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辩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辩认方向的方法,能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辩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1、在操场上我们都弄清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在教室里又是怎样的?
2、指导学生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并在书上填一填。
二、问题探究
找一个发令员,其他学生用手指出相应的方向(我说你做游戏)
如:我说东
你指东
三、体验感悟
出示动画课件(大型板图,随意粘贴的算式,,有一份某市的交通图)引导:仔细观察十字路口,请你当一次小小交通警察,指挥交通。
师:1、说说你家的门从哪个方向开?
2、对门或左右门。
四、实践应用
1、观察夜空的星空,找到北极星的位置,明确具体方向。
2、观察家里的植物是往那一边长。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32页
板书设计
东南西北
1、当你面向北时,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2、地图上的方向:上北 下南 北
左西 右东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元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元
用乘法计算:×3=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计算?×3表示什么?
(3个或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元看作35角
元扩大10倍35角
×3×3
10.5元10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2
×5
3.6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2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4×425×7×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专项练习练习一4
二、运用
1、填空。
()0.74()
×3×3×2×2
()135()148
2、做一做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练习一1、2、3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10
×1000
5×10
×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小数乘整数1
元35角
×3×3
10.5元105角
例2
0.72扩大到它的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
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2、知识目标: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为用方程解应用题等量关系做准备。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能力目标:注重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去经历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
教学重点:
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2)当a=5时,2a=(x),a的平方=(x)
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五年级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级有a人。说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义:
(1)30x(2)30x+a(3)a—30x
3、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二、综合练习:
1、独立解答p51第7题师巡视指导个别学困生。
投影展示,集体评议,注意评讲求值的书写格式。
2、讨论口答p51第8题注意指导学生理解(3)小题,3x表示投中3分球得的总分数。
3、分小组完成p51第9题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4、独立完成p52第10-12题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
三、全课总结: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疑困?你觉得你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是什么?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四、发展练习:
1、讨论p52第13题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数?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解答过许多应用题,有一步计算的、也有两步计算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检验的方法.
教师板书:应用题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意?如何分析数量关系?
(3)怎样分步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
(4)怎样验证是否正确?
2.汇报讨论结果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1(出示摘录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及线段图)
(2)提问:要求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要先求出什么?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么求呢?已经做的套数怎么求?
(3)学生列式
分步: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综合:(660-755)3
=(660-375)3
= 2853
= 95(套)
(4)教师小结检验过程.
方法一: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验每一步列式和计算是不是对.
方法二:把最后结果当做已知数,按照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3.规纳概括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2
(2)教师提问:这四步你感觉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哪一步上?哪一步最重要?
(3)小结:解答应用题时,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题意上,因为解题思路是根据题意确定的.第二步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思路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一)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浇了5天.五年级每天浇多少棵?
(二)李小胜拿3.2元钱买文具,买了4支铅笔,每支0.6元.剩下的钱买图画纸,每张0.2元,可以买几张?
(三)新丰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制多少件?
(四)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出示不同算法,请同学讨论是否正确.
四、质疑调节
1.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审题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检验呢?解答应用题为什么要检验?(讨论)
五、课后作业
(一)学校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
(二)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大车从甲地到乙地计划行6小时,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10千米,实际几小时到达?
(三)装订小组计划装订一批书,每小时装订180本,10小时可以装订完.如果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装订20本,几小时可以装订完?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倍数、分数和比的知识
教师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已知甲数是乙数的6倍,那么
(1)乙数是甲数的 ;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6):(1):
(3)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6):(7);
(4)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1):(7)。
教师:通过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中数是乙数的几倍。那么乙数就是甲数的几分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把乙数看作1份,那么甲数就是6份,甲乙两数的和就是7份。这样,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甲数与乙数的比是6:1。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6:7等等。
弄清这些数量关系,我们就可以在解答应用题时灵活运用。有时用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解答.有时用分数解答;有时用比的关系解答,有时用比例的关系解答。总之,怎样方便就怎样解答。
二、教学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如下),让学生仔细审题,找出题中有哪些数量,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松树和柏树、一共栽了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1倍。松树和柏树各栽了多少棵?
