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

时间:2023-03-06 18:09:3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猜一猜和找规律。简单推理过程和找规律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列组合的数学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让学生学会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对所学知识基本上能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单元时,教学的重点要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事物的推理。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数学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实践活动,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1.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

  2.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在于如何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1.猜一猜(一)……………………………1课时

  2.猜一猜(二)……………………………1课时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2

  一、课前调节

  今天巢老师来跟大家一起上一节数学课,你们开心吗?在这节课上,巢老师希望你们能做到:“眼睛仔细看,耳朵仔细听,开动小脑筋。”相信自己能做到吗?

  二、讲授新课

  1、圆片出角

  师:我们先来活动活动手指,做个小手工吧!(出示圆片)老师这儿有个大圆片,看,老师将要干什么呢?

  师:(圆片对折两次)你能像老师这样折一折吗?试试看。

  师:请你像巢老师这样拿着,找到这儿(顶点位置),戳戳你的掌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请你说。为什么会有痛的感觉呢?

  生:它是尖尖的。

  师:接下来,从这个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再从这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说说这又是什么感觉呢?请你说。

  师:对的,这是直直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片轻轻夹到书中。

  师:现在,老师要把刚才我们摸的那部分描在黑板上,小朋友们,请看。想想,当老师把纸片移开后,留在黑板上的是什么图形呢?

  师:他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伙伴——角。(板书课题:角)

  2、图形出角

  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闹钟

  师:像角这种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请看大屏幕,小剪刀、三角形、小闹钟都跑出来了,它们都说自己身上藏着角,巢老师就是找不出来,你能帮巢老师找到它们身上的角吗?学生口答或是直接指出角,课件逐一显示物体面上的角(剪刀开口处有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了角)

  师:老师把它们身上的角画下来了,就是这样的。(课件出示)

  3、各部分名称

  师:继续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那几个部分组成?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留有时间,学生仔细观察)那么多想说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小朋友,谁有发现的?请你说,还有什么?

  师:是的,每个角都有一个点,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顶点。(齐读:顶点、角的顶点)角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直直的线我们把它叫做边,(齐读:边)这一条直直的线我们也把它叫做边。(同时在相应的位置板书顶点、边、边)我们通常用小圆弧作为角的标记。看一看,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儿呢?请你说,这是(顶点)?这是?(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这个角,谁来说?很好,谁来指一指黑板上这个角的顶点和边?你来。说的真好。

  4、画角

  师:想知道巢老师是怎样画出这些角的吗?好的,小朋友们,要看仔细哦。先画。(顶点)再画?(对,两条直直的线)这是顶点,这就是边。你能学着老师的样画出一个角吗?拿出作业纸,试试看。

  画完了吗?画完了就坐正。谁能将黑板上的这句话补充完整?问:角有()个顶点()条边。(板书这句话,多指名几位学生回答)

  5、辨角

  过渡:今天,还有位小伙伴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是谁?(小蜗牛)它也画了一些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角画的对不对?

  师:(课件出示)下列图形是角的在()里画笑脸,不是角的在()画哭脸。第一个……(重点讲述第二题)

  师:第二个图形为什么给它哭脸?(因为它有一条线是弯的)第二个……有人说笑脸,有人说哭脸,怎么回事?觉得是笑脸的举手,你的意思是它就是角了,请你说说你的理由。同意吗?又有人觉得它不是角,说说你的理由。听清楚了吗?谁能把话说的清楚些?谁能再说一遍,让大家都能明白?(反复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是的,角有一个角和两条边,而且这条边必须是什么样的?直直的第三个……第四个……为什么是哭脸呢?第五个……等等,它不是有两条直直的边吗?怎么不是角呢?

  师:你们的速度真快,老师必须送个你们个大拇指。

  总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一定要注意看是不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还要看这条边是不是直直的。

  6、数角

  过渡:为了感谢小朋友的帮忙,小蜗牛特地带来了礼物盒要送给大家,可是,它把密码忘了,盒子打不开了。你愿意帮它找回密码吗?小蜗牛说啊,只要你们能数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就能找到密码了,有信心吗?拿出作业纸,自己完成第二题。

  师:这个可不容易哦,我们要先判断它是不是角再来数一数,做完了还要记得再检查检查。重点讲述第一题。

  师:第一个图形有几个角?1个,同意吗?你上来指一指。还有吗?还有呢,你来指一指,一共3个。有谁反对?请你说。你说的真清楚,你来指给大家看看,哪条不是直的?有几个角?正确答案只有1个。

  总结:我们在找角的时候,也要记住了,角有尖尖的,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两条边必须是直直的。

  师:密码是什么?盒子打开了。

  7、找出身边的角

  过渡:小蜗牛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五角星,你喜欢吗?老师在这个面上找到了许多的角,你能找到吗?别着急,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角。下面仔细听,听巢老师是如何介绍这个角的.。我找到的是这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它的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你学会了吗?你能像巢老师这样介绍你所找到的角吗?好的,你来介绍。说的真不错。谁还找到了不同的角?你来介绍。声音真响亮啊。

  小朋友们的眼睛真厉害,能很快地找到图形中的角,其实,我们的身边处处存在着角,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找一找:和你的同桌找一找,我们的课桌上和教室内哪些物体的面上藏着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同桌互相帮忙。小朋友,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请你上来指一指。(纠正学生指角方法)学生若指出课桌的面、铅笔盒的面、黑板的面上有角就指出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的角是有区别的: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生活中如果做出尖尖的角就可能伤害到别人,所以工人叔叔就想办法将它磨圆了。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

  三、教学资源:

  计数器、例题插图等

  四、教学过程:

  一、迁移情境

  876—502 396—182 64—36 75—28

  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计算,教师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时应及时评价。

  二、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昨天在美丽的图书馆里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呢!

  出示已经解决的一些问题:民间故事书和童话书一共有多少本?民间故事书与儿童小说一共有多少本?童话书和儿童小说有多少本?儿童小说比童话书多多少本?

  提问:你们知道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呢?

  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书多多少本?民间故事书比童话书少多少本?

  那么我们一个一个问题来解决吧!

  三、合作探索

  1、要解决“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书多多少本?”这个问题,你准备怎样列算式?

  提问,接着让学生先试着计算这道题,同时指名两人板演。

  引导学生思考:这道减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减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335—185=

  百 十 个

  3 3 5

  —1 8 5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十位上3减8不够减,怎么办呢?我们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呢?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

  然后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试着把这道题做完,并结合板演让这两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提问:那么要求“民间故事书比童话书光多少本?”这个问题的算式又该怎样列,你知道吗?

  请大家独立解答。

  评析时请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3、小组交流,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低位算起。

  (3)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后再减。

  4、指导验算

  提问:你会验算这两道题吗?请你选择其中的一道进行验算。

  四、自主练习

  1、谈话:今天啄木鸟诊所来了几个病号,请大家当一回医生,给这些病号检查它们为什么会生病?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2、谈话:小朋友们做题非常仔细,不信大家给小博士亮亮相。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3、谈话:在动物园里,一只长劲鹿在笑话一只不知自己身高是多少的大象,大象请大家帮忙来了。

  出示图。长劲鹿说它的身高是610厘米,大象只知道自己比长劲鹿矮370厘米,你们能帮大象这个忙吗?

