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选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以合作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探究,是本设计的特点。这篇自渎课文看似浅显,不过是写了童年时期一个有趣的游戏,其实作者在这个游戏的回忆中,有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引导。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
简介丰子恺。
二、 小组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你认为作者主要是为了写游戏,还是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或者还有别的目的?
3、你认为文中“父亲”这一角色可有可无吗?
4、你有过夹杂这艺术因素的童年游戏吗?与作者相比,你的遭遇如何?
三、 课堂交流
1、概括本文内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了一则童年游戏,它还包括在游戏中萌生艺术的兴趣,以及大人对这种兴趣的呵护。
2、本文在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时,处理得十分自然,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艺术的游戏的关系确实很微妙,若刻意为之,便会弄巧成拙,索然寡味。(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点中国画理方面的知识。)
3、“父亲”这个角色不可忽视,这是一个很高明的父亲,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4、第4个问题,学生一定有许多感慨,不要扯得太远,要紧扣课文。
四、 语言品析
让学生找文中写得最生动的句段,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并朗读好对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要尊重别人。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课文中不同动物的语言。
二、教学难点
弄清猴子当选“万兽之王”的原因,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尊重别人。 教法与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这堂课中,主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运用杜威的“做中学”、“情景中学”的理论,把学生带入情景中去,采用情感朗读理解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交流,在情景的体验中学习,从情境中启发,从情境中理解、体会角色的心理和人性特点,提高学生语文语感,在辨析中悟出道理,使本文的难点在朗读体验交流中得到突破,最后回归现实,通过身边的人或事来提升他们对道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一)谈话激趣。
创设坐小火车游森林王国的背景:包括细心林、大胆林、自信林三大部分。学生与老师都化身成自己喜欢的动物。
以邀请函的形式揭示课题:小动物们,今天鸽子老师收到了一封邀请函,谁想来读给大家听听。
(二)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独特感受;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应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本环节利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二、复习回顾、识字读文
(一).复习生字
1、以狮子大王布置任务的形式出示生字:万兽之王、轮流、星期、第一个、习惯、方式、 笑眯眯、郑重。
2.开火车读。
3.全班齐读。
(二)朗读课文
1、以狮子大王的口吻提出朗读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不拖拉。
2、学生自由读课文。
设计意图:用狮子大王的口吻,带领学生识字读文,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
课堂气氛的营造奠定了良好的气氛。通过开火车读生词,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在开火车的过程中引入激励性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将此机制贯穿课堂始终。
三、进入情景,体验感悟
(一)提出问题,感知全文
1、森林里发生了什么事? 练读第1自然段:单个练读、齐读。
2、有哪些动物参加了竞选?(生发言,师贴动物图片。)
3、最后谁当选了呢?谁来替大王宣布这个消息? 试读第5自然段。
4、教师配乐读全文。
(二)进入角色,带情朗读
1、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位选手上任后的表现。
(1)重点感悟猫头鹰的神气极了。出示:“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请一个同学练读。
(2)出示猫头鹰的动态图片。师:你们看!猫头鹰挺着胸脯,神气极了!(让学生抓住猫头鹰的神态、动作练习说话。)
(3) 全班带上动作练读。
(4)请学生上台带动作表演。)
(5)学习“议论纷纷”
师:小动物们,听了猫头鹰大王的话,你们心里舒服吗?把心里的不舒服都说出来吧。(学生四人小组自由说)像咱们刚才这样对于发生的事情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用课文里一个词语说就是——“议论纷纷”。
(6)学习“叫苦连天”
A、引导想象说话:师示范:唉,我是一只可怜的鸽子。一到了晚上,眼睛就睁不开了。可是猫头鹰大王让我们晚上做事,可怎么办啊?学生模仿动物诉诉苦。
B、像这种情形用课文里面的一个词形容,就是——“叫苦连天”.
