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时间:2023-01-25 08:05:4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质因数、的意义,初步会把一个合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质因数和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短除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5、13、21、32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为什么?

  2.把上面各数用两个自然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5=× 13=×

  21=× 32=×

  教师:填出的这些数与原数有什么关系?

  3.以上几个自然数都可以用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其它的自然数行吗?

  教师: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个自然数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示出来?

  板书:把一个自然数用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二、新授

  1.如果我们做一个规定,“1除外”(板书于因数外),也就是因数不能用1,这句话还能这么说吗?举例说明.

  教师:在因数不用1的前提下,什么数仍能用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什么数就不能?

  (合数能,质数不能)

  板书:把一个合数用两个因数(1除外)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2.根据这条结论把下面几个合数用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6、15、24、28

  6=2×3 24=2×12

  15=3×5 =3×8

  =4×6

  28=4×7

  =2×14

  3.这些合数(指24、28)的因数中还有合数12、8、6……根据刚才的结论又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示?现在不限制因数的个数(擦去结论中的“两个”)把这些合数用最多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组织学生讨论汇报.

  24=2×2×2×3

  教师:6和15还能不能用更多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为什么不能?

  明确:这些因数都是质数,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给它们起一个名字?(质因数)

  根据黑板上的例子说一说什么叫质因数?

  4.反馈练习

  6的质因数有.2和3是6的.

  2和3还是谁的质因数?24的质因数有哪些?

  28的质因数有哪些?

  如果说3和5是质因数对吗?怎么改?

  (12、4、6……)这几个因数是不是质因数?

  5.现在我们是把一个合数用什么形式表示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原结论中添上“质”字,去掉“1除外”.

  同步板书课题:.

  三、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对的画“√”,错的画“×”,并说明理由.

  (1)35是35=1×5×7

  (2)60是60=2×3×10

  (3)27是27=3×3×3

  (4)14是2×7=14

  2.把下面各数.

  (1)口答:4、6、8、9、10.

  (2)笔答:16、18、54.

  3.把9、90、900,你发现什么?

  四、小结

  什么叫质因数?什么叫?时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作业

  1.把下面各数

  8 12 16 24 54 72

  2.下面的数是由哪几个质数相乘得到的

  10 21 27 35 49 50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图、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值、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小数乘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较简单的小数乘法,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口算、估算或笔算)进行计算。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提倡策略多样化。

  (2)掌握小数乘法的估算方法,进一步强化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

  (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小数乘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掌握保留积的近似值的方法,会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探究现实生活中小数乘法的问题;在合作交流、探索与思考中,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有效地运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理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通过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强化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会求积的近似值,并能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2、难点: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根据具体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3、关键:让学生通过现实情境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启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在整数比较和辨析中抓住新知识的关键所在-----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思考如何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的途径,从而主动地掌握新知识;其间,突出对算理的探究,引导学生切实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思路

  本单元主题图呈现生活中应用小数计算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小数乘整数是学生借助整数乘法的有关知识探究小数计算方法的开始,学生通过探究,初步感知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小数乘小数的教学,深化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归纳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要求学生将掌握的计算方法灵活应用于解题实际,提高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积的近似值的学习,巩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为什么需要积的近似值以及如何处理积的`近似值;解决问题是学生体验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的重要途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一些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整理和复习,沟通本单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质量。

  (五)教学探讨(小数乘整数)

  下面我就其中的一节课来谈谈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本节知识包括单元主题图、2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一1---6题。重点突破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单元主题图采用了市场购物的情境,通过购物呈现小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单元主题图,一方面引发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欲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例1的教学中,由于题中采用的蔬菜单价是小数、买菜的数量是整数的方式呈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情境,这就给教师 的教学留有较大的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单价调整为整数,唤起学生对整数乘法相关知识的积极回忆后,再把单价改成小数来思考。这样可以有效地运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用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提供借鉴,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讨新的计算方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正确笔算小数乘小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小数点的定位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小数乘小数”是《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对其中的处理做出合理解释。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还要引导学生再次经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学习过程,获得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新知的本领;通过引导学生有序地总结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复习导入

  1.组织学生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0.86×7 3.5×16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两生板演。

  (2)反馈,校对答案,并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和算理。

  2.揭示课题:继续学习小数乘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清晰阐述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和算理,为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做好铺垫。

  三、探索新知

  1.投影呈现例3主题图。

  (1)引导学生独立审题后指名列式:1.2×0.8.

