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汇编六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去梳理,使知识系统化。学生在主动参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中,掌握运用数学知识。
2、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能用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认识圆。
1、同学们画面中的这个图形叫什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圆的知识。你还记得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吗?
2、在圆的认识里,你们知道了哪些知识?请拿出自己做的圆形纸片,在里面标出圆心、半径、直径,并用字母表示。
3、直径和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强调:同一圆或等圆)你还知道圆的那些知识?前面我们还学习了哪些对称图形?在这些对称图形中哪种图形的对称轴最少,哪种图形的对称轴最多?
4、看来大家对圆的认识都掌握得很不错,圆周长和面积是指哪一部分?摸摸看。
二、回忆所学的方法。
1、你是怎样求圆的周长?(量 公式)是指什么?你还了解圆周率的那些历史?
2、你是怎样知道圆面积的?(数方格 剪拼)
3、圆面积的'推导实际用到了什么思想?(转化思想)
4、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出示课件)
5、求圆面积有几种方法?
6、你能不能算出你手中圆形纸片的周长和面积。指名说算法。
7、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公式 单位)
三、指导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半径是 2厘米 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2)两个半圆一定能拼成一个圆。 ( )
(3)半圆形纸片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
(4)把半径 3厘米 的圆等分成十六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多。( )
(5)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
2、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的?
(2)运动场上为什么运动员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出示课件:
(3)小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有多大?
林业部门需要测量一棵古树树干横截面的面积,树干横截面是什么形状?可是又不知道它的半径或直径,总不能把这棵千年古树砍倒后量一量,你能不能帮他们想一个办法?
(4)一根长 4米 的绳子围了一圈后还剩 0.86米 ,请你算算树干横截面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5)用篱笆靠墙围一个直径是 4米 的半圆形的养鸡场,求篱笆的长和占地的面积。
四、师生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有怎样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材解读:
“分数墙”是分数线型模型的一种发展,利用“分数墙”可以直观地将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和同分子)和分数的加减计算(同分母)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复习,在接触分数的初步认识(二)的第一节课比大小,已帮助学生建立了简单的分数知识框架,在这,再次帮助学生建立起分数比 较和计算的统一模型,也作本单元的一个总结。
学生解读: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分数比较和计算的形式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直观具体的'模型对于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帮助,“分数墙”可以看作是分数的线型模型的推广,可以为学生进一 步将分数进行抽象,将分数表示在数射 线上做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进行整理。
2.以“分数墙”为依托, 发现和列举大小相等的分数。
过程能力和方法:
1.通过对“分数墙”的观察、探 究,直观建立起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计算的统一模型。
2.能够简洁、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分数大小比较、加减计算在具体情境中的实用性。
教学重点、难点:
在分数墙上比较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放式导入
1.认识“分数墙”
仔细观察
交流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
二、核心过程推进
1.运用分数墙解决比大小问题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利用分数墙比一比7/16与11/16的大小
(2)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
比较5/6与5/7的大小
2.小结:分母相同、分子相同的分数在分数墙中也可以通过找到两个分数比较大小
3.练一练(P36)
11/16○15/ 16,
1/9○1/6
4/7○4/9
4.相同分母的分数加减计算
加法
(1)试一试:4/9+5/9
(2)你怎么想的?
减法
(1)7/10-4/10
(2)交流:类似于在数射线 上做分数加减法。
5.练一练(p37)
2/7+4/7
4/12+7/12
9/16-4/16
6.相等的分数 你能不能在“分数墙”上找一找,哪些分数是相等的?
