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沉浮教案

时间:2024-08-21 13:28:21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沉浮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沉浮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沉浮教案

大班科学沉浮教案1

  活动目标:

  1、探索使物体由沉至浮、由浮至沉的方法。

  2、感知物体的沉浮与水的浮力有关。

  活动重点:

  让幼儿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

  活动难点:

  探索使物体由浮至沉、由沉至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小木块、纸盒、玻璃弹珠、鹅卵石等各种东西。

  2、水、玻璃鱼缸或塑料盆、装饰品的篮子。

  活动过程:

  1、观察物体的沉与浮:“这里准备了许多玩水的材料,看看这些物品放入水中会怎么样?”

  (1)、幼儿操作,将桌上篮子里的物品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现象。

  (2)、交流观察结果。

  (3)、对沉下水和浮在水面的物品进行归类。

  2、探索使浮在水面上的物品沉入水底:“能不能把浮在水面上的东西让它沉到水底?”

  (1)、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2)、交流操作结果,用语言或演示介绍自己的方法。

  3、探索使下沉在水底的`东西浮在水面:“能不能把沉在水底的东西让它浮到水面上来?”

  (1)、幼儿操作,交流操作结果。

  (2)、教师梳理幼儿的经验,用问题激发幼儿继续的愿望。

大班科学沉浮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鸡蛋的沉浮与盐水的浓度有关。

  2.技能目标:能随着加入盐的量观察鸡蛋的悬浮程度,会记录和表达试验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体验在鸡蛋沉浮实验中两人合作探究和分享实验经验的乐趣。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鸡蛋在盐水里才能浮起来,并且悬浮的程度与盐水的浓度有直接关系。

  2.活动难点:做盐水浓度与鸡蛋悬浮程度关系实验时能详细记录实验过程,能清楚表达试验过程和结果。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玻璃杯、勺子、筷子、鸡蛋若干;清水、盐,记录纸和笔若干。

  2.经验准备:大班幼儿已经在生活中获得一些沉浮的感性知识,如人会游泳才能浮在水面,不会游泳的人需要借助游泳圈才能浮在水面,石子投入水中会立马沉入水底等。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设疑导入

  1.教师出示图片:一个人躺在死海上舒适地看书。

  2.教师:在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他可以浮在水面没有沉下去?你觉得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吗?

  (二)基本部分

  1.介绍试验教具,设疑引发幼儿思考

  (1)教师出示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并介绍:两个透明的玻璃杯装着一样多的水(先不说出一杯是清水一杯是达到一定浓度的盐水),一枚鸡蛋;突出两个玻璃杯是一样的,里面的水也一样多。

  (2)教师提出问题:把蛋宝宝放到第一个水杯里(清水),再把它放第二个水杯里(盐水)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初步感知蛋的沉浮现象

  (1)教师操作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并说一说鸡蛋在两个杯子中沉浮的情况。

  (2)教师提问: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怎么到了第二个杯子里会浮上来呢?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

  (3)幼儿自主探索: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从而找到原因:鸡蛋在装有淡水的杯子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里是浮上来的。

  3.引导幼儿操作材料,深入理解沉浮与盐量的关系

  (1)教师进一步引导:蛋宝宝放在盐水里都会浮起来吗?要放多少盐才会浮起来呢?我们来做一做这个实验,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2)教师将幼儿分成两两一组,合作探究。

  (3)教师提供操作材料:每组一个玻璃杯,一份食盐,一根小勺,一根搅拌棍,记录纸和笔。

  (4)教师提出实验要求:明确加盐、搅拌和记录方式等。

  (5)幼儿合作操作实验并进行记录,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

  4.说一说沉浮规律,分享和总结经验

  (1)请小组幼儿展示记录纸,并谈谈实验过程和结果。

  (2)教师继续提问引导:为什么蛋宝宝在刚开始加盐的时候没有浮起来,后来再接着加盐才浮起来呢?