  (2)请学生估一估1.2×0.8的积。

  (教学预设:1.2×0.8≈1×1=1(平方米))

  (3)提出问题:1.2×0.8的积到底是多少?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么计算呢?

  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4)指名三位学生板书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学预设三种可能如下:)

  生1:1.2米=12分米

  0.8米=8分米

  12×8=96平方分米=0.96平方米

  (5)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积是9.6还是0.96,为什么?

  在澄清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阐述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形成如下的完整板书。

  观察并思考生1和生3方法指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这两种方法都体现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外显形式不同,数学本质是相同的。

  (6)引导学生观察竖式,讨论以下问题:

  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发现规律。

  比较积和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发现0.96比因数1.2小,比因数0.8大。

  设计意图:由计算长方形玻璃面积引入两个因数都是小数的乘法计算,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的乘法。同时,具体的长度单位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思维空间,为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在反馈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呈现了学生不同的算法和错误,并为此资源组织学生辨析、沟通,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初步掌握了算法。

  2.基本练习:做一做。

  6.7×0.3 2.4×6.2 0.56×0.04

  (1)观察并判断:积与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如:6.7×0.3的积比6.7小,比0.3大;2.4×6.2的积比2.4和6.2的都大;0.56×0.04的积比0.56和0.04都小。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几位学生板演。

  教师应注意收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特别是计算0.56×0.04时。

  (3)校对答案,并指名说一说算法和算理,重点讨论:0.56×0.04的积到底是0.224还是0.0224?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怎样点小数点?

  3.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并思考:这些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四人小组进行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面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在整数乘法的学习经验中,学生已经建立了一种片面的认识,即“两个因数相乘(0和1除外)总是越乘越大”。教师通过小数乘法的学习使学生打破这种片面的认识,即要使学生认识到,两个因数(0和1除外)相乘,积可能比两个因数都大,也可能比两个因数都小,还有可能比其中一个因数大,比另一个因数小。在“做一做”的计算前,先引导学生判断积和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正是为了帮助学生纠正上述错误认知。如果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了积与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那么当学生面对“0.56×0.04=0.224”的错误时,就能自觉地进行校正。在教学时,将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判断积与因数大小关系的方法。当然,没有必要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越乘越小”的道理,因为这需要学生具备分数乘法意义的相关知识。

  四、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做一做。

  2.7×4.6 0.29×0.07 6.5×8.4

  (1)先引导学生判断“积是几位小数”,其中6.5×8.4的积是不是两位小数可能会有争议,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

  (2)独立计算。

  (3)投影反馈

  引导学生讨论两个问题:当乘积末尾有0时,是先撇去0再点小数点,还是先点小数点再撇去0? 6.5×8.4的积为什么变成一位小数?

  2.口算训练。

  0.7×0.6 1.2×7 2.5×0.4 3.6×10

  0.3×0.2 9×0.09 0.04×0.5 1.25×0.8

  四小题一组,口算卡片依次呈现,学生独立写答案,然后校对答案,重点落实小数点的定位问题。

  3.独立完成教材反馈时选择其中三个算式说一说想法。

  五、课堂总结

  请学生再次说一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六、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教材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P5~6例3、例4及练习二第1、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0.7×5 9×0.8 1.2×6 0. 23×3 14×3 1.4×3

