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3-02-27 14:24:23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含义,掌握平行线的特征。

  2、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的含义,掌握垂线的特征。

  3、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和垂线的特征。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 学具准备:直尺、三角尺、长方形纸,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复习直线的特点(主要让学生回顾直线可无限延长的特点,为学生认识两直线相交准备)

  二、新授

  1、画直线,提供研究素材

  同学们都认识直线的特点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直线,不过今天我们不是研究一条直线,而是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现在请你们在纸上画两条直线,你能想到几种情况?请把他们画在纸上(生独立完成)

  2、展示作品,交流看法

  先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对他们进行分分类

  3、整理分类,认识“相交”、“不相交”

  刚才同学们画出了( )组不同位置的两条直线,其实只要其中一条直线的位置变动一下,又组成不同的图形了,你们能画完么?(不能) 老师这里选取了其中最有代表的几种,课件出示:

  同学们能把他们按刚才的标准分类么?

  (学生汇报)

  三、 研究“平行”

  1、我们先来研究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不相交的直线都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发现:延长后,有些直线不相交,有些直线延长后就相交。咱们把延长后也相交的直线也归为相交这一类)

  2、像这样的两组直线,怎么延长后都不相交,咱们给他取什么样的名字呢?(平行线)

  试着说一说,什么是平行线。

  3、请同学们看看书上是怎么定义平行的,(读)刚才同学们说的和书上说的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对于书上的定义,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么?(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在同一个平面内、互相的意思)

  同一个平面可用长方体模型帮学生理解

  4、用完整的语言说一说一组平行线的位置关系

  四、研究“垂直”

  1、观察相交的直线,有什么特点?你能把他们进一步分分类么? 特点:都有交点,都相交成4个角

  分类:引导学生把相交成锐角和钝角的分成一类,相交成直角的分成一类。

  2、在数学上,对于相交,而且所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这样两条直线,也有特别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垂线)

  3、自己的语言表述什么是垂线

  4、读书上的概念:你知道了什么?

  5、用完整的语言说一说一组垂线的关系。

  五、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相交的和不相交的。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书上怎么说的,多读几遍,你能把它记下来么?

  六、练习

  1、基本练习:说一说图中的平行线和垂线,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线和垂线(引导学生表达清楚,谁和谁互相平行、垂直)

  2、巩固练习:找一找图形中有几组平行线,有几组垂线。

  3、拓展练习:用长方形的纸折出平行线和垂线。

  七、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平行和垂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还会研究有关平行和垂直的更多知识。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如:经调查我国面积最大的有六个省份,黑龙江454800平方千米,内蒙古1100000,青海720000平方千米,四川485000平方千米,西藏1210000平方千米,新疆1660000平方千米。你知道哪个省份的面积大,哪个省份的面积小。

  三、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出示例4:你会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吗?

  720000和1100000,454800和485000

  教师:这么大的数,同学们比较过吗?(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例4:⑴两个数的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⑵两个数的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大小?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

  讨论完后,每一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讨论的结果。老师结合学生的'口述板书: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学生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较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先比较大小,再说出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他们说一说排列的过程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6′

  1、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请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四千零三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数后交流。

  新课22′一、教学例2:

  1、板书: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问:这些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三亿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

  3、想一想:整亿的数怎样写?

  4、重点分析“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这一中间有零数的题型

  5、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1、学生试写。

  2、学生根据自己的写法回答。

  3、学生归纳:有多少亿,就在亿级上写多少,再写8个0。

  4、学生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复习角的计算。

  2.通过对一些特殊角的计算和探索,为以后有关角的性质作铺垫。

  3.小组合作,通过验证得到相等的角,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通过计算找到相等的角。

  能从平面图形中找出相等的角。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昨天我们复习了角,并求了角的度数,下面我们先来做一道练习

  已知∠COB=90°∠COD=38°,求:∠AOD=?

  生1:∠AOD=∠AOB-∠COB-∠COD

  =180°-90°-38°

  =52°

  生2:∠AOD=∠AOC-∠COD

  =90°-38°

  =52°

  师:为什么∠AOC=90°?

  因为∠AOB是一个平角,∠COB是一个直角,所以∠AOC必定也是一个直角。

  ∠COB和∠AOC都是90°的角,它们是一组相等的角,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出示课题:相等的角。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师:两条直线相交会形成几个角?在这四个角中有什么小秘密吗?

  例:如图,两直线相交,得到的角分别为∠1,∠2,∠3,∠4,如果∠1=30°,∠2,∠3,∠4这三个角中哪一个角能马上知道度数了,为什么?

  ∠3是不是等于∠1的.度数呢?能不能用我们已有的本领去想想办法能证明呢?四人小组讨论。

  生1:解:因为∠1+∠2=180°,

  所以∠2=180°—30°=150°,

  因为∠2+∠3=180°,

  所以∠3=180°—150°=30°。

  生2:解:因为∠1+∠4=180°,

  所以∠4=180°—30°=150°,

  因为∠4+∠3=180°,

  所以∠3=180°—150°=30°。

  小结:有的同学先利用平角求出了∠2的度数,再根据∠2与∠3的关系求出了∠3的度数;也有的同学是先利用平角求出了∠4的度数,再根据∠4与∠3的关系求出了∠3的度数,不管从什么角度去思考,最终的结论是一致的,∠3=30°。

  师:在你们刚才的探究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

  生3:(∠2和∠4也是一组相等的角。)

  跟进练习

  两条直线相交会形成两组相等的角,这个结论是否带有普遍性呢,还是仅仅是偶然?下面我们把这一题的条件做些变化,请你再一次通过计算,看看是否存在两组相等的角?

  例:如图,两直线相交,∠2=145°,请你通过计算验证一下∠1和∠3,∠2和∠4是否是两组相等的角。

  学生独立练习。

  生:(略)

  小结:两条直线相交,必能形成两组相等的角。

  探究二

  生:解:因为∠1+∠2=90°,

  所以∠1=90°—60°=30°,

  因为∠2+∠3=90°,

  所以∠3=90°—60°=30°,

  ∠1=∠3=30°。

  师:如果∠2=65°,∠1与∠3还相等吗?

