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的教案

时间:2022-12-30 13:47:4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数学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1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过程

  阅读教材

  独立完成下列预习作业:

  1、填空:

  ①与的相同,称为分数,+ =,法则是;

  ②与的不同,称为分数,+ =,运算方法为;

  2、与的相同,称为分式;与的不同,称为分式.

  3、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同分数的加减法法则类似

  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把分子;

  ②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

  4.,的最简公分母是.

  5、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代数式: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计算:⑴ + ⑵ - ⑶ +

  2、计算:⑴ ⑵ +

  ⑶ ⑷ + +

  3、计算:

  四、课堂测控:

  3、计算:⑴ ⑵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2

  一、学习目标:

  1、会推导两数差的平方公式,会用式子表示及用文字语言叙述;

  2、会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二、学习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27—28页的内容,并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一)探索

  1、计算: (a - b) =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两数差的平方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字语言叙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两数差的平方公式结构特征是什么?

  (二)现学现用

  利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计算:

  1、(3 - a) 2、 (2a -1) 3、(3y-x)

  4、(2x – 4y) 5、( 3a - )

  (三)合作攻关

  灵活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计算:

  1、(999) 2、( a – b – c )

  3、(a + 1) -(a-1)

  (四)达标训练

  1、、选择:下列各式中,与(a - 2b) 一定相等的.是( )

  A、a -2ab + 4b B、a -4b

  C、a +4b D、 a - 4ab +4b

  2、填空:

  (1)9x + + 16y = (4y - 3x )

  (2) ( ) = m - 8m + 16

  2、计算:

  ( a - b) ( x -2y )

  3、有一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空地,现准备将这块空地四周均留出b米宽修筑围坝,中间修建喷泉水池,你能计算出喷泉水池的面积吗?

  (四)提升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已知a – b = 1,a + b = 25,求ab 的值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3

  教学目标: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解释;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条理性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结构特点、几何解释,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学生自学

  问题:根据乘方的定义,我们知道:a2=aa,那么(a+b)2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形式呢?(a+b)2的运算结果有什么规律?计算下列各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p+1)2=(p+1)(p+1)=_______;(m+2)2=_______;

  (2)(p1)2=(p1)(p1)=_______;(m2)2=_______;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得出结果:

  (1)(p+1)2=(p+1)(p+1)=p2+2p+1

  (m+2)2=(m+2)(m+2)=m2+4m+4

  (2)(p1)2=(p1)(p1)=p22p+1

  (m2)2=(m2)(m2)=m24m+4

  分析推广:结果中有两个数的平方和,而2p=2p1,4m=2m2,恰好是两个数乘积的二倍(1)(2)之间只差一个符号.

  推广:计算(a+b)2=__________;(ab)2=__________.

  得到公式,分析公式

  结论:(a+b)2=a2+2ab+b2(ab)2=a22ab+b2

  即: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它们的`积的2倍.

  二、几何分析

  你能根据图(1)和图(2)的面积说明完全平方公式吗?

  图(1)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b),面积就是(a+b)2,同时,大正方形可以分成图中①②③④四个部分,它们分别的面积为a2、ab、ab、b2,因此,整个面积为a2+ab+ab+b2=a2+2ab+b2,即说明(a+b)2=a2+2ab+b2. 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完全平方公式》教案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完全平方公式》教案》,来自网!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4

  教学目标

  ①经历探索整式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整式除法运算(只要求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并且结果都是整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集体协作的能力。

  ②理解整式除法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整式除法的运算法则及其运用。

  难点:整式除法的运算法则的推导和理解,尤其是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教学准备

  卡片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情境引入

  教科书第161页问题:木星的质量约为1。90×1024吨,地球的质量约为5。98×1021吨,你知道木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多少倍吗?

  重点研究算式(1。90×1024)÷(5。98×1021)怎样进行计算,目的是给出下面两个单项式相除的模型。

  注:教科书从实际问题引入单项式的除法运算,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自然地体会到学习单项式的除法运算的必要性,了解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同时再次经历感受较大数据的过程。

  探究新知

  (1)计算(1。90×1024)÷(5。98×1021),说说你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2)你能利用(1)中的方法计算下列各式吗?

  8a3÷2a;6x3y÷3xy;12a3b2x3÷3ab2。

  (3)你能根据(2)说说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吗?

