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例

时间:2023-01-24 18:52:1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教案例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教案例,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教案例9篇

数学教案例1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页例1,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的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探索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猜数游戏,好吗?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快的判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不信可以试试看。

  学生报数,老师答,同时请大家验证。

  师:同学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惊讶的目光。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

  板书课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探索5的倍数特征

  (1)引入百数表。

  (2)出示课件: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写出来。

  (3)你们找的数和老师找的相同吗?(课件出示百数表)

  (4)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听。

  (5)归纳: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6)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请你写一个多位数,并且是5的倍数。

  (7)过渡:学习了5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好处?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一个数,让学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数。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过渡:那172是几的倍数呢?请同学验证。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想不想研究?下面我们一起研究2的特征。

  2.探索2的倍数特征

  (1)猜一猜:根据研究5的倍数特征的经验,你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

  (2)课件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小组合作找出所有2的倍数)

  (3)汇报后,观察2的倍数的特征,看看你刚才的猜测是不是正确。

  (4)归纳: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6)填一填: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奇数、偶数的再认识

  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两大类,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4.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1)在5的.倍数中找出2的倍数;

  (2)在2的倍数中找到5的倍数。

  比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都是看什么?

  结论: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

  2. 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课堂小结】

  1.现在,你们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吗?现在老师说数,请同学们判断出它是不是5或2的倍数。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教案例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例2、例3,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十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小括号及其作用,了解带小括号式题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2.加强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准备小圆片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9+3 4+3 7+5 12-7 14-5

  2.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答案.

  3+5+7 5+4-3 10-2+5

  师:“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以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很多朋友,如100以内的数、加号、减号等,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吗?”

  生:“想!”

  师:“这位朋友就是小括号.”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小括号”,并用红粉笔在后面书写( ),接着让学生用手指书空2遍.

  师:“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那么小括号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2.认识小括号及作用.

  师:“有一天小兔和小狗到小熊家去做客,它俩刚一进门,小熊就高兴地说:“你们来得真好!快帮我算算盘里一共有多少块糖?”小熊指着盘里的糖说:“这里有黄色的2块,绿色的3块,红色的7块,你们想想该怎样算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块糖?”

  师:“请同学们也来帮小熊算算好吗?拿出准备好的圆片,在桌上摆一摆,猜猜小兔和小狗是怎样算的?”

  生①:“先把黄、绿两种圆片相加,再加红色圆片.”

  生②:“先把红、绿两种相加,再加黄色圆片.”

  师:“这两个同学谁做得对?”

  生:“都对.”

  师:“他们都做对了,只是方法不同,那么怎么区别他们的做法呢?谁有好办法?”

  (教师故做无可奈何的样子.)

  师:“这就需要我们的好朋友小括号来帮忙.它的作用就是把先算的部分括起来.”

  电脑出示将两组先算的部分用括号括起来.电脑反复闪烁小括号的位置,强调小括号的作用.

  (2+3)+7=12 2+(3+7)=12

  师:“谁能说说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想一想,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师:以后,先算的部分在前面,括号就可以省略.例如(2+3)+7=12的括号就可以省略.

  教师指导学生读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3.带小括号两步式题的计算过程.

  师:“以后看到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看这道题.”

  出示例3:15-(6+2)=?

  ①请同学读题.想想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等于几?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算?以后看到算式里有小括号应该怎样算?

  ②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一个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③做下面各题,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2-5+4= 14-9-3=

  12-(5+4)= 14-(9-3)=

  三、应用新知

  1.看图计算.

  2.对比练习.

  ①练习十三第1题.

  13-4+5= 7+7-6=

  13-(4+5)= 7+(7-6)=

  让学生仔细观察上、下两个算式找出相同和不同.

  师:计算加减两步式题,要认真看清算式里有没有括号,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就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②下面3题,哪题先算“4+6”?为什么?

  13-4+6 13-(4+6) 4+6-5

  3.游戏.

  ①摘红花.

