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定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
2、在探讨材料时,我们能基于其特性制定出有效的分类标准。秉持开放合作的心态,愿意分享本组发现的材料信息给其他团队,强调了共享精神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实例阐述,我们可以直观理解到日常生活无一不与各种材料紧密相连。在科学知识层面上,能够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某项物品是单一材料还是由多种材料复合而成的,这有助于深化对材料构成的理解。此外,区分自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成为关键点,进一步拓展了对材料世界多样性的认知。同时,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自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不仅丰富了知识体系,也加深了对材料应用的现实意义的认识。
教学预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手电筒等等一些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进
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二、活动一: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分阶段引导学生认真看书,木头是制成椅子的材料,椅子是由木头制成的。
2、按金属、塑料、纸、布
3、还有哪些物品是由以上材料制成的?
4、课本第二页图中的物品分别是由几种材料制成的?
三、活动二:熟悉人造材料与自然材料
1、观察画面
告诉学生:直接从大自然获取的材料是自然材料。
2、引导学生明白像玻璃这种由自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3、你还知道其他人造材料吗?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
四、活动三:找一赵冬教室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学生赵冬并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最多,把小组找到的材料写在书上
五、拓展: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体会材料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板书设计:
身边的材料
熟悉材料
材料的分类:自然材料
人造材料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植物的生命周期里,花朵经历从绽放到凋零的阶段,随后结果实。花朵由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构成,其中雌蕊在后续的发育过程中转化为果实的关键部分。果实内部则包含了植物的种子,是下一代生命的载体。
过程与方法:基于对现象的细致观察来进行预测;以合适的方法整理获取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来得出结论;使用工具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剖析花朵。在这段修改后的文本中,我保持了与原始内容相似的意思和结构,同时进行了词汇替换和句子调整以确保原创性。主要变化包括:1. 将“进行预测”改为“来进行预测”,使句子结构更加流畅。2. 将“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改为“以合适的方法整理获取的信息”,避免了重复的“收集到”的表述。3. 将“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改为“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来得出结论”,强调动作的连续性。4. 将“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改为“使用工具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剖析花朵”,增加了描述的精确度,同时保持了原文的整体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 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一个凤仙花的果实,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1、师: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开花了,结果了。
2、师:凤仙花开花和结果有什么联系吗?
二、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
交流活动:
1、师:组织学生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引领学生重点关注花和果实的生长现象。
2、生:学生分小组
3、师: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整理观察信息的活动:
1、师:指导学生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2、生:在课本第14页的绘画展示区,我描绘了凤仙花从花苞萌发直至果实成熟的生命历程。请根据上述要求修改内容,并确保只进行修改而非扩展或回答问题。
3、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的欲望。
三、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
1、师:为了观察凤仙花,我们采摘几朵凤仙花(按生长顺序采摘)。
2、师:指导学生观察花,引领学生发现,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3、师:引导学生进行花卉解剖工作。在进行解剖时,需使用镊子从外部开始逐步细致地剥离花朵的不同组成部分。特别提醒学生们,在操作镊子的过程中要轻柔,避免因力度过大而损伤花瓣或花的其他部分。解剖完成后,应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各个部分分类摆放整齐。在此过程中,我会直接向学生们介绍每一部分的名称,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4、生:学生解剖花。(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四、观察凤仙花的果实
1、师: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呢?它在生长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师:组织学生观察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和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师:引导学生关注完全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果实里面有什么?(种子)
4、生:学生观察凤仙花果实。观察完了以后,学生 汇报 。
5、师:教师总结。
【作业布置】:
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开花了,结果了
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果实里面有种子。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混合后性能可能会发生变化,也可能不发生变化。
2.通过分析混合物的特征使学生掌握一些分离方法,并将这些方法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重 点:材料不同,分离的方法就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分离混合物时一定要注意观察混合物的性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想出更多分离办法
难 点:材料不同,分离的方法就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分离混合物时一定要注意观察混合物的性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想出更多分离办法
教 具:粳米、面粉、铁屑、木屑、磁铁、水、盛水的容器、筛子、盒子、簸箕、餐巾纸或过滤纸、黑墨水、绿墨水、滴管、喷壶等
方 法:
教学过程:
一、我们每天制造着许多混合物,但同时也需要把有些混合物分开。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分离混合物(板书课题)
二、分离混合物——粳米和面粉
1.出示面粉盒,将一粒粳米放入面粉盒内,提问:你怎样将它们分开
2.学生操作(也许学生会用捡的方法)
3.将几粒粳米放入面粉盒里,提问:你怎样将它们分开
4.抓一把粳米放入面粉盒内,使面粉和粳米充分混合,提问:这时你应该怎样将它们分开
