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的数学教案

时间:2023-01-22 13:18:5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的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的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的数学教案15篇

六年级的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学六年级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第九册第48~49页。

  【教材简析】

  循环小数是学生教难准确地理解和表述的一个概念,特别是在表述其意义的一些抽象说法,学生难以理解。教材通过除法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掌握循环小数的特征,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认识循环节、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并学习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做好铺垫

  1、拍节奏游戏

  师:(板书:︱×××︱这个节拍你们能拍出来吗?

  (学生一起齐拍掌,中断后提问)

  师:你们的节奏为什么这么整齐呢?

  生:我们全班同学都是按照先拍一下,后拍两下,这样相同的节奏拍的。

  师:如果老师让你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不断重复地一直拍下去,不叫停止,

  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

  生:要拍很多很多次。

  生:要拍无数次。

  师:象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是无限的。

  师:你们刚才拍的次数呢?

  生::是有限的。

  【用游戏的方法导入新课,一是直观,二是引人入胜,使学生一下子便进入学习的境地。另外,已使学生初步感知“循环”、“无限”等概念】

  2、找规律,猜图形。

  运用抽拉教具,一次出现两个圆和一个三角形的图形。

  ⑴ 当逐个出现至第七个图形,即第三组的第一个圆圈后,提问:

  师:谁能猜到下面一个是什么图形吗?

  生:下面一个图形是“○”。

  师:你是怎样想出来的的呢?

  生:因为这幅图形的排列顺序是有规律的,每组都有三个图形,前面两个是圆,后面一个是三角,而且是按照这样的规律重复地出项的,所以这个图形应该是第三组的第二个图形,当然是“圆形”。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教师接着演示,让学生猜出图形)

  ⑵ 出示完第12个图形,当学生猜出下面一个是“圆”时,出现了“……”。

  师: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后面有很多组前面两个圆,后面一个三角,这样的图形。

  师:对的。也就是说,这幅图形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图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幅图形中有多少组这样的图象呢?

  生:很多组,无数组。

  (板书: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

  【采用从直观到半抽象的方法去认识新的概念,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这一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推理性逻辑思维能力。】

  二、进行新课

  ㈠ 循环小数

  1、组织学生用竖式计算一道题(出示32÷6),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商有什么

  特点?

  生:我发现这道除法题除不尽,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为什么会重复出现“3”呢?

  生:因为余数重复出现“2”了,所以……。

  师:这么说,32÷6的商里有多少个“3”呢?

  生:有无数个“3”。

  师:既然是有无数个,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我认为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无数个“3”。

  (板书:32÷3=5.33 ……)

  2、出示2.7÷11,让学生除到商是五位小数时停笔。

  师:想一想,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

  生:商里会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4”和“5”。

  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呢?

  生:因为余数重复出现“5”和“6”,所以商就会重复出现“4”和“5”。

  师: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呢?继续除除看。

  师:谁能说出这道题的商。

  生:2.7÷11等于0.24545等等。

  师:“等等”用什么符号表示?能不能不写省略号?为什么?

  生:不能不写省略号。因为只有写上省略号,才能表示商后面还有很多45。

  师:(出示下面一组题)能说出省略号表示的意思吗?

  2÷9=0.222 ……

  5÷12=0.4166 ……

  9÷55=0.16363 ……

  【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认识循环小数,引导学生发现当两个数相除出现循环小数时商和余数的规律。这就重视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再学习。】

  3、概括。

  师:象这些小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小数”(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循环小数”?

  生:一个小数,几个数字重复出现。

  生:一个小数,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生:一个小数,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注:画横线部分,是教师逐步板书内容】

  师:你们认为哪些同学说的最好?最请同学们看看书上写的与×××同学刚才说的还有什么不同?

  生:书上多了“小数部分”这几个字。

  师:书上为什么要强调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呢?

  生:这就是说循环小数是从“小数部分”而不是从整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段地重复出现。

  4、判断。

  师: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哪几个数是循环小数?为什么?(小黑板出示)

  0.999 ……

  5.02727 ……

  6.416416 ……

  3.21212121

  3.1415926 ……

  0.547745 ……

  学生判断后,教师组织讨论。

  ⑴ 师:3.21212121师循环小数吗?

  生:不是。

  师:小数部分的“21”这两个数字不是依次重复出现三次吗?为什么不是循环小数呢?