  生:因为∠1+∠2=90°,∠2+∠3=90°,

  ∠1和∠3都等于90°—∠2=25°,

  所以∠1=∠3。无论∠2等于几度,

  在这题中∠1和∠3的度数都是相等的。

  跟进练习

  两人一组动手操作,用两把一样的三角尺摆一摆相等的角,对你的同桌说说理由。学生操作演示。

  小结:要摆出一组相等的角,我们首先要找到三角尺中两个一样大小的角,将这两个角部分叠放,没有重叠的部分所形成的两个小角它们必定是一组相等的角。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生1:∠1 = ∠3

  生2:∠2 = ∠4

  练习二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生:∠2 = ∠3

  练习三

  找一找下图中有没有相等的角,说一说理由

  为什么第三幅图中没有相等的角呢?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找了图形中相等的角,知道了当两条直线相交时会形成两组相等的角;还知道了将两个相等的角部分叠放在一起时,没有重叠的部分所形成的角也是一组相等的角。

  课后习题

  五、课后练习

  在你的生活周围有没有相等的角,请你找一找,并向你的伙伴们说一说。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直线、射线、线段、角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线段、涉嫌与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准确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电筒,直尺,毛线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一根毛线】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如果说我把这根弯曲的线拉直,你可以看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

  生:线段

  师:哎,线段,好了,老师把整个它记下来。线段是我们以前碰到过的,对吧?那谁来说说看线段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是直直的、可以度量、不可以无限延伸)

  师:谁来画一条线段。【抽生黑板上画线段】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他在黑板上是怎样画的。

  【一生学生画线段,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师:谁看清楚他是怎样画的线段?

  生1:他是先画的一条线,再画的两个端点。

  生2: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另一个地方画的端点。

  师:哎,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这个地方画另一个端点。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先画两个端点,然后画线连接两个端点。因为,我们一般让点来确定我们需要画线的位置,两点确定一条线段。

  师:哎,到现在我们就只知道这些有关线的知识了吧。那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一)直线的教学

  【课件出示】

  师:这是两条直直的线,给它们表上号,上面是1号,下面是2号,哎,仔细看这两条线,几号线是线段?为什么你叫1号线为线段?

  生:因为1号线有两个端点,有一条直的线,不能无限延伸。

  师:那我们找找看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儿?【教师先点出一个端点】这是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在那儿?

  师:好了,那你看2号线,它也是直直的,但是呢,刚才它在向两边怎么样啊?

  师:哎,它在往两边一直走一直走,那你看左边有个小鸭子走啊走,然后说了一句话,我们一起读一读下鸭子说的话,好吧,预备起

  生:我怎么看不到头呢?

  师:他说我怎么看不到头呢?什么意思啊?也就是说这条线一直在往左边不断的怎样【教师用手势比划】延长?

  哎,你们真棒,都知道无限延长了。对无限延长就是怎么样啊,不断的延长延长延长无限延长下去对吧。那你们看在另一边也有个小动物,他也说了一句话,我们一起读一读,预备起

  生:我怎么也看不到头呢?

  师:我怎么也看不到头呢?什么意思啊?

  生:就是也在无限延伸

  师:哎呀你们说的太好了,说明右边也在无限延伸,左边也在无限延伸,右边也在无限延伸。两边都在做无限延伸。那你知道数学上像这样的直直的,两边都能无限延伸的线叫什么吗?

  好了,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我把这个记下来。【板书直线】

  师:请你仔细观察,直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一样的)?那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线段不能延长,

  师:哦,他说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线段不能延长,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还有吗?【教师引导可以度量吗?】

  生:线段可以量出长度,直线不可以。【因为它是无限延长的】

  师:说的太棒了,那我们说直线不能度量,两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长,那如果我要画直线的'话,是不是可以一直画下去,永远都画不完啊?

  生:是

  师:那怎么办?谁能帮我画一条直线?

  【抽生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下面仔细看】

  师:他画的可以不可以,是不是直线?那我也画一条可以吗?【师边说边画】我这样子画可以吗?

  师:认为我这样子画可以的举手,(多数同学同意)认为我这样子画不可以的举手(个别几个)【学生之间的辩论,用毛线表示说明】(教师再画几条非横着的线)哎,那我们现在能不能说出直线的特点了,一起说一下好吗?

  师生:直线是一条直的线,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伸。

  (二)射线的教学

  师:好了,为了奖励你们呢?请仔细看大屏幕,2号线又发生变化了,请仔细看。【播放课件】现在2号线变什么了?

  生:变成线段了。

  师:哎,2号线变成线段了,但是又出现了3号线和4号线。大家悄悄安静地想一想,3号线和4号线和线段、直线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那3号线和4号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那它和直线之间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知道数学上把线是直直的,有1个端点,另一端可以无限延长的线叫什么吗?【板书射线】这个你们也知道啊,厉害啊,我先记下来啊。

  师:那你能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射线的特点和刚刚我们画直线、线段的经验,画一条射线吗?

  【请一位学生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下面迅速画一条自己喜欢的方向上的射线】

  (三)生活中的线

  师:哎,到这儿啊,刚才你们在说这些线的时候,老师就在想,那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些线呢?(学生举例,教师播放课件)

  师:那好这是物体里面我们找到了线段,那平面图形里面呢?三角形、长方形那个地方看可以看做是线段?

  师:哎,这是生活中的线段,那生活中有射线吗?生活中什么我们可以的看做是射线?(学生举例,并用手电筒照射灯光,说明由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

  (四)总结提升

  师:生活中的线我们也找到了,看来大家对线段、直线、射线都了解了啊?那我就考考你们,(播放课件)这是一张线段、直线、射线的表格,请你快速思考,他们端点个数、延伸情况、度量情况的不同和共同点。【同桌先说一说,抽生说、齐说】

  (五)角的教学

  师:哎呀,表格通过你们的共同努力填完了,但到底懂了没有,我要考考你们了,请你准备好尺子、铅笔和练习本。请听题:有一点射出两条射线,或者说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形成(组成)图形是什么?请你画出来。【学生动手画一画】

  【找2生到黑板画】

  师:画好了坐端正。你们和黑板上画的一样吗?一样在什么地方?【板书角】都是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师:那我们刚刚所说的线段(直线、射线)都研究的是什么?

  生:线

  师:那你看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了几个内容?对了,就是(线与角)两个内容。那你看黑板上两个角,都是锐角,我们为了区分这两个角,就需要给他们做个标记,【讲解角的标记】这个角我写了一个几?

  师:对,我们怎么写呢,记作,斜斜的直直的,后面写1,读作角一。那这个我标记个2,怎么记啊。所有同学举起自己的手,一起和老师写这个角的记作。斜斜的、直直的,后面写个2,读作角二。会写了吗?