(1)记录
(2)你是怎么找的?推出方法:画一条竖线
设计意图:
利用“分数墙”来比较相同分母的分数,可直观找到这两个分数进行比较。
利用“分数墙来比较”来比较相 同分子的分数,可直观找到这两个分数进行比较。
相同分母的 分数的加减法也可以在“分数墙”上直观地予以解决。
三、拓展式延伸
1.填入合适的数
3/20+□=15/20
□-5/13=5/13
15/21-□=8/21
2.补充练习
独立 思考后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
变式练习
拓展学生思路
反思与重建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小班数学:吃吃玩玩(分类)
活动目标:
1.学习看标记把吃的和玩的分类。会说“XX是吃的,XX是玩的。”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玩具:玩具车、娃娃等
2.吃的:苹果、香蕉、橘子、果冻、酸奶、饼干
活动过程:
一、吃吃玩玩
宝宝们,你们看,妈妈在我们的旁边给宝宝们准备很多好玩的和好吃的东西,我们一起去吃一吃、玩一玩吧。
提问:你刚才赶什么了?(学说XX是吃的,XX是玩的)
二、学习分类
现在妈妈想请宝宝们帮我一个忙,好吗?
出示大筐里混合的东西。你们看妈妈这些筐里有很多吃的和玩的东西,请宝宝把这些吃的和玩的东西分开来。把吃的给嘴巴吃,把玩的给小手玩。(幼儿分类)
宝宝门很快帮妈妈把吃的和玩的东西都分开来了,让妈妈来检查一下,看宝宝们分的饿好不好。(如果有错,就请大家一起纠正)
三、活动结束
今天宝宝们真能干,帮妈妈把吃的和玩的东西都分开来了。做饭的阿姨今天也给宝宝们准备了好吃的东西,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
小班数学活动:树叶分类
有幸参加了平湖市地十一届双高课的教学比武活动,在去之前准备了一些零散的经验,除了业务上的一些外,更重要的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力争在比赛的24个小时里,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与那里的孩子共享快乐课堂.设计的教案如下:
设计理念:
《纲要》中提到:引导幼儿对身边的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秋天丰富多样的树叶给幼儿提供了探索、发现、表达的广阔空间。幼儿园老师经常带小朋友开展着捡落叶的活动,这些颜色不一,大小不一的落叶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惊喜和好奇,“老师这是黄树叶,老师你看这是片树叶真大呀!”,当小班的孩子们高举这些落叶向老师诉说的时候,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激动。设计树叶分类的科学活动,能够满足孩子的探究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认知,尽情畅游在树叶多彩的世界里。
活动目标:
1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树妈妈和树叶宝宝的浓浓亲情。
2 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一颗大树(树干为主),树叶(大小不等,合计60多片,黄色多些,绿色略少)
幼儿每人一个盒子,里面放3片树叶,放在椅子底下。
活动重点:
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
活动难点:
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一、 树叶宝宝问个好——区别颜色
1、秋天到,秋风吹,小树叶一片一片落下来。看看,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黑板上拿起一片绿色树叶)——提问几名幼儿(绿树叶宝宝)
2、那和绿树叶宝宝问个好吧。
3、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黄树叶宝宝,方法同上)
二、树叶妈妈找宝宝——巩固颜色,初步感知分类。
1、你们喜欢树叶宝宝吗?那请你们去捡树叶,听清楚,每个小朋友轻轻地到这里(老师指着黑板)捡一片树叶。(捡好树叶的小朋友轻轻地回到座位)
2、老师拿一片黄树叶,问:黄树叶宝宝在哪里?黄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黄树叶宝宝举起来。
3、老师拿一片绿树叶,问:绿树叶宝宝在哪里?绿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绿树叶宝宝举起来。
重复几次。
三、送树叶宝宝回家——颜色对应,操作中学习分类。
1、大树妈妈想念树叶宝宝了,我们送树叶宝宝回家吧。(出示颜色标记——绿房子和黄房子,放在大树的两边)
2、请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分批摆放树叶)
3、小结:树叶宝宝又回到了妈妈身边,真开心。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真好。
四、帮助大树妈妈——在操作中进一步巩固分类。
1、秋风吹,又有许多树叶飘落下来,帮助大树妈妈,给树叶宝宝按绿色、黄色分一分。(出示塑料篮子4个,2个黄色,2个绿色。)
2、每个幼儿椅子底下放一个小盒子,里面放2—4片树叶。
3、操作后简单讲评幼儿操作情况。
五、延伸活动,激发继续探索的兴趣
1、请幼儿按黄、绿两种颜色排排队。
2、我们到外面去捡树叶,找一找还有哪些颜色的树叶宝宝。
设计意图:
和树叶宝宝问个好,使幼儿很快进入角色,并认知绿、黄树叶宝宝,为下环节做铺垫。
角色扮演,使幼儿感受浓浓的亲情,并初步感知了分类的意义。
通过送回家的游戏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分类,满足幼儿的需要。
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颜色的分类。
延伸环节让幼儿继续保持对分类活动的兴趣和激发研究愿望
小班数学教案:10以内的相邻数
活动目标:
1、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10的相邻数,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2、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相邻数填空卡片,人手一份图纸和1――10的数字头饰。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一些小朋友他们今天很开心,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啊?”“他们是数字小朋友,因为他们今天般了新家,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啊?”
