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篇(经典)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42页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
12根小棒、8个圆片、学案、课件等。
教学重点:
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动物王国里可热闹啦!让我们跟着乐乐一家去郊游吧!
午餐时间,懂事的乐乐主动帮妈妈洗桃。他洗了6个桃,打算放在2个盘子里。你们猜乐乐会怎么放呢?
师:不着急,先请你们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谁想的分法多?
三种不同的分法。(并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两份都是3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1个,另一份5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2个,另一份4个
师:大家给出了三种分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我猜测,喜欢平均分的最多)
师:奇怪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第一种呢?
(这样公平、两盘同样多、都是3个、不多也不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添补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像这样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师:(指着另外两种分法,问:那这两种是平均分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份分得不一样多。(找两个学生回答)
师:也就是平均分必须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教师在同样多的下面划上着重号。
生齐读2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师:那刚才6个桃子我们是怎么平均分的?(每份分3个)
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 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我们把这3个桃作为一份,圈起来,放在一个盘子里。(师每三个磁铁外面加一个圈 ○○○ ○○○ )
师:乐乐的爷爷想给他出了个问题,6个桃子既然能平均分放到2个盘子里,还可以平均分放到几个盘子里呢?(课件出示问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帮助自己记忆乘法口诀。
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池塘边小熊家是玉米地又大丰收了,你们看一棵棵的玉米多壮呀!
出示课本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学习乘加和乘减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2)引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3+3+33443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这时小熊也来到了它的家玉米地里它来干什么呢?它搬走了一棵玉米,还剩几棵玉米呢?你会解决吗?
4)引导学生列出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刚才有人用12减1,而12又是从哪里得来的?既然12是刚才用34、43或3+3+3+3算出来的。那么如果把这两次的计算写成一个算式,你会写吗?
[设计意图]先出现一步解决的乘法问题,给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做好方法上的铺垫。
请大家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然后试一试。小朋友真能干,不仅列出了含有加减法的算式,,还列出了含有乘减法的算式。你们知道这样的算式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吗?
请大家想一想,除了可以列出这样的算式外,还可以怎样列式来解决?小组继续讨论。乘加的`算式有又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呢?
教师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乘加或乘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56页《做一做》1、2题。56页1题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确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对乘加法和乘减法的运算顺序的认识和理解。
四、拓展性学习
1、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7+5=口口+口9+7=口口+2
=口口-口=口口-口86=口口-2
4+6+8=口33+4+5+6+7=口口
[设计意图]给学生有一定的展示场地,发挥他们的智能。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P4及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用米尺完成对物体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多媒体课件演示:跳绳,小猫,长椅。)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板书设计: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课本第23、24页的内容。这节课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尤其是“角的大小与两边无关”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我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角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课的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并通过观察实物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引导探究,形成表象
1、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2、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从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发挥想象,形成表象。这节课的练习是我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教材上练习八的习题穿插在整堂课中,避免了集中练习给学生造成的疲劳感,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学生利用角来创作画,讲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
4、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操作性比较强。我设计了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5、给学生创设自由度较大的学习空间与时间。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尤其是做角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是有大有小的,进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并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
三、本课的不足之处
1、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2、教师语言单调,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正确推导出9的乘法口诀。
2、能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此行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 铺垫孕伏:
1、引导学生背诵1~8的乘法口诀。
2、引导学生复习旧知。
1)、出示相应的题目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明确一句口诀可以写两个乘法算式。
2)、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完成。
将口诀补充完整:
()六二十四二()十四
七()五十六()八四十
[设计意图]:强化乘法口诀的记忆和有关表内乘法的知识。
二、 自主探究9的乘法口诀。
1、 谈话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2、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1)、有几条船参加比赛?
(2)、每条船上有几人?
(3)、2条船上有几人?
(4)、一共有多少人?
