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集锦【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巩固走线,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圆柱体。
3、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动手操作能力.
4、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CD,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一、走线
1、幼儿倾听音乐,请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线。
2、教师从旁提醒幼儿注意重点,双手张开,脚尖顶脚跟,目视前方。
二、摸一摸
1、幼儿人手一个圆柱体积木,问:这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2、幼儿左手拿圆柱体积木,右手食指中指摸一摸。问:积木有几个底?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积木的底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三、找一找
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
固体胶,灯管小鼓…
四、活动总结
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像圆柱体的,第二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让小朋友认识圆柱体,先要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立体图形的,与平面的圆形是有区别的。然后通过摸让幼儿知道圆柱体的的组成,初步了解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来的,让小朋友只是看着这个积木,小朋友会感觉枯燥,让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像圆柱体,很好的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对圆柱体的认识。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在电影院座位排列中,学习横排座位的10以内单双数与竖排物体位置的5以内的序数。
2. 回忆已有的数学经验,运用反复操作、图示摆放等方法创设情境。
3. 充分扩展、提升相关经验,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单双数及序数的数学问题。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设置“电影院”的情境(一)座位按照1-30数字顺序排列、;“电影院”的情境(二)具有单
双数座位按顺序排列。电影票若干、相关电影院的图片。
经验准备:幼儿事先对电影院熟悉的,知道座位排列方式,对电影票也有初步的'认识;
幼儿大多数在成人的带领下寻找到电影票的座位,对序数(排数)和单双数缺乏一定的了解;
幼儿在生活情境中,特别是在电影院中运用单双数和序数结合的数学知识有待关注和提高。
活动过程:
一、创设“电影院”
(一)的情境,让幼儿根据电影票对号入座
1.教师带领幼儿玩“看电影”的游戏,帮助幼儿回忆看电影的相关经验,如电影院的名称,买电影票等。
2.出示电影票,让幼儿根据电影票寻找座位,观察幼儿寻找座位过程中现象以及问题。
3.教师扮演电影院的工作人员,检查幼儿的“对号入座”的正确性,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4.教师启发幼儿谈谈对号入座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
游戏问题之一:电影票的结构
解决方法:观察电影票,对号入座
电影票的认识(展示电影票),了解电影票的结构(电影院的名称、序号和座位号)
认识电影票的“排”和“座位号”含义
分享经验,根据电影票对号入座
幼儿自己验证,调整座位,巩固“排”和“座位号”得含义
二、创设“电影院”
(二)的情境,让幼儿根据电影票对号入座
1.教师带领幼儿创设的“电影院”(二)的情境,启发幼儿观察这个电影院与前面电影院有什么不同?如入口处的单号、双号的标记、座位排列等。
2.出示电影票,让幼儿看电影票、对号入座,观察幼儿寻找座位过程中现象以及问题。
游戏问题之一:电影票的结构 对号入座
解决方法:观察电影票,认识单双号 对号入座的程序
电影票的认识、重点观察单双号
分享经验,根据电影票对号入座
了解对号入座的程序,如看电影票单号与双号——看排——看座位号
幼儿根据对号入座的程序,自己验证,调整座位,巩固“单号双号”“排”和“座位号”的含义
三、再次情境巩固,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幼儿和同伴或者教师现场玩游戏“看电影”,巩固数字认识,运用按顺序排列的方法解决模拟现实情境中的问题,锻炼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事物间的简单规律(自然现象及特定的规律)。
2、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3、体验思维训练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三种排列规律的范例条各一(○□○□○□;○□□○□□○□□;○□△○□△○□△);“奇妙的书”课件(封面是彩虹,从第一页到第七页依次是一颗红色的草莓、两只橙色的橘子、三根黄色的香蕉、四只绿色的西瓜、五只青色的苹果、六颗蓝色的梅子、七串紫色的葡萄:图片几组(从儿童到少年到成人再到老年人;从树芽到小树再到大树;从鸡蛋到小鸡再到母鸡,等等)。
2、学具准备:操作纸、记号笔、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各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人: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座位排列的顺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有一组图形宝宝排列的顺序和我们很相似,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
二、基本部分
1、依次出示三种排列规律的范例条,请幼儿读一读每张范例条上的图形是什么,发现了什么规律。
(1)出示范例条○□○□○□,提问:有哪些图形宝宝在排队呀?它们的队伍是怎么排列的?它们的队伍后面还可以怎么排呢?它们的队伍排列得很整齐,我们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看得更清楚,用a表示圆形,用b表示正方形,它们的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呢?(引导幼儿ab ab ab分组,教师在范例条的'下方记录,帮助幼儿小结规律。)
(2)出示范例条○□□○□□○□□,提问:看看它们是谁?都是怎么排的?它们的队伍后面应该怎么排列呢?它们的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呢?
