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1-09 06:58:48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先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用乘法来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比较除数与被除数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相等,那么商和被除数的位数相等。

  3、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德育渗透:

  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方法:

  实践体会

  学习方法:

  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许昌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3

  章节与课题§9.5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课时安排2课时

  使用人使用日期或周次

  本课时

  学习目标

  或学习任务

1、经历逆向得出因式分解方法的过程,并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2、发展学生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本课时

  重点难点

  或学习建议教学重点:掌握公因式的概念,会使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难点:正确找出公因式,正确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本课时

  教学资源

  的使用电脑、投影仪。

  学习过程学习要求

  或学法指导教师

  二次备课栏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如何计算375×2。8+375×4。9+375×2。3,你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

  2、类比上式,能将写成积的.形式吗?在多项式中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3、这里是多项式中______都含有的______,称为多项式各项的__________。

  分配率。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1、探索研究

  议一议:下列多项式的各项是否有公因式?若有,是什么?

  ⑴⑵⑶

  问题:通过上述问题你能否说明如何找出一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2、找出公因式后,我们就可以将写成积的形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这样,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_________。

  3、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两者是互逆关系

  4、例题一(准备好,跟着老师一起做!)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⑴6a3b–9a2b2c⑵–2m3+8m2–12m

  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系数是负的,一般要先提出“一”号,使括号内的首项系数变为正,在提出“一”号时,注意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5、例题二(有困难,大家一起讨论吧!)

  想一想:如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如果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把多项式化成_________与另一个多项式的____________,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__。

  注意:找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时,⑴若系数是整数,则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⑵对于字母,一是取各项中相同的字母,二是各项相同字母的指数取其次数最低的

  先分离,再提取。

  注意:公因式可以是一个单项式,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体会因式分解的意义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为丰富学生的感知,再给出几个多项式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能否写成积的形式。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1、巩固练习

  ⑴课本P71练一练1、2、3、4。

  ⑵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①

  ②

  ③

  ④

  ⑶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①6p(p+q)–4p(p+q)

  ②(m+n)(p+q)–(m+n)(p—q)

  ③(2a+b)(2a—3b)–3a(2a+b)

  ④x(x+y)(x—y)–x(x+y)2

  2、提升训练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①(a+b)(a—b)—(b+a)

  ②a(x—a)+b(a—x)—c(x—a)

  ③10a(x—y)2—5b(y—x)2

  ④3(x—1)3y—(1—x)3z

  3、当堂测试

  探究与训练P485—8。

  先分离,再提取。

  注意:公因式可以是一个单项式,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1、本节课从数引入过渡到式,运用类比的思想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之一:提公因式法,并通过观察以及做一做,得出如何找公因式的方法,并把一个多项式通过提公因式法写成积的形式。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页第1-7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再现新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完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对于笔算乘法,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找个别同学说一说,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和注意事项,其余的同学对其中进行补充。)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

  (1)我是口算小能手。(练习二第1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2)用竖式计算。(练习二第2题)

  37×2= 73×2= 329×3= 293×3=

  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找四名同学板演,找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反馈。

  (3)火眼金睛:(练习二第3题)

  先让学生同桌进行交流指正,然后指名回答。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练习二第5题。

  先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从表格中能获取到哪些信息?再说说解题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6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说一说你从题目中获取到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你打算如何解答?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同桌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指名回答,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板书设计:

  2. 74 146 987 879

  3.找错略,改正如下。

  2 8 1 1 3 1 5 2

  × 3 ×  7 ×4

  8 4  7 9 1 6 0 8

  4. 84  166  248  85  1065  2739  946  20xx

  5. 78 60 72

  6. 114×5=570(分)

  7. 300×4=1200,318×4>1200,能都有座位。

  教学反思:

  这一节练习课主要是对前边学习的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及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知识进行系统的'练习。计算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和前提,练习课又是数学课堂上最基本和最常见的课型,教师和孩子都很苦恼,教学中我通过激趣导入、基本练习、巩固练习、解决问题和拓展训练,让孩子们快乐的进入课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在竞争前进的心境下,进行练习。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学具准备:移动学具板、作业纸教具准备:移动示范板、课件教学过程:

  一、放情景录像,预设认知冲突1.谈话导入、回顾情景。2.读懂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从这两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3.提出预设问题

  这一组同学在套圈比赛中,谁获得了胜利?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二、自主探索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引起争议,探求公正的.策略

  当两组人数不相等时,怎样判断哪组套的更准一些?你们有没有公平的办法?