3、(1)选择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桌交流举手反馈。
(2)板书反馈结果
观察用那种方法简便
(1) 用乘法简便。
(2) 小组合作编乘法口诀。
(3) 反馈交流、并展示。
4、小黑板出示袋鼠跳格图:指名学生填写并随时提问。
5、口诀记忆
齐读口诀,师生对口令
6、出示85页3题:独立圈出9的倍数,小组交流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9的倍数的积的特点,帮助学生进行简要的`归纳。
[设计意图]:明确主题图的意义,获取相关的数学信息,为学习9的乘法口诀打基础。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9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
三、巩固练习
1、教师口述:五九()指名填、抢答等。
2、练习十九2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的表现怎样?
五、随堂练习。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三维目标:
1.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计算验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领悟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8个圆和5个三角形,提问: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独立列式解答
二、探究新知
3. 出示例题4
提问:你能知道什么数学信息?学生交流
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问题?
4. 指导学生解答:小华做了多少朵?
用圆片摆出来, 第一排摆多少个圆片?
5. 启发:对照刚才摆的`过程,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小华摆多少朵?
11+4=14(朵)
列式后解答后追问:算出的得数与摆出的结果一样吗?
6. 尝试解答:小平做了多少朵?
先用圆片摆一摆,小组合作,再计算
讨论:第一排摆了多少?第二排怎么摆?
5.明确:对应摆,最后空3个位置不摆。
三、练习巩固
6. 想想做做 第1题:
学生动手画一画,再填空。组织交流时着重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7. 想想做做 第2题:
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学生独立解答。
8. 想想做做 第3题
看清条件,问题,有困难的用学具摆摆。强调:上下要对齐。
思考:算出的数会不会比32个少?为什么?
4.想想做做 第4题:
出示图后指名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求小灰兔拔了多少个,怎么求?独立完成。
汇报:你是怎么做的。25+7=32(个)
5.想想做做 第5题:
学生独立做,集体讲评。
四、总结提升: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3.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属于初级阶段,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因此,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教师还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和动手操作的环节,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乘法的意义。
突破方法: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习活动中领悟。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式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
①(出示主题图1)
一天,白兔和鸡一起来到绿油油的草地上,一边玩着,一边寻找食物。请仔细看图,白兔是几只几只在一起的?鸡呢?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
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回答。
③谁能用算式表示白兔一共有几只?
2+2+2=6(只)
这里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板书:3个2相加得6)
④谁能用算式表示鸡一共有多少只?
3+3+3+3=12(只),
这里又有几个3相加,得多少?(板书:4个3相加得12)
⑤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加数,它们有什么特点?
(同组小朋友先思考,再互相讨论)
加数都相同。
(2)?试一试
一次摆2根小棒,摆5次。
学生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
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式?得多少?(思考,学生回答)
2+2+2+2+2=10
5个2相加得10。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乘法
①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出示主题图2)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4张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
你是怎么知道的?
4个2相加。
2+2+2+2=8
②如果再加入有4张桌子呢?8张桌子呢?
请学生先思考,小组讨论,再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
③你们在列式时感觉怎么样?
学生可能会说算式太长了,很麻烦。
说明:有一种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想学吗?
(2)感知乘法。
①像4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算。
写作4×2=8或2×4=8
②介绍乘号、乘数、积的名称
(板书4×2=8或2×4=8并在算式下边标注乘号、乘数、积)
③算式的读法
4×2读作:4乘2;2×4读作2乘4.
(3)反思乘法的意义
思考:
①4个2相加中“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表示相同的加数。
“4”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
②4个2相加,是怎么样用乘法算的?
4×2和2×4
③在这里,4×2和2×4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
4个2相加。
(4)试一试
出示小鸡图。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列式。
5个4相加。
加法算式:4+4+4+4+4=20(只)
乘法算式:4×5=20(只)??或5×4=20(只)
(5)回顾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知识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你能用图在括号里填上数,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吗?
