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9-11 22:19:35 维泽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2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25篇)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货币的兑换,掌握求积、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正确地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2.经历货币兑换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尝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积、商的近似值的求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美国小朋友玛丽给笑笑寄来一本6.70美元的故事书。

  师:你能提出哪些你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从学生的问题中提取出:6.70美元相当于多少元人民币?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兑换外币(板书:人民币兑换)。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了解兑换比率。

  师:钱币的兑换不是个人想怎么换就怎么换的,中国人民银行会根据世界各国货币的需求,每天公布一个外汇牌价。大家都必须按照这个牌价来兑换外币。

  (1)课件出示中国银行

  20xx年10月某一天的'国际货币汇率表。

  (2)让学生独立阅读,然后互相交流:从这个表里获得了哪些信息?

  2.美元兑换人民币。

  师: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上面兑换人民币的问题:6.70美元相当于多少元人民币?

  学生列式计算:6.31×6.7=42.277(元)。

  小组讨论问题:为什么这样列式?积有几位小数?应该保留几位小数?

  6.31×6.7=42.277≈42.28(元)

  小结:因为兑换比率显示,1美元能兑换6.31元人民币,那么6.70美元就是6.70个6.31,所以用乘法计算;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求出积的精确值后,一般运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3.人民币兑换美元。

  师:我们学会了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反过来用人民币兑换美元,你们会兑换吗?

  课件出示问题:妈妈用600元人民币可兑换多少美元?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决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方法。

  (2)学生汇报:600÷6.31≈95.09(美元)。

  (3)师生对比两道题的过程和结果,总结求积或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小结:积取近似值要先精确计算,再根据题目要求或实际情况取近似数;人民币兑换通常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商取近似值时,要比根据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求一位,然后取近似值。

  4.人民币兑换港币、欧元、新元。

  课件出示问题:5000元人民币能兑换多少港元?欧元呢?新元呢?

  (1)学生独立完成。

  5000÷0.81≈6172.84(港元)

  5000÷8.19≈610.50(欧元)

  5000÷5.11≈978.47(新元)

  (2)学生互相说一说兑换方法,找到兑换其他货币的规律,以便能达到兑换任意货币的目的。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1题。

  思考:港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和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一样吗?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100日元兑换人民币7.89元,1欧元兑换人民币8.19元,100欧元能兑换成多少日元?

  100×8.19=819(元)

  7.89÷100=0.0789(元)

  819÷0.0789≈10380.23(日元)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13~14页“练一练”第3、4题。

  复习旧知,指向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

  学生尝试练习。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从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3.在画图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教学难点:

  积累图形平移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师:同学们,知道课件中呈现的是一些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

  (1)第一幅图:国旗上升的过程是平移。

  (2)第二幅图:柜子上的推拉门的运动是平移。

  (3)第三幅图:缆车的运动是平移。

  2.师:在以前我们学过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你能用手做一做平移吗?

  学生用手做平移。

  3.师:原来我们都是研究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要从数学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平移)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描述小旗的运动。

  出示一面小旗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请学生描述小旗是怎样运动的。

  生1:小旗平移了6格(不完整)。

  生2:小旗向右平移了6格。

  2.尝试画出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

  (1)学生讨论怎样画。

  不同的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怎样找到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二是怎样使画出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一样。

  (2)引导学生质疑。

  师:怎样找出4格的位置?

  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先在小旗上确定一个点,然后把这个点向左平移4格,做上记号。

  师:找到点不一定能画出和原来的图形一样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出:确定点后还要看原来图形中每条线段的长度各是多少格。

  (3)学生尝试画图。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展示学生作品,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并引导总结。

  找到图形上所有的关键点,把关键点按照要求平移后,再顺次连接各点。

  (5)引导学生讨论。

  笑笑移动后的结果怎么和淘气的结果不一样?

  学生讨论后汇报:笑笑将小旗向左平移了7格。

  3.尝试画出小旗向上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

  (1)独立操作,展示交流。

  (2)指名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生1:先确定一个点,把这个点向上平移4格,再从平移后的点开始,照原图画好。

  生2:我先找出小旗的关键点,然后把这些关键点向上平移4格,最后连线。

  (3)观察比较,汇报发现:

  生1:平移运动前后,图形的大小没变。

  生2: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没变。

  生3:平移前后,图形的位置变了。

  4.小船的平移。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尝试。

  (2)巡视后展示学生两种不同的画法。

  生1的画法:两次平移都是把原图平移。

  生2的画法;第二次平移是把第一次平移后的图形再平移。

  (3)让生对比哪一种对?

  为什么?

  生:我同意第二种画法。我认为从两个字可以看出,一个“先”,另一个是“再”,这两个关键字说明第二次平移是在第一次平移的基础上进行平移,这里有一个先后的过程。

  5.两次平移时要注意什么?

  要认真分析判断,第二次平移是把谁平移,这是关键。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1题。

  独立操作,展示交流。并和同伴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2.完成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2题。

  同桌先互相说说,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画出下面图形先向上平移5格,再向右平移8格后的图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3、4题。

  学生初步辨别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学生根据课件中的图片,作出相应的平移的动作。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说一说,初步描述平移,从不完整到完整。

  学生总结图形平移的方法与步骤。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讨论小结,老师概括。

  板书设计

  平移

  确定点→平移点→照原图画好

  大小和形状不能改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掌握简单图形的平移画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中体会平移的特点和画法。

  不足之处:对平移几格,有些学生判定方法不对,错误地认为是两图之间的空格。

  教学建议: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小数互相转化的必要性,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计算的方法。

  2. 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

  3. 通过对规律的猜想、验证和总结建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四课时,在学习本课时知识前,学生分别认识了分数与小数,也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与小数的大小,会计算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而本课的内容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是本课时重点。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准备。

  学生分析:

  本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但几年来,我们一直抓紧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上有了很好的基础,又加上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教室内的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多媒体、实物投影使用方便,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好的保证。经过两年多的课改实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小数、分数的大小比较,为分数与小数的比较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在比较中认识互化的必要性

  师(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请观察图表,说一说图的意义。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板书:林林 0.4 (小时);明明1/4(小时) )

  师:请同学们比一比,谁用的.时间多一些?