  五、收获提炼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六、深化提高

  “想想练练”第2题。

  教学板书:

  退位减

  335—185=150(本) 210—185=25(本)

  335 210

  — 185 —185

  150 2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结合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练习中积累学习情感,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和开放题的解答。

  教学资源:

  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引导:这几天,小朋在的学习非常出色,数学乐园里的熊博士要邀请大家去数学乐园游玩呢!大家想不起去啊?

  二、自主练习

  1、谈话:大家一起做做热身运动。出示口算卡片。

  17—8 13—7 18—9 15—8

  口算后,出示熊博士情境图:起点处(想想练练第5题)

  熊博士告诉大家:要想进入下一站就必须顺利过这一关哦!

  根据熊博士的提示:说说第二行的几道题你是怎样做的?

  让学生合作讨论:每组上下两道题之间有会长我别与联系?

  你能很快知道这几组题的结果吗?

  2、谈话:我们已经顺利到达第一站了(出示情境图)一起看动物们正在干什么?都要去哪儿呢?

  学生分组讨论:谁跑得最快?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谁能知道它们都要跑多远的路才能从起点出发到达游泳池呢?

  你们能否知道它们分别还要走多少米就到游泳池了呢?

  然后请学生动手试一试。

  3、谈话:来到了竞技站了,熊博士要求大家认真列出竖式计算后再计算结果填在书上。

  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表扬做得既对又快的学生。

  三、综合练习

  1、提问:出示“想想做做”第8题情境图。

  你们能不能算出二班学生收了废旧电池多少节吗?

  除此之外,你还能求出什么问题?

  教师谈话:确实有那么一些少先队员一直很注意保护环境,总是将废旧电池收集起来,老师相信我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也会像他们那样都能坚持保护环境,对吗?

  2、出示“想想做做”第9题情境图。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们知道原来人类在太空生活的记录是多少天?

  这位女宇航员她在太空中生活了多少天?

  她把记录提高了多少天?

  引导学生理解: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这位女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天数比169天多了多少天?

  接着让学生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四、思路拓宽

  谈话: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文化的不断提高,一座座电视塔和高层建筑拔地而起。这不,我们来到数学乐园里的信息站了,大家一起看,出示情境图。

  你们能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提出一些减法计算的问题,并且着解决这些问题吗?小组里互相交流后全班交流。

  五、通过游玩,你获得了哪些本领呢?

  教学板书:

  退位减

  713—329=384

  713 384

  — 329 验算 —329

  384 713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

  2、通过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的对比练习,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些算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体验算法的发展过程。

  3、通过一些活泼、新颖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形成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不退位减和退位减进行对比练习。

  含有多余信息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资源:

  计数器、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引导:史努比非常喜欢和我们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可是今天它因为有事不能来到我们班了。不过,它告诉了我好几个秘密,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秘密呢?

  二、专项练习

  1、练习四中第1题(口算)

  用卡片出示

  教师引导:史努比告诉我它用了3分钟就完成了这些口算题,你们行吗?

  学生口算,口算后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重点巩固理解一百几十减几十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

  2、练习四中第2题(笔算)

  教师引导:史努比告诉我:它在计算时错了一道题,我们的小朋友可要小心啊,争取一道也不错。你们能行吗?老师相们你们一定能行。

  (1)分组练习。让学生在本子上先练习第一组3小题,分别指名3位学生板演。再练习第二组3小题。

  (2)讨论比较: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这两组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一下它们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分组讨论一下。

  (3)集体点评。评析笔算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三、综合练习

  1、练习四中第3题

  我们已经知道在做计算题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史努比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它告诉我这几道题一点儿也没有错,我相们我们小朋支一定不会输给它的。

  (1)指名3人板演。

  (2)让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3)对出现的错误及时改正,并强调学生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2、练习四中第5题

  (1)出示情境放大图。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图意:河西村有28户人家,116人,花园村再增加22人,就和河西村的人数一样多,要求花园村有多少人?

  (2)引导有困难的学生理解:“花园村再增加22人,就和河西村人数同样多”的意思。

  (3)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先列出横式,再用竖式计算。

  (4)集体校对。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5)告诉学生:这儿有一个信息我们没有派上用场,并让学生找出是哪个条件。提醒学生在解决这些些问题时应学会正确地选择信息。

  四、收获提炼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把取得的成绩和史努比比较一下,怎么样?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五、拓展提高

  练习四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做后集体评析,对错误较多的应注意指导。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四册第68―7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1、认识角。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1、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会比较角的大小。

  学具教具准备:

  钉板、皮筋、彩纸、硬纸条、折扇、剪刀、三角板、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再过几天就是小明的生日了。星期天,小红和小华相约在一起做一些漂亮的手工作品送给小明作生日礼物。瞧,他们做得多认真啊!(出示主题图) 桌面上有很多物品,仔细看,这些物品上有没有我们以前认识过的图形啊? (闹钟的面是圆形、纸工袋的面是长方形……) 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出示剪刀、三角板、闹钟图) 评:教师创设小明过生日这一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 在观察各种实物图形的`基础上 ,教师的一句简短的问话“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角的特征

  1、认识角。 到底新朋友藏在哪儿呢?(拿出剪刀,开、合)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电脑闪现) 三角形纸上也有角。(拿出三角形纸指)三角形的这里也是一个角。(电脑闪现) 剪刀、三角形纸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电脑闪现) 我们一起来看这三个角。(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 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有什么特点呢?(相交于一点,两条边都是直的……)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75页内容,树林医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用纸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比多少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红色、绿色的纸条,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复习旧知。

  昨天学习的.数量关系:多的=少的+相差的,以及

  少的=多的相差的。

  三、自主练习

  1.第3题。

  让学生先说信息,再借助纸条来列算式。集体订正,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第4题。

  游戏:先看懂图意,明白小芳说的话(我卡片上的数比你的大65,它是多少?)

  3.第5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动物种类的资料,从中获得数学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解决。

  4.第6题。

  让学生先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再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7

  设计说明

  在人类的智慧生长期,有5种表征系统在起作用,即动作表征、表象表征、符号性表征、口头语言表征和现实情境表征。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就要灵活地实现5种表征之间的转化。因此,在本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多种表征之间的转化,让学生借助学具分一分、摆一摆,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并结合动作,用语言说清楚,从而加深理解。

  1.在操作中体会和感悟。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一边分一边说,反复强调“每2个一份”,体会这种分法与前面所学的分法的不同,同时理解不管分的结果是几份,每份一定是同样多的,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2.重视动作表征或符号性表征到口头语言表征的转化。

  在分一分、摆一摆等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填一填、说一说,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语言表述,为学习除法的含义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旧知迁移

  1.复习平均分的含义:昨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什么叫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复习平均分的方法:二(1)班的小朋友要去科技馆参观,买了好多食品,昨天我们帮他们分了一些,现在还有8个果冻,要平均分给4名同学,各小组帮着分一分,然后说一说每名同学分了几个果冻。

  3.学生以组为单位,用小棒代替果冻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

  4.导入新课: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把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的方法,现在老师要把这道题改一改,请同学们动脑思考,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出示教材10页例3文字部分)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以继续参观科技馆为线索,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然后把学生熟悉的问题进行改编,提出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探求新知,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经历包含分的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分的过程及结果。

  (2)学生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一边分一边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然后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4份。)

  2.探究包含分的含义。

  (1)(课件出示例3分果冻的直观图)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果不动手分,你能知道这个问题的结果吗?

