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99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体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
教学准备:每6人准备一把尺。
活动过程:
一、活动前准备
1.以自愿为主,每6人一组,其中一人为组长,两人负责看尺子上的刻度,一人记录,两人负责监督是否犯规,尺子是否是直的。
2.每组准备一把尺。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1.引入:体育课上,我们都练习过立定跳远,谁来演示一下。(指名演示。)
2.提问:除了双脚跳,我们还可以怎样跳远?(分别请学生上台演示。)
3.质疑:你觉得是用双脚跳得远,还是用单脚跳得远?如果用单脚跳,是用左脚跳得远还是用右脚跳得远?
4.6人小组讨论:怎样跳得远。
三、分组活动,进行测量统计
1.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先划一条直线,作为跳远的`起点;从起点向前跳,既定后由一人在起点固定住尺子的。刻度,另一人将尺子拉长至跳远同学的脚后跟,再将尺上的刻度记录下来,这就是那位同学跳远的距离。
2.每6人一组,开始测量记录,要求每种方法都跳一次,并做相应的记录。
四、组织讨论,得出结论
1.小组将刚才活动中一系列的数据汇总,填入课本第99页中的三个蓝色表格中,再讨论: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3.根据“双脚并拢跳”的数据,用不同标准分类统计。
4.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开展相应的统计活动。
五、,延伸拓展
1.通过这结课的学习,你想说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可以进行统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一、教材分析
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米和厘米,本单元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各个长度单位。教学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有多长;要能应用分米和毫米,根据具体物体选用恰当的单位表达长度;要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再教学毫米,最后教学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
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活动体会。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教学活动。
1、在引出单位时产生鲜明的第一印象。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教材在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引出分米时,出示了一个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的文具盒,告诉学生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这样引出新的单位分米,能让学生知道表示文具盒的长、宽各多少,除了用厘米作单位还能用分米作单位,同时还知道1分米比1厘米大(10厘米才是1分米)。在引出毫米时,用直尺量数学书的厚,发现不到1厘米。比1厘米小的长度怎样表示呢?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2、看直尺首次感知1个单位有多长。直尺是度量长度的工具,尺上的刻度比较准确。因此,通过看直尺上的1分米和1毫米能让学生准确地感知它们的实际长度。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时,教材承接前面的“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的上面用红线括出10厘米长的一段,并注上1分米,便于学生观察。还要求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再次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在看直尺上的1毫米时,教材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在教材的指点下感知1毫米是很短的。
3、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准确,但往往不牢固,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因此,教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通过说可以有两点收获:一是反馈、检查学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可以从他们说的物体是不是大约长1分米看出来。二是借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长时记忆1分米是多长,以后在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是不是大约1分米时,可以把熟悉的物体的长作为参照。1毫米是很短的,让学生寻找长1毫米的物体比寻找1分米的物体难。所以,教材编排作了相应调整。先列举了一些实例,如1分硬币、银行卡或电话卡、10张纸叠在一起的厚度都大约1毫米,让学生知道1毫米的物体还是比较多的。然后改变问题的提法,不是问学生“哪些物体的长或厚是1毫米”,而是问“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凡是比较短的、薄的,不到1厘米的物体的长或厚,如米尺的厚度、蚂蚁的身长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显然,后面的问题容易回答。
4、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学生进行了观察直尺、寻找实物等感知长度的活动,这些感知对象的共同特点是长1分米或长1毫米。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是建立相关概念的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用手势比画,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就是形成概念。学生在用手势比画时,还可以经历“比画—在尺上验证—修正比画—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画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
5、和1米、1厘米建立结构性联系。1分米的长度介于1米和1厘米之间,比1米短、比1厘米长。1毫米的长度比1厘米短得多。把新教学的长度单位和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联系起来,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依次排一排,想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有益于学生在熟悉的1米、1厘米的概念上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理长度单位,可以结合第28页第5题或第30页第4题进行。
二、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28页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五、教学难点
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意义。
六、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米尺、一分硬币、银行卡、光盘、固体胶水、磁带等。
七、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我们班听课,是不是有点紧张啊?没关系,我们先来轻松一下,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首好听的歌,一起来听,会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后面一起唱。
谈话:好听吗?那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吧?看来小朋友们都挺喜欢这部动画片的。谈话:认识他吗?大名鼎鼎地懒羊羊。
谈话:最近懒羊羊开始写数学日记了,写得可有意思了,你们想不想看啊?这就是他的日记本,我们随便来看其中的一篇吧。谈话:我想请一位小朋友来读一读,谁愿意的?(清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来。拿起13米长的牙刷,挤出1米长的牙膏刷牙。吃完饭后,走了90厘米远的路来到学校参加升旗仪式。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15厘米高的旗杆上,我心里真高兴呀。回到教室打开长23米,宽17米的数学书,开始学习。
谈话:小朋友,你们为什么会笑啊。别急,先把你的发现悄悄地告诉同桌。然后商量怎么改正,开始吧。
谈话:好,小朋友往这儿看,谁来当小老师帮他改正的。(请同学改正)谈话:这个小朋友已经改完了,同意的小朋友点点头。都同意。那再请你比划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谈话:再请你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
谈话:米和厘米是我们上学期认识的两位老朋友了,谁来说一说他们之间的关系。谈话:小朋友们的表现真不错,看,喜羊羊也来了,他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有没有信心迎接挑战。
谈话:谁愿意当喜羊羊来提问呀?