学生填写,再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第2题
一起来玩一个摆圆片的游戏,按要下面求摆。
每堆摆3个,摆4堆。
学生摆完后,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每堆摆4个,摆3堆。
学生摆完后,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再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同桌互相读和说;每小组代表相互读和说。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收获?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这是本节课的学习的支撑点。本课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先把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按边的数量统一命名为四边形,并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图形边的数量,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形成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作准备。
在想想做做教材安排了折、剪、拼、搭等多种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充分感知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特点,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图形的折、剪、拼、搭等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和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激发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往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在折、拼、剪、搭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和联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每人若干根小棒、一个信封,内装一套四、五、六边形纸片(地砖纹样)、一张正方形纸,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情景图:小朋友,新年里小狗史努比盖了一座新房子,看多漂亮!可惜还没铺地砖,史努比正为该铺什么地砖发愁呢!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它去挑选一下吗?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一)认识四边形
1、引导观察:
⑴让我们先来看看地砖样品吧(多媒体出示)请小朋友把自己信封中的地砖样品拿出来放在桌上。
看,这些地砖的形状可真多。你认识其中的哪几种图形呢?把它们找出来放在一边。
⑵学生独立操作。
⑶指名汇报:你找的是哪些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
⑷引导发现:观察一下,这几种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四个角,四条边)
(评:巧妙设计贴近生活的情境,使抽象的几何图形的认识建立在已有的经验上,使新知的展开显得十分自然。)
2、建立概念
⑴认识边:真不错,你们已经认识边了!谁来把正方形的边指给大家看看?(指名板演)
⑵揭示边:象这样直直的一条,我们就叫它边(板书:边)
⑶数边:
①先拿起自己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边,再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教师根据学生数的方法强调:数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注意首尾相连)
②小结:正方形有四条边,我们就说正方形是由四条边围成的。(演示:围成)
③那么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由几条边围成的呢?先自己数一数,再告诉同桌。
⑷小结:通过数一数这些形状的边,我们发现它们都是由四条边围成的,(板书:4)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归为一类,给他们取个共同的'名字,叫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找一找,数一数,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边的数量,并体会到可以根据图形的边的数量来命名,为后面学习五、六边形巧设伏笔。)
3、巩固认识:
⑴再找一找,你们桌上还有四边形地砖吗?(指名展示)
其他同学判断:你们认为他找得对吗?为什么?
⑵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四边形?是的在( )里画。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说说剩下的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评:抓联系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这里让学生继续找出其他的四边形,使学生能用联系的眼光来认识四边形有四条边的共性,并通过使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二)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1、分类、探究
⑴提出要求:观察桌上剩下的地砖,你能把它们按照形状分一分吗?
⑵学生操作:先分一分,再告诉你的同桌,你是根据什么分的?指名板演。
⑶汇报分法:你是怎样分的?(五条边的分在一起,六条边的分在一起)为什么要这样分?你能分别给他们取个名字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五边形、六边形)
⑷验证:他说得对吗?让我们一起拿起自己的地砖数数看。
⑸小结: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叫什么名字?由六条边围成的呢?
2、巩固认识:(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①提问:你会用小棒搭一个五边形吗?
②尝试操作:每人独立搭一个五边形
③交流汇报:搭一个 五边形,你用了几根小棒?(指名板演)
思考:搭一个五边形最少需要几根小棒?为什么?
搭一个六边形最少需要几根小棒呢?请你搭搭看。
(评:通过组织分类、取名活动,使学生利用认识四边形的经验自主迁移,从而建立五、六边形的概念,并形成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的认识,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课堂小结,揭示课题:
刚才,我们把这些地砖按形状分成了几类?在分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真了不起,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图形,你们都已经认识啦!(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①提出要求:先数一数这些图形各有几条边,照样子写在图形上,再填表。
②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①先电脑演示折法,让学生说说折出的是几边形。
②让学生照样子折,边折边自己填空。
③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①尝试练习:先自己试着动手分一分。
②汇报交流:(指名展示)你是怎样分的?