  (2)学生讨论,然后汇报方法。

  方法一:刚才把8个果冻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2个,要是每2个一份,一定是分成4份。

  方法二:8个果冻,每2个一份,8能分成4个2,就是能分成4份。

  (3)教师小结:这位同学能动脑思考,把这个问题想成8里面有几个2,真棒!这道题实际上就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成4份。

  3.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卡,探究平均分和包含分的区别与联系。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一份,8个能分成这样的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8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逻辑推理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为打好这个基础,本设计注重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并学会用语言表述推理过程。

  1.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兴趣,经历推理过程,理解推理含义。

  低年级的学生对游戏永远充满了兴趣。首先出示双胞胎的照片,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猜想,进而引导学生了解要想猜对必须要有提示,体验所给的提示不同,所猜的结果也不一样,调动学生猜的兴趣和积极性。然后通过猜书活动、填数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判断并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推理过程,并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即推理就是我们根据已知条件获得一个结论的方法。

  2.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并学会用语言表达推理过程。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由于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借助语言表述,因此本设计注重引导他们借助表格来推理,也可以借助连线来推理,简化了推理过程,感受思考问题方式的多样性和简洁性。同时培养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提示,清晰地表述自己在推理过程中的想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想得清,才能说得明。最后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一部分空间让其交流、表达,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表格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导语: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课件出示),你能分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汇报)

  生:我分不清,因为他们长得一模一样。

  2.过渡:老师帮你们一下。(课件演示)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们能分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说明理由,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3.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种推理方法叫排除法。你们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思维过程叫推理。其实这样的推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生活中有许多的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条件来进行推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推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引入,判断哪个人是哥哥,哪个人是弟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教学教材109页例1。

  1.课件出示教材109页例1,整理信息。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把整理出的数学信息进行交流。

  (2)学生反馈: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 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问题是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3)教师提示:刚才的这段话里包含着一些信息,我们需要把这几句话整理一下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是整理信息。

  2.探究方法。

  (1)教师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

  预设

  生1:可以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根据条件连线。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就直接连线,剩下的小丽和小刚就只能连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说她拿的不是数学书,那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把小刚和数学书连上。最后把小丽和品德与生活书连上。

  生2:通过分析,我知道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小丽和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说她没拿数学书,那就是说小丽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则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3.明确思考关键。

  (1)质疑:为什么几位同学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时都从“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开始呢?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明确推理应抓住关键信息,层层分析,最终推导出结论。

  (3)师生共同总结:推理时,一般先找到最关键的条件,根据这个条件往往能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推理。实际推理时,方法有很多,边读边思考是推理的一种方法。连线法和列表法能让我们的推理过程更简洁、直观,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推理方法。

  二、教学教材110页例2。

  1.课件出示教材110页例2。

  (1)读题思考,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提示:你们首先能确定哪行哪列的数?

  (先看哪一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

  A是几?你是怎么想的?B是几?你是怎么想的?接着该怎么填?

  2.探究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指名汇报。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学生交流想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0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3、使学生学会倾听并能够和同学进行有效交流。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学情分析:

  学生认读时间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出错,所以这节课要多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

  1、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快乐学数学的时间了。今天,老师把我们的一位老朋友青请到了课堂上。走,一起去微课视频里和它见见面吧。

  (播放微课视频。)师:看完了这段视频,老师想问问你们的老朋友时钟在生活中都有什么用途啊?设计意图: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2、师:聪聪也是一位会记录时间的孩子,上个星期天,聪聪过得非常快乐,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他都做了些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每张照片,看看他们什么时刻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知道图中聪聪在干什么。

  师:你们很会描述图片中的时刻和活动,那你能给这四幅图排排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时刻的先后顺序。

  二、新授。

  1、师: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么多关于时间的信息,如果老师想知道聪聪玩碰碰车需要多长时间,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需要知道事件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那“用了多长时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开始时刻到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出了聪聪玩碰碰车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到底怎么求出来呢?请大家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一,自学这部分内容。

  学生自主尝试根据提示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问题。

  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数法:从开始时刻往后数时间,一直数到结束时刻,分针走过3大格,每大格表示5分,一共经过15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9时45分-9时30分=15分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相同才能相减。

  师:求出来的15分也是时刻吗?师生共同探讨时刻和时间的区别:时刻是指一天中某一特定的时间点;

  时间是指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的间隔。

  2、师:通过自主学习,我们知道了聪聪玩碰碰车用了15分。如果老师还想知道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学生找出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同样我们可以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这个问题。先来试试数数法吧。

  先让学生尝试数出分针走了几大格,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师:大部分学生没有数出来,没关系,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小妙招:先找出一个中间时刻,把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数,再相加。我们就能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了。想不想试一试?请学生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二自学这一部分内容。

  在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一数:从开始时间9:10数到中间时刻10:00,经过50分,在从10:00数到结束时刻10:30,经过30分,一共经过80分。

  还可以从9:10数到10:10,经过60分,再从10:10数到10:30,经过20分,一共经过80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10时30分-9时10分=1时20分师:为什么数数法和计算法得出的结果不一样?是算错了吗?引导学生推导出80分=1时20分。

  3、师:你们真聪明,老师想考考大家,如果聪聪和爸爸因为堵车9:50才进入公园,还是10:30离开,你能用计算法求出来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吗?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吧。

  10时30分-9时50分=40分分不够减,要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小结:我们通过自学探讨了计算法的两种情况,当结束时刻里的分够减,直接相减;

  当结束时刻里的分不够减,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3、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自主学习,你们肯定对时间有了一定的概念。接下来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一估聪聪做下面事情需要多长时间吗?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

  1、生自主完成练习单上习题1。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计算过程。

  2、师:请你们当时间小管家,安排一下自己的时间吧。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时间安排。

  四、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货?你有什么想对时间说的吗?生自由回答。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 110页例 2

  教学目标:

  1. 通过数独游戏, 经历稍复杂的推理过程, 获得更多简单推理的经验, 培养有序、 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并且能用简洁的语言 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

  3.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用途,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学会合理的推理方法进行全面、有序的推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方向。

  同学们,你们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在玩这个游戏时有什么规 则和技巧呢?

  看来,只有熟悉游戏规则,掌握技巧才能玩好游戏。这节课,我们也来玩一 个叫数独的游戏。 (板书:数独)

  二、从简引入,初探技巧。

  1、课件出示:

  在右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 1~3这三个数,并且每个

  数在每行、每列中都只出现一次。 “?”应该是几呢?

  2、谁来说说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题你会填吗?在练习纸上试试看。

  3、汇报:你怎么想到要在“?”处填 3呢?

  :根据游戏规则, 观察行和列, 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必须出现两个不同的 数才能准确填写。先填出能确定的.空格,然后根据规则,补填其他空格的数。 (板书:先填能确定的空格。 )

  三、迁移类推,学习新知。

  同学们, 我们已经会做三行三列的数独了, 那么四行四列的数独你们敢挑战 一下吗?

  1、出示例题,生读游戏规则。

  刚才我们在做三行三列的数独游戏时, 先填的空格所在的行和列里必须出现 两个不同的数。 我们猜想一下:要做四行四列的数独, 先填的空格所在的行和列 里必须要出现几个不同的数?(板书:出现不同的三个数)观察数独盘,你能直 接确定 B 是多少吗?为什么?

  2、那么,这个数独盘面上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里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 所以,我们可以确定这个空格是几?那接下来,你能确定 B 是几了吗?

