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小学数学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面积单位的换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面积、面积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结合教学重、难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实践应用等形式进行教学。
1.激趣导入,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
上课伊始,以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从而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合作的形式探究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复习与思考。
复习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学生猜想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作铺垫。同时设计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自主探究新知。
学生首先猜想、讨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然后通过操作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最后利用迁移类推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学生在猜想、操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取了新知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 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 直尺 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吧。(出示课件)
1.抢答比赛1。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师: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思考后回答)
2.抢答比赛2。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1平方厘米大约有多大?1平方分米大约有多大?1平方米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看来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么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板书课题:面积单位的换算)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能够正确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探究新知,实验验证
1.教学教材56页上面例题。(课件出示)
(1)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片。(拿一个同学的学具与老师手中的正方形纸片比较一下,确定大小是相等的,老师把这张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
(2)先用直尺量一量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再计算它的面积。(有的同学以分米为单位,量出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1分米,所以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有的同学以厘米为单位,量出这张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10厘米,所以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就是100平方厘米)
(3)提问:想一想,计算的是同一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答案,并且这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呢?(用的单位不同)
(4)猜想、讨论: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
预设
生1: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因为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都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面积,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生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又因为1分米=10厘米,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时、分、秒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各种具体的活动,初步建立1分和1秒的时间概念,使隐性概念转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概念。
2.尝试估计经历的时间。知道1分=60秒。
3.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活动的项目准备(皮球、跳绳、呼啦圈、口算卡、珠子)、学具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新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大家上课,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那你们应该怎样表现呢?
生1:要积极发言。
生2:大声地说话。
生3:倾听同学的发言。
生4:开动脑筋思考。
生5:
( 评析 看似这段设计跟教学内容没有关系,其实这正是教师的精心安排,为后面自然引入1分做好铺垫。)
师:今天,就看谁的表现最棒。刚才打上课铃时是11:05,现在是11:06,时间刚好过去了1分,那么1分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听一段1分的音乐,好吗?
(电脑播放1分的音乐,屏幕中钟面上分针悄悄地走着,学生静静感受1分。)
( 评析 让所有同学一起初步感受1分的长短,教学中,若能边听边划拍子更好,这样,学生感受到的1分将更加具体。)
二、探究新知
1.感知1分(活动1:做口算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你们在1分里能做哪些事情呢?
生:
师:以上都是大家估计的情况,刚才有位同学估计1分能做道口算题,那么你们1分大概能做多少题呢?接下来,我想请你们估计一下,1分能做多少道口算题?
生:
师:每个人都把自己估计的题数记在心里。
记住了吗?那么每一分到底能做多少题呢?我们一起来试试吧。请同学们拿出口算纸,准备,开始。
停,请把笔放下。请同学们交换口算纸,我们一起对答案。对的打。
说说你们1分做对了多少题?(3人说)
全体同学一起说吧。我1分做对题。哎呀,我们南师附小二(8)班同学的口算水平真棒呀。
( 评析 把体验1分和估算活动巧妙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具体感知1分的长短。不但发展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而且较第一次活动,更能让学生建立起个性化的1分概念。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估算能力。)
2.体验1分(活动2)。
师:口算是我们在课堂内经常进行的活动,那么课下你们喜欢进行哪些有趣的活动?
生1:我喜欢跟爸爸下象棋。
生2:我喜欢与同学比赛拍皮球。
生3:我平时喜欢转呼啦圈。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跳绳、皮球、呼啦圈、珠子(师说一种示意一下这种器材),同桌商量,选择1项你俩最喜欢的活动。1分活动完后,还要评比各项比赛能手,有信心挑战吗?先商量好了的,就到这儿领取器材(学生领器材),准备好了吗?准备开始。
(电脑再现1分的音乐及时钟,学生活动)
师:停!把活动器材放回原处(上位)。现在老师要现场采访一下,你1分干了什么? (师贴课题:1分能干什么)
跳绳的先来说吧。哪些是跳绳的(挥手),站起来。(师贴:跳绳,板书下)
生:1分跳了下。
师:1分跳下,(板书:下)祝贺你,跳绳能手(师发奖)。
师:拍皮球的汇报吧。
(拍皮球、转呼啦圈、夹珠子的依次汇报,选出各项能手。)
( 评析 通过学生喜欢的.各种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1分的长短。把抽象的1分概念转化为我跳下是1分。)
3.认识分与秒的关系。
师:紧张的比赛结束了,听,什么声音又向我们走来。(电脑里显示秒针走5秒的滴答声钟面)
( 评析 此处课件使用恰到好处。把在实际教学中不易操作的活动用课件来展示,帮助学生观察、直观感知秒针的走动及其声音。)
生:滴答声。
师:这是钟面上哪根针走动的声音?
生:秒针。
师:对,就是这根又细又长的秒针在钟面上跑得最快,(点击:闪动秒针)它可以记录比1分还短的时间。
师:看,秒针滴答一声走多远?