(1)要测量教室的长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请你选一位小朋友来回答。
(2)要测量文具盒的长和宽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请你选一位小朋友来回答。
2.实践操作,主动探究,认识分米
谈话:说到文具盒,昨天美羊羊买了一个新文具盒。她想知道这个文具盒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于是就量了量。
谈话:我们一起来看它量的过程。首先,用学生尺量了量文具的长,又量了量文具盒的宽。
谈话:10厘米还有一种说法,谁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谈话:他刚刚说的这个分米,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一起来认识的长度单位。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谁知道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啊?为什么呀。怎么想的?
谈话:我们来听听村长是怎么说的吧。村长的话还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谁知道?谈话:请小朋友把这个关系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
谈话:那一分米有多长呢?请小朋友在学生尺上看一看吧。谁愿意上台指给小朋友看的。
谈话:再请你1厘米1厘米的数,数出10厘米。其他小朋友在心里和他一起数。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谈话:你们能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吗?画好后,同桌交换量一量,看看画得是不是1分米。
谈话:刚才我在巡视的时候发现有一位小朋友是这样画1分米的,他从刻度1画到刻度11,他说这样也是1分米,你同意吗?为什么?谈话:小朋友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已经对1分米有了一定的印象,现在请小朋友学着老谈话的样子,这样拿着学生尺。用这个手的食指和拇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这两个手指要固定不动,然后轻轻拿开学生尺。同桌两个小朋友比一比,看看谁比划的1分米最准确。
谈话:我们还可以请学生尺做小帮手,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同桌两个小朋友先讨论一下。
谈话:谁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谈话:刚才小朋友观察的非常仔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大胆的猜想一下。猜什么呢,猜一猜,1米里面究竟有多少个1分米,谁敢猜?
谈话:接下来,我们来验证,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米尺,请同学们数一数,米尺里有多少个1分米。
谈话:通过刚才的验证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验证的结果小朋友们同意吗?谈话:请小朋友大声把这个关系说一遍。
3.实践操作,主动探究,认识毫米
谈话:前面我们帮助懒羊羊纠正了数学书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接下来老师想请小朋友们估计一下这本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呢?谁敢来估一估。
谈话:喜羊羊他们实际去量了量,你们想不想看他们测量的结果?
谈话:看来,他们测量的结果和小朋友们估计的差不多。如果我们想知道的更准确一些该怎么办?
谈话: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毫米。当测量的物体长度不到1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来做单位。
谈话:那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我们还是请村长来介绍介绍吧。
谈话:听了村长的介绍,谁来说一说这本数学书的厚度可以用什么来做单位?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厘米和分米的关系,分米和米的关系,那厘米和我们现在学的毫米有什么关系呢?先来听一听村长的要求。用铅笔尖指着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几小格。
谈话:请小朋友数一数,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听听村长的答案。谈话:谁来确定的说说,1厘米等于几毫米。谈话:请小朋友把这个关系在心里默默的说一遍。
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物品,量一量他的厚度。
谈话:请小朋友用食指和拇指捏着你的物品,用另一只手轻轻地把他抽掉,小朋友看,两根手指都快怎么样了?差不都合上了,手指之间有一个小小的缝,这条小缝的宽度就是1毫米。感受一下。
谈话: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那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呢?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以及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分米和毫米,那你能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他们排一排?谁想上台来排?
谈话: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排的?那你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说一说,多少毫米等于1厘米呀?
谈话:还有不同排法吗?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呀?
谈话:在国际上为了书写方便。这四个长度单位还可以用符号来表示。谁当小老师来介绍介绍。你知道哪一个就说哪一个。
谈话: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积极动脑,动手操作,我们认识了分米和毫米。接下来我们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不好?
4.全课总结。
谈话:小朋友,现在请大家在脑海里把这四个长度单位固定一下。
谈话:小朋友,我们今天学习的毫米并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还有原来学的米也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查一查资料。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73—75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第1-4题教材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除法,了解了乘除法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要学习的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一个数里有几个几,那么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会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一个数里有几个几,那么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每人10根)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1、看图说说各是几个几:(课件出示题目)(1)□□□ □□□(2) ○○○○○○○○(3)△△△△△△△△△△△△2、请同学们用小棒动手摆一摆:3个22个5(设计意图:几个几的知识的复习,为沟通旧知“几个几”与新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作了良好的铺垫,降低了几倍的意义的教学难度。)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一)教学“倍”的含义1、师:连日的阴雨终于结束,春姑娘正迈着轻盈的舞步来到了我们身边。
花也争相开放了,瞧!花坛里开满了鲜花,教案《《倍的认识》教案》。
(课件出示情境图)2、花坛中有哪几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师相机指一指,带着数,学生口答,蓝花2朵,黄花6朵,红花8朵)3、师问:3种颜色的'花,你能选二种花比一比,提出什么问题?(1)比多问题和比少问题(我们知道比多,比少的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计算)(2)两种花之间除了可以比多比少之外,还有一种新的比较方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掌握的两数之间的加减关系的基础上引出“倍”,既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倍”也是两数之间的关系。)
4、讲授:我们知道蓝花有2朵,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课件展示把它们圈起来表示一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想一想黄花可以怎样圈?跟你的同桌商量一下。
指名回答。
(课件操作圈黄花的方法)谈话: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黄花就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3倍。
再指名说。
同桌说。
齐说。
小结:两种花除了可以比较多少,还可以像今天这样比,是把2朵蓝花看作1份,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3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倍的认识”。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出示情境图、比较蓝花和黄花,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二)教学计算倍1、我们还知道有8朵红花,(课件出示)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你能在书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吗?学生填在书上。
指名回答。
齐说。
(得出结论:红花有4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2、讲授:蓝花有2朵,因此把2朵看作一份,再想8朵红花能分成这样的几份,这就是把8朵红花按每2朵一份的要求平均分,所以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会列算式?指名回答,师板书。
强调得数后面不要写倍,倍不是单位名称。
小结:我们现在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运算(除法)。
下面我们来用今天所学的新知识来试着解决一些问题吧!
