、小猫比,怎样呢?(小兔比小猴多得多;小猴比小兔少得多)

  6、尝试应用

  小兔和小熊来到果园里,看到了苹果树和梨树。小熊说:“苹果有50个。”小兔说:“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梨可能有多少个?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打“√”。并说说为什么。

  7、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比较两个物体数量的多少时,可以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它们相关的程度。

  二、综合应用,深化认识

  1、“想想做做”第1题:小芳和小明比赛拍球,小芳拍了46下,小明说:“我拍得比你多得多。”小明可能拍了多少下?

  2、“想想做做”第2题:一班共有38人,二班人数比一班少一些。二班可能有多少人?

  3、“想想做做”第3题:排球25元,篮球比排球贵多啦!这个篮球可能是多少钱?

  4、“想想做做”第4题:小猴拿了50,小猫拿了45。他们会怎样说?小狗拿了85,小熊拿了40,他们会怎么说?

  小组活动,同桌拿数字卡片比一比,说一说。

  三、全课,强化认识

  1、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2、那我们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进行一次猜数游戏。师先示范,后学生同桌合作进行。

  板书:

  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

  教学挂图

  34比38少一些74比34多得多

  38比34多些34比74少得多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练习能说明和归纳相应的口算过程,逐步形成口算技巧,提高口算能力。

  3、在正确口算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巩固

  1、算一算,比一比,说一说。(练习七第1题)

  认真观察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2、先估算,再计算。

  出示课本练习七的第2题,请学生先说出得数是几十多,再算出得数。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计算。

  小结;估计时既要看清要加的数是整十数还是一位数,还要看清两位数的十位、个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3、不计算,比大小。

  出示课本练习七的第3题,

  小朋友们,不计算你能比出两边的大小吗?47+2与47+20,怎么比呢?同样是47,要加上的数大和就大,要加上的数小和就小。47+2得四十几,47+20得六十几。

  二、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课本练习七的第4题,指名读题,全班齐读。怎样列式呢?要求学生独立列式填空。交流结果

  2、练习七第5题,集体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列式,完成交流思考过程和结果。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在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上有了哪些进步?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一年级教案02-03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26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6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02-04

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3

一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3-08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06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1-27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