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教案

时间:2023-06-12 06:56:1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高二数学教案1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数学教案14篇

  高二数学教案 篇1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归纳推理的技巧,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实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美感。

  ●教学重点

  归纳推理及方法的总结。

  ●教学难点

  归纳推理的.含义及其具体应用。

  ●教具准备

  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原理初探

  ①引入:“阿基米德曾对国王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

  ②提问:大家认为可能吗?他为何敢夸下如此海口?理由何在?

  ③探究:他是怎么发现“杠杆原理”的?

  从而引入两则小典故:

  A:一个小孩,为何轻轻松松就能提起一大桶水?

  B:修筑河堤时,奴隶们是怎样搬运巨石的?

  高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乐园”活动,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准备:

  1.数字迷宫图十幅,信箱四个,口算卡片40张

  2.自制教学课件,教室场景布置,学生坐成4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数学乐园”去玩(老师指“数学乐园”场景布置)。大家想不想去呀可是在“数学乐园”的门口有四个信箱,需要每个小朋友当一回“小小邮递员”,把“数字娃娃”藏在你们抽屉里的“信”送到正确的信箱里,就能进人数学乐园,大家有没有信心

  二、活动送信游戏

  1.分组送信。教室讲台上放四个标有数字的信箱,老师问:怎样才能把“信”送到正确的信箱里呢只要把“信”(即口算卡片)上的题目得数算出来,得数是几,就把“信”送到标有这个数的信箱里。每个学生从抽屉里拿出一封“信”(即口算卡片),在音乐声中分组走上讲台送“信”。注意:有的卡片上面的得数不是信箱的标号,是没法送出的信。对于没有送出的信,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送不出去。

  2.检查送信游戏的正确性。学生投完信后,老师把四个信箱分发到四个小组(课前学生坐成四行),由小组长主持检查每个信箱里的口算卡片是否送对了,学生做手势表示对错进行检查,看有没有送错的信。对于送错的信,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送错了。各组检查完后,小组长向老师汇报检查结果。

  三、活动二起立游戏

  好啊,我们进人数学乐园啦!看,数学乐园里有很多小动物在等着我们呢!老师出示包括乖乖虎、皮卡丘、机器猫的画面(课件),你们喜欢它们吗让学生分组选择喜欢的小动物。全班坐成四行,每行10人,各行报数(同时进行)。

  老师根据学生的选择点击小动物图案,出示下列四题:

  1.请这一组的前面四个小朋友站起来。请第四个小朋友拍四下手。从前往后数你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几个

  2.请从前往后数第五个小朋友站起来,:你前面有几个小朋友后面有几个小朋友你这一组有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3.请从前往后数第六个小朋友站起来。不许往后看,你知道你后面有几个小朋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4.请从后往前数第二个小朋友站起来。你这一组有几个男孩有几个女孩合起来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四、活动三数字迷宫

  前后左右四人为一个小组,每组发“数字迷宫”图一幅。说明:“数字迷宫”有一个人口,两个出口,由数字1-9组成,从人口到出口必须按1、2、3、……9的顺序走。四个小朋友讨论不同的路线,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画出路线图,比一比看哪组想的路线最多画完后,分组统计出本组所画路线的条数,用水彩笔写在图的右下角,然后与别组交换统计路线的条数。

  老师把每组的迷宫图贴在黑板上进行评比,小黑板上出示条形统计图的网格.每组组长上台,根据本组画的条数的多少,用小正方形贴出直条。

  全班看图讨论下列问题:看___组想出的路线最多,第一名是二___组,画了___种方法;第二名是___组,画了___种方法;第三名是___组,画了___种方法;一组和___组画的同样多;___组比___组多画___条;___组比___组少画___条;

  五、总结:

  今天,大家在“数学乐园”里玩得开不开心在我们玩的游戏中运用了前面所学的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知识。以后我们学会了更多的知识,老师再带大家到“数学乐园”里来玩。

  评析: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它的冲击力。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它重在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旨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在这里,数学得到了升华。数学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课程标准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和‘持续、和谐发展’等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认同,数学教育观面临着重大变革,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更应当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自我意识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我想,这篇教学设计,对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作了最好的解读。课堂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只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和认知图式的建构,到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并真正地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使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统一,体现了“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这种现代教育观。由此我们也看到了新课程强大的生命力,它正在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和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

  我所执教的这节一年级《数学乐园》活动课除体现了以上宗旨外,还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以游戏为主线,层层递进。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面临的挑战,各国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其重心就是探讨“乐学”,提高教学效率。游戏教学在贯注“乐学”思想方面是独领风骚的。它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教学游戏,是学生乐于学习之“源”。在这个“源”中,既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象,唤起学生学习的愉悦;又展现了学习的智力背景,鼓舞学生自动求知。它有感性认识的坚实基础,也有促使学生理性认识的桥梁;它调动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有着学生生理感官与心理需求的快乐与满足。它调动与调节学生左、右脑同时投人学习,激发学生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生理和心理上的因素,以此推动学生认真学习,顺利开展认知活动。教学开始,便以“玩”导人,先“玩”“送信游戏”,再“玩”“起立游戏”,接着“玩”走“数字迷宫”,最后结束时还许诺下次带学生到“数学乐园”里来玩。这一系列的“玩”做到了有序牵引,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的“玩兴”,愉快而轻松地复习了10以内数的有关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2、以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那种重教法、轻学法的状况,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去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而活动课,更应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这节课便体现了这一点。第一个活动,全班学生参与“投信”,立即形成了热烈的气氛,学生的兴奋情绪受到激发。在第二个活动中,虽不是人人火爆,但做到了:一人表演,全班监督;一组参与,全班评价。第三个活动,处于“静态”的活动中,全班分组,人人以“笔”代“走”,画出走迷宫的路线。这样,这节课的学生参与率为百分之百,做到了参与内容广,参与时间长,教学效果好。