三、多层次练习,巩固深化
(一)基础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
(1)仔细看图,谁和谁在比?把谁的长度看作1份?
(2)想好的同学在书上P74页第1题填空。
(3)全班交流,引导说出把这一段绿带子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5份,所以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5倍。
2、下面咱们来做一个摆小棒游戏吧!
(1)出示题目要求,全班读题
(2)动手摆一摆,填一填。
(同桌小朋友合作完成)和同桌说说6里面有几个这样的3根,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15里面又有几个这样的3根,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
说完了再填在书上第74页第2题。
(3)课件出示摆的方法,全班汇报交流。
小结:两个数量比,求第二行的小棒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你能不能用另一种方法算?(除法)3、完成第3题(
1)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读题,明确要求再填空。
(2)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核对,指名说算式含义。
(3)第2小题,是谁和谁在比?把谁的个数看作1份?胡萝卜有这样的几份?(课件出示连的方法及填空内容,集体校对)
4、完成第4题
(1)先动手量一量两条线段的长度各是几厘米。
(2)引导学生思考:要求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线段的几倍,应该把哪条线段的长度看作一份?要求第二条线段有这样的几份,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二)拓展练习小红今年4岁,妈妈今年28岁。
今年,妈妈的岁数是小红的几倍?去年是几倍?4年后,妈妈几岁?小龙几岁?
(三)游戏深化(拍手游戏) 今天小朋友学得很认真,老师鼓掌(拍手2下)表扬,大家想不想自我鼓励一下?依次要求:同学们拍的是老师的2倍、3倍、4倍……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老师拍3下,你拍的是老师的3倍,你要拍几个4下?如果要拍老师的5倍呢? (设计意图:练习形式多种多样,使学生对“倍”的理解更加透彻。发展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的叙述能力。)
四、全课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什么运算?)作业设计:课件出示一思考题:兔子有24只,小猪有8只,小狗有4只。
兔的只数是猪的几倍?你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决的问题?板书设计:倍的认识平均分8÷2=483228÷4=727÷3=932÷8=4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用坚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并且会验算。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正确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教学资源:例题挂图、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喜欢写数学日记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篇数学日记,记录的是上周我校各年级的借书情况,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用大屏幕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
2、同学们,你们看了大屏幕,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数学问题吗?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摘录如下:
(l)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2)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3)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4)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说明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我在黑板上记下了四个问题,你们看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什么算法来解决?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第2个和第4个问题好不好?
教师擦掉黑板上的其他问题,只保留下面两个问题,并重新编写序号。
(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2)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二、探索算法
提问:要求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应怎样列算式?
板书 143+126=————————————(本)
谈话:下边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谈话:随愿意把你 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
学生可能用下面两种方法计算:一种是用记数器拨珠,在学生汇报的 过程中主要强调每一位的数要拨在对应的数位上。
另一种是仿照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算出来的。
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数位对齐,一般应从个位加起)
谈话:请同学们都用竖式再算一算。
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先让学生探究交流)
师述:题目计算出得数后,要想知道算得对不对,可以自己验证。不同得题目有不同得验算方法。我们验算这道题算得对不对可以交换两个加数得位置,再算一算。
你们试一试, 体验一下验算的方法好吗?
学生算出结果后,提问: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了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延伸迁移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个问题,并进行验算。完成后同桌相互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算得对不对,是怎么知道的。
四、巩固 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并列式验算其中一两题。订正时先问:如果不另列竖式,在原来的竖式上能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吗?谁来试着这样验算一题给大家看看。再用这种办法验算其他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订正时提问:你验算了吗?用什么方法验算的?告诉学生今后不论是否要求验算,都应自觉验算,从小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尽可能 说出自己从统计表中得到的信息,理解表中的意思,并独立完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帮助。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的体验,自己动手翻一翻书,从中得到感悟,理解题意。再全班共同订正。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得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下面同桌说一说在笔算加法中要注意那些,然后再告诉大家,好不好?
板书: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
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43+126=269(本)
143126
+ 126 + 134
269269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l、结合生活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 、三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掌握加法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在交流和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思考、体会、理解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挂图、投影、计数 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促进迁移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同时练习。
57+18 236+143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二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情境图。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张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你们提出了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也解决了其中的一部分问题。现在我把这些问题再投影展示给你们,你们说出算式,再回忆一下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剩下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共同解决。
投影展示下列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其中画/"的是已经解决的问题)。
(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43+126 /
(2)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43
(3)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26
(4)一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236
(5)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43+236
(6)三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26+236
三、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解决例题中的两个问题。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这两个问题。
(1)让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列出竖式计算,教师注意了解学
生的计算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2)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各写出一题的计算竖式,全班共同订正。订正时追问:"第1题中十位上的8加4得12,该怎么办?"第2题中十位上哪几个数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处理的?""每道题目加的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从个位加起?“这节课学习的加法计算和上节课学习的加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2、解决其他问题,
谈话:在你们提出的问题中还有两个没有解决,你能独立解决吗?让学生独立解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订正。
3、总结加法的计算方法。
谈话: 我们巳经用两节课学习了三位数的加法汁算 ,过去我们还学习过两位数的加法计算。请大家想一想 :列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在班内交流。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l、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书上独立练习,集体订正。尤其注意最后一题"百位满10向千位进1”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不要求做得快,只强调全做对,并认真验算。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创设情景,请学生当小医生帮助啄木鸟,
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错在哪里,说给同伴听听,然后改正过来 。提醒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要养成认真的好习惯和验算的好习惯。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出来。
五、全课总结,个人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揭示课题——进位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解决吗?