  口算后提问:从14×3和1.4×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2.列竖式计算。26×7 1.36×12 30.8×2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2.4米、宽0.8米的宣传栏。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2.4×0.8

  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

  2.4

  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 ×0.8

  1.9 2

  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

  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1.92×0.9,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1.728千克油漆。

  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师: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

  生: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

  2.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0.56×0.04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

  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

  (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

  3.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

  三、巩固练习

  1.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2.3×0.4 0.08×0.9 7.3×0.06

  9.1×0. 03 0.25×0.23 45.9×3.5

  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2.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0.29×0.07的?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

  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1、9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2.4×0.8=1.92 0.56×0.04=0.0224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5

  课题

  积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P10页例6及P13页练习二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积的近似值,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的过程,体验迁移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知识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取积的近似值。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小组合作,运用旧知迁移

  教学准备:

  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2×0.3=0.7×0.5=0.21×0.8=1-0.82=1.3+0.74=

  (2)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多媒体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1.436

  0.835

  6.574

  1.994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怎样用“四舍五入”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小结:求小数的`近似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即要看精确数位的下一位是几,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如果是5或比5大,就把尾数舍去,然后在精确的数位上加上1。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和嗅觉最灵敏吗?(学生回答:狗)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

  教师出示教材第10页的例6的主题图。

  教师:这幅图画上,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描述图画上的内容。

  教师:是啊!你看狗是多么勇敢的动物,它敢把持刀的坏人抓住,我们也要有这种敢于与坏人作斗争的精神。它是怎么发现坏人的呢?

  (2)教师投影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①怎样计算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呢?(提示:实际是要求0.049的45倍是多少)

  学生思考后,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解答,教师指名学生板演。

  0.049×45

  0 . 0 4 9

  × 4 5

  2 4 5

  1 9 6

  2. 2 0 5

  ②学生思考:保留一位小数应该怎么做?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说一说取积的近似值的方法,然后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要保留一位小数,看百分位上是几,如果满5就舍去后向前一位进1,如果比5小,就直接舍去,2.205的百分位是0,比5小,所以舍去后面的0和5,保留一拉小数,约等于2.2.

  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答题。

  0.049×45≈2.2(亿个)

  (4)拓展:

  教师:如果题目要求保留两位小数,怎样取它的近似值?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说说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的方法:看千分位上是几,千分位上是5,所以舍去后要向前一位进1,结果是2.21。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10页“做一做”及P13页练习二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后,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教师点名学生演板,集体更正。

  (2)教师出示:如果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的值可能是下面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讨论,使学生明确:准确值可能在3.575到3.584之间。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P13页练习二第2、3题

  六、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数

  例6 0.049×45≈2.2(亿个)

  0. 0 4 9

  × 4 5

  2 4 5

  1 9 6

  2.2 0 5

  0<5,舍去0和5,保留一位小数

  答:狗约有2.2亿个嗅觉细胞。

  七、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把小数乘法的计算和求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在教学时,主要采用的是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然后将两个原来没有联系的知识通过例6中的具体问题加以结合,在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自己试着解决吗?学生基本上都是利用以前的知识来解决。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怎样求积的近似值。在学生们交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总结出具体的步骤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熟练度。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循环小数。(教材第15~16页)

  教学目标

  在自主计算的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

  2.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3.在进行数学探索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c难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小丽到动物乐园游玩时,被动物乐园知识窗中的信息吸引住了,我们一起看看去。(出示课件:情境图)

  关于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自主探究

  1.独立计算。

  生:蜘蛛平均每分爬行多少米?蜗牛平均每分爬行多少米?

  师:关于这两个问题,你能列式解答吗?

  学生回答:73÷3,9.4÷11。

  教师板书。

  请同桌两位同学每人计算一道题,独立进行计算。 2.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师: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73÷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3;9.4÷11的余数“6”和“5”总是交替出现。

  师:计算到教材中的步骤后,你认为还用往下计算吗?认为不必继续往下除的同学请举手,为什么不必往下除了?