  3、以知识为主流,面面俱到。活动课仅只是一种课堂形式,其内容才是活动课的实质。这节课为加深学生对10以内数的有关概念和计算的认识,把有关知识有机地、有序地分布在每个游戏中。第一个送信游戏,以计算为主,根据计算结果选择对应的信箱,一部分“死信”(结果无对应信箱)需作出不可投的判断,对误投的要订正处理,对投信的质量全班作出评价。第二个活动,巧妙地把前面与后面的位置问题、基数与序数的问题、加法和连加的问题,都安排在直观的对比中和活动的氛围中进行处理和巩固。第三个活动是知识的综合性运用,以顺序的认识为根本,走出不同的路线,认识不变中有变,并辅以简单的统计,复习最多与最少、同样多与多(少)几。这三个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孕伏了所学的知识。在活动中,大容量的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4、以媒体为主向,项项直观。活动课是一种实践,实践需要媒体、需要直观,这一节课充分的体现了媒体和直观。执教者首先考虑了活动课的氛围,精心布置了场景,使学生亲临其境;其次,打破教室组织结构,去掉桌子,改坐四行,给学生一种新鲜感;第三,准备了不少实物道具,让学生实际操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四,执教者精心设计制作了电脑软件,其形式和形状都新颖、可爱,使学生在现代媒体中接受“美”的教育。

  总之,这是一节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低年级数学活动课。

  高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等差数列的函数特征;能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相应的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从特殊入手,研究对象的性质,再逐步扩大到一般”这一研究过程,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通过阶梯性的强化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索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

  1.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理解,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教学难点:(1)对等差数列中“等差”两字的把握;

  (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

  (1)、在过去的`三百多年里,人们分别在下列时间里观测到了哈雷慧星:

  1682,1758,1834,1910,1986,()

  你能预测出下次观测到哈雷慧星的大致时间吗?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

  (2)、通常情况下,从地面到11km的高空,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符合一定的规律,请你根据下表估计一下珠穆朗玛峰峰顶的温度。

  (3)1,4,7,10,(),16,…

  (4)2,0,-2,-4,-6,(),…

  它们共同的规律是?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我们把有这一特点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

  二、新课探究

  (一)等差数列的定义

  1、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1)定义中的关健词有哪些?

  (2)公差d是哪两个数的差?

  2、等差数列定义的数学表达式:

  试一试:它们是等差数列吗?

  (1)1,3,5,7,9,2,4,6,8,10…

  (2)5,5,5,5,5,5,…

  (3)-1,-3,-5,-7,-9,…

  (4)数列{an},若an+1-an=3

  3、等差中顶定义

  在如下的两个数之间,插入一个什么数后这三个数就会成为一个等差数列:

  (1)、2,(),4(2)、-12,(),0(3)a,(),b

  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A,使a,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探究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法一)

  如果等差数列首项是,公差是,那么这个等差数列如何表示?呢?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

  所以:

  由此得,因此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

  三、应用与探索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等差数列-5,-9,-13,…,的第几项是–401?

  (2)、分析:要判断-401是不是数列的项,关键是求出通项公式,并判断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成立,实质上是要求方程的正整数解。

  例2、在等差数列中,已知=10,=31,求首项与公差d.

  解:由,得。

  在应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过程中,对an,a1,n,d这四个变量,知道其中三个量就可以求余下的一个量,这是一种方程的思想。

  巩固练习

  1.等差数列{an}的前三项依次为a-6,-3a-5,-10a-1,则a=()。

  A.1B.-1C.-2D.2

  2.一张梯子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求公差d。

  四、小结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公差;

  2.等差数列的计算问题,通常知道其中三个量就可以利用通项公式an=a1+(n-1)d,求余下的一个量;

  3.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只需看是否为常数即可;

  4.利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去发现数学系规律或解决数学问题。

  五、作业:

  1、必做题:课本第40页习题2.2第1,3,5题

  高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86~87页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教材分析:本课通过"孙悟空请客"的情境引出新课34-8,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组织学生动手摆小棒试算,小组讨论交流摆、试算的过程及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徒改造花果山",培养学生自学用竖式计算的能力;"唐僧、八戒、沙僧植树,绿化花果山",巩固知识。

  学生分析: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在学习20以内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后进行的,学生已经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退位减法的算理。本班多数学生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容易接受的。

  设计理念:激趣引入新课,以"孙悟空请客",为情境引入新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以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摆小棒,自学竖式计算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