教学板书: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加)
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43=228(本)
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26=211(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得计算方法,能熟练笔算和在1000以内的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2、继续培养探索意识,问题意识和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地意识;
3、在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地过程中,获得成功地体验,产生数学地积极情感。
4、会用学过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在具体情景中培养灵活地解题思路。
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进位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进位的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二、比一比,算一算
1、学生独立计算
6+8 7+9 8+3 5+7
60+80 70+90 80+30 50+70
2、互相说说上下两题的联系。
三、算算,填填
加数45227350957688
加数396727294650312
和
四、解决问题
1、出示第6题挂图
(1)看图,说说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2)小兔从家到学校怎样走比较近?先让学生说说小兔家到学校有几条路?每条路各是多少米?
60+70=130(米) 50+90=140(米)
50+70+80+100=300(米)
(1)小猴呢?
70+90=160(米) 80+100=180(米)
70+50+60+70=250(米)
(2)谁到学校路近一些?为什么?
2、做第8题
(1)先让学生说说题中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
(2)自做,集体订正,说说想法。
3、出示第9题挂图
(1)让学生在图上指一指每个小动物地家在哪里?互相说想法,再交流。
(2)从小兔家到小猴家有1000米吗? 为什么?
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 520+420=940(米)
从小猫家到小狗家有1000米远吗? 为什么?
板书:460+480=940(米)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问题。
(4)学生自己列式解答这些问题,全班交流、讲评。
五、全课总结
说说自己在本课中的收获。小组内交流,派一名代表全班交流。
教学板书:
进位加
小兔:
60+70=130(米)
70+90=160(米)
50+90=140(米)
小猴:
80+100=180(米)
50+70+80+100=300(米)
70+50+60+70=250(米)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内容:
课本27页例题,28-29页想想做做1-6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3、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具准备:
学生尺、明信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还记得上学期咱们学过的量长度的单位吗?你能用手指和胳膊比量一下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我们在什么时候用到米?什么时候用到厘米?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探究
1、认识分米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量一量:请你用自己的学生尺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20厘米,10厘米)
看看自己周围还有什么是10厘米或20厘米的?
教师:(出示10厘米长的长方形的边)像这样长的一段线段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单位来代替“1分米”,你知道分米和厘米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吗?1分米相当于多少厘米?
汇报结果
1分米=10厘米
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
说说今天咱们认识的新朋友叫什么?(分米)
1分米是10厘米,你能在自己的学生尺上看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吗?比量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你的学生尺上有几个1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能用自己的尺子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吗?你想怎样画?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再动手试一试。
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说说你是怎样数的`,结果怎样。
(1米=10分米)
说说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小组进行操作。
●学生汇报自己量的情况。
●学生小组中自己进行一下测量,说说自己测量的什么大约是10厘米,什么大约是20厘米?
●汇报测量结果。
●小组同学进行讨论,用等式的形式进行表示出来。
●学生汇报自己画的方法和步骤。
学生尺、长1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板。
学生尺米尺
学生实践操作:
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
二、认识毫米
今天老师有一个小问题需要大家帮忙。你能量一量自己的数学书的厚度吗?
大家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老师还想知道的更准确一点,该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知道不到1厘米的数学书厚度到底是多少呢?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它就是——毫米。
讲述: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你知道1厘米里有几毫米吗?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几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事物的长度是1毫米?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东西?(教师可以适当补充部分例子:硬币的厚度,乘车卡的厚度等)
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画一下1毫米的长度吗?
手指游戏:老师说长度,学生用手来比画。(区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你知道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
三、巩固
你能说说他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
小组合作练习: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一枝铅笔,先讨论量这两种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再独立进行测量。
在()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铁钉长2()床长2()
大米宽2()黄瓜长2()
三条线段哪条最长?先说说,再量。
量一量自己的拇指宽是几毫米。
1分米里有几毫米?你是怎样知道的?
板书设计:
分米和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第二课时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内容
课本3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具准备:
小推车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导入
1、出示例题1:
自动铅笔的笔芯长6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呢?
60厘米=()60毫米
2、(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
问:这根笔芯长多少?你知道吗?
(请一生上来测量。)
3、测量结果是多长?
4、(板书:6厘米)问:能用毫米作单位吗?
(板书:6厘米=()毫米)指名说。
5、你是怎么想的呢?(同桌互说)
汇报(多人说一说)。
A、共有60小格,就是60毫米;
B、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0毫米。
6、你觉得这两种说法怎么样?哪种更简单?
你能像他一样说一说吗?(再请一人说)
7、出示例题2:
课桌的高是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
80厘米=()分米
你是怎样想的?
8、这有一张课桌,它的高是6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9、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10、这两题你们都会了,如果换两题行吗?
板: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一人说一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现在请你自己量量这些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2)自己量一量,同桌可互相看一看,后汇报。
3)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4)同桌互说,后汇报。
2、完成2。
1)图上小朋友测量的是什么?
