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六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六年级教案1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计算机、幻灯片。
学具: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刀、刻度尺、一张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微机演示)
2.微机显示一个圆,再把圆涂成红色。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看到圆想到什么?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叫什么?(圆的面积)出示课题。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思考。
[评:通过对旧知的回忆,激起学生从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并决定思想方向,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教学
1.通过度量,猜想圆面积的大小。
用边长等于半径的小正方形透明塑料片,直接度量圆面积,
(如图)观察后得出圆面积比4个小正方形小,好象又比3
个小正方形大一些。初步猜想:圆的面积相当于r2的3倍多
由此看出,要求圆的精确面积通过度量是无法得出的。我们在学习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分割、拼合等办法,将它们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评:这一探索性地设问,使学生产生悬念,引入深思。它与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后的验证,前后呼应,融为一体。使学生对圆面积与r2的倍数关系,获得十分鲜明的表象,而且有助于避免与圆周长的计算公式(c=2r)产生混淆。]
2.学生操作。
(1)学生分别把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开,拼成两个近似的长方形。(微机显示)老师提问:
①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吗?(是近似的长方形,因为它的上下两条边不是线段。)
②圆和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形状变了,但面积相等)
③把圆16等份和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区别?(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如果把一个圆等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微机显示)(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④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怎样用字母表示?(圆周长的一半,c/2=r),它的宽是圆的哪一部分?(半径r)
⑤你能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吗?
[评: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并通过微机演示,把一个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也可以渗透以直代曲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把圆16等份分割后拼插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四分之一(c/4=r/2),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2r),所以s=r/22r=r2 (见图一)
(3)把圆16等份分割后可拼插成近似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底
相当于圆周长的1/4,高相当于圆半径的4倍,所以s=1/22r/4r=r2
(4)把圆分割后,可拼成近似的等腰梯形。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所以s=1/2r2r=r2 (见图三)。
3.小结:无论我们把圆拼成什么样的近似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r2,验证了原来猜想的正确。说明在求圆的面积时,都要知道半径。
4.比较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找出联系和区别,加强记忆。两个公式都与有关,但圆周长等于直径长度的倍,而圆面积等于以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的,即r2等的倍。
5.自学例1。注意书写格书和运算顺序。
[评:引导学生通过多次不同的实验,采用转化的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利用计算机的演示,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进一步加深对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三、看书质疑
四、巩固练习
1.看图计算圆的面积。
2.根据下面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6厘米 d =0.8厘米 r=1.5分米
3.一块圆形铁板的半径是3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1)可测圆的半径,根据s=r2求出面积。
(2)可测圆的直径,根据s=(d/2)2求出面积。
(3)可测圆的周长,根据s=(c/2)2求出面积。
[总评:这节课有两大特色:
一、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内部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重视其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归纳推理。通过学生多次不同的剪拼,采用假设、转化、想象等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其他的平面图形,逐步归纳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多层次的操作,多角度的思考,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有其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特点,它能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同时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节课恰当地运用了微机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数学六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的意义。
2、掌握折扣和百分数的关系,能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理解“折扣”意义的基础上,懂得求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分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折扣”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学生:课前了解有关商场打折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师:每到周末、节假日,我们总会看到商家为了招揽顾客,经常采用一些促销手段,你知道哪些促销手段?(学生结合经验自由回答,教师用课件出示打折的情境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折扣”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师: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课件出示)
1、理解折扣的意义。
2、掌握折扣和百分数的关系,能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师: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2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出示)认真看课本第97页“做一做“上面的内容,思考
1、什么是打折扣?打八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
2、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就是求什么?