  计算横行和竖行每三个数的和,谁先算出得数,并说出用哪种方法简便,就摘下红花.

  ②找朋友.

  发给学生一张写有算式的卡片,算出得数.得数相等的就是一对好朋友.例如:

  15+4-2 12+(11-9) 9+(10-1)

  18-(4+6) 7+(3+4) 10-(15-13)

  4.在适当的位置添上小括号使等式成立.

  14-9-3= 79-8+1=70

  四、小结

  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设计:

  小括号( )

  例2:○○ ○○○ ○○○○○○○

  └───┘ │ 例3:15-(6+2)=

  5 │ 想:先算6加2得8;

  └───────┘ 再算15减8得7.

  (2+3)+7=12

  一个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 ○○○ ○○○○○○○

  │ └─────┘

  │ 10

  └──────┘

  12

  2+(3+7)=12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按照“实物→图形→算式→结论→运用”这个思路进行,把重点放在理解小括号的产生及作用上.

  1.采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在教学中根据儿童的好奇心,以给儿童介绍新朋友的形式出示课题,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例2,“如何用算式来表示第二种算法时”使学生产生疑惑,这时教师巧妙引出小括号,说明小括号的作用.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小括号的作用产生深刻印象.

  2.精心设计练习,增强新知清晰度、稳定性.

  学生获取新知是有一个过程的,掌握新知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以增强新知清晰度、稳定性.

  在对比练习中,每组算式的数字和运算符号完全一样,只是一道题中多了一个小括号,所以计算顺序和答案不一样.从而加深学生对小括号作用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审题的习惯.

  为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设计了摘红花、找朋友等游戏.他们要用灵活的思维,快速的反应及全体同学共同合作完成.这种手、眼、脑多种器官共同协调活动,既巩固了新知,又可使学生变得活泼、聪明。

数学教案例3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35~37 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6:3和8:4 : 和 :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

  (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4)学生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

  提问:这个比例与例 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P35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37第7题。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7~38第8~11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P38第12、13题。

  2、4:8=12:24,如果将第二项减少1,要使比例成立,则第四项减少多少?

  3、把两个比值都是 的比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两个内项都是15,请分别求出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并写出比例。4、一个比例的四个项都是大于0的整数,它的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且第一项比第二项少3,第三项是第一项的3倍。请写出这个比例。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数学教案例4

  教学目标

  1.联系长方体表面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摆、算、想象、猜想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合理分类、化繁为简的思维方法,并发展空间观念.

  3.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策划选择包装样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思考过程.

  教学过

  一、引入.

  师:生活中,常把几个长方体物体包成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包装.

  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情况.

  师:前几天,我曾让大家去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谁来说说你带来了什么?

  生:火柴盒、香烟盒或药盒等.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研究问题.(揭题).

  二、展开.

  1.师:下面我们研究两个相同情况.想一想: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包装,会有几种不同的包法?

  2.试一试:要求摆得出,还要说得明白.

  交流:有哪几种?为了方便表达,面用字母A表示,次大面用字母B表示,最小面用字母C表示.

  归纳:三种不同包法:A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

  3.师:现在研究6个相同情况.2个有三种不同摆法,6个有几种呢?你能很快猜出有几种吗?

  生:6、7、8、9、10、12种等.

  师:那么,究竟有几种呢?想试试吗?(生:想!)

  师:两人一组,边摆边思考,怎样说才能让大家明白你的摆法?

  合作学习:

  (1)小组摆、交流.教师在巡视时及时向同学们推荐了同学中作记录的学习方法.并问:为什么要记呢?

  生:包装方式多,记一记,不会重复.

  (2)大组交流、汇报.

  两人一组汇报,要求一位同学边说边摆,另外一位同学选择相应的直观图贴在黑板上.

  学生汇报:总共有9种不同的包法.(见下图)

  师生归纳:按接触面思考:A、B、C各一种;AB、AC、BC各两种.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它是按什么思考的?

  生:按接触面来思考;这样思考有序,不容易漏掉.