指名学生说数量关系,教师帮助归纳整理:题目中说松树的棵数就是柏树的4倍,那么我们可以把柏树的棵数看作1份.松树的棵数看作4份: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它们之间的分数或者比的关系。由此,我们就可以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这道应用题。(板书如下)
共120棵
松树 柏树
4份 1份
第一种解法:
教师:我们先用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列方程解答。设柏树栽了X棵。请同学们根据松树的棵数加上柏树的棵数等于总棵数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方程为:4X十X=120)
教师:如果我们设松树栽了X棵:怎么列方程?
学生:那样柏树的棵数就是 X.列出的`方程就是
X一 X=120,
第二种解法:
教师: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我们还可以得出.松树的棵数与柏树的棵数的比是4:1。这样.我们还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订正:由于松树的棵数是4份,柏树的棵数是1份,总的棵数就是5份。所以,松树占总棵数的 。柏树占总棵数的 :
120 =96(棵) 120 =24(棵)
第三种解法:
教师:根据松树的棵数与柏树的棵数的比是1:1,或者由松树占总棵数的 ,还可以进一步得出,松树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几比几?(答:是4:5。)
那么,根据这个关系,已知总棵树是120棵。能不能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道题?(答:能。)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订正=
设松树栽了x棵,按比例关系列出的方程如下;
2.小结。
教师:通过这道题以上几种不同的解法,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与分数、比和比例之间的关系。应用这些关系,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来解答应用题。今后我们在解答应用题时,要把思路放得活一些,通过认真分析,弄清数量关系.怎样解答方便就怎样解答。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22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至少用两种方法解答这道题。做完以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可以把不同方法的算式或方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
(这道题最方便的解法是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
也可以用分数解答。由铜与锡的重量比是5:7,得知合金中铜的重量是锡的 。因此,锡的重量等于350,是490千克。)
2.做教科书第122页做一做的第!题和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方法解答.在集体订正时。看有没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哪种方法比较方便。然后告诉学生:今后解答应用题时.只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方便的方法解答就可以了。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七的第1一5题。(其中第1题和第2题只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本班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进行统计,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对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有所体验。
教学难点:
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格子纸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师:大家看,小男孩在做什么?(过生日)
1、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4,5,
6,7,8,
9,10,11,
12,1,2,
2、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呢?(生猜测)
教师贴春,夏,秋,冬
3、学生欣赏四季景-片。
老师准备了绿,红,黄,白四种颜色的纸卡来分别代表这四个季节。绿色代表什么?红色呢?-?白色?
同桌记一记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4、每位同学选代表自己生日的纸卡。小组内相互检查每人是否拿对了。
5、老师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调查呢?(生汇报)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站排的方法来统计。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答)
2、合作调查。
3、汇报交流
三、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打开书90页。涂一涂。注意每个小格代表一人。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自由说
四、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老师听说我们班要转来一名新同学,你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呢?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拓展应用
小明看到同学们都表现这么棒,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今天晚上的生日聚会,可不知该买什么口味的蛋糕。各组用喜欢的方法调查,分组统计,完成统计图。
六、游戏
同学们经常玩剪刀石头布,今天我们每人玩10次,看自己赢了几次,输了几次,平局几次,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学生每人1张白纸,用来记录)
七、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自由说)
板书设计:
生日
3,4,5,春
6,7,8,夏
9,10,11,秋
12,1,2,冬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看图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交流。
2、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
(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张?你会画线段图吗?画一画。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设谁为X比较简便?为什么?
5、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呢?你会列方程解答吗?
6、学生汇报。
7、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8、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画线段图,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90+X张邮票。
90+X+X=18011、通过刚才解决问题,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读题
(2)怎样解方程
(3)怎样检验?
练一练
1、解方程:
2、岚岚几岁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题意,解方程解答,并检验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独立完成。
4、(1)书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2)怎样列方程?
