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 1
教学内容:
1、教学图形放大、缩小的含义,比例的意义。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解决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实际问题。
3、教学比例尺的知识和实际应用。
4、实践活动《面积的变化》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数与代数”领域的比例知识,还教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放大或缩小,以及比例尺的知识,把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是教材的一大特点。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认识比例的现实素材,比例能揭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数学含义,而且解决图形放大或缩小、比例尺的实际问题要应用比例的知识。把两个领域的内容融合能发挥数形结合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还编排了实践活动《面积的变化》,研究图形放大或缩小时边长与面积的变化关系。
1.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2.联系实际,发现和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3.以图形的放大、缩小为基础,教学比例尺。
4.进一步研究图形放大,发现面积与长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总课时:
7课时
教学内容
p38、39 “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活动改进意见
一、情境引入
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分析题意: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图1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图2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数据比较: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缩小。尝试练习: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引导尝试: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再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2)探索规律: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3)教学“试一试”师: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三、练习提高
做“练一练”;做练习九第1、2题。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四、总结评价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读题。在小组里说一说“按3:1放大”的含义,再全班交流。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小组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发现?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谁来描述一下!出示多媒体课件,56页生活情境图。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有的是把物体放大了,有的是把物体缩小了
2、学生举例,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这些现象也包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例4.)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
学生小组自由谈。正方形边长3个方格、长方形长6个方格,宽3个方格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个方格、6个方格。
2、理解要求。
(1)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2)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1)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把正方形按2:1放大呢?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2)汇报:原来的边长是3个方格,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格。
(3)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
(4)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
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5)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1)接下来我们继续按照2:1放大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你觉得需要知道些什么条件呢?点名学生回答。
(2)下面就按照你们的方法放大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吧,请画在方格纸上。
(3)学生汇报画法
(4)观察放大后的直角三角形,相邻的两条直角边放大了2倍,那么他的斜边也放大了2倍吗?你怎么知道的?汇报测量结果。
5、置疑。
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3)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4)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5)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图形变大了,但形状没变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
1、出示缩小的要求。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2、说说对1:3的理解
3、学生作图,并相互检查。
4、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并说说是怎么画的。(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
5、观察原图和缩小后的图形。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按3:1画出下图
6、 总结发现。
(1)学生讨论。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2)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所得的图形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三、巩固应用
画一画,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画完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画法。
1、按4: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并说理由。
2、按1:2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3、按1:2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4、下面哪个图是图形A按2:1扩大后得到的图形?
5、按3: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主要是评价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对放大和缩小图形的画法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到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现象,只要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们就能创造许多新鲜有趣的事物,用以丰富和美化我们的生活。
五、课堂作业:
课本1、2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 3
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难点:
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按一定的比把实际距离进行放大或缩小。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P55的图。
2、说说图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土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新授
1、教学例4
(1)出示例4,让学生说说题中要求的按“2∶1”放大图形什么意思?(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学生尝试着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3)画直角三角形时,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再连成封闭图形就可以了)画完后通过量一量的方式,发现放大后的斜边的长度也是原来的2倍。
(4)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说说有什么变化?(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2、例4的延伸
(1)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的出:A、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
B、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2)学生独立画出缩小后的图形,指名投影展示。
3、归纳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4、学生独立完成书P57的“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P60练习九第1题,找出图形A放大后的图形。
2、教科书P60练习九第2题。
四、总结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 4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 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教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3分)
1. 课件出示主题图。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生:…
通过谈话,引入课题:图形放大与缩小
2.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 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二)自主学习(10分)
1.课件出示例4:
思考: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如何按2:1放大图形?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动手画一画。
(2)汇报展示:先让生说一说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是怎样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的?边展示边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说一说为什么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两倍,连接两个端点后斜边也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可采用什么方法验证?
生:量一量
(3)共同小结:将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只需把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即可,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2.延伸: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试着画一画。(方法同上)
3.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课件出示:原图→放大后的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交流后汇报。
师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三)合作交流(10分)
先独立完成下面各题,再进行小组交流(c2展示)
1.比例尺1:2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这是把原来的图形( )倍。
2.比例尺200:1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这是把原来的图形( )倍。
2、按 1 : 3 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四)质疑探究(5分)
什么样的比是放大?什么样的比是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五)总结检测(12分)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你表现如何?你有什么体会?