  (评析: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面临的数学问题是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比较时,可以先让学生估计,然后再精确比较)

  生1:我们小组是把小时化成分钟来比较的。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大小的。0.4小时是24分钟,1/4小时是15分钟,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2:我们小组用画图的方法来比较的。我画了10个同样的小格,0.4 涂4格,

  而只涂2格半,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3:我们小组也是用画图的方法来比较的。我画了100个同样的小格,0.4 能涂40格,

  而只涂25格,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4:我们小组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来比较的。0.4是4个1/10,也就是4/10,约分后是2/5,大于1/4,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5:我们小组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来比较的。1/4=14=0.25,0.4>0.25,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评析:有效地利用课堂上即时产生的信息,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作为进一步学习的资源,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哪种方案,为什么?,引导学生从考察时间、考察目的等多种角度考虑问题,既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又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案,为什么?

  生1:我喜欢分数化成小数那个小组的方案。因为画图太麻烦了,而分数化成小数,直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就可以了。

  生2:我喜欢小数化成分数的那个小组的方案。分数化小数有的时候除不尽很麻烦,画图也很麻烦,比较时间能化成分钟来比,如果其它单位的还得又一种化法。所以我喜欢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案。

  生3: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比较大小,分母不同的时候还得通分,也很麻烦,还不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师(小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探索分数化小数

  师:谁来说一说第5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的?

  生: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想到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化成小数的?

  生:因为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而分母相当于除数。

  (评析:给予学生适当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系统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性知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这个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就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从而找到了分数化成小数的另一种方法。)

  师:请你把71页试一试第2题这几个分数化成小数。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3、探索小数化分数的基本方法

  师:老师问一下第4小组的同学,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生:我们是根据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师:能具体的说一说吗?

  生:0.4是4个十分之一,也就是十分之四,约分后是五分之二。

  师:那0.04,0.004呢?

  生:0.04是4个百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四,约分后是二十五分之一;0.004是4个千分之一,也就是千分之四约分后是二百五十分之一。

  师:说的真不错,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一直约分成最简分数。

  师:请观察化简前的分数,分母与小数有什么关系?有没有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

  生1:小数的位数与分母1后面的零的个数一样多。

  生2: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

  师:请再观察分子与小数有什么关系 ?

  生: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后的数作分子,

  师:请按照找出来的规律,把课本第71页试一试的第1题做到练习本上。

  二、练习提高

  1、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1题,分数化小数。

  2、判断是否正确,如果不对,请改正。

  3、数学游戏:你说我答:同桌之间一个说分数一个说小数,互相交换着说。

  (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分数与小数互化的结果)

  4、比较各组数的大小(主要是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进行练习)。

  5、在直线上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小数。

  三、小结延伸

  师: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实践活动

  在生活中寻找用分数或小数表示的信息。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

  设计思路:

  本册书的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初步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数量关系以及会解答某一单个物体运动的问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本教学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教材上只介绍了其中一种,即”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结果相遇“的情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以及理解速度和,同时也为后继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做好准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简析我的设计思路如下

  (1)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学生们认真的.观察思考,以及自己动手尝试去做理解相遇问题提中所提概念和掌握求路程的方法。

  (2)大量使用多媒体,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 通过演示使学生直观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并真正理解:两人、两地、同时、相向、相遇、速度和等难以理解的概念。

  (3)另外本此设计还以图表、图文结合及线段图等多种呈现方式,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演示,理解“相向运动” “相遇” 及“速度和”。

  2.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速度和×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会解决与此有关的含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亮亮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口答)?

  师问:为什么这样求?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2.芳芳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_____________?

  由学生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

  二、新知探索

  1.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板书:两人

  2.对“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相遇”含义的领会

  师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人行走这段路程有什么特点?提示(1)出发地点(2)出发时间(3)运动方向(4)运动结果

  板书:两地、同时、相向、相遇。

  师说:正像我们观察到的,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现在我们就学习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方法。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3.出示例题

  A.集体读题,补充问题。

  B.指明提取数学信息

  板书:相遇时间

  C.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试做。得出两种不同的解法,板演。

  D.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师: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追问:速度指的是什么速度,时间又指的是什么时间?

  4.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认识相互间的联系。

  从数量关系上看,思路不同

  第一种解法是用亮亮和芳芳的速度分别乘以所用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行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得到芳芳家到亮亮家的路程。

  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行走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所行路程的和,再乘以时间,得到两地间的路程。

  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联系

  算式之间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填空。ppt

  甲、乙两人同时由A、B两地相向而行。出发1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65+70)米;出发2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2个( )米;出发3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3个( )米;出发4分钟,两人相遇了。这时,两人共走( )个(65+70)米,A、B两地相距( )米。

  A.独立理解“相向而行”。板书相向

  B.指名回答,集体反馈。

  2.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行45千米,经过4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用两种方法解答下题。

  甲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36平方米,乙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44平方米。两台轧路机同时工作8小时,一共碾压路面多少平方米?