  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知识目标:

  1、在操作、试算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

  2、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1再减的道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1再减的道理。

  教学方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具:投影片、学具:小棒、卡片

  板书设计(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情境引入"孙悟空请客""34-8"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讲一个西游记后转的故事:

  孙悟空回到花果山,时间久了,想请师傅和师弟聚聚。于是打电话让师傅和师弟星期天来花果山。星期天唐僧、八戒、沙僧到了。花果山一片荒凉,水帘洞也只有断断续续的几滴水。一打听,孙悟空为挣钱,开了铁矿,破坏了环境,毁坏不少山林。

  孙悟空去果园里摘桃子,他只摘了34个桃子,猪八戒吃了8个

  唐僧给沙僧提出一个问题:34个桃子,八戒吃了8个,还剩几个桃子?

  师:你能帮沙僧算算吗?怎样列算式

  生:34-8

  师:同学们真聪明!同时教师板书34-8

  2 、学生通过摆小棒试算出结果(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自己是怎样摆小棒的。可能有以下两种算法㈠从34里拿出14,14减8得6,20加6得26。㈡从34里拿出10,10减8得2,24加2得26。教师板书(略)

  3 、竖式计算

  让学生自学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4 、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及发现的问题,教师随学生汇报的自学结果。板书略。

  重点理解十位数字上的重点符号表示退位。引出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一再减的计算方法。

  二、尝试练习

  投影出示87页"试一试"61-942-794-6学生独立计算同桌讨论交流。

  三、八戒赠树知识应用

  孙悟空觉得很没面子,就再次去果园,唐僧、八戒、沙僧随后。到了果园一看,桃树38棵,干枯了9棵,苹果树43棵,干枯了6棵,杏树80棵,干枯了7棵。同学们算算,桃树还剩几棵?苹果树还剩几棵?杏树还活几棵?

  1、38-943-680-7

  指3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练习本上做,做完后集体订正。

  八戒直摇头:"可惜,可惜。我虽然好吃懒做,但我把取经途中的遇到的好的果树移植到我家,经过这几年培育,都成了优良品种,如不嫌弃,我送你几棵,改良一下你这里的品种。也防止沙土流失,还花果山本来面目,顺便也尝尝我的水果" 。

  2、还需植多少棵树?

  师:八戒打个电话,汽车拉着优良品种果树和水果,来到花果山。于是,唐僧、八戒、沙僧、孙悟空带领猴子们开始植树。咱们帮帮孙悟空植树,好不好?打开书看87页第二题的图,请你仔细观察图意并列式计算,重点说算法。一共55棵,已经植了8棵,还要植几棵?

  3、品尝水果

  出示卡片,学生抢答。87页3题。

  四、小游戏拓展延伸

  植完树,休息一会儿,我们做个游戏。我这里有5张卡片,在黑板上贴出"2、5、7、-、=",你们桌子上也有这样的卡片,我们用这些卡片来做一个数学游戏,你能列出几个式子。

  游戏规则:1、用这些卡片摆成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2、同桌一组,一人摆一人算。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25-772-552-7

  同学们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五、自主小天地

  师:唐僧、八戒、沙僧告别花果山。通过"孙悟空请客",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自己编题,写在"自主小天地"中。

  高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以及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2)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3)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 数学 思想,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 学习 数学 的兴趣和“用 数学 ”的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教科书首先通过一个具体问题,介绍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再通过一个具体实例,介绍了线性规化问题及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及一种基本解法-图解法,并利用几道例题说明线性规化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

  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抽象的概念,按高二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难以透彻理解,因此 学习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分为两个大的层次: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首先通过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地给出概念.明确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不包含边界直线(画成虚线).其次再扩大到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包含边界直线且要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在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含义的基础上,画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找出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这是学生对代数问题等价转化为几何问题以及 数学 建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难点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

  对许多学生来说,从抽象到的化归并不比从具体到抽象遇到的问题少,学生解 数学 应用题的最常见困难是不会将实际问题提炼成 数学 问题,即不会建模.所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作为本节的难点,并紧紧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然后利用图解法求出最优解作为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

  对学生而言解决应用问题的障碍主要有三类:

  ①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弄清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②不能分清问题的主次关系,因而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无法建立 数学 模型;

  ③孤立地考虑单个的问题情景,不能多方联想,形成正迁移.针对这些障碍以及题目本身文字过长等因素,将本课设计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而将实际问题鲜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利于理解;分析完题后,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从而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线性规划问题.另外,利用计算机可以较快地帮助学生掌握寻找整点最优解的方法.

  三、教法建议

  (1)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不象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线那样已早有所知,为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引进不感到突然,应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自然地给出概念

  (2)建议将本节新课讲授分为五步(思考、尝试、猜想、证明、归纳)来进行,目的是为了分散难点,层层递进,突出重点,只要学生对旧知识掌握较好,完全有可能由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得出结论.

  (3)要举几个典型例题,特别是似是而非的例子,对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含义是十分必要的.