  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系数、同底数幂的底数和指数发生的变化,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单项式的除法法则的推导,应按从具体到一般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的安排,是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特例的计算,归纳出单项式的除法运算性质,并能运用乘除互逆的关系加以说明,也可类比分数的约分进行。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化归、符号演算等代数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重视算理算法的渗透是新课标所强调的。

  归纳法则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注:通过总结法则,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数学学习习惯。

  应用新知

  例2计算:

  (1)28x4y2÷7x3y;

  (2)—5a5b3c÷15a4b。

  首先指明28x4y2与7x3y分别是被除式与除式,在这儿省去了括号。对本例可以采用学生口述,教师板书的形式完成。口述和板书都应注意展示法则的应用,计算过程要详尽,使学生尽快熟悉法则。

  注: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既要对系数进行运算,又要对相同字母进行指数运算,同时对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幂要加以注意,这些对刚刚接触整式除法的学生来讲,难免会出现照看不全的情况,所以更应督促学生细心解答问题。

  巩固新知教科书第162页练习1及练习2。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计算题,同桌交流。

  注:在独立解题和同伴的相互交流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法则、掌握法则,印象更为深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

  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64页习题15。3第1题;第2题。

  2、选做题:教科书第164页习题15。3第8题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分数的通分法则及分式的基本性质,分析、归纳出分式的通分法则,并能熟练掌握通分运算。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和减法法则,并会应用法则进行分式加减的运算。

  3.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式的有关法则进行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

  4.引导学生不断小结运算方法和技巧,提高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分式的加减运算。

  2.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分组讨论。

  四、教学手段

  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何计算:2.如何计算:3.若分母不同如何计算?如:

  (二)新课

  1.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2.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3.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例1通分:

  (1)解:∵最简公分母是,

  小结: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常取它们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2)解:

  例2通分:

  (1)解:∵最简公分母的是2x(x+1)(x—1),

  小结:当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分解因式。

  (2)解:将分母分解因式:∴最简公分母为2(x+2)(x—2),

  练习:教材P,79中1、2、3。

  (三)课堂小结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6

  第三十四学时:14.2.1平方差公式

  一、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学习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xx×1999(2)998×1002

  导入新课: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

  (2)(m+2)(m—2)

  (3)(2x+1)(2x—1);

  (4)(x+5y)(x—5y)。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即:(a+b)(a—b)=a2—b2

  四、精讲精练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例2:计算:

  (1)102×98;

  (2)(y+2)(y—2)—(y—1)(y+5)。

  随堂练习

  计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五、小结

  (a+b)(a—b)=a2—b2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7

  一、创设情境

  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要研究一些数量关系,先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1如图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

  看图回答:

  (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多少?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

  (3)这一天中,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升高?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解(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1℃、2℃、5℃;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5℃.最低气温是-4℃;

  (3)这一天中,3时~14时的气温在逐渐升高.0时~3时和14时~24时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那么在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类似的数量关系呢?

  二、探究归纳

  问题2银行对各种不同的存款方式都规定了相应的利率,下表是20xx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为“整存整取”的存款方式规定的年利率:

  观察上表,说说随着存期x的增长,相应的年利率y是如何变化的.

  解随着存期x的增长,相应的年利率y也随着增长.

  问题3收音机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千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应的'数值:

  观察上表回答:

  (1)波长l和频率f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

  (2)波长l越大,频率f就________.

  解(1)l与f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

  lf=300000,

  或者说.

  (2)波长l越大,频率f就 越小 .

  问题4圆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如果用r表示圆的半径,S表示圆的面积则S与r之间满足下列关系:S=_________.

  利用这个关系式,试求出半径为1cm、1.5cm、2cm、2.6cm、3.2cm时圆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由此可以看出,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_________.

  解S=πr2.

  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越大.

  在上面的问题中,我们研究了一些数量关系,它们都刻画了某些变化规律.这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一些数值会发生变化的量.例如问题1中,刻画气温变化规律的量是时间t和气温T,气温T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它们都会取不同的数值.像这样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variable).

  上面各个问题中,都出现了两个变量,它们互相依赖,密切相关.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例如x和y,对于x的每一个值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8

  活动1、提出问题

  一个运动场要修两块长方形草坪,第一块草坪的长是10米,宽是米,第二块草坪的长是20米,宽也是米。你能告诉运动场的负责人要准备多少面积的草皮吗?

  问题:10+20是什么运算?

  活动2、探究活动

  下列3个小题怎样计算?

  问题:1)-还能继续往下合并吗?

