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说:称秆 鸭子 耳朵 红旗 小棒。
生配合回答1~5各数
1.教师报数请学生拿:2、5、3、1、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唤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谁和谁比较进行教学,既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方法应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
1.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比一比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什么和什么比,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运用了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又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大家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检测
(一)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二)出示第17页下面思考:
(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
(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 赶走一只小免)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P34、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拼摆图形、画图形、分图形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有直观地认识。
2、让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体验“面在体上”。
3、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在具体情境中去思考、想像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教学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体验“面在体上”。
教具准备:
几何图形挂图,每位学生一个学具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变魔术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形朋友,它们也会变魔术,你们想看吗?请看变、变、变。(教师边操作把图形拼成房子、汽车、人等)
2、谁已经认识它们了,请介绍一下。
3、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有趣的图形。板书: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图形特征的认识。
(1)师:现在我们来帮这些图形按形状不同分分家好吗?
(2)学生讨论:怎么分?(先独立想想,再小组讨论一下)
(3)指名上台分,并汇报:分成几类?怎么分?
说说看,为什么这么分?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为什么叫它这个名字?(板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2、观察发现,感知“面在体上”。(找家)
(1)这些图形朋友不但会变魔术,而且还喜欢捉迷藏,它们就藏在我们带来的物体身上,你能找到它们吗?
(2)学生独立找找。
(3)谁来说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
3、启发“再创造”。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立体图形上,你能独立想办法让它们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住在纸上吗?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完成,汇报交流(描、印、折、画)
(2)引导学生看书P34页,你们想的和书上小朋友的一样吗?
(3):同学们真聪明,想出的办法比书上小朋友的还要多,真棒!
(4)剪下所折或画出的图形,引导学生给它们找新家(在教室)。
学生给图形找新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找图形的新家)
全班交流。(生: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家”……)
:同学们真能干,都帮助这些平面图形找到了新家。
4、师出示在不同位置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数个,让学生辨认。
5、分类(渗透图形特征的认识。)
师:现在请各同桌从桌上的作品中,每种选取一个最漂亮的.图形按要求贴到黑板上。(学生分类。)
——他们分对了吗?
抽象、变式。(引导学生做练习五P37页第5题)
师:小淘气也有3个图形,你们看它放在哪里比较合适?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通过思考、探索、操作,把平面图形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留在纸上,还懂得通过观察各种图形的细微不同来辨析各种图形的类型。
三、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1、游戏1
①教师说出平面图形的名称,学生从学具袋中取出相同图形并举趣。
②抢答:教师出示各种图形,学生抢答(说出图形的名称)。
③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辨析(教师分别说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名称,学生按要求出示相应的图形。)
2、游戏2
四个人一组分角色做游戏(一个人蒙眼睛,一个人摸,另一个人当小老师出题,再一个作)。
3、(课件演示)分出哪些是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
4、提问题:想一想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的吗?
四、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你最成功的是什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6~9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在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关键】
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游戏用品。
学具:小棒20根、圆片20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启思
师:今天,钱老师想带一(1)班的小朋友去参观运动会,在出发之前让我先来考考你们。
1.对口令。
复习2、4、5、8等数的组成。
2.10加几的加法。
10+110+210+310+410+5
10+610+7lO+810+9
师:这些都是几加几的算式?
师: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咱们出发吧!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
师:我们来到运动会场的一角,你看到了哪些运动项目,分别有多少人参加?先小声说给自己听,再举手汇报。(指名回答)
小结:运动会场里有运动员和裁判员,赛跑组有6名运动员,跳绳组有3名运动员,踢毽组有9名运动员,跳远组有7名运动员。
2.试着说说想法。
师:服务队的小朋友为运动员买了一些盒装饮料,纸箱里装了几盒?散的有几盒?你知道共有几盒饮料吗?(指名回答,板书算式)
师:你是怎样算一共有几盒的?(指几名学生发表看法)
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1)1、2、312、13依次数。
(2)从9数到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13可以分成9和4。
(5)先捡一盒放进箱子里,再想10+3=13
3.得出最佳方法。
师:小朋友,你们可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好加法,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呢?为什么?
师:几种方法都很好,不过依次数比较麻烦,9和4合起来是多少一下子很难想出来,先看纸箱本来可以装几盒,这时还是要先把它变成10盒再来想,10加几比较简单。 (演示凑+过程)为什么要拿1个放进纸箱里呢?