3、160×(1—90℅)中1—90℅求的是什么?你还会用别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吗?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
四、先学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
1.填空。
(1)商品打八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出售,也就是降价()%;打七五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出售,也就是降价()%。
(2)某种商品实际售价是原价的.95%,也就是打()折出售;某种商品降价30%出售,也就是打()折出售。
(学生口答)
2.课本第97页做一做
(找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认真巡视,发现错例,板书于黑板上对应位置。)
五、后教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依次进行更正)
(二)讨论
1、看百分数,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小结: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统称“打折”,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一般情况下,不把折扣写成十分之几的分数形式。
2、看三道算式,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3、看计算过程和结果,认为对的举手。
4、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更正错题。
5、议一议:原价、现价、折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解决求折扣的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现价=原价×折数(“求折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关键是要先理解折扣的含义,再运用分数应用题的觖题方法来解决。)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折扣的知识,意义是什么?该怎样计算呢?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下面,我们就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还又端正。
七、当堂训练
作业
1、填一填
(1)下列折扣化成百分数各是多少?填在()里。
九五折()% 七折()%八八折()% 五折()%
(2)一种商品现在打八折出售,比原价便宜了()%。
2、妈妈给小强买了一套运动服,原价120元,现在打七五折出售,比原来便宜多少元?
板书设计:
折扣
1、折扣的意义: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统称“打折”,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2、折扣的计算方法:原价×折扣=现价
数学六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商业打折扣和求农业增产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相同,并能正确解答这些应用题。
2、提高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意识,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理解“折扣”意义的基础上,懂得求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应用这个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学习新知。
1、师:同学们,国庆这几天玩得高兴吗?大家一定都出去走了一圈吧?那萧山新开的一家书店,有没有去过?那天我也去凑了下热闹。一到门口,就看到这样一张海报。
(电脑出示)好消息:萧山书城将给爱书之人优惠的折扣:10月1—3日,全场图书一律八折优惠
师问:读了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想法?你是怎样理解“一律八折优惠”的?(表示现价是原价的80%。)
看了这则好消息你有没有心动呢?我当时就挺心动的,淘宝的时机来了。我就选了自己喜欢的两本书,《网页制作》(原价49.00元),《细节决定成败》(原价24.80元)
师:现在,我想考考你们,这本《网页制作》打了八折以后,只要付多少钱就够了。请你做一回售货员算一算。
2、学生尝试练习。
3、讨论解题思路:
师:好,我们来讨论一下,你是怎样理解的?它是把什么数看作单位“1”?求现在售价是多少元就是求什么?
分析:“八折”是现价是原价的80%,也就是求49元的80%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算式是:48×80%=49×0.8=39.2(元)
还可以怎样思考?(可能出现)(把49元分成10份,付其中的八份,就是原价的八折,算式是:49÷10×8=39.2(元)
4、你认为哪种解题思路容易理解?它们的基本数量关系怎样?得出基本数量关系:现价=原价×折扣
5、你能用刚才的解题方法算一下另外的一本书应付多少钱吗?
6、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学生举例)
二、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1、这样的“好消息”实在太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就会发现。老师摘录了这样几条:
(1)“全场服装一律对折”;
(2)“今年的早稻产量比去年增产二成”
(3)“黄金饰品四折起”;
(4)“惊爆价:一楼皮鞋七折,有会员卡,再享受折上折——九五折”
(5)一包署片上写着:“加量不加价,比原包装增加三成”
(6)今年本商场月饼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4个百分点。
看了商家的这些信息,你明白它们的意思吗?请你选择其中的几条解释一下。(学生理解上面分率,并用电脑演示,补充条件解答)
2、分析与解答:
(1)“今年的早稻产量比去年增产二成”,“二成”是什么意思?(补充:联丰村去年早稻总产量50万千克,今年比去年增产多少万千克?)
(3)“黄金饰品四折起”(“四折起”就是大于或等于40%,表示其中至少有一类商品现价是原价的40%,其余的在40%以上,40%是最低折扣)
(4)“折上折——九五折”表示在享受70%的折扣以后,新的价钱再享受95%的折扣)(补充:如果有一位会员在这个商场买一双标价200的皮鞋,他要付多少钱?)