25X-4X=31.5
(3)怎样解方程?
(4)你怎样验证?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笔算除法。
第一课时
口算除法(分成了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内容: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
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24÷3=8 240÷3=80
四、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第二课时
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1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
2、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以表内除法的笔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难点是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打开课本第3页,在里填上正确地数。 60÷3= 9÷3=
—— 69÷3= 80÷2= 6÷2=
—— 86÷2=
二、新授
1、出示例1,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4、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5、有疑问吗?(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提问。)
6、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第21页第2题。前两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角的分类,教科书第42~45页的例2、例3,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中的第4、5、6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内容,本课的重点是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和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能识别这些角;通对角的分类,能准确地认识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考虑到分类这一现象生活中到处可见,把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和经验基础上,让数学带上生活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渗透分类的思想;同时通过问题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示和发展他们的思维与语言达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角的概念,在掌握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基础上来学习两种特殊的角,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上会比较轻松。在根据平角和周角的特点来解决只知一个角的度数求另外几个角的度数的问题,可能会比较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3.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4.初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的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经验,体会角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周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会画指定角的度数。
教法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通过尝试操作,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学法
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合作交流,获得知识和锻炼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教师准备课件、量角器、三角板、每人一张打印好的题卡。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1.出示大小不同的角,课件出示。
激趣设问:我们已经学会了怎样度量的角的度数,但是这些角度数不一,你们能把这些角分分类吗?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先试着把这些角进行分类。
教师巡视,看看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2.在分类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角的分类。(板书课题:角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角的分类
里是各种角,请大家仔细观察。那现在就请你们用量角器测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完成后同桌交流)
现在我们来根据角的度数分类,请分别找出:
等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等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小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1.讲解90度角叫做直角,直角要用直角号表示。让学生说说我们教室里面有哪些角是直角。
2.接着讲解180度的角叫平角,用课件演示一个直角等于两个直角,谁来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平角?
3.你们知道比90度小的角叫什么角吗?比90度大的但比180度小的角?
4.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锐角、钝角、直角和平角。那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6拿出活动角,听老师的要求,组成各种不同的角。
5认识周角。利用活动角,还能组成哪些特殊的角呢?课件出示角的变化图。
(1)这条边刚好转了一周,我们就把它叫做周角。
(2)那么周角有几度呢?1周角=360度=2平角=4直角,课件演示。
6.我们今天一共认识了几个角?你们能把这些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吗?马上动手。
(1)刚才我们把角分成了哪几类?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应怎样排列?
用“>”“<”表示这些角之间的关系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3)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
7.现在谁能说出这几个角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角的分类,既容易记,又富有乐趣,双倍作用。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比眼力:看图说一说下面各角属于哪一类角?
课件出示图片,分别指名答出。
2.看度数,说出这个角属于哪一类。
79度150度180度90度91度1度163度360度51度91度89度+1度
3.辩一辩:
(1)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 ( )
(2)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 ( )
(3)平角是一条直线。 ( )
(4)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是个钝角。 ( )
(5)钝角的一半一定是锐角。 ( )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比眼力游戏,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新知,这样的形式学生也乐于参与。
四、全课小结,提升认识
通过刚才的检测,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家里学校及生活中到处可见到各种各样的角,角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角的知识是奥妙无穷的,它就像大海,我们学习的这些知识也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发奋努力,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吧!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2页1、2题。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度
直角等于90度
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平角等于180度的角
周角等于360度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 结合现实生活,学会根据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辩认其余三个方向。
2.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并且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3.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教具:小黑板 字条(打印)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老师第一次来到石良完小,谁能给帮老师一个忙。介绍一下 校园的情况,分别找一找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建筑?我有一些了解了,感谢同学们的介绍。
一、 课前小游戏,导入新课(复习东南西北,起立,指说)
现在,上课(师生起立问好) 咱们来个小竞赛,看哪个小队的同学反应快,回答流利、干脆。准备好了吗?想一想,你现在是面对什么方向,(三个小队分别说)?再一个问题:你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为什么老师提同样的问题,而你们的回答却不一样? 这节课咱们来研究方向与位置。(板书)
二、联系实际,自主探究
1.刚才,同学们给我介绍了校园的情况,我也找了几个建筑物,你们知道它在校园的哪个方向吗?(厕所 操场 科技楼 食堂)(东 西 南 北)从你现在的'位置来观察,它在你的哪个方向?从你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来找一找?
