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19 10:16:07 秀雯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次函数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精选11篇)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

  2、渗透解析几何,数形结合,函数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逻辑思维的能力。

  3、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主体的积极思维,体验感悟数学。逐步建立数学的观念,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用具:

  微机

  教学方法:

  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例1、已知:抛物线y=x2-(m2-1)x-2m2-2

  ⑴求证:无论m取什么实数,抛物线与x轴一定有两个交点

  ⑵m取什么实数时,两交点间距离最短?是多少?

  解:

  △ =(m2-1)2+4(2m2+2)

  =m4-2m2+1+8m2+8

  =m4+6m2+9

  =(m2+3)2

  m2≥0

  ∴m2+3>0

  ∴△>0

  ∴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

  问题:为什么说当△>0时,抛物线y =ax2+bx+c与x轴有两个交点。(能否从数和形两方面说明)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创设让学生说数学的机会,学会合作学习,以达到:

  ①经验共享,在思维的碰撞中共同提高。

  ②学会合作,消除个人中心。

  ③发现自我,提高参与度。

  ④弘扬个体的主体性,形成健康,丰富的个性。

  数:点在曲线上,点的坐标满足曲线的方程。

  反之,曲线方程的每一个实数解对应的点都在曲线上,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既在抛物线上,又在x轴上,所以交点的坐标既满足抛物线的解析式,也满足x轴的解析式,设交点坐标为(x,y)

  ∴

  这样交点问题就转化成求这个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代入y =0,消去y,转化成ax2+bx+c=0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求根问题。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当△>0时, ax2+bx+c=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y =ax2+bx+c

  y =0

  有两个不等的实数解

  ∴抛物线与x轴交于两个不同的点。

  形:顶点在x轴上方,且开口向下。或者顶点在x轴下方,且开口向上。

  设计意图: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使学生掌握转化思想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知数学的直观性和形式化这二重性。掌握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逐步学会数学的思维。

  转化成代数语言为:

  小结:第一种方法,根据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将求曲线的交点问题,转化成求方程组的解的问题。

  第二种方法,借助于图象思考问题,比较直观,发现规律后,再用数学的符号语言将其形式化,这既体现了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也是探索解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思考:试从数、形两方面说明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个数与判别 式的符号的关系。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不能等同于数学知识的汇集,而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创造过程。使主体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揭示出蕴涵于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形成数学观念。

  ⑵m取什么实数时,两交点间距离最短?是多少?

  解:设二次函数与x轴的两交点为(x1,0),(x2,0)

  解法㈠ 由⑴可知m为任何实数时, 都有△>0

  解①

  ∴ x1+x2=m2-1

  x1·x2=-2(m2+1)

  ∴│x2-x1│=

  =

  =

  =

  =m2+3

  ∴当m =0时,两交点最小距离为3

  这里两交点间距离是m的函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解题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将其一般化,形式化,解决问题,体会数学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渗透函数思想

  问题: 观察本题两交点间距离与判别式的值之间有何异同?具有一般的规律吗?如何说明:

  设x1、x2 为ax2+bx+c =0的两根

  可以推出:

  还可以理解为顶点到x轴距离最短

  设计意图:在对比、分析中,明确概念,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小结:观察这道题的结论,我们猜测出规律,将其一般化,推导出这个公式,这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一般方法

  解法㈡:用十字相乘法或求根公式法求根

  思考: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思考:求m取什么实数时,y =x2-(m2-1)x -2 m2-2被直线y =2所截得的线段最短?是多少?

  练习:

  观察函数 的图象,回答:

  (1)y>0时,x的取值范围如何?

  (2)y=0时,x取什么值?

  (1)y<0时,x的取值范围如何?