学生列式计算:200×70%×95%=200×0.7×0.95=133(元)
数学六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2、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教学过程
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通常怎么比较?(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
导入:今天我们借助于除法来学习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一)准备题
(事先板书)口头列式解答。
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板书:1002=50(千米)
师:观察上面的两道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用除法)
(二)讲授新课:比的意义
1、观察练习1。
问:32表示什么?(3是2的几倍。)
谁和谁比?(长和宽比。)
23表示什么?(2是3的几分之几。)
谁和谁比?(宽和长比。)
师:无论是长除以宽,还是宽除以长,比较结果都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时也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是两个数量的比。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和长的比是2比3。
也就是说,32可以说成3比2,23也可以说成2比3。
提问:3分米、2分米都表示什么?(长度)
师小结:3分米、2分米都表示长度,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数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2、观察练习2。
提问:求的是什么?(速度)谁和谁进行比较?(路程和时间)谁除以谁?
师: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讨论)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什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即100∶2可以说成100比2。)
路程和时间是同一类量吗?(不是)不同类量比的结果是什么?(产生一个新的量:速度。)
3、归纳总结。
师: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用红笔画线,标上除法。)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关系时,我们又可以说成什么?(用红笔画线,标上比。)什么叫做比?(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4、练一练。(投影)
(1)书法小组有男生6人,女生5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 )比(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比( )。
(2)小红3小时走11千米,小红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比( ),这个比表示( )。
提问:写比时要注意什么?(要看清谁比谁,按顺序写。)不按顺序写会出现什么结果?(改变比的意义。)
(三)比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说法变了,各部分名称和表现形式都应发生变化。(可让学生看书自学,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比2记作3∶2
2比3记作2∶3
100比5记作100∶5
∶叫做比号,读做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提问:比的前后两项能随便交换位置吗?为什么?(交换了位置,比的意义就变了。)
比值可以是哪些数?(分数、小数、整数)
练习:你会求比值吗?(板书)
100∶2=1002=50
(老师说明:求比值和解答应用题不同,不写单位名称。)
(四)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和除法到底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老师出示投影。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师:为什么要用相当于这个词?因为它们之间有联系还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比则表示两个数之间相除的关系,所以比同除法的关系只能是相当于的关系。
提问:在除法中,为了使除法有意义,提出了什么要求?(除数不能是0。)那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不可以)
师:比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写成分数形式。(板书)3∶2可写成
成比值又可以看成比,做比时读作2比3,做比值读作三分之二。其它几个比做比值时必须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提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老师按学生回答,填写投影片)
师:分数是一个数,所以比同分数也是相当于的关系。
(五)反馈练习
1、第56页的做一做,学生动笔在本上做。
2、(投影)把下面的比写成分数形式。
3、选择答案。
航空模型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这个小组所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是
4、判断正误:(举反馈牌)
(1)大卡车载重量是5吨,小卡车载重量是2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
(2)机床上有一个齿轮,20秒转49周,这个齿轮转动的周数和时间的比是20∶49。
师:写比要注意比的顺序,前、后项不能颠倒。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书上第55页至56页的知识。(让学生打开书看)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七)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本课从除法应用题入手,通过复习同类量相除,不同类量相除的内容,引出比的概念,培养了知识迁移能力。在理解比的意义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比的意义,体现了概念教学的特点,使学生不仅获取了新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课后练习,重在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时反馈了学生掌握概念的情况。
数学六年级教案5
一、教学内容
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教材第41~42页例6)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用方程解决“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解法的多样性。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用方程解决“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
难点: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根据题意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课件出示题目)
(1)一袋面粉的3/4重15千克。这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是火车速度的1/4。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点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数学六年级教案6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圆锥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思维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目标:
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四、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共六套,沙、米,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圆锥形小麦堆。
师:看,小麦堆得像小山一样,小麦丰收了。张小虎和爷爷笑得合不拢嘴。这时,爷爷用竹子量了量麦堆的高和底面的直径,出了个难题要考考小虎:你能算出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吗?
这下可难住了小虎,因为他只学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怎么计算还没有学,怎么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感兴趣的情境,巧妙至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互动新授
1、提出问题。
教师: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呢?
根据学生的各种猜想,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与那种图形的体积有关?