C、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插图,观察猫头鹰当大王时候的情景,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小动物们叫苦连天的表情和动作,朗读时自然加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抓住文章当中的关键词语,指导学生朗读。
2、感悟袋鼠上任后的表现。
(1)师:第二个竞选者上台了,它是怎么表现的?(指名说,出示句子)
(2)你有过激动的时候吗?说话训练,朗读指导。
(3)师:但是他们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苦练跳的'本领,你们看,他们跳得怎么样了呢?引导学生看图说话,随机板书积累的词汇。
(4)让学生跳起来,切身感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小动物听到命令后的心情。 设计意图:在理解动物们的感受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说出感受 。学生的
体验就非常真实,感受就非常丰富,学生们就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爱说。在此基础上,再来读第三自然段,学生就读得更投入,读得更真切了。
3、感悟猴子上任后的表现。
(1)试说小猴子上任后动物们的担心,练读。
(2)播放录音,指名说自己的习惯。
(3)出示句子、录音播放猴子的宣布。
指导朗读,师:谁能够声音响亮、亲切的的再替它宣布一次。
(4)感同身受。 出示句子:话音刚落,大伙儿立刻欢呼起来。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环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图片的对比教学让学生体会角色的心理和人物的个性特点,使本文的难点在讲读中得到突破。
5、宣布狮子的决定。
(1)出示句子,指导朗读。笑眯眯代表了什么样的心情。指名读、全班读。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二、三、四自然段,学生从动物们对猫头鹰、袋鼠的命令叫苦连天,对小猴子的命令却会立刻欢呼起来深深体验到了动物对猫头鹰、袋鼠、猴子轮流当“万兽之王”的不同表现。我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不再往下轮了?如果你是狮子大王,你会选谁当大王?为什么?又将学生带入了自我的情感体会,相互的讨论交流之中, 从而使学生明白了要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四、拓展练习,升华主题
1、在猴子大王的带领下,小动物们生活得开心极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句型练习:( 小动物 )在( 哪里 )____来____去,_____极了。
2、可是有两只小动物不明白,为什么猴子能当万兽之王,聪明的小动物们,请你们四个四个一组,商量一下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吧。
3、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大家轻声的读一读。
总结——尊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如何尊重别人。
4、交流讨论,生活中如何做到尊重他人。
设计意图: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尊重别人,谅解别人,养成豁达的性格,保持健康的心态,成为受到家欢迎的人。从而达到升华课文主题的作用。
五、表演练读、巩固生字
1、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读。
2、以感谢信的形式练习巩固“我会写”的字。
教学设计特点
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发学生学习资源,注重阅读个性化感悟,设计自主、合作的阅读过程。以朗读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辅,引导学生联系教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激发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实践。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心灵的感受。针对本文的第2、3、4自然段的结构非常相似的特点,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分别抓住猫头鹰、袋鼠、猴子对动物们提出的不同要求和动物们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体会角色的心理和人物的个性特点,使本文的难点在讲读中得到突破。另外,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的功能,让它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落实到他们的每一次学习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多媒体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多媒体技术直接作用于人的多种感观,生动形象,直观性强,我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突破重点段提供了方便。
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采用以全面概括课文内容为主的内容式板书,板书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为学生理清了思路。
从现在开始
议论纷纷
直摇头 欢呼 叫苦连天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专题为“父母之爱”。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识字、朗读能力,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读准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联系生活实际,以体会父母不同形式的评价都是对巴迪的爱。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正确认读“糟糕”、“确实”、“自豪”、“誊写”、“敬仰”、“判断”、“出版”、“戏剧”、“严厉”、“灵感”、“创作”、“源泉”、“警告”、“提醒”、“把握”、“谨慎”、“极端”等词语。理解“一如既往”、“得意扬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体会父母两种不同形式的评价都是对巴迪的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拓展阅读《我的母亲》(节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初步揭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2.谁能读一读课题?(1——3名生读)
3.你发现,这篇文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初读后的收获。
(三)研读语言,个性感悟。
1.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完成以下学习任务:(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学生自学,教师行间巡视,参与学生的小组学习。
2.分组汇报
(1)研读母亲做出的评价。(课件出示)
“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①指名读,交流体会。
②相机指导朗读。
(2)研读父亲做出的评价。(课件出示)
“这是什么?”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我不明白,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①指名读,交流体会。
②相机指导朗读。
③此时,巴迪可能在想什么?
3.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有了刚才的体会,让我们再来读父母的对话,你们一定能读得更好。(分角色读文中父母的对话,同桌读、师生读、男女生读。)
(四)再读课文,指导学法。
1.在这一课中,作者还运用什么方法来描述人物的?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2.师:通过这些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父母亲对巴迪的爱。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就能悟出父母的情感,这就是悟情感的读书方法。
(五)联系生活,拓展文本。
1.请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组讨论,你觉得哪种教育方式更适合我们的成长呢?