2、检测
第60页做一做
第63页第1题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1放大就是把各边放大原来的2倍
1:3缩小就是各边是原来的1/3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难点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小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因为纸卡上的字为小五号字,所以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到底写的是什么?
为什么纸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25分钟)
1.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2)提问:上面物体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将预置在电脑中的一幅图片,通过拉动鼠标的方式,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图片。
2.操作探究,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4。
(2)小组交流: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动手在教师发的方格纸上画图。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作品,交流画法。
(5)引导观察发现。
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内角、边长、周长方面观察)
②深化小结:每个图形各边的长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内角不变。图形变大,但形状不变。
3.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缩小的含义。
(1)提问: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猜一猜)
(2)学生动手画一画。
(3)交流。(可课件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总结提升: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图形的各边的长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学案
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思考相关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1.(1)学生观察主题图,分辨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2)可以看出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映图表、灯光照出的影子都是把物体放大,而照相机照相是把物体缩小。
(3)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感知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2.(1)学生观看课件,获取相关信息。
(2)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3)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4)学生展示作品,交流画法。
(5)学生观察发现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
3.(1)学生猜想各个图形缩小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3)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4.学生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变化特点。
三、巩固练习。(6分钟)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63页第1、2题。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课后小结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各边的长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
教学中,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明白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研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特征,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各边的长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课后习题
1.你能举出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现象的例子吗?
2.(1)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15cm,将其按(4∶1)的比放大加工后,边长变为60cm。
(2)一个图形按3∶1放大后,图形的周长将扩大到原来的(3)倍,面积将扩大到原来的(9)倍。
3.将图形(1)按1∶2缩小,将图形(2)按3∶1放大。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把它按10∶1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答案:100×102=10000(cm2)
答: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厘米。
板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大小变了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形状没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 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图景
看上面的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例4: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直角思考: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直接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
是不是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可以了?
比较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让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图形的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
问题: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得出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独立完成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
2.总结
问题: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二、巩固练习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三、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 7
【教学内容】
《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6-58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
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自学内容】
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比例尺?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最简整数比。
3、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1)学生尝试独立求比例尺。
(2)汇报交流
50c:40=50c:4000c=1:80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求比例尺。
(1)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先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化成最简整数比。
(2)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比例尺是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
(3)比例尺可以怎样表示?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1:500000)或(线段比例尺)
2、求实际距离。
(1)在一副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大约是10c,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
(2)学生尝试独立列比例解答。
(3)汇报交流
(4)你觉得在求实际距离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实际距离一般用千米做单位。
3、求图上距离
(1)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你会画操场的平面图吗?
(2)学生尝试画操场的平面图。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画的?【根据图纸大小确定比例尺,可以是数值比例尺也可以是线段比例尺,根据所确定的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再画图,画图后还要标上比例尺。】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3页练习八第1题求比例尺。
2、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1题。
3、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课随想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能够根据给定的比例尺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给定的比例尺进行图形的精确放大与缩小操作,理解放大与缩小过程中图形形状不变、大小变化的.特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比例尺工具、练习纸、几何图形卡片(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引入:展示两张大小不同的同一建筑物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张照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引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新知探究
