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精选16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1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总复习83—85页《正比例、反比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回顾与交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整理知识,形成系统。
(2)通过具体问题的认识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二) 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
通过复习与整理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并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函数打下基础。
(三)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学会区分正反比例。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重要的数学思想。
教法学法
自主复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互帮互学
教学准备
表格、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复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
②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
③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
④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
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一)比的知识:
1. 谁来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列举:“按比例分配”、“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例)
2. 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会比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3. 完成教科书p83“回顾与交流”的3题
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 )(( ))=( )÷( )(b≠0)教师问:
1. 你会填写这个的等式吗?学生填好后,再问:
2. 你的根据是什么?(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3. 那么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是什么?它们的区别呢?
4. b为什么不能等于0?小组议一议,再交流。
5. 谁来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它们有什么联系吗,谁来说说?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2)填空:( )(( ))=( )÷( )=(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尺的知识
什么是比例尺?
(四)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
(1) 小组合作:把有关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整理成知识网络图。
(2) 班内交流,全班分享
(3) 全班同学进行优化, 形成知识网络图。
变化的量---正比例(意义、图象、应用)--反比例(意义、图象、应用)---图形的放缩---比例尺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速度保持在100千米/时,说一说汽车行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用多种方式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1)学生独立思考
(2) 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a、自然语言
b、列表
c、画图
d、关系式
2.举出生活中正、反比例的例子
3.完成课本84页巩固与应用
独立完成,班内交流。
四、自主检测,完善提高:
判断并说明理由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 一捆100米长的电线,用去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
(3) 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4) 一个数与它的倒数。
五、完成后班内交流,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
比 比例、应用
分数、比、除法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
本课时有以下特点:
1、抓住复习起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讨论复习,既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查漏补缺。
2、借助表格的方式来整理复习,更直观地体会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点和不同之处。
3、能整合所有的知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知识。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 时间 路程
(2)单价 数量 总价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所行时间和所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因为路程和时间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0。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思考题。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书补充成c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枝数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
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
可以用 y/x =k (一定) 来表示。
三、巩固练习
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2、通过练习,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教学第46页内容。
教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铅笔的数量是7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
②总价是4、0的铅笔,数量是多少?
③铅笔的数量是3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②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二、练习讲授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说明为什么成正比例。
a、电是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
b、电费与用电量的比值总是相等的。
师生共同订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km,2小时行驶180km,3小时行驶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8小时行驶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③教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④教师: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和练习。
2、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做,后由老师抽查。在抽查第(1)小题时,多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做第(2)小题时应多让学生们交流。第(3)小题汇报时要求说出,你是怎样估计的,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估计的思维过程。
(3)解决教材49页第4题:
①投影出示书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
a、动手画一画,指名汇报图象特点。
b、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提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断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判断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三、课堂作业
1、根据x和y成正比例关系,填写表中的空格。
2、看图回答问题。
(1)在这一过程中,哪个量没变?
(2)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3)不计算,从图中看出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课堂小结:
教师: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正比例图像
图像: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4
教学内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比例的判断。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景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根据下面各题,先口答列式及得数,后说数量关系式。
1、 一列火车2 小时行驶2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一种布,买3米共要27元,平均每米布多少元?
3、 某印刷厂5天生产2.5万本练习册,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万本练习册?
师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二、引新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上面这些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关系等。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或者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正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新授
1、 教学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1)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
(2) 边观察边思考下面问题:
(1) 表中有哪几种量?这两促量有没有关系?
(2) 这两种量是怎样设化的?(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页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3) 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从表内找出几组相对应的两个数,求出比值,再比较比值的大小。指名口答,师板书:
90/1=90 360/4=90 540/6=90
(2)从下面的比式中,你能不能找出变化规律?这个90实际上就是这列火车的什么?(速度)
(3)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4) 小结。
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2、 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布店的柜台上,有像下面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数量(米) 1 2 34 5 6 7
总价(元)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2)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的数据。
(3) 回答下面风个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相等吗?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花布的什么?