  师:那请你把你刚才画的角做个标记。是不是只能写1啊?【生活动】

  师: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了几个内容?

  三、练习提升

  师:看来大家这节课都学的不错,那我们就做几道闯关题好吧?

  生:好

  师:请看第一关,观察与联想

  (判断题,要求孩子们说出错的原因)

  第二关线的联想:过一点画直线,时间1分钟。

  四、回顾整理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2、初步学习用乘法分配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出示乱砍伐破坏环境的片段,让学生说一说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提问学生到前边说说,教师归纳,然后问学生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学生回答植树造林从我作起,从现在作起。

  教师出示主题图和例3,让学生分小组编一道完整的题。此题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两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探究新知

  师:参加植树活动的有哪些人呢?

  生:挖坑,种树的,抬水,浇树的.。

  师:你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分小组讨论,用多种方法去解,比一比,谁聪明,每位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说给你的同学听,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生1、我先算出每一组植树的人数,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

  即:(4+2)×25=6×25=150(人)

  师:你为什么要将(4+2)打上括号呢?

  生1:只有打括号才能先算。(教师肯定,大家鼓掌鼓励)

  生2:我分别算出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和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即;

  4×25+2×25=100+50=150(人)

  师:孩子们,你们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将生1、生2的两种做法板书在黑板上

  (4+2)×254×25+2×25=6×25=100+50=15(人)=150(人)

  师:真奇怪,两个不同的算式,得数怎么相同啊!大家再检查一下他们做得对吗?

  生:对。

  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分小组讨论。

  生1:我发现(4+2)×25=4×25+2×25这两个算式相等。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们的结果相同,所以算式就相等。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2:我发现根据左边的算式就能推出右边的算式,既:

  (4+2)×25=4×25+2×25

  (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给大家演示。)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假如25×(4+2)你又能推出等号右边的算式吗?

  (凝视片刻,有同学举手,还有私下说出做法的。)

  生3:25×(4+2)=25×4+25×2

  生: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举例(3+4)×2643×(10+5)

  你们能推出右边的算式吗?(提问两个同学上黑板推理,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师:你能给你的同桌出两道这样的题吗?(学生出题,同桌互算。)

  师:你能用符号或字母写出他们的规律吗?

  板书:

  (a+b)×c=×+×

  a×(b+c)=×+×

  (提问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你能用语言叙述这样的公式规律吗?分小组或同桌互相叙述,教师问,学生说,教师再归纳: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率。

  (将乘法分配率读三遍,理解其意。)

  3、巩固提高

  (1)做一做,下面那个算式是对的,正确的画√,错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3)×64

  117×3+117×7=117×(3+7)

  24×(5+12)=24×17

  4×9+9×5=(4+5)×9

  36×(4×6)=36×6×4

  (教师以开火车的形式提问,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如果是错的请说出原因。)

  1、师:学了这么多的运算定律,你能将它们区分开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率和乘法交换率,什么是加法结合率和乘法结合率?什么是乘法分配率?可用语言描述,也可以列公式。

  2、说一说你学了这一单元或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评一评本节课哪些同学哪些组表现的,掌声鼓励他(她)们

  课题:简便运算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数学教案]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88--9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法的过程中,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提高运用这一规律进行简算的意识。并能在简算过程中确定余数的大小。

  2.通过观察、交流、辨析,迁移等活动,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优化意识。

  3.使学生在知识迁移的情境中,增强学好知识的信心,体会规律的生活和数学价值。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交流、辨析,迁移等活动,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优化意识。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第八课:《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请你准备好数学书、练习本和文具,调整好坐姿,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一.创设情境,回顾知识

  根据450÷30=15快速说出下列各题的商。

  45÷3=15

  900÷60=15

  150÷10=15

  老师:为什么你们算得这么快?依据是什么?

  学生:这三道题都运用了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所以我们很快的算出了结果。

  小结:看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能使口算变得简便,那么它能不能使笔算变得简便呢?我们来一起探究。

  二.亲身实践

  探究新知

  (1)发现:请看这个除法算式,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特点?

  780÷30=

  交流:它们都是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

  (2)计算:这道题的商是多少?你能用竖式计算吗?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停30秒)

  (3)汇报:

  小平:根据以前的经验我是这样算的:这是一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用30除78个十,商是2个十,还余18个十,再用30除180商6,所以780÷30的商是26。

  教师:说得太好啦!还有和这种竖式计算方法不一样的吗?

  小英:

  我和小平的算法不一样:我将被除数780和除数30同时除以10,得到78除以3,根据商不变的规律,78÷3和780÷30的商相等。因此可以这样计算,(呈现竖式划掉0,然后再计算78÷3)

  (4)质疑:屏幕前的同学们,你认同小英的这种新算法吗?(停2秒)如果认同,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停2秒)

  学生:我认同小英的说法,她在竖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运用了商不变的规律,所以780÷30和78÷3的商是相同的。

  (5)对比:同学们说的很清楚,比较这两种计算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认为第二种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把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变成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运算简便多了。

  (6)练习:看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能使计算简便,下面请观察这两道题能使用刚才的简便方法进行笔算吗?下面请你在练习本算一算。(停30秒)

  出示:600÷40=

  5400÷200=

  交流:算好了吗?这两道题有什么特点呢?请你来说一说。

  学生(小英):我发现这两道题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第一道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想成60除以4,商是15.第二道同时除以100,想成54除以2,商是27。这样计算简便。

  教师:由此,我们发现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时,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能使计算简便。

  (1)出示:120÷15=

  (2)计算:请看这道题,我们能不能借助刚才的经验进行简便计算呢?赶快试一试吧!(停30秒)

  (3)汇报:

  学生1:

  我是这样写的: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让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变成了480÷60,这时再同时除以10,变成48÷6,口算得8。被除数和除数除了同时乘4,还可以乘偶数2、6,都可以把除数转化成整十数的除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师:你们还有其他想法吗?

  学生2:

  我让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3,变成了40÷5,数变小了,口算也得8。也可以同时除以5,也会使数值变小,方便计算。

  (3)小结:同学们的思考很有道理,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同时乘一个数,可以“凑成整十数”,再进行简便计算。也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同时除以一个数,使数值变小,进行简便计算。但是这些都不是唯一的方法,计算时,我们要根据算式的特点进行恰当的选择,目的是使计算简便。

  (4)你能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计算简便吗?