  (4)建议通过本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 数学 思想,尽管侧重于用“数”研究“形”,但同时也用“形”去研究“数”,这对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猜测、归纳等 数学 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5)对作业、思考题、研究性题的建议:

  ①作业主要训练学生规范的解题步骤和作图能力;

  ②思考题主要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完成;

  ③研究性题综合性较大,主要用于拓宽学生的思维.

  (6)若实际问题要求的最优解是整数解,而我们利用图解法得到的解为非整数解(近似解),应作适当的调整,其方法应以与线性目标函数的直线的距离为依据,在直线的附近寻求与此直线距离最近的整点,不要在用图解法所得到的近似解附近寻找.

  如果可行域中的整点数目很少,采用逐个试验法也可.

  (7)在线性规划的实际问题中,主要掌握两种类型:一是给定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问怎样运用这些资源能使完成的任务量最大,收到的效益最大;二是给定一项任务问怎样统筹安排,能使完成的这项任务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最小.

  高二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与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

  难点:在画图的三个步骤的列表中,如何恰当地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问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函数有哪三种表示法?(答: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2、结合函数y=x的图象,说明什么是函数的'图象?

  3、说出下列各点所在象限或坐标轴:

  新课

  1、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是描点法。其步骤:

  (1)列表。要注意适当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什么叫“适当”?这就要求能选取表现函数图象特征的几个关键点。比如画函数y=3x的图象,其关键点是原点(0,0),只要再选取另一个点如M(3,9)就可以了。

  一般地,我们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这就要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列出表来。

  (2)描点。我们把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对,看作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

  (3)用光滑曲线连线。根据函数解析式比如y=3x,我们把所描的两个点(0,0),(3,9)连成直线。

  一般地,根据函数解析式,我们列表、描点是有限的几个,只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这有限的几个点连成表示函数的曲线(或直线)。

  2、讲解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和例。画出函数y=x+0。5的图象。

  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自己动手画图。

  练习

  ①选用课本练习

  (前一节已作:列表、描点,本节要求连线)

  ②补充题:画出函数y=5x-2的图象。

  作业: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研究函数的图象,对图象所表示的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就更有形象而直观的认识。把函数的解析式、列表、图象三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认识函数的本质特征。

  2、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积极性。

  3、认识到由于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普及化,代替了手工绘图功能。故在教学中要倾向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

  高二数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①借助直角坐标系建立复平面,掌握复数的几何形式和向量表示;②经历复平面上复数的“形化”过程,理解复数与复平面上的点、向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③感悟数学的释义: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笔者认为,教学目标总体设置得较为适切,符合三维框架、修改:“掌握复数的几何形式和向量表示”改为“掌握在复平面上复数的点表示和向量表示”。

  二、教学重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为:复数的坐标表示:几何形式与向量表示、教学重点设置得较为适切,部分用词表达配合教学目标一并修改、修改:复数的坐标表示:点表示与向量表示。

  三、教学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为:复数的代数形式、几何形式及向量表示的“同一性”、首先,“同一性”说法有待商榷,这个词有着严格的定义,使用时需谨慎、其次,经过思考,复数的代数表示、点表示及向量表示之间的互相转化才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类比引入

  本环节通过实数在数轴上的“形化”表示,类比至复数,引出复数的“几何形式”:复平面与点、但在设问中,有一提问值得商榷:实数的几何形式是什么?此提问较为唐突,在试讲课与正式课中学生均表示难以理解,原因如下、①学生最近发展区中未具备“实数的几何形式”,②实数的几何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数的一种有高度的认识与表达,属于理解层面、经过思考,修改:①如何“画”实数?;②对学生直接陈述:我们知道,每一个实数都有数轴上唯一确定的一个点和它对应;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也有唯一的一个实数和它对应。

  (二)概念新授

  本环节给出复平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并且帮助学生形成复数与复平面上点两者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教学设计中对概念的'注释是:表示实数的点都在实轴上,表示纯虚数的点都在虚轴上,表示虚数的点在四个象限或虚轴上,表示实数的点为原点、经过思考,修改:表示实数的点都在实轴上、实轴上的点表示全体实数;表示纯虚数的点都在虚轴上、虚轴上的点表示全体纯虚数与实数;表示虚数的点不在实轴上;实数与原点一一对应。

  (三)例题体验

  本环节通过三个例题体验,落实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复数的坐标表示:点表示;突破本课时的教学难点:复数的代数表示、点表示及向量表示之间的互相转化、例题1对课本例题作了改编,此例题的设计意图为从复平面上的点出发,去表示对应的复数,并且蕴含了计数原理中的乘法原理、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很清晰地建立起了两者之间的转化关系,并且使用了乘法原理、例题2的设计意图是从复数出发去在复平面上表示对应的点,而例题3的设计意图是从单个复数与其在复平面上的对应点之间的转化到两个复数与其在复平面上对应点之间的互相转化、例题2与例题3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配以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大不足。

  (四)概念提升

  本环节继复数在复平面上的点表示之后,给出复数的向量表示,呈现了完整的复数的坐标表示、学生已经建构起复数集中的复数与复平面上的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结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中的任意点均与唯一的位置向量一一对应,从而较为顺利地架构起复数与向量的一一对应关系、设计的例题是由笔者改编的,整合了向量与复数、点与复数以及向量与点之间的互相转化,巩固三者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值得一提的是,设计的第3小问具有开放性,启发学生去探究由向量加法的坐标表示引出复数加法法则,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已有学生产生这样的思考。