  2.萌发求平均数的需求,得出有效途径求平均成绩3.小组动手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那我们应该怎样求男生、女生各组的平均成绩呢?4.全班交流,感知方法(1)移多补少(2)一般方法

  男生:6+9+7+6=28(个)28 4=7(个)女生:10+4+7+5+4=30(个)30 5=6(个)男生组算式中的9、6、7、6和28各代表什么呢?为什么女生求出的总数30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5.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我们求出男生组平均每人套中7个,是不是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女生组平均每人套中6个,是不是每个女生都套中6个呢?那7和6分别是指什么?

  小结:7是男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6、9、7、6这组数的平均数。6是女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10、4、7、5、4这组数的平均数。

  6.新课小结,揭示课题,体会求平均数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平均数的用途可大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处处要用到平均数,你们瞧!这里是有关平均数的一些资料。

  1.盐城去年全年平均气温在18摄氏度。

  2.盐城市某小学三年级有10个班,平均每班人数为47人。

  3.小明的语、数、外,三门考试,平均成绩为92分。

  4.盐城市某小学三(5)班同学平均年龄为8岁。现在我们就带着新朋友平均数,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四、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移铅笔(93页第1题)

  目的:体会移多补少的思想,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94页第2题)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目的:体会一般方法的优越性,上升数学的真正特征,自主领悟平均数一定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3.辨析题(第94页第3题)目的: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4.综合性训练:

  目的: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训练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分析数据、有根据预测的能力。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五、全课总结(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教学方法:观察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挂图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出示第4页彩图。

  6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1、线段图的画法

  2、检验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学习例3

  (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 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 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 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 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 答:每天读9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9

  一、问题引入:

  1.a(x-3)与2b(x-3),每项中都含有,因此可以把作为公因式。

  2.(x-y)与(y-x)是关系,如果把其中一个提取一个“-”号,则可以出现公因式,如y-x=(x-y)。

  二、基础训练:

  请在下列各式等号右边的括号前填入“+”或“-”号,使等式成立:

  (1)2-a=__________(a-2);

  (2)y-x=__________(x-y);

  (3)b+a=__________(a+b);

  (4)(b-a)2=__________(a-b)2;

  (5)-m-n=__________-(m+n);

  (6)-s2+t2=__________(s2-t2)。

  三、例题展示: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3)+2b(x-3)(2)y(x+1)-y2(x+1)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y)+b(y-x);(2)6(m-n)3-12(n-m)2。

  四、课堂检测:

  1.把2x2﹣4x分解因式为()

  A.2x(x﹣2)B.2(x2﹣2x+1)

  C.2x(x﹣4)2D.2(2x﹣2)2

  2.下列分解因式正确的.是()

  A.﹣a+a3=﹣a(1+a2)B.2a﹣4b+2=2(a﹣2b)

  C.a2﹣4=(a﹣2)2D.a2﹣2a+1=(a﹣1)2

  3.把(x-y)2-(y-x)分解因式为()

  A.(x-y)(x-y-1)B.(y-x)(x-y-1)

  C.(y-x)(y-x-1)D.(y-x)(y-x+1)

  4.观察下列各式:①2a+b和a+b,②5m(a-b)和-a+b,③3(a+b)和

  -a-b,④x2-y2和x2+y2。其中有公因式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在下列各式等号右边的括号前插入“+”或“–”号,使等式成立:

  (1)3+a=(a+3)(2)1–x=(x–1)

  (3)(m–n)2=(n–m)2(4)–m2+2n2=(m2–2n2)

  6.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x(a+b)+y(a+b)(2)3a(x–y)–(x–y)

  (3)6(p+q)2–12(q+p)(4)a(m–2)+b(2–m)

  7.把(a+b-c)(a-b+c)+(b-a+c)·(b-a-c)分解因式。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公因式入手,通过适当变形找到公因式,第(1)题添括号,第(2)题连续两次使用提公因式法,让学生体会整体的思想方法。还要注意因式分解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三、课堂练习

  基础训练:

  1、把下列多项式因式分解:

  学生解答各题,教师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对学生出错比较多的地方做讲解和变式训练。

  提高训练

  2、把下列多项式因式分解:

  四、小结

  让学生讨论交流一下提公因式法的.关键是什么,如何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以及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

  五、布置作业

  教材P62第2题的(4)(5)(6),第4题。

  扩展阅读

  提公因式法导学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能确定较复杂多项式的公因式,灵活运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通过分解较复杂的多项式,体会整体的.方法,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运算能力。

  让学生通过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公因式的确定以及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难点

  准确找出多项式中各项的公因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你知道下面多项式有什么关系吗?用式子怎样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

  2、下列多项式有公因式吗?如果有怎样进行因式分解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1)的公因式是,注意观察系数和相同的因式;

  (2)中可以变形成,所以公因式是。可以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

  二、典例剖析

  例1把下列多项式因式分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各项的公因式,特别是(2),要把所有的公因式都提出来。

  例2把下列多项式因式分解。

  让学生观察思考,正确找到公因式,另外还要注意将分解得到的因式化简。

  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例3把下列多项式因式分解。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熟练地进行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地换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思,沟通旧知.