  小结:数与形是数学中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图形比较直观,可以启发思路;而数学的严格证明也是必不可少的,直观性和形式化是数学的两重性。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2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研究二次函数的一般方法——配方法;

  2、应“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 ( 的图像,通过图像总结二次函数的性质;

  3、通过研究二次函数和图像的性质,能进一步体会研究一般函数的方法,能由特殊到一般地研究问题。

  【自主学习】

  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1)定义:函数 叫二次函数,它的定义域是 。特别地,当 时,二次函数变为 ( 。

  2)函数 的图像和性质:

  (1)函数 的图像是一条顶点为原点的抛物线,当 时,抛物线开口 ,当 时,抛物线开口 。

  (2)函数 为 (填“奇函数”或“偶函数”)。

  (3)函数 的图像的对称轴为 。

  3)二次函数 的性质

  (1)函数的图像是 ,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 ,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 。

  (2)当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函数在 处取得最小值 ;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在 上是增函数。

  (3)当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函数在 处取得最大值 ;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在 上是减函数。

  跟踪1、试述二次函数 的性质,并作出它的图像。

  跟踪2、研讨二次函数 的性质和图像。

  跟踪3、求函数 的值域和它的.图像的对称轴,并说出它在那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在那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跟踪4、课本P60练习B

  【归纳总结】

  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思路是什么?

  函数二次函数 (a、b、c是常数,a≠0)

  图像a>0 a<0

  性质

  【典例示范】

  例1:将函数 配方,确定其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求出 它的单调区间及最大值或最小值,并画出它的图像。

  例2:二次函数 与 的图像开口大小相同,开口方向也相同。已知函数 的解析式和 的顶点,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函数 的解析式。

  (1)函数 , 的图像的顶点是(4, );

  (2)函数 , 图像的顶点是 。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3

  一、教材分析:

  《34.4二次函数的应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冀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十四章第四节,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教材通过小球飞行这样的实际情境,创设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对应了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有两个相等实根、没有实根的三种情况。这样,学生结合问题实际意义就能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有很好的体会;从而得出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这也突出了课标的要求:注重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

  3.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解决问题: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提高估算能力。

  情感态度:

  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亲自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 合作交流

  五:教具、学具:

  课件

  六、教学过程:

  [活动1] 检查预习 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

  1. 课本P94 问题

  2. 结合图形指出,为什么有两个时间球的高度是15m或0m?为什么只在一个时间球的高度是20m?

  3. 结合预习题1,完成课本P94 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习经验。

  [活动3] 例题学习 巩固提高

  问题

  例 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

  教师关注:

  (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

  (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活动4] 练习反馈 巩固新知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4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3.使学生结合y=ax2的图象初步理解抛物线及其有关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初步理解。

  难点: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在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1)y=x/4;(2)y=4/x;(3)y=2x—5;(4)y=x2 — 2。

  2.什么是一无二次方程?

  3.怎样用找点法画函数的图象?

  新课

  1.由具体问题引出二次函数的定义。

  (1)已知圆的面积是Scm2,圆的半径是Rcm,写出空上圆的'面积S与半径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已知一个矩形的周长是60m,一边长是Lm,写出这个矩形的面积S(m2)与这个矩形的一边长L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农机厂第一个月水泵的产量为50台,第三个月的产量y(台)与月平均增长率x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何表示?

  解:

  (1)函数解析式是S=πR2;

  (2)函数析式是S=30L—L2;

  (3)函数解析式是y=50(1+x)2,即

  y=50x2+100x+50。

  由以上三例启发学生归纳出:

  (1)函数解析式均为整式;

  (2)处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

  我们说三个式子都表示的是二次函数。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没有限制而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请注意这里b,c没有限制,而a≠0。

  2.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利用已有二次函数的知识经验,自主进行探究和合作学习,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初步形成数学建模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感悟二次函数中数形结合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成功,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解二次函数,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分组复习旧知。

  探索:从二次函数y=x2+4x+3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可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如何画图

  (2)顶点、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3)所形成的三角形以及四边形的面积

  (4)对称轴

  从上面的问题导入今天的课题二次函数中的图象与性质。

  (二)新授:

  1、再探索:二次函数y=x2+4x+3图象上找一点,使形成的图形面积与已知图形面积有数量关系。例如:抛物线y=x2+4x+3的顶点为点A,且与x轴交于点B、C;在抛物线上求一点E使SBCE= SABC。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F,使BCE与BCD全等。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M,使BOM与ABC相似。

  2、让同学讨论:从已知条件如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例如:已知一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C(2,1)且与x轴交于点A、点B,已知SABC=3,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三)提高练习

  根据我们学校人人皆知的船模特色项目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让班级中的上科院小院士来简要介绍学校船模组的情况以及在绘制船模图纸时也常用到抛物线的'知识的情况,再出题:船身的龙骨是近似抛物线型,船身的最大长度为48cm,且高度为12cm。求此船龙骨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在解题中的作用。