  (3)幼儿集体讨论,教师小结:鸡蛋浮起来有一个过程,盐放得少,盐水浓度低,蛋不能浮起来;只有在加入一定量的.盐后,盐水浓度变大,蛋才能在水中浮动直至全部浮起来。

  (三)结束部分——解除疑惑

  1.展示有关死海的三张图片:躺在死海上看书;躺在死海上睡觉;在死海上打乒乓球。

  2.教师解除疑惑:人们要在水里浮起来需要游动或者借助游泳圈等工具。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的海水不需要这样做人们就能自然地浮在水面,悠闲地看书,睡觉甚至打乒乓球。秘密就在于这个地方海水盐分的浓度非常高。

  五、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探究的是生鸡蛋宝宝在盐水里的变化,那熟鸡蛋和生鸡蛋在盐水里的变化会是一样吗?老师在科学探索区提供了这些材料,小朋友们可以继续进行探究。

大班科学沉浮教案3

  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境中,探索影子大小、变化与光源远近的关系,愿意说说自己的发现。

  2、欣赏故事内容,理解并感受故事中奥菲利娅小姐与纸偶们对演戏的热爱。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玩过与影子有关的游戏,如手影游戏、猜影子等。

  2、教具:动物纸偶若干、大操作舞台1块、

  3、学具:手电筒、剪刀、打孔机、胶水、活动眼睛等。

  活动过程:

  一、由影子导入故事:

  你们有没有听到关于影子的事情,这两个字是影子,谁知道关于影子的一些事情呢?

  影子有颜色,有太阳光就有影子,有灯光也有影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你们会知道更多关于影子的故事。

  二、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师讲述故事:“奥菲利亚的影子剧院,奥菲利亚的爸爸是一个演员,拥有一个巨大的剧院,每天晚上,当爸爸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奥菲利亚就用那双世界上最灵巧的手找来了白纸,找来了剪刀,把爸爸演过的所有角色一个一个剪了下来,剪成了一个一个的纸偶,爸爸的演出一场接一场,奥菲利亚用她那双灵巧的双手剪了一个又一个的纸偶,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爸爸去世了,剧院不得不关门,一天晚上奥菲利亚坐在空荡荡的剧院里望着漆黑的舞台,特别的伤心,特别的难过,

  “亲爱的奥菲利亚小姐,我们想用影子来表演节目,反正谁也不会在乎影子有没有颜色”

  原来看到奥菲利亚这么伤心难过,她剪的纸偶都来了,音乐奥菲利亚赋予了它们生命和希望,我们要让奥菲利亚高兴起来,它们决定排练一场影子表演,它们就紧张的排练了起来,可是练着练着它们遇到了第一个问题,

  :“亲爱的奥菲利亚小姐,我是威武的,我的影子应该是又高又大,可是你把我们都剪成一样大小,这让我的影子居然和一只小鸟一样大。噢,天哪!这该怎么办?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变得有大有小呢?

  (1)出现第一个关于影子的问题,引导孩子们借助工具来解决。

  师:谁提出来的第一问题呢,有什么问题?

  的影子和小鸟的影子一样,不威武。

  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呢,能让这些影子变得有大有小呢?

  怎么样才能让这些一样大的纸偶的影子变的有大有小呢?

  奥菲利亚小姐太伤心了,没法重新剪纸偶。

  没关系我们这里有一个工具,手电筒。

  刚刚我们说只要有光就会有影子,只要手电照一下就有影子,这里是奥菲利亚剪的纸偶,你们能借助手电筒的光让纸偶的影子变的`有大有小呢?

  先让纸偶的影子出现,怎样才能出现的影子。

  然后让的影子有大有小。

  (2)老师指导,小朋友们动手操作。

  师:我们请了手电筒帮忙,影子会变得有大有小吗?

  什么时候影子会变大,什么时候影子会变小呢?