  师:还有其他思考方法吗?能不能将问题简化,比如以两个一组作为一个整体,将两个A面重叠(上下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转化为3个长方体的包装问题了,可以有几种包法?

  生: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有3种包法.

  师:大家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还可以怎样考虑?.

  生:哦,我明白了!还可以将两个B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又有3种包法.

  生:还可以将两个C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

  生:(抢着说)对,对!它也有3种包法.因此6个长方体共有3×3=9种不同的包法.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这种方式很好,很清楚.

  师:先把2个小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那么6个小长方体就可以看作3个大长方体.2个小长方体间的位置不同,就得到了3个不同长方体的包装问题.这种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简单问题,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很重要.

  4.师:现在我们来猜猜,哪些样式的表面积较大、较小?说理由,并算算.

  生:都是C面重叠的包装样式的表面积较大,因为重叠部分面积最小;上图第一列中的A面重叠、AB、AC面重叠的包装样式表面积较小,因为重叠部分面积较大……

  师:哪个表面积更小些呢?

  生:可以算一算.

  师:假设A面面积为6,B面为3,C面为2.

  生:6×2+3×12+2×12=72,6×4+3×6+2×12=66,6×4+3×12+2×6=72.这几个表面积都比较小.

  三、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包装.

  教师取一种物品(火柴),先请大家猜可能的包装样式,再说说理由,结合实际谈想法.

  学生打开一包火柴观察后说,(见图)这种样式表面积小,也就是材料省.

  师:是不是厂商对商品的.包装都考虑节省材料呢?

  生:不一定.

  师:分小组,互相观察带来的其他物品,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纷纷举例说明:有的考虑经济、实用,有的考虑美观、大方, 有的考虑方便……不同的需要就有不同的标准.

  四、小结.

  师:这节课对你有什么启示?

  生: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包装这一小问题,学问可不小;我们可以用一定的标准选择方案……

  探究活动

  设计包装盒

  活动目的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活动题目

  某工厂生产A、B、C、D、E五种产品.厂方要设计师设计一种通用的包装盒子,能包装这五种产品中任一种.设计师按要求设计了如下图中所示的包装盒子.

  五种产品:

  包装盒子:

  厂方负责人看了设计师设计的包装盒后,不满意,认为太浪费了,根本不需要设计成十二格的长方体,只要放得下产品就可以了.于是设计师改进了方案,设计了最少体积的盒子.同学们,你们知道盒子的体积有多大吗?(即由几个小立方体组成)形状是怎样的?

  活动方法

  学生利用学具分小组拼摆

  参考答案

数学教案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

  2.熟记20以内的质数.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例1.写出下面各数的所有约数:

  1的约数: 2的约数: 3的约数: 4的约数:

  5的约数: 6的约数: 7的约数: 8的约数:

  9的约数: 10的约数: 11的约数; 12的约数: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归纳.

  1.按这些约数个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

  2.分组讨论后汇报.

  3.引导学生说明:

  有一个约数的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教师提问:1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生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因为1只有一个约数,既不符合质数的特点,又不符合合数的特点.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按约数个数的多少给自然数分类.

  1.按照能否被2整除可以把自然数分为奇数、偶数,那么,按照约数个数的多少,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三类:质数、合数和1)

  2.教师提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找什么?(关键:找约数的个数)

  (六)教学例2.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熟练运用找约数的方法,这种做题法是做对题的关键.

  2.反馈练习: 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19 21 43 67

  (七)介绍100以内的质数表.

  1.除了用找约数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

  2.用质数表检查例2

  检查方法;表中有17、29、37,说明是质数;

  22、35、87表中没有,又不是1,说明是合数.

  3.教师提示:要熟记20以内的质数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四、课堂练习

  1.下面是2到50的数,下话画掉2的倍数,再依次画掉3、5、7的倍数(但2、3、5、

  7、本身不画掉),剩下的数都是什么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教师提示:古希腊的数学家就是用这种方式找质数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这种方法找100以内的质数.

  2.检查下面各数的约数的个数,指出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分别填在指定的圈里,再用质数表检查.