我们可以把这种想法用思维图表示出来,把4分解成1和3,1和9合起来是10,再想10+3=13。
(板书: )
我们的想法在思维图上一目了然。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往运动场上看一看,你能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呢?先问问同桌,比一比谁提得多,老师有奖品。
(指名提问题,并发给奖品)
师:刚才小朋友提的问题真棒,我们来共同解决它。
(单独出示踢毽组和赛跑组)问:踢毽组和赛跑组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说怎样想的,板书9+ 6= )
(展示凑十过程)画思维图:
(展示踢毽组和跳绳组)问:踢毽组和跳绳组一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说怎样想的,板书9 +3= )
(展示凑十过程)画思维图,
(展示踢毽组和跳远组)问: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说怎样想的,板书算式9+7=16 )
5.归纳算法特点。
齐读算式。问:算式有什么特点?第一个加数是几?我们叫它9加几。
师:我们是怎样算9加几的呢?都是把9加几变成10加几来算的。 (用箭头将算式和 10加几连起来)
边画边说顺口溜:看大数,分小数,凑成+,算得数。学生齐说后同桌拍手说顺口溜。
6.动手操作。
(1)摆小棒,左边摆9根红色的,右边摆3根黄色的,怎样列式计算一共有几根小棒?(实物展示台出示)
(指名列式)师:说说怎样想的?(学生说后,展示移小棒,圈小棒)
(2)摆图片, 左边摆9个红色的圆片,右边摆7个黄的圆片,怎样算一共有几个圆片?(指名列式)说说怎样想的?
师:把你想的过程在书上填思维图。(指名报答案)
三、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游戏:摘苹果。
引导学生观察得数的特点: (先小声说给同桌听)
9+1=109+2=119+3=12
9+4=139+5=149+6=15
9+7=169+8=179+9=18
小结:
(1)结果都十几。
(2)得数十几中的几比第二个加数少1。
问:这个1哪儿去了?掌握这个特点,我们就能又准又快地计算9加几的加法了。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老师有几个问题要请小朋友帮助解决。
1.数菠萝。
(大屏展示9个再添5个)问:怎样列式计算一共有几个菠萝?说说怎样想的。(圈住其中10个)
2.数苹果。
(大屏展示15个苹果)问:一共有几个苹果?说说怎样想的(圈住其中10个)
3.数鸡蛋。
(大屏展示鸡蛋图)指导观察:一个鸡蛋箱可以装几个鸡蛋?现在已装有几个了?问:一共有多少个鸡蛋?怎样又快又准地算?(展示移入一个鸡蛋的过程)
4.数蛋糕。
(大屏展示蛋糕图)师:一个箱可以装几个蛋糕?箱子里有几个蛋糕?外面呢?怎样算?(指名列式)(演示凑十过程)
五、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解答这些题比较简便的方法该怎样想? (学生能说多少说多少)
师:对于这些题目,先想到9+1=10,再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9加1凑成10, 10再加剩下的数,这种方法叫凑十法。凑十法非常重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经常用到。
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
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6~98页的内容,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前所述的教学目标。
由于一年级儿童认知结构里具体思维是主要特点,他们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印象才深刻,才能运用自如,迁移到8加几、7加几、6加几等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即为什么用凑十法和如何用凑十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用什么教学方法才能突破教学难点,把握教学重点,又能让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呢?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尤其重要,一年级学生思维缺乏独立性,容易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所以我很注意让一切教学活动都有利于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模式,课堂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陈述,都应该接受课堂中其他人的提问、反诘和推敲,让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运用主题图培养学生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上学期让学生提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进行引导,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自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突出的地位。
基于以上所述,我着眼于新旧知识的联系,放手让学生探索学习,将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首先,在带着学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现与新知有关的原认知,复习数的分解和10加几的知识,为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作铺垫。
其次,仔细观察,积极探索。
教学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举例,学生模仿的消极被动状况。以学生集体的自主观察讨论为主旋律,由学生在主题图中发现数学问题,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报告自己或小组研究的结果,表达自己的见解,促进数学交流。
大屏幕显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观察到运动场上有哪些比赛小组,他们各有几位运动员。小组讨论可以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紧接着小组讨论,汇报本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列出9加几的算式,再在一起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运用动画操作,启发学生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凑十法计算。这样就抓住教学重点,学生自己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智力的起点,在引导学生归结算理时,我先让学生摆小棒和圆片,再填写思维图。然后学生小结算法,齐读算式,发现共同点,教学顺口溜: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
再次,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用一个摘苹果游戏,调节学生注意方式,巩固9加几的知识,按规律整理算式,排列算式,观察得数特点,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窍门。
最后,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观察菠萝、苹果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数鸡蛋、蛋糕是运用凑十法于实际生活中,进一步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用途。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揭示出9加几的算理,融入转化的学习方法,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布局合理美观。
总之,这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和操作,积极探索,学习气氛活跃,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会数数量是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用l~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1~5各数的写法。
难点:使学生掌握1~5的基数含义。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去王奶奶家看看吧。
(课件出示课本第14、15页的彩图)
王奶奶家的院子里都有些什么呢?快来数一数它们的数量,并用相同的小圆片表示出来。 (学生观察图画,数数,并动手摆圆片)
(1)与组内的小朋友交流。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它的数量是多少。
你是用几个圆片表示它的数量的?