③小结:分的时候可以从一个顶点开始,每次分出一个三角形,就能使分到的三角形个数最少。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拓展思维(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⑴提出问题: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⑵小组交流、合作:先动手剪一剪,看看和你猜的一样吗?再互相交流。
⑶全班交流,互相展示
(评:在巩固环节,教师通过组织各种折、剪、拼、搭等实践操作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更深刻、更清晰,而且也使学生对图形间的联系和变换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在动态中认识事物。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探索和尝试,激活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数学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
《认识乘法》是二数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学时间4课时。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一、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几个几的表达方法。
二年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进行描述;而在课堂教学中,是首次认识几个几这种表达方式。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等多种方式。
(1)看图。
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主题图,引导学生概括:小兔每2只一组,每组就是1个2只,两组就是2个2只,三组就是3个2只
(2)操作。
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说一说:每几根小棒一组,一共有几组,也就是几个几根小棒?
(3)画一画。
每5个圆圈一组,画3组,就是几个几;你能用三角形画出2个4吗?
(4)游戏。
根据老师拍手的次数,说说看,老师一共拍了几个几下?
同桌同学一起玩拍手游戏。
让学生运用手、眼、耳、口、脑,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听、说多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在鲜活的具体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几个几的表象。
二、在现实问题中引入乘法。
通过教材第二个例题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自然引出乘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
有关乘法各部分名称、读写方法等数学常识,通过让学生看书自学和集体交流来教学。
本环节的重点是沟通乘法算式意义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尽管没有明说:一个乘数是相同的加数,另一个乘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并口述乘法算式的含义。如。
四乘二就表示4个2,为什么其中一个乘数是4呢?因为加数2有4个;为什么另一个乘数是2呢?因为相同的加数是2。
从而使学生对乘法的意义逐步由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
三、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乘法计算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通过加法和乘法算式的对比,在强烈反差中,使学生认识到求几个几用乘法算式表达比较简便,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例如:请学生列式计算9个2的.和,看谁写得快。
四、加强对比,避免加法运算的负面干扰。
刚刚接触乘法计算时,学生容易把加法和乘法混淆。
例如把2个5相加,写成55;把5和4相加写成45;把2乘3的积算成5。
这样的错误是很正常的,在课堂上要有意识第通过一些对比练习,让孩子尽快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
五、抽象过程循序渐进。
由于二年级学生是初次接触乘法,认识几个几,接受新知有个过程。
在教学中,必须通过不同的情境,大量的实例,帮助学生积累足够形象感知,才能让学生领悟到这些不同实例的相似之处,从而在脑中建立起乘法意义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2.过程与方法: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
各种平面图形的实物、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摸物体,说形状。
(将各种大小不一的平面图形放在一个袋子里)
摸一摸,说说你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自由回答。
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
全班交流。
揭示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二、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讣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找出长力形、师问:“你还能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进行课件演示
a)方体上分离出正方形,揭示名称。
b)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
c)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揭示名称。
一起出示四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板书。
三、用“体”描“形”。
小熊猫说:“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小朋友试试看。”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用“体”描“形”的方法。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的是什么。学生评价结果。
四、实践运用。
出示36页,说:“这些美丽的图形来到花园捉迷藏。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平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
五、图形拼组。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拼好后,学生自由参观,进行评价。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展示部分优秀作品。
板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2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课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九册第三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第二节。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及意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同时加深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1)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
(2)学会动手实验操作,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归纳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初步懂得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事物;
4、教材编排的特点:
教材的编排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首先,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过渡到运用学具实验操作观察探索总结规律,再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梯形的面积具有正迁移的作用。
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关键:通过实验操作和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目标。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有关特点及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基础和接受能力;充分发挥学具和教具的`作用;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本节课特采用了讲解法、谈话法、实验法和激趣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体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的课堂教学“八字”要求;达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能力,本节课准备指导学生学会以下两种学习方法:(1)学会在动手操作中,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2)学会正确使用学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落实素质教育;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作好铺垫(1)口答(投影显示)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分别有什么特征?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学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此,这三道复习题都是选取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能为学习新知识起铺垫作用。
2.谈话设疑,引入新课学生解答复习题后,根据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谈话设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问:如果把复习题中第3题的三个图形从对角线剪开得出三个三角形,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揭示课题。板书后再运用语言激励学生提出:看谁学得又快又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设了最佳的学习情境。
3.动手动脑,指导探索第一:数方格求面积首先,发挥教材的作用,指导学生看教科书75页,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同桌对答案。接着,教师放投影显示方格图,指名回答。最后小结,点拨引导,质疑引思。师导:刚才大家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既费时又费力,并不容易求得准确,我们能不能象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一样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呢?