  指名让学生回答,说明不必往下除的理由。

  师:怎样表示73÷3,9.4÷11这两道题的商呢? 3.共同探究循环小数。

  师:我们把24.333…,0.85454…这两个小数与我们过去所见到的小数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小数部分是无限的。

  师:观察这两个小数,它们的小数部分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观察到的特点记录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和汇报。

  学生汇报:24.333…的小数部分的3总是重复出现,0.85454…的`小数部分的5、4总是重复出现。

  师:下面我们共同概括这些小数的特点,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根据这些小数的特点,我们给它们取个名字,你认为该取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样的小数叫作循环小数。(板书:循环小数)

  师:你还能说出几个循环小数吗?

  学生回答。

  4.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师:根据需要,我们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如0.85454…,如果保留两位小数,你认为约是多少?说说你的想法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约是0.85。

  师:怎样表示呢?生:0.85454…≈0.85 5.巩固练习。

  师:下面我们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哪几题的商是循环小数。 1÷2 1÷3 1÷5 1÷7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

  老师小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循环小数,而且能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说说吧!学生讨论。

  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循环小数)

  0.85454…≈0.85

  教学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发现者。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体验“循环”的含义。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通过算一算、观察、比较、讨论,学生获得了循环小数的概念。

  3.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堂作业设计

  A类

  1.下面哪些小数是循环小数?

  0.666… 3.27676… 10.7878 3.1415926 4.003636… 2.计算下面各题,指出哪些商是循环小数,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4÷5 2.75÷6 289÷90

  (考查知识点:认识循环小数,计算商是循环小数的除法算式;能力要求:熟练说出循环小数,熟练运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B类

  3.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188… 2.1818 2.81 2.1818…

  4.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多少个礼盒?

  (考查知识点:认识循环小数;能力要求:熟练比较循环小数的大小。)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0.666… 3.27676… 4.003636…

  2.2.75÷6和289÷90的商是循环小数0.8 0.46 3.21

  B类:

  3.2.1818<2.1818…<2.188…<2.81 4.25÷1.5≈16(个)教材第16页练一练

  1.196÷3≈65.33(千米/时) 131÷5=26.2(千米/时) 241÷6≈40.17(千米/时)循环小数有65.333…,40.166…。

  2.0.666… 1.48383… 0.1875875… 0.333… 0.111… 3.0.375 1.33… 1.428571428571… 0.5 1.29090… 0.044… 0.111… 0.833…

  商是循环小数:4÷3 10÷7 14.2÷11 0.4÷9 1÷9 5÷6 4.1时=60分100÷60≈1.67(千米)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7

  【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初步的迁移、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认真检查、勤于验算的好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难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小数乘法。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

  用卡片出示口答题:

  2.3×45 67×2.09 9.06×32

  提问:下面各题的积中有几位小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平面图。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求出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个问题:

  (1)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2)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列竖式解答,并各由一个学生进行板演。

  要求:对照黑板上的竖式,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索

  改变问题:如果把小明房间的宽度3米缩短为2.8米(在平面图上即时修改),你还能求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面积各是多少吗?先估一估,再列式解答。

  学生尝试练习,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看书自学。

  小组分享自学成果,组内达成共识。

  全班交流:谁来说说3.6×2.8是怎样估算的?又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展示学生尝试的竖式并追问: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一:只要在积中点上两位小数就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二:只要把积除以100就可以了。

  继续追问:为什么积是两位小数(积要除以100),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继续交流:计算2.8×1.15时,在积里是怎样点小数点的?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说理进行板书。(如学生有困难可适当进行引导性提问:两个因数看成整数后,等于把原来的两个因数分别乘多少?)