  3.填空题.

  ①质数有个约数,合数至少有个约数.

  ②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

  ③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判断.

  ①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②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③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④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5.在整数1~20中:

  ①奇数有: 偶数有:

  ②质数有: 合数有:

  五、板书设计

  有一个约数的

  有两个约数的

  有两个以上的数的

  1的约数1

  2的约数1、2

  3的约数1、3

  5的约数1、5

  7的约数l、7

  11的约数1、11

  4的约数1、2、4

  6的约数1、2、3、6

  8的约数1、2、4、8

  9的约数1、3、9

  10的约数l、2、5、10

  12的约数1、2、3、4、6、12

  l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数学教案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

  3×10=30……

  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

  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 15→51 18→81 24→42 27→72

  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 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 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

  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示: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

  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

  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教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

数学教案例7

  教学课题:合比性质和等比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合比性质的等比性质,并会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比例变形

  2、会将合比性质、等比性质用于比例线段。

  3、提高学生类比联想、推广命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练地、灵活地运用合比性质与等比性质。

  课前准备:

  小黑板、幻灯机及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在前边学习了线段的比,比例的有关概念及性质,那么请同学们回忆

  1、什么叫线段的比?

  2、什么叫成比例线段?

  我们还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那么,除此之外,比例还有一些什么性质呢?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研究的比例的合比性质与等比性质。(出示课题:合比性质与等比性质)

  那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要求呢?(出示小黑板)看学习目标1、2,(全班同学齐读)

  下边请同学们再回忆,我们在上一章学习的平等线等分线段定理是如何叙述的?(抽同学回答)

  请看幻灯(投影显示)

  二、(用特殊化方法)探索合比性质。

  1、复习,已知:一组平行线在直线l上截得的线段AB=BC=CD=DE=EF则由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可得一个结论:即AB=BC=CD=DE=EF。

  2、将上述结论改写成比例式,由此猜想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设在l上截得的每一份为k,问AD=?DF=?

  ?

  又设在l1上截得的一等份为m,问AD=?DF=?

  ?

  观察以上分析,可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又观察 与 有什么关系?对于一般的比例

  式都有这一个关系吗?请猜一猜。

  猜想:学生口述(同学间可相互讨论、研究)

  教师根据学生口述、写出:

  如果

  3、证明猜想,得出合比性质,

  我们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

  (1)启发学生观察,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寻找证明思路,证法一:(设比法)

  设

  ∵

  ∴

  证法二、(利用等比性质2)

  ∵ ∴ ∴

  (2)类比联想,得到分比性质。

  如果

  学生自由讨论,可仿上边自己证明结论。

  在今后,这两种情形都叫合比性质,即

  如果

  (3)理解合比性质的内容,师生一起用文字语言叙述。

  4、类比联想,将合比性质推广。

  在合比性质的表达式中,

  (1)比例的二、四项保持不变,

  (2)比例的前后磺对应求和或差,作为新比例式的第一、三比例项。

  由此,可作出以下类比联想,并使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证明。

  猜想一,(教师引导) 如果

  二 …… 如果

  三 …… 如果 等等。

  对这几个猜想出来的问题,其基本思考方法有两种:

  (1)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变形利用合比性质的结果,证明时,可灵活运用以下变形方法。

  ①同时交换比例的内或外项,(更比)

  如果

  ②同时交换比例的.前后项,(反比)

  如果

  比如证明猜想三,如果

  (2)对原合比性质的证明方法进行类比、联想来进行证明(设比法)

  三、利用合比性质来证明等比性质的特例,并推广。

  1、练习(投影显示)

  证明:

  2、观察上述练习的两个结论,并对一般情况作出猜想,对练习中相等的比值的比个数进行推广。

  如果

  3、利用设比法进行证明,得出等比性质,同学们自己练习,后与教材P20对比。

  4、强调证明方法“设比法”。

  设几个相等的比值为k,用它们表示出每个比的前项(或后项)利用代数运算证明比例问题,这种思想方法在比例问题中经常用到。

  四、简单运用(出示小黑板)