(2)交流汇报。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看到的事物的数量是多少?
(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出相应的圆片数量,边说边摆,全班进行简单评价)
(3)小结。
同学们摆出的圆片的数量都在1~5之间,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1~5。
(板书课题:1~5的认识)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摆一摆。
师:你们能根据老师摆出圆片的个数,从你们的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吗?找一找,看谁找得对。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操作情况)
组内同学相互评价谁找得正确,请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摆出圆片和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全班交流。
(2)感知数的顺序。
①逐次感知1~5的顺序。
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摆。
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在哪个数字后面?
再摆1个是几个?
依次感知3、4、5的顺序。
②整体感知1~5的顺序。
a.出示点子图,你们来给它们5个排排队。
请两名学生上台摆,其他学生动手自己摆。
b.摆好后教师提问。
师:5前面的一个数是几?
(生:5前面的一个数是4)
师:2的前面和后面一个数分别是几?
(生:2的前面是1,2的后面是3)
c.同桌间互问互答。
③数一数。
a.让学生从l数到5。
b.让学生从5数到1。
3、巩固运用,深化拓展。
(1)联系生活,运用知识。
你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1~5这几个数?
学生可能说出:我每天上学、放学坐5路公共汽车;我家住2号楼4单元……
四、教学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5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5的加减法及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加法交换律的渗透和加减法的关系。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1.独立操作,理解“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体会计算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从学习者转变成参与者,从图中两位小朋友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的列式思路和方法,再借助算式的对比,通过观察和探究,进一步感受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四基”在教学中得以强化。
2.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
儿童的认知特点是由形象直观到抽象具体,教学中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这个认知规律,使学生由感知到理解再到概括提炼。本教学设计就是由这一观念出发,先让学生观图,阐述列式,分析“一图两式”的特点,感悟计算方法,由看图计算到根据组成计算。接着延伸到“一图四式”,对加减法进行对比,感知加减法计算的互逆性,对计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 圆形纸片 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3+1= 4-1= 2+1= 5-2=
1+4= 3-2= 1+3= 5-3=
2+3= 4-2= 5-4= 5-1=
2.复习6和7的组成。
3.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6和7的组成,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是6和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及6和7的组成,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为学习6和7的加减法做好铺垫。
⊙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5+1和1+5。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主题情境图左图(去掉图中的.算式)。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这幅图中的两个小朋友正在做什么。(图中的两个小朋友相对而坐,正在摆圆片写算式,圆片被分成两份,一份有5个,一份有1个)
(2)如果把图中圆片的摆放情况用加法算式表示出来,你能做到吗?(学生观察,写出算式5+1和1+5)
(3)交流:根据同一组圆片写出的两道加法算式为什么不同?