  2)看来二次根式有的能合并,有的不能合并,通过对以上几个题的观察,你能说说什么样的二次根式能合并,什么样的不能合并吗?

  二次根式加减时,先将二次根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进行合并。

  活动3

  练习1指出下列每组的二次根式中,哪些是可以合并的二次根式?(字母均为正数)

  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这个运动场要准备(10+20)平方米的草皮。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出示课题并说明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该如何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

  我们可以利用已学知识或已有经验来分组讨论、交流,看看+到底等于什么?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验证:

  ①设=,类比合并同类项或面积法;

  ②学生思考,得出先化简,再合并的解题思路

  ③先化简,再合并

  学生观察并归纳: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能合并。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交流,师生评价。

  提醒学生注意先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再判断。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理解通分的意义,理解最简公分母的意义;

  (2)掌握分式的通分法则,能熟练掌握通分运算。

  教学重点:分式通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分式通分中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教学工具:投影仪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何计算:

  由此让学生复习分数通分的意义、通分的根据、通分的法则以及最简公分母的概念。

  (2)如何计算:

  (3)何计算:

  引导学生思考,猜想如何求解?

  (二)新课

  1、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注意:通分保证

  (1)各分式与原分式相等;

  (2)各分式分母相等。

  2、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3、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最简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根据分式通分和最简公分母的定义,将分式通分:

  最简公分母为:

  然后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别对原来的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乘一个适当的整式,使各分式的分母都化为通分如下:xxx

  通过本例使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大致过程和思路有所了解。让学生归纳通分的思路过程。

  例1通分:xxx

  分析:让学生找分式的公分母,可设问“分母的系数各不相同如何解决?”,依据分数的通分找最小公倍数。

  解:∵最简公分母是12xy2,

  小结: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常取它们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解:∵最简公分母是10a2b2c2,

  由学生归纳最简公分母的思路。

  分式通分中求最简公分母概括为:(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凡出现的字母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取这些因式的积就是最简公分母。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10

  一、知识点:

  1.坐标(x,y)与点的对应关系

  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x与y组成的数对,记作(x,y);

  注意:x、y的先后顺序对位置的影响。

  2.平面直角坐标系:

  (1)、构成坐标系的各种名称:四个象限和两条坐标轴

  (2)、各种特殊点的坐标特点:坐标轴上的点至少有一个坐标

  为0;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y轴上点的横坐标为0,原点

  的坐标为(0,0)。

  3.坐标(x,y)的几何意义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代数与几何联系的纽带,坐标(x,y)有某

  几何意义,如点A(-3,2)它到x轴、y轴、原点的距离分别是︱x︱

  =︱2︱=2,︱y︱=︱-3︱=3,OA = 。

  4.注意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

  点P(x,y)在第一象限内,则x0,y0,反之亦然.

  点P(x,y)在第二象限内,则x0,y0,反之亦然.

  点P(x,y)在第三象限内,则x0,y0,反之亦然.

  点P(x,y)在第四象限内,则x0,y0,反之亦然.

  5.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的点的坐标特点:

  平行于x轴(或横轴)的直线上的点的这 纵 坐标相同;

  平行于y轴(或纵轴)的直线上的点的 横 坐标相同。

  6.各象限的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特点:

  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纵坐标 相同 ;

  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纵坐标 互为相反数 。

  7.与坐标轴、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

  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横坐标 相同 ,纵坐标 互为相反数

  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纵坐标 相同 ,横坐标 互为相反数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横坐标、纵坐标都 互为相反数

  8.特殊位置点的特殊坐标:

  坐标轴上点P(x,y) 连线平行于坐标轴的点 点P(x,y)在各象限的坐标特点

  X轴 Y轴 原点 平行X轴 平行Y轴 第一象限 第二象限 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

  (x,0) (0,y) (0,0) 纵坐标 相同

  横坐标 不同 横坐标 相同

  纵坐标 不同

  9.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点分布情况平面图过程如下: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10.用坐标表示平移:见下图

  二、典型训练:

  1.位置的确定

  1、如图,围棋盘的左下角呈现的是一局围棋比赛中的几手棋.为记录棋谱方便,横线用数字表示.纵线用英文字母表示,这样,黑棋①的位置可记为(C,4),白棋②的位置可记为(E,3),则白棋⑨的位置应记为 _____.