2)手的宽度和上步的长度。
3)你知道他手有多宽和一步有多长吗?
4)这用的是什么单位?
5)请你填一填书上的括号。
6)生汇报。
3、完成第3题。
1)请你填一填。(学生独立填写。)
2)开火车汇报。
3)第一题你是怎么比的?
4)讨论:数据一样时,可以只看单位。
5)你还想说说哪题,你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4题。
1)这儿有两条线段,先估计它们的长度。
2)再量一量,看估计得对不对。
3)你用得是什么单位?
4)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5)同桌互说。
5、完成第5题。
1)指名读题。
2)师说要求。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3)生可以回家记录。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80厘米=()分米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发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资源
教学插图。
教学过程
一、观察场景图,把握各种信息
1.出示场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同桌交流,互相说说看到了什么?
二、分类、整理场景图中的各种信息
1.独立思考:根据场景图中各班的信息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或从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4.各自完成第8页中的填表。即把每班植树的棵树填入表中。
5.校对,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解决场景图中提出的各种具体的实际问题
1.出示第9页场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独立思考:场景中需要我们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一共有几个?怎样解决每个具体问题?
3.小组讨论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4.全班交流。
(1)让各组汇报各自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并引导其他各组学生对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评价。
(2)追问: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知道并利用到什么条件?
四、根据场景图,进一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场景图,启发思考: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交流汇报。对有创意的问题,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3.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
4.校对,并说说是怎样解答出来的。
五、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启发思考: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你能列举一些吗?
2.选择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各自独立解答。
3.汇报交流。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学资源:
例题插图,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兔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一天吃了7个,还剩下几个?
2、小免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上午吃了2个,下午吃了5个,还剩下几个?
小结:刚才的题目,都是求它吃了几个后还剩下几个,大家都反应很快,真是不错。今天我们就要用刚才这股热情来解决一些实际。
二、互动探索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教师引导:图书馆里的书架上共有民间故事书185本,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
根据这些信息,你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呢?怎么解决呢?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进行评析。
教师引导:要解决“还剩多少本这一问题该怎么办?
你能想一个办法吗?想好后试着将算式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和你的同战术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185-36=149(本)
36+52=88(本)
149-52=97(本)
185-88=97(本)
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2、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
重点突出每种解法先算出的表示什么。
3、小结: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算出上午借出36本后还剩下多少本?也可以先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了多少本,再求还剩下多少本?
这样从不同的'方面,选择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但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我们在解决有些像今天所碰到的这类问题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中第1题
出示情境放大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
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解答时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回答后小结:买东西如果在一个柜组中购买的一般先算出所购物品一共需要用多少钱?这儿就是先算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共用多少钱,再算出应找回多少钱?
2、完成“想想做做”中第2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个板演。
集体评析。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解答时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小朋友做了哪几种颜色的花。
做了黄花24朵,紫花15朵,做的红花呢?那么做的红花跟黄花、紫花有什么关系?
现在你能列式求出做了多少红花吗?
独立解题。指名口答,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新的想法?
五、综合运用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材分析:
例1学习是二下教材第一单元打头内容,第一次出现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式题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以看木偶戏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自己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综观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及方法,也有小括号的学习,另有乘加乘减解决问题,虽然例1和例2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但细细琢磨,从学生的认起起点及教材的编排体系来分析,把例1作为单独一课时进行划分比较合适。
这样划分的理由是:例1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知道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先再这样的方法进行思考,例2的重点笔墨则是让学生认识小括号,会用小括号。若把例1例2合并在一课时进行教学,会存在顾此失彼现象,学生对两步计算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及方法有可能不会较深的感悟,在此情况下,用短暂的时间来认识小括号,难点也无法突破。而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小括号学习一直困扰着二年级学生。
解决问题第一次出现是一上年级的求总数和求剩余,而一下年级的两数比较解决问题,二上年级则是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都是依据新课程的一个显着特点算用结合来呈现的,也就是说式题教学都是辅以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例1是解决问题在第一学段的第二次隆重出现。重点是落实在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虽然学生在前几个星期已经能较熟练的计算加减混合两步计算式题,但他们并不清楚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应该先想(算)再想(算)。所以,我认为,例1教学,式题的运算技能培养不是重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及数学语言的完整表达。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一步计算问题,能较熟练的解决两步计算式题,如: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口算方法,但学生对小括号的作用是陌生的.,本节课不做教学要求,如课堂能够动态生成,提到小括号这一知识点,教师可适当提示,不耗学习时间。
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需要了解学生用一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节课的学习需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多角度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是先算出了什么?他是先算出什么?在说的过程中,逐渐让学生感悟到解决两步计算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教学设想:
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基点。
例1把数量关系隐含在问题情境中,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解决问题都有一个不变的基调:处理信息,理解数量关系。本课教学将充分利用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要先知道他是先算出这样的提问与追问,帮助学生梳理问题解决的步骤与方法。
2、 有效挖掘学生潜力,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落点。
把相同模式的问题解决放置在不同的情境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上车下车,图书出借、停车场开来开走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把藏于心中的秘密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本课教学通过分层次的练习(模仿练、独立巩固练、选择练、拓展练),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自觉的对两步计算这种模式的问题解决体会更深刻,同时,不同形式的练习与表达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知道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2、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方法.
3、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流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
1.小朋友们,桃园小学的二( )班小巧虎中队的图书角正缺图书管理员呢,要到实验小学的二( )班里来招聘图书管理员,你们想去竞聘吗?如果你能解决图书角的问题,知道书架上图书的数量变化,你就有竞聘的资格了!