预设 生1:从女孩的角度看:左边有5个圆片,右边有1个圆片,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5+1。
生2:从男孩的角度看:左边有1个圆片,右边有5个圆片,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1+5。
小结:由于两个小朋友坐的方向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写出的两道加法算式就不同。
(4)先让学生计算5+1和1+5的得数,然后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5+1=6 1+5=6)
(5)引导学生比较5+1=6和1+5=6。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道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师引导学生得出:在这两道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得数相同,相加的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同)
小结:从这幅图中我们知道,根据一幅图通常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2.教学6-1和6-5。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主题情境图右图。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这幅图中一共有6个圆片,被分成了5个和1个两部分)
①从女孩的角度看,6被分成了哪两部分?从6里面去掉被小棒分出去的一部分,还剩多少个圆片?怎样列算式?(学生观察,写出算式:6-1=5)
②从男孩的角度看,情况又是怎样的?你能列出算式吗?(6-5=1)
(2)想一想,同一幅图,为什么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呢?(因为观察的方向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所以能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
(3)如果不看图,怎样计算“6-1”和“6-5”比较简便呢?(6可以分解成1和5,所以6减5等于1,6减1等于5)
小结: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从总数中拿走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计算。
设计意图:借助圆片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体会“一图两式”的列式思路和方法,在观察、比较中继续深化对加法和减法意义的理解,初步感知6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教学4+2、2+4、6-2和6-4。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中间笑脸图。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一共有多少个笑脸?从左往右看,你能列出什么算式?从右往左看呢?(4+2=6 2+4=6)
(2)如果不看图,怎样计算4+2等于几呢?怎样计算2+4等于几呢?(引导学生从6的组成进行理解)
(3)根据笑脸图,你能列出减法算式吗?(学生小组交流后写出算式:6-2=4,6-4=2)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1:我是这样想的,从6个笑脸中去掉2个笑脸,就剩下4个笑脸了。
生2:我的想法和你的想法类似,从6个笑脸中去掉4个笑脸,就剩下2个笑脸了。
(4)如果不看图,你想怎么计算这两道减法算式?(引导学生根据算式之间的关系,利用联想推出两道减法算式的得数)
小结:同一幅图,观察的角度不同,不仅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还可以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4.学生合作学习5+2、2+5、7-2和7-5。
(1)教师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师:刚才同学们很聪明,根据笑脸图列出了四道算式。那你们有信心根据这幅小棒图也列出四道算式吗?(课件出示小棒图)
(2)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
根据摆和算的过程,观察、比较5+2=7和2+5=7、7-2=5和7-5=2,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3)汇报,全班交流。
(5+2=7 2+5=7 7-2=5 7-5=2)
(4)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5.学习3+3和6-3。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三角形图。
(1)让学生摆三角形,边摆边写出加法算式。
(3+3=6)
(2)让学生根据摆三角形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
(6-3=3)
(2)想一想,为什么这幅图只能列出两道算式?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讨论交流得出:因为这幅图分成的两部分相等)
小结:当两部分的数量相同时,根据同一幅图只能列出一加一减两道算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自主合作学习等方式,理解“一图四式”的列式方法,促进学生对加减法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根据算式之间的关系,利用联想推出某些算式的得数,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小数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重点:
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教具、学具准备:
积木块、两朵红花。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在黑板上方贴一朵红花,下方贴一朵红花。
问:谁愿意将黑板上的红花摘下来?
请一名学生上台摘红花。
学生拿到了下方的红花。怎么也拿不到黑板上方的红花。
这时,老师轻松地将黑板上方的红花拿下来。
问:老师为什么能拿到这多红花?
生:因为老师的比小朋友高。
师:为什么小朋友没能拿到这朵红花呢?
生:因为小朋友个子矮。
指出:下面我们共同研究比高矮。
板书课题:比高矮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
找两个高矮相差较大的小朋友上台。
师:你能看出谁高谁矮吗?
生:能。
师再请两位高矮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并让两人分开站在讲台的`左右两边。
师:大家能看出谁高谁矮吗?