(电脑显示秒针走1秒的滴答声钟面)
生1:走1小格。
生2:1秒。
师:它走1小格是1秒。谁能学学秒针走1秒的滴答声?
( 评析 这一设计看似多余,但其实是在让学生感知1秒的长短。)
(生学)学得怎么样?我们再来听一遍。(点击)还有谁想学。
师:那它走5小格是几秒?
生:5秒。
师:谁能模仿秒针走5秒的滴答声?她学得怎么样?那么你能试试吗?谁会用数数的方法数出5秒?
师:同学们,猜一猜,1分内你能听到多少次秒针走的滴答声?
生猜想(几人说)。
( 评析 这一猜的活动,可以引发学生估计,也可引发学生推理。)
师:到底多少次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吧。请大家拿出学具钟,拨动秒针1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操作汇报。
生:我发现秒针走1圈,走了60小格,是60秒。(板书:60秒)
生:分针走了1小格,是1分。(板书:1分)
师: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看屏幕,大家边观察边默数。
(电脑课件进行验证)
师:秒针走1圈,同时分针走1小格,那么分与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 评析 此处不是直接告知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在前面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己去探究分与秒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生1:1分=60秒。
生2:60秒=1分。
师:原来你们都有同样的发现。(板书:1分=60秒)把你们的发现大声读一读吧。(生齐读:1分=60秒,60秒=1分)
4.估计1分。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钟面发现1分=60秒,那么没有钟、也没有表,怎样掌握1分的时间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 评析 让学生逆向思考多久是1分,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1分的概念。)
生1:默数60下。
师:数给大家听听。
生2:数脉搏。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右手指尖搭在左手的脉搏上,就可以感到脉搏在跳动。
生3:打60个点。
师:示范一下。
生4:数心跳。
师:示范一下,注意把手放在胸部偏右一些的位置。
师:同学们有的是默数,下面,用你们喜欢的方法闭上眼睛估计1分的时间,可不要发出声响。时间到了,就轻轻地举手示意,看谁估计的时间最接近1分,明白吗?
师:闭眼,开始。
(电脑显示1个无声的钟面)
师:好,估计的最准确。你真了不起。
5.总结。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今天我们进行了许多1分时间的活动,你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能和大家聊聊吗?
生: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从活动中体验了1分时间的长短,认识了分和秒的关系,懂得要珍惜时间。
三、新知拓展
师:下面我们一起玩1分竞猜游戏。在珍惜时间这4个板块的后面都藏有判断题。请第一小组组长选择题板第一组选择的是珍,对用yes错用no,明白吗?答对的就赢得一枚金牌。
( 评析 此处教师适时融入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育人目的。)
四、总结全课
师:在竞猜游戏中,我们获取了许多有关1分的信息,同时也觉得时间过得真快啊。我们一起看比赛结果,今天的冠军是第组,祝贺他们。希望大家今后能像现在这样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五、案例点评
活动设计有层次。如播放音乐是教师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做口算题是让学生个性化地感知1分的长短。有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感知1分的长短,建立1分的具体表象。接下来的又一活动是让学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旨在加强学生对1分的直观感受,寓教于乐。但感觉教师安排的跳绳拍皮球等活动,活动强度较大,不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
课堂中的活动教学不宜太过花哨。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做数学的过程,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所以,课堂中的活动只要能说明问题就好,不必太多、太花哨。有的课堂教学活动很多,一个接着一个,让人眼花缭乱,课堂中学生也都愿意参与,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但过后学生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是否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恐怕很难说,教学目标被热闹的活动冲淡了,数学本质的东西反而被掩盖起来了。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学习重难点:
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学具准备:学具盒
学习过程:
一、分一分、数一数
1、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2、怎样数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二、移一移、数一数
1、怎样移动右边图形中的`一部分,能很快数出它的面积?
2、利用分割与平移,保持面积不变,把多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
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三、数一数、算一算
1、下面是牧场中一个池塘的平面图。先把池塘上面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再算出池塘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你算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这样的算法合理吗?
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你能算出右边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四、估一估、算一算
1、采集几片树叶,先估计他们的面积个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把树叶描在第122页的方格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算促他们的面积。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吗?
五、小结:今天我们进行面积是多少实践活动,怎样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正确、合理、灵活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良好审题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计算的乐趣,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及正确的运用定律性质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约5分钟)
1、观察3/10、7.4、8、125、5.4、7/10这六个数,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如学生说出下面的①,则教师就继续说②;如学生直接说②,则教师就不再说①)
①这些数是整数、小数和分数。
②从计算的'角度考虑这些数可以干什么?(凑整)
2、请你根据这六个数编出三道口算题。
7/10+3/10=7.4-5.4=8×125=
3、对三道口算题再加工,请你继续计算。
3/10+7/10×20=7.4-5.4÷0.9=24÷8×125=
你想说点什么?(预设: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应该按运算顺序做。)
这些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二、进行复习(约30分钟)
1、下面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时间三分钟,看谁做得又对又多。可以不按题号顺序,有选择地做。(课前下发习题纸。)
脱式计算下列各题:
2、三分钟到!谁来说一说,你选择的是哪些题目?其他同学呢?