(4) 小结。
花布的米和总价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 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 比较上面的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 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是什么?
(3) 师:例1中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保持一定。年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大家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4) 概括关系式:
Y/X=K(一定)
4、 教学例3。
出示例3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说说?指名口述、师帮助纠正。关系式是:总重量/袋数=每袋面粉重量(一定)
5、 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四、巩固练习
第13页做一做
五、 总结。
1、 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
2、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六、 作业: 完成练习六第1-3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页例1,第55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二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水费和用水量、总价和数量)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除了这两种量,我们还要遇到哪些数量呢?
教师: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用课件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几列数据,变成表。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
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
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板书:
2、教学试一试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第52页下面的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完成。
教师:你能用刚才我们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这个表格中的'数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扩大若干倍,路程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时间缩小若干倍,路程缩小相同的倍数。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时80 km,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教学议一议
教师:我们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两个问题,谁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个问题中都有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比值始终是一定的。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4、教学课堂活动
教师: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三、夯实基础,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题。
教师: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下面表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6
教学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生
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三要素可再省略:相关联;同时变化;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Y/X=K(一定)
(4)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征。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速度)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指导学生估算的方法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学生回答成正比例的理由时,语言表述不清楚,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正比例中的三要素来回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练习补充,可以从中挑选有关正比例的练习,其它可等学习反比例后再做。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相关联;同时变化;比值一定
x×y=k(定值)
教学反思:
反思的第(1)个问题是: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资料上解释: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算不算两种相关联的量?第(2)个问题是:类型过于多,到底怎么帮助学生整理方法。一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基本上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但是对于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孩子们还是感到困难,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上我处理的不够好。我要再去请教其他老师,吃透这个知识。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7
教学要求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同学们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同学们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二、新知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 ,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6
(1)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
路程
填表,思考:再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
(2)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教学例2
(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
数量1234567
总价8.216.424.632.841.049.257.4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米数=单价(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①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
②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③看书,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④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一定)
⑤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教学例3
(1)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2)学生讨论解答。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8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课件
二、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我们的楼房有多么高?
2、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楼房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三、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课件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 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 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 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四、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 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________一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关系。
(3) ______行驶的_____ 和 _____的 ________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
比例的方法解。
(2) 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判断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五、练习提高
1、 变式练习,出示课件
(1)例题改编
① 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 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 小结 :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基本练习,出示课件
3、实践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样测量和计算楼房的大概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得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
(2)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
(3)小组合作编题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解答的步骤怎样的呢?
七、课后反思
1、还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不会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的关系
3、列出的比例式不是正比例的形式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的例2,“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学难点:
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1、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2、折线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能否把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在折线统计图里表示出来呢?如果能,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的表格
根据表中列出的.两种量,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横轴和纵轴。
你能根据表中的每组数据,在方格图中找一找相应的点,并依次描出这些点吗?
2、学生尝试画出正比例的图像
3、展示、纠错
每个点都应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对应数值。
4、回答例2图像下面的问题,重点弄清:
(1)说出每个点表示的含义。
(2)为什么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3)你能根据时间(路程)估计所对应的路程(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
借助直观的图像理解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
三、巩固延伸
1、完成练一练
小玲打字的个数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打字数量和时间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估计小玲5分钟打了多少个字?打750个字要多少分钟?
2、练习十三第4题
先看一看、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要求学生说出估计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5题
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组织讨论和交流
4、你能根据生活实际,设计出两种成正比例量关系的一组数据吗?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同桌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10
教学内容:
P50第3——8题,正反比例关系练习。
教学目的:
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正确判断,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知识练习
1、正、反比例意义
提问: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用字母式子怎样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判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2、练:950第4题。
先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成什么比例?
三、综合练习
1、练习:P50第5题
想一想:这三种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
口答并说说怎样想的。
2、做练习十二第6题、第7题
第7题评讲时追问:在一个乘法关系式里,什么情况下某两个数成反比例:什么情况一某两个数或正比例?
3、做第8题
提问:从直线上看,支数扩大或缩小时,钱数分别怎样变化?