  2、如图所示的象棋盘上,若帅位于点(1,﹣3)上,相位于点(3,﹣3)上,则炮位于点( )

  A、(﹣1,1) B、(﹣l,2) C、(﹣2,0) D、(﹣2,2)

  2.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点的特点: 一)确定字母取值范围:

  1、点A(m+3,m+1)在x轴上,则A点的坐标为( )

  A (0,-2) B、(2,0) C、(4,0) D、(0,-4)

  2、若点M(1, )在第四象限内,则 的取值范围是 .

  3、已知点P(x,y+1)在第二象限,则点Q(﹣x+2,2y+3)在第 象限.

  二)确定点的坐标:

  1、点 在第二象限内, 到 轴的距离是4,到 轴的距离是3,那么点 的坐标为( )

  A.(-4,3) B.(-3, -4) C.(-3, 4) D.(3, -4)

  2、若点P在x轴的下方,y轴的左方,到每条坐标轴的距离都是3,则点P的坐标为( )

  A、(3,3) B、(﹣3,3) C、(﹣3,﹣3) D、(3,﹣3)

  3、在x轴上与点(0,﹣2)距离是4个单位长度的点有 .

  4、若点(5﹣a,a﹣3)在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则a= .

  三)确定对称点的坐标:

  1、P(﹣1,2)关于x轴对称的点是 ,关于y轴对称的点是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是 .

  2、已知点 关于 轴的对称点为 ,则 的值是( )

  A. B. C. D.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A(1,2)的横坐标乘以﹣1,纵坐标不变,

  得到点A,则点A和点A的关系是( )

  A、关于x轴对称 B、将点A向x轴负方向平移一个单位得点A

  C、关于原点对称 D、关于y轴对称

  3.与平移有关的问题

  1、通过平移把点A(2,﹣3)移到点A(4,﹣2),按同样的平移方式,点B(3,1)移到点B,则点B的坐标是 .

  2、如图,点A坐标为(-1,1),将此小船ABCD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ABCD.

  (1)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2)画出平移后的小船ABCD,

  写出A,B,C,D各点的坐标.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D的顶点A、B、D的坐标分别是(0,0),(5,0),(2,3),则顶点C的坐标是( )

  A.(3,7) B.(5,3) C.(7,3) D.(8,2)

  4.建立直角坐标系

  1、如图1是某市市区四个旅游景点示意图(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请以某景点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下列景点的位置.①动物园 ,②烈士陵园 .

  2、如图,机器人从A点,沿着西南方向,行了4 个单位到达B点后,观察到原点O在它的南偏东60的方向上,则原来A的坐标为 (结果保留根号).

  3、如图,△AOB是边长为5的等边三角形,则A,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A ,B .

  5.创新题: 一)规律探索型:

  1、如图2,已知Al(1,0)、A2(1,1)、A3(-1,1)、A4(-1,-1)、A5(2,-1)、.则点A2015的坐标为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型:

  1、在直角坐标系中,我们把横、纵坐标都为整数的点叫做整点,设坐标轴的单位长度为1cm,整点P从原点O出发,速度为1cm/s,且整点P作向上或向右运动(如图1所示.运动时间(s)与整点(个)的关系如下表:

  整点P从原点出发的.时间(s) 可以得到整点P的坐标 可以得到整点P的个数

  1 (0,1)(1,0) 2

  2 (0,2)(1,1),(2,0) 3

  3 (0,3)(1,2)(2,1)(3,0) 4

  根据上表中的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当整点P从点O出发4s时,可以得到的整点的个数为________个.

  (2)当整点P从点O出发8s时,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可以得到的所有整点,并顺次连结这些整点.

  (3)当整点P从点O出发____s时,可以得到整点(16,4)的位置.

  三、易错题:

  1、 已知点P(4,a)到横轴的距离是3,则点P的坐标是_____.

  2、 已知点P(m,n)到x轴的距离为3,到y轴的距离等于5,则点P的坐标是_____.

  3、 已知点P(m,2m-1)在x轴上,则P点的坐标是_______.

  4、如图,四边形ABCD各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2,8),(11,6),(14,0),(0,0)。

  (1)确定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2)如果把原来ABCD各个顶点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增加2,所得的四边形面积又是多少?

  四、提高题: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2,4)所在的象限是(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若a0,则点P(-a,2)应在 ( )

  A.第象限内 B.第二象限内 C.第三象限内 D.第四象限内

  3、已知 ,则点 在第______象限.

  4、若 +(b+2)2=0,则点M(a,b)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______.