2、出示图片
(1) 教师:“这个房子漂不漂亮啊,小朋友们想不想住这样的房子?”
(2)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座房子,看看数字们是怎么住的。”
(3)用向小朋友们介绍数字新邻居的方式引出相邻数这个概念。
教师:“数字们见小朋友们来了都非常的高兴,所以都换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欢迎我们小朋友的到来。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的新邻居。”
(4)逐个向小朋友介绍数字们的“邻居”,使幼儿直观的了解“相邻”这个概念
(5)介绍完后提问幼儿,使幼儿初步掌握各数的相邻数
3、发给幼儿表格,让幼儿用根据数字画几何图形的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1)教师:“现在有四个数字想请我们小朋友帮一个忙,想请我们小朋友为他们画上和他们数量一样多的三角形、圆形或其他你喜欢的图形。现在我把这几个数字请到了我们小朋友的桌子上,请小朋友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来帮帮他们吧。”
(2)画完后教室在黑板上挂一张大的挂图亲自进行演示。演示完后请小朋友一起来数一数,引导幼儿自己发现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4、出示相邻数填空卡,进行一场小竞赛。
“现在数字们想让我们小朋友们来一场小比赛,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说出他们的邻居,而且说出他比他们的邻居是多一还是少一。”
小班教学活动《多彩的春天》
活动名称:
多彩的春天
设计思路: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幼儿园的小花园里都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柳树抽出了嫩芽,桃花开得正艳,在午后散步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新奇的发现着,交流着。与季节相结合,最近我班正在开展“小花园”的主题。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爱幻想,喜欢艳丽的色彩,所以我开展了此活动。
活动目标:
1、发挥想象力说说心中春天的颜色,感受春天的美。
2、在装扮小花园的过程中,练习涂色的能力。
活动准备:
VCR、画有线条的纸 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 说说春天的颜色
1、师:小朋友们,春天来了。幼儿园的花园里可真美丽,有着各种各样的颜色。可是,王老师,认为春天是绿色的。你们猜猜为什么呢?
幼:因为春天里有柳树姐姐是绿色的……
师:恩,说的真好。
小结:因为春天到了,绿绿的小草发芽了,所以我觉得春天是绿色的。
2、那么你们认为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呢?为什么呢?(先想一想再回答)
幼:红色的,黄色的……
3、幼儿相互讨论。
师总结:我听到有的宝宝说春天是红色的,有的说春天是蓝色的,看来春天真是一个五颜六色的季节。春天美吗?