2.你们各有各的看法,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的呢?
(六)感悟真情,升华情感。
1.出示巴德舒尔伯格的简介。
2.自由读作者简介。
3.结合课文第16自然段内容,谁能说一说,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需要什么力量?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我们都沐浴在父母爱的阳光中,父母的爱更是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让我们像小巴迪一样,——
课件出示: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因为,我们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们努力地向前驶去。
五、板书设计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慈祥 严厉
爱
走向成功
第二课时
(一)积累词句,体会情感
1.听写以下短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订正,再读一读。
眼睛(发亮)
既(腼腆)又得意扬扬
有点(迫不及待)
怀着(一种)自豪感
实在(等不及)了
把头埋得(低低的)
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一如既往)地鼓励我
2.背记自己喜欢的三两个短语,互相交流启发。
(二)朗读全文,内化情感。
1.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你会有什么感受?请你带着这种感受朗读课文。
2.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诵。
(三)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结合课后问题: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课外搜集阅读其他体现父母之爱的作品:《秋天的怀念》、《奇迹的名字叫父亲》、《背影》等。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把握每段的要点,明确孔孟二者的差异。
2.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3.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4.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5.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孔孟思想的具体特点。
[教学难点]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教学设想]
由孔孟之说引出话题的历史原因,领悟作者的思想方法。思考孔孟的思想言行有哪些不同。并从文中找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进而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本课属于自读篇目,课文结构清楚,层次清晰,阐述的观点也并不深奥,再加上高三学生此时对孔孟已有不少的接触和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也比较熟识,因此本文比较适合于自学。自学并不等于放羊,应该引导学生自学,在45分钟内尽可能收到吸收文化和培养能力的最大益处。本篇课文的课后练习,比较适合于作为边阅读边思考的激发点使用,应该充分运用,这样学习本课的效果似乎更加切实些。
在教材处理上,这一课时把教学内容切分成三大板块,先是整合课文内容,其次是晶词味句重点突破,然后适当扩展,温故知新。课后提供一篇逆向思考类文章,为的是能让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得以有效的训练。
一、导入语
上一篇课文我们了解了庄子,其实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不是道家而是儒家,孔子、孟子、颜渊、子路我们如雷贯耳。同时,我们还通常把孔孟并举。提到大成至圣,我们就会想到亚圣,这两个人总是如影随形,有时孟子的光辉甚至还会把孔子遮掩着。其实,孟子与孔子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大家都知道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时期,孟子生活的是战国时代。据《史记》,孟子是孔子的门人于思的学生,这两人真的能够如出一辙吗?让我们一同来阅读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的《孔孟》。
二、整体初读,归纳提要,整合课文内容。
快速阅读课文,把每一节当中的重点语句划出来,然后对本文内容作一个提要。这个工作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训练学生的速渎能力,速读要讲求质量,所以第二个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在快速阅读当中迅速抓住每一节中的关键信息。之所以分解到每一节,是因为段节的层次性不很复杂,而它又是一篇课文骨架,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会相对小一些。
(明确:本文的内容提要: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孔子坦荡悠闲,轻松愉快,孟子则凡事紧张。孔子认为性恶来自于先天,孟子则持性善论。孔子对“礼”非常重视,而孟子则不大拘泥于礼。孔盂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局势起了变化,孔子处在春秋时期,周礼还有一定的约束力,战事尚未波及全民,战事的方式如同竞技,还不足以造成社会全面动荡。因此孔子认为东周那样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他提倡克己复礼,正名复古。孟子处在战国前中期,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战争已有相当规模,战事已经相当残酷,社会全面动乱。因此,孟子认为出路在于改弦更张,他的种种主张都是突破“礼”的约束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可以通过量化来考查学生的'阅读品质:如孔孟的三个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局势起了变化。
三、品词析句,探究质疑。
1.依据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今人冯友兰,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在冯友兰看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二人是否相同?为什么?