进一步观察、比较、猜测。教师举起圆柱、圆锥教具,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让学生想想它们的体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学生可能会猜测: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2倍,3倍,4倍或其他。
2、实验探究。
(1)教师布置实验任务。
出示教材例2.
① 从准备好的圆柱、圆锥体容器中找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容器来。
② 用倒水的方法量一量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布置实验要求:各组根据需要选用实验用具,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轮流操作,做好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每组发一张实验记录单)
一号圆锥 二号圆锥 三号圆锥
次数
与圆柱是否等底、等高
(2)开展实验探究。
① 找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
② 实验研究。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一边实验,一边收集整理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3)分析数据,作出判断。
① 各组说说各种实验结果。
② 观察分析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圆柱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也有两次或四次等不同的结果)
③ 进一步观察分析,什么情况下圆柱刚好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
(各组互相观察各组的圆柱圆锥,发现只要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都是圆锥体积的3倍,也就是说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④ 是不是所有符合等底等高条件的圆柱、圆锥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教师用标准教具装水实验一次)
(4)总结结论
结论1: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结论2: 圆柱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3、启发引导 推导公式
师:对于同学们得出的结论,你能否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呢?
生:因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sh;所以我们可以用1/3 sh表示圆锥的体积。
师:其他同学呢?你们认为这个同学的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我们就用1/3 sh表示圆锥的体积。
计算公式:V= 1/3 sh
师: (1)这里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
(2)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回答,师做总结
4、简单应用 尝试解答
例1:(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运用拓展
1、试一试
一个圆锥形零件,它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3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练一练
计算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3、实践性练习
师:请你们将做实验时装在圆柱容器里的水换成沙(或米)试一试,看结论是否一样。然后把它倒出,堆成一个圆锥形沙(米)堆,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它的体积。
4、开放性练习
一段圆柱形钢材,底面直径10厘米,高是15厘米,把它加工成一个圆锥零件。根据以上条件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得出哪些数学结论?(可小组讨论)
(四)整理归纳,回顾体验
1、上了这些课,你有什么收获?(互说中系统整理)
2、用什么方法获取的?你认为哪组表现最棒?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方法进行猜测、验证、交流,从而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六、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数学六年级教案7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
在导入环节,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很好地衔接了新知的学习。在教材提供的折线统计图框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在“试一试”的学习中,让学生自主体会求平均数和分段统计的特点。通过教材一系列素材的充分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2.自主探究,经历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引导,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经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在绘制统计图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从一年级到现在每个阶段的身高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教材63页情境图)
师:淘气是一个细心的孩子,他把自己从一年级到现在的身高情况都整理到统计表里了。他想把自己的身高与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进行对比。现在我们就帮助他来比一比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出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本节课的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
⊙探索合作,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记录表。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全市男生平均身高/cm
118
124
130
135
143
153
淘气身高/cm
115
122
130
138
145
154
(1)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能比较出淘气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情况吗?怎样才能更好地比较呢?
引导学生说出画统计图进行比较。
(2)师:从这个统计图中能看出什么?
(能看出淘气在各年级的身高变化情况)
师:要想看出淘气在各年级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比较情况,这个统计图合适吗?
(不合适)
(3)思考:从折线统计图中只能看出淘气的身高增长变化情况,却看不出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比较情况,怎么办呢?
教师明确:可以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体现。
2.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并补充完整。(出示课堂活动卡)
(1)思考:纵轴上每一大格应该代表多少厘米呢?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要,明确可以按照每格10cm来表示身高。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表示出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情况。
学生自主按照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表示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
(3)如何表示淘气的身高才能与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区分开呢?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教师就要予以肯定。
明确:为了区分两种不同的量,我们可以用不同形式或颜色的线来表示两种不同的量,并在统计图的上方标明图例。
(4)根据淘气的身高数据绘制出淘气的身高变化情况。
(5)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绘图的过程就是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我们可以逐一绘制两种量,并用不同的颜色或形式进行区分。为了便于比较数据的大小,可以在每个点的旁边标注数据。绘制完成后要在统计图的上方标明图例。
数学六年级教案8
教学内容:
冀教版六年级72、7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收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
重点难点:
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去 “大清花”饺子馆吃了一餐饺子,味道可真不错!一共用了168元,收银员找钱时还主动给了我一张发票,你能评价一下这种做法吗?