  出示:

  指名摘花瓣,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进率.

  教师依次点击鼠标出示: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做合格的'小小列车员.(开火车回答出每节车厢上的题目,其余学生判断,正确就发出火车鸣叫的声音“呜——”)

  8米=分米→50分米=米→9分米=厘米→60厘米=分米

  3厘米=毫米←2米=厘米←100厘米=米←1千米=米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1

  (1)出示:3千米=米6千米=米(任选1题试做)

  (2)自主探索,汇报交流.

  提问: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汇报.

  说明:如3千米=米,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1000×3=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

  想6千米=米,方法同上.

  (3)归纳总结、概括算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再算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因为1千米是1000米,那么有几千米就是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

  板书:3千米=3000米

  6千米=6000米

  方法:

  (4)初步练习.

  仿照例题,学生互相出题考一考.并说明思考过程.

  2.学习例2.

  (1)出示:5000米=千米4000米=米(任选1题试做)

  师问: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

  说明:5000米=千米,因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就是5个1千米,5000÷1000=5(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

  4000米=米,与此同理.

  (3)总结算法.

  问:通过例2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明确:因为1000米是1千米,那么有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就是几“千米”.

  板书:5000米=5千米

  4000米=4千米

  方法: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填空.

  2.看谁填的又对有快!

  2千米=米3000米=千米

  4千米=米6000米=千米

  3.出示下图:表示两条铁路的长度.

  看图计算:

  北京→南京→上海千米

  北京→武昌→广州千米

  4.园林工人要在一条路旁植树,每5米划分一段,算一算,1千米的路要划分多少段?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板书课题)

  五、课堂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40×960×37×4+3 840÷4

  6×8+7 350+80 12×4 230×3

  22×48×9+4 500×7720÷9

  2.4吨=千克20xx千克=吨

  3千克=克8000克=千克

  3.小组讨论.

  园林工人要一条长1千米的小路两旁植树,每5米种一棵,算一算,路两边一共种多少棵树?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3

  学习时间20x()年()月()日星期()

  学习目标

1、了解因式公解、公因式的概念

  2、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3、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4、在探索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过程中学会逆向思维,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

  学习重点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学习难点如何确定公因式以及提出公因式后的另外一个因式

  学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彩粉笔、三角板等

  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独立思考(课前20分钟)

  1、阅读课本P114~115页,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因式公解?什么是公因式?

  (2)课本P115页例1、例2你能独立解答吗?

  2、独立思考后我还有以下疑惑:

  二、答疑解惑我最棒(约8分钟)

  甲:

  乙:

  丙:

  丁:同伴互助答疑解惑

  $14.3.1提公因式法导学案

  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三、合作学习探索新知(约15分钟)

  1、小组合作分析问题

  2、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3、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1】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是什么?

  【2】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计算,看谁算得又准又快.

  (1)20×(—3)2+60×(—3)

  (2)1012—992

  (3)572+2×57×43+432

  (学生在运算与交流中积累解题经验,复习乘法公式)

  解:(1)20×(—3)2+60×(—3)

  =20×9+60×(—3)

  =180—180=0

  或20×(—3)2+60×(—3)

  =20×(—3)2+20×3×(—3)

  =20×(—3)(—3+3)=—60×0=0.

  (2)1012—992=(101+99)(101—99)

  =200×2=400

  (3)572+2×57×43+432=(57+43)2=1002

  =10000.

  [师]在上述运算中,大家或将数字分解成两个数的乘积,$14。3。1提公因式法导学案

  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或者逆用乘法公式使运算变得简单易行,类似地,在式的变形中,有时也需要将一个多项式写成几个整式的乘积形式,这就是我们从今天开始要探究的内容──因式分解.

  【3】把下列多项式写成整式的乘积的形式

  (1)x2+x=_________

  (2)x2—1=_________

  (3)am+bm+cm=__________

  根据整式乘法和逆向思维原理,可以做如下计算:

  (1)x2+x=x(x+1)

  (2)x2—1=(x+1)(x—1)

  (3)am+bm+cm=m(a+b+c)

  【4】可以看出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相反方向的`变形,所以需要逆向思维.

  【5】再观察上面的第(1)题和第(3)题,你能发现什么特点

  ◆发现(1)中各项都有一个公共的因式x,(2)中各项都

  有一个公共因式m,是不是可以叫这些公共因式为各自多项式的公因式呢?

  因为ma+mb+mc=m(a+b+c).

