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下面图里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图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提问: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2)出示:长方形纸片。提问:这张纸片的面是什么形状?
提问:长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板书: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提问:平时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状?(板书:正方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纸片。
提问:正方形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长方形。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学生对折,得出: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提问后板书:都是直角。
(3)你能总结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3、认识正方形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总结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四条边,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总结特征。
(1)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来告诉大家,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4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地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过程与方法】: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产生及其优越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把几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把几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三、教具学具
课件一张统计表
四、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入
1、在工作之余,我最喜欢看书,诵读经典,在国学中感知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博大与精深。你喜欢哪些活动呢?学生汇报,师点评。
2、师:猜猜看,咱们班男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会是什么?女生呢?(学生汇报,师点评)
3、师:咱们猜的正确吗?这要验证一下,下面我们班的小统计员帮老师完成了三年级男、女生最喜欢课外活动的统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4、播放课件。师:你们能将他们的统计结果汇总在下面的.统计表里吗?请同学完成统计表一和二。要求:两人一小组,一人完成一项并检查自己同伴的结果。
5、学生汇报。师根据汇报完成课件空白处,并小结。
(二)感受复式统计的必要性。
1、仔细观察这两张表,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我们把这种反映单一情况的统计表称为单式统计表,像这两种单式统计表我们可以把它们合并成一个统计表。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统计表。
3、小组合作讨论合并方法。
这一张统计表里都应该有哪些项目呢?
4、学生汇报合并结果。投影演示。
(三)课件演示复式统计表合并、及进一步了解复式统计表
1、师揭题:孩子们,像这样的统计表我们就叫它复式统计表。师板书:复式。学生读课题。
2、介绍复式统计表。在这张统计表中,咱们最大的创新在哪里?(在第一个格子)这个格子啊!在数学上我们叫它表头。右上部分表示的是横栏的类别即:活动。左下部分表示的是竖栏的类别,即性别。中间是我们填写的数据,即人数。
3、根据统计表完成问题。
(1)参加统计的女生共有多少人?男生呢?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男生喜欢踢踢球的比女生喜欢踢球的多几人?
(四)解读统计表并思想教育
师: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五)生活运用,巩固新知
1、师: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的祖国不论是经济、军事还是体育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以体育为例,每四年一次的奥运会,近五届比赛中,中国的奖牌数都在世界前三。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体育健儿的在奥运会上所获得的金牌吧!
课件出示。第29——31届奥运会金牌统计。
2、统计表的项目有哪些?
3、请仔细观察并回答问题。下面哪些说些是正确的?
中国第29届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最多?(正确)
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错误)
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错误)
4、世界正在发生着变化,人的体育素养也在一天一天的改变,中国在进步,世界也在进步,所以每一块金牌的获得都来之不易,运动健儿们付出了许多的汗水。美国是世界体育强国,我们新疆也是一个中国体育强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一路追赶,超过美国。同学们,希望在你们!
(六)知识检测
1、出示学生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统计表。
2、男生一人统计,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3、女生一人统计,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4、你们对统计结果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5、统计表完成了,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女生喜欢什么节目的人最多?男生呢?
(2)有女生和男生都比较喜欢的节目吗?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七)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复式统计表有哪些优点呢?板书:便于比较、简洁。
(八)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并小结。
690÷3= 205÷5= 545÷5= 506÷8=
小结:
1、先比较被除数首位和除数,确定商的首位在哪一位;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这一位商0;
3、除的过程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4、如果除到最后有余数,验算时不要忘了加上余数。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老师带领调查,小组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应注意核对统计数据。
提问:男生最喜欢什么活动?女生最喜欢什么活动?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三、探究新知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3、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4、解决问题。
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从第二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观察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发现,每个统计表的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第三个统计表包含三项内容:活动项目(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人数,性别(男生、女生)。根据表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哪个数据大,那个活动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要想知道调查的人数一共是多少人,把各个项目中的人数相加即可。我们还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的大小,对这次调查的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四、课堂练习
指导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说出中国哪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吗?俄罗斯金牌数最少的一届呢?美国获得金牌数在三个国家的排名分别是多少?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拓展问题:
问题1:统计表包含哪几项内容?