生:不容易看出。
2.小组合作
各组同学讨论比高矮的方法。
3.汇报交流
以组为单位,汇报不同方法 鼓励合作活动肯定方法
脚跟并拢,站直,背靠背,就能比出来了。
还可以靠墙作记号,比一比谁高。
三、排队游戏
1.3人一组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第三高。。。。。。
3.判断并说明方法 组间互评,肯定鼓励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反馈
同桌纠错汇报,独立判、并改正 鼓励互查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用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比高矮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7
1教学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以及对基数和序数含义的认识。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经历数数、画图、推理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
2学情分析
继续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使学生理解“画示意图”是帮助理解题意,数数才是解题的策略。
3重点难点
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一、复习旧知,揭题导入
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谁来数一数一起数一数。
2、加个要求数。
3、揭题看来大家已经能非常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数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6主题图
同学们,你们喜欢大熊猫吗星期六,一群小朋友排队去动物园参观大熊猫,那么在小朋友排队中藏着怎样的数学问题呢一起去瞧瞧。
2、捕捉信息,读懂题意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
谁能说说,在这些发现中和我们数学有关的是哪些信息
生小丽排在第10 生小宇排在第15 师那从“小宇排在第10”这个信息中,你能知道什么
从“小宇排在第15”这个信息中,你又能知道什么
师课件出示问题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谁能说说“小丽和小宇之间”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读图训练,培养分析问题的意思和能力 )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孩子合作交流的意识)
(3)动手操作,展示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数一数
11 12 13 14
画一画
画一画的方法
4、回顾新知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般经历了哪几个步骤呢
三、巩固新知,反馈练习
1、玩滑梯
2、坐车
四、拓展练习
看书问题 思 考 比较观察和前面学习的排队问题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进一步灵活运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唤起更多的生活经验) 五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怎样解决的呢首先要找准信息,看清楚数学问题,在解决两人之间有几人时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还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这样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同时记得在公共场所要文明排队,下课。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探究两位数比较两位数的规律1。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总结两位数比较两位数的规律。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探究法、练习法
学法:
讨论法、鼓励发
教具准备:
例4放大图两幅、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教育
一、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课。
二、五月是份民族团结、所以经常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十位是8的两位数有
(80。81。82。83。84。85。86。87。88 。89)
2。比89多1的数是()
比89少1的数是()。
3。 84是由()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
同学们表现真棒,看来你们把昨天的数的.顺序掌握的很好了,那么我们今天来学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二、新授。
教学例5。
(1)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23 25、又问:“23和2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里填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2)出示小棒图2。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 37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小棒,哪边的多?(左边多)42和37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42和37相比较,42大,37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3、另一幅图创设情景,帮小乌龟回家: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4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学生可对照数目表,做完后集体订正。
2、击掌辨大小游戏:出示卡片,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四、课堂小结
两位数比较两位数,十位相同,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两位数比较两位数,十位大的那个是就大。
五、作业:完成同步练习册比较大小。
板书:比较大小
23<25 42="">37
教学反思:
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反思如下:
学生语言表述不清楚,不流畅;这节课我主要训练学生会说谁和谁比,谁大于谁,谁小于谁,学生表述比较费力,在后面的教学中必须加强训练。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5各数的实际含义,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来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运用“=”、“>”、“<”来描述数的大小。
2、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开火车数数。
2、说一说上节课学了哪些内容?用“=”、“>”和“<”填空。
34 42 21 55
让学生回顾怎样区分“=”、“>”和“<”,借助顺口溜来记忆。
二、巩固提升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指导学生看第1幅图,然后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
(2)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指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答,小组内相互交流,最后全班评价展示。评选出每组画的同学,让其他学生说说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1)师: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师:“数一数,比一比”是什么意思?怎样数才不会数错?
引导学生先数出小狗和小猫以及花朵的数量并把数字写上去,再进行比较。
(3)还可以怎样比?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师:图中都有哪些动物?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除了动物,你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并且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进一步理解1~5各数表示的实际含义。
(3)师:小鸟和大象比,你能用式子表示吗?
【设计意图】
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有序看图的学习习惯。通过数一数活动加深学生对于1~5每个数字的含义的理解,并进一步建立数与图之间的联系,培养良好数感。
5、完成练习三第5题。
(1)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来表示1~5这几个数字。对于学生的不同的表示形式,要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式表示出的这几个数字。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示?
6、完成练习三第6题。
(1)出示爱心桃和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各有几个?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4=4。
(2)让学生给圆形涂色,要求圆形要比爱心桃多。
师:圆形要比爱心桃多,应该怎么涂?
先让学生说一说应该涂几个圆,再指导学生填空。圆形有5个,所以圆形比爱心桃多,5>4。
(3)师:五边形比爱心桃少,应该怎么涂?