第二:指导实验,观察、归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首先,从直角三角形推导。根据学生准备的学具,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表象;要求学生拿出其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老师逐步提出问题,(幻灯显示)先提出: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再提出:②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③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逐个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总结。
其次,要求学生按照以上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分别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进行拼摆。其中,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摆实验之后,教师投影显示拼摆过程边讲边演示(图):首先把两个锐角三角形重叠位置,接着旋转、平移,就出现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教学环节更加生动、具体形象,感染力强,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式来源的理解。
再次,归纳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主动的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总结,使学生非常容易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为初步检验实验的效果,教师再放投影显示题目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③三角形的面积=( ); ④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教学重点: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字母公式:s=ah÷2,学生齐读。 4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教学例题。先板书例题,用不同颜色表示数量关系以突出重点。接着要求学生读题、看图、解题。然后指名回答,集体纠正,教师板演解题过程。最后,质疑问题,提出:为什么要除以2?突出重点,深化理解。
5.巩固训练,深化理解
(1)基本性练习:指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回应复习题3中的设疑,老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求它们的面积吗?(2)趣味性练习:2判断题,用手势表示对的打“√”错的打“×”。①两个完全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
②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
③三角形的底边为6厘米,高为3厘米,它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 )
④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3)对比性练习:
2.下表中给出的是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填在空格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底(厘米)86.29.612.5高(厘米)3.54.86.316面积(平方厘米) (4)发展性练习,课本79页第7题。以上四类形式不同的练习题为检查教学效果,根据教学目标,题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坡度;既突出重点,又分散难点,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既巩固所获得的知识,又深化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既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既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体现了能力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
6、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课的总结采用了引导回忆归纳的方法,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和你学会了什么?这样总结,既突出教学重点,又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7、家庭作业:
练习十八第6、9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和拼图等活动,认识七巧板,初步学会用七巧板拼成一些简单的图形或图案,进一步体会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的特点。
2.学生在拼图活动中,了解用七巧板组合图形的不同拼法,体会图形的变化,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
3.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七巧板的巧和用七巧板拼图的趣;感受我国古代数学文化的智慧,初步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
教学重点:
用七巧板拼不同的图形。
教学难点:
用七巧板创造性地拼成不同图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认识过的纸片图形,师生每人准备一副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案,初感有趣
1.再现图形。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图形,现在老师拿出不同的图形,请大家一起说说它们的名称。
教师分别出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学生集体说出它的名称。
2.欣赏图案。
谈话:小朋友已经认识了很多图形。如果把我们学过的图形中的几种聚集在一起,可以成为数学上一种有趣的玩具。这种玩具变化无穷,能拼成各种美而的图案。大家来看一看。
出示拼图
上面拼成的各是什么呢?你知道是用什么拼成的吗?
有许多小朋友知道是七巧板拼成的啊,真不错!现在老师再用它来拼一个图案给大家看一看,想看吗?
教师在黑板上随手用七巧板拼一个图案
观察:大家说说现在又拼出了什么?