对,这个餐厅知法、守法,开发票对谁有好处?
开发票减少了餐厅的利润,但却增加了国家的税收,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纳税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板书:纳税
二、了解纳税及其作用
1.你知道哪些纳税的知识?
2.那今天这节课你还想学习哪些纳税方面的知识?
(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怎样纳税?……)
3.要想更多更准确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来学习呢?
(看书、查资料、上网、去税务局或向税务局的亲戚朋友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4、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纳税意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5、说得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纳税,可作为小学生,光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应争当小纳税人,学会怎样纳税!
教师介绍上网查询内容,纳税有哪几个步骤?( )
在这几个步骤中,哪个与数学密切相关?要运用到哪部分数学知识?
(百分数、百分数的计算)
究竟怎样运用这部分知识呢?谁知道如何纳税?怎样计算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板书公式: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简单的说就是指什么?(应交的税款)
各种收入呢?是一定的吗?税率是一定的吗?你了解哪些税率(不同的税率)
那我选这个3%的来还!为什么不行?(根据税种选择税率来还。)
那你会哪种税种的计算方法?(消费税、营业税……)
都会算了吗?看这道题会算吗?(例1)
板书: 230×5%=11.5(万元)
230是什么?5%是什么?230×5%表示什么?
6、看来同学们没吹牛,确实会算营业税了,关于其它税种的计算还有什么问题或难以理解的地方吗?
可能说,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
师:谁能帮助他?个人所得税怎样计算?
师:会算个人所得税的请举手!看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靠自学还真有点难度,不急,我们一起解决它!哪些人要交个人所得税?
师:对,只要有工资收入的'公民都有可能要交个人所得税!
(出示:个人所得税图表)
能看懂吗?什么意思?
帮我算算好吗?(猜猜我的工资收入?)
好吧,就透露这个秘密给你们,我上个月的工资收入是2100元,奖金是380元,该怎样算我的个人所得税?
板书:2100+380-20xx=480(元)
480×5%=24(元)
谢谢大家,我一定会依法纳税的!
三、练一练
练一练1—4题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借助网络、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了纳税中的数学问题,知道了运用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的方法来计算要交的税!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没有疑问?
如果没有,那老师这有几个话题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主题
1.你能为自觉纳税设计一句广告语吗?
2.如果我是税务稽查员,如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
3.我们能为纳税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纳 税
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230×5%=11.5(万元)
数学六年级教案9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具演示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找出圆并感知圆,得出其是平面图形。
(2)比较与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知道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
2、师生对话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教师课件演示,并注意与球的区别,设置车轮是圆形的悬念。
(二)、探索新知。
1、各部分名称介绍
(1)师画圆,生注意观察
(2)讲解圆心的定义,并让学生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知道什么是半径、直径,明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4)新授中的巩固:在圆内找半径和直径。(根据课堂变化出示课件巩固圆的知识)
2、画任意圆和固定圆
(1)生画一个任意的圆。
(2)继续画一个固定的圆,并剪下来。
3、操作与发现
(1)明确要求,分小组进行操作。
(2)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方法,探索同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
(3)学生操作后交流,并将交流结果记录在发现纸上。
(4)学生反馈交流信息,师生共同评价。
(三)、新知巩固
1、基本练习,巩固本节课圆的知识。
2、发散性练习,提高学生对圆的认识。
(四)、运用实际
用本节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课始留下的车轮问题。
(五)、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进行总结或延伸。
四、课后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导入中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如自我习作、操作表演、大家共赏,享受成功的`愉悦,可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如让学生剪、折、画、量、议、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探索的方法。如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师生平等相待,可解放学生的脑、手、眼,让学生大胆地想、放开去说、随心地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开放自由、心心相映、情感交融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样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之中,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意境。
数学六年级教案10
整理和复习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
2、解比例
5/x=10/3 40/24=5/x
3 、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A×1/6=B×1/5 A:B=( ):( )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 )、( ):( )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当(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数学六年级教案11
教学目标:
1、在运动会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会比较以内数的'大小。
2、在比较过程中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初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3、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中,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运动会的挂图、各种小动物的头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森林运动会开始啦,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1、出示情景图
提问:瞧,运动员登场了,同学们看一看有几支代表队?