  5、点P(1,2)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是 . 已知点A和点B(a,-b)关于y轴对称,求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C的坐标___________.

  6、已知点 A(3a-1,2-b),B(2a-4,2b+5).

  若A与B关于x轴对称,则a=________,b=_______;若A与B关于y轴对称,则a=________,b=_______;

  若A与B关于原点对称,则a=________,b=_______.

  7、学生甲错将P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的次序颠倒,写成(m,n),学生乙错将Q点的坐标写成它关于x轴对称点的坐标,写成(-n,-m),则P点和Q点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8、点P(x,y)在第四象限内,且|x|=2,|y| =5,P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是_______.

  9、以点(4,0)为圆心,以5为半径的圆与y轴交点的坐标为______.

  10、点P( , )到x轴的距离为________,到y轴的距离为_________。

  11、点P(m,-n)与两坐标轴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已知点P到x轴和y轴的距离分别为3和4,则P点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点P在第二象限,若该点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1,则点P的坐标是( )

  A.( 1, ) B.( ,1) C.( , ) D.(1, )

  14、点A(4,y)和点B(x, ),过A,B两点的直线平行x轴,且 ,则 ______, ______.

  15、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是4,以AB边所在的直线为x轴,AB边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则顶点C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

  16、通过平移把点A(2,-3)移到点A(4,-2),按同样的平移方式,点B(3,1)移到点B,则点B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

  17、如图11,若将△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ABC,则A点的对应点A的坐标是( )

  A.(-3,-2) B.(2,2) C.(3,0) D.(2,1)

  18、平面直角坐标系 内有一点A(a,b),若ab=0,则点A的位置在( ).

  A.原点 B. x轴上 C.y 轴上 D.坐标轴上

  19、已知等边△ABC的两个顶点坐标为A(-4,0)、B(2,0),则点C的坐标为______,△ABC的面积为______.

  20、(1)将下图中的各个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都乘以-1,与原图案相比,所得图案有什么变化?

  (2)将下图中的各个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都乘以-1,与原图案相比,所得图案有什么变化?

  (3)将下图中的各个点的横坐标都乘以-2,纵坐标都乘以-2,与原图案相比,所得图案有什么变化?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章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是基本而重要的代数初步知识,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章内容建立在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列简单的代数式、一次方程及不等式、整式的加减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而本节课的知识是学习本章的基础,为后续章节的学习作铺垫,因此,学得好坏直接关乎到后续章节的学习效果。

  学情分析

  本节课知识是学习整章的基础,因此,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后续章节的学习。学生在学习本章前,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列简单的代数式,掌握了乘方的意义及相关概念,并且本节课的知识相对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导出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的过程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并且注意导出这一性质的每一步的根据。

  从学生做练习和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并且掌握的很好,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符号问题,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能熟练运用性质进行同底数幂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同底数幂乘法性质的推导过程,体会不完全归纳法的运用,进一步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2)通过性质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字母表达式所代表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积累选择适当的程序和算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问题的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例问题情境的创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性质的推导体会“特殊。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命题的组成。

  2.命题真假的判断。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使学生能够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2.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反例说明假命题,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是正反两方面对立统一

  2.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史,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3.通过对《原本》介绍,使学生感受数学发展史和人类文明价值

  【教学重点】准确的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教学难点】理解判断一个真命题需要证明

  【教学方】探讨、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师:如果这个星期不下雨,我们就去郊游,这是命题吗?分析这句话,这个周日,我们郊游一定能成行吗?为什么?

  新课:

  (1)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结构特征?与同伴交流。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互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师:由此可见,每个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部分是结论。

  二、例题讲解:

  例1:师:下列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他们是对顶角;

  2.如果a>b,b>c,那么a=c;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例题教学建议:1:其中(1)、(2)请学生直接回答,(3)、(4)、(5)请学生分成小组交流然后回答。

  2:有的命题的描述没有用“如果……那么……”的形式,在分析时可以扩展成这种形式,以分清条件和结论。

  例2:上述命题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你是怎么知道它是不正确的`?与同伴交流。

  师: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叫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可以举一个例子,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却不具备命题的结论,即反例。

  教学建议:对于反例的要求可以采取启发式层层递进方式给出,即:说明命题错误可以举例→综合命题(1)、(2)的两例,两例条件具备→例子结论不吻合→给出如何举反例要求。

  三、思维拓展:

  拓展1.师: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

  教学建议:不急于解决学生怎么证实真命题的问题,可按以下程序设计教学过程

  (1)首先给学生介绍欧几里得的《原本》

  (2)引出概念:公理、定理,证明

  (3)启发学生,现在如何证实一个命题的正确性

  (4)给出本套教材所选用如下6个命题作为公理

  (5)等式性质、不等式有关性质,等量代换也看作定理。

  拓展2.师:任何公理、定理是命题吗?是真命题吗?为什么?