  4.列式是( )

  A.80×3+65×3

  B.80+65×3

  C.(80+65)×6

  D.(80-65)×3

  5.思考题

  救护车和小轿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救护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11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找因数,观察它们的特点,初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2、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的观察,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正方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 先复习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的分类。

  2、 教师引入:同学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找质数。

  板书课题:找质数。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谁拼的方法多,动作还快。

  (同桌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合作,并完成书第10页的表格。)

  2、学生 汇报,教师填表(投影出示下表)

  小正方形个数(n) 拼成的长方形种数 n的因数

  (1)让学生观察左表中各数的因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结合上面的发现,将212各数分为两类,说一说这两类数分别有什么特点。

  3、教师提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4、教师: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

  1、在1 4 7 10 11 15 17 18 21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完成课件练一练1、2题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五、作业。

  优化作业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6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分数的认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将为后面的分数的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引导学生从现实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学会合作,与人分享收获,并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原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法学法:

  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制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学法上谈一谈。

  教学教法:

  我会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让学生探究体验、参与合作、互动讨论。

  教学学法:

  引导学生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小明和小红在手工课上折纸鹤)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提问,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引出算式1/2+1/4(板书算式)

  此环节抓住切入点生成本节课的问题,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相加怎样计算让学生体会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必要性,在生活中确实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因猜想而紧张的沉思,从而达到风起云生的效果。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

  1、独立思考——投石问路

  在提出1/2+1/4得多少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全体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己的通过画图、折纸、探索计算的算法。

  2、合作交流——曲径通幽

  算完后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

  3、汇报交流——水到渠成

  小组说完后,哪组的同学起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想法其他还有别的想法吗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请况

  1/2+1/4=1/6

  1/2+1/4=2/6

  1/2+1/4=2/4+1/4=3/4

  不管是哪这种想法,我都不会急于表态,而是把问题抛回去:请同学们想想,你同意那种意见为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不仅说出得多少,更应结合图形、画图说明为什么先通分的道理,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二)异分母分数减法

  出示提出的`问题:你能计算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吗学生独立探索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出示试一试两题,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小结计算方法

  观察算式,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加减法

  让学生思考、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小结优化,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算法——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加减。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吗引导学生总结提醒大家注意的事项。

  此环节抓住问题的的着力点讨论,让学生探究有实效,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汇报交流抓住知识的突破点,以求达到由“投石问路——曲径通幽——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我会设计基本练习(课本练一练1—3题)、提高练习(练一练第4题)、综合练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先看清题意,再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关注有什么不一样的或是不对的

  此环节抓住盲点练习,让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学到的知识,还有情感体验。

  此环节抓住新知识增长点,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更深刻地运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7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对这些分数逐步归纳内化,从而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它们的意义及特点。本节课教学在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创设生动有趣的分饼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估一估的猜测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涂一涂、画一画,体验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产生过程,并辅以教具演示及课件动态演示,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建立表象,抽象出数学概念。

  2.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分饼方法,充分体验分饼策略的多样化,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了解假分数、带分数和1的关系,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数学思维,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分组进行分饼活动,从课前预设到学生应会通过预习及课上其他组同学的汇报感受不同的分饼方法及相应分数的产生,实际上还是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整个活动过程,使学生的体验更真切、丰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片、彩色笔、剪刀、直尺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

  师: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唐僧师徒四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预设生1:我最喜欢猪八戒,因为他呆头呆脑,十分可爱。

  生2:我最喜欢沙僧,因为他很实在。

  生3: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本领大,能降妖除魔。

  生4:我最喜欢唐僧,因为他是师傅。

  师: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遇到很多困难,有些是他们自己解决的,有些是观世音菩萨帮他们解决的。今天,咱们也来帮他们解决一个问题,有关“分饼”的问题。(板书课题:分饼)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创设一个接近学生喜好的.动画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帮唐僧师徒解决“分饼”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紧扣主题。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分饼,质疑。

  唐僧遇到的问题:唐僧有8张一样大的饼(课件出示8张饼和唐僧的头像),平均分给师徒4人,每人分得多少张饼呢?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学生列式,课件出示算式)

  师:沙僧也遇到一个问题,把1张饼平均分给师徒4人,怎么分呢?(课件出示1张饼和沙僧的头像)

  预设生:把1张饼平均分成4份,折叠再折叠,每人分得1份。(课件演示动画,呈现把1张饼切成大小一样的4份,每人1份)

  师:现在猪八戒遇到了一个难题:把5张饼平均分给师徒4人,怎么分呢?请同学们帮猪八戒想一想。(课件出示5张饼和猪八戒的头像)

  2.探究5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的方法。

  (1)估一估。

  每人分到多少张饼?

  (2)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分饼的方法。

  以圆片代替饼,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剪一剪,分一分。

  (3)汇报结果。

  老师请一些小组的同学上台演示,边做边说。(实物投影展示)

  方法一:把1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1份,每人分到张,按照这样的方法,再分第2张饼,第3张饼,第4张饼,第5张饼。最后每人分到5个张,即张。

  方法二:把5张饼重叠放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5张饼的,就是张。

  方法三:先分4张饼,每人1张,再分剩下的1张饼,把剩下的这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1份,即分到张,合在一起是1张又张。

  (4)质疑。

  师:从图上看,每人分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这可不是1张饼的,而是5张饼的;也就是说,的整体“1”是5张饼,不是1张饼。5张饼的等于1张饼的,所以,5张饼的也是张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剪一剪、分一分等活动,感知数学、体验数学,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演示不同的方法,经历认识分数的产生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3.明确带分数的读写法。

  (1)带分数的写法。

  师:1张又张,用分数怎么表示呢?

  师演示其写法:先写整数1,表示1张饼,再紧挨着整数写分数,分数线要与整数中间对齐,表示张饼。可以写作:1。

  (2)带分数的读法。

  读作:一又四分之一。

  4.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

  师:(指着两组圆片)这两组圆片分得一样多吗?这个分数有什么特点?1与呢?这两个分数相等吗?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生汇报交流,师点出分数的名称。

  生1:的分子小于分母。

  明确:这样的分数是真分数。(谁来说说还有哪些真分数?举例)

  生2:的分子大于分母。

  明确:这样的分数是假分数。(谁来说说还有哪些假分数?举例)

  生3:1是整数加真分数。

  明确:这样的分数是带分数。(谁来说说还有哪些带分数?举例)

  5.探究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特点,明确真分数、假分数和1的关系。

  师:下列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请将它们填在相应的方框里。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8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综合应用的内容,通过课堂的学习将本册前几个单元分数的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加以整合,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本节课教材中安排的3个活动:节日里的活动,长跑接力和有奖游戏,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趣味性与挑战性,能较好的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利用所学分数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寻找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倾听表达等能力,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所学分数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愉快的学习中即将迎来新年,新年里你们一定会计划做许多事情,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生:我要练习跳舞。

  生:我要去商店买东西。

  生:我要学画画。

  生:我要回奶奶家。

  生:我要回姥姥家。

  生:我要和老师、同学开联欢会

  师:可见同学们在迎新年的这个节日里想做的事情太多了,那么同学们想不想淘气、笑笑班节日里的活动呢?