  请你在数学书88页做一做第二题处完成。

  订正:第一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2,变成360除以90,想成36除以9,口算得4;第二道,同时除以9,用50除以2,得25。第三道,可以同时乘2,变成240除以30得8。第四道同时除以7变成30除以6,得5。但是但是三四题的答案不唯一!是“凑成整十数”、还是使数值变小,在解题使我们要灵活运用商不变的规律。

  3.例10

  (1)计算:840÷50=

  教师:再来看看这道题,你能简便计算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吧!(停30秒)

  (2)计算

  以下是竖式计算过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后,变成84除以5,商是16。可是君君认为余数是4,丽丽认为余数是40,你猜猜谁说的对?

  (3)对比

  小平:我猜君君同学说的对。计算时,最后一步34减3余数是4。

  小英:我认为丽丽同学说的对。余数4在十位上,应该是40。

  教师:要想知道对错光靠猜是不行的,怎么办?对!验算,请你验算一下,检验对错。(停15秒)

  小英:验算时,我们用商16乘原来的除数50得800,如果加余数4,是804,不是原来的被除数840所以是错的,如果加余数40正好得原来的被除数840,所以丽丽同学说得对,余数是40。

  (4)算理:为什么余数是40而不是4,其中的道理你知道吗?

  计算时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让计算变得简便,但是这仅限于没有余数的情况。要是有余数就要使用原数去思考,840除以50,先用50除84个十,商1个十,余34个十,把0抄下来,变成340,340里面最多有6个50,所以商5,余数是40。

  (5)教师:有没有快速判断余数的方法呢?

  小平:在有余数的除法,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是看余数是在原数的哪一位,这道题4在原数的10位上,表示的是40。

  教师:那这道题的余数是多少呢?4300÷200

  学生:这道题余数1在原数的百位上,因此余数是100。同学们你们想对了吗?

  (6)练习:请你用简便方法笔算这两道题吧!

  670÷30=

  9800÷50=

  第一道余数在哪位上,因此商是22余数是10;第二道,余数3在哪位上?因此商19,余数是300,你们写对了吗?

  小结:今天我们发现了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不仅使口算简便,也使笔算变得简便。你们学会了吗?接下来我们进行练习吧!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

  (1)你能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

  120÷30=

  560÷80=

  4800÷40=

  360÷90=

  (2)下面的题你会做吗?在数学书89页第1题处完成。

  6300÷700=

  3200÷400=

  8100÷300=

  点拨:为什么这么快?因为运用了商的变化规律。

  2.

  请选择正确的余数填在里。在数学书89页第3题处完成。

  (1)830

  ÷40=20……

  (

  3,30)

  (2)640

  ÷50=12……

  (4,40)

  (3)1300

  ÷200=6……

  (1,10,100)

  点拨:第一道余数在原数的十位上,余数是30;第二道余数也在原数的十位上,余数是40,第三道呢?余数在哪一位上?百位,因此余数是100。

  除了用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用商乘除数加余数的方法去选择正确的余数。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点拨:第一题是错的,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960和除数80同时除以10,变成96除以8得12,那么960除以80的商应该也是12,因此是错误的。第二道题呢?是对的,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10后变成6510除以21,商是310,65100除以210的商也是310.同学们你们相对了吗?

  四.全课小结

  回顾反思

  同学们,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我们发现同乘或除以一个适当的数中能使计算变得简便。还发现了当简便计算时有余数,要看余数在原数中的数位,来确定余数的大小。你们用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一定会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的!今天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叠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叠部分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的形成过程,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学习之星”和“劳动之星”的获奖奖励,“智慧星”和“守纪星”的获奖奖励,集合名称的磁板,获奖学生名字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脑筋急转弯导入新课师:今天这节课上老师会根据同学们的表现,评选出智慧星和守纪星。想要获得智慧星,那你课上需要积极动脑、认真思考。想要获得守纪星,那你课上就要认真听讲、坐姿端正、书写规范。看谁这节课既能获得智慧星又能获得守纪星。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脑筋急转弯的游戏吗?想不想玩一玩?出示脑筋急转弯——理发师的困惑:

  教师边讲解,边用课件播放声音。

  师问:进来的怎么只有三个人呢?你们能帮理发师解决他的困惑吗?生:略师:在这里爸爸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孩子的爸爸又是爸爸的孩子。身份在这里重复了一次,所以只有3人。(板书:既??又??)像这样的问题,数学上称之为“重叠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这类问题。

  二、集合圈的深入探究师:根据同学们上一周的表现,李老师评选出了7名学习之星和5名劳动之星,那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了吗?(12名)师:有不同意见吗?生:没有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都有谁获奖了?(课件展示获奖学生名单)师:从这张光荣榜里,你发现了什么?生:xxx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你这个词用的真好,既??又??(板书)这样说我们就听得很明白了,谁还能像这位同学一样说说你的发现?生1:XXX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谁能把这两个同学的发现连起来说说?生2:

  和都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你真会表达。下面请获奖的同学赶快到前面来,老师给大家颁奖。学习之星站到老师的右手边,劳动之星站到老师的左手边。你们俩应该站到哪儿?师:咦,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刚才我们明明算了12名同学获奖了,怎么才来了10个人呢?那两个人呢?(学生举手,迫不及待的回答问题。)你们有话想说,那好,你来说说?生:

  和都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所以他们两人在获奖名单里重复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看来同学真是理解了这两个同学的位置了,那这两边呢?谁来说说右边同学的获奖情况?生:右边同学获得了“学习之星”。

  师:“学习之星”还有中间的两个同学呢,我们只描述这5个人的获奖情况。

  生:这5个人单单只获得了“学习之星”。

  师:那谁来说说左边这3位同学的获奖情况?生:左边这3位同学只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真不错,这下我们弄清楚了。那老师开始颁奖了,左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学习之星”,右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劳动之星”,中间的同学每人既发一颗“学习之星”又发一颗“劳动之星”。(师边说边给学生发小星星)师:那刚开始我们算得有12名同学获奖了,在今天的这种获奖的情况下是不对的,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今天有10位同学获奖了吗?先听清要求:画图时,要画清同学们的获奖情况,还要让我们能直观的看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了,注意老师已经把这些同学的名字编好了相应的序号(课件展示),不要写这些同学的名字了,我们只用序号来表示同学就可以了。

  生:独立画图。

  师:画好的同学可以小组相互交流一下,看看小伙伴们画的图有没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师巡视学生画的图,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到前面投影。)师:老师选择了几位同学画的图,下面请这几位同学分别到前面来讲一讲他们画的图。