四、延伸练习
下面题里的数量成什么关系?你能列出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1、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0千米,2.5小时到达。
2、某工厂3小时织布1800米,照这样计算,8小时织布X米。
五、课堂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练习与测试》P25第五、六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94页“练习与实践”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理解。
2、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判断两个比能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与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知识。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学生交流
二、练习与实践
1.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点评。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
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
再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判断。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
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
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
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
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学生量出的图上距离。
利用的线段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
三、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习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12
教学目的: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正比例。
3、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互相依赖的变量,谁来举例子说一说都有哪些?
2、在这些互相依赖的变量中,有一些互相依赖的变量之间有着共同之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们,看谁在这节课里表现得最好。
二、新授
1、请同学打开书19页,看第一题。
(1)读题
(2)指导看图
请同学看书上左边的图像,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请同学在书上把表格填完整
(4)学生汇报
(5)仔细看(1)的表格和图像,想一想,哪个量是随着哪个量变化而变化的?怎么变化的?(正方形的周长是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正方形的周长是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的)
再看(2)的表格与图像,哪个量随着哪个量是怎样变化的?(正方形的面积是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的')
(6)看看这两个表格和图像,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相同么?(不一样,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也就是比值一定,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与边长的乘积,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的图像是一条曲线)
2、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式子
A、如果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那么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可以怎么表示(表示为s=90t)
B、如果用y和x表示两个变量,k表示他们的比值,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么?黑板板书y=kx(k 一定)(板书此关系式)
师:现在你们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么?下面我要考考大家,看谁能顺利过关?
汇报:(不成正比例,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的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的岁数与爸爸的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变量)
(3)师小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不但要看一个量是否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还要看这两个变量的比值是不是一定,比值变了就不成正比例。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 )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 )
(4)当平行四边形的底一定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对应的高。( )
3、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里的例子。看谁想得多?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关系,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情感态度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P39页表格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玩过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吗?我们一起来玩这个游戏。 请大家听清楚游戏规则:同桌两人为一组,一边进行游戏,一边用画 “正” 字的方法记录自己赢的次数,赢一次得5分,时间30秒。听明白了吗?
做好准备,游戏时间30秒,预备──开始!
秒表计时,开始游戏,教师巡视。 时间到,我来了解一下做游戏的情况:
请同学们注意,赢1次我们记 5分。下面请大家算一算你可以得多少分? 谁愿意说说自己的得分?
学生边说,教师边在电脑表格上填上数据
二、 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1、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表中有哪几种数量?
2、学生抢答:
赢的次数是 1,得分是 5;赢的次数是 2 时,得分是10 赢的次数是 6 时,得分成了多少?
我们再倒过来观察:得分是 20,赢的次数是 4;得分是15的时候,赢的次数是3;得分是多少的时候? ,赢的次数是 2
3、通过抢答:你发现了什么?
4、引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得分随着赢的次数的变化而变化,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把它们叫做相关联的量。(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5、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就像现在我发现每位同学都精神抖擞的样子,老师也感到上课的精神倍增一样。
三、创设情景,观察实验。
1、课件出示实验情景图并设问:从这张情景图中,你能看到了什么? 谁来说说
学生汇报(6个大小相同的圆柱型烧杯,一把直尺,带颜色的水)
2、由于这个实验现场做起来比较麻烦,所以我们借助电脑来完成它,好吗?
要求:一边仔细观察,一边记录实验数据。
水的体积是200毫升时,引导学生猜一下水的高度是多少?
四、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1、观察变量
我们一块来看一下实验结果:(课件出示实验报告单)
仔细观察分析实验报告单,独立思考以下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建议大家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分析实验报告单,可以从左往右,也可以从右往左。)
(1)表中反映了哪几种量?
(2)水的高度和体积这两种量有变化吗?
(3)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变化的?
