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平均数》的教学,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场景。 谈话:这是三(1)班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比一比哪一队套得准。下面就请同学们给他们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数据。
多媒体依次演示4个男生和5个女生套圈比赛情况,最后将每个选手卡通像与其套圈结果“定格”组合成一个画面。 要求学生根据男、女生套圈成绩,小组合作利用小方块完成统计图(每小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队成绩的统计,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队成绩的统计)。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对教材例题进行动态处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摆”小方块制作统计图,目的是让学生亲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作准备。】
3.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提问:看了这里的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要比较哪一队套得准,你准备从哪个方面去比较? 结合学生的想法,适时进行引导。 想法一:因为吴焱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 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可以怎么办呢? 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 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平均)
【设计意图: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4.理解平均数。 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面前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找出每个队的平均成绩,再试一试。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提问:怎样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先合后分。 反馈时,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边操作,边讲解移多补少的过程,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课件动态演示:将统计图中的涂色方块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设计意图: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求法。】
谈话:请大家看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用红色线条标出平均数,并不断闪烁),图中闪烁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在前面板书的.“平均”后面添上“数“。
观察:图中的平均数与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多媒体闪烁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你的发现,谁能猜一猜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一定在什么范围之内?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 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先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交流求女生队平均数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数的意义。列式计算时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 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你能结合刚才的例子,说一说平均数表示的意义吗?
【设计意图: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时,将平均数学习嵌入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中,较好地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二、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我们一起玩闯关游戏好吗?
1、挑战第一关“走进生活” 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来吗?
(2)想想做做第2题。小丽有这样的3条丝带,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请你先估计一下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在哪两个数之间?然后学生独立练习,集体校对。
2、挑战第二关“明辨是非”
(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
(2)大泗学校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3)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
(4)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
3、挑战第三关:“合情推测” 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学号12345身高(厘米)132134136140142
(1)明明算了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
(2)星星公园规定:购买团体票时平均身高不足140厘米的学生可享受七折优惠。如果第一小组同学集体去玩能享受优惠吗?不计算你能知道结果吗?说出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平均数的求法,更重视对平均数意义的深刻理解。通过估计、预测、判断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闯关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评价,感情升华
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平均数”,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赞美之词呢?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情境,出示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以此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2.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交给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学习的情境,使之在开放问题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只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才会解决生活中的求平均数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学具,在小组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较好的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在计算平均数前让学生利用平均数的意义进行估计,渗透估算的思想,即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 总之,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实现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较好地达到了创新教育的目的。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区分平均数与实际数的.不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通过展示一些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学生的总体学习水平呢?
(2)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新授
(1)出示例 1:把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平均分给 4 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到多少个?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如 “移多补少” 法和计算法。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个 “虚拟” 的数,它不是每个小组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数。
(2)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 ÷ 份数 = 平均数。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小组活动:测量每个小组成员的身高,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2)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数。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上的课后作业。
(2)让学生回家调查家庭成员的年龄,计算家庭平均年龄。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能正确分析平均数所反映的实际情况。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篮球比赛的视频片段,引出问题:如何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情况?
(2)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新知
(1)出示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数据,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尝试找出一种能代表球队整体身高水平的方法。
(2)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3)引导学生用 “移多补少” 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并通过计算进行验证。
(4)总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 = 总数 ÷ 份数。
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给出一些简单的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数。
(2)实际应用练习:例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体重、平均视力等。
(3)拓展练习:出示一些有干扰数据的情境,让学生分析并计算平均数。
课堂小结
(1)与学生一起回顾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2)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作业布置
(1)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例子,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出示班级同学的投篮比赛成绩,提出问题:哪个小组的投篮水平更高?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两个小组的整体投篮水平。
探究平均数
(1)学生自主探索,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小组的成绩。
(2)教师引导学生采用 “移多补少” 的`方法,直观地感受平均数的产生过程。
(3)通过计算,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总数 ÷ 份数 = 平均数。
深入理解平均数
(1)分析平均数的特点,如平均数可能不是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它会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等。
(2)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
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拓展练习:如根据平均数推测某一数据的可能范围等。
课堂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2)让学生谈谈对平均数的新认识和体会。
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上的课后作业。
(2)让学生调查家庭一周内每天的用水量,计算平均用水量,并提出节约用水的建议。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等活动,经历平均数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和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老师出示两个小组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统计表。第一组:小红 14 个、小兰 12 个、小亮 11 个、小明 15 个;第二组:小尹 12 个、小佳 11 个、小乐 16 个、小欣 13 个。
提问:哪个小组收集的矿泉水瓶多?你是怎么比较的?
探究新知
以第一组数据为例,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14 + 12 + 11 + 15)÷ 4 = 13(个)。
让学生理解先求出总数,再除以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计算第二组的平均数。
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比较总数可以知道第一组收集的矿泉水瓶多。
提出问题:如果要比较两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尝试计算。
教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认识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课本练习题,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拓展练习:给出一组学生的考试成绩,让学生计算平均成绩;给出一个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计算平均身高。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数。
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课后练习题。
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例子,并与同学交流。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平均数。
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篮球比赛的视频片段,引出问题:哪个队的投篮水平高?
出示两个队队员的投篮成绩统计表:甲队:5 个、6 个、4 个、7 个;乙队:3 个、7 个、5 个、9 个。
探索平均数
以甲队为例,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方法一:移多补少。通过直观的图形演示,将多的部分补给少的部分,使每个队员的投篮个数相等,这个相等的数就是平均数。
方法二:先求和再平均分。(5 + 6 + 4 + 7)÷ 4 = 5.5(个)。
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求出乙队的'平均数。
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两个队的投篮水平。
教师引导学生计算每个队投篮的总数,发现总数相同不能准确反映每个队的整体水平。
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一个统计量。
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巩固应用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生活中的平均数:展示一些生活中用到平均数的例子,如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让学生说说对这些平均数的理解。
解决实际问题:学校举行歌唱比赛,评委给一位选手打分如下:92 分、90 分、88 分、96 分、94 分,计算这位选手的平均得分。
课堂总结
回顾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作业布置
收集自己所在小组同学的数学成绩,计算平均成绩。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数,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区分平均数与实际数的不同。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班级同学收集废旧电池的情况:第一组:3 人,分别收集了 10 节、12 节、8 节;第二组:4 人,分别收集了 11 节、9 节、10 节、12 节。
提问:哪个组收集的废旧电池多?你是怎么想的?
探究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学生讨论比较方法,可能会出现比较总数和比较平均数两种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人数不同时,比较总数不公平,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求第一组的'平均数:(10 + 12 + 8)÷ 3 = 10(节)。
让学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求第二组的平均数:(11 + 9 + 10 + 12)÷ 4 = 10.5(节)。
深化理解平均数
讨论:平均数 10 和 10.5 分别代表什么?与每个同学收集的实际数量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它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题: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
实际问题:某超市一周内每天的销售额分别是 1000 元、1200 元、800 元、1500 元、1100 元、900 元、1300 元,计算这一周的平均销售额。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意义、求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体会。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调查自己家庭每月的水电费支出情况,计算平均支出。并思考如何节约用水用电。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平均数05-02
数学教案-平均数(一)05-02
数学教案-求平均数05-02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01-17
数学教案-平均数的综合运用05-02
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02-18
关于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反思05-02
初中加权平均数学教案05-06
平均数人教版数学教案(精选11篇)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