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①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几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②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纸、布等。
(2)科学探究。
①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②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③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懂得材料的使用情况标志着一个社会技术发展的水平。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将能够了解生活中的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并能通过调查身边常见的材料,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①:学生不知道周围的物体是由材料做成的。
层次②:学生知道了周围的物体都是由材料做成的,材料种类不同。
层次③:学生清楚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纸、布等。
(2)探究能力。
层次①:学生能感知身边的材料。
层次②:学生通过调查能辨认不同物体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层次③:学生能观察并描述常见材料的主要特征。
教学背景: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一般都是由具体的事物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概念,学生对物体非常熟悉,因为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可以直接凭感官体验。而材料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虽然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但材料名称、特性、用途等未作系统的研究,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在研究材料的活动中,希望他们把具体事物与词汇建立联系,并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并逐步发展他们用语言描述材料特性的能力。
教学准备:
①用各种材料做成的`物品。
②课件(古代材料和现代材料)。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上科学课吗?知道我们这节课要研究什么吗?那么什么是材料呢,举例说一说。看来同学们对材料并不陌生,那么材料在生活当中究竟有哪些应用?每种材料又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板书课题)
2、调查了解身边的材料。
(1)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身上穿的、佩戴的、随身携带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看来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判断得也很准确,下面我们小组合作完成两项调查。调查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和教室里的物品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边调查边记录,小组讨论调查哪里的物品,到老师这里取记录单。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3)调查结果展示汇报。
(4)小组交流:材料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又有哪些应用?
(5)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3、探究材料的特性。在我们周围,很多物品都是由多种材料做成的,比如一扇门就用了木头、金属、玻璃等材料,那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呢?下面我们就任选一种材料进行研究,看一看每种材料有什么特点,它们在制作物品时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1)小组讨论,到前面取材料。
(2)学生活动,探究材料的特性。
(3)汇报交流。
4、拓展延伸。材料无处不在,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材料组成的物质世界里。
(1)思考:如果没有材料会怎么样?
(2)课件出示:古代材料和现代材料。
(3)总结,提出希望。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发展学生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
教学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2、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常用的物品
1、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有哪些?它是由什么东西做的?(板书学生说到的几种材料)
这些能被我们做成物品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材料(板书:课题)
2、出示单一材料做成的物品——尺子:认识吗?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板书:塑料)
3、出示几种材料做成的物品——眼镜:认识吗?它是由什材料东西做成的?还有吗?(板书:玻璃、铁)
4、小结:看来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成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二、我们知道的材料
1、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材料。(学生说教师板书、当学生说到物品而不是材料时教师指导)
2、说说有这种材料做成的物品。
三、调查身边的材料
1、我们身上的物品
在我们身上就有很多物品,它们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我们不妨来调查一下。在调查前请大家先来看几点提示:你可以找现在身上穿的、佩戴的、身上携带的物品。同一物品名称不要重复。碰到不认识的材料可以用⑴、⑵、⑶……来做一下记号,讨论时尽量保持轻声。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学生上台展示)教师板书学生说到的材料。
师:你能具体指一下这个物品吗?
师:大家对他们小组的调查还有什么看法吗?
师:对于这些物品,谁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2、观察书包里的物品,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通过我们调查身上的物品,又发现了几种材料,而且我还发现同学们找材料的这种情趣非常高,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它们又是有什么材料做成的?大家可以把调查记录在老师发给的表格中。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大家对他们小组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看来大家都能熟练的找出做成物品的材料,接下来我们在做个游戏。
先听清楚我的要求:我在教室里指一件物品,看看你能否说出它是有什么、什么、什么材料做成的,准备好了吗?
门、窗、椅子、灯……
四、小结
通过刚才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这么都材料、物品可以有一种材料做的,也可以有几种材料做成的。
1、各种材料的特点
这些材料,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特点吗?比如说,我们穿的衣服为什么要用布来做,而不是用铁呢?