  纸偶和手电筒的距离越近,影子就就越大,纸偶和手电筒的距离越远,影子就就越小,

  刚才是手电筒动,纸偶不动,现在我们让手电筒不动,纸偶动

  原来动纸偶或者动手电筒都能让的影子变的有大有小,这是为什么呢?

  (3)观看课件演示

  纸偶挡住了光线就有了影子,纸偶和光的距离就越近,影子就越大,纸偶和光的距离就越远,影子就越小,纸偶们太感谢你们了,在你们手电筒的帮助下,纸偶的影子就变得有大有小了,这个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他们就排练了一出关于长颈鹿的笑话,奥菲利亚小姐看了以后慢慢的高兴起来到最后哈哈大笑,她已经很久没有这么高兴了。这么精彩的演出于是她做了一个决定,她要带着这些纸偶们到外面去看看,所以奥菲利亚小姐带着纸偶朋友们到了别的地方,每到一个地方这些纸偶精彩的影子表演都会带来精彩的掌声。

  这个表演真的好看啊,可是演员们都应该有亮闪闪的眼睛啊?这些影子黑漆漆的没有眼睛呀?

  (1)第二个问题出现,影子没有眼睛

  师:孩子们,这些纸偶在表演的时候,观众们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影子没有亮闪闪的眼睛

  影子有亮闪闪的眼睛,表演才会精彩,那么怎样让这些影子都有亮闪闪的眼睛呢?

  (2)再一次借助工具,让纸偶的影子有眼睛

  师:我这里还有很多工具,剪刀,打孔机,笔,胶棒,眼睛

  哪些工具能帮助纸偶们解决第二个问题呢?能让纸偶变得有亮闪闪的眼睛呢?

  每人选一种工具试试,看看你们的纸偶有眼睛了吗?纸偶的影子有眼睛了吗?

  (3)老师指导,小朋友们操作

  操作结束总结

  师:大家来说说看你们用了什么工具,然后你们的纸偶有眼睛了吗?纸偶的影子有眼睛了吗?

  用了胶棒的,纸偶有眼睛,纸偶的影子没有眼睛

  用了打孔机,纸偶有眼睛,纸偶的影子没有眼睛

  用了笔的,纸偶有眼睛,纸偶的影子没有眼睛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纸偶挡住了光线,就产生了影子,如果用打孔机在纸偶上打上眼睛,这样光线就能通过纸偶穿过去,就有了眼睛,如果我们用剪刀给纸偶剪一个眼睛,那纸偶的影子会有眼睛吗?

  剪刀剪一下,眼睛这里有小洞了,光线也能穿过去了就有了眼睛了。

  四、继续讲故事,了解故事结尾

  在你们的帮助下,这些纸偶就都有了亮闪闪的眼睛了,奥菲利亚决定带他们走的远一点,于是它们来到去高山,去大海,去沙漠,去森林,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了奥菲利亚越来越老了,直到有一天,她觉得她再也走不动了,就带着纸偶们回到了家,她静静的躺在床上,所有的纸偶都围着她,为她一个人表演影子戏,奥菲利亚高兴极了,这时候有一道温暖而明亮的光照了进来,奥菲利亚带着她的纸偶慢慢的走了进去,他们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用云朵做舞台,用晚霞做灯光,这个地方的外面挂着一块牌子,奥菲利亚的影子剧院,奥菲利亚高兴的笑了,在第二天早上,大家来看望奥菲利亚的时候,发现她静静的睡着了,笑的那么甜,笑的那么美。

  五、结束离场

  奥菲利亚的故事我们听完了,我们在这个故事里发现了影子的很多秘密,影子可以有大有小,还可以有亮闪闪的眼睛,其实关于光和影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一会回家,自己剪一个纸偶,拿上手电筒,拿上剪刀去发现关于影子的更多秘密吧!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大班科学沉浮教案4

  活动目标: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能简单地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水果若干(苹果、桔子、葡萄、桂圆)。