  (1)已知: ,

  (2)已知:

  (3)已知: =

  注意:①合比性质与等比性质的证明方法和结论都很重要,都可用来证明有关比例式的问题。如第三题一问

  解法1、

  解法2、

  第二问可用解法2。

  ② 还常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即x:y:z=4:3:6但此时不能设 。

  五、师生共同小结,看书完成P203练习

  1、合比性质,等比性质及常用变形,尤其注意等比性质的使用条件。

  2、证明两个性质时所用到的“设比法”的证明方法。

  3、类比联想,推广命题,由特殊到一般,再进行证明的方法。

  六、练习:(1)已知 求 的值;

  (2)已知 求 的值;

  (3)已知 求 的值;

  (4)已知 试求 的值。

  由(4)题思考通过作第(4)题得出结论,结合前边所学内容猜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试证之。

  板书设计:

  合比性质与等比性质

  1、合比性质: 2、等比性质: 小黑板①②③

数学教案例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际,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体积.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二、探究新知.

  我们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概念:.

  4.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

  实物比较:字典和大词典 桌子和椅子 水桶和茶叶桶 课本和练习本

  1.认识1立方厘米(出示一块1立方厘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是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比较小.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厘米比较恰当?

  2.认识1立方分米.(出示一块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一些,是一个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

  说一说: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比1立方厘米的物体大.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

  3.认识1立方米.

  思考:什么样的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四)反馈练习.

  1.看图说出物体的体积.

  2.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20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2.连线:学校主席台的体积 24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 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 24立方分米

  3.说说身边的物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五、课后作业 .

  下面的图形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六、板书设计.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多少.

数学教案例9

  课题:一元二次方程实数根错例剖析课

  【教学目的】 精选学生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关问题时出现的典型错例加以剖析,帮助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少犯错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课前练习】

  1、关于x的方程ax2+bx+c=0,当a_____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当 a_____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_______,当△_______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_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方程中两实数根之和为2的方程是()

  (A) x2+2x+3=0 (B) x2-2x+3=0 (c) x2-2x-3=0 (D) x2+2x+3=0

  错答: B

  正解: C

  错因剖析: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1+x2=2,极易误选B,又考虑到方程有实数根,故由△可知,方程B无实数根,方程C合适。

  例2 若关于x的方程x2+2(k+2)x+k2=0 两个实数根之和大于-4,则k的取值范围是( )

  (A) k>-1 (B) k<0 (c) -1< k<0 (D) -1≤k<0

  错解 :B

  正解:D

  错因剖析:漏掉了方程有实数根的前提是△≥0

  例3(20xx广西中考题)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1-2k)x2-2 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求k的取值范围。

  错解: 由△=(-2 )2-4(1-2k)(-1) =-4k+8>0得 k<2又∵k+1≥0∴k≥ -1。即 k的取值范围是 -1≤k<2

  错因剖析:漏掉了二次项系数1-2k≠0这个前提。事实上,当1-2k=0即k= 时,原方程变为一次方程,不可能有两个实根。

  正解: -1≤k<2且k≠

  例4 (20xx山东太原中考题) 已知x1,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m+1)x+m2+1=0的两个实数根,当x12+x22=15时,求m的值。

  错解: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x1+x2= -(2m+1), x1x2=m2+1,

  ∵x12+x22=(x1+x2)2-2 x1x2

  =[-(2m+1)]2-2(m2+1)

  =2 m2+4 m-1

  又∵ x12+x22=15

  ∴ 2 m2+4 m-1=15

  ∴ m1 = -4 m2 = 2

  错因剖析:漏掉了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实根的前提条件是判别式△≥0。因为当m = -4时,方程为x2-7x+17=0,此时△=(-7)2-4×17×1= -19<0,方程无实数根,不符合题意。

  正解:m = 2

  例5 若关于 x的方程(m2-1)x2-2 (m+2)x+1=0有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