二、 装扮小花园
1、师:看看我今天带来的是什么,你们来猜猜看
2、其实这是老师的花园,黑黑的线是花园里的小篱笆。我在这块种上绿绿的草坪(边说边涂色,指导语:要让草坪长的满满的,可以有小白点吗?)你们帮老师想想花园里除了草地还会有什么?如:花丛,花丛会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黄色的
3、师:可是,这么大的小花园王老师一人装扮,有点累。所以,我请大班的哥哥姐姐帮忙。看,哥哥姐姐装扮的小花园漂亮吗?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在花园里种了什么呢?一起来看看VCR
4、幼儿操作
师:剩下的,请你们去用各种美丽的颜色来打扮你们的小花园吧。
三、作品交流:蝴蝶飞飞
1、暖暖的春风出来,引来了蝴蝶姐姐,我们跟着蝴蝶姐姐一起去看看你们的小花园吧。
2、幼儿边做蝴蝶飞边看看伙伴的作品。
自评:
本次活动是在春天《小花园》的主题下进行的,这段时间我们利用午间散步、森林公园春游等等机会中,一起和孩子们找找春天里的颜色。本次活动分三个环节:说说春天的颜色、装扮春天的花园、和蝴蝶姑娘一起参观花园。
这三个环节都是紧紧围绕目标所设置的,教师目标意识较强。在第一环节中,老师用说说自己心中的春天引导孩子说说他们心中春天的颜色。在这个环节中,幼儿语言表达比较完整,基本能说完整话,如:“春天是**色的,因为…..”老师可以根据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适当的调整一下,在小结的时候可以加强为幼儿感受春天美的体验,如“春天是嫩嫩的绿色的,因为….春天是粉粉的红色的,因为…”但是在幼儿自由交流的环节,也许由于有客人老师在的缘故,讨论的气氛不是很热烈。在第二个环节中,由于看了VCR,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在装扮涂色中,孩子们的表现很好,很投入。在第三环节中,老师应该给幼儿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们完成花园的装扮,这样孩子们才水到渠成的跟着蝴蝶姑娘参观花园。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结束活动的时候总是有着很多的遗憾和不足。但是也正是有着这些遗憾才让我们有不断改进的动力和方向。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小猫玩球(认识1和许多)
活动目标
1、认识1和许多,了解他们的关系.
2、学习滚接大皮球.
活动准备
1、小猫头饰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2、两个幼儿一个大皮球.
活动过程
1、通过游戏”小猫学本领”,学习认识1和许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 出示一个猫妈妈的头饰,启发幼儿说出这是一位猫妈妈.
(2) 桌子上面放着许多个小花猫头饰,启发幼儿说出这是许多小花猫.
(3) 请每个幼儿拿一个小花猫头饰戴在头上,启发幼儿说出许多个成了一个,一个的.
(4) 妈妈带小猫集合去玩球,启发幼儿说出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个.
2、小猫学滚接球的本领,双手将球向前滚.
(1)1只小猫学本领.(2)许多只小猫学本领.(3)两只小猫相对滚接大皮球.
活动延伸
在计算角内提供许多1与许多的实物或图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继续学习小猫捉鱼。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好玩的轮子
活动目标:
1、创设玩具城情境,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和同伴共同学习的愉快情绪。
2、通过看看、说说、粘粘等形式感知4以内数量,发展思维能力。
3、能有序的进行操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活动准备:
玩具车幼儿人手一辆、幼儿操作材料每人一份、教师示范教具一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去玩具城的兴趣
1、我们小朋友喜不喜欢玩玩具?你喜欢玩什么玩具?(幼儿自由讲述)
2、随律动《开火车》进入活动室
二、玩玩具,初步感知4以内的数量
1、幼儿第一次玩玩具,感知轮子能滚动的特性,初步学习点数4以内的数量
小结:原来轮子都会滚动,而且都不一样。
2、幼儿互相交换第二次玩玩具,感知不同数量的轮子,巩固对数量的认识
3、送玩具回家,幼儿按点送物
三、帮玩具宝宝数轮子
1、玩具宝宝要去参加装轮子大赛,可是他们还不知道自己该装几个轮子,怎么办呢?
2、出示范例,引导幼儿思考
这是什么车?它应该装几个轮子?(根据幼儿讲述示范粘贴一种,其他的请幼儿思考并轻轻告诉老师)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相互进行验证,适当启发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
4、集体验证
引导幼儿说一说你帮什么车装了几个轮子?是不是每一个玩具宝宝都会数自己的轮子了?
四、我们也来变一变
1、我们小朋友想不想跟着玩具宝宝一起去参加比赛?
2、请你们动一动小脑筋,变一变,你想变成什么车去?