  2、每张桌子上放有水果,一盆水。

  3、水果卡片,记录卡。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摸一摸。

  今天,我们小二班来了许多的水果娃娃,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些什么水果?(领幼儿到桌子旁去看一看,摸一摸。)

  (水果是孩子们喜欢的食物,而这些水果又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这就能较好的跳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想一想,猜一猜。

  1、这些水果娃娃想到水里洗个澡,那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会浮在上面?(幼儿猜测。)

  (猜想法是探索类活动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当孩子对水果放到水里产生兴趣以后,教师让他们来想一想、猜一猜,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2、教师根据幼儿猜想和判断,做记录。

  (交流自己的猜想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孩子喜欢的形式,这里我让幼儿说,我来记,把他们的不同猜想记录下来,让幼儿知道每个人的猜想是不一样的,更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为下一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试一试,记一记,讲一讲。

  1、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先操作,后记录。(先拿一种水果,把它放在水里,看它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底,然后记录在记录卡上。)

  (通过上一环节的猜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被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很想尝试一下。于是我运用了操作探究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这一环节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在这次探索过程中我就鼓励、引导幼儿多观察,多操作,多实验。了解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同时用贴图片的方法记录自己的发现。)

  2、请幼儿说说记录结果。(边说教师边演示实验,并把结果记录在黑板上的记录卡上。)

  3、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再次实验。

  (由于第一次实验后,出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所以我就安排了第二次实验,让幼儿通过再次实验,再来判断结果。)

  4、展示记录卡。

  四、结束活动。

  师:除了这些水果,你们还知道哪些水果?(幼儿自由回答)请小朋友回家后,如果爸爸妈妈买了其它的水果回来,你也试一试,把它们放到水里又会怎么样?

大班科学沉浮教案5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科学《沉与浮》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进一步让幼儿探索介于沉与浮之间的"悬浮"现象却很少被提及,因为这一模糊、复杂的现象对幼儿来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所以老师遇之或视而不见,但它却真切、实在地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并时常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科学《鸡蛋的沉浮》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 体验在鸡蛋沉浮实验中两人合作探究和分享实验经验的乐趣。

  喜欢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2. 知道鸡蛋的沉浮与盐水的浓度有关。

  通过操作探索发现鸡蛋沉浮状态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的发生。

  3. 能随着加入盐的量观察鸡蛋的悬浮程度,会记录和表达试验过程和结果。

  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观察现象并记录,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活动准备:1.鲜鸡蛋、吸管、小勺、盐、糖、清水若干。2.观察记录表3.《死海》的视频。活动过程:一、导入:直观导入法,激发幼儿的兴趣。1.教师出示鸡蛋,并提问。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客人。你们知道它是谁吗。2.出示鸡蛋,鸡蛋表面有点污渍,我们来给它们洗个澡吧。

  2、引导幼儿发现鸡蛋沉浮的秘密。1.教师把鸡蛋分别放进装有清水、盐水和糖水的

  1、

  2、3号杯子里。请幼儿仔细观看。

  师:鸡蛋宝宝洗干净了澡,但是你们发现,这3个杯子里鸡蛋的位置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教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杯水有什么不一样呢。

  教师出示杯子上的图片标签。

  2.教师小结:原来,鸡蛋是浮在水面上的水里面是加了盐的。

  教师提问:是不是所有加了盐的水,鸡蛋都会浮起来呢。

  要放多少盐才会浮起来呢。我们来做一做这个实验,并记录在记录纸上。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吧。出示大的调查表,引导幼儿进行猜想。

  3、体验探究鸡蛋浮起来的方法,并进行操作纪录。

  教师:刚才我们小朋友都进行了猜想,接下来小朋友想不想去验证一下你们猜得对不对呢。(其实孩子可以大致说一下,然后将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自己的记录表上)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及记录表的使用要求。

