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教案

时间:2023-02-05 19:20:4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用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用数学》教案

《用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熟练掌握所学表内乘、除法的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教学难点:

  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

  练习法。注重多样练习的设计。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旧知巩固,引入新知

  1、谈话: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6题。

  谈话:同学们都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了吗?出示情境图,试一试,算一算,你能得几个玩具?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4题。

  (1)谈话:6÷6等于几?5÷5等于几?

  学生计算,交流结果。

  提问:观察第1列,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发现?

  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你能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算式吗?

  (2)观察第2列。

  2÷13÷16÷1

  让学生体会一个数除以1,结果还是这个数。

  你能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算式吗?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7题。

  提问:计算时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8题。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

  (2)谈话:刚才我们在计算时用乘法口诀求商,一个乘法口诀可以求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但也有特别的,有的只能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这是什么原因呢?

  明确:两个乘数一样的时候。

  你还能找出哪些只能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的口诀吗?

  学生汇报:二二得四、三三得九等。

  三、巩固迁移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9题。

  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10题。

  出示3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教师谈话激趣。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11题。

  请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估算式做上相同的记号,再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4、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12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怎样列式呢?同桌交流想法。

  (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用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概念,能绘制有关连续型统计量的直方图;

  2、让学生进一步经历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的过程,掌握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频率分布直方图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绘制连续统计量的直方图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我们班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选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那么这个想法可以实现吗?应该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

  63名学生的身高数据如下:

  158158160168159159151158159

  168158154158154169158158158

  159167170153160160159159160

  149163163162172161153156162

  162163157162162161157157164

  155156165166156154166164165

  156157153165159157155164156

  解:(确定组距)最大值为172,最小值为149,他们的差为23

  (身高x的变化范围在23厘米,)

  (分组划记)频数分布表:

  身高(x)划记频数(学生人数)

  149≤x<1522

  152≤x<1556

  155≤x<15812

  158≤x<16119

  161≤<16410

  164≤x<1678

  167≤x<1704

  170≤x<1732

  从表中看,身高在155≤x<158,158≤x<161,161≤<164三组人最多,共41人,所以可以从身高在155~164cm(不含164cm)之间的学生中选队员

  (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如课本P72图12.2-3)

  探究:上面对数据分组时,组距取3,把数据分成8个组,如果组距取2或4,那么数据应分成几个组,这样做能否选出身高比较整齐的.队员?

  分析:如果组距取2,那么分成12组;如果组距取4,那么分成6组。都可以选出身高比较整齐的队员。

  归纳:组距和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经验和研究的具体问题来决定,通常数据越多,分成的组数也越多,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根据数据的多少通常分为5~12个组。

  我们还可以用频数折线图来描述频数分布的情况。频数折线图可以在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基础上画出来。

  首先取直方图中每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草药点,然后在横轴上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在上方图的左边取(147、5,0),在直方图的右边取点(174、5,0),将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就得到频数折线图。

  频数折线图也可以不通过直方图直接画出。

  根据表12.2-2,求了各个小组两个端点的平均数,而这些平均数称为组中值,用横轴表示身高(组中值),用纵轴表示频数,以各小组的组中值为横坐标,各小组对应的频数为纵坐标描点,另外再在横轴上取两个点,依次连接这些点,就得到频数分布折线图如课本P73图。

  II课堂小结:

  (1)怎样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折线图

  (2)组距和组数没有确定标准,当数据在1000个以内时,通常分成5~12组

  (3)如果取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可以得到频数折线图

  (4)求各小组两个断点的平均数,这些平均数叫组中值。

《用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景中进一步理解概率的意义,掌握用列表法求简单事件概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应用列表法解决概率实际问题的过程,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用列表法求简单事件概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概率实际问题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回顾旧知

  首先用多媒体演示《非常6+1》片段,并出示问题:如果剩下的'八只蛋中的五只有金花,那么陆海鸥达成心愿的概率是多少?