明确:主要阐述孔孟二人的相同,而第二段的开头又有“但是”的转折,然后进而论述了二人的不同。
2.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与上文的“轻松愉快”相对,可用“沉重痛苦”来对解,但是还要结合下文来具体回答,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3.“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4.课文第四节,举了有关于孟子的一系列例子,如“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是为了说明什么?
提示:加深对论点与论据之间关系的理解。作者列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孟子对“礼”不大重视,在他看来,周礼早巳不复存在,自己也不必拘守礼法。;
5.“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6.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7.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8.何谓“低水准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9.“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它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10.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四、拓展延伸
翻译《寡人之于国也》,并结合本文说说孟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研究历史文化现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洚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粱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老百姓没有再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举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从本文的第一句话可以想见当时战事频仍,孟子给梁惠王提出的方案是发展生产,注意民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由于战争,杀人盈城,杀人盈野,对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民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孟子关于王道的主张就是针对当时的局势提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的灾难深重,社会矛盾的尖锐,也可以体会孟子慈悲为怀的胸怀,为民请命的激切。
语文教案 篇5
一、[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朗读,结合注释,收集资料,结合画面来感知诗词大意,通过质疑,小组计论,解决疑难问题,体会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
难点: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突破方法:联系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体会。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朗读、看图、看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重点训练学生有感情吟诵,并在读中体会、理解。
学法:自读,小组交流,边读边想,背诵。 [教学准备]
1、预习这首古诗,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及诗作。 2、收集并积累有关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诗1—2首。 3、课文插页的挂图。 4、洞庭湖的录象资料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
3、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像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游览了西子湖,领略了西湖晴天雨天各有所妙的美景,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有谁知道洞庭湖呢?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位于湖南北部,岳阳市附近,方圆八百里,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教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联想到了哪些词语?
4、引出课题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被洞庭湖的迷人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许多洞庭的美诗佳句。
一千三百多年前,一位来自唐朝的大诗人刘禹锡途经此地陶醉于其中,诗兴大发,写下了这篇千古传颂的佳作。
板书: 望洞庭
二、读出情感,感悟意境
1、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tán ) 磨(mó) 螺(luó)
4
2、指导朗读,指名读。 (1)、“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是谁与谁? (湖光和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5、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之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挂图,说说感觉。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里,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观看录像,联系诗句,品味诗人的情感。 5、积累内比,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比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之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3)、再次观看洞庭湖美景录像 说一说你所见到的用一句话写下来。 三、[作业设计]
抄写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6附:板书设计
望 洞 庭
湖光秋月 两相和 潭面无风 镜未磨 宁静和谐 洞庭 山 (美) 白银盘 青螺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
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③锻炼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重点:这篇文章我是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由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旨在引导青少年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教学难点:《忆 读书》一文作者冰心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方法,手段:采用座谈的形式较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像、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 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 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的不同书本带给作者的影响。
导入新课:
诗人徐志摩曾表达过读书后的不可言说的愉悦:(我觉得读到好的诗的时候,真如听到绝妙的音乐,五官都受了感动,精神上好像复新了一般。在诗里,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音乐的领会,只有自己在那一瞬间觉得,不能分给旁人的。)他指出了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 诵读活动
1、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2、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要忘我、深入地体会;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 正音释义
笸箩 天罡 地煞 无聊 朦朦胧胧 无病呻吟 不能自已
(四) 思考活动
1、 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2、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
(五) 交流活动
1、 关于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 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
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3、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六) 课内小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而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更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七) 课外小结
1、 请同学按时间顺序,课外小结自己的读书书目,并能指出每本书的主要优点或对自己的有益影响。
2、 关于对作家冰心的介绍。(可附图、文)
3、 课外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向同学推荐,并附推荐意见。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预习,听写。
范读(听录音),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结尾齐读。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第1、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
[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
“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
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
五:理想给人力量。
指出每一句写理想给人何种力量?
与34句含义相同的古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联系书后背诵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
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
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不幸”指哪些?
“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
“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做课程探究。
第三课时
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比喻的内涵。
结尾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与本诗结尾含义相同的《在山的那边》的诗句是哪些?
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讲课程探究。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背影》的教案05-01
语文教案-《荷花》 教案05-01
语文教案-《林海》教案05-01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经典)语文教案07-30
(精选)语文教案10-02
语文教案[精选]08-24
【经典】语文教案11-03
[经典]语文教案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