  (1)记录表的填写要求。

  鸡蛋沉与浮记录表

  盐的多少(勺)

  我的猜想

  我观察到的现象

  0勺(清水)

  1勺

  2勺

  3勺

  (2)教师提供操作材料:每组一个玻璃杯,一份食盐,一根小勺,一根搅拌棍,记录纸和笔。教师提醒:鸡蛋是生的,注意不要弄破了。

  (3)教师提出实验要求:明确加盐、搅拌和记录方式等。

  舀盐时,盐要舀满每勺盐基本一致。

  舀盐是一定要记住你舀了几勺,并将数字填写在记录表里。

  (4)搅动时,不要把水弄洒,直到盐完全融化。

  (5)分组进行,每组请小组长负责安排小小操作员和小小记录员。2.请幼儿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注意:突发情况的及时处理(如:鸡蛋破了)3.说一说沉浮规律,分享和总结经验。

  (1)请小组幼儿展示记录纸,并谈谈实验过程和结果。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放了几勺盐鸡蛋浮起来了。

  (2)教师继续提问引导:为什么蛋宝宝在刚开始加盐的时候没有浮起来,后来再接着加盐才浮起来呢。

  (3)幼儿集体讨论,教师小结:鸡蛋浮起来有一个过程,盐放得少,盐水浓度低,蛋不能浮起来;只有在加入一定量的.盐后,盐水浓度变大,蛋才能在水中浮动直至全部浮起来。

  教师小结:原来盐放的越多,水的浓度就会变得越高,鸡蛋就会浮起来。四、结束部分——解除疑惑

  1.展示有关死海的三张图片:躺在死海上看书;躺在死海上睡觉;在死海上打乒乓球。

  2.教师解除疑惑:人们要在水里浮起来需要游动或者借助游泳圈等工具。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的海水不需要这样做人们就能自然地浮在水面,悠闲地看书,睡觉甚至打乒乓球。秘密就在于这个地方海水盐分的浓度非常高。

  欣赏有关死海的图片,发现人浮在海面的奥秘,如同鸡蛋浮在水面的秘密。今天我们发现了鸡蛋可以浮在水面的秘密,我们赶快去把这个小秘密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吧。

  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探究的是生鸡蛋宝宝在盐水里的变化,那熟鸡蛋和生鸡蛋在盐水里的变化会是一样吗。老师在科学探索区提供了这些材料,小朋友们可以继续进行探究。将食用盐与量杯投放到科学区,供小朋友一起探索。

大班科学沉浮教案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体验物体沉浮现象。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能够根据沉浮现象将物体进行分类。

  3、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各种操作材料: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老师这里有一副美丽的图画,(出示图画)叙述,在蔚蓝的大海里生活着好多各种各样漂亮的鱼,有些鱼在大海里游得多开心呀!可是有一天,这些小鱼都伤心地哭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有一些游客来游玩,把好多废旧垃圾丢到了水里。这些垃圾严重污染了水里的环境,使小鱼生命受到了威胁。

  2、"你们想知道人们扔到水里的都是些什么吗?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你们认识这些都是什么物品吗?(展示桌子上的物品,引导幼儿认一认,说一说)

  3、师:环境遭到破坏,小鱼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小朋友你们想帮助这些小鱼吗?那我们今天就赶紧组织一批打捞队,去帮助小鱼把水里的垃圾打捞上来好吗?

  4、可是,这些垃圾有的漂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入到了水底,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打捞队分成两队才行,一队去打捞浮在水面的垃圾,一队去打捞水底的垃圾。你们说好吗?

  5、猜测活动,师:小朋友,那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会沉到水底,哪些物品又会浮到水面上来吗?(教师操作演示,引导幼儿观察)

  6、操作活动师: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不是一样?(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提高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请小朋友对照自己的猜测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

  7、师:小朋友你们猜的到底对不对呢?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在此环节中,教师采用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和物体大小没有关系。)

  8、师:对,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小朋友,你们真能干!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真棒!