  引导学生回忆概率公式: 如果一个实验有n个等可能的结果,而事件A包含其中k个结果,则

  P(A)= =

  (二)探究新知 建构数模

  秦皇岛是奥运足球比赛的分赛场,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去观看足球比赛,但是因为名额有限,张明与王红只分得一张奥运足球票,到底谁去呢?王红出主意用手中的三张扑克牌来决定谁去,规则如下:

  牌面分别为1、2、3的三张扑克牌,将牌洗匀后,随机摸出一张,记数放会混匀,再摸一张,将两次牌面数字求和。如果和为4,王红去,如果和为2则张明去,否则重抽。

  张明认为规则不公平,而王红认为很公平。两人争论不休。

  首先引导学生发现此引例为两步实验事件,再共同探究解题的方法列表法最后我再引领学生归纳,总结解决此概型的一般步骤:

  1、归型(两步实验)

  2、列表

  3、计算

  (三)归型辨析 模型应用

  对于此题组先依次出示问题:这是两步实验事件吗?每一次操作是什么?每一次操作的等可能结果是什么?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让他们将解题过程独立写在练习本上,并展示学生的正确答案,以规范书写格式。在求解之后,我再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以巩固所得。

  4、出示了教材164页习题第二题。

  (四)巩固练习 拓展提高

  (五)课堂反思 布置作业

  1.课堂反思

  在小节中我引导学生从知识获得途径、结论、应用等方面畅谈本节课内容。(①、这节课你遇到了哪些新的问题?②、你是如何解决它的?③、你还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

  2.布置作业

《用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点的坐标变化与点的左右或上下平移间的关系,掌握图形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并解决与平移有关的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探索点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图形各个点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探索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与难点

  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利用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基础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开始能从具体事例中归纳问题的本质,通过分析、比较、类比等活动抽象出概念、原理或方法,同时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对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掌握了平移的基本性质,具备了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平移后的图形位置,并用坐标来确定图形的位置的各方面基础。

  教学策略分析

  首先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如果某个小鸭在坐标系内的位置是(—2,—3),他向右游了5个单位,则它的坐标变成了多少?如果它向下游4个单位长度,它的坐标又是多少呢?让学生通过在坐标系内画图找出答案,同时总结出规律变化。通过学生动手画图到寻找规律,由易到难,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从而对这一知识点有较深的印象,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例题提供必要的前奏。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当点变成三角形后,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存在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画出的图形解答此问题,从而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本节课都采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己的时空,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理解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教师组织

  媒体使用

  创设问题情景

  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彩图,如果某个小鸭在坐标系内的位置是(—2,—3),他向右游了5个单位,则它的坐标变成了多少?如果它向下游4个单位长度,它的坐标又是多少呢?再将它向左或向下游4个单位长度,它们的坐标又有什么变化?观察它们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坐标纸,自己动手画图,并通过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通过情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己动手能更好地让学生复习坐标与平移知识,为新知识提供基础。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运动过程及小鸭的`坐标情况,使学生对此有深刻印象

  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探索点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A(2,3)向左平移4个单位长度,则得到的坐标是什么?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呢?

  反过来,点A的坐标由(—2,3)平移到(0,3),则是怎么平移的?如果平移到(—2,0)呢?

  师生总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X,Y)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将点(X,Y)向上或(向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反过来也成立。

  学生动手实践,利用多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己的时空,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归纳。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投入程度。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课件验证结果。

  用课件演示,并请学生在课件上答题,

  2、探索图形各个点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

  出示例题: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4,3),B(3,1),C(1,2)。

  (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A1、B1、C1,依次连接A1、B1、C1各点,所得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A2、B2、C2,依次连接A2、B2、C2各点,所得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思考:(1)如果将这个问题中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都减去5”改为“横坐标都加3”“纵坐标都加2”,分别能得到什么结论?画出所得图形。

  (2)如果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同时纵坐标都减去5,能得到什么结论?画出所得图形。

  学生用准备好的坐标纸按要求动手作图,利用图形直观地解决问题。

  学生的独立探究是学生习得的基础,通过学生动手探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有余力的学生来帮助同伴。