(3)同样,出示范例条○□△○□△○□△,引导幼儿小结abc abc abc排列的规律。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奇妙的书”,找出书中的规律。
(1)引导幼儿观察“奇妙的书”从封面到第三页。
封面是彩虹,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第一页上是一颗红草莓;第二页上是两只橙色的橘子;第三页上是三根黄香蕉。请幼儿依次猜猜后面几页上有什么,是怎么猜的。(按照页码猜水果的个数,按照彩虹的颜色来猜水果的颜色。)教师肯定幼儿的猜测,再引导幼儿完整地阅读大书,发现书中的规律。(水果的个数跟书页数一样都是从少到多;水果的颜色跟彩虹颜色排列的规律一样,都是从红色到紫色。)
(2)引导幼儿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有规律的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和事情,比如说人的生长规律(出示图片)都是从小慢慢长大,最后变老。植物也是这样(出示图片),树从树芽到小树苗慢慢长大,最后变成大树……鼓励幼儿将自己知道的事物的规律和现象与同伴进行交流。
3、幼儿操作活动(自由选择操作材料)。
(1)看图形找规律,用字母表示出来。
(2)按照排列规律粘贴图形。
(3)按照动物生长的规律,排列图片。
(4)按照植物生长的规律,排列图片。幼儿展示操作结果,教师进行评价。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几种简单的规律,这些简单的规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能发现,让我们一起到外面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规律,好吗?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
2、能用标记和数字记录活动室玩具的数量。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统计表、一只笔、一本活动材料。
2、选择1-10种班级中新增加的玩具(每种玩具的`数量在10以内).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室玩具
1、开学了,我们的玩具具有什么变化?多了哪些新玩具.
2、请幼儿讲述自己观察的结果,引导幼儿发现升上大班后班级物品、玩具的变化情况。
二、观察记录表格。
1、计表上有些什么?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2、讨论:怎样在表格中对班级的物品、玩具进行记录?
三、探索记录方法。
1、幼儿选择班级中的一种物品进行统计,并在表格中记录其数量。
2、展示个别幼儿的记录结果,了解各种不同的记录方法。
3、幼儿按自己的方法进行统计玩具的活动,记录每种玩具得数量。
三、展示记录结果。
1、鼓励同伴之间相互交流记录的结果,感知物品玩具的变化,学习不同的记录方式。
2、引导幼儿继续关注活动室中其他的变化。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比较两个以上物体的粗细、厚薄2、知道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对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2、难点:词与概念的匹配。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教具: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若干;厚薄不同的书、纸、布若干。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厚薄不同的纸、布。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每个幼儿的物品不必完全相同,以便交换使用。彩色的篮子若干只。数学角内放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和分类盒。(分类盒上用形象的图画表示物体的粗细、厚薄。)
教学过程:
1、通过分类活动使幼儿积累有关粗细、厚薄的感性经验。
(1)在来园活动区域活动时让幼儿用数学角里的材料进行分类活动。教师可通过提问了解幼儿的分类水平,如:“为什么把这支笔放在这个盒子里?”等。
(2)该分类活动是个别进行的,教师应尽可能了解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
2、通过指认活动帮助幼儿在词和有关概念之间建立联系。
(1)幼儿每人一份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
(2)听指令取出相应的物品。如“找出一张厚的纸。”“把粗的毛线举起来。”指令可由教师发出,也可让幼儿发指令,以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并向命名过渡。
(3)要求幼儿说出完成指令的方法(即采用什么方法比较出物体的粗细、厚薄的)。
3、通过命名活动使幼儿完成概念与词的匹配。
(1)让幼儿说出教师出示的物体的粗细、厚薄。
(2)让幼儿按指令介绍自己盒子里的物品的特征。如:“请说说你盒子两根小棒的不同”。
4、通过分类活动让幼儿体验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1)让幼儿根据语言标记分类。如:“请把粗的小棒放在红的篮子里。”
(2)向幼儿展示分类结果,让幼儿思考分得对不对。
5、通过讨论使幼儿理解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比较而言的。
(1)检查分类结果。如:“红篮子里的小棒是否都是粗的?”