2.出示书架情境图:
逐步呈现:
先出示:书架上原来有图书22本。
再出示:欢欢小组要归还13本,晶晶小组要借走6本。
问:从图上看,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汇报,标出数据)
问:把你找到的信息完整的说一说,好吗?(指名说,和同桌说,全体齐说)
追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
引导:请你把这些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连起来说一说,说给同桌听。(同桌交流)
二、探求新知,建立模式。
1. 同学们说得很完整,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 停顿,让学生独立思考。
3. 把你的办法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
4. 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自备本独立练习)
5. 先写完的小朋友和同桌悄悄的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6. 反馈:不同方法展示。
(1)22+13=35(本)(2)22-6=16(本)
35-6=29(本) 16+13=29(本)
(3)22+13-6=29(本) (4)22-6+13=29(本)。
预设问题:你是先算什么?哦,你们猜他是先算什么?22+13是先算什么?再减6是再算出什么?22-6是先算什么?再加13是再算出什么?
7.归纳:这几个算式只是想的方法有点不同,但都能解决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这个问题。1和3的方法是相同的,2和4的方法也是相同的。
8. 二个小组合作,每人选择一种方法,用先算出再算出的样子,说一说想的过程。
9.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能做个合格的图书管理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今天在练习的时候,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解释应用与拓展
1、 巩固练习:解决水果卖进卖出问题。
2、 独立练习:解决乘车问题。(同桌互批)
3、 变式练习:继续解决乘车问题。(集体讲评)
4、 拓展题: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哪些本领?
2.教师总结:同学们只要用一双亮眼睛认真观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掌握7的乘法口诀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出两个数的关系进行分析。
2、解决问题:在问题情景中能准确地捕捉数学信息,主动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其热爱劳动的感情。
重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计算思路。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口算:
2×7=6×5=7×4=4×4=5×7=
7×1=2×7=7×7=6×6=3×6=
2、摆一摆:
(1)蓝色的五角星有2个,红色的五角星有3个2,红色的五角星有几个?
?个
(问:红色五角星有几个?算式怎么列?(3×2=6)3个2也可以说成是2的几倍?
(2)黄色笑脸有5个,红色笑脸有2个5只,红色笑脸有几个?
我有几个?
师::同学们真聪明,从刚才的猜数游戏中老师就看出,大家不仅知道求几个几要用乘法计算,而且还知道了倍的含义,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倍的问题,今天,我们就用倍的知识一起去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好不好?(板书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4
(1)(出示课件)并口述:今天是大扫除的日子,老师呀同学们啊早早的来到了教室,瞧!他们都在干什么?图上告诉我们扫地的有多少人?擦桌椅的有多少人?(图上告诉我们扫地的有7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二倍。)
你们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板书:擦桌椅的有多少人?)
(2)如果让你用小棒摆出擦桌子的人数,你会怎么摆?为什么?
①.一根小棒代表一个学生:扫地的:1111111
擦桌椅的:11111111111111
②把小棒横过来,一根小棒代表7个学生:扫地:
擦桌椅:
师:两种方法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第二位同学的想法更简单便于操作,那我们就选用他这种摆法。如果把小棒换成线段,我们一起看看应该怎么画。
师:扫地有7人,我们可以用这么长的线段表示(出示线段图)
师:那擦桌椅的应该用多长的线段表示呢?(2个扫地的那么长)
师:为什么呢?(因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二倍,也就是2个7,所以应该画2个那么长的线段)。要板书线段
师:我们能用不一样长的线段表示吗?(不能,因为一段线段表示的就是一个7,不一样的线段表示的数不一样。)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扫地的有几人,擦桌椅是扫地的几倍呢?求擦桌椅的有几人,我们可以怎样列出算式呢?
生回答师板书:2×7=14或7×2=14(人)
: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可以根据图上的数字信息来解决问题,根据图意画出了线段,我们可以简单的看出擦桌椅的人数实际上也就是求二个7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
7只
(1)?只
(2)完成课后习题“做一做”(P77)
玩转椅的小兔有3只,跳蹦床的是玩转椅的5倍。跳蹦床的小兔有多少只?
分析数量关系:
?只
3只
玩转椅:
跳蹦床:
求3的5倍是多少,就是求5个3是多少,用乘法算。
列式:5×3=15或3×5=15
(3)练习十七第二题:停车场卡车的辆数是客车的6倍,客车有七辆,卡车有多少辆?
(4)练习十七第三题:小明有5本故事书,连环画的本书是故事书的7倍。小明有多少本连环画?
(5)独立完成练习十七第四题。
三、实践活动
1、课件出示米奇音乐会图片
师:今天米妮要举行音乐会想邀请咱们班的小朋友一起来参加。她走不开,就让米奇来请大家,但是在人数上她有个小小的要求把米奇给难住了。她说,要请3位女生,男生是女生的三倍。小朋友能帮帮米奇吗?
老师请学生自己组合,让后到讲台上集体订正。
2、实际运用
师:第一个舞曲结束后,米妮觉得人太少了,她又有个要求。现在男生是女生的3倍了,那再请多少个男生才能是女生的5倍呢?
四、课堂:
师: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擦桌椅的的有多少人?