  3、 掌声为我们喝彩!真是太厉害了,刚才,在无法直接确定 B 是几时, 我们是怎样做的? (看有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 不同的数)对, 凡是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在 3个不同的数,那我们 就能直接确定这个空格是几, 也就是先填能确定的空格, 再来解决我 们所需解决的问题。

  4、翻开数学书 110页,我们刚才所解决的问题就是书上的例 2。 大家看看,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掌握了四行四列的数独技巧,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看你是否已学会?

  1、数学书 110页,做一做。

  2、介绍四宫格、六宫格、九宫格。

  五、全课,畅谈收获。

  同学们, 今天我们玩了这么多的数独游戏,现在谁能谈谈你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吗?

  数独游戏就是应用我们上节课学的推理的方法来解决的。只要同学们掌握了方法,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一定能完成更多更难的数独。说不定你还能发现更好的方法呢。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经历求商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议中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诀和会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收集图画中的数学信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法:

  迁移法,观察讨论、比较分析法。

  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1、能较熟练地用7、8、9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

  2、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学生兴趣。

  1。对口令。

  二七()六九( )

  ()八五十六 六八()

  ()八三十二九九( )

  ()九四十五()七二十一

  2。口算。

  12÷6=( ) 36÷6=( )

  30÷5=( ) 24÷6=( )

  18÷6=( ) 8÷2=( )

  3÷1=( ) 12÷4=( )

  师: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求商的?

  生:想乘法口诀。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师:看来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用“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这些方法来求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们有信心学会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知道属于你们的节日吗?

  生:(六月一日儿童节)

  师: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小朋友正在布置他们的教室呢,同学们,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

  2。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爱心气球。)

  通过观察,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生: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

  生: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组。

  生: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每9个摆一行。)

  3。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4。学生汇报

  指名汇报问题,教师板书“平均每行几面?”“平均每组几个?”“可以摆几行?”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56÷8的口算方法。(从主题图中点取出例1)

  (1)请一人读题,提问:56÷8=?怎么解答列式?你能不能独立试着做做?(学生独立试算,并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6÷8的商,想()乘八得五十六,用乘法口诀想,就是()八五十六,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

  师:我们平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列玩算式要在后面写上什么?(单位)一起说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面)今天我们要探究学习的是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所以它的单位同学们在口头上说出来就可以了。下面的题目也一样,清楚了吗?

  2。(1)师:这56面小旗,要是挂成7行,平均每行几面?

  怎么列式?

  列出算式:56÷7= ,能用乘法口诀求出这个算式的商吗?

  让学生独立试算。

  (2)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比较56÷8和56÷7两个算式的联系。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口诀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

  4。完成主题图中另外两个数学问题。

  (1)男生一道,女生一道。教师巡视。

  (2)说说你是如何求出商的?

  5。小结: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我们把求商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课件:乘法口诀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一起读读。

  三、反馈练习(课件出示)

  1、选择题:用“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求商的算式是:

  A、7+9B、7×9C、36÷9D、63÷7

  2、请大家完成书上49页做一做的习题。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一组习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乘法算式里的积,在除法里做被除数。

  生:乘法算式里的因数在除法里做除数和商。

  生:这3个算式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乘法和除法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继续学习。

  3、巩固练习

  (1)练习:小猴摘桃子(课件9)

  师:其实,儿童节不仅是我们小朋友们喜爱的节日,就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也喜欢出来看热闹。这几只可爱的猴宝宝想在“六一儿童节”上给同学们送上又大又红的桃子,可是当他们来到桃树下面正准备上梯子的时候,才发现梯子上早已站好了除法算式,要算对了才能往上爬,小猴子怎么也算不出来,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帮帮小猴子?

  (2)练习:小猪吹泡泡

  出示课件10:小猪吹泡泡的情境

  师:小猴的问题解决了,小猪被同学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它特别吹了一些泡泡来送给大家,如果你们把提算对了泡泡会飞的又高又远。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3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

  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单吗?【评析: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

  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评析: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评析: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为什么用的圆片个数却不一样呢?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对倍的认识。】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谈话: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倍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小动物们还带来了题目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 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 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思考:大胆地想像一下,如果红带子的长不变,绿带子越来越短,那么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就会怎样变化?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 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4

  一、学习目标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算法的多样和优化。

  三、学习准备:

  ppt课件

  四、学习过程

  活动一: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活动二、教学新课。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活动流程: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爷爷去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

  问:(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

  (3)买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想一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进行并汇报。

  学习卡一:

  一共花多少钱?用加法计算

  算式:20xx+1000=()

  1、交流算法

  ()个千加()个千是()个千,也就是()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买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讲明白你的.想法,听懂他人的想法,选择你想计算的算式。

  算式是:20xx-1000=()

  ()个千减()个千是()个千,也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3、完成“做一做”,第1题

  活动三:

  1、你能用80、50、130这三个数写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算式吗?

  学习卡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80+50=13050+80=130

  130-80=50130-50=80

  2、在练习本上做做、想想应该怎么算?

  学习卡三:900+600=9000+6000=

  1500-600=1500-600=

  组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集体校正

  3、完成“做一做”,第2题

  4、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认真看图,说说图意,解决问题。

  五、拓展性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新知。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整百、整千数不进(退)位加减法计算时,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的个数的0。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先把整百整千看作几个百、几个千再相加减,实际上是把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转化成10以内、20以内的加减法。

  板书:

  1000+ 20xx=3000

  1个千+2个千= 3

  2个千- 1= 1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谢桂仙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过“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学生已经懂得了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的道理,可以说这部分内容不是很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学习加减法。

  在教学新的计算法则时就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类推出新的知识方法。本课中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然后类比推出其他相同的计算方法。当学生探讨出1000+20xx=3000时,及时引导学生想1+2=3和想1个千加2个千之间的联系,都是想1+2=3这种方法。

  2、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

  3、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自已的想法。整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1、由于本节课是学习如何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所以应该多让学生进行一些手上的练习,我在这方面做的不好,只注意了学生口头的表述,准备的练习只是让学生用嘴说,而没有亲自动手练。

  2、在教学过程中,在解决难点问题时,还应该加大放手力度,让学生讨论充分,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每一次上课都有每一次的思考,而每一次的思考我都有了新的收获。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取长补短,不断努力探索,让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

  1.表内除法

  (1)以往安排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三册里,现在是乘法口诀全学完之后,再学习。

  (2)仍分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两段编排分散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

  2.万以内数的认识。

  (1)仍分两段: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但更强调培养数感。

  (2)不同的是:提前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义教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中)。

  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2)增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

  4.量的计量

  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5.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

  (1)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继续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

  ·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6.解决问题

  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单独安排一个单元。

  2.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进行。

  ·结合其他教学内容安排例题或练习。如,在“克和千克”(第87页的内容、第89页第7题)和“统计”(第113页第3题)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习。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与变换(包括:平移和旋转、锐角和钝角)

  (三)统计(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仍然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四)实践活动(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两个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编排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叫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哪几个层次,在教材上应该怎么呈现,这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的。就目前,我们认识的水平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如“生活中的数学”。二是单独安排,大体上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1.在活动中巩固数学知识。2.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体会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体会、应用数学知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有多重”,属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数学知识,这些活动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的,由此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列的简单排列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时安排:

  1、解决问题????4课时

  2、表内除法(一)????15课时

  3、图形与变换????3课时

  4、表内除法(二)????11课时

  5、万以内数的认识????10课时

  6、克与千克????2课时

  期中复习????4课时

  7、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8课时

  8、统计????2课时

  9、找规律????4课时

  总复习????6课时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3-02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2-07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11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二年级09-29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2-02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教案02-01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11-04

关于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02-2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猜一猜和找规律。简单推理过程和找规律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列组合的数学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让学生学会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对所学知识基本上能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单元时,教学的重点要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事物的推理。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数学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实践活动,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1.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

  2.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在于如何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1.猜一猜(一)……………………………1课时

  2.猜一猜(二)……………………………1课时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2

  一、课前调节

  今天巢老师来跟大家一起上一节数学课,你们开心吗?在这节课上,巢老师希望你们能做到:“眼睛仔细看,耳朵仔细听,开动小脑筋。”相信自己能做到吗?