(2)讨论:为什么大家都把自己盒子里粗的小棒放进去,现在却是有的粗有的细。
6、通过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1) 让幼儿按指令作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如:“请你让盒子里的毛线变细”。
(2)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如可以用分解的方法使毛线变细,也可找出比它粗的毛线作比较。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操作中进一步感知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基本特征,发现几种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尝试用语言描述。
2.感受图形变化的多样和有趣,产生观察、探究图形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正方形或长方形纸人手一张,剪刀、小盘子人手各一份
三、活动过程
(一)说说正方形和长方形
1.说说正(长)方形的特征
师:看一看你的这张纸,它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是什么样子的?(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长方形呢?(有四条边,相对的两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
2.操作验证
师: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这张纸是正方形(长方形)的呢?
引导幼儿用对折、比较的方法验证纸的形状。
(二)图形变一变
1.变一变正方形(长方形)
(1)用折一折的方法,尝试将正方形变成长方形,长方形变成正方形。
(2)交流“变”的方法。
(3)将折去部分的纸剪下,放到盘子里。
(4)再次变一变,将正方形(长方形)变回原来的形状。(直接折和剪)
2.变一变其它图形
(1)说一说用折的方法,正方形(长方形)还可以变成什么图形。
(2)引导幼儿先折后剪,将正方形(长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两个梯形。
(3)交流“变”的方法,重点认识梯形的主要特征,辨识梯形。
3.幼儿说说自己还想变的新图形,根据情况简单认识菱形等图形,激发幼儿变图形的兴趣。
(三)图形拼一拼
1.数一数:一共变出了多少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2.尝试用变出来的图形拼一样东西或一幅图,并交流。
3.将变出来的图形拼合成一开始的正方形(长方形)。
(四)小结
师:今天你们玩得开心吗?一张看起来没有用的废纸 ,可以让我们玩图形拼一拼、变一变的游戏。以后当你无聊的时候,你可以找一张纸来玩一玩,像今天这样剪图形、拼图形,也可以……
几何图形的学习,从小班到大班,从幼儿园到小学,都有相关的内容。不同之处在于,认识的深度,对幼儿的思维要求有所不同。同样,小、中、大班幼儿认识图形也有一个过程:
●小班:能正确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但他们不是从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所以幼儿会把圆形说成太阳,正方形说成是手帕。
●中班:能正确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和梯形,且能逐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逐步做到图形守恒,不受图形的大小、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地辨认图形;能对相似的平面图形加以比较,理解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对平面图形的组合拼搭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以及一定的创造性。
●大班:能够理解一种图形的典型特征,并在头脑中形成某种图形的“标准样式”,从而进行正确的判断;能进一步理解图形之间较复杂的组合关系,如:长方形与三角形、梯形之间的'组合关系。
一、对活动价值的思考
设计这一活动,目的就在于让幼儿亲历探索图形特征的过程,在看看、折折、剪剪中进一步丰富有关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基本特征的直观经验。因为有了小、中班的图形学习经验的积累,到了大班阶段,已不仅仅局限于辨认图形。一方面,我关注了引导幼儿运用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如观察、比较等探索图形特征,另一方面,引导幼儿尝试用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所以这也是一个帮助幼儿梳理思维的过程。这对幼儿以后进入小学学习几何图形是很有价值的。
二、对活动设计的说明
1.力求“简单、真实、自然、有效”。“简单、真实、自然、有效”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追求 ,本次活动我也尽量做到这一点。活动中提供给幼儿的就是一张纸(而且是废纸),一把剪刀,幼儿在玩“图形变变变”的游戏中获得了新的经验。我推崇自然、融洽的教学氛围,以整合理念为指导,自然渗透多种对幼儿长远发展有价值的东西。如:倾听的习惯、按要求操作的习惯、有序的操作习惯、多角度思考的习惯、环保的理念等,让幼儿在丰富数学经验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发展,习惯得到培养。