  (四)让学生讨论小结(略)

  (五)作业布置

  1、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点O为坐标原点,二次函数y=x2+(k—5)x—(k+4)的图象交x轴于点A(x1,0)、B(x2,0)且(x1+1)(x2+1)=—8。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将上述二次函数图象沿x轴向右平移2个单位,设平移后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为C,顶点为P,求 POC的面积。

  2、如图,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 x—1的交点A、B分别在x、y轴上,点C在二次函数图象上,且CBAB,CB=AB,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卢浦大桥拱形可以近似看作抛物线的一部分,在大桥截面1:11000的比例图上,跨度AB=5cm,拱高OC=0。9cm,线段DE表示大桥拱内桥长,DE∥AB,如图1,在比例图上,以直线AB为x轴,抛物线的对称轴为y轴,以1cm作为数轴的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

  (1)求出图2上以这一部分抛物线为图象的函数解析式,写出函数定义域;

  (2)如果DE与AB的距离OM=0。45cm,求卢浦大桥拱内实际桥长(备用数据: ,计算结果精确到1米)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利用描点法正确作出函数y=ax2+b的图象。

  2、让学生经历二次函数y=ax2+b性质探究的过程,理解二次函数y=ax2+b的性质及它与函数y=ax2的关系。

  教学重点:

  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b的图象,理解二次函数y=ax2+b的性质,理解函数y=ax2+b与函数y=ax2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二次函数y=ax2+b的性质,理解抛物线y=ax2+b与抛物线y=ax2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具有哪些性质?

  2.猜想二次函数y=2x2+1的图象与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是否相同?

  二、学习新知

  1、问题1:画出函数y=2x2和函数y=2x2+1的图象,并加以比较

  问题2,你能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2与y=2x2+1的图象吗?

  同学试一试,教师点评。

  问题3:当自变量x取同一数值时,这两个函数的函数值(既y)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在图象上,相应的两个点之间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观察两个函数图象,说出函数y=2x2+1与y=2x2的图象开口方向、对称轴相同,顶点坐标,函数y=2x2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0,0),而函数y=2x2+1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0,1)。

  师:你能由函数y=2x2的性质,得到函数y=2x2+1的一些性质吗?

  小组相互说说(一人记录,其余组员补充)

  2、小组汇报:分组讨论这个函数的性质并归纳:当x<0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函数取得最小值,最小值y=1。

  3、做一做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2-2与函数y=2x2的图象,再作比较,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三、小结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ax2+k的图象与函数y=ax2的图象具有什么关系? 2.你能说出函数y=ax2+k具有哪些性质?

  四、作业: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 (1)y=-2x2与y=-2x2-2;的图像

  五:板书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的经验。

  2.能够利用描点法作出函数y=ax2的图象,并能根据图象认识和理解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初步建立二次函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联系。

  3.能根据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建立二次函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数形结合

  教学建议:

  利用具体的二次函数图象讨论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时,应尽可能多地运用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行图象和图象之间的比较,表达式和表达式之间的比较,建立图象和表达式之间的联系,以达到学生对二次函数性质的真正理解。

  教学过程:

  一 、认知准备:

  1.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别是什么?

  2.画函数图象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学生口答)

  你会作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吗?你想直观地了解它的性质吗?本节课我们一起探索。

  二 、 新授:

  (一)动手实践:作二次函数 y=x2和y=-x2的图象

  (同桌二人,南边作二次函数 y=x2的图象,北边作二次函数y=-x2的图象,两名学生黑板完成)

  (二)对照黑板图象 议一议:(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1.你能描述该图象的形状吗?

  2.该图象与x轴有公共点吗?如果有公共点坐标是什么?

  3. 当x0时,随着x的增大,y如何变化?当x0时呢?

  4.当x取什么值时,y值最小?最小值是什么?你是如何知道的?

  5.该图象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请你找出几对对称点。

  (三) 学生交流:

  1.交流上面的五个问题(由问题1引出抛物线的概念,由问题2引出抛物线的顶点)

  2.二次函数 y=x2 和y=-x2的图象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出示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 两个函数y=x2 和y=-x2 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二次函数 y=x2和y=-x2 的图象关于哪条直线对称?