提示学生可以少1,可以少2,也可以少3,告诉学生只要比爱心桃的数量少就可以,让学生体会答案的不唯一性,但是涂的数量要和式子相对应。
7、完成练习三第7题。
让学生先观察这几个数字,再填入正确的括号里。使学生体会4大于2,也可以说成2小于4。
8、完成练习三第8题。
先让学生观察珠子的排列规律,再用水彩笔涂一涂,最后把数量填入括号里。
三、拓展延伸
完成教材第19页思考题。
师:这只猴子说的对吗?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有序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5根小棒,5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数数从1~5,从5~1
2、比较大小
3○44○25○12○3
3、看图回答
○○△△□△□○□△☆△
一共有()△。
从右边数,☆排第()。
从左边起,第5个是()。
二、探究新知
1、学习4的`分解与组成
(1)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做一个分红花的游戏,4朵红花,分成两份,看谁分得又快又好。看谁的方法多,分完以后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交流展示。
(3)探讨分的方法
刚才大家想了很多方法,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而且一个也不落下?
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
444
132231
引导学生读数的组成,先领读: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再自由读
(4)引导学生把这些摆法加以整理。
(5)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分析式,看看有什么特点?看到3和1组成4,就能想到什么?
(6)练习数字4的组成。
2、学习5的组成
请同学们拿出5根玉米,把它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分分看。以小组为单位,结合4的组成的操作过程,人人动手操作。互相启发帮助总结出5的几种不同分法。
交流展示汇报并加以整理。
5555
14233241
怎样才能记住5的组成呢?
练习5的组成。(猜数游戏、对口令)
三、巩固运用
完成21、22页的内容以及23页的3、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小结】: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并会表示几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实物表、学具钟表,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学具钟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录音机放闹钟的声音。
2.教师:这是什么声音?
3.出示教科书第84页上的学生起床图,提问:这位同学在做什么呢?(在起床)你们早晨都在什么时间起床?(同学们会说出不同的时间)我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听到闹钟响了就要马上起床,不要睡懒觉。那么你们自己会看钟表吗?
二、教学新课
1.初步认识钟面。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钟表,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
教师:这两根针有什么特点?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个钟面。
教师拿着实物钟表,边演示边说: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
短又粗的针叫时针;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还有12个格。
2.认识整时。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第84页最上面的钟表,所指示的时刻是多少?请大家每4人一组讨论,你是怎样认识整时的,7时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之后,让大家说一说怎样认识整时,整时的时候钟面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什么。
教师: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钟表模型,拨出7时。让大家每4人一组相互检查一下拨的对不对。让拨得不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拨出8时,然后和教科书第84页下面的钟表图对照一下,看拨得对不对。
订正后让大家看显示8时的数字表示法,讨论:这是什么?这种表示法有什么特点?
学生说完后教师略做:用数字表示整时,冒号右边是2个“0”,冒号左边是几就是几时。
然后放手让学生独自练习拨3时和6时,并认读下面数字表示的'整时。最后订正,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正确认识整时。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独立做第85页的练习题。
2.做练习十九的第1~3题。
作业:完成练习册第34页。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7页及练习七第13、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图上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上看清楚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并能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正确列式计算。
2.使学生切实感受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导他们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结合用数学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具准备:课件、展示台、录音机。
教学过程:(黑板上已板书:金色的秋天)
一、录像激趣,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好,请看大屏幕!
1.两段录像场景。(动画片里面的形象,以及一些生活实例)
师: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举出身边的具体实例。
师: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种事吗?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3.谈话引入。
师:生活中的'许多事,我们都用了数学知识去解答。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好吗?
(教师板书:用数学)
二、新课部分
(一)教学图1
师: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对,秋天到了,秋天多么美呀!(课件出示背景图:孩子们三五成群到郊外去玩。)瞧,他们来了!(演示课件,不出现大括号和问号。)
师:你看到了什么?(有四个小朋友在玩,又跑来了两个小朋友。)
说得好,孩子们接着看……
(课件演示大括号和问号闪动)
师:现在在我们原来学习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大括号和一个问号,他们表示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谁来说?(学生自由回答)
师:大括号表示把先跑来的四个小朋友和又跑来的两个小朋友合起来(师边说边做手势),下面的“?人”就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问我们“先跑来4个人,又跑来2个人,合起来是多少人?”(结合教师手势)孩子们,你们自己说说,边说边做动作,开始!