  二、讲授新课

  1、圆片出角

  师:我们先来活动活动手指,做个小手工吧!(出示圆片)老师这儿有个大圆片,看,老师将要干什么呢?

  师:(圆片对折两次)你能像老师这样折一折吗?试试看。

  师:请你像巢老师这样拿着,找到这儿(顶点位置),戳戳你的掌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请你说。为什么会有痛的感觉呢?

  生:它是尖尖的。

  师:接下来,从这个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再从这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说说这又是什么感觉呢?请你说。

  师:对的,这是直直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片轻轻夹到书中。

  师:现在,老师要把刚才我们摸的那部分描在黑板上,小朋友们,请看。想想,当老师把纸片移开后,留在黑板上的是什么图形呢?

  师:他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伙伴——角。(板书课题:角)

  2、图形出角

  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闹钟

  师:像角这种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请看大屏幕,小剪刀、三角形、小闹钟都跑出来了,它们都说自己身上藏着角,巢老师就是找不出来,你能帮巢老师找到它们身上的角吗?学生口答或是直接指出角,课件逐一显示物体面上的角(剪刀开口处有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了角)

  师:老师把它们身上的角画下来了,就是这样的。(课件出示)

  3、各部分名称

  师:继续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那几个部分组成?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留有时间,学生仔细观察)那么多想说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小朋友,谁有发现的?请你说,还有什么?

  师:是的,每个角都有一个点,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顶点。(齐读:顶点、角的顶点)角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直直的线我们把它叫做边,(齐读:边)这一条直直的线我们也把它叫做边。(同时在相应的位置板书顶点、边、边)我们通常用小圆弧作为角的标记。看一看,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儿呢?请你说,这是(顶点)?这是?(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这个角,谁来说?很好,谁来指一指黑板上这个角的顶点和边?你来。说的真好。

  4、画角

  师:想知道巢老师是怎样画出这些角的吗?好的,小朋友们,要看仔细哦。先画。(顶点)再画?(对,两条直直的线)这是顶点,这就是边。你能学着老师的样画出一个角吗?拿出作业纸,试试看。

  画完了吗?画完了就坐正。谁能将黑板上的这句话补充完整?问:角有()个顶点()条边。(板书这句话,多指名几位学生回答)

  5、辨角

  过渡:今天,还有位小伙伴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是谁?(小蜗牛)它也画了一些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角画的对不对?

  师:(课件出示)下列图形是角的在()里画笑脸,不是角的在()画哭脸。第一个……(重点讲述第二题)

  师:第二个图形为什么给它哭脸?(因为它有一条线是弯的)第二个……有人说笑脸,有人说哭脸,怎么回事?觉得是笑脸的举手,你的意思是它就是角了,请你说说你的理由。同意吗?又有人觉得它不是角,说说你的理由。听清楚了吗?谁能把话说的清楚些?谁能再说一遍,让大家都能明白?(反复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是的,角有一个角和两条边,而且这条边必须是什么样的?直直的第三个……第四个……为什么是哭脸呢?第五个……等等,它不是有两条直直的边吗?怎么不是角呢?

  师:你们的速度真快,老师必须送个你们个大拇指。

  总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一定要注意看是不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还要看这条边是不是直直的。

  6、数角

  过渡:为了感谢小朋友的帮忙,小蜗牛特地带来了礼物盒要送给大家,可是,它把密码忘了,盒子打不开了。你愿意帮它找回密码吗?小蜗牛说啊,只要你们能数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就能找到密码了,有信心吗?拿出作业纸,自己完成第二题。

  师:这个可不容易哦,我们要先判断它是不是角再来数一数,做完了还要记得再检查检查。重点讲述第一题。

  师:第一个图形有几个角?1个,同意吗?你上来指一指。还有吗?还有呢,你来指一指,一共3个。有谁反对?请你说。你说的真清楚,你来指给大家看看,哪条不是直的?有几个角?正确答案只有1个。

  总结:我们在找角的时候,也要记住了,角有尖尖的,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两条边必须是直直的。

  师:密码是什么?盒子打开了。

  7、找出身边的角

  过渡:小蜗牛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五角星,你喜欢吗?老师在这个面上找到了许多的角,你能找到吗?别着急,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角。下面仔细听,听巢老师是如何介绍这个角的.。我找到的是这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它的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你学会了吗?你能像巢老师这样介绍你所找到的角吗?好的,你来介绍。说的真不错。谁还找到了不同的角?你来介绍。声音真响亮啊。

  小朋友们的眼睛真厉害,能很快地找到图形中的角,其实,我们的身边处处存在着角,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找一找:和你的同桌找一找,我们的课桌上和教室内哪些物体的面上藏着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同桌互相帮忙。小朋友,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请你上来指一指。(纠正学生指角方法)学生若指出课桌的面、铅笔盒的面、黑板的面上有角就指出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的角是有区别的: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生活中如果做出尖尖的角就可能伤害到别人,所以工人叔叔就想办法将它磨圆了。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

  三、教学资源:

  计数器、例题插图等

  四、教学过程:

  一、迁移情境

  876—502 396—182 64—36 75—28

  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计算,教师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时应及时评价。

  二、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昨天在美丽的图书馆里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呢!

  出示已经解决的一些问题:民间故事书和童话书一共有多少本?民间故事书与儿童小说一共有多少本?童话书和儿童小说有多少本?儿童小说比童话书多多少本?

  提问:你们知道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呢?

  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书多多少本?民间故事书比童话书少多少本?

  那么我们一个一个问题来解决吧!

  三、合作探索

  1、要解决“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书多多少本?”这个问题,你准备怎样列算式?

  提问,接着让学生先试着计算这道题,同时指名两人板演。

  引导学生思考:这道减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减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335—185=

  百 十 个

  3 3 5

  —1 8 5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十位上3减8不够减,怎么办呢?我们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呢?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

  然后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试着把这道题做完,并结合板演让这两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提问:那么要求“民间故事书比童话书光多少本?”这个问题的算式又该怎样列,你知道吗?

  请大家独立解答。

  评析时请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3、小组交流,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低位算起。

  (3)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后再减。

  4、指导验算

  提问:你会验算这两道题吗?请你选择其中的一道进行验算。

  四、自主练习

  1、谈话:今天啄木鸟诊所来了几个病号,请大家当一回医生,给这些病号检查它们为什么会生病?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2、谈话:小朋友们做题非常仔细,不信大家给小博士亮亮相。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3、谈话:在动物园里,一只长劲鹿在笑话一只不知自己身高是多少的大象,大象请大家帮忙来了。

  出示图。长劲鹿说它的身高是610厘米,大象只知道自己比长劲鹿矮370厘米,你们能帮大象这个忙吗?