  生齐:想

  师: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淘气、笑笑班迎新年的活动(板书课题:迎新年)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活动

  活动之一:迎新年

  师:请看淘气和笑笑班所有同学节日里的活动。

  (PPT出示教材第91页的表格)

  生:仔细观察PPT中的表格

  师:从表格中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生:

  师:根据大家获取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自由提问题.大家合作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把表格填完整.

  生:表格中应分别填3/101/53/201/41/10

  [根据表格,学生能够自主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因而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活动之二:长跑接力

  师:刚才对我们对淘气、笑笑班新年里的活动进行了统计、分析,可我们学校新年也有活动安排,那就是准备举办一次长跑接力活动。共有5个接力点,你想一想,5个接力点的位置应该在哪里?(生都陷入了沉思,稍候有一小男孩举起了手)

  生1:老师,这5个接力点包括起点和终点吗?

  生2:我认为包括,图中加上起点和终点共5个点,不正好吗?

  生3:我认为5个接力点不包括起点和终点。你看吧,如果包括,那中间一共才3个点。

  生4:就是,刚才题中说的是5个接力点,绝对不包含起点和终点。(迫不及待)

  (这时,下面很多同学发出了就是的声音,都同意生3与生4的看法)

  师:五个接力点都在长跑路线上,请根据下表确定位置

  (学生们有的拿铅笔先试着轻轻地分着,画着,像是在估计着调整着,有的是拿着尺子在量线路的长度,还有的标过又用橡皮擦擦重新又开始算)

  师:现在谁能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

  生1:我是根据分数进行估计的。

  生2:我是用眼睛大致估计的。

  师:课件上做的有可以拖动的点,点着它并拖动就可以放在线路的任意位置。

  师:大家觉得这五个接力点确定得公平吗?

  生:讨论一翻后认为不公平.

  师:怎样设计才公平呢?

  生讨论后汇报:如果线路的总长为整体1,那每个接力点的位置该是

  生1:1/6、2/6、3/6、4/6、5/6

  生2补充:1/6、1/3、1/2、2/3、5/6。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5个公平接力点的`位置.

  [充分发挥学生集中的智慧,利用多次讨论来解决接力点的设计位置,探讨接力点设计的是否合理等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推理能力]

  活动之三:有奖游戏。

  师:新年里的活动可真丰富,许多有奖游戏等着大家来选择呢?

  (媒体出示课本第92页活动(2)的内容)

  师:你觉得哪个游戏得奖的可能性大?你愿意参加哪个游戏?

  生1:我选第3个游戏,因为得奖的可能性大。

  师:那它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2/4。

  生2:也可以是1/2。

  师:其它2个游戏的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5:第一个红球的可能性是1/10,绿球的可能性是1/5。

  生6:我认为第二个游戏得奖的可能性较难得出。

  师:为什么?

  生6:因为每场电影的人数是不同的,所以难以确定得奖率。

  师:那你们最愿意参加哪个游戏?

  (很多同学都选择游戏3)

  (三)知识的运用

  师:昨天让大家调查生活中的有奖游戏,让我们把调查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哪一种游戏最有吸引力。

  生:汇报交流

  (四)总结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在迎新年的一个个游戏活动中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大家学以致用,真了不起!课下请你也来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游戏?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二、编排思想

  1.探索最优方案(每个人都不空闲)。

  2.发现规律(第n分钟接到电话的人数是前n-1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加1(老师),前n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是2的n次方减1)。

  3.应用规律。

  三、教学建议

  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全班汇报交流。

  2、提示学生利用画图表的直观形式解决问题。

  3、数学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要事先设计好具体通知方案(包括每人的'通知对象)和流程图。

  综合应用 粉刷墙壁

  一、教学目标

  巩固有关表面积等方面的知识,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收集 、整理 、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二、活动步骤

  1、明确设计方案需要做的工作。

  2、收集数据。

  3、整理数据、分析与比较信息。

  4、书面呈现粉刷围墙方案。

  三、教学建议

  1、因本实践活动会涉及实地的测量与调查,教学活动可以采取室内教学和室外教学相结合的形式。

  2、室内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应该如何整理分析收集到的相关数学信息。

  3、展示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一比,看看哪组的方案更合理、更有实际效益,激发学生之间的互评,使学生在交流中理解并接纳别人较好的方法。

  4、活动结束之后,也可鼓励学生将自已设计的方案投给学校相关部门,为学校的建设提出一定的建议,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自己劳动的价值。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回答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可以集中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并填完表格。

  学生做第3题,根据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和每组对面的形状,分辨出6个不同的面的编号。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本中6个面的长、宽来做成面积相等的纸片,然后组成一个长方体来进一步熟悉长方体的6个面的大小和相对的位置。

  教师根据课本第4题中的长方体插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制作一个这样的长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木条。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1

  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练习一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复习分数乘以整数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整数和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和分数乘以整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这些分数乘法运算有什么不同?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让学生用学过的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1000克牛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各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注意让学生用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出全年我市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气是多少天?培养学生从小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学生做第3题,让学生计算整数乘以分数和分数相乘的算式。

  学生做第4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比较整体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5题,教师注意让学生求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6题,让学生用整数乘以分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有关分数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一方有难,多方支援的人道主义思想。

  学生做第7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小块方砖铺满某个平面。

  教学难点:

  计算铺满某个平面需要多少块方砖,多少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小明家买了一套新房。近期,家里要装修了。妈妈让小明设计自己的卧室怎样铺地砖。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帮小明出出主意,和小明一起来研究一下铺地砖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算卧室面积

  1、买地砖之前要了解哪些相关知识?