  生:虽然“21”重复地出现了三次,但没有“不断地”重复出现,所以它不是循环小数,它是有限小数。

  ⑵ 师:3.1415926 ……是无限小数吗?

  生:是。

  师:是循环小数吗?为什么?

  生:因为小数部分没有出现一个或几个相同的数字,所以……。

  ⑶ 师:在0.547745 ……这个小数中,“5”、“4”、“7”这三个数字已重复出现两次,它是不是循环小数呢?为什么?

  生:虽然“5”、“4”、“7”这三个数字重复地出现,但没有依次地重复出现,所以它也不是循环小数。

  【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加深学生认识循环小数。这种抽象的文字概念,学生并不能靠读几遍就理解的,要联系实际,逐字逐句地讨论它的意义。】

  ㈡ 循环节

  师:(指板)“5.333 ……”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是哪一个?(3)

  在“0.24545 ……”中依次不断出现的数字是哪几个?”(4、5)在循环小数中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有个名字:我们把它叫做循环节。

  师:想一想,什么叫做循环节呢?请你找出以上判断题中循环小数的循环节。(教师指数,学生回答)

  (当教师指第⑷小题时)

  生:这个数的循环节是“21”。

  师:对吗?

  生:不对,因为这个数不是循环小数,所以它没有循环节。

  师:对的,循环节只有在循环小数里才出现,如果不是循环小数也就没有循环节。

  ㈢ 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1、讲解。

  师:循环小数一般的写法是把循环节写出两边或者三遍,然后写上省略号。

  不过这样写比较麻烦,简便写法是只写出一个循环节,然后在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数字上各记一个小圆点,这个点叫做循环点。例如:0.245。读作:零点二四五,四五循环。

  2、练习。

  ⑴ 写出 5.33 ……的简便写法。

  ⑵ 写出判断题中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㈣ 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

  1、引导

  师:比较一下:“3.67”和“3.267”这两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的位置有什么不

  同?

  生:“3.67”的循环节是从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就开始的;而“3.267”的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

  师:这是两种不同的循环小数,我们给它们分别起上名字,请看课本。

六年级的数学教案2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也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咎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对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例1只涉一个数量,要求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的.是已知数量的一部分,属于部分与整体的问题。在这里用线段图帮助学生题意,明确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从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单位1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已经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本课让学生分清把谁看作单位1。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学生在画线段图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适时指导。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的过程,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教学难点】正确地确定单位1

  教学过程备注

  活动一: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

  教师出示例1:20xx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是什么意思?(是把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五光平均分成5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其中的2份。)

  教师然后让学生试着画一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全班与教师一起画线段图,借助于线段图理解题意,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列式为:2500=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活动二: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做一做。

  这是一道关于两个量之间的,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在解答时,教师也先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然后再独立解答。

  2、完成练习四中的部分练习。

  活动三:课堂小结。

  板书:

六年级的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第25~26页,例2、例3及练习四的第3~8题。

  教学目的:

  1、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每生准备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模具,大米,水,沙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实验分组合作学习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学生叙述实验过程并总结结论,得出计算公式

  板书:圆锥的体积= 1/3×圆柱的体积=1/3 ×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 1/3Sh

  2、教学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

  三、教学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7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然后全般核对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8题。

  (1)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③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的第6题。

  (1)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

  ②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

  ③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④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练习

  1、填空

  (1)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

  (2)等底等高的圆锥体是圆柱体体积的( ),圆柱体是圆锥体体积的()。

  (3)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3立方厘米,圆柱体的体积是()。

  (4)体积和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与圆锥,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

  (5)体积和高相等的圆柱与圆锥,圆锥底面积15平方厘米,圆柱底面积是( )。

  (6)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比圆锥的体积大( )。

  2、判断

  (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1/3.

  (3)圆锥体、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4)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且底面积相等,那么他们的体积相等。

  3、补充习题

  (1)一堆煤成圆锥形,底面半径是1.5米,高是1.1米。这堆煤的体积是多少?如果每立方米的煤重约1.4吨,这堆煤有多少吨?

  (2)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直径是28.26平方米,高是2.5米用这堆沙在10米宽的公路上铺2厘米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

  (3)一堆圆锥形的煤体积是12立方米,底面积是6平方米,高是多少?

  (4)在一个底面半径是10cm的圆柱形水桶中装有水,把一个底面半径为5cm的圆锥形铁锤浸没在水中,水面上升了1cm,试问铁锤的高是多少?