  9、分类活动 师:小朋友,我们帮小鱼把垃圾打捞上来之后,该怎样处理这些垃圾呢?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把它们装进垃圾箱里好不好?(出示两个带有上浮、下沉符号的纸箱。)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指导幼儿认识沉浮标志,然后把下沉和上浮的物体分类放在两个箱子里,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10、小朋友们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能当一名合格的环保小卫士了,现在让我们动起手来帮小鱼把水里的垃圾打捞上来吧!大家要记得一定要把打捞上来的垃圾分别放在不同的两个垃圾箱里。大家准备好了吗?开始行动吧!

  活动反思:

  应该注意到幼儿的这个学习特点,课前让幼儿能在平面的图上分清上下,那么就不会出现分不清这种情况了。

大班科学沉浮教案7

  活动背景

  沉浮是幼儿生活中熟悉和常见的科学现象,它表示了物体在水中的一种绝对的、肯定的终极状态,幼儿对它的认识是确定性的。而介于沉与浮之间的“悬浮”现象却很少被提及,因为这一模糊、复杂的现象对幼儿来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所以老师遇之或视而不见或避重就轻或搪塞而过,但它却真切、实在地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并时常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猜测、寻找、自我探索,让幼儿初步感受、理解这一现象,激发幼儿从小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设计理念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许多道理和知识,都有可能成为幼儿科学启蒙的素材,孩子总在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了解和认识世界。一件在成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在幼儿眼里却是那么的新奇有趣,也正是因为这些早期经验的获得,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内容,使得孩子的生活富有生气和活力,他们的心智得以有益健康地发展。本次活动就缘于一次不经意的谈话:班上的汪洋小朋友跟大家描述起在乡下外婆家经历的一幕情景,外婆家的一只小水缸里漂浮着许多鸭蛋,他一时兴起,用手压住蛋欲使其沉下去,可那些鸭蛋在水面上晃悠来晃悠去,不听使唤。在旁默默听着的曹颖马上说道:“我看到妈妈把煮熟的鸡蛋放到水里后是沉的,不是浮起来的。”个别大胆的孩子纷纷猜想着可能是鸡蛋和鸭蛋、生与熟、冷水与热水的原因所致吧!也有的孩子疑惑不解,向我投来了求助的目光。于是,一个设想在我头脑中酝酿而成。

  本次活动分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说一说四个步骤进行:经历了激趣——发问——探索——交流的过程,做到激之以情,调情入境;授之以法,启发思维;导之以行,探索规律。让幼儿在动中学习、趣中思考、奇中发现、乐中获取,达到发展幼儿的自主性、增强活动性、鼓励创造性的目的。最终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达到“我会学”。

  活动目标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沉浮状况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的存在。

  2.幼儿能两两合作进行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习记录和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能积极思维,有主动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烧杯两只(分别装等量的淡水、盐水),鸡蛋一个,放大的记录纸一张。

  学具:1.实物:鸡蛋、盐、碗、盆、勺子、烧杯、抹布每组各若干。

  2.磁吸标记、记录表、水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蛋宝宝沉浮的位置

  1.出示内装等量淡水、盐水的两个烧杯,引导幼儿比较:两个烧杯中的水一样多吗。

  2.出示鸡蛋一个:今天蛋宝宝要跟水玩个游戏,小朋友想看吗?蛋宝宝到了这两个装着水的烧杯里会怎么样呢?