  师:像这种重叠问题,我们可以用韦恩图来表示。它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在1881年发明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图叫作韦恩图,也叫集合圈。(板书:集合)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用集合圈的方式来画画图。(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集合圈)先画一个封闭的椭圆表示“学习之星”,画好之后贴上这个集合圈的`名字是“学习之星”。接下来该画什么了?生:“劳动之星”的集合圈。

  师:那“劳动之星”的集合圈我们应该画在什么位置呢?师:为什么要把“劳动之星”的集合圈有一部分画到“学习之星”的集合圈里面呢?生:因为有人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再画一个封闭的椭圆表示“劳动之星”。下面我们把这些获奖同学的名字贴在相应集合圈的位置里。

  师:这个集合圈我们就算画好了,那集合圈的各部分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阴影部分表示什么?师:根据我们画的集合圈在小卷子上列出算式(生列算式)。

  师:谁来说说你怎么列的算式,并给大家讲讲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生:我列的算式是7+5-2=10(名),“7”表示7名“学习之星”,“5”表示5名“劳动之星”,减去“2”是因为有2名同学重复了。

  师:你讲的真清楚,大家都听明白了吧。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你们看这个图我们相当于把这些获奖同学分了几部分?(3部分)哪三部分?分别是几人呢?那你会列算式了吗?三、问题拓展师:这个问题我算式弄清楚了,现在老师又有想法了,我们下周还要选出7名“学习之星”,5名“劳动之星”,你们帮老师想一想有可能有多少名同学会获奖吗(出示课件)?今天的获奖情况是有2名同学重复了,有10个同学获奖了。那下次获奖可能多少名同学重复呢?生:3名,1名。

  师:最多有多少名同学重复获奖?生:5名。

  师:为什么?生:因为“劳动之星”只有5人,所以最多只能有5人重复获奖了。

  师: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下周我们班获奖的重复情况都想全了,并说一说。

  生:没有重复、重复1人、重复2人、重复3人、重复4人、重复5人(随着学生说,课件出示)。

  师:那每种情况下有多少人获奖呢?分组做师:没有人重复获奖的情况。

  生:7+5=12(人)师:那这个集合图该怎么画呢?生:画两个单独的圈,没有重复的部分。

  师:(找学生说重复1人、重复3人、重复4人、重复5人的算式,并让学生说3/4清这样列式的原因。)那重复5人的时候,这个集合圈又该怎样画呢?生:“劳动之星”的圈都跑到“学习之星”的圈里去了(课件展示)。

  师:那这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有几人?(课件出示如下)学习之星生:这部分表示只获得了“劳动之星”,有2人。

  师:我们来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有几个人重复了,就去掉几人。

  四、练习提升师:班里获奖同学的情况,我们都弄清楚了,真了不起,那今天没有获奖的同学呢?比如XXX,我想把他的名字也贴在黑板上,我应该贴在什么位置上。(贴在集合圈的外面)为什么啊?贴在外面表示什么呢?师:所以我们班里其他没有获奖的同学,都可以贴在获奖集合圈的外面。现在班里每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下面我们来帮同学们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节课获得智慧星的有人,获得守纪星的有人,两项都获得的有人,两项都没有获得的有人,来上课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师:请同学们,在小卷上独立完成,要求画出集合圈,并列算式。

  五,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出示课件)(1)奥运五环,环环重叠(2)看,这是圆圈的集合图(3)还有大自然中,一座座山峰重峦叠嶂(4)以及月食,也是因为重叠现象导致的(5)这是设计师笔下的建筑,也有重叠

  六、课堂小结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重叠问题,还用集合知识解决了不少问题,谁来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生1:我学会了画集合圈。

  生2:我学会了重叠的问题可以用画集合圈的方法来解决。

  生3:集合圈的画图方法能让我们很清楚得看清每个部分有多少人和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同学们,集合圈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有重复现象的问题以后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就等着同学们去发现和解决。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 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学生分析: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永不相交比较困难;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和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未知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垂直和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特殊的两种位置关系,会初步辨析垂线和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类、比较等环节,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感知生活中垂直和平行的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垂直与平行的应用和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平行线垂线等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奥运会开幕式片段。

  解说:对于一届奥运会来说,精彩的开幕式就是成功的一半。参加开幕式演出的部队官兵经过130多天的艰苦排练后,才形成了如此宏伟、壮观、盛大的场面。横成排、竖成列、整齐划一。实现了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精彩绝伦的目标,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

  其实在如此盛大的场面里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如果把每个人想象成一个点,你们看,这一排排、一列列像我们数学上的什么呢?(直线)

  沿着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找到许多条直线。把这个场面转化成一张平面图。

  2、出示平面图,找出其中的一些直线。

  这些直线都在舞台表面上,我们就可以说这些直线都在同意平面内。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板书: 两条直线。

  【从开幕式演出的片段入手,把数学问题的研究置身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成平面图,使学生感受到点连成线、线连成面,初步建立垂线和平行线的表象】

  二、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准备解决哪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大屏幕展示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

  2、观察分类

  师:仔细观察这6种情况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能把它们分分类吗?想好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汇报:生1:1和2、3和5、4和6分三类。

  生2:1和2一类,3、4、5、6一类。

  生3:1一类,2、3、4、5、6一类。

  在学生说到交叉的分为一类时,告知学生交叉在数学上叫做相交。

  板书:相交

  针对学生的不同分类引发学生的争议,在争议中统一意见,大致按相交、不相交分为两类。

  3、认识平行线

  (1)观察、体会平行线的特点

  师:为何要把1号单列出来?1号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

  生1、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不变。

  生2、不相交。

  师:延长后会相交吗?(不会)

  动画演示延长后不相交的过程。

  小结:像这种位置关系的两条直线在数学上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板书:平行线。

  (2)揭示平行线的定义

  师: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这种位置关系的两条线吗?

  学生举例

  那到底怎样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呢?

  生: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师补充在同一平面内。

  大屏幕出示: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为什么要加上互相呢?

  生:是2条直线啊!

  小结:要说互相平行或平行线至少需要2条直线。

  师:能说一条直线是平行线吗?应该怎么说呢?

  引导学生说出:红线是绿线的平行线,或绿线是红线的平行线,也可以说红先和绿线互相平行。

  【分类活动是开放的,分类结果也是多样的,当学生把它们分为交叉、不交叉、快要交叉三类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利用直线可以延长的性质,把快要交叉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中逐步达成共识,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这些垂直和平行概念的基本特征,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创造了条件。】

  (3)、巩固练习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线,会用小棒摆摆吗?