  在之后的教研组研评课中,老师们给出了对这节课的认可与中肯的建议,让笔者受益匪浅,笔者经过思考已经在上文中的各环节修改处得以体现落实、不过仍然有一点困惑,有老师提出甚至笔者备课时也有这样的犹豫:本课时是否将下一课时“复数的模”一并给出、笔者在不断思考教材分割成两课时的用意,结合试讲与上课的两次实践也说明,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更适合这样的分割,第一课时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复数,第二课时用模来巩固深化复数的坐标表示、本课时的课题是复数的坐标表示,蕴含了点坐标表示与向量坐标表示两块,第一课时先打开认识的视角,第二课时通过模来深入体验、

  当然教无定法,根据学情、因材施教,在理解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改编也是很有必要的。

  高二数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概述“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会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过程与方法】

  利用类比的方法推理二面角的有关概念,提升知识迁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

  【难点】

  “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模型,多媒体展示以下一系列动画如:

  1.打开书本的过程;

  2.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要根据需要使卫星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赤道平面成一定的角度;

  3.修筑水坝时,为了使水坝坚固耐久,须使水坝坡面与水平面成适当的角度;

  引导学生说出书本的两个面、水坝面与底面,卫星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均是呈一定的角度关系,引出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学生阅读教材,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平面角得出二面角的概念

  平面角:平面角是从平面内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半直线)所组成的图形。

  二面角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面所组成的图形,叫作二面角。这条直线叫作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作二面角的面。(动画演示)

  (2)二面角的表示

  (3)二面角的画法

  (PPT演示)

  教师提问:一般地说,量角器只能测量“平面角”(指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相应地,我们把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和二面角,均称为空间角)那么,如何去度量二面角的大小呢?我们以往是如何度量某些角的?教师引导学生将空间角化为平面角.

  教师总结:

  (1)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

  定义: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三个主要特征:点在棱上、线在面内、与棱垂直(动画演示)

  大小: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它的平面角的大小来表示。

  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

  (2)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

  ①点P在棱上—定义法

  ②点P在一个半平面上—三垂线定理法

  ③点P在二面角内—垂面法

  (三)生生互动,巩固提高

  (四)生生互动,巩固提高

  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两个相交平面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

  (2)角的两边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则这个角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

  (3)二面角的平面角所在平面垂直于二面角的棱。( )

  2.作出一下面PAC和面ABC的平面角。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以正方体为模型请找出一个所成角度为四十五度的二面角,并证明。

  高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会用复平面内的点和向量来表示复数;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2.通过建立复平面上的点与复数的一一对应关系,自主探索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重点:

  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实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那么,复数是否也能用点来表示呢?

  二、学生活动

  问题1 任何一个复数a+bi都可以由一个有序实数对(a,b)惟一确定,而有序实数对(a,b)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我们怎样用平面上的点来表示复数呢?

  问题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A与以原点O为起点,A为终点的向量是一一对应的,那么复数能用平面向量表示吗?

  问题3 任何一个实数都有绝对值,它表示数轴上与这个实数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任何一个向量都有模,它表示向量的长度,那么相应的,我们可以给出复数的模(绝对值)的概念吗?它又有什么几何意义呢?

  问题4 复数可以用复平面的向量来表示,那么,复数的加减法有什么几何意义呢?它能像向量加减法一样,用作图的方法得到吗?两个复数差的模有什么几何意义?

  三、建构数学

  1.复数的几何意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复数a+bi的实部a为横坐标,虚部b为纵坐标就确定了点Z(a,b),我们可以用点Z(a,b)来表示复数a+bi,这就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2.复平面: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其中x轴为实轴,y轴为虚轴.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3.因为复平面上的点Z(a,b)与以原点O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一一对应,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向量来表示复数z=a+bi,这也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6.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可由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到,两个复数差的模就是复平面内与这两个复数对应的两点间的.距离.同时,复数加减法的法则与平面向量加减法的坐标形式也是完全一致的.

  四、数学应用

  例1 在复平面内,分别用点和向量表示下列复数4,2+i,-i,-1+3i,3-2i.

  练习 课本P123练习第3,4题(口答).

  思考

  1.复平面内,表示一对共轭虚数的两个点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如果复平面内表示两个虚数的点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它们的实部和虚部分别满足什么关系?

  3.“a=0”是“复数a+bi(a,b∈R)是纯虚数”的__________条件.

  4.“a=0”是“复数a+bi(a,b∈R)所对应的点在虚轴上”的_____条件.

  例2 已知复数z=(m2+m-6)+(m2+m-2)i在复平面内所对应的点位于第二象限,求实数m允许的取值范围.

  例3 已知复数z1=3+4i,z2=-1+5i,试比较它们模的大小.

  思考 任意两个复数都可以比较大小吗?

  例4 设z∈C,满足下列条件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1)│z│=2;(2)2<│z│<3.

  变式:课本P124习题3.3第6题.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复数的几何意义.