  2、小明卧室地面的长和宽分别是4m和3m,你们能帮他算算他的卧室有多大吗?

  (二)分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

  所需地砖的数量,所需钱数

  40厘米×40厘米

  30厘米×30厘米

  (三)汇报交流方法

  1、学生汇报交流

  2、得出结论

  3、算一算

  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面积约为18平方米,用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你能帮小明算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三、巩固新知,练习反馈。

  四、全课总结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3

  教材分析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将综合应用图形、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与应用,是培养学生初步数学意识的好教材。能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爱数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3.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屏幕显示:小明家搬新家,妈妈让小明自己设计自己的卧室。星期天,小明要和妈妈去买地砖,去之前小明要做些什么准备呢?

  生:应该知道小明的房间有多大?

  生:从屏幕上看小明的房间是长方形的,那小明应该量一量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师屏幕显示:小明的新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4m和3m。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算算他的房间有多大吗?

  生:3×4=12(平方米)(师板书)

  师:买多少地砖?怎样铺呢?现在就让我们和小明一起来讨论“铺地砖”的问题。(板书课题)

  【利用课件显示小明卧室要铺地砖的情景,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由学生自己讨论买地砖前应做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提出问题

  师:小明一家来到装饰城,小明逛了一圈,看到了很多漂亮的地砖,小明经过认真的挑选,再三权衡,最后剩下两种地砖(课件出示两种地砖)

  师:现在小明无法取舍,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拿拿主意吗?

  生讨论后汇报出:先分别算算用两种地砖铺满整个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选择便宜的一种。

  (二)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明选便宜的地砖铺卧室

  生分组讨论:

  1.所需40厘米×40厘米地砖的.数量及所需钱数

  2.所需30厘米×30厘米地砖的数量及所需钱数

  3.比较选哪种便宜

  生汇报交流:

  问题一:用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地砖铺满整个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

  方法一

  4×3=12(平方米)=120000(平方厘米)

  40×40=1600(平方厘米)

  120000÷1600=75(块)

  8×75=600(元)

  方法二

  40×40=1600(平方厘米)=0.16(平方米)

  1÷0.16=6.25块

  4×3=12(平方米)

  6.25×12=75(块)

  8×75=600(元)

  方法三

  解:设至少需要边长为40厘米的地砖x块.

  40×40×X=4×3×10000

  X=75

  8×75=600(元)

  问题二:如果要用边长为30cm的正方形地砖,那么铺满整个房间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

  (用同样的方法求出至少需要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的数量以及钱数)

  问题三:用哪一种地砖铺地面便宜些?便宜多少元?

  生会很快答出用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便宜,便宜了70元.

  【创设出买地砖时出现的取舍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再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终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三、巩固新知,练习反馈

  1.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面积约为18平方米,用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你能帮小明算算吗?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有一块长方形田地,长100米,宽80米,在中间筑两条如图所示(图见课件)的路,路宽3米,那么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生汇报后,课件验证)

  3.李伯伯去年修建了一块1公顷的正方形花圃,今年要扩大规模,把花圃的边长再增加50米,每平方米需要栽花木幼苗5棵。今年比去年多栽花木多少棵?

  (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再汇报)

  【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进行交流,给所有学生都留有足够的思考的空间,能达到较好的练习效果。】

  四、总结与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节课上自己表现的怎么样?你认为谁表现的?

  师:孩子们,这节课,你们积极动脑,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老师还相信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一定会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总结全课时,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谈收获,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让学生评自己、评他人,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增强竞争意识。】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体积与重量的关系。

  2、知道单位体积的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3、会计算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的.重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这是两块同样的木料,你估计哪块更重一些呢?

  师:其实这里的大小也就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重量与体积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长方体木料。

  (1)问:如何能知道1立方厘米这样木块的重量吗?

  (2)交流。

  (3)出示测量数据。

  2、1立方分米、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多少克?是多少千克?

  生:独立解答,交流。

  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3、小结:

  ①同样的物体体积越大重量越大。

  ②1 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物体的重量统称为单位体积的重量。

  4、练习

  ①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700千克,仓库里堆放了39立方米这种木料,这些木料重多少千克?

  ②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700千克,一辆卡车一共装了3.5t这种木料,这些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这两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能够熟练解答关键要知道单位体积的重 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5、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只要比较两个木块的体积就能比较他们谁更重。给出数据:长方体长4分米、 宽3分米、高5分米,正方体棱长4分米。

  生独立解答。

  (三)巩固练习。

  1、一块钢板长3.2 米,宽1.4 米,厚0.02 米,每立方分米钢重7.8 千克,这块钢板的重量是多少千克?

  2、一块正方体花岗岩,棱长是2分米,如果这块花岗岩重20千克,那么每立方分米石料重多少千克?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吗?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继续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计算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2、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二、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四、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1、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每一道算式的意义。

  2、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对比好门和小明的高度,并注意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学生做第2题,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及时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并同桌之间相互说说每个算式的数学意义。

  学生做第3题,教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并及时对有困难得学生进行帮助。

  学生做第4题,教师注意让学生能够区分最少和最多这个数字范围,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480 180(千克) 180=150(千克)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练习十一第7--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使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更深入,能熟练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全班学生共做用手比划1cm3,1dm3,1m3的'大小,并举例说明。

  2.填空

  1dm3=()cm3 1m3=()dm3

  1L=()mL 46.5m3=()dm3

  1350dm3=()m3 2145cm3=()dm3

  750mL=()L 76dm3=()L4?

  2L=()cm3 1m3=()cm3

  学生齐练,集体订正,订正时抽生说一说做4.2L=()cm3和1m3=()cm3的思考过程。

  二、解决问题的练习

  1.练习十一第7题

  (1)题分析题意时,

  引导学生明确花盆的容积为512mL,就说明这个花盆里可装512mL的泥土,但问题中的单位却是dm3,即:512mL=()dm3

  (2)题方法同(1)题:816L=()mL

  2.练习十一第8题

  先让学生认真读题,抽生说一说读题后有什么收获(了解自己每天饮水量为1100mL),再把盛满1100mL水的瓶子拿给学生看一看(帮助学生产生感性上的认识),在读题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这个题有3个问题要解决),你准备怎么去做?(逐个解答)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

  3.思考题

  (1)引导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有多少个?