  五、收获提炼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六、深化提高

  “想想练练”第2题。

  教学板书:

  退位减

  335—185=150(本) 210—185=25(本)

  335 210

  — 185 —185

  150 2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结合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练习中积累学习情感,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和开放题的解答。

  教学资源:

  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引导:这几天,小朋在的学习非常出色,数学乐园里的熊博士要邀请大家去数学乐园游玩呢!大家想不起去啊?

  二、自主练习

  1、谈话:大家一起做做热身运动。出示口算卡片。

  17—8 13—7 18—9 15—8

  口算后,出示熊博士情境图:起点处(想想练练第5题)

  熊博士告诉大家:要想进入下一站就必须顺利过这一关哦!

  根据熊博士的提示:说说第二行的几道题你是怎样做的?

  让学生合作讨论:每组上下两道题之间有会长我别与联系?

  你能很快知道这几组题的结果吗?

  2、谈话:我们已经顺利到达第一站了(出示情境图)一起看动物们正在干什么?都要去哪儿呢?

  学生分组讨论:谁跑得最快?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谁能知道它们都要跑多远的路才能从起点出发到达游泳池呢?

  你们能否知道它们分别还要走多少米就到游泳池了呢?

  然后请学生动手试一试。

  3、谈话:来到了竞技站了,熊博士要求大家认真列出竖式计算后再计算结果填在书上。

  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表扬做得既对又快的学生。

  三、综合练习

  1、提问:出示“想想做做”第8题情境图。

  你们能不能算出二班学生收了废旧电池多少节吗?

  除此之外,你还能求出什么问题?

  教师谈话:确实有那么一些少先队员一直很注意保护环境,总是将废旧电池收集起来,老师相信我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也会像他们那样都能坚持保护环境,对吗?

  2、出示“想想做做”第9题情境图。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们知道原来人类在太空生活的记录是多少天?

  这位女宇航员她在太空中生活了多少天?

  她把记录提高了多少天?

  引导学生理解: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这位女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天数比169天多了多少天?

  接着让学生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四、思路拓宽

  谈话: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文化的不断提高,一座座电视塔和高层建筑拔地而起。这不,我们来到数学乐园里的信息站了,大家一起看,出示情境图。

  你们能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提出一些减法计算的问题,并且着解决这些问题吗?小组里互相交流后全班交流。

  五、通过游玩,你获得了哪些本领呢?

  教学板书:

  退位减

  713—329=384

  713 384

  — 329 验算 —329

  384 713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

  2、通过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的对比练习,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些算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体验算法的发展过程。

  3、通过一些活泼、新颖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形成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不退位减和退位减进行对比练习。

  含有多余信息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资源:

  计数器、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引导:史努比非常喜欢和我们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可是今天它因为有事不能来到我们班了。不过,它告诉了我好几个秘密,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秘密呢?

  二、专项练习

  1、练习四中第1题(口算)

  用卡片出示

  教师引导:史努比告诉我它用了3分钟就完成了这些口算题,你们行吗?

  学生口算,口算后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重点巩固理解一百几十减几十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

  2、练习四中第2题(笔算)

  教师引导:史努比告诉我:它在计算时错了一道题,我们的小朋友可要小心啊,争取一道也不错。你们能行吗?老师相们你们一定能行。

  (1)分组练习。让学生在本子上先练习第一组3小题,分别指名3位学生板演。再练习第二组3小题。

  (2)讨论比较: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这两组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一下它们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分组讨论一下。

  (3)集体点评。评析笔算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三、综合练习

  1、练习四中第3题

  我们已经知道在做计算题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史努比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它告诉我这几道题一点儿也没有错,我相们我们小朋支一定不会输给它的。

  (1)指名3人板演。

  (2)让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3)对出现的错误及时改正,并强调学生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2、练习四中第5题

  (1)出示情境放大图。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图意:河西村有28户人家,116人,花园村再增加22人,就和河西村的人数一样多,要求花园村有多少人?

  (2)引导有困难的学生理解:“花园村再增加22人,就和河西村人数同样多”的意思。

  (3)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先列出横式,再用竖式计算。

  (4)集体校对。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5)告诉学生:这儿有一个信息我们没有派上用场,并让学生找出是哪个条件。提醒学生在解决这些些问题时应学会正确地选择信息。

  四、收获提炼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把取得的成绩和史努比比较一下,怎么样?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五、拓展提高

  练习四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做后集体评析,对错误较多的应注意指导。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四册第68―7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1、认识角。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1、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会比较角的大小。

  学具教具准备:

  钉板、皮筋、彩纸、硬纸条、折扇、剪刀、三角板、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再过几天就是小明的生日了。星期天,小红和小华相约在一起做一些漂亮的手工作品送给小明作生日礼物。瞧,他们做得多认真啊!(出示主题图) 桌面上有很多物品,仔细看,这些物品上有没有我们以前认识过的图形啊? (闹钟的面是圆形、纸工袋的面是长方形……) 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出示剪刀、三角板、闹钟图) 评:教师创设小明过生日这一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 在观察各种实物图形的`基础上 ,教师的一句简短的问话“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角的特征

  1、认识角。 到底新朋友藏在哪儿呢?(拿出剪刀,开、合)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电脑闪现) 三角形纸上也有角。(拿出三角形纸指)三角形的这里也是一个角。(电脑闪现) 剪刀、三角形纸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电脑闪现) 我们一起来看这三个角。(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 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有什么特点呢?(相交于一点,两条边都是直的……)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75页内容,树林医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用纸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比多少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红色、绿色的纸条,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复习旧知。

  昨天学习的.数量关系:多的=少的+相差的,以及

  少的=多的相差的。

  三、自主练习

  1.第3题。

  让学生先说信息,再借助纸条来列算式。集体订正,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第4题。

  游戏:先看懂图意,明白小芳说的话(我卡片上的数比你的大65,它是多少?)

  3.第5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动物种类的资料,从中获得数学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解决。

  4.第6题。

  让学生先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再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7

  设计说明

  在人类的智慧生长期,有5种表征系统在起作用,即动作表征、表象表征、符号性表征、口头语言表征和现实情境表征。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就要灵活地实现5种表征之间的转化。因此,在本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多种表征之间的转化,让学生借助学具分一分、摆一摆,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并结合动作,用语言说清楚,从而加深理解。

  1.在操作中体会和感悟。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一边分一边说,反复强调“每2个一份”,体会这种分法与前面所学的分法的不同,同时理解不管分的结果是几份,每份一定是同样多的,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2.重视动作表征或符号性表征到口头语言表征的转化。

  在分一分、摆一摆等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填一填、说一说,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语言表述,为学习除法的含义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旧知迁移

  1.复习平均分的含义:昨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什么叫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复习平均分的方法:二(1)班的小朋友要去科技馆参观,买了好多食品,昨天我们帮他们分了一些,现在还有8个果冻,要平均分给4名同学,各小组帮着分一分,然后说一说每名同学分了几个果冻。

  3.学生以组为单位,用小棒代替果冻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

  4.导入新课: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把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的方法,现在老师要把这道题改一改,请同学们动脑思考,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出示教材10页例3文字部分)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以继续参观科技馆为线索,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然后把学生熟悉的问题进行改编,提出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探求新知,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经历包含分的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分的过程及结果。

  (2)学生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一边分一边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然后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4份。)

  2.探究包含分的含义。

  (1)(课件出示例3分果冻的直观图)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果不动手分,你能知道这个问题的结果吗?