2.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
本活动一共有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设计都考虑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学习特点。第一层次是辨识正方形和长方形,一是运用已有经验回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二是用对折、比较的方法验证。我采用先说正方形再说长方形的方法,主要是考虑到幼儿的认识特点,正方形的特征比长方形的特征容易描述,在描述完正方形特征后再说说长方形的特征并比较两者的异同也比较自然。而验证图形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难点。在分享同伴学习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幼儿学习正确的验证方法,从而知道了“很多东西光靠眼睛看是不行的,还要动手比一比、试一试。”
第二层次是正方形变长方形,长方形变正方形,然后再反过来变回原来的形状。这样设计一方面让幼儿感受了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另一方面给了每个幼儿都有尝试两种变法的经历。很明显正方形变长方形对幼儿来说很容易,而长方形变正方形就有点难度,这里还是用了同伴资源,让幼儿相互学习变的方法,在“变”中进一步感知图形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次是“变一变其它图形”,主要是变三角形和梯形。这一步相对前面几步有所放开,只要求幼儿用“先折后剪”的方法,变出除正方形、长方形以外的图形。其实这次“变”并不是很难,而难就难在操作的要求上 ,有一些孩子习惯拿剪刀随意剪,而今天恰恰要求他们先折后剪,让图形更加标准,这对他们也是一个挑战。在这个环节,采用“变式”的方法进一步认识梯形的特点是一重点,将一个梯形变为两个梯形就是对其特征的巩固。
第四层次是汇总数数图形的种类和数量,尝试用变出的图形纸拼图,在拼图过程中感受图形的组合与变化。而拼出完整的一张纸,一方面给幼儿一种成功和有趣感,另一方面也让幼儿体验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活动结束前,引导幼儿发现一张废纸的用途,渗透环保理念。
3.关注幼儿良好的学习和操作习惯的培养
在这个活动中,幼儿按要求规范操作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也比较强调这一点:“我们今天玩的这个游戏每一步都会有不同的要求,不听清楚的话你可能会玩不下去,所以一定要认真听清要求哦。”
大班数学教案 篇7
准备
搭建好的6幢房子(简单的:3幢一样的房子;较难的:3幢不一样的房子)
幼儿每人三张统计表(分别表示1、2、3号房子)、笔、大的黑板架、磁铁。
目标
正确点数15块以内重叠摆放的积木,积累数数的多种策略。
尝试记录数数的结果。
过程
一、数一数,了解数重叠物的不同方法
1.桌上有什么?(3幢一样的房子。)
2.数一数每幢房子一共有几块积木,试试有几种不同的数数方法。(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结:原来数重叠摆放的积木有不同的方法:一块块数、一层层数、一列列数、一排排数。
二、尝试记录,体验数重叠物的不同方法
1.小房子变成3幢不一样的房子了,请你用记录表来统计每幢房子用了几块积木。
2.(出示记录表)提问:记录表上的.数字和文字表示什么意思?(1号、2号、3号房子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纸记录,表格上的数字表示记录的步骤。“数量”表示每一次数积木的块数,“合计”表示这幢房子一共用了几块积木。)
3.要求幼儿尝试用不一样的方法分别数出3幢房子(1号、2号、3号房子的积木数量、难度递增)各用了几块积木,教师关注幼儿数重叠物的不同方法(按块数、按层数、按列数、按排数等)。
4.尝试使用记录表记录操作结果。
三、交流验证,积累数重叠物的不同方法
1.提问:×号房子用了几块积木?你是怎样数的?(鼓励幼儿分享不同的数数方法,引导幼儿发现错误的原因,并共同讨论、纠错。)
2.小结:数重叠摆放的积木时可以按层数,也可以按列数,还可以先数看得见的,再数隐藏的。统计时仔细一点,就能知道每幢房子用了多少块积木了。
四、延伸活动
区角活动时,可以让幼儿去尝试数数那些重叠、遮挡得更多的房子。
大班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5的减法,理解每幅图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走掉”“还剩”的含义。
2.学习运用简明的语言讲述减法算式所表述的图意。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1.两组图片。
2.幼儿每人一套数字列式操作卡。
3.幼儿用书《数学》第19页。
教学过程:
1.做游戏“碰球”,复习5的组成。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和你们来玩一玩“碰球”的游戏。
讲解游戏规则:幼儿说出的球的数量和老师的球的数量合起来是5个。如:教师说“我的一球碰几球?”幼儿回答“你的1球碰4球”。幼儿可集体回答,也可个别练习。
2.导入课题,学习5的减法。
教师(出示图片):树上有几只蝴蝶?用数字宝宝几表示?(幼儿可集体回答。)
飞走了几只蝴蝶?用数字宝宝几表示?还剩下几只蝴蝶?