师:谁来说给大家听?(指定学生回答)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图上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多请几个人说)
师:(稍慢)先跑来的4个小朋友和又跑来的2个小朋友是这道题的两个条件,求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人就是问题。先跑来的4个小朋友是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条件,又跑来的2个小朋友是告诉的第二个条件,要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师:根据原来有4个小朋友,又跑来了2个这两个条件,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能!)
师: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学生回答)
师:对了,因为是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教师手势),所以用加法算。
师:加法算式怎样写呢?谁来写?
(生说,教师板书:4+2=6,课件也出示算式)
师:4、2、6各指的什么?(请学生到屏幕前来指)
师:原来有4个小朋友,又跑来2个小朋友,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6个!)你们运用这两个条件求出了这个问题。(结合教师手势)孩子们真能干!
(二)教学图2
师:这些小朋友玩累了,想到好朋友小强就在旁边住,想去小强家休息一下,小强见他们来了,可高兴啦!赶忙跑到地里摘向日葵,好用瓜子来招待这群好朋友!瞧,小强在地里正忙着呢!(课件演示:7个向日葵,大括号)
师:大括号表示什么?(一共有7个向日葵)
师:真不错,接着看──(课件演示:摘了3个,?个)
师:你看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听!
师:谁来说给大家听?(学生回答)
师:有7个向日葵,小强哥哥摘了3个,问我们还剩几个,那么告诉了什么条件?提出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师:这幅图告诉了我们有7个向日葵,小强哥哥摘了3个这两个条件,提出了还剩多少个这个问题。
师:谁来完整地说说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学生回答)
师:谁来告诉我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用减法算。因为是从7里面去掉3个,所以用减法算。)
师:谁来列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3=4,课件也出示算式)
师:7、3、4、在图上各指的什么?(请学生到屏幕前来指)
师:有7个向日葵,小强哥哥摘了3个,还剩几个?(4个)孩子们真能干!你们运用这两个条件解决了这个问题。(伴随教师手势)
(三)小结,指导看书
师:刚才图上的两件事,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我们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这样的题我们也叫它──“应用题”(课件出示这三个字)。孩子们,这种题叫什么呀?(应-用-题!)你们以后会解答应用题吗?(会!)
师:好,翻开书第47页,从上往下看,第一幅图你们见过吗?(见过)下面的算式能填完整吗?
(能)第二幅图你们见过吗?(见过)下面的算式能填完整吗?(能)好,填在书上。
(四)课间活动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上 下(位置)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 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 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 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 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 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 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 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 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A: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CAI)显示: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CAI)显示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 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 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都说对了,小松鼠和小鸟高兴得在树枝了蹦上蹦下(CAI)显示,松鼠和小鸟交换了位置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 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 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 出示练习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 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 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前 后 (第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 )同学在( )同学前面,在( )同学后面,""( )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 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暂停演示)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3、看书:第2页上面的图:让学生看图答
三、 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1)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个不同的地方),其余学生扮演等车的乘客(可任意选择站起来牌),在教室里进行坐车游戏。
师出示其中一个站牌,请学生说说站起来牌的意义。
师:各位乘客,欢迎您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起来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有上车的乘客请上车。
师: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
每到一站,老师都报出站不同,学生自由地上下车,但要求说出自己坐多少站?(答案不唯一)
(2)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
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生:前师:背对的方向则是----生:后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 家庭游戏、知识巩固
(1)回家后,帮你的玩具排排队(可以是布娃娃,也可以是不同形状的积木),并向家里人说说他们的前面顺序
(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别是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左 右(第3页)
教学要求:
1、 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计算机 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 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 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 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计算机演示印证)
5、 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 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 (计算机演示图意)
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
2、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师:(老师把右手放下)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的是不是右手。(老师又举起右手)学生讨论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四、 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4、计算机出示图
师:停车场上的汽车们跟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汽车们告诉大家: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猜一猜一共有几辆车?
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相法吗?