  (2)两个图象关于哪个点对称?

  (3)由 y=x2 的图象如何得到 y=-x2 的图象?

  (四) 动手做一做:

  1.作出函数y=2 x2 和 y= -2 x2的图象

  (同桌二人,南边作二次函数 y= -2 x2的图象,北边作二次函数y=2 x2的图象,两名学生黑板完成)

  2.对照黑板图象,数形结合,研讨性质:

  (1)你能说出二次函数y=2 x2具有哪些性质吗?

  (2)你能说出二次函数 y= -2 x2具有哪些性质吗?

  (3)你能发现二次函数y=a x2的图象有什么性质吗?

  (学生分小组活动,交流各自的发现)

  3.师生归纳总结二次函数y=a x2的图象及性质:

  (1)二次函数y=a 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2)性质

  a:开口方向:a0,抛物线开口向上,a〈 0,抛物线开口向下[

  b:顶点坐标是(0,0)

  c:对称轴是y轴

  d:最值 :a0,当x=0时,y的最小值=0,a〈0,当x=0时,y的最大值=0

  e:增减性: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X0),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侧(x0),y随x的增大而增大,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X0),y随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x0),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应用:(1)说出二次函数y=1/3 x2 和 y= -5 x2 有哪些性质

  (2)说出二次函数y=4 x2 和 y= -1/4 x2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小结)

  1.会画二次函数y=a x2的图象,知道它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2.知道二次函数y=a x2的性质:

  a:开口方向:a0,抛物线开口向上,a〈0,抛物线开口向下

  b:顶点坐标是(0,0)

  c:对称轴是y轴

  d:最值 :a0,当x=0时,y的最小值=0,a〈0,当x=0时,y的最大值=0

  e:增减性: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X0=,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侧(x0),y随x的增大而增大,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X0),y随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x0),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经历描点法画函数图像的过程;

  2、学会观察、归纳、概括函数图像的特征;

  3、掌握 型二次函数图像的特征;

  4、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学会合情推理。

  教学重点:

  型二次函数图像的描绘和图像特征的归纳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自变量的值和相应的函数值来画函数图像,该过程较为复杂。

  教学设计:

  一、回顾知识

  前面我们在学习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时时如何进一步研究这些函数的? 先(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像,再结合图像研究性质。)

  引入:我们仿照前面研究函数的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先从最特殊的形式即 入手。因此本节课要讨论二次函数 ( )的图像。

  板书课题:二次函数 ( )图像

  二、探索图像

  1、 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 和 图像

  (1) 列表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思考一下问题:

  ①无论x取何值,对于 来说,y的值有什么特征?对于 来说,又有什么特征?

  ②当x取 等互为相反数时,对应的y的值有什么特征?

  (2) 描点(边描点,边总结点的位置特征,与上表中观察的结果联系起来)。

  (3) 连线,用平滑曲线按照x由小到大的顺序连接起来,从而分别得到 和 的图像。

  2、 练习: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 和 的图像。

  学生画图像,教师巡视并辅导学困生。(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讲评)

  3、二次函数 ( )的图像

  由上面的四个函数图像概括出:

  (1) 二次函数的 图像形如物体抛射时所经过的路线,我们把它叫做抛物线,

  (2) 这条抛物线关于y轴对称,y轴就是抛物线的对称轴。

  (3) 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注意:顶点不是与y轴的交点。

  (4) 当 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低点,图像在x轴的'上方(除顶点外);当 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高点图像在x轴的 下方(除顶点外)。

  (最好是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

  三、课堂练习

  观察二次函数 和 的图像

  (1) 填空:

  抛物线

  顶点坐标

  对称轴

  位 置

  开口方向

  (2)在同一坐标系内,抛物线 和抛物线 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如果在同一个坐标系内画二次函数 和 的图像怎样画更简便?