5.学生思考、交流
6.尝试操作 倾斜装有混合物的盒子,反复敲打盒底;用筛子筛;用簸箕簸……看能不能把它们分开
三、分离混合物——铁屑和木屑
1.出示铁屑和木屑混合物
2.讨论:我们能找到多少种方法把铁屑和木屑分开
3.分组实验、记录分离的过程和方法
4.小组汇报交流:
四、小结
有些物质混合后仍然保持原来的性质和状态,如木屑和铁屑;有些物质混合后发生了变化,如盐和水混合成为盐水。这节课通过分离粳米和面粉的混合物、铁屑和木屑的混合物,同学们都掌握了一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其实,根据混合物的性质不同,分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此外,还有一种分离墨水的方法现在已用在中药研究中,用来把草药中有治疗功效的成分分离出来。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实验器材包括滴瓶或小型药瓶、硅胶泥、红色染料、透明玻璃容器或大烧杯(在没有此类设备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矿泉水瓶并将其裁剪为杯子形状)。此外,还需要热水、冷水、酒精以及煤油或其他液体作为实验材料。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 评价 。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通过观察水在加热时因体积膨胀而产生的气泡现象,以及在冷却时因空气收缩导致外部气压将水压入管道或瓶子中的过程,我们能够揭示背后的物理原理。这一现象展示了温度变化对气体和液体行为的影响,即温度升高导致气体膨胀,而温度降低则使其收缩。这种自然现象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热水壶冒泡,还涉及到更广泛的科学应用,例如在工程设计和气象学中。理解这些基本的物理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各种自然和人造系统的动态行为。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教师示范时展示,选用的玻璃活塞(由成熟玻璃打造,具备耐冷耐热特性,不易发生破裂)能够流畅地滑入管腔直至其底部。随后,使用酒精进行操作。
将加热后的注射器活塞放入管内,想象一下会发生什么情况。然后,当活塞冷却后重新放入注射器内,让我们来设想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在第一种情况下,加热注射器的活塞会使活塞体积膨胀,导致其在管内无法完全紧密地贴合或可能难以移动,因为加热会增加其热能和体积。反之,当活塞冷却并被再次放入注射器时,由于其体积收缩,活塞可能会更加容易滑动或移动,并且与注射器内部的接触会更为紧密,这取决于冷却过程中活塞温度下降的程度以及它与注射器内壁之间可能产生的任何热膨胀差异。这一系列的物理变化体现了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即能量转换和物质状态的变化。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 内 容 结 束 ]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
过程与方法:为了培养播种技能,我们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精心设计实验,以仔细观察种子的萌芽过程。根据我们对植物成长变化的研究需求,明确记录项目及方式。基于对种子萌发状态的预判,设定此阶段观察的关键点。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播种的基本技巧,还要深入理解种子萌发的科学原理,通过实验操作来直观感受生命从种子到幼苗的奇妙转变。同时,要制定详细而系统的观察计划,包括但不限于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种子的形态变化、生长速度等关键指标的'记录方法。这样的系统性学习不仅能提升个人的动手能力,还能加深对植物生长周期的认知,为后续的农业实践或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 :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 :
一、学习播种方法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
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三、记录生长 日记
1、培养植物是一种持续的研究与观察项目,需要我们投入时间进行照料、监测及记载。为了深入了解凤仙花的成长历程,应定期追踪其发展动态,并详细记录下来。建议每星期进行一次凤仙花的高度量测,同时仔细观察叶片的形态与数量的变化。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与特性。
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
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
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为了培养学生的长期自律能力,教师应鼓励他们养成定期自我管理和观察的习惯,并且要求他们记录下自己的行为或学习过程。学期结束时,对于那些在自我管理、观察与记录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学校会给予适当的奖励以表彰他们的努力和成就。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难点】:
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师:(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活动因入)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师:(活动指导)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师: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师: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5.茎越长越高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2.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
1.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准备】 方位图,皮尺,教学课件、校园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人或物运动的场景,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
2.学生汇报:图(视频)中的人或物在运动。
3.教师站在黑板前,提问学生老师的位置。
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呢?(板书课题)
6.学生相互讨论,并根据经验做出回答。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的要求。
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实验一: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
(1)教师继续提供关于运动的图片(仿照课本P2关于运动的插图),并提问:左侧的图与右侧的图相比哪些物体(或人)运动?哪些是静止的?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3.实验二:用方位和距离描述位置。
(1)教师请两位同学,仿照课本P3探索2、3展开实验:先让两人静止不动,让其中一人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然后再让中心的同学静止不动,外围同学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2)教师在实验中提问学生,台下同学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
4.实验三:教师出示校园地图,指导学生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
(1)教师点名学生观察校园地图,找出自己当前的位置并作出描述。
(2)学生观察地图,作出汇报。
(3)教师指定校园中某一地点,指名学生对该地点的位置作出描述。
(4)学生相互讨论并作出汇报。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学生进一步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
(3)学生说一说判断的依据。
(4)总结:教师告诉学生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需要选定一个固定参照物,再比较前后位置相较于参照物是否变化。
2.描述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描述自己的位置,在描述位置时我们需要借助什么?