教师(出示“”):这个符号表示什么?(引导幼儿发现“减号”的含义。)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板书:5 - 1 = 4 (大家一起读读这道算式。)
教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可引导幼儿理解算式的`含义。)
教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看图讲述算式的含义,并摆一摆算式。
教师(出示第二组图片):海里有5条鲸鱼,游走了2条鲸鱼,还剩下几条鲸鱼?请你用算式来表示。
请几位小朋友讲述图意 ,其他小朋友摆一摆算式。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你的算式是怎么摆放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算式及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个别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幼儿回答板书:5 2 = 3
3.列式计算,进一步掌握5以内的减法。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大家喜欢吃的开心果,每人5颗开心果,请小朋友吃掉3颗开心果,还剩下几颗?请你用算式来表示。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你是怎么摆放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板书,集体验证。)
4.活动延伸,小动物吃东西。
教师:小朋友们,请你们把幼儿用书翻到第19页,看看小动物们喜欢吃什么?
教师:请个别小朋友说说图意,其他小朋友边听边写算式。(小猴家有几根香蕉?小猴吃了几根香蕉?还剩下几根香蕉?)
个别幼儿回答,集体验证。
教师:谁的算式不一样?表示什么意思?(不同算式的交流与验证。)
同样方法引导幼儿验证其他几个算式。
大班数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知道每星期的天数及从星期日到星期六的顺序。
2、认识表示天气晴、阴、雨的符号,并能用符号记录天气状况。
重难点:
能用不同的天气符号记录不同的天气。
活动准备:
幼儿经验基础:知道什么样的天气是晴天、阴天、雨天。
年历表一张、幼儿用书、笔。
活动过程:
一、在黑板上写数字,幼儿认读。
二、结合年历,认识一星期的顺序。
三、认识天气符号和复习认识一星期的顺序。
引导策略
1、 复习认读1~6的阿拉伯数字。
2、 在每个阿拉伯数字下面对应地写上汉字数字。
3、 复习1~6数序,请幼儿说出1的后面是几,2的后面是几```````5的后面是几,排列1~6的'顺序。
4、 出示年历,边问边看年历,认识一星期的顺序。
有效提问
1、“请你们来读读这些数字,1的后面是几,2的后面是几```````5的后面是几,请你们来帮1~6排队?”
2、“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方块,你们知道这每一个方块表示什么吗?(告诉幼儿,每个方块表示一个)接着来看看每个月的上面一排写有什么。(日、一、二、三、四、五、六)这表示一个星期有七天。指导幼儿看天气符号,根据天气画出不同的符号。
3、“每个星期的第一天是星期几?星期日过了是星期几````````?”
4、“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天气?幼儿回答后教师把晴、阴、雨的符号画在黑板上。
5、“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今天是星期几是什么天把它画出来?”