3、幼儿随音乐出活动室
五、延伸
1、在数学区投放相应材料供幼儿巩固
2、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由的变成轮子数量不同的玩具车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逛苹果园
一、活动构思
刚入园2个月的小班孩子的注意力还很不稳定,容易分散,不能时时注意教师的讲解,因此我以“苹果”这个孩子最熟悉的水果为主角,采用了活泼生动的情景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逛苹果园”情景中,通过对学具的操作,使幼儿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感受数量,学习按颜色分类、配对,使幼儿学得轻松、自主。一环扣一环的情节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不断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引发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对物品颜色、数量的感知能力,尝试简单的分类。
2、幼儿在玩的过程中练习用夹子夹物,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群。
3、幼儿能愉快地参与活动。
三、活动准备
1、音乐《郊游》、《苹果》。
2、椅子若干,皱纹纸铺成的小路一条(宽25cm),红黄绿篮子各2个。
3、彩色苹果夹若干,纸杯制成花状(比幼儿人数多,花瓣数分别为2、3、4)。
4、数码相机一个。
5、事先在门口为每个孩子发一张果园的门票,上面印有不同颜色的苹果。
四、活动过程
㈠ 引出活动内容
1、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一起去苹果园玩玩,瞧,前面有一条小路,我们必须走小路、跨过小沟才能进入苹果园,走小路的时候要当心,千万不要踩到旁边的小草。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2、幼儿走小路,跨过小沟进入苹果园(这个环节使活动更具真实性,同时又锻炼了幼儿的平衡与跨的能力)。
㈡ 捡苹果
1、走进“果园”,师:“呀,昨晚刮了大风,苹果树上的苹果都被大风刮下来了,我们快来帮忙捡苹果吧!”幼儿分散捡苹果,老师参与幼儿活动。
2、幼儿集中,老师请小朋友们摸摸苹果宝宝、亲亲苹果宝宝,满足其好奇心。
3、老师出示自己捡的苹果宝宝,利用夹苹果的机会让幼儿集体数数。
师:“瞧,我也捡了几个苹果宝宝,你们来帮我数数吧!”
4、请幼儿把小苹果夹在自己的衣服上(让幼儿夹苹果,目的一是练习用夹子夹物,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群;目的二是为下面的活动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和别人苹果数量奠定基础)。
⑴师:“哈哈,你们都变成了苹果树啦!我们一起来唱《苹果》歌、跳苹果舞吧!音乐一停小苹果树就不能动喽。”
放音乐,音乐声停,给幼儿拍照:“让我来看看哪棵苹果树是一动不动的,我来给他拍照。”(孩子都特别喜欢拍照,因此这个环节用拍照的形式能使活动更有趣味性。而且,小班的幼儿是好动的,拍照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遵守规则。)
老师提问个别幼儿:“你的树上结了几个苹果?”(巩固幼儿对数量的认识,如果有超过4个以上的,可以让幼儿以“许多”表示。)
⑵第二次游戏,要求音乐声一停,幼儿坐下休息:“我们再来玩一次吧,不过小苹果树们刚才站得很累了,这次音乐一停,我们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下。”
放音乐,音乐声停,老师提问个别幼儿:“你的树上结了几个苹果?”
再次拍一张集体照。
㈢ 送苹果。
1、师:“现在苹果宝宝该回家啦,我们把她们送回去吧!看,那里有什么颜色的篮子?”