  用课件演示运动的过程与结果

 拓展延伸,力求创新

  1、将点P(—4,3),向X轴负方向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P1_________,再将点P1沿Y轴负方向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P2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相距5个单位长度的两点A(—3,m),B(n,4),AB∥X轴则m=________n=___________。

  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2,横坐标不变,则得到的新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比向______平移____________单位。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为(0,0),(5,4),(3,0),(4,—2),(0,0)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而成的图形,将各点坐标如下变化。

  (1)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分别加3,再将所有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所得的图案与原来的图案相比有什么变化?

  (2)、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减4,再将所有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所得的图案与原来的图案相比有什么变化?

  及时复习强化,并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平台。教师要及时指导,并强调要通过动手作图直观地寻求结果。教师再用课件演示来进行解答

  准备好课件为学生进行演示对照。

  知识整小结理,形成系统

  学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谈自己的体会,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请学生个别发言,对知识做出归纳,相互补充。

  通过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有助于学生清理知识的脉络,使新旧知识形成体系,教师做为组织者与引导者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必做题:课本58页第1题、59页第3、4题,60页6、7题

  选做题:课本61页第9题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当堂做题,然后利用课件来对照。

  作业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目的是为了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也让学生能及时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

  使用课件演示,可直接解答。

《用数学》教案5

  1.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求商的方法。

  只有经历“从头到尾”的探究过程,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因此,本设计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条件。再进一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如果不用分一分的方法,还可以怎样算出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在学生交流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后,重点指出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更加简便准确,让学生明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先进性。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去解决例2,加深学生对“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方法的理解。

  2.利用直观模型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求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必须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照直观图写出3×( )=12,通过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求商的思路,掌握求商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教材18页例1情境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弄清题意,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看图并思考:猴妈妈可以给几只小猴分桃?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

  (3)小组合作,交流分的方法并列出除法算式。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12÷3的商是多少。

  (2)小组合作,探究解题方法。

  (3)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预设

  生1:用12依次减3,4次正好减完。

  生2:1只小猴分3个,2只小猴分6个……依次累加,4只小猴正好分12个。

  生3:12÷3等于几,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3,因为3乘4得12,所以12里面有4个3。

  3.揭示课题:同学们的.方法都非常好,尤其是第三种方法,想3乘几得12,可以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来解决,更加简便准确。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引导探究,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并思考: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随之板书。

  ①每屉装4个包子,装了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②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装4个,可以装几屉?

  ③一共有24个包子,平均分装在6屉里,每屉装几个?

  (4)引导学生列式解决问题,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学生列出算式:4×6,24÷4,24÷6)

  (5)学生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每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你们是怎么算的?

  (6)学生汇报结果及计算方法。

  (用乘法口诀计算)

《用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第11页例3、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的'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的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知识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一个牌子写着“门票每人48元”,有7名同学进入博物馆参观展览。

  (1)学生根据以上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性地解答。如:7名同学参观展览,门票一共多少元?学生列式:48×7,并说出怎样计算?

  2.改变情景,引出新课。

  改变条件:一共进72人。学生根据新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性地解答并板书:48×72

  (2)小组研究计算方法。

  (3)小组汇报

  (4)教师根据情况,重点指出以下两个方面:

  计算方法与前面的相同,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不同的是48×72需要连续进位,要特别注意。

  (5)练习:683745

  ×34×82×46

  2.学习例4

  出示例题

  (1)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口头列出算式。

  (2)让学生独立试做。

  (3)请一名学生展示计算过程,并说一说算理。

  (4)其他学生补充完整,必要时教师给予指导。

  (5)练习215309

  ×32×25

  二、巩固反馈,深化知识

  1.第11页的做一做。

  2.判断

  (1)57(2)306(3)193(4)403

  ×35×35×36×35

  25515301158215

  17112043791612

  196513570494816335

  板书:用两位数乘(连续进位)

  48×72=3456114×59=6726(分)

  48114

  ×72×59

  961026

  336570

  34566726

  答:要用6726分。

《用数学》教案7

  活动过程:

  一、比较管子的长短

  1、“今天,管子宝宝要和小朋友玩一个有趣的游戏:比长短。请小朋友拿起你身后的一根管子宝宝,然后和你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看谁手里的管子长?谁的管子短?”