  (2)组内交流你的数法。

  (3)动手操作。同桌合作:用学具摆一摆书上的几何体,数一数小正方体的个数,验证自己刚才数得对不对。

  (4)说一说:这个几何体的体积是多少?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7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经历从时间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

  2、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体会百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客气课前收集百分数的资料。

  2、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教师结合自己学校的足球对的数据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让学生自己解决“比一比”中让学生罚点球问题,接着讨论“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的问题。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体会百分数的比要性,从而引入百分数,(教师板书)

  二、 教学百分数的读写

  写作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介绍百分数的意义

  1、教师通过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比如各种酒类的浓度表示,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相比关系,不表示一个数的值,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者百分率。

  2、练一练

  让学生结合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说明上面题目中百分数所代表的具体意义。“罚点球”其实就是求一个人的进球率,“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指的是发芽率。

  三、教“读一读说一说”

  1、让学生看课本插图,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每个情境百分数的意义。

  2、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在全班交流。

  四、练习

  让学生自己完成,全班讲评。

  五、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8

  教学内容: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复习分数乘以整数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整数和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和分数乘以整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这些分数乘法运算有什么不同?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8题,让学生明白商场打折的意思,分别求出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如: =?

  学生做第9题,注意让学生用分数乘以整数的知识求出梨、苹果、香蕉各占水果总数的多少?

  学生做第10题,让学生计算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注意提醒学生及时约分。

  学生做第11题,让学生先计算出分数乘法算式的得数再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学生做第12题,教师注意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表,求出20xx年比20xx年增加多少元?

  学生做第13题,让学生用整数乘以分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有关分数的生活问题,注意提醒学生认清长度单位。

  学生做第14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练习二

  15 10(米) 15-10=5(米)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9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1)3/4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个1/8是5/8,7/12里有( )个1/12。

  (3)3个1/5是( ),4/7是4个( )。

  2.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89页例1。

  (1)提问:观察图,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8张饼,妈妈吃了1/8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1/8+3/8,表示把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这样思考:1/8是1个1/8,3/8是3个1/8,合起来也就是4/8,提问:1/8+3/8的和是4/8,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因为1/8和3/8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板书:1/8+3/8=1+3/8=4/8=1/2

  说明: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提问: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即时练习

  1/5+1/5

  2/7+3/7

  7/10+1/10

  2.同分母分数减法。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人体奥秘的知识,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人体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交流回答)

  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那请你们仔细观察情境图。

  2、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观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明明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爸爸的体重7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7:3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你想解决那个问题?可以根据那些信息解决?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2)体重30千克与4:1有什么联系?

  (3)线段图或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同位合作完成,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

  2、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线段图,结合信息说明图意。

  (2)教师引导口述信息并画出线段图

  如果用一条线段表示30千克体重,水和其他物质应该怎样表示?为什么?

  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表示?

  (3)要求体内的水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会计算了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独立完成。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爸爸体内的水分及其它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3、探究算理

  (1)教师巡视的过程中指明不同解答方法的同学到前面板书

  解法一:4+1=5

  解法二:3054=24(千克) 30 4/4+1 =24(千克)

  3051=6(千克) 30 1/4+1=6(千克)

  (2)让两种不同解法的学生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每一步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

  相同点:体重是有水份和其他物质组成的,求水和其他物质的重量也就是把30按照4:1的比例分配。

  不同点:一是把比看作平均分得的份数,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作分数,转化成分数乘法问题来解答。

  (4)优化算法: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

  (5)小结:像第二种方法,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4、解决第二个问题:爸爸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师:你能用这种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吗?

  (2)学生独立完成,同位交流自己的想法。

  (3)指名一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怎样知道我们解答的是否正确呢?谁能口头检验一下?

  5、同学们都很棒,都能灵活的运用刚刚学过的分数乘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题目,谁能说说在计算按比例分配的题目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走进生活(看谁能又对又快的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练习1、2、3 第2、3题要求画出线段图分析解答。

  2、课后延伸

  判断: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7/10=14(厘米) 203/10=6(厘米)

  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四、布置作业

  自主练习3、4、5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3.5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3 5角

  × 3 × 3

  1 0. 5元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 7 2扩大100倍7 2

  × 5 × 5

  3.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

  【教材分析】

  梯形而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的编排不同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它的编排特点是引导学生把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

  再求面积。因此教材的编写跨越了数方格的感性认识阶段。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用转化的思想。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内容时学生己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而且在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时。对转化、平移等数学思想的方法己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基础。因此。梯形面积的学习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迁移类推和新旧转化。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自行尝试学习,通过不同途径探究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应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

  2.进一步发展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讨论、争辩、操作和推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3.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同样大小的梯形纸片(至少四弓长)。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探究情境

  1.教师谈话:请说出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教师出示一个梯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看到这个图形大家想提出关于这个图形的什么问题?

  3.猜测:梯形面积计算能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面积来进行计算吗?

  4.下面就请同学利用手中的材料动手实践。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

  通过义习。梳理学过的直线型图形的而积计算公式。并通过质疑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

  二、自主探究,寻求规律

  (一)推导面积计算公式

  1.谈话指导:请同学们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知识和方法。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

  2.学生尝试探究验证。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小组。

  【设计意图】

  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动脑的机会,给学生利用旧知探求新知的时间。把知识产生的过程创造出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学会探究的方法。

  3.展示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1)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出自己转化推导的方法。

  (2)教师配合学生的叙述。用课件演示梯形是如何转化成己学过的平而图形的,并让其他同学质疑、评价(这里可能会出现拼一拼、割补、分一分等多种方案)。

  4.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公式。

  (”教师提问:“谁能总结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说明你的根据。”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并板书: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X高=25.根据推导过程和公式。让学生提出问题:

  (1)二上底加下底”指的是什么?