2、学生汇报
3、在仔细看一看,每个队有几名队员?
生答
二、设计比赛方案
谈话:现在四队队员要进行拔河比赛,可是比赛方案还没有呢,请你来当小裁判,你想让哪两队在一起比赛?
1、分组讨论比赛方案
2、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三、认识
提问:刚小朋友想出了好多种比赛方案,你们觉得哪个队比赛最能体现拔河比赛的公平?
学生回答。
1、问为什么,师贴图板书。
2、我们来把小兔和小猴手拉手,看看它们是不是都有好朋友?
一边说一边连线。
3、你发现了什么?生答,所以它们一样多。
4、在4与4之间写=,它的名字叫等号,跟老师来读。
数学六年级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能够正确地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正确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商不变的性质。
(1)谁能很快地直接说出 4125的商?
(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4125=(414)(254)=164100=16.4)
(3)你这样做根据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
2.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1)把下面各分数约分:
(2)通分练习:
(3)我们进行约分和通分根据的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
3.求比值的练习。
8∶4= 48∶12= 16∶8=
24∶18= 40∶16= 15∶5=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规律可循?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
2.概括比的基本性质。
(1)创设情境。
2∶4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可以写成2∶4=24,再想想,2∶4等于4∶8吗?你是怎么想的?(2∶4=24=(22)∶(42)=48=4∶8)
(2)概括比的基本性质。
①小组讨论:看看上面的两个例子,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②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强调同时、相同、0除外这几个重点的关键词语。
(3)出示课题,这就是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3.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1)引出比的基本性质的作用。
例 一年级有学生45人,二年级有学生40人,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人数的比是多少?
请同学回答:有的同学说是45∶40,有的同学把45∶40化简成9∶8。
讨论: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人数的比是写成45∶40好呢,还是写成9∶8好?(写成9∶8能使数量间的关系更加简明。)
(2)解释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3)化简比。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例1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这是一个整数比,但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请你在练习本上把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讨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直到前后项是互质数为止。)
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
18)这里为什么要同乘以18?(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只要把比的前后项都乘以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8,就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讨论概括:怎样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一般先把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两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转化为整数比,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请把1.25∶2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讨论:如何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④小结;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第一步都化成整数比,接着再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成为互质数。)
(4)区别化简比和求比值。
①出示练习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填表之后用投影进行订正。
讨论:由于化简比的方法和求比值的方法可以通用,再加上两种计算的结果在形式上有时是一致的,如8∶12,化简比和求比值的结果都
比值就是求商,得到的是一个数,可以写成分数、小数,有时也能写成整数。而化简比则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可以写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但是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或整数。)
(三)巩固反馈
1.完成第57页的做一做。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用投影仪集体订正。
2.完成第59页第6题。
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有一种喷气式飞机每秒最快飞行578米,写出这种飞机最快的速度同声音速度的比,并化简。
578∶340=17∶10
3.填空:(口答)
(1)85∶51=(85( ))∶(51( ))=5∶3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五)布置作业
第58页第5题,第59页第7,8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复习准备中,从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入手,启发学生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还深深地受到了事物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对于比的基本性质,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其内容,更重要的是会应用,即化简比。例1的3道小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情况化成最简整数比的方法:(1)是整数比,一般要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2)是分数比,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两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转化成两个整数比再化简;(3)是小数比,第一步应用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位数的方法化成整数,再化简。
最后巩固练习中的第3题是提高题,要求学生说一说怎么想,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学过的知识。
数学六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 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11 + 2/11 + 2/11 =
2/11 × 3 =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 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 ×3
= 2×3/11
= 6/11
数学六年级教案14
【案例与反思】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分组或者自由结合到社会上进行调查、搜集有关储蓄的信息,把调查的结果、遇到的问题或感受记录下来。
二、课内交流、探究
师:在储蓄的过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
(生汇报。开放的问题情景下,根据每组学生的差异,预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1)有关储蓄的一般知识,如储蓄的方式;(2)有关储蓄的相关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后利息税的知识;(3)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小组利率的含义推导出利息的计算方法;(4)、有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师:根据每组交流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板书: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三、创设情景、体验储蓄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张大爷是一个孤寡老人,他打算把自己多年来节省下来的1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为两年,由于他行动不便,你能帮助他进行储蓄吗?