“红苹果宝宝应该送到什么颜色的篮子里去?……”
2、幼儿把苹果送到相应颜色的篮子里去,老师引导幼儿发现送错的苹果宝宝,并请幼儿自己纠正。(幼儿第一次尝试按颜色分类。)
㈣ 找朋友
1、引导幼儿按照自己门票上苹果的颜色去取相同颜色的纸杯花。
师:“我们在进入苹果园之前每个人都发了一张门票,小朋友看看自己门票上的苹果宝宝是什么颜色的?我们来为它们找个好朋友吧!瞧,那里有许多小花,请你去找一朵花心颜色和你苹果宝宝颜色一样的小花,会吗?”(幼儿第二次尝试颜色配对。)
2、师:“小朋友们,花心的颜色和你门票上苹果宝宝的颜色一样吗?看看小花上有几片花瓣?”(再次巩固幼儿对数量的认识。)
“听,那里的苹果宝宝也吵着要和小花做朋友呢,我们来帮帮它们吧。看看老师手里的花心是什么颜色的?那我该找什么颜色的苹果宝宝来和它做朋友呢?”引导幼儿发现可以用苹果夹子做花瓣,并强调一片花瓣夹一个夹子。
3、幼儿每人拿一只纸杯花,找相应的苹果夹子来装饰,先做好的可以再选择另外的纸杯花。(再次让幼儿用夹子夹物,渗透一一对应的概念,并第三次进行颜色配对的练习。)
老师巡回指导。(放音乐《苹果》)
4、拍照留念,发现有错误的进行纠正。(利用拍照使幼儿迅速地集中到老师的周围,同时也便于检查幼儿操作的结果。)
㈤ 回家,自然结束
师:“今天我们来到苹果园做了好多事情,大家都是能干的小朋友,现在现在让我们带着小花回家吧!”(播放音乐《郊游》)原路返回。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具:三角形图和小棒
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
引导学生经历用3连加的.过程。可组织学生进行数数的活动,边数小棒边填表。
二、试一试。
1、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独立摆三角形。
2、编口诀。
让学生在独立摆三角形的基础上,一边写算式一边编口诀。直接写算式、编口诀也是可以的。最后师生共同交流,整理3的乘法口诀。
3、记一记。
记忆口诀时,可以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
布置作业:P16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三角形图
乘法算式三的乘法口诀
一、巩固练习。
1、第一题,找朋友。
2、第二题,找规律,填一填。
学生填完后,应交流一下,找到规律。
3、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故事情节,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布置作业:P173。
板书设计:
练习
2、(1)10,15,20,(),()
(2)9,12,15,(),()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质数和合数,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约分、通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且能较快地看出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58页、第59页上半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三中的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质数、合数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关键:使学生把握住质数和合数的根本区别在于:质数,只有1和本身二个约数;合数,除了1和本身,还有其它约数。
教具准备:纸片、投影器、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我们学过求过一个数的约数,那么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又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索这个问题。”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约数?”
生:“如果数a能被数b(b不等于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
师:“谁又能说说每个数的约数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纸片)时说:“请两名学生分别写出左右两排数的约数。”点两名学生上黑板完成例1。
例1 写出下面每个数的所有的约数。
1的约数:1 7的约数:1、7
2的约数:1、2 8的约数:1、2、4、8
3的约数:1、3 9的约数:1、3、9
4的约数:1、2、4 10的约数:1、2、5、10
5的约数:1、5 11的约数:1、11
6的约数:1、2、3、6 12的约数:1、2、3、4、 6、12
师:“谁能根据这些数的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有一个约数的是:(生)1
有两个约数的是:(生)2、3、5、7、11
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是:(生)4、6、8、9、10、12
请一名学生上黑板进行分类,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质数(或素数)(张贴质数概念)。例如,2、3、5、7、11都是质数。谁能说说,还有哪些数是质数?”
生:“13、17、19、23……”
师:“质数的个数数得完吗?”
生:“数不完,质数的个数有无数个?”
师:“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张贴合数概念)。例如,4、6、8、9、10、12都是合数。谁能说说,还有哪些数是合数?”
生:“4、6、8、100……”
师:“合数的个数数得完吗?”
生:“合数的个数数不完,它的个数有无数个。”
师:“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张贴概念)。”
2、教学例2
师:“根据质数和合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请看例题。”
投影:
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质数有:(生)17、29、37
合数有:(生)22、35、87
师:“根据质数和合数的定义,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请某某同学上来找出所有的质数,并把答案填在投影片上。”
学生填完后,师:“请你说说是怎样想的。”
生1:“17、29、37是质数。因为17只有1和17两个约数,29只有1和29两个约数,37只有1和37两个约数。”
师:“请某某同学上来找出所有的合数,并把答案填在投影片上。”学生填完后,
师:“请你说说是怎样想的。”
生2:“22、35、87是合数。因为22除了1和22两个约数外,还有2、11两个约数,35除了1和35两个约数外,还有5、7两个约数,87除了1和87两个约数外,还有3、29两个约数。”
师:“这两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老师相信大家都能够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了。下面请同学在书上第59面完成中间的.做一做。”
投影:
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9 21 43 67
质数:(生)19、43、67
合数:(生) 21
请两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分别写出答案,并请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师:“请同学们做一做,20以内的数中,有哪些数是质数。”
学生自己动手制出20以内质数表。
师:“如果给我们一个数,如87,我们怎样知道这些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是个质数呢?”