  (5)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多24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六、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来看,主要是构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概念的认识,而这一认识的形成,靠文字和观摩演示都是苍白无力的,它需要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全身心的体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对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对比和反思,悟出等底等高的必要性,从而明确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具体含义。

六年级的数学教案4

  教学过程

  1、出示主题图。教材第2页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2℃和2℃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学例1 。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

  (2)教师讲解0℃的意思: 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2℃表示零下2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2℃表示零上2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2℃,读作:三摄氏度。

  (2)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2、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1)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2)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2)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2、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2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像20__,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2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2)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

  (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

  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4、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

  像+8,+4,+20__,+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

  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

  (2)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

  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4)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5)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

  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六年级的数学教案5

  学材分析

  教学重点:

  面积计算公式的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

  1.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会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圆的面积模型、圆规、投影仪、投影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1.什么叫做圆面积?

  2.出示大小略有不同的两个圆,让学生比较哪个圆的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口答后把两圆重叠,比较大小。)相差多少呢?

  3.引出课题。

  二.推导

  1.问:小正方形面积怎样计算?(半径半径)圆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3倍谁大谁小?圆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4倍呢?2倍呢?

  2.师生共同操作: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按要求对折4次(注意第4次折的折法,是按角对分地折),然后拿尺量出一等腰三角形剪一刀,展开,得到一个近似于圆的纸片。

  3.教师操作:拿一张正方形纸,对折5次,剪一刀展开。与前一次剪的作比较,使学生知道,随着折的次数不断增加,剪下的图形也就越接近圆。

  4.分析推导。师生共同拿出剪好的图形分析:这个图形等分成若干块,每一块都是什么形状?(等腰三角形)这个图形的面积怎么求?随着折的次数不断增加,剪下的图形的`面积也就越接近什么图形的面积?

  板书:图形面积=等腰三角形面积n=底高2n=Cr2n

  =2rn

  圆的面积=r2

  边板书边提问:等腰三角形的底是多少?(C)等腰三角形的高相当于圆的什么?(半径r)

  5.在上面推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分4人小组动手把准备的圆分成相等的16个小扇形,再拼成其他图形,推导出圆面积公式。教师巡视,取学生拼成的各式各样的图形,贴在黑板上,选其中两个进行分析。

  三.巩固

  试一试。

  四.总结

  五.作业

  学生口答

  师生共同操作

  师生共同操作

  教学反思

  已经是第2次教毕业班了记得第1次教的时候,还是幼儿园的院长一早每天都要过去一下,课前准备就不够充分,上课就照本宣科。而现在教这个知识的时候,不仅教具演示而且学生实际操作,所以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可以说连中下生都能灵活应用这个知识。

六年级的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统计表。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学会进行简单统计。

  【重点难点】

  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

  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就需要进行统计。在进行统计时,又经常要用统计表、统计图,并且常常进行平均数的计算。今天我们开始复习简单的统计,这节课先复习如何设计调查表,并进行调查统计。

  【整理归纳】

  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教师: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六(2)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学介绍哪些情况?

  学生可能回答:

  (1)身高、体重

  (2)姓名、性别

  (3)兴趣爱好

  为了清楚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个个人情况调查表。

  课件展示:

  为了帮助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六(2)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

  组织学生完善调查表,怎样调查?怎样记录数据?调查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再集体评议。

  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以小组形式展开调查,先由每个小组整理数据,再由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

  填好统计表。

  【课堂作业】

  教材第96页例3。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1)统计表

  (2)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六年级的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

  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教学难点

  1.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2.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活动一: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1.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3.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4.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5.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6.一个自然数和它的倒数。

  7.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8.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

  9.圆的半径与周长。

  10.圆的面积与半径。

  11.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二、新授

  活动二: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

  1.求出一个数的5倍,填写书上表格。自己独立完成。

  2.判断一个数的5倍和这个数有怎样的关系?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一个数和它的5倍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

  3.根据上表,说出下图中各点的含义。(图见书上P22)。请观察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然后说说各点表示的含义。

  4. 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5.利用书上的图,把下表填完整。

  6.估计并找一找这组数据在统计图上的位置。

  自己独立完成。

  7.在统计图上估计一下,看看自己估计的是否准确。

  三、练习

  活动三:试一试。

  1. 在下图中描点(图见课本P22),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 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四:练一练。