2.为了让我更清楚地认识校园,请同学们再帮我一个忙。把校园这四个建筑物填在课前老师发给你的图上,制成一个平面图。利用你们已有的经验,开始独立完成。(生独立完成平面图,师巡视指导)
3.请3个学生把不同结果板演到小黑板上,并让学生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讲明白是面对哪个方向,这个方向是什么建筑?后面?左面?右面? (转身,分3个方向演示小黑板,并标上方向。演示完成后再把小黑板集中摆放。)
4.同学的平面图都有道理,但为什么不一样?同一个校园,平面图却不一样。怎么办?所以必须统一规则。在国际上人们绘图或者平面图时,规定按上北,下面就应该是(学生说,师板书到中间)以后再绘图的时侯就必须按这个方位。 再把校园这四个建筑物按到方位图上。哪个平面图是符合这个标准?为了看的更明白,再加上方向标。
5.这两个图怎么变一变让它也符合标准?(旋转,也标上方向标。)
三、实践应用
1. 实小平面图
通过这个图,你说一说知道学校的哪些情况?
2 做一个学校周边环境平面图
师: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制作一个平面图。调查一下学校周边的情况?(板书东埠 西埠 下河头 石良集 )把它们写到另一张纸上,做成一个平面图。
板书设计:略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计算同级运算、两级运算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3.使学生养成规范解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括号的作用,能准确地计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式题。
教学难点
学生能规范地脱式计算。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软件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刚刚结束了+-黄金周,老师想知道你们是怎样度过的,你们想知道小动物去了什么地方吗?
[多媒体软件伴随录音:清晨数学王国的闩口站满了游客,不一会儿却传来吵闹声。鸭姐姐得意地说:我的票上有+、-号我该排在队伍最前面。猫头鹰也不甘示弱,说:我的票上有、号,我该排在第一个。两人吵闹得面红耳赤,大黄狗跑过来大声嚷到:别吵了,我的.票上有( ),你们都该排在我的后面去。师:同学们,你们当小裁判,判断下谁该排第一?跟随学生回答揭示课题。
二、探究尝试,总结规律。
1.以旧带新
3+4x8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试给它加上我们的新朋友小括号,使它变成
另外一道题。学生试做例题(3+4)x8
2.合作探究
3+4x8 (3+4)X8=3+32 =7x8=35 =56
师:请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观察、比较去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你觉得小括号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3.反馈练习
42(17-11) 100-(60-10)
(35+14)7 12(2x3)
(让学生先读题,自选两道独立完成。)
4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做题时要注意什么呢?
一看(看清题里是否有小括号,有哪些运算);
二想(想一想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三算(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运算);
四查(要有步步检查的好习惯)。
三、巩固练习,不断深化。
1.小动物们在我们公平的裁判下来到了数学电影院,观看了电影《符号妈妈》。
同学们谈一谈看完电影的收获。(通过一场电影,把学习的几种运算顺序融为体,既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又便于学生掌握和区分。)
2.小动物参观了数学迷宫,闯关练习。
第一关:先读题,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
顺序。
20+7x6 (82)X9
4x68 72-99
36(43-39)100-15+5
第二关:判断下面各题,结果相等的画,不相等的画,请同学们自己读题,认真思考一下。
10+155=(10+15)5
5X(3-2)=5x8-2
2x4x3=3x2x4
60-(30-20)=60-30+20
3.小动物来到了数学游艺厅。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数字2、5、6和运算符号组成两步式题,结果要比14大。
四、小结
师:小动物们快快乐乐地玩了一天,同学们猜猜它们会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习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28×4=16×7=29×4=43×2=12×4=
这节课我们就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基础上,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中说的“每天往返两次”是什么意思吗?怎样要这样列式呢?