  2、幼儿两两进行比较活动。

  3、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游戏结果:谁的管子长?

  然后把管子按长短分类放到前面的筐里。

  二、自由探索活动:尝试用不同长度的管子在地面上拼出长方形。

  1、幼儿自由探索活动。

  请小朋友把你身后的袋子取过来,看看里面有什么?袋子里有许多管子宝宝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我们先来数一数,你的袋子里有几根管子?这些管子都一样吗?请小朋友用你的管子宝宝在地上拼一拼,看看谁的管子宝宝拼出的图形多?请幼儿介绍自己拼的是什么,重点引导幼儿拼长方形。

  2、小结长方形的主要特征。

  瞧!这个小朋友拼出的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宝宝?

  (教师出示长方形教具,幼儿仔细观察比较)。

  3、幼儿进行有目的地探索活动:尝试用管子拼出长方形。

  我们一起学着他的样子也来拼一个这样的长方形。

  幼儿操作,老师观察。

  三、小组合作探索活动:用多根相同长度的管子组成长方形。

  1、刚才你们真棒,能用不同长短的管子变出小长方形,现在我们试试看,要用几根一样长的管子拼出一个大的长方形!请五个小朋友为一组,自己拿管子宝宝在地面拼一个长方形,比一比哪组拼的长方形最大?”

  2、幼儿5人一组合作进行地面拼图活动:根据已有经验,尝试用几根相同长度的管子拼放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3、教师有针对性地分别加以指导。

  带领孩子一起看自己拼的长方形,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活动延伸。

  今天小朋友用不一样长的.管子宝宝拼出了小长方形,又用一样长的管子宝宝拼出了大的长方形,以后还要请小朋友用这些管子宝宝拼出更多的图形呢!

  设计意图:在日常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班孩子对于各种图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图形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平面的、感性的层面上,因此他们在活动中无法正确表现出图形的主要特征。为了让孩子们对图形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在动手尝试操作中,加深对长方形的主要特征的理解。

  活动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了解长方形的主要特征,提高图形识别能力。2、在活动中发展扩散性思维,培养观察力。3、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1、幼儿操作学具:不同长度的管子若干。2、长方形图形教具。

《用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使学生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能够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 和推测,能与 同学进行交流,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根据有关问题查找资料或调查,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能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从而对总体有个体有个合理的估计和推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问题:20xx年北京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请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该年的30天,记录并统计这30天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求出这30天的平均空气污染指数,据此估计北京20xx年全年的平均空气 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状况。请同学们查询中国环境保护网。

  二、新课

  师生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定如下表中的30天,通过上网得知北京在这30天的空气污染指数及质量级别,如下表所示:

  这30个空气污染指数的平均数为107,据此估计该城市20xx年的平均空气污染指数为107, 空气质量状况属于轻微污染。

  讨论:同学们之 间互相交流,算一算自己选取的样本的污染指数为多少?根据样本的空气污染指数的平均数,估计这个城市的空气质量 。

  2、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合理性

  下面是老师抽取的.样本的空气 质量级别、所占天数及比例的统计图和该城市20xx年全年的相应数据的统计图,同学们可以通过比较两张统计图,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合理性。

  经比较可以发现,虽然从样本获得的数据与总体的不完全一致,但这样的误差 还是可以接受的,是一个较好的估计。

  练习:同学们根据自己所抽取的样本绘制统计图,并 和20xx年全年的相应数据的统计图进行比较,想一想用你所抽取的样本估计总体是否合理?