  (抛物线 与抛物线 关于x轴对称,只要画出 与 中的一条抛物线,另一条可利用关于x轴对称来画)

  四、例题讲解

  例题:已知二次函数 ( )的图像经过点(-2,-3)。

  (1) 求a 的值,并写出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 说出这个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开口方向和图像的位置。

  练习:(1)课本第31页课内练习第2题。

  (2) 已知抛物线y=ax2经过点a(-2,-8)。

  (1)求此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

  (2)判断点b(-1,- 4)是否在此抛物线上。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9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

  2.会用配方法求抛物线y=ax2+bx+c的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y随x的增减性。

  3.能通过配方求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最大或最小值;能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体会建立二次函数y=ax2+bx+c(a≠0)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的必要性。

  2.在学习y=ax2+bx+c(a≠0)的性质的过程中,渗透转化(化归)的思想。

  【情感态度】

  进一步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①用配方法求y=ax2+bx+c的顶点坐标;

  ②会用描点法画y=ax2+bx+c的图象并能说出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解决一些问题,能通过对称性画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问题。

  1.把二次函数y=-2x2+6x-1化成y=a(x-h)2+k的形式。

  2.写出二次函数y=-2x2+6x-1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

  3.画y=-2x2+6x-1的图象。

  4.抛物线y=-2x2如何平移得到y=-2x2+6x-1的图象。

  5.二次函数y=-2x2+6x-1的.y随x的增减性如何?

  【教学说明】上述问题教师应放手引导学生逐一完成,从而领会y=ax2+bx+c与y=a(x-h)2+k的转化过程。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如何画y=ax2+bx+c图象,你可以归纳为哪几步?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一般分为三步:

  1.先用配方法求出y=ax2+bx+c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对称轴右边的部分图象。

  3.利用对称点,画出对称轴左边的部分图象。

  探究2 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的性质有哪些?你能试着归纳吗?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能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能较熟练地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函数与圆、三角形、四边形以及方程等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

  重点难点:

  重点;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的特征。

  难点:会运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有关综合问题。

  教学过程:

  一、例题精析,强化练习,剖析知识点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

  例:根据下列条件,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0,1),(1,3),(-1,1)三点。

  (2)抛物线顶点P(-1,-8),且过点A(0,-6)。

  (3)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过(3,0),(2,-3)两点,并且以x=1为对称轴。

  (4)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经过一次函数y=-3/2x+3的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且过(1,1),求这个二次函数解析式,并把它化为y=a(x-h)2+k的形式。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题目中的四个小题应选择什么样的`函数解析式?并让学生阐述解题方法。

  教师归纳:二次函数解析式常用的有三种形式:(1)一般式:y=ax2+bx+c(a≠0)

  (2)顶点式:y=a(x-h)2+k(a≠0)(3)两根式:y=a(x-x1)(x-x2)(a≠0)

  当已知抛物线上任意三点时,通常设为一般式y=ax2+bx+c形式。

  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与抛物线上另一点时,通常设为顶点式y=a(x-h)2+k形式。

  当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或交点横坐标时,通常设为两根式y=a(x-x1)(x-x2)

  强化练习: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A(1,0)和B(2,1),且与y轴交点纵坐标为m。

  (1)若m为定值,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还有异于点A的另一个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

  二、知识点串联,综合应用

  例:如图,抛物线y=ax2+bx+c过点A(-1,0),且经过直线y=x-3与坐标轴的两个交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 1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讨论了二次函数y=a(x-h)2+k(a≠0)的图像的基础上对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和性质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通过配方将y=ax2+bx+c(a≠0)向y=a(x-h)2+k(a≠0)转化,体会知识之间在内的联系。在具体探究过程中,从特殊的例子出发,分别研究a>0和a<0的情况,再从特殊到一般得出y=ax2+bx+c(a≠0)的图像和性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经探究过二次函数y=a(x-h)2+k(a≠0)的图像和性质,面对一般式向顶点式的转化,让学上体会化归思想,分析这两个式子的区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经历求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的过程;

  2. 能通过配方把二次函数y=ax2+bx+c(a≠0)化成y=a(x-h)2+k(a≠0)的形式,从而确定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思考、探究、化归、尝试等过程,让学生从中体会探索新知的方式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经历求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的过程,渗透配方和化归的思想方法;

  2. 在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自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通过配方求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难点

  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的性质。

  五、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渗透类比、化归数学思想。对比一般式和顶点式的区别和联系;体会式子的恒等变形的重要意义。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一)提出问题(约1分钟)