2×7=14(人)或7×2=14(人)
答:擦桌椅的有14人。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有余数除法的一些练习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掌握好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16 ()×5<41 6×()<338×()<65
23>()×73×()<19()×4<275×()<23
7×()<37()×9<426×8>5×()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列竖式计算
65÷7= 25÷5= 52÷6=
3.填上合适的数。
△÷8=□……☆☆最大是()
△÷☆=□……3☆最小是()
□÷4=6……△□最大是()
4.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完成,集体交流。)
(1)35个车轮最多能装几辆小轿车?
(2)19包牛奶,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包?还剩几包?
(3)46个同学要乘车去观光,每辆车限乘5个,需要几辆车?
(4)一星期有7天,三月份有31天,这个月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5)果园现在有55箱水果,每辆运输车最多能装8箱水果,
(提问题并解答)
(6)同学们排队做缆车上山,每辆缆车有4个座位,小红站在第5位,应坐第几辆缆车?小明站在第25位,应坐第几缆车?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
1、参与测定方向的实践活动,能在给定的场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园里利用指南针辨认八个方向
2、通过辨认书上场景图中各建筑物的方位和在校园中进行实际测定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使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能解决实际测量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资源:学生自制方向板,每组带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室内活动
1、看方向板指方向。(学生面向东方坐)
提问 : 大家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
让学生把方向板按实际的方向放在桌上,
提问: 你能根据方向板指出其他的七个方向吗?
同座互相指、说。
2、说一说同学之间的位置关系。
谈话: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再请坐在他北面、东面、南面、西面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提问东北面的学生:你坐在他的哪一面?
再分别请坐在东南面的,两北面的,西南面的学生说出自已在他的哪个方向。
任意找一个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关系。
3、在教材呈现的场景里辨认方向。
谈话:同学们在教室里已经能正确地辨认方向,你们想不想到校园里去辨认一下方向?在去校园之前,我们先帮助书上的
朋友测定他们学校的`方向。呈现教材中的场景图。
提问: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平面图有什么不同?
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组交流后再
指名回答)
讲述:以往我们看到的平面图,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而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指向图的左上方,这从指南针和小朋友的话中都能看出来。找到了正北方向,看看图中的指南针,你们说说图中学校的景物各在小朋友的哪一面?
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二、室外活动
l、在校园里测定方向。
谈话:从刚才我们帮助小朋友解决的问题可以看出,用指南
针测定学校的方向,不少学校的房屋不一定都是面向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的,我们学校的方向如何呢?我们现在走出教室一起去测定。请大家带上指南针、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和钢笔。为了不
影响其他班学生上课,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
走到操场后,谈话:我们每四人一小组,商量一下,你们这组想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也就是选择测量地点,然后分工测量,把表填好。我们看哪一组测得又快又好。测好以后赶快到操场中间集中,老师还有新的任务。大家分头行动吧。
学生活动。
汇报测定结果。
2、相互检查测定情况,
谈话:下面请第一小组带第二小组的小朋友到你们测定的地
点,介绍一下你们测得的结果,第二小组看看他们测的对不对;然后两个组再交换。其他的小组也是两两合作,相互检查。检查以后再回到操场集合。
再次集合后,让各小组汇报被检查的小组测定方向的情况,如有不同意见,全班同学再去共同验证。
三、活动总结
谈话:对这次实践活动,你有什么看法?你还想不想继续进行测定方向的活动?如果想测定方向,可以几个同学结合,放学后在你们居住的地方测定,可以自己画一个表格,把测定的情况装入成长记录袋或拿给家里人看。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不退位减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
三、教学资源:
计数器、例题插图等
四、教学过程:
一、迁移情境
876—502 396—182 64—36 75—28
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计算,教师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时应及时评价。
二、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昨天在美丽的图书馆里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呢!
出示已经解决的一些问题:民间故事书和童话书一共有多少本?民间故事书与儿童小说一共有多少本?童话书和儿童小说有多少本?儿童小说比童话书多多少本?
提问:你们知道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呢?
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书多多少本?民间故事书比童话书少多少本?
那么我们一个一个问题来解决吧!
三、合作探索
1、要解决“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书多多少本?”这个问题,你准备怎样列算式?
提问,接着让学生先试着计算这道题,同时指名两人板演。
引导学生思考:这道减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减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335—185=
百 十 个
3 3 5
—1 8 5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十位上3减8不够减,怎么办呢?我们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呢?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
然后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试着把这道题做完,并结合板演让这两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提问:那么要求“民间故事书比童话书光多少本?”这个问题的算式又该怎样列,你知道吗?
请大家独立解答。
评析时请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3、小组交流,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低位算起。
(3)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后再减。
4、指导验算
提问:你会验算这两道题吗?请你选择其中的一道进行验算。
四、自主练习
1、谈话:今天啄木鸟诊所来了几个病号,请大家当一回医生,给这些病号检查它们为什么会生病?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2、谈话:小朋友们做题非常仔细,不信大家给小博士亮亮相。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3、谈话:在动物园里,一只长劲鹿在笑话一只不知自己身高是多少的大象,大象请大家帮忙来了。
出示图。长劲鹿说它的身高是610厘米,大象只知道自己比长劲鹿矮370厘米,你们能帮大象这个忙吗?
五、收获提炼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六、深化提高
“想想练练”第2题。
教学板书:
退位减
335—185=150(本) 210—185=25(本)
335 210
— 185 —185
150 2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结合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练习中积累学习情感,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和开放题的解答。
教学资源:
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引导:这几天,小朋在的学习非常出色,数学乐园里的熊博士要邀请大家去数学乐园游玩呢!大家想不起去啊?