  用小棒代替直线,摆两根小棒平行。

  展示学生的作品

  再摆第三根小棒也和第一根小棒平行,得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同一条直线平行,那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理解平行线的特点】

  4、认识垂直

  (1)分类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号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互相平行。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2、3、4、5、6这5中情况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这5种情况中的两条直线又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相交)

  如果要把这5种情况再一次进行分类应该怎么分?

  生:3和5一类,2、4、6一类;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3和5 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在相交的情况中找出特殊的情况相交成直角,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垂直的特点做好铺垫】

  师:为什么要把3、5单独分一类呢?

  生1:因为它们都是十字性的。

  生2、它们都有四个直角。

  (2)揭示垂直的定义

  师:像这样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在数学上叫做互相垂直。

  大屏幕出示: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在分类,比较的基础上揭示垂直的概念,初步感知相交中的特例是垂直,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包含与从属关系进行了潜行的渗透】

  师:你认为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最主要的是看什么?

  生:相交成直角

  师:能不能说红线是垂线。

  引导学生说出:红线是绿线的垂线,或绿线是红线的垂线,也可以说红线和绿线互相垂直。

  同学们请看数学书的封面上有垂直的现象吗?(有)

  在生活中还有垂直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3)巩固练习

  会用小棒摆摆垂直吗?

  学生摆垂直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特殊的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板书课题)

  再次播放开幕式片段

  【让学生寻找影片中的垂直和平行现象,感悟数学无处不在和数学的美感】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3页例7和“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及自主练习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商不变规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难点:体验数学规律的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

  教学准备:

  作业纸、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练习导入:

  听说我们正在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青蛙博士要来考考我们,你们敢接受它的挑战吗?请看屏幕:

  120÷40= 320÷80= 540÷90= 140÷70= 540÷60= 100÷20=

  (前面2道题找学生回答,看来很多同学都想接受挑战,那么我们下面开启抢答模式!最后一道一题抢答完毕,提问:以最后一道题为例你们是怎么这么快算出来的?生:因为10÷2=5,所以100÷20=5。为什么呢,哦,解释不清是吧!不着急,今天这节课的过后,你就会明白了。)今天的学习之旅我们就从这道除法算式正式开始吧!

  探索规律:

  观察发现、提出猜想

  多媒体出示例7空表格。我们先把刚才的除法算式填写到这个表格中来。请同学们观察表格。

  序号

  被除数

  除数

  除法算式

  商

  1

  100

  20

  100÷20

  5

  2

  100×2

  20×2

  3

  100×4

  20×4

  4

  100÷2

  20÷2

  5

  100÷4

  20÷4

  (1、先出示第一行,填入表格的同时复习除法各部分的名称;2、出示第2行前两空,从表格中你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写出除法算式和商吗?指名回答完成;3、第3、4、5行,先让学生说说被除数和除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写出除法算式和商。)

  比较每次算出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商一直都是5)

  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先仔细观察表格1分钟,再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

  组织反馈,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如下:

  通过第2、3行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通过第4、5行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谈话:能不能把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意思不变,怎样表达?自己先试着在小组厘说一说。(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谈话:数学要求我们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完整的意思。

  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谈话:刚才我们总结的规律是从100÷20=5的变化中发现的,那么在别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另外一个相同的数是否都成立呢?我们一起动手验证一下吧!请大家参考例7自己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商有没有变化。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

  让学生在小组李分别介绍自己举例验证的结果。反馈展示(实物投影):你们所举的列子能说明上面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如果不正确,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学生提出并板书:0除外,为什么说清楚)(先展示几个同学的作品,边展示边评价:他们的举例有效地验证了我们的总结是正确的。然后展示一名同学的反例,咦,这里出现了问题,他的举例发现了另外一种我们一直忽略的现象0不成立。记录下这可以载入史册的名字和算式。正因为有他的缜密思考,才完善了我们的规律。掌声向他表示感谢!)

  阶段总结、提炼学法

  规律得到了,齐读。谁能说一说我们刚才是怎样发现、完善这一规律的?(观察发现——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数学家的故事(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与中国数学家陈景润)

  巩固提升:

  (一)、规律的运用

  完成第23页“练一练”。

  出示表格并提问:表中后面所列的这些算式和第一道算式有什么关系(被除数和除数同乘或者同除相同的数)?谈话:请你根据第一题的结果,应用我们发现的规律很快地填出后面的题。请同学回答,并说一说得出商的思考过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2,商不变……)

  “练一练”

  先说说被除数和除数分别是怎样变化的,再直接填出商。

  被除数

  30

  30×3

  30×10

  30÷2

  30÷3

  除数

  6

  6×3

  6×10

  6÷2

  6÷3

  商

  5

  根据36÷12=3判断对错(说说如何改正)

  (1)、(36×2)÷(12÷2)=3 ( )

  (2)、(36×0)÷(12×5)=3 ( )

  (3)、(36÷4)÷(12÷4)=3 ( )

  通过本组题的判断,你觉得我们在运用刚才总结的规律时,必须紧紧抓住哪些关键词!(同乘、同除、相同的数、0除外)

  3、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填空

  (1)、100÷25=(100×4)÷(25×□)=400÷100

  (2)、120÷24=(120÷□)÷(24÷6)=20÷4

  (3)、120÷30=(120÷10)÷(30÷□)=12÷3

  4、根据每组第1题的得数,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或者除数

  (1)、420÷20=21 840÷40= 210÷( )=21

  (2)、888÷24=37 444÷( )= 37 555÷15=

  (规律的逆运用,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先除以同一个数再乘同一个数其实可以看成同乘一个相同的`分数!!六年级我们会学到的。)

  5、下面是新明乡3所小学购买计算器的数量和所付的钱数:

  星光小学

  东山小学

  李庄小学

  所付的钱/元

  900

  300

  600

  数量/个

  45

  15

  30

  他们所购买的计算器价格相同吗?请口答并说明理由!

  三种可能:(1)、计算;(2)、观察比较发现;(3)、算式沟通联系。

  全课总结

  经过今天这节课的探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只有不变吗?(还有变化)什么不变?什么改变?怎样改变的?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和除数发生变化 同乘或者同除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在变与不变中,数学展示了他独特的魅力,引得无数人为他痴迷!