  2.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3.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高二数学教案 篇10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面向高二下学期的学生,主要是进行思维的训练。学生在高一的时候已经学过这些数学思维方法,但是对这些知识还没有进行概念化的归纳和专门的训练。学生不知道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时候还是会用一点,以以往的经验,学生一旦学习概念后,反而觉得难度大,概念混淆,因此,这一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设计专题学习网站,通过学生之间经过学习,交流,课后反复思考的,进一步深化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体会数学思维中的分析法和综合法;

  2. 会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去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分析法综合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评价和反思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交流、分享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喜悦;

  2.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数学思维训练专题课,专门训练学生利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解题。分析法在数学中特指从结果(结论)出发追溯其产生原因的思维方法,即执果索因法。综合思维方法:综合是以已知性质和分析为基础的,从已知出发逐步推求位未知的思考方法,即执果导因法。这两种数学思维方法是数学思维方法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是学生的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

  四、教学策略的设计

  1. 情境的设计

  情境描述

  情境简要描述

  呈现方式

  趣味问题

  从前有个国王在处死那些犯了罪的臣子的时候,总是出一些这样那样的智力题给犯人做,用这种方法给那些更聪明的人一条生路,有一位正直的青年叫亚瑟,不幸得罪了国王,国王判他死罪,他所面临的问题是:“这里有三个盒子,金盒,银盒和铅盒,免死金牌放在其中一个盒子内,每只盒子各写一句话,但其中只有一句是真的,你要是猜中了免死金牌在哪个盒子里,就免你一死罪。”聪明的亚瑟经过推理而获知免死金牌所放的盒子,从而救了自己的命,请问亚瑟是如何推理的?

  网页

  2. 教学资源的设计

  资源类型

  资源内容简要描述

  资源来源

  相关故事

  通过有趣的推理故事,如“推理救命的故事”,“宝藏的故事,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上下载

  学习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嵌入了经过修改适用于本课的论坛,在线测试等。

  自行制作

  3. 教学工具:计算机

  4. 教学策略:自主探究学习策略,任务驱动策略、反思策略

  5. 教学环境:网络教室

  五、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提出“推理救命问题”

  积极思考,寻找方法

  学习网站

  以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点明本节课的目的。

  2、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1、初试牛刀:让学生试做思维训练题。

  2、挑战高考题:在高考题中充分体现分析法,综合法。

  3、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总结

  学以致用:

  4、把本节的方法应用到解决数学问题中。

  积极思考,互相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网站

  1、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下带着问题,自主、积极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的能力。

  2、超级链接控制性好,交互性强,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积累更多的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总结概念,深化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归纳本节的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并指出:数学思维的训练不单只是一节简单的专题课,我们的同学在平常多留心身边事物,多思考问题,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体会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概念,并在论坛上发表自己对概念的理解。

  学习网站论坛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概念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自主交流,知识迁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提出宝藏问题并指导学生利用BBs论坛进行讨论

  学生在论坛里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习网站论坛

  通过自主交流,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线测试,评价及反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利用学习网站制作一些简单的训练题目

  独立完成在线的测试

  学习网站

  及时反馈课堂学习效果。

  6、课后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布置课后任务:在网络上收集推理分析的相关例子,在学习网站的论坛上讨论。

  记录要求,并在课后完成。

  网络资源和学习网站

  通过课后的任务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把思维训练延续到课堂外。

  高二数学教案 篇11

  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前提条件a=(x1,y1),b=(x2,y2),其中b≠0

  结论当且仅当x1y2-x2y1=0时,向量a、b(b≠0)共线

  [点睛](1)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还可以写成x1x2=y1y2(x2≠0,y2≠0),即两个不平行于坐标轴的共线向量的对应坐标成比例;

  (2)当a≠0,b=0时,a∥b,此时x1y2-x2y1=0也成立,即对任意向量a,b都有:x1y2-x2y1=0?a∥b.

  [小试身手]

  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已知a=(x1,y1),b=(x2,y2),若a∥b,则必有x1y2=x2y1.()

  (2)向量(2,3)与向量(-4,-6)反向.()

  答案:(1)√(2)√

  2.若向量a=(1,2),b=(2,3),则与a+b共线的向量可以是()

  A.(2,1)B.(-1,2)C.(6,10)D.(-6,10)

  答案:C

  3.已知a=(1,2),b=(x,4),若a∥b,则x等于()

  A.-12B.12C.-2D.2

  答案:D

  4.已知向量a=(-2,3),b∥a,向量b的起点为A(1,2),终点B在x轴上,则点B的坐标为________.

  答案:73,0

  向量共线的判定

  [典例](1)已知向量a=(1,2),b=(λ,1),若(a+2b)∥(2a-2b),则λ的值等于()

  A.12B.13C.1D.2

  (2)已知A(2,1),B(0,4),C(1,3),D(5,-3).判断与是否共线?如果共线,它们的方向相同还是相反?

  [解析](1)法一:a+2b=(1,2)+2(λ,1)=(1+2λ,4),2a-2b=2(1,2)-2(λ,1)=(2-2λ,2),由(a+2b)∥(2a-2b)可得2(1+2λ)-4(2-2λ)=0,解得λ=12.