  教师活动:形如y=a(x-h)2+k(a≠0)的抛物线的对称轴、顶点坐标分别是什么?那么对于一般式y=ax2+bx+c(a≠0)顶点坐标和对称轴又怎样呢?图像又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回答出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目的:由旧有的知识引出新内容,体现复习与求新的关系,暗示了探究新知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探索二次函数y=0.5x2-6x+21的函数图像(约2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思考问题。这里教师适当引导能否将次一般式化成顶点式?然后结合顶点式确定其顶点和对称轴。

  学生活动:讨论解决

  目的:激发兴趣

  2.配方求解顶点坐标和对称轴(约5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板书配方过程:y=0.5x2-6x+21=0.5(x2-12x+42)

  =0.5(x2-12x+36-36+42)

  =0.5(x-6)2+3

  教师还应强调这里的配方法比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稍复杂,注意其区别与联系。

  学生活动:学生关注黑板上的讲解内容,注意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

  目的:即加深对本课知识的认知有增强了配方法的应用意识。

  3.画出该二次函数图像(约5分钟)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这里要引导学生是否可以通过y=0.5x2的图像的平移来说明该函数图像。关注学生在连线时是否用平滑的曲线,对称性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结合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

  目的:强化二次函数图像的画法。即确定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结合图像的对称性完成图像。

  4.探究y=-2x2-4x+1的函数图像特点(约3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找学生板演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和对称轴内容,教师巡视,学生互相查找问题。这里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配方法的步骤及含义。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

  目的:研究a<0时一个具体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会研究二次函数图像的一般方法。

  5.结合该二次函数图像小结y=ax2+bx+c(a≠0)的性质(约14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将y=ax2+bx+c(a≠0)通过配方化成y=a(x-h)2+k(a≠0)的形式。确定函数顶点、对称轴和开口方向并着重讨论分析a>0和a<0时,y随x的变化情况、抛物线与y的交点以及函数的最值如何。

  学生活动:仔细理解记忆一般式中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和开口方向;理解y随x的变化情况。

  目的: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体验、观察、分析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

  6.简单应用(约11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板书:已知抛物线y=0.5x2-2x+1.5,求这条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图像和y轴的交点坐标并确定y随x的变化情况和最值。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教师在这里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该问题:i)用配方法如例题所示;ii)我们可以先求出对称轴,然后将对称轴代入到原函数解析式求其函数值,此时对称轴数值和所求出的函数值即为顶点的横、纵坐标。

  学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完成,约3分钟后讨论交流,最后形成结论。

  目的: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2分钟)

  1. 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研究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知识上的问题?

  2. 你对本节课有什么感想或疑惑?

  布置作业(1分钟)

  1. 教科书习题22.1第6,7两题;

  2. 《课时练》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 画函数图像 学生板演练习

  例题配方过程

  到顶点式的配方过程 一般式相关知识点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合作、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我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回顾;第二部分是学习探究;第三部分是课堂练习。从当堂的反馈和第二天的作业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同学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达到了学习目标中的要求。

  我认为优点主要包括:

  1.教态自然,能注重身体语言的作用,声音洪亮,提问具有启发性。

  2.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培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落实。

  3.板书字体端正,格式清晰明了,突出重点、难点。

  4.我觉的精彩之处是求一般式的顶点坐标时的第二种方法,给学生减轻了一些负担,不一定非得配方或运用公式求顶点坐标。

  所以我对于本节课基本上是满意的。但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知识的生成过程体现的不够具体,有些急于求成。在学生活动中自己引导的较少,时间较短,讨论的不够积极;

  2.一般式图像的性质自己总结的较多,学生发言较少,有些知识完全可以有学生提出并生成,这样的结论学生理解起来会更深刻;

  3.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老是打断学生。提问一个问题,学生说了一半,我就迫不及待地引导他说出下一半,有的时候是我替学生说了,这样学生的思路就被我打断了。破坏学生的思路是我们教师最大的毛病,此顽疾不除,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4.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够。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真正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创新能力,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公民。

  重新去解读这节课的话我会注意以上一些问题,再多一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去体验,探究而后形成自己的知识。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二次函数09-29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02-07

数学教案-二次函数教学设计09-29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15篇)03-01

二次函数数学教案(汇编15篇)03-01

《二次函数复习》教案12-16

二次函数教学反思04-16

对数函数中与二次函数有关的问题10-02

数学教案-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