  建议:在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公理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不需要再进行推理论证都承认的真命题。定理是经过推理论证的真命题。

  练习书p197习题6.31

  四、问题式总结

  师:经过本节课我们在一起共同探讨交流,你了解了有关命题的哪些知识?

  建议:可对学生进行提示性引导,如:命题的构成特点、命题是否都正确、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作业:书p197习题6.32、3

  板书设计:

  定义与命题

  课时2

  条件

  1.命题的结构特征

  结论

  1.假命题——可以举反例

  2.命题真假的判别

  2.真命题——需要证明学生活动一——

  探索命题的结构特征

  学生观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1)这五个命题都是用“如果……那么……”形式叙述的

  (2)这五个命题都是由已知得到结论

  (3)这五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

  学生活动二——

  探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生:命题1、2如果部分是条件,那么部分是结论;命题3如果两个三角形两角和其中一角对边对应相等是条件,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是结论;命题4如果是菱形是条件,那么四条边相等是结论;命题5如果两三角形全等是条件,那么面积相等是结论。

  学生活动三

  探索命题的真假——如何判断假命题

  生: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命题1是不正确的,如图:

  已知:∠AOB,∠1=∠2,∠1,∠2不是对顶角

  生:命题2,若a=10,b=8,c=5,此时a>b,b>c,但a≠c

  生:由此说明:命题1、2是不正确的

  生:命题3、4、5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四

  探索命题的真假——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学生交流:

  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观察、实验、验证特例等方法

  生:这些方法往往并不可靠

  生:能够根据已知道的真命题证实呢?

  生:那已经知道的真命题又是如何证实的?

  生:那可怎么办呢?

  生:可通过证明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生:命题的结构特征:条件和结论

  生:命题有真假之分

  生:可以通过举反例的方法判断假命题

  生:可通过证明的方法证实真命题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解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意义,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会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2)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与转化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重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

  推测整式乘法的运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引入课题(学生作答)

  1.请说出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系数×系数)×(同字母幂相乘)×单独的幂

  例如:( 2a2b3c) (-3ab)

  解:原式=[2· (-3) ] · (a2·a) · (b3 · b) · c

  = -6a3b4c

  2.说出多项式2x2-3x-1的项和各项的系数项分别为:2x2、-3x、-1系数分别为:2、-3、-1

  问:如何计算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例如:2a2· (3a2 - 5b)该怎样计算?

  这便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知探究

  已知一长方形长为(a+b+c),宽为m,则面积为:m(a+b+c)

  现将这个长方形分割为宽为m,长分别为a、b、c的三个小长方形,其面积之和为ma+mb+mc因为分割前后长方形没变所以m(a+b+c)=ma+mb+mc

  上一等式根据什么规律可以得到?从中可以得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该如何表述?(学生分组讨论:前后座为一组;找个别同学作答,教师作评)

  结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

  用单项式分别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用字母表示为:m(a+b+c)=ma+mb+mc

  运算思路:单×多

  转化

  分配律

  单×单

  三、例题讲解

  例计算:(1)(-2a2)· (3ab2– 5ab3)

  (2)(- 4x) ·(2x2+3x-1)

  解:(1)原式= (-2a2)· 3ab2+ (-2a2)·(– 5ab3) ①=-6a3b2+ 10a3b3 ②

  (2)原式=(- 4x) ·2x2+(- 4x) ·3x+(- 4x) ·(-1) ①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14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证明线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推论1、2提供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推论3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找边和角的等量关系经常用到此推论.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性质与判定的区别。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经常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判定与性质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另外本节的文字叙述题也是难点之一,和上节结合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由于知识点的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一定要学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论,才能在解题时从条件得到用哪个定理及如何用.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过多告诉学生现成结论。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过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否为真命?等同学们证明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找一名学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满打满算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

  由性质定理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几个推论,自然想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论板书出来。如果学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引导。

  (3)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今后的应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定理依据?(2)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

  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

  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二.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三.教学难点: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四.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六.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

  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简称“等角对等边”).