  显然,由于各位同学所抽取的样本的不同,样本的污染指数不同。但是,正如我们前面已经看到的,随着样本容量(样本中包含的个体的个数)的增加,由样本得出的平均数往往会更接近总体的平均数,数学家已经证明随机抽样方法是科学而可靠的 . 对于估计总体特性这类问 题,数学上的一般做法是给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一个估计值的范围,将来同学们会学习到有关的数学知识。

  3、加权平均数的求法

  问题1:在计算20个男同学平均身高时,小华先将所有数据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如下表所示:

  然后,他这样计算这20个学生的平均身高:

  小华这样计算平均数可以吗?为什么?

  问题2:假设你们年级共有四个班级,各班的男同学人数和平均身高如下表所示.

  小强这样计算全年级男同学的平均身高:

  小强这样计算平均数可以吗?为什么?

  练习:在一个班的40学生中,14岁的有5人,15岁的有30人,16岁的有4人,17岁的有1人,求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年 龄。

  三、小结

  用样本估计总体 时,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估计也就越精确。相应地,搜集、整理、计算数据的工作量也就越大,随机抽样是经过数学证明了的可靠的方法,它对于 估计总体特征是很有帮助的。

  四、作业

  习题4.2 1

《用数学》教案9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用相同的正多边形拼地板活动,巩固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2.通过“拼地板”和有关计算,使学生从中发现能拼成一个不留空隙,又不重叠的平面图形的关键是几个多边形的内角相加要等于 360°。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能拼成一个平面图形的关键。

  2.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是什么?外角和?

  2.什么叫正多边形?

  二、新授

  本章开头已提出关于瓷砖的铺设问题,今天我们来探究用什么样的正多边形能拼成一个既不留下一丝空白,又不相互重叠的平面图形。

  请同学们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若干张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

  先用正三角形拼图,你能拼出既不留空隙,又不重叠的平面图形?再依次用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试一试,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拼图,使他们发现能拼成既不留空隙,又不重叠的平面图形的关键是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相加恰好等于360°。

  下面我们再通过用计算器计算,看看哪些正多边形能拼成符合以上条件的图形。

  让学生填教科书表9。3。1

  每个内角为多少度时能拼成符合以上条件的平面图呢?

  因为60°×6=360°用6个正三角形瓷砖就可以铺满地面

  90°×4=360°即用4个正方形瓷砖就可以铺满地面。

  为什么用正五边形瓷砖不能铺满地面呢?正八边形也不行?

  (因为360°÷108°,360°÷154°得数都不是整数)

  这就是说,当(360°÷ n )为正整数时,用这样的正n边形就可以铺满地面。

  请同学们把教科书翻到第58页,看图9.1.1中(1)、(2)、(3)分别是用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拼成的。

  三、巩固练习

  你能用正三角形和正六边形两个结合在一起铺满地面吗?

  四、作业

  教科书第72页练习1、2。

  2.用多种正多边形拼地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两种以上的正多边形拼地板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某些平面图形的性质及其位置关系,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以及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概括、抽象等能力,同时使学习进一步认识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欣赏现实世界中的美丽图案。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用两种以上正多边形拼地板,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抽象等能力。

  2.难点:寻找用哪几种正多边形能铺满地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在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中,有哪几种可以用它们铺满地板?

  2.用正多边形瓷砖能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铺满地板的关键是什么?

  二、新授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用一种正多边形拼地板,关键是看哪种正多边形的内角的度数是360°的约数。今天我们要探讨用两种拟上的正多边形拼地板。昨天已尝试了用正三角形和正六边形两种瓷砖拼地板,见教科书图8.4.3为什么能用正三角形,正六边形两种合在一起拼地板呢?

  因为正六边形的内角为120°,正三角形的内角为60°,这样用2块正六边形和2块正三角形,它们内角之和为一个周角360°,所以能铺满地板。

  能不能用其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正多边形铺地板呢?

  大家看教科书图8.4.4,它是用哪几种正多边形铺成的呢?为什么能拼成既没有空隙也没有重叠的平面图形?