问题2:观察统计表中三届奥运会情况,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2)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
(3)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五、回顾总结,积累经验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单式统计表是只对某一项目的数量进行统计的表格。
复式统计表是统计项目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统计表格。
六、作业布置
1、练习八第2题
2、练习八第3、4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1.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⑴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⑵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2.变化。
义务教材:在六年制八册安排了“求平均数”的内容。没有单独安排“数据的分析”内容,对数据的分析是融入在统计图表的学习之中的。
课标教材:根据课标的要求,安排在第一学段教学。加强了对统计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及对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三、具体编排
1.简单的数据分析。
本小节在学生认识了一格代表2个单位、5个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两个例题继续介绍一些常见的条形统计图:一种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到此为止,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基本结束。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对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数据的表示方式、作用,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下一阶段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⑴例1。
①通过对一个超市四种品牌矿泉水上周的`销售量进行统计,让学生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再根据统计的结果来决定下一步的进货计划,体现了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
②出现了一个横向条形统计图,由于这种条形统计图在统计报表中经常出现,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它和纵向条形统计图在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有时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才把横纵和纵轴的位置进行对换,条形的方向也相应发生变化。
③在这个统计图中,仍然采用学生已经学过的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方式,教材上提供了品牌A的条形作为范例,让学生涂出其他品牌的条形。学生可以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加以掌握。
⑵例2。
①通过一个复式统计表提供了某一小组学生身高、体重的数据,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条形统计图。
②提供了一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以前学生所见的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的轴上,每一格表示的数量单位都是相同的。但在这两个条形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统计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而第二个统计图中起始格表示28千克,其他每格表示2千克。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③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加强锻炼)。
⑶关于练习十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2题,是根据学校图书馆上周的借阅情况了解学生的阅读喜好,并进行决策,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5题,是一个开放题,鼓励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平均数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如把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孩子,平均每人分得4块,这个“4块”是每个孩子实际分得的数;如果说3个孩子一共有12块糖,平均每个孩子有4块,这个“4块”就是平均数,因为不一定每个孩子都有4块糖。
⑴例1。(着重教学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①通过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使学生明确平均数量不是指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指“假设”四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同样多,每人收集到多少个。
②教材用横向的象形条形统计图给出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数量,在这个统计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小红比小兰多收集2个,小明比小亮多收集4个,假如把小红的矿泉水瓶给小兰1个,把小明的矿泉水瓶给小亮2个,四个人的数量就相同了,即13个。
③教材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平均数,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理解: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由此,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⑵例2。(着重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①通过求两支篮球队的平均身高,比较这两支球队的身高情况,使学生理解: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不能反映其总体情况,应该用一个统计量来描述这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并和其他组数据进行对比,平均数就是这样的一个统计量。要比较两支篮球队的身高情况,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所以要先求出两个球队各自的平均身高,再用两个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②通过计算使学生看到: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由此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通过此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学本单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在本单元出现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一格表示10个、100个或更多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可以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进行学习。
2.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测,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例如,在进行一项决策时,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其结果便能对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就体现了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
3.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以前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上,而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很少提及。实际上,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学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例如,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这里的“110厘米”就是根据某一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体现了平均数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1,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条形统计图(一)教案
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
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利用复习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三、巩固运用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7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
(2)学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和分析统计图中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活动,统计班上男女生喜爱的术科的科目,完成统计表)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吗?中国有多少人吗?我们柳州有多少人吗?要知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有到少人就要通过人口普查来了解。前不久我国刚刚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你们都知道了吗?
出示例1统计表。
师:我们来看看某地区1985-2000年城乡人口数量的统计表。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这个统计表记录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
像这种可以显示几个方面内容的统计表是复式统计表。
二、探究新知
1、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
师:为了更直观的看出城乡人口的数量,除了可以用统计表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画统计图)
画条形统计图是我们学过的知识,老师布置大家预习的时候要求根据统计表来画统计图,都画好了吗?谁想给我们看看?
反馈:展示1-2名学生作品。(及时评价)
2、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切换回课件,放两个统计图)
师:如果老师想研究同一年的城镇和乡村人口情况要看两个表,这样比较麻烦,要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使我们不用这么麻烦呢?谁有什么大胆的建议?
能不能像合并统计表那样把两个统计图也合并起来呢?怎样合并呢?(出示统计图纸)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可能会答:
师:为什么能把它们画在一起呢?(它们都是表示同一年的人口数量)
师: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你们听明白了吗?
师:那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师边问边示范)
在横轴上标年份,1985年,把格子分两份,表示一半是画城镇,一半画乡村。
3、介绍图例
师:现在又有新的问题了,在同一年上要画两条,我们怎么区分哪条是表示城镇,哪条是表示乡村呢?那该怎么办?(可能会有学生说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那这个办法很好,但可能只有画图的人知道,别人可能不明白。所以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归纳总结,想出的办法就是在统计图右上角画上一个小方形,标明表示的是什么,我们就把这个叫做统计图的图例,图例是我们看懂这种统计图的关键。现在我们先来制定一下图例,示范标图例。
师:现在我们可以画了。(示范画法)
4、揭题
师:这样我们这个统计图里不仅能显示城镇的人口数量,还能同时显示乡村的`人口数量,像这样的条形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5、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刚才老师画了1985年的统计情况,那你们能不能自己动手画一画呢?请你画一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用①号作业纸)
反馈:展示1-2名学生作品,及时评价
6、回答问题(思考课本P100上的问题)
(1)哪一年城镇人数最多?哪一年最少?