  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

  已知:如图,△ABC中,∠B=∠C.

  求证:AB=AC.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

  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

  (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

  2.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

  小结: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腰三角形定义;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证明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边三角形定义;②推论1;③推论2.

  3.应用举例

  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启发学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时,常常考虑应用外角的两个特性①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②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要证AB=AC,可先证明∠B=∠C,因为已知∠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与∠1、∠2的关系.

  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

  求证:AB=AC.

  证明:(略)由学生板演即可.

  补充例题:(投影展示)

  1.已知:如图,AB=AD,∠B=∠D.

  求证:CB=CD.

  分析:解具体问题时要突出边角转换环节,要证CB=CD,需构造一个以 CB、CD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连结BD,需证∠CBD=∠CDB,但已知∠B=∠D,由AB=AD可证∠ABD=∠ADB,从而证得∠CDB=∠CBD,推出CB=CD.

  证明:连结BD,在 中, (已知)

  (等边对等角)

  (已知)

  即

  (等教对等边)

  小结:求线段相等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三角形,找出边角关系.

  2.已知,在 中, 的平分线与 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过D作DE//BC交AC与F,交AB于E,求证:EF=BE-CF.

  分析:对于三个线段间关系,尽量转化为等量关系,由于本题有两个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可以通过角找边的关系,BE=DE,DF=CF即可证明结论.

  证明: DE//BC(已知)

  ,

  BE=DE,同理DF=CF.

  EF=DE-DF

  EF=BE-CF

  小结:

  (1)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推论.

  (2)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证法.

  七.练习

  教材 P.75中1、2、3.

  八.作业

  教材 P.83 中 1.1)、2)、3);2、3、4、5.

  九.板书设计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掌握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特点及意义

  2、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3、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特点与解析式的联系规律

  教学重点:

  1、 一次函数解析式特点

  2、 一次函数图象特征与解析式的联系规律

  教学难点: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关系

  2、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 小明暑假第一次去北京.汽车驶上A地的高速公路后,小明观察里程碑,发现汽车的平均车速是95千米/小时.已知A地直达北京的高速公路全程为570千米,小明想知道汽车从A地驶出后,距北京的路程和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有什么关系,以便根据时间估计自己和北京的距离.

  分析 我们知道汽车距北京的路程随着行车时间而变化,要想找出这两个变化着的量的关系,并据此得出相应的值,显然,应该探求这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为此,我们设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间为t小时,汽车距北京的路程为s千米,根据题意,s和t的函数关系式是

  s=570-95t.

  说明 找出问题中的变量并用字母表示是探求函数关系的第一步,这里的s、t是两个变量,s是t的函数,t是自变量,s是因变量.

  问题2 小张准备将平时的零用钱节约一些储存起来.他已存有50元,从现在起每个月节存12元.试写出小张的`存款与从现在开始的月份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 我们设从现在开始的月份数为x,小张的存款数为y元,得到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为:y=50+12x.

  问题3 以上问题1和问题2表示的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点?

  Ⅱ.导入新课

  上面的两个函数关系式都是左边是因变量y,右边是含自变量x的代数式。并且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指数都是一次。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

  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例1: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 )

  ①y=x-6;②y=2x;③y=;④y=7-x x8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例2 下列函数关系中,哪些属于一次函数,其中哪些又属于正比例函数?

  (1)面积为10cm2的三角形的底a(cm)与这边上的高h(cm);

  (2)长为8(cm)的平行四边形的周长L(cm)与宽b(cm);

  (3)食堂原有煤120吨,每天要用去5吨,x天后还剩下煤y吨;

  (4)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行驶的路程s(千米)和时间t(小时).

  (5)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中y(千米)与行驶时间x(时)之间的关系式;

  (6)圆的面积y(厘米2)与它的半径x(厘米)之间的关系;

  (7)一棵树现在高50厘米,每个月长高2厘米,x月后这棵树的高度为y(厘米) 分析 确定函数是否为一次函数或正比例函数,就是看它们的解析式经过整理后是否符合y=kx+b(k≠0)或y=kx(k≠0)形式,所以此题必须先写出函数解析式后解答. 解 (1)a?20,不是一次函数. h

  (2)L=2b+16,L是b的一次函数.

  (3)y=150-5x,y是x的一次函数.

  (4)s=40t,s既是t的一次函数又是正比例函数.