我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每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材料进行观察。小组代表领取材料。
(1)活动开始
(2)汇报交流
小结:你们说的这些特点都是真的吗?我们将会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中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材料的特点,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能顺利的找到你们想要的答案。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练习
1、观察并记录制作周围物品的材料,请在相应材料下打“√”。
物品名称使用的材料:塑料纸布金属木材玻璃
2、通过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们身边使用最为广泛的三种材料。
3、写出你知道的木材的特性:
4、选择题
(1)我们身边的物品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一种B、两种C、两种以上
(2)我们吃饭用的碗大多是用()材料制成的。
A、纸B、塑料C、金属
D、木材E、玻璃F、、陶瓷
作业安排
1、课后将相应的科学活动手册填写完整;
2、不同材料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同使用价值,写一篇我们生活周围与材料有关的随想。
自我问答
问:在处理一些学生小组合作调查的环节中,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答:要大胆的放手,不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材料的时间和空间上有所局限。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科学课探究活动要有更新的认识,让学生参与活动、主动参与活动、自主参与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精神。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教学重点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
1、通过带领学生们审视本节课的图片,我们能够直观地认识到,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气象现象呈现出某种一贯性或模式。这种一贯性或模式,正是该区域的.气候特点所在。
2、四人小组讨论。
3、秋天气候的特征。
4、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5、小组汇报。
6、师生小结。
7、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8、小组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
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和简单的器材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2、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
3、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并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
4、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并在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水是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进一步认识水是怎样的`液体。
教具:
1号抽屉:每组各一杯可乐、醋、糖水、牛奶、酱油、雪碧、酒、油
2号抽屉:培养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矿泉水
这里面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2、引入课题 板书:水
二、用感官观察水
1、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这杯水,它是什么样的。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秘密最多?
2、学生实验,师巡视。
3、汇报观察结果。师板书: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颜色……
三、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
1、刚才同学们运用鼻、舌、眼睛、耳朵、手发现了水是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没有颜色的。请大家拿出1号抽屉中的1号杯,与水比较一下。水是怎样的。
2、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4、你们说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气味的东西(出示:玻璃)它也具有上述特点,你是怎么解释呢?拿出1号抽屉的玻璃,比较一下。
5、学生讨论、交流。
6、学生做水流动实验。
7、水与玻璃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说(硬或软,形状上有区别)
师:玻璃是什么形状?(学生说长方形)
师:那么水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
8、学生实验、讨论、汇报。
9、小结。板书:没有固定形状。
10、总给什么叫液体。
四、区分各种各样的液体
1、你是如何判断它们是液体的?大家试试看
2、学生实验
3、出示:醋、糖水、牛奶、酱油、雪碧、酒、油有什么方法区分杯子中的液体?
4、学生上台,并说理由。
5、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可以直接地闻或者尝。
6、学生说,师小结。
五、总结。
板书:
水
看 没有气味 没有颜色 没有味道 透明
闻 水平面 气泡 放大 变弯 溶解 沉浮 重量
尝 会流动 没有固定形状——液体
摸
听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具有占据空间的特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
难点:通过实验设计,直观展示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一现象。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水槽、玻璃杯、纸巾、水、吸管、气球等。
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存在及占据空间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确保每组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情境引入:教师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比如“为什么我们吹气球时,气球会鼓起来?”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原因。
提出问题: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那么它是否占据空间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新知讲授(约15分钟)
理论讲解:利用多媒体展示空气分子结构图,简要介绍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虽然看不见,但它是真实存在的物质,因此能够占据空间。
实验演示:
实验一:玻璃杯与水槽。将纸巾揉成一团,放入玻璃杯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槽中,观察纸巾是否湿透。讨论为什么纸巾保持干燥,引出空气占据玻璃杯内空间的结论。
实验二:吹气球。让学生尝试吹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气球膨胀的'原因,即空气被吹入后占据了气球内部的空间。
三、学生实验(约20分钟)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上述两个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记录实验现象,提出疑问。
小组讨论:实验结束后,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
四、总结提升(约10分钟)
汇报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实验发现及理解,其他同学可补充或提问。
教师总结:强调空气作为物质,确实占据空间,并通过实验直观地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轮胎充气、风力发电等。
五、拓展延伸(约5分钟)
提出问题:除了空气,还有哪些物质也占据空间?它们与空气在占据空间上有什么不同?
布置作业:回家后尝试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另一种物质(如水、沙子等)也占据空间,并记录下实验过程和结果。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
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三、回忆中的大树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第二课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育引导:眼前展示的是梧桐树的一张影像,请诸位细心审视画面,能否捕捉到这棵梧桐树的独特之处?(您能识别出几项特征呢?)