  (2)学生讨论,然后汇报方法。

  方法一:刚才把8个果冻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2个,要是每2个一份,一定是分成4份。

  方法二:8个果冻,每2个一份,8能分成4个2,就是能分成4份。

  (3)教师小结:这位同学能动脑思考,把这个问题想成8里面有几个2,真棒!这道题实际上就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成4份。

  3.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卡,探究平均分和包含分的区别与联系。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一份,8个能分成这样的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8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逻辑推理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为打好这个基础,本设计注重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并学会用语言表述推理过程。

  1.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兴趣,经历推理过程,理解推理含义。

  低年级的学生对游戏永远充满了兴趣。首先出示双胞胎的照片,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猜想,进而引导学生了解要想猜对必须要有提示,体验所给的提示不同,所猜的结果也不一样,调动学生猜的兴趣和积极性。然后通过猜书活动、填数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判断并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推理过程,并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即推理就是我们根据已知条件获得一个结论的方法。

  2.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并学会用语言表达推理过程。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由于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借助语言表述,因此本设计注重引导他们借助表格来推理,也可以借助连线来推理,简化了推理过程,感受思考问题方式的多样性和简洁性。同时培养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提示,清晰地表述自己在推理过程中的想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想得清,才能说得明。最后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一部分空间让其交流、表达,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表格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导语: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课件出示),你能分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汇报)

  生:我分不清,因为他们长得一模一样。

  2.过渡:老师帮你们一下。(课件演示)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们能分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说明理由,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3.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种推理方法叫排除法。你们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思维过程叫推理。其实这样的推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生活中有许多的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条件来进行推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推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引入,判断哪个人是哥哥,哪个人是弟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教学教材109页例1。

  1.课件出示教材109页例1,整理信息。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把整理出的数学信息进行交流。

  (2)学生反馈: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 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问题是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3)教师提示:刚才的这段话里包含着一些信息,我们需要把这几句话整理一下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是整理信息。

  2.探究方法。

  (1)教师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

  预设

  生1:可以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根据条件连线。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就直接连线,剩下的小丽和小刚就只能连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说她拿的不是数学书,那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把小刚和数学书连上。最后把小丽和品德与生活书连上。

  生2:通过分析,我知道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小丽和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说她没拿数学书,那就是说小丽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则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3.明确思考关键。

  (1)质疑:为什么几位同学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时都从“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开始呢?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明确推理应抓住关键信息,层层分析,最终推导出结论。

  (3)师生共同总结:推理时,一般先找到最关键的条件,根据这个条件往往能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推理。实际推理时,方法有很多,边读边思考是推理的一种方法。连线法和列表法能让我们的推理过程更简洁、直观,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推理方法。

  二、教学教材110页例2。

  1.课件出示教材110页例2。

  (1)读题思考,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提示:你们首先能确定哪行哪列的数?

  (先看哪一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

  A是几?你是怎么想的?B是几?你是怎么想的?接着该怎么填?

  2.探究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指名汇报。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学生交流想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0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3、使学生学会倾听并能够和同学进行有效交流。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学情分析:

  学生认读时间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出错,所以这节课要多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

  1、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快乐学数学的时间了。今天,老师把我们的一位老朋友青请到了课堂上。走,一起去微课视频里和它见见面吧。

  (播放微课视频。)师:看完了这段视频,老师想问问你们的老朋友时钟在生活中都有什么用途啊?设计意图: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2、师:聪聪也是一位会记录时间的孩子,上个星期天,聪聪过得非常快乐,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他都做了些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每张照片,看看他们什么时刻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知道图中聪聪在干什么。

  师:你们很会描述图片中的时刻和活动,那你能给这四幅图排排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时刻的先后顺序。

  二、新授。

  1、师: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么多关于时间的信息,如果老师想知道聪聪玩碰碰车需要多长时间,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需要知道事件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那“用了多长时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开始时刻到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出了聪聪玩碰碰车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到底怎么求出来呢?请大家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一,自学这部分内容。

  学生自主尝试根据提示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问题。

  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数法:从开始时刻往后数时间,一直数到结束时刻,分针走过3大格,每大格表示5分,一共经过15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9时45分-9时30分=15分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相同才能相减。

  师:求出来的15分也是时刻吗?师生共同探讨时刻和时间的区别:时刻是指一天中某一特定的时间点;

  时间是指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的间隔。

  2、师:通过自主学习,我们知道了聪聪玩碰碰车用了15分。如果老师还想知道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学生找出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同样我们可以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这个问题。先来试试数数法吧。

  先让学生尝试数出分针走了几大格,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师:大部分学生没有数出来,没关系,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小妙招:先找出一个中间时刻,把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数,再相加。我们就能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了。想不想试一试?请学生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二自学这一部分内容。

  在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一数:从开始时间9:10数到中间时刻10:00,经过50分,在从10:00数到结束时刻10:30,经过30分,一共经过80分。

  还可以从9:10数到10:10,经过60分,再从10:10数到10:30,经过20分,一共经过80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10时30分-9时10分=1时20分师:为什么数数法和计算法得出的结果不一样?是算错了吗?引导学生推导出80分=1时20分。

  3、师:你们真聪明,老师想考考大家,如果聪聪和爸爸因为堵车9:50才进入公园,还是10:30离开,你能用计算法求出来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吗?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吧。

  10时30分-9时50分=40分分不够减,要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小结:我们通过自学探讨了计算法的两种情况,当结束时刻里的分够减,直接相减;

  当结束时刻里的分不够减,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3、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自主学习,你们肯定对时间有了一定的概念。接下来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一估聪聪做下面事情需要多长时间吗?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

  1、生自主完成练习单上习题1。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计算过程。

  2、师:请你们当时间小管家,安排一下自己的时间吧。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时间安排。

  四、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货?你有什么想对时间说的吗?生自由回答。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 110页例 2

  教学目标:

  1. 通过数独游戏, 经历稍复杂的推理过程, 获得更多简单推理的经验, 培养有序、 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并且能用简洁的语言 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

  3.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用途,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学会合理的推理方法进行全面、有序的推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方向。

  同学们,你们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在玩这个游戏时有什么规 则和技巧呢?

  看来,只有熟悉游戏规则,掌握技巧才能玩好游戏。这节课,我们也来玩一 个叫数独的游戏。 (板书:数独)

  二、从简引入,初探技巧。

  1、课件出示:

  在右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 1~3这三个数,并且每个

  数在每行、每列中都只出现一次。 “?”应该是几呢?

  2、谁来说说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题你会填吗?在练习纸上试试看。

  3、汇报:你怎么想到要在“?”处填 3呢?

  :根据游戏规则, 观察行和列, 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必须出现两个不同的 数才能准确填写。先填出能确定的.空格,然后根据规则,补填其他空格的数。 (板书:先填能确定的空格。 )

  三、迁移类推,学习新知。

  同学们, 我们已经会做三行三列的数独了, 那么四行四列的数独你们敢挑战 一下吗?

  1、出示例题,生读游戏规则。

  刚才我们在做三行三列的数独游戏时, 先填的空格所在的行和列里必须出现 两个不同的数。 我们猜想一下:要做四行四列的数独, 先填的空格所在的行和列 里必须要出现几个不同的数?(板书:出现不同的三个数)观察数独盘,你能直 接确定 B 是多少吗?为什么?

  2、那么,这个数独盘面上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里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 所以,我们可以确定这个空格是几?那接下来,你能确定 B 是几了吗?