  提问:在用竖式计算2.8×1.15时,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列竖式时把数位多的小数写在上面;点上小数点后,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划去小数末尾的0。)

  提问:比较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把小数看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的。不同点:第1题是一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相乘,第2题是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相乘;第1题的'积是两位小数,第2题的积是三位小数。)

  提问:通过刚才的尝试、交流,你现在能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小组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请三个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自主练习。反馈时重点说说后面两题要先点小数点,再划去小数末尾的0。

  3.完成下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集体校对后,追问: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为什么积中只有一位小数?

  四、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觉得小数乘小数与前面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有什么联系?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材P2~3例1、例2及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

  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2.导入:是啊,多参加户外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老师也经常参加户外运动,放风筝就是我的最爱。下课咱们一起去放风筝好吗?

  3.提问:但放风筝之前要先去买风筝,所以咱们就先去买几只风筝吧!(展示教材第2页例l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3.5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5×3,教师板书:3.5×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习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互动新授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

  连加。展示:3.5+3.5+3.5=10.5(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5×3就表示3个3.5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5×3=10.5(元)。

  方法3:把3.5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10.5元。

  (3)追问: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如果要用竖式计算,你会算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与同桌讨论:如何列竖式计算3.5×37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强调:我们可以把3.5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再把105角转化成10.5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0.72×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演示。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这两种方法。

  (3)比较:(见板书设计)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用乘法比较简便。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0.72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3.6。

  质疑:既然把所得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那这个积就应该是一个两位小数,为什么现在只有一位呢?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5)注意: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那么,谁能和大家说说小数乘整数应该怎样计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师:(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顺利地买完了风筝,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吧!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题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题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48×23=3404

  14.8×23=( ) 1.48×23=( ) 0.148×23=( ) ( )×( )=34.04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作业:教材第4页练习练习一第1、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各的简便运算。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整数,并理解算理。

  三、教学难点

  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PPT课件课堂活动卡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师:瞧!文化广场真热闹,有好多小朋友在放风筝,你们想玩吗?(课件出示卖风筝画面)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提供了条件。

  ⊙自主探索

  1、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尝试计算。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师:有3个小朋友也想去放风筝,他们都想买蝴蝶风筝,请你帮他们算一算,买3个蝴蝶风筝需要多少钱?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思考并汇报:3。5×3)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预设生1:根据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列式为3。5×3。

  生2:求买3个蝴蝶风筝需要多少钱,就是求3个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3。5×3。

  师: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生:两个因数一个是小数,一个是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2)尝试计算。

  师: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3。5×3的得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3)展示方法。

  方法一3.5+3.5+3.5=10.5(元)

  方法二3.5元=3元5角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元5角=10.5元

  方法三3.5元=35角35×3=105(角)

  105角=10.5元

  师小结:我们在求买3个蝴蝶风筝需要多少钱时,可以用小数连加来解决,也可以把3。5元化成几元几角来解决,还可以把元转化成角用乘法竖式计算来解决。

  设计意图:奥苏贝尔认为:假如让我把教育心理学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要鼓励、启发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进行尝试计算,初步感知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联系。

  2、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1)出示例2,尝试计算。

  课件出示教材3页例2:0.72×5。

  师:0。72不是钱数,没有元、角这样的单位,同学们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并汇报演示)

  (2)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用课件动态呈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

  ①先将因数0.72转化为整数,转化的方法是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

  ②再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③由于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要想求原来的积,扩大后所得的积360应缩小到它的1/100。

  ④将积化成最简小数。

  让学生观察积3.60,提问: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吗?

  (学生思考并汇报: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师:算出积以后,可根据小数的性质将积中小数末尾的0去掉。

  (3)互动交流,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师再进行总结)

  师总结:计算小数乘整数,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

  3、感受小数乘整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呢?