3.引入课题。
谈话:哎,它还真能变!你觉得玩七巧板有趣吗?七巧板为什么会这样巧妙、这样有趣呢?你又会用它拼哪些漂亮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来自己拼一拼、玩一玩,看看它有多巧,有趣在哪里。(板书课题)
二、操作实践,体验有趣
1.活动一:比比想想,认识七巧板。
(1)了解来历(你知道吗)。
谈话:什么是七巧板,它是哪国人发明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七巧板是我国古时候人们发明的一种智力玩具,在我国民间流传很广,很常见。七巧板由七块简单图形组成,却能拼出千变万化的不同图形和图案。由于它巧妙好玩,人们把它叫作七巧板。北京故宫还保存着我国古代的七巧板呢1 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引起了海外人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东方模板唐图,意思是来自东方的魔术板中国的拼图。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多么聪明、多么智慧!
(2)比比想想。
课件出示七巧板。
说明:这就是七巧板,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七巧板。
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七巧板,你能发现七巧板的哪些秘密呢?比如,有几块呀,有哪些图形呀,有没有形状、大小相同的呀。先和同桌说一说。
交流:能把你发现的七巧板的秘密和大家分享一下吗?谁来说一说?
现在大家来整理一下,七巧板有几块,分别有哪些图形?哪几块形状、大小完全相同?请小朋友拿出来大家看一看。
指出:七巧板一共有7块图形,分为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和5个三角形。其中两个小三角形完全一样,两个大三角形完全一样。
2.活动二:想想拼拼,感受奇巧。
(1)选两块拼图。
请小朋友选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一个你认识过的图形。
学生拼图后展示、交流,看看拼成了哪些图形。
激趣:你看拼图多有意思!同样的两个三角形,竟然拼出了三角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这几种图形。如果让你任意选两块,你想想可以拼出哪些认识过的图形呢?自己想一想、试一试,行吗?(学生拼图,教师巡视)
学生拼图后交流、展示,让学生说说分别拼出什么图形。
引导:用两块就能拼出这么多种图形,如果用三块拼,你觉得拼成的图形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2)选三块拼图。
现在请小朋友自己选三块图板拼一拼,拼好图形同桌先交流,看看可以拼出哪些认识过的图形,是不是拼出了更多的图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交流。提问:选三块拼和选两块拼比,你感觉哪种的变化多、拼法多?
指出:七巧板中的三块就有这么多的变化,真的变幻莫测!如果选更多的块数,拼法会更多吗?试一试好吗?
(3)任意选择拼图。
要求:请大家任意选四块、五块或六块、七块来拼一拼,和同桌交流,看看你的拼法多不多,并且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你选了哪几块,是怎样拼的,能到黑板上交流一下吗?(指名一些学生演示拼一拼,同时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演示不同的拼法)
提问:你对选更多的块数拼图形有什么体会?
指出:选的块数越多,拼法也就越多;用全部的七块来拼,更有数不清的变化,不知道能拼出多少种我们认识过的图形!你看,七巧板真巧、真神奇!
3.活动三:拼拼说说,激情生趣。
(1)模仿拼图。
谈话:还记得开始大家看到的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吗?(显示开始呈现的图案)现在让你照着拼这样的图案,你能行吗?
请小朋友选一个图案,照着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出来。
学生照着拼图案,指名四人黑板上照着拼,然后欣赏自己和同伴拼的图案。
(2)想象拼图。
引导:哎,一副七巧板,竟然可以拼出像鱼、羊、狐狸等这些美丽的图案,有趣吧!那你还想用七巧板拼出哪些不同的图案或图形呢?有信心自己试着拼一拼吗?小朋友自己想想、拼拼,看看谁聪明!