  3、今天这节课快要结束了,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在除法中,还有可能出现余数。那么在使用这一规律时,余数变不变呢?怎么变?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结束这节课的学习,课后大家积极探索,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

  2、根据36÷12=3判断对错(说说如何修改)

  (1)、(36×2)÷(12÷2)=3 ( )

  (2)、(36×0)÷(12×5)=3 ( )

  (3)、(36÷4)÷(12÷4)=3 ( )

  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填空

  (1)、100÷25=(100×4)÷(25×□)

  (2)、120÷24=(120÷□)÷(24÷6)

  (3)、120÷30=120÷□

  4、根据每组第1题的得数,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或者除数

  (1)、420÷20=21 840÷40= 210÷( )=21

  (2)、888÷24=37 444÷( )= 37 555÷15=

  5、下面是新明乡3所小学购买计算器的数量和所付的钱数:

  星光小学

  东山小学

  李庄小学

  所付的钱/元

  900

  300

  600

  数量/个

  45

  15

  30

  他们所购买的计算器价格相同吗?口答并说明理由!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统计教案

  一、复习分段整理数据

  出示第1题,让学生读懂题目,再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如可以每统计一个数据之后把该数据做一记号

  (2)交流统计结果,检查自己做对了没有

  (3)交流自己统计的时候有没有出现问题,其他同学可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办法

  最后要提醒学生注意检查的习惯:数据提供的是20个学生的记录,那在后面的表格中,也应该要有20个“合计”,否则就是遗漏或是重复了。

  看统计好的表格,说说你从这表格中读懂了哪些信息?

  二、条形统计图:

  1、看图:

  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读懂题目

  回答问题一:这一周的用水量,哪天,哪天最低?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回答问题二:怎么评价一周的用水量呢?(一般可用用水总量或是平均每天的用水量)想一想:哪种方法更清楚?怎么求平均每天的用水量呢?请你算一算

  算完后问:有没有哪天正好是这个平均数“9吨”的?

  从条形统计图上看一看,它在整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不高不低)

  从这份条形统计图中,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

  2、画图:

  出示第3题。先请学生说说各类食品具体所指,按要求分类整理,制成统计图。

  完成统计表后继续完成条形统计图,注意不要遗漏了制作时间和直条上的数据。

  比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说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好处?

  (统计表能清楚地反映各类数据

  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各类的具体数据,还能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多少关系,更加的直观。)

  三、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出示第4题。判断3个游戏规则:

  1、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三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让学生说说是否公平?为什么?

  (1和2都有3次出现的机会,是公平的。)

  2、正方体的四个面写“1”,两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1有4次出现的机会,2只有2次,是不公平的。)

  3、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1~6,朝上的数小于3甲赢,否则乙赢

  理解“否则”:小于3的只有1和2,否则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个,所以是不公平的`。

  小结:像这样的游戏要判断是否公平,主要看什么?

  (决定输赢的次数是否相等)

  四、思考:

  小明和小刚同时各抛一枚硬币,这两枚硬币落地后如果朝上的面相同,算小明赢;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算小刚赢。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的时候,适当板书:

  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现是一样的,2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公平的。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例3。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15×8=

  25×4=

  170×5=

  26×100=

  30×50=

  32×300=

  36×20=

  9×800=

  42×400=

  8×600=

  20×300=

  240×5=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学生开火车练习。

  2.引入。

  买一个文具盒需12元,买2个文具盒需多少元?(24元)买4个文具盒呢?(48元)买6个文具盒呢?(72元)买文具盒的个数越多,所需的钱就越多。那么在乘法算式中,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ぃò迨榭翁猓夯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

  1.投影出示例3。

  (1)6×2=12

  (2)20×4=1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2.仔细观察两组题目,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充分讨论,互相说出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交流看法,在学生汇报中点拨。

  (1)左边第一道算式与第二道算式比较,哪个因数没有变,哪个因数变了?是怎样变的?积又有什么变化?

  (2)左边第一道算式与第三道算式比较,又有哪些地方变与没变呢?

  (3)请将左边第二道算式与第三道算式也作类似的比较,发现规律。

  (4)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你的发现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分别乘10、100,积也分别乘10、100。

  (5)用以上的方法比较右边三道算式,概括出你的.发现。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分别除以2、4,积也分别除以2、4。

  (6)你还能举例说说你的发现吗?

  3.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4.教材第51页“做一做”第1题。

  (1)你能看出每组算式有什么规律吗?小组交流,独立填写得数。

  (2)指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51页“做一做”第2题。

  (1)要求学生先弄清题意,想一想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点名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方法一:200÷8=25(米)25×24=600(平方米)

  方法二:200×(24÷8)=600(平方米)

  追问方法二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做法。(长不变,宽乘3,面积也乘3)

  师:你的方法真巧妙,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教材“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能说说今天在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规律吗?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除法的简便算法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规律。

  2、使学生掌握除法中两种简便算法: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如果这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是整十数时,就可以把两个一位数先乘起来,再用它们的积去除被除数。

  (2)一个数除以一个两位数,如果能把除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而且用其中的一个位数去数被除数比较简便时,就可以用这两个一位数依次去除被除数。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掌握总结规律的方法。

  2、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和积极探索规律的精神。

  2、通过对规律性知识的运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育学生做事要符合实际不要生搬硬套。

  教学重点:

  了解一个数连续用两个一位数去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这一规律。掌握由此规律得出的两种简便方法。教学难点:在除法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240÷20 360÷40 450÷30 350÷70

  450÷50 630÷70 800÷100 240÷80

  2、填空,把下面各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35=()×()54=()×()32=()×()40=()×()25=()×()28=()×()

  3、应用题(小黑板出示)

  三年级同学参加春季植树,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3组,每组多少人?(两种方法解答)

  读题,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教师巡视点拨学生,订正。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刚才我们用两种解法解同一应用题,观察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明确:已知数相同,计算结果也一样,只是运算顺序不同。

  教师说明:也就是说两个算式相等。

  教师板书:90÷2÷3=90÷(2×3)

  教师:抛开具体的事理,单看两个算式,90÷2÷3还可以用90除以2和3的乘积计算填空练习:

  180÷4÷5=180÷()140÷5÷4=140÷()

  240÷5÷6=240÷()190÷5÷2=190÷()

  教师提问:由以上练习,你能得到什么规律?请同桌讨论,学生试述。

  教师引导明确: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投影出示)

  教师:学习了这一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除法中的.简便计算,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内容“除法中的简便算法”(教师板书课题)。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3390÷5÷6