(2)哪一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一年最少?
(3)哪一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一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会答: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随着经济发展,城镇人口增加。城乡人口变化也是有联系的,乡村人口越来越少了,是不是说这些人都不见了呢?他们都跑到城镇居住了,所以城镇人口就增加了。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总人口数量是越来越多的。)
你是怎么发现的?(学生可能会答把数都加起来)
师:你真能干。前面我们发现城镇人口人数增加,乡村人口人数减少,这种情况我们单看城镇人口的统计图和乡村人口的统计图也能发现,但是却不容易发现总人口数量也在增加。现在我们通过复式统计图上的对比,就很容易发现了。
那你们来估一估,这个地区到2005年可能会有多少人?到了2010年呢?
7、探讨复式统计图的优势
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比较,哪个更方便?为什么?
(先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情况)
汇报:单式条形统计图记载则是一个方面的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记载的不是一个方面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师:刚才课前我们调查了同学们最喜欢的兴趣小组,现在一起来根据这个统计表画统计图,你们想把它做成什么样的统计图?(学生可能会说复式统计图)为什么?(因为记录的是男生和女生分别喜欢的小组的人数,同时记录两种画复式统计图更方便。)
教师示范,边画边讲解。(画坐标轴)
(1)、先画坐标,横轴表示什么?(小组)有几个小组?(4个)
纵轴表示什么?(人数)观察数据,一格表示几比较合适?(一格表示2)
(2)、师:我们要画复式条形统计图,在画图时要注意什么?(分两条)一条表示男生,一条表示女生,要用不同颜色。要先规定图例。
学生动手用②号绘图纸画统计图。
展示1-2名学生作品。
回答下面问题:
1、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如果你是老师,只能办两个兴趣小组,你会怎么办?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如加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步认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理解周长的概念,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形成对分数、四边形及周长的直观认识。
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运用实例演示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主动求知的态度。
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分数的初步认识
定义: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用分数表示。
表示方法:分子表示取的份数,分母表示总份数。
简单运算: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需先通分)。
2. 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的'定义: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的封闭图形。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容易变形。
3. 周长
定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计算方法:
长方形的周长 = (长 + 宽) × 2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 × 4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及简单运算。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的计算方法。
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难点:
分数概念的理解和表示方法的准确应用。
建立周长概念,并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推导和归纳。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引入分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分数的实际应用。
引导学生观察四边形,初步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2. 新知讲授
分数的讲授:
讲解分数的定义、表示方法。
通过实例演示分数的简单运算。
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讲授: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讲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和对边相等的性质。
周长的讲授:
讲解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 巩固练习
设计分数、四边形、周长的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物品的分配、图形的周长计算等。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5. 布置作业
设计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分数、四边形和周长现象,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实物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要关注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际问题和练习题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和简单运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四边形:
认识四边形,理解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的特点。
区分四边形与其他图形的不同。
长方形和正方形: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如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学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周长:
理解周长的概念,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学会应用。
分数初步(如果本单元包含分数内容):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即分子表示取的份数,分母表示总份数。
学会进行简单的分数运算,如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的计算方法。
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简单运算。
难点:
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与图形边长的关系。
分数意义的理解及分数运算的掌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引入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概念。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周长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知讲授:
四边形:介绍四边形的定义和特征,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详细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如折纸、量边等)加深理解。
周长:通过实例演示周长的测量方法,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引导学生推导公式。
分数初步(如包含):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分数的产生过程,讲解分数的意义、表示方法和简单运算。
巩固练习:
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分组合作完成。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如计算物品的周长、分配物品的分数等。
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或分享学习心得,进行师生交流。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动手操作法:通过折纸、量边等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合作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练习巩固法: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分组合作完成,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解题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单元的核心数学概念(如四边形的认识、周长的计算、倍的认识等,具体根据单元内容而定)。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
四边形的认识:直观感知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点,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的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周长的计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等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尝试解决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估算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四边形的认识和特点。
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特别是封闭图形的概念。
不规则图形周长的估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如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尺子、剪刀等教学用具。
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观察身边的四边形物体,并尝试测量其周长(可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四边形物体(如窗户、书本封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出四边形的概念。
新知讲授:
四边形的认识:结合实物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感知四边形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总结四边形的定义。
周长的概念:通过摸一摸、描一描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物体表面的周长,并理解周长的含义。
周长的计算: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讲解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尝试计算其他规则图形的周长。同时,通过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掌握不规则图形周长的估算方法。
巩固练习: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以巩固学生对四边形和周长概念的`理解及计算能力。
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些实践性的任务,如测量课桌面的周长、绘制并计算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等。
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四边形和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提出疑问和建议。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学习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四边形物体并尝试测量其周长,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课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升。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01-09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02-10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01-03
三年级英语上册第三单元教案04-25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04-30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0篇01-09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试卷05-02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01-15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