理解概念
讲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指按照一定比例改变图形的大小,但图形的形状不变。
举例:如果一个长方形的长是2cm,宽是1cm,我们按照2:1的比例放大它,那么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就是4cm,宽就是2cm。
学习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讲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可以通过计算每条边的长度变化来实现。关键是要确定放大或缩小的比例。
示范: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演示如何按照给定比例尺放大或缩小一个图形。
动手实践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卡片和比例尺工具,要求学生按照给定的比例尺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操作。
交流分享:完成后,各组选派代表展示作品,并分享操作过程中的体会和发现。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提供一系列题目,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比例尺对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并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拓展提升:设计一些综合性题目,如要求学生在给定的比例尺下,先对图形进行放大,再对放大后的图形进行缩小,观察并总结变化规律。
四、总结归纳
知识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方法及注意事项。
方法提炼:强调在放大与缩小过程中要保持图形的形状不变,只需改变图形的大小。
情感升华: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发现身边的数学美。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观察并记录下生活中遇到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实例,准备下节课分享。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按照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探索数学奥秘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掌握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比例尺在图形放大与缩小中的应用。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种放大与缩小前后的图形对比图)。
尺子、铅笔、橡皮等绘图工具。
预习任务单,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情境创设:展示一幅风景画和它的缩小版挂饰,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为什么小图能代表大图?”从而引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明确目标: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学习如何按照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
二、新知讲授(约15分钟)
定义解释:
放大:将图形的每一边都按照相同的倍数增长,使图形整体变大。
缩小:将图形的每一边都按照相同的倍数减少,使图形整体变小。
比例尺:表示图形放大或缩小倍数的一种工具,通常用“k:1”表示,其中k为放大或缩小的倍数。
示例演示: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正方形,分别演示如何按照2:1的比例放大和1:2的比例缩小该正方形。
强调在放大或缩小过程中,图形的形状不变,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比例尺应用:
讲解如何在纸上使用比例尺绘制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示例:给定一个边长为2cm的正方形,要求学生按照3:1的比例放大,并绘制出来。
三、实践操作(约15分钟)
分组活动: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不同形状的.图形(如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和比例尺要求。
要求学生按照给定的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图形,并绘制在纸上。
巡视指导:
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巡视,及时解答疑问,纠正错误操作。
四、展示交流(约10分钟)
作品展示:邀请几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明放大或缩小的过程。
互评互学:引导学生对其他组的作品进行评价,学习他人的优点,指出可以改进的地方。
五、总结提升(约5分钟)
知识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方法以及比例尺的应用。
思维拓展:提问:“如果给你一个复杂的图案,你如何准确地按照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它?”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找一幅自己喜欢的图片,按照自己设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绘制出来,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板书设计:
复制代码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概念1.放大:每一边按相同倍数增长2.缩小:每一边按相同倍数减少二、比例尺k:1三、方法1.确定原图形尺寸2.选择放大或缩小比例3.计算新尺寸4.绘制新图形四、注意事项1.保持图形形状不变2.正确使用比例尺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在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比例尺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未来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多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方法,并能准确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探索数学奥秘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掌握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方法。
难点:按比例准确地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理解图形放大缩小过程中形状不变但大小改变的特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种图形的放大缩小示例)
尺子、铅笔、橡皮等绘图工具
预习任务卡: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或场景体现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情境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放大缩小现象,如地图、照片、显微镜下的细胞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共同点。
提出问题:这些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我们需要对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揭示课题:引出本课主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新知探究(约20分钟)
概念讲解:
放大:按一定的比例使图形变大,但不改变其形状。
缩小:按一定的比例使图形变小,同样不改变其形状。
强调“比例”的重要性,介绍如何表示比例(如1:2, 2:1等)。
示例演示: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简单图形(如正方形)的放大与缩小过程,边演示边讲解如何确定放大或缩小后的边长。
引导学生观察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变化,理解形状不变、大小变化的特性。
动手操作:
分组活动:每组发放一张包含不同图形的纸张和绘图工具,要求学生按照给定的比例(如2:1)对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并画出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约10分钟)
基础练习:设计几道判断题和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图形放大缩小概念的理解。
综合应用:提供几个稍微复杂的图形,要求学生选择适当的比例进行放大或缩小,并画出结果。
分享交流: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放大或缩小过程中的思考和发现。
四、总结提升(约5分钟)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包括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方法总结:强调在放大或缩小图形时,要准确计算各边的长度,并保持图形的形状不变。
情感升华: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发现更多与图形放大缩小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观察家中或校园内的物体,找出至少三个体现图形放大与缩小原理的例子,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其放大或缩小的过程。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讲课心得11-10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反思05-0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04-30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范文04-28
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训练试题05-0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范文05-04
初中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设计05-05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