  ①学生独立完成,②引导学生汇报:先算出5和6的积,再用积30去除390。提问为什么?因为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是整十数利用上面的规律计算简便。

  反馈练习1360÷8÷5引导学生口述思路。

  (2)练习810÷9÷2怎样计算简便?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把学生的不同作法板书并比较:

  810÷9÷2 810÷9×2

  =90÷2=810÷(9×2)

  =45=810÷18

  =45

  教师提问:(启发学生)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在计算连除法时,如果两个除数的积是整十数时,就可以先把两个除数先乘起来,用它们的积去除被除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教师提示:计算时方框的步骤不必写出来。

  (3)反馈练习:完成课后做一做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并补充:190÷19÷2(加强对比灵活运用)

  教师巡视,指点差生,集体订正。

  3、教学例题

  教师:在上一道例题中,我们利用这一规律把连续除以两个数,改成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来简算。

  (1)出示例题:420÷35

  教师:你能进行简便计算吗?试试看,学生独立去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中的不同作法,然后板书:

  420÷35 420÷35

  =420÷7÷5=420÷5÷7

  =60÷5=84÷7

  =12=12

  请同学们比较两种作法哪种要简便?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第一种简便,因为第一步用7去除,能迅速地用口诀求商,所以比较简便。

  (2)教师小结:在计算时,要注意,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怎样使计算比较简便,就怎样计算。

  (3)反馈练习(幻灯出示)

  350÷25 480÷32

  4、新知小结: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教师提示:今后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发展

  1、用简便算法填空:(投影出示)

  750÷2÷5=720÷()

  420÷3÷7=420÷()

  190÷5÷2=190÷()

  180÷36=180÷()÷()

  360÷24=360÷()÷()

  420÷28=420÷()÷()

  2、判断哪种方法更简便?

  (1)360÷8÷5 360÷8÷5

  =360÷(8×5)=45÷5

  =360÷40=9

  =9

  (2)810÷45 810÷45

  =810÷5÷9=810÷9÷5

  =162÷9=90÷5

  =18=18

  3、简便计算:

  800÷5÷8 240÷48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又学习了什么新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存在哪些问题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略)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接触与交流,对所带班四年级三班、四年级四班的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两个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个体差异有很大的差别。但总体来讲,有70%的学生基础好、能力强,能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大,有强烈的求知欲、自觉性高。有和20%的学生处于中等,学习比较被动,其中有10%的学生自觉性差,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

  四年级是小学生涯的重要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年级。是小学数学开始进入系统学习的开始。经过前三年的教学,学生在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逻辑思维和智能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

  二、 教材分析

  (一) 数与代数

  1、认识更大的数(数一数、人口普查、国土面积、森林面积)

  (在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乘法 (卫星运行时间、体育场、神奇的计算器、探索 与发现 (一)、(二)、(三))

  (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了两位数乘三位数,对一些较大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除法 (买文具、路程、时间、速度、参观苗圃、国家体育场秋游、探索与发现、抗震救灾)

  (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生活中的负数(温度、正负数)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主要了解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

  生活中的现象。

  (二)空间与图形

  1、线 与 角 (线的认识、平移与平行、相交与垂直、旋转与角、角的度量、画角。)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识别直线、线段、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认识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2、图形的变换(让学生经历把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变换来制作美丽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能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变换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变换中的平移和旋转的过程。

  3、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具体的情景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统计(栽蒜苗一、二、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少单位的必要性,并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并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统计图;了解单试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能从折线统计上预测事物变化的趋势。)

  三、 教材特点:

  1、 提供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学习素材,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2、 创设探索数学规律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探索数学规律的意识。

  3、 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设计方案中获得成功。

  4、 重视在多种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5、 注重在统计过程中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把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融会在一起。

  6、 设计富有特色的综合应用活动。使学生自觉地将各方面的经验、知识、策略进行综合应用。

  7、 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周围的事物,培养对数学美的理解,展示数学发展的历史,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

  四、本学期教学目标和任务: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目标 :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教学重点:大数的读写。教学难点:数位中含有0的读写。

  第二单元 :线与角。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2、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通过探索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学具的操作活动,理解平角、周角,能区别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度数的角与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 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会用量角器画角。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相关文章: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学计划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计划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查看更多>> 教学工作计划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第3单元

  角的度量

  第2课时

  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常用单位“度”和度的符号“°”。

  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怎样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让学生分别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角,再在同桌中相互观察,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的?

  2、课件演示采用重合比较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3、教师:尽管我们能通过观察比较或重合比较的方法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但到底大多少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会量角。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

  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该用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

  出示教材第40页制作量角器的原理介绍,并出示量角器。

  (1)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运用课件逐一向学生介绍:中心、外刻度、内刻度、外刻度0°刻度线,内刻度0°刻度线和角的计量单位“度”以及度的符号。

  (板书:1°)

  (2)分别在量角器上找一找外刻度的.45°、85°、165°的刻度线和内刻度的30°、60°、150°的刻度线。

  2、教学例1。

  讨论:怎样用量角器量出前面看到的∠1的度数呢?

  (1)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演示测量角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点重合,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步:线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

  第三步:读准数,看角的另一边落到量角器的哪一个刻度线上,这个刻度所对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2)照样子量出教材第40页中∠1和∠2的度数。

  学生动手量一量,看准刻度,记在旁边。怎样看刻度,你有什么好办法?

  (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边向右,就认里圈的刻度数;相反就认外圈的刻度数)

  3、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1)观察下面两个角,哪个角的边画得长一些?

  (2)猜想一下哪个角大一些。

  (3)动手量一量,验证一下你的猜想,你发现了什么?

  (4)在教材上把左边一个角的两条边延长,再量一量,看看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お

  结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张开越大,角越大。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图中的量角器上分别找到相应的刻度,填出每个角的度数,注意刻度是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

  点名说一说你是怎么看的。

  2、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3题。

  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教师指名汇报各个角的度数,集体订正,要求测量不准确的同学重新测量一次。

  3、教材“练习七”第2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分别记下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4、教材“练习七”第3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5、教材“练习七”第4题。

  (1)量出图中4个角的度数,并记下来。

  (2)∠1与∠3有什么关系?∠2与∠4呢?

  (3)你能发现什么?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学到哪些新的知识和本领?测量角的大小时应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动手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通过对比,观察了解角的大小的实质问题,培养认真、细致和有序操作的良好习惯,也激发与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30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9-14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01-29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6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4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7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1-25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