  于是就把ma+mb+mc分解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其中一个因式是各项的公因式m,另一个因式a+b+c是ma+mb+mc除以m所得的商,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14。3。1提公因式法导学案

  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四、归纳总结巩固新知(约15分钟)

  1、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把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提出完成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重点例习题的强化训练)

  [例1]把8a3b2—12ab3c分解因式.

  解:8a3b2+12ab2c=4ab22a2+4ab23bc=4ab2(2a2+3bc).

  [例2]把2a(b+c)—3(b+c)分解因式.

  解:2a(b+c)—3(b+c)=(b+c)(2a—3).

  [例3]把3x3—6xy+x分解因式.

  解:3x2—6xy+x=x3x—x6y+x1=x(3x—6y+1).

  [例4]把—4a3+16a2—18a分解因式.

  解:—4a3+16a2—18a=—(4a3—16a2+18a)=—2a(2a2—8a+9)

  [例5]把6(x—2)+x(2—x)分解因式.

  解:6(x—2)+x(2—x)=6(x—2)—x(x—2)=(x—2)(6—x).

  【练习1】课本P115页练习(写在书上)

  【练习2】课本P119页习题14。3第1题(写在书上)

  五、课堂小测(约5分钟)

  六、独立作业我能行

  $14。3。1提公因式法导学案

  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1、独立思考$14。3。2公式法(一)工具单

  2、练习篇(独立作业)

  七、课后反思:

  1、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反思:

  2、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情况反思:

  3、错题记录及原因分析:

  自我评价

  课上1、本节课我对自己最满意的一件事是:

  2、本节课我对自己最不满意的一件事是:

  作业独立完成()求助后独立完成()

  未及时完成()未完成()

  五、课堂小测(约5分钟)

  (1)=

  (2)=

  (3)=

  (4)=

  (5)=

  (6)=

  五、独立作业(约5分钟)

  1、下列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为什么?

  (1)x2—3x+1=x(x—3)+1;()

  (2)(m+n)(a+b)+(m+n)(x+y)=(m+n)(a+b+x+y);()

  (3)2m(m—n)=2m2—2mn;()(4)4x2—4x+1=(2x—1)2;()

  (5)3a2+6a=3a(a+2);()(6)()

  (7);()(8)18a3bc=3a2b6ac()

  2、分解因式

  (4)3mx—6my

  (5)x2y+xy2

  (6)12a2b3-8a3b2-16ab4

  (7)3x2—6xy+x

  (8)—24x3–12x2+28x

  (9)8m2n+2mn

  (10)12xyz—9x2y2

  (11)2a(y—z)—3b(z—y)

  (12)计算5×34+24×32+63×32

  3、先分解因式,再求值:4a2(x+7)—3(x+7),其中a=—5,x=3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初步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421×4=726×7=285×4=561×2=478×4=

  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这是我们在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但前一节课只算了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这里还有这么多的商品呢?你能看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来大家解决吗?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第29页看着第4题,请你帮助这些小动物判断一下,它们的计算究竟对不对?如果有错,错在什么地方?又该怎样克服呢?

  2.教学练习五第5题

  (1)让学生在书上计算出结果,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3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题。

  四、课堂小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关注对旧知的复习,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上课伊始,设计几组整数大小比较的复习题,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回顾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为下面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

  2、关注方法的类比,实现知识的迁移。

  类比是根据两种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得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的结论。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在掌握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本质、探索解题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难,它与整数的大小比较在方法上基本相同。在教学中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类比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良好迁移。

  3、关注习题设计的实践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设计练习时,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卷尺

  学生准备卷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请你们在各题的___里填上“>”“<”或“=”,并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1001___999 654___543 8321___8436

  (1)引导学生明确: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当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大,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时,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以此类推,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2)老师的身高是1米7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7米)小明的身高是1米4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4米)

  请同学们观察身高,谁高谁矮?(老师高,小明矮)看来小数也是有大小的。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那么你们想知道怎么比较小数的大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设置复习题,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的衔接,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学校的运动会上,小明、小刚、小强和小林正在跳高场地上进行比赛,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都想为自己的班级争得荣誉,班里的同学们也在为他们呐喊助威。比赛结束,成绩如下: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成绩/米

  0.8

  1.2

  1.1

  0.9

  2、提问:你能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排列的?为什么这样排列?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收集信息,并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利用小数的含义来比较。

  因为1.2米是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0.8米是8分米,0.9米是9分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二化成厘米后比较。

  因为1.2米是120厘米,1.1米是110厘米,0.8米是80厘米,0.9米是90厘米,120厘米>110厘米>90厘米>80厘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三借助测量工具进行比较。

  在卷尺上找到每个人跳高成绩的刻度,根据卷尺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观察卷尺上的数据,得出1.2米>1.1米>0.9米>0.8米。

  师小结:同学们能把新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2-05

小学三年级的优秀数学教案01-28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1-18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