2.从图像审视一棵大树,我捕捉到了诸多细节。首先,它那苍劲的树干仿佛是大自然的脊梁骨,支撑着茂密的枝叶。树皮的纹理透露出岁月的痕迹,每一道裂痕都是时间的见证。树枝伸展的姿态各异,有的向上冲破云层,似乎在追逐阳光,有的则低垂向地,仿佛在与大地进行对话。树叶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音,宛如大自然的乐章。通过这幅图片,我还注意到一些细节,比如树下的小动物或是一束洒落在地面的阳光,这些都是在观察过程中捕捉到的真实画面,它们为这棵大树增添了生动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然而,图片无法呈现的是树的触感、空气中的花香或是鸟儿的鸣叫,这些感官体验是真正从现场获得的,无法仅凭照片感受。综上所述,这幅图片让我看到了一棵充满生命力的大树,以及它周围环境中的细微之美,但同时也提醒了我,真实体验总是比任何静态影像更加丰富和深刻。
三、回忆中的大树
1.在观察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即使是在技术精良的照片中,所呈现的景象与我们亲身体验到的现实世界之间仍存在着微妙的差异。比如,当我们审视一幅清晰捕捉到的大树照片时,尽管它能精确地展示树木的每一个细节,却往往难以传达出我们在自然界中亲身感受的那些独特体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与一棵大树相遇时,除了视觉上的直观印象外,还能感受到它的触感、气息以及与之共存的生态多样性。触摸树干时,手能感受到粗糙的纹理和温润的质感;呼吸间,或许能捕捉到树木散发出的清新香气。此外,站在树下,我们会被其庞大的阴影所庇护,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宁静与力量。更重要的是,大树不仅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动物栖息之所,每一片叶子、每一根枝条都可能隐藏着生命的故事。因此,尽管照片能够完美再现大树的形态与颜色,但它无法完全复制我们在真实环境中与之互动时所获得的丰富感官体验和深刻情感联系。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同学们的分享真是琳琅满目,有些场景大家或许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而其他一些则可能是初次遇见,甚至有人从未亲身体验过近距离观察一棵参天大树的感觉吧?是否正有心想要深入探索,去细细品味一棵真正的巨木呢?
4.探索自然之奇观:为何渴望目睹真正的巨木?在再次踏入那片林海时,是否能窥见更多未被发现的奥秘?或许,我们能在这些古老的树干上找到岁月留下的痕迹——那些树瘤,仿佛是大自然刻下的独特印记。而在这密林之中,是否也隐藏着小生灵的秘密,它们或在枝叶间穿梭,或于树根旁驻足,与这古老的生命共存?不仅如此,每一棵树下,每一片叶子后,可能还蕴藏着未曾察觉的奇妙事物,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感受那份来自自然深处的宁静与和谐。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当我们聚在一颗大树之下,我们应如何审视与探讨它的奥秘?为了挖掘更多关于这棵大树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深入的观察与讨论:首先,我们应当细致地观察树干。树干不仅承载着树木的生命力,还记录了岁月的痕迹。我们可以观察树皮的纹理、颜色以及是否有裂痕或病虫害的迹象。此外,了解树种的不同特征对认识其生长习性至关重要。其次,叶片是树木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因此观察叶片的形态、大小、颜色和排列方式对于了解树木的生态环境和生长状态非常关键。同时,可以注意树叶上的斑点或损伤,这些可能提示有特定的病虫害存在。再者,树冠的结构和形状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不同种类的树木在成熟后会形成不同的树冠形态,比如圆形、锥形或分枝型等。通过观察树冠的密度、层次和分布情况,我们可以推断出该树种的生态功能和适应性。此外,不要忽视树下的环境。树木周围的土壤类型、湿度、植被覆盖度等都与树木的健康状况紧密相关。通过比较不同位置的土壤特征,可以发现水分、光照等因素对树木的影响。最后,不妨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和记录,比如树的高度、直径、树龄的估算等。这些数据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这棵树,还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信息。通过上述方法,我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棵大树,还能培养观察自然、分析现象的能力,促进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的提升。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让我们携手探索一棵真实的巨木,这趟旅程定能带来丰富的发现。在此前提下,确保师生在安排好的实地考察活动中安全出行。观察时,请用简洁的话语记录所见。
3. 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通过细致观察一棵树木,我们不仅领略了其独特的形态与功能,还深刻地感受到自然界中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每一棵树都是一个微缩的生态体系,它们以不同的方式适应着各自的环境,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这样的观察体验,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自然世界的窗口,激发了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思考与敬畏。进一步地,若能持续地对不同种类的树木进行观察,我们将有机会更加全面地理解植物界的丰富多样性。每种树木都有其独特的生长习性、生命周期和生态角色,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共同构建起复杂的生态系统。通过这些观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植物如何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持续的树木观察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自然认知能力,还能培养出对环境的敏感度和责任感。它鼓励我们从日常生活中汲取自然的智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因此,不妨在课外时间,选择更多样化的树木作为观察对象,如古老的大树、刚萌芽的小树、沙漠中的仙人掌或是热带雨林中的藤本植物等。每一次的观察都是一次新的发现之旅,让我们在探索中不断学习,深化对自然界的理解和尊重。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2-28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2-08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5-16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教案11-08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3-28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教案04-30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荐]05-16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杠杆的研究》教案04-29
教科版三年级美术上册《光与影》教案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