同学们会算这道题吗?那你们会算什么?
能说一说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完成243×2,132×3。
2.教学例2
要求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你觉得在计算连续进位的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2题。四、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模拟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3。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重点: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难点:获得感性体验。
教具:电脑、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口算卡片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小朋友门坐过公交车吗?汽车每到一站就会有上上下下的人,请看大屏幕:(电脑显示)
车上原来有2人,到站了,先上去了一个人,又上去了4个人,一共有几人?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回答:一共有7人。先算2+1=3,再算3+4=7。列式为:2+1+4。
教师板书: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互说。
继续演示:这时车上有7人,又到了一站,上来了2人,下去了3人,该怎样列式计算?
列式为:7+2-3=6
还可以怎样列式?(7-3+2=6)
2。试一试
用自己的`文具盒模拟汽车,用圆片代替乘客,教师说出各种情况,学生当小司机,模拟一次,列出正确的算式
3。摆一摆
同桌两人一组,用圆片互相摆,一人摆,一人列式,然后交换角色练习。
(三)课堂作业
1。7+2-8 8-8+4 10-4+2
10-8+5 10-7-3 3+5+1
2+7+1 6-3+7 3+5-6
2。 2+2+2+2+2 9-2-2-2-2
(四)总结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希望继续努力。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幻灯片播放正方形、长方形图片,吸引兴趣
2.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由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二、实际操作,验证猜想
1、观察 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同桌交流。
2、操作验证 (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办法验证。 (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
3、反馈 (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 相机教学“对边”。 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 (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4、归纳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练习: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它们的特点。
2、在书上p64第7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再说说小青菜提的'问题。
3、完成书上p64第4题。 先自己拼一拼,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三、课堂小结
向同学们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习题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篇二:《 8+7等于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8+7等于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
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
学生:邵老师,告诉你,9和1凑满十……
[评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口令游戏不但复习了10的组成,也为学生探索8、7加几的算法提供了依据。]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评析: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问:8+7等于几?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8+7的计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学生的三种认知水平:第①种算法表现出动作把握倾向,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种算法表现出图形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对图形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像力;第⑤⑥种算法表现出符号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认知水平较高。]
2.教学小棒图。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计算8+7=15,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样想的?
小青椒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是怎样想的?指名说一说。
动画演示,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点不一样,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又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
[评析:设置一个帮助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让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有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
3.(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学生完成后交流。
(2)(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圈十"游戏。先圈出10个,再计算。
(3)教学"想一想"。提问:不看图、不摆小棒,你们会这样想吗?请你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计算8+9还可以想哪些有联系的算式?"
谁来说一说。学生可能想到:
①因为9+8=17,所以8+9=17。
②因为9+9=18,所以8+9=17。
③因为8+10=18,所以8+9=17。
④因为17-9=8,所以8+9=17。
[评析:让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思维过程,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4)小结:我们计算8+9的时候可以想以前学过的算式,这个办法真不错。(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学生口答。
[评析:通过题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较小数加较大数,可以利用学过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数,同时体会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电脑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小结: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评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让他们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8加几得数的规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思考的习惯。]
2.电脑出示"7加几"的题目。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比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提问:光会计算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装了9个,第二袋装了8个,第三袋装了6个。幼儿园王阿姨要为班上15个小朋友准备点心,你觉得买哪两盒比较合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小结: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只要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总结
[评析: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作出分析、估计和判断。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总评:本课的教学,没有严谨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反复的、规范化的算理语言的训练。教师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个性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2-17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1-22
小学的数学教案01-08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2-17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11-07
【热】小学数学教案11-25
小学数学教案【热】11-13
小学数学的数学教案08-31
小学优秀数学教案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