  1. 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教师讲解: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

  2. 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

  (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每人所需的乘船费用没有变化。)

  (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乘船费用与人数成正比例。)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所有的点都在一条直线上。)

  3. 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关系。)

  (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① 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

  ② 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上页第(1)题的图中描点表示上表中的数量关系,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

  (所有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再次巩固练习了正比例的相关知识。大家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的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第98页例8,“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4-6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教学重点:

  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利息计算。

  课前准备:

  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从师生谈话中引出“压岁钱”的话题。

  师:老师与你们一样大的时候,过年最开心的也是能拿压岁钱,那么你们现在过年一般能拿到多少压岁钱?

  师: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压岁钱拿,但是不管多少,都是长辈对我们的关心。你们拿了那么多的压岁钱,是不是都买鞭炮放了?那么你们是如何处理压岁钱的呢?(引导学生存入银行)

  2、联系生活,理解有关利息的知识。

  师:压岁钱有那么多,除了一部分消费外,多余的存银行。那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生1:定期利率比活期利率高。生2:活期可以自由地拿,定期不到时间要用身份证才能拿。……)

  师:储蓄有定期和活期之分,定期储蓄的利率较高,就是拿到的什么比较多?(生齐答:利息。师板书)

  师:那么谁来举例说明一下哪一部分是利息呢?

  (师:那么存人的一千元又叫什么呢?(生:本金。师板书)

  师:看来定期储蓄的.利率比较高,定期储蓄中又分了一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整存整取。我们来看下这张表,你知道了些什么?(出示例1的储蓄年利率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8。

  学生读题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教师提问:应该选择哪种年利率来计算?为什么?

  学生独立尝试后交流。

  让学生把计算利息的公式补充完整。补充问题:两年后他从银行拿回的钱一共是多少?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交流核对。

  3、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四、课堂总结

  什么是利息?什么是本金?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如何计算利息?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5、6题。

六年级的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例1和练习十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2、理解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同学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你们知道家里的电视是什么品牌吗?

  今天我们就去彩电市场看看各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吧!(出示教科书第68页例1的'扇形统计图)

  二、探究交流,总结规律

  1、小组研讨、交流。

  根据这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呢?A牌彩电是市场上最畅销的彩电吗?

  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同学可能会发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局部会认为A品牌最畅销,而另一局部则认为A品牌不是最畅销的,从而引起认知抵触。

  2、引导释疑。

  在同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统计图里“其他”局部可能包括了哪些信息呢?

  可让同学分别说说“其他”的具体含义,从而明确“其他”里面可能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品牌。

  3、小结。

  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比较模糊,不够完整,我们无法得到有关彩电市场占有率的完整信息,所以从本统计图中不能得出A牌彩电最畅销这样的结论。

  引导同学认识到:在利用统计图作判断和决策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从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信息动身,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六年级的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5、练一练,练习二第5~9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所容物体的重量。

  教学重点:

  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习容积。

  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圆柱的容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和取近似值的。

  2.新课小结。

  提问: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要怎样计算?如果知道圆柱底面的半径或直径,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口答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1)题怎样想?求出了容积怎样求第(2)题?为什么?

  4.做练习二第9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并让学生说既怎样想的。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7、8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5、6题。

六年级的数学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化简比。(教材第50~51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理解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3、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类比思想。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难点:理解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课件出示题目)

  4/8 6/30 12/18 14/56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什么是最简分数。

  2、六二班共有学生50人,今天出勤人数为46,总人数与出勤人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点名学生回答)

  3、师: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引出新课。

  师:为了使数量间的关系更明确,我们经常要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师: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最简单的'整数比?

  引导学生联系最简分数的概念,讨论什么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指名学生举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六年级的数学教案12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分数乘法、利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倒数的认识。这些内容都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以及百分数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单元学习目标

  1.建立分数乘法的原型,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会利用分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三、单元课时总数:9课时

  课题:分数乘整数1课时上课时间:年月日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在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这里变成了分数。因此,教材通过人跑一步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问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这一情境来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学习。通过分数加法来进一步学习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整数乘法的意义,约分和分数加法计算。学生可以利用分数加法导出分数乘整数时只需把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刚学习分数乘法时可能会有时想不到先约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在这方面还要加以强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原型,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热爱学习数学。

  教学过程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境,初步理解分数乘法的`原型

  教师出示例1: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审题后独立试做。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做法:

  (1)学生用连加法列式

  (2)用乘法列式

  借助于分数加法来理解理分数乘法的原型。

  活动二:教学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师:++和3都是求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你又都是怎样计算的呢?