  3、 掌声为我们喝彩!真是太厉害了,刚才,在无法直接确定 B 是几时, 我们是怎样做的? (看有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 不同的数)对, 凡是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在 3个不同的数,那我们 就能直接确定这个空格是几, 也就是先填能确定的空格, 再来解决我 们所需解决的问题。

  4、翻开数学书 110页,我们刚才所解决的问题就是书上的例 2。 大家看看,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掌握了四行四列的数独技巧,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看你是否已学会?

  1、数学书 110页,做一做。

  2、介绍四宫格、六宫格、九宫格。

  五、全课,畅谈收获。

  同学们, 今天我们玩了这么多的数独游戏,现在谁能谈谈你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吗?

  数独游戏就是应用我们上节课学的推理的方法来解决的。只要同学们掌握了方法,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一定能完成更多更难的数独。说不定你还能发现更好的方法呢。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经历求商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议中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诀和会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收集图画中的数学信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法:

  迁移法,观察讨论、比较分析法。

  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1、能较熟练地用7、8、9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

  2、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学生兴趣。

  1。对口令。

  二七()六九( )

  ()八五十六 六八()

  ()八三十二九九( )

  ()九四十五()七二十一

  2。口算。

  12÷6=( ) 36÷6=( )

  30÷5=( ) 24÷6=( )

  18÷6=( ) 8÷2=( )

  3÷1=( ) 12÷4=( )

  师: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求商的?

  生:想乘法口诀。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师:看来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用“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这些方法来求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们有信心学会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知道属于你们的节日吗?

  生:(六月一日儿童节)

  师: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小朋友正在布置他们的教室呢,同学们,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

  2。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爱心气球。)

  通过观察,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生: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

  生: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组。

  生: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每9个摆一行。)

  3。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4。学生汇报

  指名汇报问题,教师板书“平均每行几面?”“平均每组几个?”“可以摆几行?”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56÷8的口算方法。(从主题图中点取出例1)

  (1)请一人读题,提问:56÷8=?怎么解答列式?你能不能独立试着做做?(学生独立试算,并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6÷8的商,想()乘八得五十六,用乘法口诀想,就是()八五十六,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

  师:我们平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列玩算式要在后面写上什么?(单位)一起说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面)今天我们要探究学习的是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所以它的单位同学们在口头上说出来就可以了。下面的题目也一样,清楚了吗?

  2。(1)师:这56面小旗,要是挂成7行,平均每行几面?

  怎么列式?

  列出算式:56÷7= ,能用乘法口诀求出这个算式的商吗?

  让学生独立试算。

  (2)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比较56÷8和56÷7两个算式的联系。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口诀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

  4。完成主题图中另外两个数学问题。

  (1)男生一道,女生一道。教师巡视。

  (2)说说你是如何求出商的?

  5。小结: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我们把求商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课件:乘法口诀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一起读读。

  三、反馈练习(课件出示)

  1、选择题:用“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求商的算式是:

  A、7+9B、7×9C、36÷9D、63÷7

  2、请大家完成书上49页做一做的习题。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一组习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乘法算式里的积,在除法里做被除数。

  生:乘法算式里的因数在除法里做除数和商。

  生:这3个算式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乘法和除法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继续学习。

  3、巩固练习

  (1)练习:小猴摘桃子(课件9)

  师:其实,儿童节不仅是我们小朋友们喜爱的节日,就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也喜欢出来看热闹。这几只可爱的猴宝宝想在“六一儿童节”上给同学们送上又大又红的桃子,可是当他们来到桃树下面正准备上梯子的时候,才发现梯子上早已站好了除法算式,要算对了才能往上爬,小猴子怎么也算不出来,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帮帮小猴子?

  (2)练习:小猪吹泡泡

  出示课件10:小猪吹泡泡的情境

  师:小猴的问题解决了,小猪被同学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它特别吹了一些泡泡来送给大家,如果你们把提算对了泡泡会飞的又高又远。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3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

  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单吗?【评析: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

  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评析: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评析: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为什么用的圆片个数却不一样呢?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对倍的认识。】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谈话: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倍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小动物们还带来了题目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 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 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思考:大胆地想像一下,如果红带子的长不变,绿带子越来越短,那么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就会怎样变化?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 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4

  一、学习目标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算法的多样和优化。

  三、学习准备:

  ppt课件

  四、学习过程

  活动一: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活动二、教学新课。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活动流程: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爷爷去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

  问:(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

  (3)买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想一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进行并汇报。

  学习卡一:

  一共花多少钱?用加法计算

  算式:20xx+1000=()

  1、交流算法

  ()个千加()个千是()个千,也就是()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买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讲明白你的.想法,听懂他人的想法,选择你想计算的算式。

  算式是:20xx-1000=()

  ()个千减()个千是()个千,也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3、完成“做一做”,第1题

  活动三:

  1、你能用80、50、130这三个数写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算式吗?

  学习卡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80+50=13050+80=130

  130-80=50130-50=80

  2、在练习本上做做、想想应该怎么算?

  学习卡三:900+600=9000+6000=

  1500-600=1500-600=

  组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集体校正

  3、完成“做一做”,第2题

  4、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认真看图,说说图意,解决问题。

  五、拓展性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新知。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整百、整千数不进(退)位加减法计算时,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的个数的0。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先把整百整千看作几个百、几个千再相加减,实际上是把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转化成10以内、20以内的加减法。

  板书:

  1000+ 20xx=3000

  1个千+2个千= 3

  2个千- 1= 1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谢桂仙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过“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学生已经懂得了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的道理,可以说这部分内容不是很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学习加减法。

  在教学新的计算法则时就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类推出新的知识方法。本课中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然后类比推出其他相同的计算方法。当学生探讨出1000+20xx=3000时,及时引导学生想1+2=3和想1个千加2个千之间的联系,都是想1+2=3这种方法。

  2、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

  3、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自已的想法。整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1、由于本节课是学习如何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所以应该多让学生进行一些手上的练习,我在这方面做的不好,只注意了学生口头的表述,准备的练习只是让学生用嘴说,而没有亲自动手练。

  2、在教学过程中,在解决难点问题时,还应该加大放手力度,让学生讨论充分,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每一次上课都有每一次的思考,而每一次的思考我都有了新的收获。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取长补短,不断努力探索,让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

  1.表内除法

  (1)以往安排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三册里,现在是乘法口诀全学完之后,再学习。

  (2)仍分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两段编排分散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

  2.万以内数的认识。

  (1)仍分两段: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但更强调培养数感。

  (2)不同的是:提前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义教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中)。

  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2)增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

  4.量的计量

  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5.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

  (1)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继续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

  ·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6.解决问题

  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单独安排一个单元。

  2.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进行。

  ·结合其他教学内容安排例题或练习。如,在“克和千克”(第87页的内容、第89页第7题)和“统计”(第113页第3题)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习。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与变换(包括:平移和旋转、锐角和钝角)

  (三)统计(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仍然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四)实践活动(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两个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编排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叫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哪几个层次,在教材上应该怎么呈现,这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的。就目前,我们认识的水平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如“生活中的数学”。二是单独安排,大体上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1.在活动中巩固数学知识。2.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体会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体会、应用数学知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有多重”,属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数学知识,这些活动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的,由此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列的简单排列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时安排:

  1、解决问题????4课时

  2、表内除法(一)????15课时

  3、图形与变换????3课时

  4、表内除法(二)????11课时

  5、万以内数的认识????10课时

  6、克与千克????2课时

  期中复习????4课时

  7、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8课时

  8、统计????2课时

  9、找规律????4课时

  总复习????6课时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