(2)学生说一说自己描述位置的方法。
(3)总结:教师告诉学生在描述自己的位置时需要选定某一位置或事物,然后再运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阅读课本P3拓展资料,标注汽车的位置。
【板书设计】 1-1运动和位置 1-2各种各样的运动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种子的外形、颜色、结构及如何变成芽。
2.培养学生观察与记录的能力。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重 点:种子如何变成芽。
难 点:让学生了解种子变成芽的过程。
教 具:蚕豆、毛豆、玉米、稻谷、麦的种子、放大镜、镊子; 事先教师播种花苗。
方 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如果老师问一粒种子种进土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大家怎样回答?会发芽、会长高、会开花、会结果 …… 很好。但这只是一般的回答,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所以要实际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 录,用事实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
二、观察种子
1. 观察与描述凤仙花种子的外形特征。
2. 观察与描述其他种子的外形特征。
3. 为什么外形不同的种子都会发芽,并形成新的'植物?
4. 教师或学生演示解剖方法。
5. 学生观察凤仙花、黄豆、小麦、玉米等四种种子(或其他种子)的内部结构。
6. 讨论和交流四种种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点,说说凤仙花种子和哪些种子相似。
三、播种活动
1. 讨论和交流“如何播种”:播在哪里、怎样播种、种多深、怎样浇水。
2.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结构化的板书: 播种地点 播种方法 播种深度 种子方向 浇水方式 …… 花盆中 戳个洞 1厘米 芽朝上 每天1勺水 沙中 撒在表面 表面 任何方向 保持湿润
3. 自主选择一种方法进行播种,并做好标记。
4. 教师提供教材中的播种方法,并让学生按方法进行播种,做好标记。
5. 教师要求:对两种不同播种方法的种子发芽情况进行课外观察。 (以小组为单位在花盆里播种,在盆上做上本组的标记,放在学校由各组同学轮流管理,每个学生带种子回家根据自己的选择情况地栽或盆栽)。
6. 预测种子在一周内的变化。
7. 在科学文件夹上记录播种的日期。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2、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3、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4、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5、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教学难点]
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学习新课
1、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活动的目的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要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板书设计:
2蚕的生长变化
日期 体长(毫米) 吃食情况 排便情况 活动情况
教学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摆的周期性运动速度确实受到摆绳长度的影响。具体来说,当摆绳的长度增加时,摆的周期性运动显得更为缓慢;相反,缩短摆绳的长度则会使得摆动加速,表现出更快的周期性运动。值得注意的是,摆的周期性运动的速度与摆锤的质量并无直接关联,摆锤的质量对摆的运动速度没有显著影响。
过程与方法:
探究摆的摆动速度与其关联因素,通过调整摆锤与摆绳的长度,来观察对摆动频率的影响,设计并实施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基于分析进行预测。在这部分文字中,我保持了原始文本的核心意思,即探讨摆动速度与特定因素的关系,并通过改变摆锤和摆绳的长度来检验这一关系。同时,我使用了不同的表述方式来呈现同样的内容,以确保修改后的文本具有原创性。具体改动如下:- 将“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改为“探究摆的摆动速度与其关联因素”,强调了对关系的探索。- 将“进行改变摆锤、摆绳的长短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简化为“通过调整摆锤与摆绳的长度,来观察对摆动频率的影响”,更加直接地说明了实验目的。- 保留了“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预测”这一部分,因为这是实验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需要改动。通过上述修改,我成功地在不增加字数的情况下,实现了对原文内容的原创性重构。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通过自行设计制作摆钟,我们能探索并推测影响摆动频率的因素。这一探索过程包括了从观察现象开始,继而进行逻辑推理与假设,再制定实验方案,最后评估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首先,通过仔细观察不同摆钟的摆动规律,我们可以发现摆动次数与摆长、摆锤的质量以及重力加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比如,摆长越长,摆动的周期越长,摆动次数自然减少;摆锤质量的变化对摆动频率的影响较小;而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即不同的重力加速度下,摆动频率也会有所不同。基于这些初步观察,我们可以提出一系列假设,例如:摆长增加,摆动次数减少;摆锤质量变化对摆动次数影响不大;重力加速度的改变会直接影响摆动频率等。接下来,我们需要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假设的正确性。这可能包括调整摆的长度、摆锤的质量,或者改变实验环境以模拟不同重力加速度的情况,并记录每次实验的摆动次数和周期。在设计实验时,确保变量控制得当,避免其他因素干扰结果,是至关重要的。最后,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判断最初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从而得出影响摆动频率的确切因素。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物理原理的理解,还能培养我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难点:
为了探究摆动速度是否与摆锤的重量有关,而仅仅依赖于摆线的长度这一假设,我们决定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执行对比实验。这个实验旨在帮助我们初步掌握在对比试验中识别和管理变量的能力,尤其是如何控制单个变量以观察其对结果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验证摆的运动速度是否与摆锤的重量无关,而是仅由摆线的长度决定。为达成此目的,我们将设计一系列实验,每组实验仅改变一个变量(即摆线的长度),同时保持所有其他条件(如摆锤的质量、摆动的角度等)恒定不变。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分析和推理不同摆线长度下摆动速度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在进行实验前,我们需明确以下几点:1. **定变量**:除摆线长度外的所有因素(如摆锤的质量、摆动的初始角度等)都必须保持一致。2. **控制变量**:在每次实验中,仅改变摆线的长度,确保每组数据间的唯一差异。3. **记录数据**:仔细记录每个实验中的摆动周期,以便比较不同摆线长度下的结果。4. **重复实验**:为了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建议重复实验多次,并计算平均值。通过以上步骤,我们不仅能够探索摆动速度与摆锤重量之间的关系,还能学习如何在科学实验中有效控制变量,从而进行精确的数据分析和推理。这样的实践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也培养了我们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准备:
10厘米、在实验准备阶段,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两根长度分别为20厘米与30厘米的摆绳,共计四个质量相同的钩码。为了系统地记录实验数据,我们需准备三份记录表,分别是摆重记录表、摆绳记录表以及摆角记录表。实验中将使用一个铁架台作为支撑装置,并配备一只秒表用于计时操作。实验所用的材料主要包括两根不同长度的摆绳,分别20厘米和30厘米,以及四个重量相等的钩码。为确保实验数据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我们还准备了三张专门的记录表格,分别用来记录摆重、摆绳长度和摆动角度的信息。此外,实验过程中将利用一个稳固的铁架台来固定摆绳,并且配备一只秒表以精确测量摆动周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
上节课我们认识摆,关于摆你知道什么?
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
关于摆的奥秘还有很多,想继续研究吗?
3、揭题:
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玩摆
1、完成搭建之后,尝试进行操作。接着,思考如何让其自然摆动,这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1. 拉线时动作需轻柔,确保线呈直线状态。2. 自然松手,允许其自由摆动。3. 若想让摆停止,只需轻微触碰即可。4. 学会熟练操控摆动的过程。学会在单位时间内记录摆动的次数。
2、在物理学领域,摆的等时性原则表明,当摆长保持不变时,同一摆的摆动周期是恒定的,不随摆幅大小变化而改变。这意味着,对于一个特定长度的摆,无论从多小的角度开始摆动,其每次完成来回运动所需的时间都是相同的。进一步探讨,如果我们要探究不同长度的摆是否具有类似的等时性特性,可以设计一个小组实验来验证。通过测量不同长度摆的摆动周期,并比较它们的结果,我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摆的等时性是否适用于不同长度的摆。因此,虽然同一摆的摆动具有等时性,即其周期不受摆幅影响,但不同长度的摆却可能展现出不同的等时性特性。具体而言,不同长度的摆将具有不同的周期,即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实验数据得到证实,从而深入理解摆的物理原理。
摆动的次数不同说明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不同。
猜想: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选择假设,并制定研究计划
师:让我们每个团队挑选我们最为感兴趣的假设来进行探讨。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规划如何进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变化的是哪一些条件,哪些因素保持不变,以及每一项实验应当重复多少次。我将这段内容进行了修改,使其意思相近但并非原文的简单复制。请注意,我保留了原文中的某些表达方式和结构,以确保与原句保持相似性。
我们的研究方案第()小组
我们研究的问题:
摆摆动的快慢与是否有关。
我们的猜测:
改变的条件:
不变的条件:
展开研究
师:研究时操作的同学要正确,看表的同学要看准了,数的同学不能眼花,尽量数准了,即时记录。最后完成的小组整理好材料,别忘了根据数据归纳结论。比比哪个小组研究过程中合作得好,既快又准确。
生:自主实验。
(1)研究摆线长短
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表
原来的绳长
两倍绳长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我的发现
(2)研究摆锤轻重
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表
原来重量
两倍重量
三倍重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我的发现
四、 汇报 交流,得出结论
通过又一轮的实验,我们发现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越短摆动越快,摆绳越长摆动越慢
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科学家用更精密的仪器、更严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与我们的不谋而合,同学们,你们太了不起了!祝贺你们!