  (用正十二边形和正三角形拼成的,因为正十二边形的内角为 150°,正三角形的内角为60°,那么2个正十二边形和一个正三角形各一个内角的和恰好等于一周角360°,所以可以铺满地板)

  图8.4.5是由哪几种正多边形拼成的`呢?为什么能拼成?

  (用正十二边形、正六边形、正方形拼成的。因为正十二边形的内角为150°,正六边形的内角为120°,正方形的内角为90°,三者之和正好等于360°,所以可以铺满地板)

  观察图8.4.6是由哪几种正多边形拼成的呢?是否也满足这几个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之和为360°这个条件呢?

  (由正八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正八边形的内角为135°,正方形的内角为90°,那么2个正八边和一个正方形各一个内角之和正好等于 360°)

  观察图8.4.7,又是由哪些正多边形拼成的?是否满足几个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和等于 360°。是由正六边形、正方形、正三角形拼成的,如图所示:

  120°+90°+90°+60°=360°满足这几个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和等于360°

  三、巩固练习

  1.你能用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十二边形拼成不留空隙,不重叠的平面图形吗?

  2.教科书第58页练习1、2。

  四、作业

  教科书习题8.4. 1、2、3。

《用数学》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掌握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能用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提高学生对应用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二、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判断。

  2、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一:找到题中不变的量;

  二:根据不变的量写出关系式;

  三:判断成什么比例;

  四:列出比例式;

  五:解比例。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5: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20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A.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B. 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根据比例的意义,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交流。

  学生汇报:

  解:设要捆元。

  30=20xx

  = 36030

  =12

  答:要捆12包。

  五.应用反馈 课件出示:

  1. 教材60页做一做第2题。(单价乘数量等于总价,总价一定)

  2. 课件上的练习题。

  指名扮演,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巩固新知,训练解题能力。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用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用列举法(列表法)求简单随机事件的概率,进一步培养随机概念。

  2、用画树形图法计算概率,并通过比较概率大小作出合理的决策。

  3、经历实验、列表、统计、运算、设计等活动,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事件,计算其发生的概率,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交流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列表法和画树形图法求事件的概率、

  教学难点

  运用画树形图法进行列举,解决较复杂事件概率的计算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填空:(1)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

  (2)掷一枚骰子,向上一面的点数是3的概率是、

  过渡:在试验中,如果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有限个,且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相等,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列举试验结果的方法,求出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新课教学

  例1同时抛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两枚硬币全部正面向上;

  (2)两枚硬币全部反面向上;

  (3)一枚硬币正面向上、一枚硬币反面向上、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用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的“用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展台,屏幕,练习用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同学们,鹿老师组织了一个旅游团要到大森林里去游玩。你们想参加吗?

  生:想。

  师:坐上我们的小火车,准备出发了。(放音乐;火车开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律动)

  出示课件:美丽的大森林。

  师:瞧,美丽的大森林到了,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今天小动物们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去他们中间玩,你们谁想去呀?

  生:……(争先恐后地说想去)。

  师:这么多同学喜欢数学呀,小动物们可是要请你们用数学知识帮他们解决问题呢,(出示课题:用数学)你们能行吗?

  生:行。

  师:我们先去看看草坪上的小动物都有什么问题呀?(课件拉近第一幅画面,并演示)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草地上原来有9只小鹿在吃草,后来走了3只。 (课件出示:大括号和9只)

  师:那你能帮助小鹿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草地上还剩几只鹿? (课件出示:?只)

  师:你的问题提得真好。谁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呢?先请你们集中五人的力量分小组研究一下。研究完以后,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然后进行汇报和订正。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研究的结果?

  生:我们组列的算式是:9—3=6,草地上还剩6只鹿。

  师:谁有问题要问他们?(引导学生提问题)。

  生提问:请问你们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生解答:因为原来草地上有9只小鹿,跑了3只,求草地上还有几只就是求还剩几只。这 3只小鹿是从9只里面跑掉的,所以用从9只里面去掉3只,就是剩下的6只。

  生提问:9-3为什么等于6?