点击电脑:出现7辆车
五、 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4
第五单元分类
课题:分类(单一标准)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40页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
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
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
2、明确分类
(1)观察商场物品近镜头(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一位售货员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
师小结:像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2)猜一猜
继续观察猜测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商品柜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的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指明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2、完成“做一做”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3)汇报交流
教师注意不同的分法。
3、完成练习六的第1———————3题
(1)第1题,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评价时,将学生的用品展示出来。启发说出:4辆车是同一类的。
(3)第3题,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他三个是不同类。
4、补充练习
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分,哪能一组分
得又对又快又准备。然后汇报说明。
三、全课总结
课题:分类(不同的标准)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互相学习、合作交流能力。并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如何尊重他人意见等与人合作交流的方法。
3、采用小组之间互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审美观。
4、让学生体裁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生每6———7个人一组围坐在一起,并在中间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杂物,让学生感受到教室里的杂乱,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在我们这羊教室里堆放了好多东西,你们都看见了有哪能些东西?
(2)这些东西这样放在教室里,好不好?为什么?你有什么好
的建议吗?
师: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小管家,把这些东西收拾、整理、分类摆放好。
板书:小管家
你知道管家是做什么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开展“最佳小管家”的`比赛,看看哪能个小组的同学最能干,能把东西收拾得最快、最整齐、最美观。
二、新授
1、整理教室(复习单一分类)
以小组为单位,先把杂的进行整体划分。
(1)我们全班一哄而上来收拾东西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2)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这种不安全的现象呢?
(学生有序的来捡走本组选中的物品)
(3)现在和刚才比,你们觉得有什么不同?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室?
2、整理桌面的东西(不同的标准分类)
(1)一大堆杂物经过大家的努力,已经分类放在了每组的桌面上了,想一想,这样就算收拾好了吗?
(2)你们能把它们收拾得更整齐、更合理,更便于我们在生活中使用它们吗?
(学生操作,学习小组汇报)
(3)你们小组是怎么收拾的?
(4)这样收拾有什么好处?
师小结:同学们桌面上的东西经过这样一整理,既美观又便于我们找东西了,真好。对刚才同学们的整理,你认为哪能一组整理的最好?可以当选“小管家”的称号?你们对别人的整理还有什么
看法和建议吗?
(学生提出建议,师问被提建议的组是否接受这个建议?)
(5)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像这样分一外,还能怎么分?请你们试一试(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每一组学生重新汇报后,学生互评哪一组好,好在哪里。
三、活动
想一想:你们组里的人可以按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学生活动,教师指导,然后学生汇报情况。
(1)你们是按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类?
(2)还有哪一组也是这样分的?
(3)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分的吗?
四、小结
(1)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
(2)平时,在什么地方看过、接触过分类?
五、布置课外活动
请小朋友利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做一次小管家,把自己的书包、书柜、衣柜事理好。
课后反思: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5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注重认数与生活相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教学中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从农家小院中抽象出1~5各数,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概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就在自己的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2.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和合作交流。
通过“找一找”“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等活动,使学生把数物体的个数与认数联系起来,初步建立数感,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写数的习惯,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1~5的数字卡片 点子图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1~5的数字卡片 学具盒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更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双休日,小明来到了乡下的奶奶家,看,奶奶家的小院多热闹啊!(课件出示教材14~15页的主题图)
观察图画,你能把图画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吗?
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新颖的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数一数。
1.观察教材14~15页的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每种事物分别有几个。
2.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将卡片1~5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人和物与同伴说一说,既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看到的东西,也能使学生从交流中获得新的信息,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
(二)认真观察,自主学习。
1.认识1。
(1)你看到图中哪些事物是用1表示的?(学生自由回答)
凡是像这样,1个人、1只小狗等都可以用数1表示。
(2)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1表示?
(3)请你从学具盒中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1)图中哪些事物是用数2表示的?(学生自由回答)
像这样,2盆米、2只鹅都可以用数2表示。
(2)图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2表示?
(3)请你从学具盒中拿出2根小棒。
3.认识3。
(1)你从图中看到了3个什么?
(2)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3表示?
(3)请你拿出3根小棒,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试着摆一摆。
4.认识4、5。
(1)你会用上面的`方法来认识4和5吗?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2)举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3)动手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把事物的个数与认数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同时明确事物的个数相同,可以用同一个数来表示,使学生初步感知抽象出数的过程。然后,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通过学生进行有关数的表述,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01-20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01-29
数学小学一年级上册教案01-06
数学上册教案01-15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一年级上册数学加法教案01-03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14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1-13
一年级上册数学的认识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