3、思考: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些题?
4、我没让你们简算,你们怎么知道这些题能够直接简算的?(预设:需要观察数的特征,符号)简算的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
5、追问:是不是数字只要能凑整就能简算呢?不能简算,根据什么?能简算根据什么?
6、现在研究简算的题目,每人手里有一张表,自己先独立填写,填完后再小组交流。第一栏举例,可以是做过的例子,也可再举例。第二栏填简算的依据是什么?第三栏注意(即易错的地儿)是什么?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填在表里。(可把几类全研究,也可感兴趣的几个题)(约8分钟)
简便运算的题目(举例)
依据(定律或性质用字母表示)
注意(易错或提醒同学的地方)
7、学生汇报:(10分钟)
(1)比如,依据加法、乘法的结合、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减法性质;商不变的性质;除法性质。师适时板书:定律和性质,并适时师生、生生间进行。
(2)在学生汇报的同时,说到什么定律或性质时,如学生之间能相互补充最好,否则教师则补充一些学生没有易错的题目,如:
(3)(意图:分配律的正确运用。②避免分配律迁移到除法中去)。
(5)×19×17
(6)3÷2.53÷2.5÷4
8、订正结果后改正错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三、课堂:(2分钟)
今天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审题重要,观察特征、符号,依据定律、性质,凑整达到简算目的。
今天的复习对于以前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想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详细介绍:
课题:不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掌握万以内不连续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掌握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
教具和学具
教师准备375个信封的投影片(如书上图),准备计数板、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1.口算练习
50+70=30+600=30+300=
90+20=40+50=0+500=
2.求38加25的和
(1)怎样列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
(2)得数十位上为什么是6,而不是5?
(因为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3个十加2个十是5个十,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一个十应是6个十.)
(3)你觉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十位上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一个十.)
(4)回忆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是什么.
板书:笔算两位数加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设疑
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如果是求1738加上625的和,你知道应当怎样计算?(板书:1738+625=)能说出你计算的理由吗?好了,学完这节课你就能顺利解答这道题了.
(二)学习新课
1.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求下面两个数的和.请看图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出示图A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有多少个信封?(43个信封)教师接着出示图B,放在图A下面提问:这是多少个信封?(32个信封)
(2)要求两个数的和如何列式?怎样写竖式?怎样计算(相同数位对齐)如:
(3)计算后教师追问:相同数位对齐是什么意思?(个位十位分别对齐)
(4)如果有百位呢?(教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出示下图中第一排的一个百一扎的两扎信封和第二排中一个百一扎的一扎信封)变成如下的图和算式:
师问:竖式的百位如何写?(让学生填)
(5)请学生独立计算
师问:说说你是从哪一位开始加起的?为什么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
(6)在教师指导下理解算理
243是2个百4个十和3个一,132是1个百3个十2个一.个位上3个一加上2个一和是5个一.所以和的个位写5;十位上4个十加上3个十和是7个十,所以和的十位写7;百位上2个百加上1个百是3个百,所以和的百位写3.只有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一的,才能相加.
(7)练一练
4111+367=
28+570=
师:为了对齐数位,注意竖式中第一个加数不要写得太挤,在写第二个加数时,要看好第二个加数的最高位,应该和第一个加数的哪一位对齐.
2.进位加法.出示例2【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270+58=(如下图所示)
(1)请学生独立列出竖式,并计算.
(2)师问:十位应该怎样计算?(关键性问题)
(3)教师演示、操作活动投影片(如图),使学生明确算理、7个长方形和5个长方形合起来可以组成一块正方形计数板(100)和2个长方形.指导学生写出竖式,十位相加满一百,要向百位进1.
(4)学生独立填写百位结果.
(5)练一练
(6)小结:计算时注意: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不要忘记向百位进1,同时百位上不要丢掉进位的1.
3.进位加法.【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例3求809与3764的和.
(1)请学生自己列横、竖式,并计算.
(2)重点思考:百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应该怎么办?
(3)做完后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
(4)讨论: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的加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而且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不同点:加数的位数不同)
(5)总结三、四位数加法的法则.(在原法则板书上改)
标题的两位数改为三、四位数.
第③条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改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1.直接在竖式上计算
2.列竖式计算
238+326=1629+527=715+8605=
3.判断正误并改正.
4.课后总结
(1)今天学的是什么知识?(出示课题)计算法则是什么?说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2)解疑
我们已学完本节知识,请大家做一做开始的那道题,看谁会做并能做对.
1738+625=
板书设计不连续进位加
不连续进位加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13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