小组汇报。(水的高度增加,体积随着增加,高度减少,体积随着减少,也就是说: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板书: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2、引导学生研究“定量”
(1)由统计表中的这两种量,你还能想到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统计表。
(2)你会算底面积吗?请一位同学说出底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3)通过计算底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4)介绍“一定”底面积都相等,也就是体积和高度的比值都相等,这种情况,数学上叫做“一定”。板书:“一定”
3、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1)再次观察统计表,每位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A、现在统计表中有几种量,哪种量是变化的?哪种量是不变的.?
B、体积和高度,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特征?
(2)汇报明确:高度和体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高度增加,体积随着增加,高度减少,体积随着减少。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3)揭示成正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
4、教学字母表达式
(1)描述正比例关系的这段话有点长,我们可不可以用字母表达式把它简明地表示出来?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试着用字母表示出正比例关系。
(2)学生汇报:
(3)同学们能不能结合刚才的实验数据,在小组内说说X、Y、K表示什么?
5、自学讨论
(1)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本上是怎样描述“正比例关系”的?自已勾一勾书,然后边读边思考:
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汇报明确
(3)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要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只有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才成正比例关系。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刚才大家学习的都很认真,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1、第一关:出示课本41页“做一做”
第(1)、(2)独立解答,第(3)题小组讨论,然后组织交流。
2、第二关:老师在生活中收集了三个例子,其中只有一个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订阅《学生天地》的数量和总价; 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第三关:拓展练习(根据教学时间机动安排) 已知X-Y=0,X,Y成正比例吗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14
教学内容:
P47~48,例7、正、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的:
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两种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学习例7
(1)认识:“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2)出示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回答。
(3)提问:谁能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
(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别表示两个表的内容。
当()一定时,()和()成()比例关系。
还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
(5)教师作评讲并。
(6)用图表示例7中的两种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描点、连线
观察:在表里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表示正比例关系的是一条什么线?A点表示什么?B点呢?
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右表。
3、正、反比例的特点(异同点)
由学生比、说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2、P49第1题。
四、课堂:
正、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P49第2题(1)(4)(5)(6)(9)
六、课后作业
1、P49第2题(2)(3)(7)(8)(10)
2、收集生活中正、反比例关系的量并分析。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4、已知圆柱体的体积和底面积,高度怎么求?
二、课程教学
1、出示例题1图:观察图中的小女孩在做什么,她前面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吗?水的体积和高度有什么规律?
让学生观察表格,分析数据的变化规律,将相应数据填写在表格内。
思考:再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高度变化,体积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高度和体积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高度和体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高度扩大,体积随着扩大;体积缩小,高度也随着缩小。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2、教学例2
出示例题图2:例1的实验结果可以用下面的图像表示:
(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cm,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225cm3的水有多高?
点拨:每一个红点对应的x和y值分别是多少?黑色图线上的点表示x和y的变化情况。因此,x=7时,y=175;当y=225时,x值对应的是9。
三、课堂练习
出示"做一做"内容: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形式,下面是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1)你能写出几组路程和相对应的时间的比?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说一说这个比值表示什么?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在下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相应时间的点,然后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并估计一下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提示:可以通过例题1、2,自己分析并解决。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提示和帮助。前面的(1)、(2)问题可以共同解决。(3)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分析。
四、课堂小结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16
教学目标:
1、知道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2、能写出实际问题中正比例关系与关系的解析式。
3、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于与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条件求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方法:
结构教学法、以学生“再创造”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函数的相关知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本章结构并让学生说出前三节的内容)
2、引入新课
就象以前我们学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容时一样,我们在学习了函数这个概念以后,要学习一些具体的函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
顾名思义,谁能根据这个名字,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能举出一些的例子?(学生完全具备这种类比的能力,所以要快、不要耽误太多时间叫几个同学回答就可以了。教师将学生的正确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注意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引导,看能否归纳出一般结果。)不难看出函数都是用自变量的一次式表示的,可以写成( )的形式。
一般地,如果( 是常数, )(括号内用红字强调)那么y叫做x的。特别地,当b=0时, 就成为( 是常数 )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06-20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1-28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03-06
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05-07
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02-04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04-11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5篇03-06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精选15篇03-07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精选17篇)12-08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5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