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6-30 07:02:1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三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总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1.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5. 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6.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

  惯。 教学的重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

  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利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算步骤。应用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检验的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过程。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在以前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数据整理包括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数据整理有初步认识,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把不完整的简单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填写完整。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平均分的区别,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据的方法。本单元的统计知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要多动手、多讨论、多交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特别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此外,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 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订正并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计算:

  32+540÷18 100—(32+30)

  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下面画上线。)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100—(32+540÷18)

  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1。

  板书课题: 混合运算 例1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教师引导: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

  “_” 表示( )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 )表示—--------------------------------------------

  福州( )表示—--------------------------------------------

  它们是以(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 )—16°{填>,<或=}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 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 反 ){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 —9°~~~—19° )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 11°~~~~~6° )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 ,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 0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 0 +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 叫正数 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 叫负数 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重点难点:

  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加深记忆教学目标

  一、复习公式。

  师:想一想你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b=b×a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a×c+a×b=(a+b)×c或a×c-b×c=(a-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减法不变性质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a-b-c=a-(b+c)

  7.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a÷b=(a×c)÷(b×c)=(a÷c)÷(b÷c) (c≠0)(b≠0)

  8.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数,即:a-(b-c)=a-b+c

  9.某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等于某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差:a-b+c=a-(b-c)

  二、总结

  这些定律和性质,大都可以推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加。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乘。

  乘法分配律:推广到几个数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个数。

  请同学们再记一下公式。

  三、解题思路。

  公式记熟了,遇到简算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关键。(板书:方法是关键)

  一般来说,连加算式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连乘算式中;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在除法算式中,应用商不变性质;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中,应用减法的性质。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简算各题是否正确。

  (1)99×4.4 (2)45÷2.5

  =(100+1)×4.4 =(45×4)×(2.5×4)

  =100×4.4+1×4.4 =180×10

  =440+4.4 =1800

  =444.4

  (3)25×(0.4×9)

  =25×0.4+25×9

  =10+225

  =235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3÷2.5 (2)3.2×12.5×25

  (3)(44×4)×25 (4)999×9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相互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2-17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1-22

小学的数学教案01-08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11-07

【热】小学数学教案11-25

小学数学教案【热】11-13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2-17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