生:“我们可以用2、3、5、7、9……去除这个数,如果这个数不能被2、3、5、7、9……这些数整除,就说明这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那么它就是一个质数。”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我们通常可以用2、3、5、7、9、11……这些数除这个数,如果都不能整除,就说明这个数是质数。”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个练习,请看屏幕。”
投影:题一
检查下面各数的约数的个数,指出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分别填在指定的圈里。
27 37 41 51 57 69 83 87
质数 合数
投影:题二
在自然数1~20中:
奇数有: 偶数有:
质数有: 合数有:
投影:题三
下面的判断对吗?说出理由。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3)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4)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四、引导小结,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学习了质数、合数的定义;知道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学会了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的课题就是……(板书课题:质数和合数)。”
五、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从课本第62面的第1题中的99数中,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但2、3、5、7本身不划掉),自己动手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做完以后与第59面中间的质数表对照一下,看谁能够一气呵成,制出100以内的质数表。我们今天到此为止,下课!”
六、简评。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循循善诱,层层深入。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例1中12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的分类,初步使学生认识到根据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为三类:质数、合数和1。其次,教师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这三个概念。再次,教师让学生从例2中渐渐熟悉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最后,通过练习使学生完全掌握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同时,让学生知道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了解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并能在独立解决问题时学以致用,本节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
1.在引入小括号之前,注重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教学中,当学生列出错误的综合算式时,抓住契机,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结合问题情境明确运算顺序,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及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2.在学习新知之后,注重安排学生的'实践应用。
在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并掌握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之后,及时安排学生独立解决需要小括号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关于小括号由来的资料
学生准备:关于小括号由来的资料
教学过程
⊙解决问题,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问题,请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并口答。
(1)一辆出租车能坐4名乘客,一个旅游团有36人,需要多少辆这样的出租车?
(2)三(2)班有24人去南湖公园划船,每条小船可乘坐6人,这些人一共需要多少条这样的小船?
2.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观察讨论,发现新知
1.观察教材8页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1)独立观察情境图,获取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2)组织学生交流各自获取的数学信息。
师:现在把你获取的数学信息向大家说一说吧。
(学生汇报)
师:这些数学信息你们都看懂了吗?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引导学生理解“每条小船比大船少坐学生3人”的含义)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师(出示教材8页第二个问题):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哪些相关的信息呢?
(请学生把要解决的问题叙述完整:同学们过河,男生29人,女生25人,一条大船坐学生9人。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2)尝试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3)交流解题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
29+25=54(人) 54÷9=6(条)
师:为什么先算29+25?54÷9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明确:要求需要几条大船必须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再看54里面有几个9,有几个9就需要几条大船)
方法二:列出错误的综合算式。
29+25÷9
师:你认为这样列式正确吗?
师:按照前面学习的除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25÷9,而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先算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先算29+25,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运算顺序呢?
(4)引入小括号。
师:如果我们要改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一位朋友可以帮忙,它的名字叫“小括号”。
(5)介绍小括号的来历。
师:在没有发明运算符号以前,人们运算都要用很复杂的文字进行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需要有密切联系的各种计算也逐渐复杂起来。这些计算常由两个或几个算式合成,而且在计算时常常需要先算某一个算式,再算另一个算式,于是便产生了区别先后运算顺序的符号。大约400多年以前,在大数学家魏芝德的数学运算中,首次出现了“( )”“[ ]”和“{ }”。“( )”叫小括号,是荷兰人吉拉特最先开始使用的。
师:由于小括号可以改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所以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小括号的来历,使学生对小括号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小括号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记住小括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