  (5)y=60x,y是x的一次函数,也是x的正比例函数;

  (6)y=πx2,y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也不是x的一次函数;

  (7)y=50+2x,y是x的一次函数,但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

  例3 已知函数y=(k-2)x+2k+1,若它是正比例函数,求k的值.若它是一次函数,求k的值.

  分析 根据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易求得k的值.

  解 若y=(k-2)x+2k+1是正比例函数,则2k+1=0,即k=?

  若y=(k-2)x+2k+1是一次函数,则k-2≠0,即k≠2.

  例4 已知y与x-3成正比例,当x=4时,y=3.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y与x之间是什么函数关系;

  (3)求x=2.5时,y的值.

  解 (1)因为 y与x-3成正比例,所以y=k(x-3).

  又因为x=4时,y=3,所以3= k(4-3),解得k=3,

  所以y=3(x-3)=3x-9.

  (2) y是x的一次函数.

  (3)当x=2.5时,y=3×2.5=7.5.

  1. 2

  例5 已知A、B两地相距30千米,B、C两地相距48千米.某人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从A地出发,经过B地到达C地.设此人骑行时间为x(时),离B地距离为y(千米).

  (1)当此人在A、B两地之间时,求y与x的函数关系及自变量x取值范围.

  (2)当此人在B、C两地之间时,求y与x的函数关系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分析 (1)当此人在A、B两地之间时,离B地距离y为A、B两地的距离与某人所走的路程的差.

  (2)当此人在B、C两地之间时,离B地距离y为某人所走的路程与A、B两地的距离的差.

  解 (1) y=30-12x.(0≤x≤2.5)

  (2) y=12x-30.(2.5≤x≤6.5)

  例6 某油库有一没储油的储油罐,在开始的8分钟时间内,只开进油管,不开出油管,油罐的进油至24吨后,将进油管和出油管同时打开16分钟,油罐中的油从24吨增至40吨.随后又关闭进油管,只开出油管,直至将油罐内的油放完.假设在单位时间内进油管与出油管的流量分别保持不变.写出这段时间内油罐的储油量y(吨)与进出油时间x(分)的函数式及相应的x取值范围.

  分析 因为在只打开进油管的8分钟内、后又打开进油管和出油管的16分钟和最后的只开出油管的三个阶级中,储油罐的储油量与进出油时间的函数关系式是不同的,所以此题因分三个时间段来考虑.但在这三个阶段中,两变量之间均为一次函数关系.

  解 在第一阶段:y=3x(0≤x≤8);

  在第二阶段:y=16+x(8≤x≤16);

  在第三阶段:y=-2x+88(24≤x≤44).

  Ⅲ.随堂练习

  根据上表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y是否为x一的次函数?y是否为x有正比例函数?

  2、为了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某城市规定用水收费标准如下:每户每月用水量不超过6米3时,水费按0.6元/米3收费;每户每月用水量超过6米3时,超过部分按1元/米3收费。设每户每月用水量为x米3,应缴水费y元。(1)写出每月用水量不

  超过6米3和超过6米3时,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一次函数。(2)已知某户5月份的用水量为8米3,求该用户5月份的水费。[①y=0.6x,y=x-2.4,y是x的一次函数。②y=8-2.4=5.6(元)]

  Ⅳ.课时小结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能根据已知简单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Ⅴ.课后作业

  1、已知y-3与x成正比例,且x=2时,y=7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2)y与x之间是什么函数关系.

  (3)计算y=-4时x的值.

  2.甲市到乙市的包裹邮资为每千克0.9元,每件另加手续费0.2元,求总邮资y(元)与包裹重量x(千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计算5千克重的包裹的邮资.

  3.仓库内原有粉笔400盒.如果每个星期领出36盒,求仓库内余下的粉笔盒数Q与星期数t之间的函数关系.

  4.今年植树节,同学们种的树苗高约1.80米.据介绍,这种树苗在10年内平均每年长高0.35米.求树高与年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算一算4年后同学们中学毕业时这些树约有多高.

  5.按照我国税法规定:个人月收入不超过800元,免交个人所得税.超过800元不超过1300元部分需缴纳5%的个人所得税.试写出月收入在800元到1300元之间的人应缴纳的税金y(元)和月收入x(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八年级数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03-02

有关八年级数学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全套10-03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10

八年级数学教案12-04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02-06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7

八年级数学教案优秀07-27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15篇03-02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15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