  错解:△=[-2(m+2)]2-4(m2-1) =16 m+20

  ∵ △≥0

  ∴ 16 m+20≥0,

  ∴ m≥ -5/4

  又 ∵ m2-1≠0,

  ∴ m≠±1

  ∴ m的`取值范围是m≠±1且m≥ -

  错因剖析:此题只说(m2-1)x2-2 (m+2)x+1=0是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而未限定方程的次数,所以在解题时就必须考虑m2-1=0和m2-1≠0两种情况。当m2-1=0时,即m=±1时,方程变为一元一次方程,仍有实数根。

  正解:m的取值范围是m≥-

  例6 已知二次方程x2+3 x+a=0有整数根,a是非负数,求方程的整数根。

  错解:∵方程有整数根,

  ∴△=9-4a>0,则a<2.25

  又∵a是非负数,∴a=1或a=2

  令a=1,则x= -3± ,舍去;令a=2,则x1= -1、 x2= -2

  ∴方程的整数根是x1= -1, x2= -2

  错因剖析:概念模糊。非负整数应包括零和正整数。上面答案仅是一部分,当a=0时,还可以求出方程的另两个整数根,x3=0, x4= -3

  正解:方程的整数根是x1= -1, x2= -2 , x3=0, x4= -3

  【练习】

  练习1、(01济南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k2x2+(2k-1)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x2。

  (1)求k的取值范围;

  (2)是否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如果存在,求出k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根据题意,得△=(2k-1)2-4 k2>0 解得k<

  ∴当k<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存在。

  如果方程的两实数根x1、x2互为相反数,则x1+ x2=- =0,得k= 。经检验k= 是方程- 的解。

  ∴当k= 时,方程的两实数根x1、x2互为相反数。

  读了上面的解题过程,请判断是否有错误?如果有,请指出错误之处,并直接写出正确答案。

  解:上面解法错在如下两个方面:

  (1)漏掉k≠0,正确答案为:当k< 时且k≠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k= 。不满足△>0,正确答案为:不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

  练习2(02广州市)当a取什么值时,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ax2+4x-1=0只有正实数根 ?

  解:(1)当a=0时,方程为4x-1=0,∴x=

  (2)当a≠0时,∵△=16+4a≥0 ∴a≥ -4

  ∴当a≥ -4且a≠0时,方程有实数根。

  又因为方程只有正实数根,设为x1,x2,则:

  x1+x2=- >0 ;

  x1. x2=- >0 解得 :a<0

  综上所述,当a=0、a≥ -4、a<0时,即当-4≤a≤0时,原方程只有正实数根。

  【小结】

  以上数例,说明我们在求解有关二次方程的问题时,往往急于寻求结论而忽视了实数根的存在与“△”之间的关系。

  1、运用根的判别式时,若二次项系数为字母,要注意字母不为零的条件。

  2、运用根与系数关系时,△≥0是前提条件。

  3、条件多面时(如例5、例6)考虑要周全。

  【布置作业】

  1、当m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x2+2(m-1)x+ m2-9=0有两个正根?

  2、已知,关于x的方程mx2-2(m+2)x+ m+5=0(m≠0)没有实数根。

  求证:关于x的方程

  (m-5)x2-2(m+2)x + m=0一定有一个或两个实数根。

  考题汇编

  1、(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设x1、 x2是方程x2-5x+3=0的两个根,不解方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x1-x2)2的值。

  2、(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x+m-1=0

  (1)若方程的一个根为1,求m的值。

  (2)m=5时,原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如果有,求出它的实数根;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

  3、(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2)x+ m2=0有两个实数根,且两根的平方和比两根的积大33,求m的值。

  4、(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x1、x2为方程x2+px+q=0的两个根,且x1+x2=6,x12+x22=20,求p和q的值。

【数学教案例】相关文章:

类例(類例)10-28

年例10-25

测试用例04-26

碑文例110-25

讣告例110-25

聘书例110-25

聘书例310-25

聘书例210-25

对联例析10-25

《故乡》教例评析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