2、体验储蓄。根据刚才的汇报情况,安排教学过程。
(1)学生拿出复制好的储蓄存款凭证进行填写。
(2)学生活动,教师了解学生填写情况后,最后利用投影仪进行订正。
(3)、充分联系生活,设置储蓄密码。
师:同学们,为了保证储蓄的安全,你认为应该用什么办法呢?
学生:(经过讨论后回答)可以设置密码。
师:设置什么样的密码比较好呢?
(学生热烈进行讨论)
生1:可以用存款人的生日。
生2、可以用有纪念意义的日期。
生3:比较容易记的数字。
师:设置密码时,一般设置比较容易记忆的数字,可以用某人的生日或与他有关系的一些数字。
师:请你们给张大妈设置一个密码。
(4)保管好存折或存单。
师:储蓄完成以后,银行要给我们一个存单或存折,我们要牢记密码,妥善保管好存单或存折。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知识,如果告诉你两年的利率是2.43%,你能够求出张大爷储蓄到期时能获得多少利息吗?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汇报情况)
生1:10002.43%2=58.6(元)
生2:10002.43%2=58.6(元)
58.620%=11.72(元)
58.6-11.72=46.88(元)
生3:10002.43%2=58.6(元)
58.6(1-20%)=46.88(元)
师生集体讨论订正,教师强调利息的计算方法。
师:储蓄到期时,张大妈实际领取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
生:1000+46.88=1046.88(元)
师生总结计算方法。
2、巩固新知 学生进行练习
五、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讨论。
教学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理念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了以下几点教学思想:
一、关注学生发展,整合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这是对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本位教育目标的重要改革,也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今后获取高质量生存条件的有力保证。所以,本节课根据教材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按照关注学生发展理念的认识,确立了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努力使学生在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性领域获得发展、构建自我。
二、联系实际应用,重组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都是教师在遵循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确立的,教师只关注教材、大纲和教学参考资料,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背景,学生接受的归根到底只能算是数学知识。这种数学知识不能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更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应用,重组教学内容,将课前调查、课后实践、怎样填写储蓄凭条、怎样设置密码等知识和本节课教学内容利息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经历了储蓄的过程,充分理解了有关利息的知识。并在相关问题的解决中,相应地获得了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三、培养学生能力,开放教学过程
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传统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尝试大胆地开放教学过程。课前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储蓄知识的调查,搜集有关相关的信息,这样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意识和实际调查的能力,分组调查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课堂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报整理,总结利息的求法,培养了学生信息的交流和处理能力;课后又要求学生去亲自实践,体验储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和数学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各种教学活动外,还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在课内进行交流时,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给出知识性、行为逻辑性、实践性、合作性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方式,使不同的学生认识了自我,有利于他们的再发展。
数学六年级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2—4页例题及“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学具:
温度计、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3、谈话: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看教材: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
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②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2、我们观察课本上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
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象+4、 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xxxx。水结冰时的温度是xxxx。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为界线,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式度以上和零摄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七、布置作业
《家庭作业》第1页的练习。
【数学六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的六年级教案12-15
小学六年级教案数学教案01-05
六年级数学教案:位置数学02-13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01-02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1-12
六年级数学比的教案01-05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案01-24
六年级的数学教案09-29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