活动结束:
不朋友一起听音乐。
大班数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学习应用交换规律进行7的加法运算,并尝试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
2、感受与同伴共同交流、解决问题的快乐。
3、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已学7的组成分解
2、PPT课件,记录卡、铅笔和橡皮擦人手一份,看图找算式图片6份、7以内的加法算式题若干,写有7以内算式的骰子2个,自制棋盘等小组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1、通过“碰球”的游戏,复习7的组成分解。
(引入部分我以“与时光飞车玩碰球游戏,就能带着小朋友们到神秘的地方游玩。”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复习了7的组成。)
2、以“智救懒羊羊”情境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学习应用交换的办法进行7的加法运算。
(1)引导幼儿“发现气球中的密秘以找到去狼堡的路”,学习看图列出第一组算式,并发现加法算式中的交换规律。
①提问:图中有什么?气球有什么不同?
黄的几个?红的几个?一共有几个气球呢?
②验证:你列的是什么?这些数字代表什么?(1+6=7)
③小结:1个黄气球和6个红气球合起来一共是7个气球。
④提问:气球怎么了?(教师展示课件中1个气球和6个气球位置的交换。)
谁在前面?(红)有几个?谁在后面(黄)有几个?一共有几个气球呢?
⑤验证:你列的是什么?(6+1=7)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⑥小结:在加法中,交换加号前后两个加数的位置后,总数不变。
(这个环节是活动的重难点部分,通过课件展示,引导幼儿观察理解列出7的加法的第一组算式,并发现两个算式中“交换加号前后两个加数的位置而总数不变”的规律。)
(2)以同样的形式引导幼儿“穿过花丛”,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列出第二组算式。
①提问:图中有什么?小花有什么不同?
紫花有几朵?红花有几朵?一共有几朵花呢?
②验证:你列的是什么?还可以怎么列式?(2+5=7、5+2=7)
●看着图片上颜色不同的花朵列出算式,算对了花丛就能移开。
(这一环节引导幼儿尝试使用交换的办法列出算式,并理解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3)引导幼儿“穿过树林”,迁移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列出第三组算式。
●看着图片上高矮不同的'小树列出算式,算对了就能到达狼堡。
(这一环节教师并未通过任何的问题直接让幼儿自己观察图片内容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整个学习环节,通过创设“闯过三个关卡便可到达狼堡救羊”的情境,从“列出算式发现交换规律”——“尝试使用交换的办法列出第二组算式”——“ 迁移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列出第三组算式”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学习掌握7的加法。
3、“获取密码卡进入狼堡”,与老师、同伴交流验证操作结果,尝试大胆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当幼儿能主动地与老师或同伴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后,对方便可在该幼儿的操作卡上作一个标记,这样这张操作卡就是进入狼堡的密码卡了。)
(这个环节通过创设与老师、同伴交流以“获取密码卡”才能进入狼堡救羊的情境要求,以帮助幼儿梳理7的三组加法算式及鼓励幼儿尝试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
4、“狼堡内救羊”分组操作,内化迁移数学经验。
(1)找懒羊羊(看图口头自编应用题,并列式计算):幼儿根据图画上的人物、蜜蜂、鱼的不同特征从一些算式中找出正确的算式并写上得数。正确的算式翻一面可拼出懒羊羊图案获得验证。
(2)涂色找出灰太狼:幼儿6人一组,每人拿一张图片,算出得数,把得数是7的部分涂上颜色;将六张图片拼合起来将出现完整灰太狼形象。
(3)狼堡大逃亡:两个幼儿玩棋子,骰子上算式的得数是几就在棋盘上走几步,看谁先走到终点逃出狼堡。
小组操作(1)
小组操作(2)
小组操作(3)
(在“狼堡内救羊”的小组操作中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内化迁移。)
5、“懒羊羊获救”庆祝会,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创设孩子们熟知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的“智救懒羊羊”故事情境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配以形象生动的课件,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7的加法,并发现使用交换规律。
小百科: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07-22
大班数学教案07-20
大班对称数学教案04-02
大班快乐数学教案04-02
大班幼师数学教案02-14
大班优秀数学教案02-13
大班数学教案06-27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08-22
大班数学教案(精选)09-03
(经典)大班数学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