  生1:我们去超市买菜,菜的单价通常都是小数。

  生2:买水果也是。

  生3:我爸爸去交取暖费,每平方米收费27.5元,我家的.房子是78平方米,想知道交多少钱,就需要用27.5×78。

  ……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其算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让学生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深化练习

  1、实践应用。

  同学们,图中还有其他美丽的风筝呢!你们想买哪一种?买几个呢?需要多少钱?自己选一选,算一算吧。如果给你40元,买6个雨燕风筝够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汇报)

  2、课件出示教材3页“做一做”1题。(让学生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提高计算能力)

  3、改正下面各题中的错误。

  4、用竖式计算。

  7、08×6 9.35×8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巩固了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布置作业

  教材3页“做一做”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例1 3.5×3=10.5(元)例2 0.72×5=3.6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并能正确计算式题.

  2.通过对的运算顺序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含有除不尽情况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一)口算

  1.小数加、减法

  3.2-0.8 4.7-2.5 1.3+5

  4.7+2.5 1.1+4.6 5-3.3

  2.小数乘除法

  8×0.5 3.6÷0.4 0.75÷0.3

  0.5×14 1.2×5 40.6÷2

  (二)教师提问

  1.我们把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什么运算?

  2.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 下面的算式里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3.7-2.5+4.6 3.6×6÷0.9

  1.学生试算,集体订正

  3.7-2.5+4.6 3.6×6÷0.9

  =1.2+4.6 =21.6÷0.9

  =5.8 =24

  2.小结运算顺序

  (1)教师: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2)组织学生讨论: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二)教学例2

  例2 下面的算式里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35.6-5×1.73 6.75+2.52÷12

  1.小组讨论例2所提问题

  2.学生试算,集体订正

  3.小结

  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4.练习:不计算,只说出下面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

  7-0.5×14+0.83 2.6+8×0.5×3

  3.6÷0.4-1.2×5 0.75÷0.3÷0.5-3.2

  (三)教学例3

  例3 计算 3.6÷1.2+0.5×5 (演示课件“混合运算1”)

  1.教师提问

  (1)上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如果要先算1.2+0.5该怎么办?(加小括号)

  (3)如果要先算(1.2+0.5)×5,该怎么办呢?(加中括号)

  (4)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什么?(改变运算顺序)

  2.学生试做

  3.6÷(1.2+0.5)×5 3.6÷ [(1.2+0.5)×5 ]

  =3.6÷1.7×5 =3.6÷[ 1.7×5 ]

  =3.6÷8.5

  3.学生在计算中,遇到3.6÷1.7和3.6÷8.5除不尽的情况时,教师引导学生看书解决,最后独立完成计算.

  (强调: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只需除到第三位小数)

  4.小结

  教师提问:(1)什么情况用约等于号?

  (2)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怎么办?

  (3)谁能总结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5.练习,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0.4×(3.2-0.8)÷1.2 5×〔(3.2+4.06)÷6.05〕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哪些新的知识?什么是第一级运算?什么是第二级运算?括号起什么作用?运算顺序各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

  (一)不计算,只说出它们的运算顺序.

  4.5+1.43÷1.3-1.23 3.5+5.6÷7×4

  13.6×3-40.6÷2 9.18÷1.7+3.75÷1.5

  (二)先确定运算顺序,再计算.

  20.9+10.5÷(5.2-3.5)

  9.4×〔1.28-(1.54-0.31)〕

  [(6.1-4.6)÷0.8-1]×0.4

  3.72÷[(54.7-17.5)×(0.45-0.9)]

  (三)选择

  1.4.8与2.7的和乘4.02,积是多少?

  a.4.8+2.7×4.02

  b.(4.8+2.7)×4.02

  c.4.02×(4.8+2.7)

  2.35.7除以0.7的商,加上12.5与4.8的积,和是多少.

  a.35.7÷0.7+12.5×4.8

  b.(35.7÷0.7)+(12.5×4.8)

  c.(35.7÷0.7+12.5)×4.8

  d.35.7÷〔(0.7+12.5)×4.8〕

  3.10.2减去2.5的差,除以0.3与2的积,商是多少?