  3.猜猜蛋宝宝在盐水、淡水里的沉浮状况。

  教师设疑:蛋宝宝到了第一个水杯里(淡水)会怎样?它是沉下去,还是会浮上来?(幼儿猜测并用身体动作表示沉浮结果:站表示浮,蹲表示沉——实验验证——幼儿观察结果——师幼一同完成记录)

  继续设疑:蛋宝宝到了第二个水杯里(盐水)会怎样?它在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猜测并请幼儿分别把磁吸标记贴在自己猜想的水位上——实验验证——幼儿观察结果——师幼一同记录鸡蛋在水中的位置)

  (评析:“猜一猜”形式的设计,使得活动一开始师幼双方都以开放的心态进入氛围,围绕着蛋的沉浮展开争论,大胆联想,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民主宽松的心理环境,融洽了师生关系;同时,在让幼儿使用身体动作和标记符号表达预测结果的过程中,使得幼儿在活动中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这一过程,教师始终把幼儿放在首位,他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使活动形成了质疑——猜测表达——验证——记录结果的良好开端。)

  二、找一找蛋宝宝沉浮的秘密

  1.幼儿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自主提问。

  看了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小问号”,把你的问题提出来,好吗?

  (评析:发现问题是幼儿进行探究的先决条件,这一环节的设计把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提问专利权让给幼儿,有利于促进幼儿积极思维的发展,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同时更利于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内在动机。)

  2.教师顺应幼儿提出的问题设置悬念。

  哎呀,这倒奇怪了,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怎么到了第二个杯子里会浮上来呢?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寻找蛋宝宝沉浮的原因。

  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从而找到问题缘由:鸡蛋在装有淡水的杯子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里是浮上来的。

  4.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

  那么是不是鸡蛋在盐水里都会浮起来呢?在加了多少盐后才能浮起来呢?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好吗?

  (评析:这既是对上一结论的不确定性疑惑,又自然渗透了对下一步骤中的实验观察的要求,让幼儿带着强烈的好奇与急切想知道结果的心态进入实验中。教师提出矛盾性的问题,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尽情发表对问题的看法,这也是幼儿将头脑中的新经验与原有的旧经验发生联结、进行迁移的过程。)

  三、做一做蛋宝宝沉浮的实验

  1.理解记录图表所示的实验方法。

  2.提出实验要求:两两分工合作,明确怎样加盐、搅拌、记录注意点等等。

  3.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实验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

  (评析:幼儿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大多来自直接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本次实验中,加盐量的多少,搅拌、溶解的程度,都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教师对幼儿的实验结果的判定都应视不同的实验方法而言,决不可为追求统一结果而扼杀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在幼儿确实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动遇到障碍时,才给予一定的帮助。)

  四、说一说蛋宝宝沉浮的规律

  1.(展示幼儿的实验记录卡)从记录结果中讲讲自己的实验感受并发现鸡蛋沉浮的规律。

  2.继续设疑:为什么鸡蛋在加入1勺、2勺盐的盐水中没有浮动,在加入3勺、4勺……盐的盐水中会慢慢浮上来呢?

  (评析:这个环节中教师指出了矛盾的事实:同样在盐水中,为什么鸡蛋有沉有浮?让幼儿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形成认识:不同浓度的盐水中,鸡蛋的沉浮是有一个过程的,只有在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才能在水中浮动直至全部浮起来。并且通过集体讨论交流,让幼儿对自己所思所为进行一次梳理,以此强化新获得的经验。)

  3.除了在盐水里鸡蛋能浮起来,你还有什么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呢?(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由想像讲述)

  (评析:这一环节的讨论,让幼儿知道:让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从而培养幼儿思维的多向性、开放性。同时,也顺应了“科学来自生活,最终必然回归生活”的宗旨。)

  活动延伸

  1.如果在盐水里不断地加盐,鸡蛋还会往上浮吗?