学生拼图案或图形,拼成的可以到黑板上摆一摆,让大家欣赏。
(3)反思交流,说说体会。
引导:请小朋友回顾上面拼图活动过程,和同桌说说七巧板巧在哪里,你对七巧板拼图有哪些体会。
交流:让掌生说说对七巧板巧的体验,用七巧板拼图的体会。
三、课堂小结,延伸有趣
谈话:小朋友已经看到七巧板巧在可以拼出很多有趣的图形、图案,可以变化无穷;巧在你说不清它有多少种变化,你想不到它会变化成怎样的图形、图案。只要你肯动脑筋,它就会拼成你意想不到的漂亮的新图形、新图案。
小朋友课后可以再开动脑筋,和同学一起玩一玩、拼一拼,拼出更多、更好的图形、图案。老师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4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属于排列知识,例1给出了一幅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交流摆卡片的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学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经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规律的探索过程;
2.使学生初步学会排列组合的简单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实物投影、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做到:
a、创设情境 活用教材
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创设了六一参观体育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b、关注合作 促进交流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马上就是六一儿童节了,你们打算怎么度过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呢?
学生自由回答。
师:老师决定今天这节课带大家去体育馆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课件出示体育馆的场景,学生兴趣盎然。)
[创设参观体育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抓住了童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作好了铺垫。]
二、合作学习,构建模型
1.初步感知。
师:瞧!有这么多运动员在这儿参加比赛,现在想请大家给运动员试着编一个号。
课件显示:
学生同桌讨论,指名回答:12和21。
2.合作探究。
师:(课件在原基础上加一个3)如果是1、2、3三个数字呢?能编出几个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请大家拿出数字卡片动手摆一摆,组长把大家的讨论结果记录在答题卡上。比比看,哪个组找的最多。
(活动开始,教师巡视。)
以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台汇报,将答题纸展示在投影仪上。
师:有的组摆出了4个不同的两位数,有的组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你们是怎么摆的?有什么好办法?
(鼓励方法的多样化,对各组的不同方法进行肯定和表扬。)
结合发言,引导学生进行评价,选出优胜组。
师生共同归纳:用数字排列组成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确定十位上的数,然后考虑个位上有哪些数可以与其搭配。
板书:不重复、不遗漏、有顺序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小学生经历了简单的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由2个数过渡到3个数的排列,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探索交流空间,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乐于合作的习惯。]
3.握一握。
师:刚才各组同学都合作得非常好,大家真了不起!(走到优胜组旁边,伸手和优胜组的4名同学握手)向你们表示祝贺!
师:握手是我们见面时表示礼貌的一种方式,提到握手啊,老师要考考你们了,如果组内的4名同学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呢?猜猜看!
(指名回答,学生进行猜测。)
师:究竟是几次呢?请大家互相握握看吧!
请一个组的同学上台演示,其他同学一起数数。
[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意识,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根本上体现了课堂的发展按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乒乓球赛。
师:这里在干什么?
(课件播放录像片段:乒乓球比赛。)
师:三个运动员每两位只打一场,他们要决出冠军需要进行几场比赛?
如果老师也参加进去呢?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2.搭配服装。
师:激烈的比赛结束了,马上就要进行颁奖典礼了,这里有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同学们,获奖选手可以怎样搭配衣服呢?
(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拿出学具卡片,独立解决问题。
汇报交流,投影展示,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设计。
师:你想让他们穿哪套呢?你是怎么想的?
3.付钱问题。
师:为了奖励获奖运动员,组委会决定给他们买一份特别的奖品。
(课件出示奖品盒以及标价:5元。)
现在有一张5元,2张2元、5张一元,可以有几种拿法?
学生摆学具,上台汇报,教师及时进行表扬。
[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识,三个层次的情境安排,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师:今天大家玩的开心吗?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收获。
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始终以小组合作为主,改变了重教师讲知识、轻学生构知识的教学模式,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和儿童的认知特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置于参观体育馆这样一个模拟情境中,凸现了数学学习的生活化。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空间,创设了给运动员编号、搭配衣服、买奖品等活动情境,使得学生始终在玩中感受数学,在玩中体会排列的知识,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使学生完全在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总之,这节课教师注重把数学和生活相沟通,让学生在知识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习得知识,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01-26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范文09-28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2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8
二年级教案数学上册最新01-06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2-10
二年级上册数学几倍教案03-1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18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