  法二:假设a,b不共线,则由(a+2b)∥(2a-2b)可得a+2b=μ(2a-2b),从而1=2μ,2=-2μ,方程组显然无解,即a+2b与2a-2b不共线,这与(a+2b)∥(2a-2b)矛盾,从而假设不成立,故应有a,b共线,所以1λ=21,即λ=12.

  [答案]A

  (2)[解]=(0,4)-(2,1)=(-2,3),=(5,-3)-(1,3)=(4,-6),

  ∵(-2)×(-6)-3×4=0,∴,共线.

  又=-2,∴,方向相反.

  综上,与共线且方向相反.

  向量共线的判定方法

  (1)利用向量共线定理,由a=λb(b≠0)推出a∥b.

  (2)利用向量共线的坐标表达式x1y2-x2y1=0直接求解.

  [活学活用]

  已知a=(1,2),b=(-3,2),当k为何值时,ka+b与a-3b平行,平行时它们的方向相同还是相反?

  解:ka+b=k(1,2)+(-3,2)=(k-3,2k+2),

  a-3b=(1,2)-3(-3,2)=(10,-4),

  若ka+b与a-3b平行,则-4(k-3)-10(2k+2)=0,

  解得k=-13,此时ka+b=-13a+b=-13(a-3b),故ka+b与a-3b反向.

  ∴k=-13时,ka+b与a-3b平行且方向相反.

  三点共线问题

  [典例](1)已知=(3,4),=(7,12),=(9,16),求证:A,B,C三点共线;

  (2)设向量=(k,12),=(4,5),=(10,k),当k为何值时,A,B,C三点

  共线?

  [解](1)证明:∵=-=(4,8),

  =-=(6,12),

  ∴=32,即与共线.

  又∵与有公共点A,∴A,B,C三点共线.

  (2)若A,B,C三点共线,则,共线,

  ∵=-=(4-k,-7),

  =-=(10-k,k-12),

  ∴(4-k)(k-12)+7(10-k)=0.

  解得k=-2或k=11.

  有关三点共线问题的解题策略

  (1)要判断A,B,C三点是否共线,一般是看与,或与,或与是否共线,若共线,则A,B,C三点共线;

  (2)使用A,B,C三点共线这一条件建立方程求参数时,利用=λ,或=λ,或=λ都是可以的,但原则上要少用含未知数的表达式.

  高二数学教案 篇12

  课题:命题

  课时:00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引入: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二、新课教学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讨论、判断: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抽象、归纳:

  1、命题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5)=-2.

  (6)x>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解略。

  引申:以前,同学们学习了很多定理、推论,这些定理、推论是否是命题?同学们可否举出一些定理、推论的例子来看看?

  通过对此问的思考,学生将清晰地认识到定理、推论都是命题.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一个定理或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结合学生所举定理和推论的例子,让学生分辨定理和推论条件和结论,明确所有的定理、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紧接着提出问题:命题是否也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呢?

  2、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定义:从构成来看,所有的命题都具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在数学中,命题常写成“若p,则q”或者“如果p,那么q”这种形式,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结论.

  例2: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判断各命题的真假.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行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3)若a>0,b>0,则a+b>0.

  (4)若a>0,b>0,则a+b<0.

  (5)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此题中的`(1)(2)(3)(4),较容易,估计学生较容易找出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其中设置命题(3)与(4)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两个例子的比较,学更深刻地理解命题的定义——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不管判断的结果是对的还是错的。

  此例中的命题(5),不是“若P,则q”的形式,估计学生会有困难,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已知的事项为“条件”,由已知推出的事项为“结论”.

  解略。

  过渡:从例2中,我们可以看到命题的两种情况,即有些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而有些命题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有了对命题的一种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

  3、命题的分类

  真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不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强调:

  (1)注意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如:“作直线AB”.这本身不是命题.也更不是假命题.

  (2)命题是一个判断,判断的结果就有对错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命题、假命题的的概念,强调真假命题的大前提,首先是命题。

  判断一个数学命题的真假方法:

  (1)数学中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

  (2)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例3:把下列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3)对顶角相等。

  分析:要把一个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关键是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写成“若条件,则结论”即“若P,则q”的形式.解略。

  三、巩固练习:

  P4第2,3。

  四、作业:

  P8:习题1.1A组~第1题

  五、教学反思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学习内容.

  1、什么叫命题?真命题?假命题?

  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3、怎样将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

  4、如何判断真假命题.

  高二数学教案 篇13

  一、课前准备:

  【自主梳理】

  1.对数:

  (1) 一般地,如果 ,那么实数 叫做________________,记为________,其中 叫做对数的_______, 叫做________.

  (2)以10为底的对数记为________,以 为底的对数记为_______.

  (3) , .

  2.对数的运算性质:

  (1)如果 ,那么 ,

  .

  (2)对数的换底公式: .

  3.对数函数:

  一般地,我们把函数____________叫做对数函数,其中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______.

  4.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a1 0

  图象性

  质 定义域:___________

  值域:_____________

  过点(1,0),即当x=1时,y=0

  x(0,1)时_________

  x(1,+)时________ x(0,1)时_________

  x(1,+)时________

  在___________上是增函数 在__________上是减函数

  【自我检测】

  1. 的定义域为_________.