  生解答:因为9能分成3和6。或因为3+6等于9,所以9-3=6。

  师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这么快就帮助小鹿解决了问题,你们数学学得真好。老师真是太高兴了。

  过渡:看着这幅画面,你还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看草地上的蘑菇)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生提问:草地上一共有8个蘑菇,左边有6个,右边有几个?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解答:8-6=2。

  生提问:你为什么用减法?

  生解答:因为知道了一共有8个蘑菇,左边有6个蘑菇,从8个里面去掉左边的6个就是右边的`2个,所以用减法。

  师引导:还有发现不同问题的吗?

  2.生提问:草地上一共有8个蘑菇,右边有2个,左边有几个?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解答:8-2=6。

  生提问:你为什么用减法?

  生解答:因为知道了一共有8个蘑菇,右边有2个蘑菇,从8个里面去掉右边的2个就是左边的6个,所以用减法。

  师引导:还有发现不同问题的吗?

  3.生提问:左边有6个蘑菇,右边有2个蘑菇,一共有几个蘑菇?

  师:你发现的问题真好,同学们听清楚了吗?我们再请他说一遍,好吗?

  (生说,课件依次出示:6只,大括号,?只)

  师:这个问题我们请同学们分小组来解决,好吗?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提要求:要说清楚你们小组采用的是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怎样列的算式。

  生汇报:我们小组采用的是加法,因为这个问题得求总数,我们只要把左边的6个和右边的2个合起来就行了,所以用加法。列的算式是:6+2=8。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棒,就看了一幅画面,你们就发现了这么多数学问题,还想出了这么好的方法来解决,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接下来,我们再去河边看一看,好吗?

  二、反馈练习,强化新知

  (课件出示鸭子图。)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不告诉别人,自己把算式写在纸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小结:大家帮助小鸭子解决了问题,听它们在谢你们呢?(课件演示鸭子叫)

  课件演示声音:小鸭子的问题解决了,我们还有问题呢?

  师:这是谁的声音呀?(课件出示猴子图)原来是小树林里的猴子们等急了,你们能解决猴子们的问题吗?自己完成。

  学生写出算式,然后集体订正。

  三、当堂作业,巩固新知

  (一)做题小竞赛

  师过渡:同学们,你们还想不想继续帮助小动物们解决问题呀?

  生:想。

  师:这次我们要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数一数我们周围一共有几块小黑板?(5块)在每块小黑板的后面都有一幅小动物图,给你十分钟时间,看明白图后,就直接写算式,咱们比一比在十分钟的时间里谁解决的问题最多?

  学生独立做题。

  集体订正。(指名直接说算式,集体判断,最后挑出一个题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对全做对的同学进行奖励。)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帮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它们非常感谢大家,还特意交给我5颗智慧星,让我奖给同学们,你们高兴吗?请组长们上来领奖吧。这次旅游结束了,你们想对小动物们说些什么?

  学生随意说。(教师相继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的教育)

  让我们开启小火车回家吧。

  (二)完成教科书第62页的第13、1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订正。最后集体订正。

  (三)请学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学生随意说。

  四、课堂总结

  师:数学知识真重要呀,他能帮我们解决这么多实际问题,我们一定要学好它。

《用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20页例5用数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内容。

  2、通过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生:

  师:看来春天真是一个很受大家欢迎的.季节!一年级一班的小朋友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在足球场踢足球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以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及游戏,直接激趣,调动全班的好奇心、兴趣和积极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可能的答案

  (1)6个同学在踢球,3个同学在加油

  (2)有1个女同学,有8个男同学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

  2、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试一试(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引导每个组的学生,从这个活动的情景中收集、处理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板演,齐练,评讲)

  师

  (1)这一题中,已知条件(数学信息)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2)根据生的回答小结:知道总数一共是16人,其中一部分已经来了9人,要求另一部分还有几人没来,用减法。

  (3)师:能根据已知条件解决还有几人没来?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计算?(踢进了4个这个信息与人数无关,所以是多余信息)

  根据生的回答板书:16-9=7(人)

  (4)师:16-9怎样算?