二、自主练习
1、谈话:大家一起做做热身运动。出示口算卡片。
17—8 13—7 18—9 15—8
口算后,出示熊博士情境图:起点处(想想练练第5题)
熊博士告诉大家:要想进入下一站就必须顺利过这一关哦!
根据熊博士的提示:说说第二行的几道题你是怎样做的?
让学生合作讨论:每组上下两道题之间有会长我别与联系?
你能很快知道这几组题的结果吗?
2、谈话:我们已经顺利到达第一站了(出示情境图)一起看动物们正在干什么?都要去哪儿呢?
学生分组讨论:谁跑得最快?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谁能知道它们都要跑多远的路才能从起点出发到达游泳池呢?
你们能否知道它们分别还要走多少米就到游泳池了呢?
然后请学生动手试一试。
3、谈话:来到了竞技站了,熊博士要求大家认真列出竖式计算后再计算结果填在书上。
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表扬做得既对又快的学生。
三、综合练习
1、提问:出示“想想做做”第8题情境图。
你们能不能算出二班学生收了废旧电池多少节吗?
除此之外,你还能求出什么问题?
教师谈话:确实有那么一些少先队员一直很注意保护环境,总是将废旧电池收集起来,老师相信我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也会像他们那样都能坚持保护环境,对吗?
2、出示“想想做做”第9题情境图。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们知道原来人类在太空生活的记录是多少天?
这位女宇航员她在太空中生活了多少天?
她把记录提高了多少天?
引导学生理解: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这位女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天数比169天多了多少天?
接着让学生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四、思路拓宽
谈话: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文化的不断提高,一座座电视塔和高层建筑拔地而起。这不,我们来到数学乐园里的信息站了,大家一起看,出示情境图。
你们能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提出一些减法计算的问题,并且着解决这些问题吗?小组里互相交流后全班交流。
五、通过游玩,你获得了哪些本领呢?
教学板书:
退位减
713—329=384
713 384
— 329 验算 —329
384 713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
2、通过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的对比练习,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些算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体验算法的发展过程。
3、通过一些活泼、新颖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形成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不退位减和退位减进行对比练习。
含有多余信息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资源:
计数器、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引导:史努比非常喜欢和我们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可是今天它因为有事不能来到我们班了。不过,它告诉了我好几个秘密,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秘密呢?
二、专项练习
1、练习四中第1题(口算)
用卡片出示
教师引导:史努比告诉我它用了3分钟就完成了这些口算题,你们行吗?
学生口算,口算后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重点巩固理解一百几十减几十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
2、练习四中第2题(笔算)
教师引导:史努比告诉我:它在计算时错了一道题,我们的小朋友可要小心啊,争取一道也不错。你们能行吗?老师相们你们一定能行。
(1)分组练习。让学生在本子上先练习第一组3小题,分别指名3位学生板演。再练习第二组3小题。
(2)讨论比较: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这两组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一下它们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分组讨论一下。
(3)集体点评。评析笔算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三、综合练习
1、练习四中第3题
我们已经知道在做计算题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史努比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它告诉我这几道题一点儿也没有错,我相们我们小朋支一定不会输给它的。
(1)指名3人板演。
(2)让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3)对出现的错误及时改正,并强调学生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2、练习四中第5题
(1)出示情境放大图。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图意:河西村有28户人家,116人,花园村再增加22人,就和河西村的人数一样多,要求花园村有多少人?
(2)引导有困难的学生理解:“花园村再增加22人,就和河西村人数同样多”的意思。
(3)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先列出横式,再用竖式计算。
(4)集体校对。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5)告诉学生:这儿有一个信息我们没有派上用场,并让学生找出是哪个条件。提醒学生在解决这些些问题时应学会正确地选择信息。
四、收获提炼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把取得的成绩和史努比比较一下,怎么样?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五、拓展提高
练习四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做后集体评析,对错误较多的应注意指导。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35+324+945+3028+7
87-536-872-50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一)观察第91页情景图。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二)观察第92页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3132+39
(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
2.练习十九1、2.、3、4.(选加法做。)
五.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实践活动。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初步学会记录原始数据和打√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的统计作初步的分析。
2、 使学生初步体会简单统计的过程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第68页16题完成的记录,每人准备自己家的四次电费发标,老师准备一些表格数据、三种学具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说明生活里很多事都可以通过记下来,理一理的方法,把它们整理清楚,并能根据整理出的结果进行分析,从中得到一些想知道的情况。
2、 举出一些统计好的简单表格,如各小组人数,某户收各种粮食的千克数等统计结果给学生观察,知道一些简单表格反映的`数据,结合表内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比较,说明记录、整理这些数据的作用。
3、 指导打√方法记录
4、 出示一些学具(如□○⊿)等,说明要知道这些学具各有多少,可以用打√的方法记录。
让学生先分类列出名称(或用图表示),老师每取一个图形相应说出名称,学生在相应图形后打√记录。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结果各有多少个。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说明这节课要根据前面的天气记录,认识天气情况。
二、组织活动
1、 让学生分小组理一理,填一填
学生分组活动,先核对记录情况,再按打√方法整理每种天气各多少天。
请你把整理结果填在统计表里。
2、 让学生调查自己家的电费情况。
先认识电费电费收据的各项内容,再按日期次序排列起来。
要求学生把千瓦时数填在课本上的表里。
学生根据自己家的情况,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自己调查:小组讨论还准备调查什么内容,组织调查活动。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3-02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2-07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11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3-06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二年级09-29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2-02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教案02-01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3-03
【热门】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