  2.化简: .

  3.不等式 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__.

  4.利用对数的换底公式计算: .

  5.函数 的奇偶性是____________.

  6.对于任意的 ,若函数 ,则 与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活动:

  【例1】填空题:

  (1) .

  (2)比较 与 的大小为___________.

  (3)如果函数 ,那么 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__.

  (4)函数 的奇偶性是___________.

  【例2】求函数 的定义域和值域.

  【例3】已知函数 满足 .

  (1)求 的解析式;

  (2)判断 的奇偶性;

  (3)解不等式 .

  课堂小结

  三、课后作业

  1. .略

  2.函数 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__.

  3.函数 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

  4.若 ,则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

  5.设 则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

  6.设函数 ,若 ,则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

  7.当 时,不等式 恒成立,则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

  8.函数 在区间 上的值域为 ,则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

  9.已知 .

  (1)求 的定义域;

  (2)判断 的奇偶性并予以证明;

  (3)求使 的 的取值范围.

  10.对于函数 ,回答下列问题:

  (1)若 的定义域为 ,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2)若 的值域为 ,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3)若函数 在 内有意义,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四、纠错分析

  错题卡 题 号 错 题 原 因 分 析

  高二数学教案:对数与对数函数

  一、课前准备:

  【自主梳理】

  1.对数

  (1)以 为底的 的对数, ,底数,真数.

  (2) , .

  (3)0,1.

  2.对数的运算性质

  (1) , , .

  (2) .

  3.对数函数

  , .

  4.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a1 0

  图象性质 定义域:(0,+)

  值域:R

  过点(1,0),即当x=1时,y=0

  x(0,1)时y0

  x(1,+)时y0 x(0,1)时y0

  x(1,+)时y0

  在(0,+)上是增函数 在(0,+)上是减函数

  【自我检测】

  1. 2. 3.

  4. 5.奇函数 6. .

  二、课堂活动:

  【例1】填空题:

  (1)3.

  (2) .

  (3)0.

  (4)奇函数.

  【例2】解:由 得 .所以函数 的定义域是(0,1).

  因为 ,所以,当 时, ,函数 的值域为 ;当 时, ,函数 的值域为 .

  【例3】解:(1) ,所以 .

  (2)定义域(-3,3)关于原点对称,所以

  ,所以 为奇函数.

  (3) ,所以当 时, 解得

  当 时, 解得 .

  高二数学教案 篇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②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的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三、教法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难点:循环结构中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求新

  引例:写出求 的值的一个算法,并用框图表示你的算法。

  此例由学生动手完成,投影展示学生的做法,师生共同点评。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求创。

  设计引例的目的是复习顺序结构,提出递推求和的方法,导入新课。此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生保持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讲授新课

  1、循序渐进,理解知识

  【1】选择“累加器”作为载体,借助“累加器”使学生经历把“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过程,同时经历初始化变量,确定循环体,设置循环终止条件3个构造循环结构的关键步骤。

  (1)将“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缘由及转化的方法和途径

  引例“求 的值”这个问题的自然求和过程可以表示为:

  用递推公式表示为:

  直接利用这个递推公式构造算法在步骤 中使用了 共100个变量,计算机执行这样的算法时需要占用较大的内存。为了节省变量,充分体现计算机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重复计算的优势,需要从上述递推求和的步骤 中提取出共同的结构,即第n步的结果=第(n-1)步的`结果+n。若引进一个变量 来表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则第n步可以表示为赋值过程 。

  (2)“ ”的含义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计算机中累加器的工作原理,借助形象直观对知识点进行强调说明① 的作用是将赋值号右边表达式 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 。

  ②赋值号“=”右边的变量“ ”表示前一步累加所得的和,赋值号“=”左边的“ ”表示该步累加所得的和,含义不同。

  ③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 在数学中是不成立的。

  借助“累加器”既突破了难点,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 中 的变化和 的含义。

  (3)初始化变量,设置循环终止条件

  由 的初始值为0, 的值由1增加到100,可以初始化循环变量和设置循环终止条件。

  【2】循环结构的概念

  根据指定条件决定是否重复执行一条或多条指令的控制结构称为循环结构。

  教师学生一起共同完成引例的框图表示,并由此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循环结构的概念。这样讲解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同时使学生体会了问题的抽象过程和算法的构建过程。还体现了我们研究问题常用的“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

  2、类比探究,掌握知识

  例1:改造引例的程序框图表示①求 的值

  ②求 的值

  ③求 的值

  ④求 的值

  此例可由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师生共同点评完成。

  通过对引例框图的反复改造逐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循环结构,体会用循环结构表达算法,关键要做好三点:①确定循环变量和初始值②确定循环体③确定循环终止条件。

【高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高二数学教案01-05

2021高二数学教案09-01

人教版高二数学教案02-10

人教版高二数学教案范文09-29

高中高二数学教案02-25

高中高二数学教案3篇11-02

高中高二数学教案(3篇)11-03

一个数乘以小数高二数学教案02-23

数学教案-数学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