《用数学》教案1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和学习直尺的使用方法。

  2、欣赏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了解其不同的作用。

  3、萌发对测量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

  2、测量的表格、笔和纸盒。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发思考。

  师:教师里面的桌子、椅子、黑板,你们知道他们有多宽有多长么?

  师:那如果我想知道他们有多长有多宽,谁可以帮助我呢?(幼:尺子)

  师:现在请你观察一下尺子上有什么?尺子是干什么用的呢?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尺子呢?

  教师:尺子上面有数字、有刻度,是一格一格的;尺子是能够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演示和操作。

  师:请你们拿己准备好的'尺子,现在请你来数一数直尺上面的小格子(就是刻度),数完以后请你尝试测量一下铅笔盒的长度。量出请闭合的长是几个小格子,宽是几个小格子,并把你量出来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师:现在你已经量好了,我请几个小朋友来告诉我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测量时尺子和被测量的物体起点要对齐,要及时做记号,继续测量。要记住原来量了多少格,然后把你几次测量的数据加在一起,最后结果就是物体的测量长度。

  三、幼儿思考,提出问题。

  师:下面请你们讨论一下为什么小朋友测量的铅笔盒的长和宽是不一样的呢?(引导幼儿:铅笔盒的大小不同,他们测量出来的结果就不同。)

  师:现在你可以用你的尺子,和刚刚老师教你们的那种方法去测量别的物体了。

  四、问题迁移,欣赏各种尺(直尺、三角尺、卷尺等),并了解作用。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尺子,请你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些尺子,看看这些尺子有什么作用,你都在哪里看到过这些尺子呢?

《用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数学书P94-96页例1,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3、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生活中任何幸运和偶然的背后都是有科学规律支配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唤起经验。

  (游戏)要求:一定发生的就立正,不发生的就坐着不动

  (1) 太阳从东方升起

  (2) 明天要上学

  (3) 地球绕着太阳转

  (4) 明天会下雨

  明天会不会下雨呢?都有可能,但可能性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可能性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举例:做游戏时用掷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始,二个人每个人的可能性都是1/2。

  1、教学例1

  同学在打乒乓球时是怎么决定谁先发球的 ?

  提问: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 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一共有2种情况,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对于运动员来说,无论猜左还是猜右,猜对的可能性是一半,猜错的可能性也是一半.

  可能性是一半用分数怎么表示 你怎么想到是

  追问:2表示什么, 1呢

  小结: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所以猜的.结果只有"对"或"错"两种可能,猜对与猜错的可能性相等,都是.用这种方法决定谁先发球是公平的。

  2、同步体验。

  拿出一个口袋。

  (1)谈话:这里面原来有一些球,现在放入一个红球,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学生肯定有疑问)

  (2)打开袋子(一红一蓝)问:有答案了吗 你怎么想的

  (3)交流中明理:一共2个球,任意摸一个,有2种情况,摸到红球是1种情况,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4)再往袋中放入一个绿球,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为什么

  (5)疑问:为什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会不同呢 这说明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6)小结:一共有几个球,红球有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一.

  三、迁移和提升。

  自学例2,并集体讲解

  “试一试”

  “练一练”

  四、实践与应用。

  1、”非常6+1”,共有12只蛋,9只金蛋,如果你是第一个打进电话的人,你成为幸运星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第一个人砸了一个蛋是金蛋,而你是第二个打进电话的人,你成为幸运星的可能性是多少?.

  2、语文中的数学问题。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平分秋色、十拿九稳、天方夜谭、百发百中

  3、练习十八1-2

  四、全课总结,感受价值.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你觉得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用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用数学》教案(15篇)02-22

《用数学》教案15篇02-05

小学数学《用数学9加几》教案01-30

《用数学》教案合集15篇02-22

用数学教案设计精选10-10

《用数学解决问题》教案修改12-16

小学数学《用数学9加几》教案3篇01-30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教案10-12

二年级数学教案《用数学》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