  全班交流,感觉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总结分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教学例2:6=

  让学生试做,然后教师强调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教师板书。

  活动三:反馈练习

  1、完成9页中的做一做。

  教师注意强调学生的书写格式以及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注意体会在什么情况下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

  2、完成练习二中的1、2题。

  活动四:质疑总结。

六年级的数学教案13

  一、教学内容

  运用比解决问题。(教材第54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比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颗,平均分给甲、乙两人,甲、乙两人各得多少颗糖果?他们所得糖果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回顾平均分的特点。

  3、引出新课。

  师:这是一道平均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运用到了平均分,但有时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54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六年级的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2、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含义,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

  3、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渗透爱劳动、爱家庭的教育。

  教学重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里面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

  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

  分类摆放后顾客去买东西更方便。你们想不想学习怎样分类呢?

  那么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二、授新课

  1、活动一:整理房间

  (1)有个叫亮亮的小朋友很想去公园玩,可是他的妈妈有要求:要他先把自已的房间整理好.

  (2)课件出示:同学们看了亮亮的房间,你们想对亮亮说什么?

  你们愿意帮帮他吗?那么你们认为该怎样整理房间呢?(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

  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整理吗?(强调同一类的要放在一起)

  课件演示整理过程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学习用品?

六年级的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的内容,练习十四1,3,4,5,6,9,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系统、全面整理知识的过程,梳理本单元的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2.通过本单元知识的复习,比较熟练掌握比例知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整理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整理本单元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准备

  回家先整理本单元知识,作好交流的准备。

  教师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学完了本单元知识,今天来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梳理单元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1.方法回顾

  (1)以前我们是怎样整理单元知识的?

  (2)你们昨天回家是这样整理的吗?

  (3)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

  (1)抽2位汇报整理结果(投影标出)。

  (2)根据学生的整理,大家提出建议并进行修改。

  (3)展示教师整理的结果,说出整理思路(展示)。

  比例意义、基本性质、解比例

  正比例意义[x/y=k(一定)]

  应用

  反比例意义[xy=k(一定)]

  应用

  3.教师小结整理知识的情况

  三、复习本单元知识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如果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并指出这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生齐练)。

  教师:通过前面两个题的复习,你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在这里使学生明白比表示两个数,有两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教师:什么叫做解比例?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后讲评。

  2.正、反比例关系的判断

  (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②行驶一段路程,车轮的直径与车轮转过的转数。

  ③y=5x,y和x。

  ④yx=24,y和x。

  (2)说出下列各组中的三种量在什么条件下能组成什么比例关系。

  ①速度,时间,路程。

  ②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的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

  ③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

  (3)说一说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梳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思考步骤。

  ①先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定量。

  ②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关系。

  ③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比例关系。

  (4)用比例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练习十四第6题)。

  ①学校举行方阵团体操表演,排成5列需要90人,排成24列,需要多少人?

  ②学校举行方阵团体操表演,如果每列16人,要排27列,如果每列18人,要排多少列?

  教师:说一说,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解题的步骤有哪些?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1:设所求问题为x。

  学生2:判断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关系及成什么比例关系。

  学生3:列出比例式。

  学生4:解比例,验算,写答语。

  教师: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所以解题时要认真审题,做出正确判断。

  四、拓展应用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评议。

  教师:航程和相对应的飞行时间的比值表示什么?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教师:用图像把它们的变化规律表示出来。

  教师:观察图像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认识到:图像是一条直线。从这个图像可以直观看到航程和相对应的飞行时间的变化情况,航程增加,所需飞行时间也随着增加,航程减少,所需飞行时间也随着减少。

  教师:观察图像,估计飞行2 000千米需要多少时间?

  教师:根据图像估一下,7时大约飞行多少千米?

  学生回答,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同步显示。

  (2)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五、全课小结,评价

  今天我们一起进行了正、反比例这一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六年级的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2-17

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7

六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圆》11-16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的周长》11-11

《认识圆》六年级数学教案11-13

《分数混合运算》六年级数学教案10-23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精选13篇)06-15

《整理和复习》六年级数学教案10-22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4篇)07-06

《扇形统计图》六年级数学教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