  (2)为什么要“除以2"?

  (3)通过对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发现和收获(让学生谈想法)?

  6.教师小结:(略)7.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仅知道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更明确如此计算的原因。达到“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习惯和创新能力。通过教师的课件演示,使学生形象地感知转化思想的内涵。

  (二)运用公式。进行计算1.出示例题: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个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学生自己尝试独立计算。

  3.学生互相出题进行公式应用练习。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互相出题训练。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实现学生真正的自主参与。同时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使训练多样而有趣。变苦学为乐学。

  三、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1-4题。

  3.灵活变换条件。联系实际进行练习。

  4.拓展尝试:下图是两个相同的汽角三角形补在一起。求涂色部分的面积。(单位:分米)

  【设计意图】

  灵活的练习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联系实际能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该服务于生活,因此。联系实际的练习才是更为科学的训练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是由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归纳、概括解决的。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但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个体间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去积极地思考、讨论。另外。还应多提一些开放性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3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专用,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出示例3的主题图

  谈话:四年级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你想了解他们的比赛情况吗?

  第一轮:

  课件出示空白的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谈话:我们来看这两个小组同学的套圈情况,第一个出场的男生是小刚,女生是小燕(分别出示表示两位同学套中个数的直条),他们各套中多少个?(6、4)谁套的准些?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谈话:这数字6可以代表男生组的水平,那么女生组的水平可以用?来代替。

  第二轮:

  谈话:第二个出场的男生分别是小明(课件出示直条6),女生是小娟课件出示直条4),(结合手势,表示整体)比较每组中同学的比赛成绩,你认为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些?你是怎样比较出来的?(预设:生1,比总数,生2,比每个人套中的个数)

  提问:这时,你能用哪个数来表示男女生的水平吗?(预设:生1,6、4,生2,12、8)让学生说说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第三轮:

  谈话:第三、四个出场的男生是小宇和小杰(7、9),第三、四、五个出场的女生分别是小敏、小芸和小芳(7、5、10)(完整出示条形图),现在,你能比较是男生套的准些还是女生啊?你想怎样来比较呢?学生讨论

  提问:我们先来想想,你能用哪个数来表示男女生的一般水平?

  生交流,总结出(28、30)来表示不合适,也就是比较总数不合适。

  那你认为要找哪个数,才能代表男生组的一般水平呢?(这个数要基本反映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1、探究男生求平均数的方法

  谈话:我们先来仔细找一找男生组的这个数,男生的得分各不相同。我们怎么来找这个数呢?套的最多的和最少的能代表整体水平吗?那你觉得这个数应该在什么范围呢?

  给大家3分钟,在练习纸上想办法找到男生组的那个数。(练习纸)

  交流:

  方法一:移多补少(课件演示)

  方法二:先合后分(说说各数表示的意思)

  预设:

  如果只答出方法一:除了像这样局部调整,得出平均数,还有其它调整方法了吗?给大家一个小提示:可以把所有男生的个数先看成一个整体,然后再把这些个数平均分配给他们。

  如果只答出方法二:除了像这样,把他们的得分先加起来,再重新平均分配给他们。还有其它调整方法了吗?给大家一个小提示:能否只移动其中一小部分个数,使得男生的个数一样多。

  交流。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找到了能表示男生组的这个数7,我们来回顾一下。

  一种方法,通过移动来局部调整,把多的一部分,移给少的,从而得到男生的平均个数,你想帮它取个名字吗?(板书“移多补少”);

  另一种方法,通过整体重新分配,先把所有的个数先加起来,再平均分给他们,也得到了男生的平均个数,你也能取个名字吗?(板书“求和平分”)。

  2、揭示课题

  谈话:两种方法都得到了一个新的、能够反映男生组整体情况的数据,就是7个。没错,这个数就是男生组(6、6、7、9)的平均数。

  用课件显示图中平均数画线,直观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让学生也在练习纸上画线。请你用一条线把这个数7表示到图上来

  提问:得到的这个数7表示什么含义?你觉得这个数是一个怎样的数?能不能说男生组中每人都套中了7个?这个数7与小宇套中的7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平均数比最厉害的个数?比最差的呢?

  3、迁移类推,感悟意义

  谈话:现在,请你们也来找一找女生组的平均数吧。(学生在练习纸上操作并交流)

  说说“6”的意义

  交流,提问:现在可以比较出哪组套的准了吗?(完整板书)

  提问:仔细观察这两组的平均数,你想说些什么?原来的数据和平均数的大小,有什么发现?高于、低于平均数的有几个?(其中的个数有的比平均数高,有的比平均数低,初步感受平均数的范围)

  感受平均数的`优势:老师啊觉得平均数真厉害,因为它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也能公平的比较出男生和女生哪组的水平高,老师说的对吗?

  三、巩固练习,应用平均数

  1、书本练一练。(课件逐个出示笔筒)

  第1个笔筒有( )枝,第2个有( )枝,第3个笔筒有( )枝。

  怎样移动笔筒中的铅笔,找到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铅笔。(课件动态显示移多补少的过程,然后逐步变化为条形图)我们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这样更直观。(显示移的过程)

  交流:当然,你还可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求和平分)

  如果用求和平分,怎么计算?综合算式?

  2、第一题

  出示丝带图,提问:这时你能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一下子找出它们的平均数吗?

  估一估,平均长度到哪儿?

  想一想,应该在多少厘米到多少厘米之间?(平均数在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

  算一算,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再交流

  提问:如果每条丝带都增加1厘米,平均长度会有什么变化?(相当于每条丝带的长度增加了1厘米,也就是平均长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1厘米)

  如果把其中一条丝带的长增加3厘米,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厘米?如果减少3厘米呢?(刚刚每条丝带增加1厘米,总体增加了3厘米,那么现在呢?)

  指出:一组数中有一个数据变化了,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也会发生变化,平均数很敏感。

  3、第4题(假如我当经理)

  先估计一下苹果和橘子平均每天卖出的箱数,再同桌分工计算,然后画出表示平均数的那条线。

  提问:如果你是水果店的经理,看到这样的数据和平均数的情况,你会有什么想法?