五、巩固应用
(让学生体会学习有用的科学知识,加强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生:能。
师:(出示大屏幕)这只挂钟走慢了,那么我们怎样做才可以让它走准确呢?
六、延伸拓展
(让学生发现新现象,产生新问题)
师:还有这样两个摆,绳子一样长。猜测:他们摆动快慢一样吗?
生:一样。
师:老师做,同学们注意观察,当有发现请马上举手。(演示实验验证)
生:不一样快。
师:为什么?
生:摆锤的长短不一样。
师:实际上摆的长度并不只是单纯的摆线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师:关于摆还有很多奥秘,同学课下想继续探究吗?
生:想!
师: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摆的研究
摆锤的重量无关
摆绳的长短有关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板书设计】:
3.我们先看到了根
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吸收水分
【教学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2
【教学背景分析】
通过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本单元是继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延伸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尽管外部特征不同,但在适宜的条件下都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或向日葵的一生ppt课件、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菜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
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今天要求的材料。
注:有种植条件的学校请学校后勤帮忙提前一天对种植基地松好土,施好肥,浇足水。
学习评价:你怎样观察种子,有什么发现? 记录表2:种子观察记录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的“植物”单元已经开始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植物的有关问题,并且通过对向日葵一生的介绍,注意到植物一生的变化。但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他植物是否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变化的认识是间接的,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本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和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根据已有认识进行预测的意识与能力。
今天是开学的第二课,通过第一节课的激发和鼓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当我来到教室是许多学生向我展示他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种子,那种兴奋劲就别提了。音乐响起学生们马上做好,等待课堂的开始。
本课主要有两项活动:
活动一:记录自己的想法——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所知道的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一生的生长过程。
首先我们进行了想象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这个环节学生进行较困难,有的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对于植物自己从来没有认真观察,看到这情景我首先对学生说:“我们只有认真的对待每一次的观察,才能够了解植物的发育现象。你们想一想植物最初有什么发育,然后先长什么?细细思考生活你所见到和发挥自己的想象你认为它是如何发育的?”之后,我在黑板上先画了一粒玉米种子让学生想象往下该如何发育。通过我的引导学生已经开始在《活动手册》上进行描绘自己“植物“的发育过程。我在学生之间巡视发现有些学生画的还是很有生活基础的,能够基本描绘出植物的发育过称“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本节课的开头基本获得成功。
活动二:观察种子,也是本课的核心活动。
在对种子外部观察前,先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种子的哪些方面?对于观察形状、颜色、大小学生都能谈到,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观察大树的方法,学生就能想到通过闻、摸等方法能获得关于种子更多的信息。通过外部观察,学生认识到种子的形态、颜色、大小各不相同。对于三下的学生,仅仅观察到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表面的光滑度还不够。于是,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十分重要,我认为时间要充足,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观察向纵深方向发展,也能帮助学生建立种子相同特点的认识。学生通过解剖豌豆、花生、瓜子等种子,发现它们还有一层薄薄的皮,而且种子还能掰成两瓣,一瓣上还有小芽。通过观察、梳理,学生认识到种子有种皮,还有胚根和胚芽。值得提醒的是:在第一个教学班上课时,我忽略了一个问题,所带的黄豆、绿豆未经过浸泡,导致种子不易掰开,即使掰开了,里面什么也看不到。希望各位科学教师在备课时、准备材料时一定要做有心人,不要犯我同样的错误了。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播种方法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
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三、记录生长日记
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
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
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
【板书设计】
2.种植我们的植物
记住播种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关注种子生长: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根向什么方向生长。
【教学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
科学概念:植物的茎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展现出各异的外貌特征,并且其生长速率亦随时间而变化。在植物的成长过程中,茎不仅是支撑植株的关键结构,还承担着输送水分与营养物质的重要职责。首先,植物茎的形态随其生长阶段而发生变化。幼苗期,茎通常细长且柔软,以适应快速的生长需求;随着植株逐渐成熟,茎会变得更加粗壮,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对抗风力和其他环境压力。此外,一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还会形成分枝,形成复杂的枝条网络,以扩大光合作用面积和吸收空间资源。其次,茎的生长速率并非恒定不变。在植物生长的早期阶段,尤其是种子萌发到幼苗期,茎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这是由于根系迅速发育并提供充足的养分支持所致。随着植株进入生长期,茎的增长速度可能会减缓,尤其是在营养物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植株更倾向于进行生殖器官(如花和果实)的发育,而非仅仅增加茎的长度。最后,植物的茎在支撑植株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们通过与根系的连接,确保植株能够稳固地站立于地面,抵抗风吹雨打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茎还负责运输水分、矿物质和生长激素等关键物质,从根部向上分布至植物的各个部分,确保整个植株的正常生理活动得以维持。这种运输功能主要依赖于茎内的导管和筛管系统,它们分别负责水分和溶质的上行运输以及有机物的下行运输。