  a.10.2-2.5÷0.3×2

  b.(10.2-2.5)÷0.3×2

  c.10.2÷〔2.5÷(0.3×2)〕

  d.(10.2-2.5)÷(0.3×2)

  4.按顺序计算,并填写下面的□,然后列出综合算式.(演示课件“混合运算2”)

  五、课后作业

  (一)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4.5+1.43÷1.3-1.23 3.8+5.6÷7×4

  13.6×3-40.6÷2 9.18÷1.7+37.5÷1.5

  (二)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20.9+10.5÷(5.2-3.5)

  2.9.4×[1.28-(1.54-0.31)]

  3.[(6.1-4.6)÷0.8]×0.4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节课教学过程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在教法上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并发挥了计算机直观形象等多种功能,使学生绕有兴趣的投入学习。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与算法。

  2.会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整数的练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体现数学知识的运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点:

  巩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设置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练习;练习体验,小组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自己回忆,个别提问,其他同学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导入:同学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算法,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练习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

  二、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

  ⑴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6.5×10= 0.56×100= 3.78×100=

  3.215×100= 0.8×10= 4.08×100=

  ⑵4.1×9= 1.2×3= 5×5.8= 0.28×3= 16.5×4= 0.796×7=

  教师出示算式卡片,指名口算。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说一说

  4.8+4.8+4.8+4.8用加法的简便算法表示是( )×( ).表示求( )是多少,求积时可看成( )×( ),先得出积( ),再从右起点出( )位小数,得( )。

  3.笔算练习。

  0.32×47= 1.6×52= 64×0.25= 1.37×21=

  教师指名板演,学生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三、拓展提高

  1.大家在逛商店遇见特卖会时是不是都有点心动?小刚也遇见了特卖会,那你帮他算算他至少要带多少钱才够?

  某商店牛奶搞特卖活动,每盒牛奶1.4元,买四赠一。小刚要买20盒牛奶,至少要带多少钱?

  分析:“买四赠一”的意思就是买5盒牛奶付4盒的钱数,求买20盒需要多少钱,就是求实际应付的钱数。

  方法一:先求出20盒里有多少个(4+1)盒,再求出买4盒多少钱,最后求出一共需多少钱。

  20÷(4+1)=4(个) 1.4×4×4=22.4(元)

  方法二:先求出20盒中一共有多少盒是需付钱的,再求出买20盒一共需多少钱。

  20÷(4+1)×4=16(盒) 1.4×16=22.4(元)

  2.运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巧计算

  根据24×25=600,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1)240×25=( )

  (2)2.4×25=( )

  (3)( ) ×25=0.6

  思路导引

  (1)24 × 25 = 600 (1)24 × 25 = 600

  ↓×10 ↓不变 ↓×10 ↓÷10 ↓不变 ↓÷10

  240 × 25 = (6000) 2.4 × 25 = ( 60 )

  (3) 24 × 25 = 600

  ↓÷1000 ↓不变 ↓÷1000

  ( 0.024 ) × 25 = 0.6X

  小结:两个数相乘时,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那么积也会随着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

  3.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4题。组织学生先独立填一填,再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小组同学共同探索归纳出因数与积之间的规律。

  4.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指名学生朗读题目。

  组织学生分析题意,引导学生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列出算式。

  组织学生列出竖式,0 33×4= (千米)求出结果。

  教师强调:在计算过程中,先观察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再核对计算的结果中小数部分的小数位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课的巩固,同学们对小数乘整数是否有更深的了解?

  作业:

  1.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3题。

  2.用竖式计算。4.6×6= 8.9×7= 15.6×13=

  0.18×15= 0.025×14= 3.06×36=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买四赠一”

  两个数相乘时,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那么积也会随着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12-17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2-09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英语教案12-24

浙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2-09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12-09

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12-16

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上册测试卷09-15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01-03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