  4、第3题(篮球队员的身高)

  提问:李强是学习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吗?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出示篮球队5名队员的身高统计表)

  小结:同学们,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整体情况的数,如果只知道平均数,要去推测其中一个数据是多少,这个数据会有很多种可能性,这就体现了依据平均去推测其中一个数据的(不确定性)。

  但是,知道了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可以用“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后分”明确地得到平均数是多少,体现了求平均数的(确定性)

  思考:如果姚明加入学校篮球队,平均身高会如何变化呢?(图片显示)

  出示现在的平均身高,提问:这时得到的平均身高,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增加了姚明,小队员的身高都在平均数一下了?(太高的人,对平均数的影响很大,所以姚明的身高在这组数据中属于极端数据,具有极端数据的话,平均数就变得不一样了)

  介绍: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像这种不一样的平均数,你想知道吗?课件出示“你知道吗?”(生读)

  谈话:通过xx的介绍,我们对平均数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那么我们就带这这个新认识去看看吴萌的诗朗诵比赛吧。

  完成练习八第9题。(口答综合算式)

  四、总结经验,感悟平均数。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平均数有那些认识?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愿大家能带上今天的学习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4

  教学目的:

  1、整理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2、理解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结果与第二个因数和除数的关系。

  3、能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简便运算。

  4、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5、能用进一法和收尾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概念回顾。

  1、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计算小数乘法和除法要注意什么?

  3、计算结果有几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4、什么叫循环小数?

  二、在判断中辨析概念。

  1、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它的积是两位小数。

  2、m×0.98的积一定小于m.

  3、3.636363是循环小数。

  4、2.5×17+2.5×13=2.5×(17+13)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5、小毛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每天看35页,要看4天。

  三、在计算中理解法则。

  3.25×4.83.6÷0.25

  四、简便计算。

  0.25×32×1.252.85×5.2+2.85×5.8-2.85

  3.6÷0.25÷0.43.69-(1.69-5.8)

  五、在运用中掌握方法。

  1、李老师用200元买字典,每本48.5元,可以买几本?

  2、工地上有160吨货物,用载重8.5吨的汽车要运多少次?

  六、作业。

  1、总复习第1、2题。

  2、练习二十五第1---5题。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第二课时

  课题: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

  复习目标:

  1、能从观察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画出平面图。

  2、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3、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复习过程:

  一、基础再现:

  s=abs=ahs=ah÷2

  s=(a+b)h÷2

  二、基本练习

  1.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不变,()变小。

  2.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它的底边等于梯形的()。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0米,底边是12米,高(),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4.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底边都相等,三角形的高是12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5.想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6.一块梯形的果园,上底是250米,下底是350米,高100米,平均每公顷收苹果2.5吨,这个果园可以收多少苹果?

  三、作业

  1.总复习第6、7、8题。

  2.p 124第7、8、9、10、11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简易方程

  复习目标:

  1.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方程。能解方程并验算。

  3.能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概念回顾。

  1.什么叫做方程?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叫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2.用字母表示数应该注意什么?

  3.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二、基本练习:

  1.方程0.6x=3的解是()

  2.a与b的和的一半是()。

  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是(),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

  4.判断。

  (1)a×b×8可以简写成ab8。

  (2)x+5=4×5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

  (4)a的立方等于3个a相加。

  (5)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5.解方程。

  10.2-5x=2.23×1.5+6x =335.6x-3.8=1.8

  3(x+5)=24600÷(15-x)=200x÷6-2.5=1.1

  6.解决问题。

  (1)一个三角形的高是6米,底是20米,求面积。(用公式计算。)

  (2)妈妈有200元钱,是小红的4倍多20元,小红有多少元?

  (3)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大32岁,是儿子年龄的9倍,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4)学校买10套课桌用500元,已知桌子的单价是凳子的.4倍,每张桌子多少元?

  三、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可能性和编码

  复习目标:

  1、认识简单的可能性事件。

  2、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用分数表示。

  3、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一、基本练习。

  1、盒子中有红、白、黄、绿四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

  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10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一位顾客猜中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8个,蓝色球10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色球?

  4、说出下面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1)35896

  (2)25141318201

  (3)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明张炎赵丽

  成绩/米6.84.75.84.74.64.13.2

  5、介绍你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并说出各数字代表什么意义?

  6、游戏:妈妈的卡片写有2、3、4、5、6,妹妹的卡片写有1、8、9、10、7

  (1)每人任意出一张,有多少种可能?

  (2)每人出一张,和为单数妈妈胜,和为双数妹妹胜,这公平吗?为什么?

  (3)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吗?

  二、作业

  1.p122

  2.p125第12——17题。

  板书设计:

  略。

  课后反思:

  略。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大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约分做准备。按照《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现求两个数的-大公因数。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大公因数。

  能力目标:能根据两个数的不同关系灵活地求两个数的-大公因数。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目标:让孩子在生活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大公因数。

  二、设计理念

  在概念教学中,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地发挥情境的作用。由“求”转变为“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体现方法多样化。

  三、说教学流程

  结合教材、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下面五环节:

  1、复习导入: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掌握了因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出示两个数让学生说出它的所有因数。(16、12)

  2、交代目标: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去自主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学习新课之前我首先把学习目标出示给学生,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出示自学提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自学,在给出目标后,我又帮助学生拟定了两个学习的提示,让学生学有所依,学而得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在学习“公因数,-大公因数”的概念,探究求两个数的-大公因数的方法时,让学生自己学,并在遇到困难时在小组群体中自由自在地交流,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在汇报交流中强化对比,选出合适方法,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5、教师的教:教师在引导学生汇报时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进行相机教学。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北师版数学书五年级上册教案02-17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03

北师版数学书五年级上册教案5篇02-28

北师版数学书五年级上册教案(5篇)02-28

北师版数学书五年级上册教案4篇02-17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2-31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3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模板10-17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01-03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