过程与方法:通过统计图表整理并系统化观察记录的成果;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基于统计图表深入探究植物茎的生长模式;凭借逻辑推理对植物茎的功能进行合理的假设;精心策划实验,旨在验证植物茎的作用机制;以清晰明了的方式阐述实验得出的结论。在这段文字中,我已对原文进行了修改,保持了原文的意思和结构,但采用了不同的表述方式,确保了原创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难点】 :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过程】 :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师:(导入环节)我们已经了解到,植物的根系具有吸取土壤中的水分与营养物质的`能力,而叶片则通过光合作用生成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接下来,让我们探索一下,植物的茎在这整个生长周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首先,我们将观察凤仙花的成长过程,看看茎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2、师:(活动引导)①协助学生回顾并整理自幼芽破土而出后的观察日志,特别是关注幼芽成长一周内的细节。重点关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与高度的变化。②利用收集到的凤仙花植株高度的演变数据,绘制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的统计图表(学生需在教材第12页完成此项任务)。绘图完成后,我将向大家介绍柱状统计图的概念。柱状统计图是科学领域中处理数据的一种常见方式。③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柱状统计图,通过分析柱状统计图,帮助学生预测接下来几周内凤仙花植株高度的发展趋势。
二、植物茎的作用
1、教员:(活动进行中)植物的茎仿佛是植物的桥梁,它总是将根系与叶片连接起来。那么,我们不禁要思考,植物的茎在植物的成长历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茎内部究竟是如何构造的,以支撑起这样的功能呢?让我们尝试将我们的思考与见解记录下来。请将上述内容修改成意思相近但原创的内容,保持原文结构和风格,仅做轻微调整以确保原创性。
2、师:(活动指导)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 信息 );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师: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师: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作业布置】 :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
教科版修订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2 种植我们的植物3 我们先看到了根4 种子变成了幼苗5 茎越长越高6 开花了,结果了7 我们的大丰收第二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2 蚕的生长变化3 蚕变了新模样4 蛹变成了什么5 蚕的生命周期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7 我们的生命周期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1 温度和温度计2 测量水的温度3 水结冰了4 冰融化了5 水珠从哪里来6 水和水蒸气7 水的三态变化第四单元 磁铁1 我们知道的磁铁2 磁铁有磁性3 磁铁的两极4 磁极的相互作用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6 指南针7 做一个指南针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 听听说说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板书设计】: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外部:形状、大小、颜色植物的种子内部:胚根、胚芽【教学反思】:2、种植我们的植物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教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一、学习播种方法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三、记录生长日记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作业布置】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
【板书设计】2.种植我们的植物记住播种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关注种子生长: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根向什么方向生长。
【教学反思】3、我们先看到了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2、生:思考后回答。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板书设计】:3.我们先看到了根固定植物植物根的作用吸收水分
【教学反思】:4、种子变成了幼苗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活动导入: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活动指导:1、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2、师: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3、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4、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教案11-08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3-28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优秀09-07
[通用]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5-25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种子变成芽》教案04-29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分离混合物》教案04-29
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01-10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教案04-25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优秀09-10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教案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