  (评析:科学活动是没有终结性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提出新的假设和解释。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显得尤为必要。)

  2.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发现鸡蛋在其他液体中(如糖水等)的沉浮情况及其他沉浮现象。

大班科学沉浮教案8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孩子们了解物体放到水中有沉浮现象。

  2、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孩子们的细致观察能力。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重点难点

  1、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小朋友们知道水有向上托物体的力(浮力)。

  2、难点是漂浮的物体在一定情况下也能下沉。

  活动准备

  能盛水的家具(如:盆、桶等)并加满水,小皮球、小石头、干木块

  活动过程

  1、让孩子们轮流感受水的浮力。老师先让孩子们将小皮球放在盛满水的盆中,小皮球浮在水面,然后叫他们用手把小皮球按到水底,让孩子们感受水有把球向上托的力,再把手松开,小皮球马上浮到水面上。问孩子们:小皮球被我们按到水底,一放开手小皮球为什么自动浮起来?我们按小皮球的时候手有什么感觉?小朋友都说:手被弹开的感觉。结论:这是水中有浮力。

  2、让孩子们把石头和干木块分别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石头很快沉到水底,而干木块却浮在水面上。提问孩子们:为什么石头沉到水底,而干木块又浮到水面上?结论:石头重,容易下沉;而干木块轻,容易浮在水面上。

  3、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常识课,主要通过实践来了解,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让他们更好的感觉到学科的乐趣,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2、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的加入到活动中,可以很好的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

  3、在今后做活动要准备多些设备,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动手做,让他们对学习感到兴趣。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将会将实验物品换一换,再让它们尝试更多,孩子们更深一步了解沉与浮。

  小百科:力指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各表面受流体(液体和气体)压力的差(合力)。公元前245年,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

大班科学沉浮教案9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探索沉与浮的小实验。

  2.初步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对其分类。

  3.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脸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条。

  2.每组两个盒子,盒子一面贴有向上向下的符号。

  3.钥匙、小木块、玻璃球、架夹子、海绵、橡皮泥等小物品。

  4.人手一个夹子,一张记录纸,一支笔,两个小箩筐。

  活动过程:

  一、猜测活动: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下,找出来看看是谁呀?

  幼:是钥匙、小木块、玻璃球......

  师:今天我们要和这些物品宝宝做一个玩水的游戏,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你们猜猜看?

  幼:———师:你们说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我也不清楚,那就请小朋友每人选一样东西放到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然后把你看到的结果告诉老师。

  二、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沉与浮的现象。

  三、认识沉与浮:

  师:刚才你跟谁玩了,发现它怎么了?小朋友真棒,你们在玩中发现了沉与浮的现象,那你会用身体动作做一做沉与浮的现象吗?

  四、记录活动:

  1.师:老师这里也有两位物品,它们是谁呀?它们会沉还是会浮呢?我也来玩一玩吧,我的鹅卵石是沉下去的,瓶盖是浮在水面上的,我要把这个发现用标记记录下来,你们会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吗?

  2.交代操作要求:

  师:首先把第一位物品宝宝的现象记录好,接着再跟其他物品宝宝都玩一玩,把你的发现全部记录好。明白了吗?

  3.幼儿操作记录。

  4.幼儿讲解操作结果。

  五、游戏:找家。

  师:小朋友们都很聪明,大家在玩中都了解了这些物品宝宝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现在物品宝宝们也要回家了,可是它们家的门牌号已经改了,看!这有2个盒子,这就是物品宝宝们的家。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分别是谁的家?请小朋友把物品宝宝送回家吧。

  师:大家都为物品宝宝找到了家,那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们找的对吗?

  六、今天我们与物品宝宝们玩得很开心。有一对小朋友也来凑热闹了。

  瞧!他们来了。出示两个球,沉与浮,水的背景图。

  它叫浮浮,它叫沉沉,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可是它们从来没有手拉手一起做过游戏。因为浮浮只能呆在水面上,到不了水底,而沉沉呢一直呆在水底,不会浮到水面上来。咳!真是伤脑筋啊!小朋友们帮忙想想办法,好让这对好朋友一起手拉手做游戏。

  1.教师用橡皮泥师范如何从沉到浮。

  2.幼儿操作。

  3.将自己尝试结果告诉老师。

  七、结束小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知道了许多物品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我们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大家不知道它们在水中的特性,小朋友们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我们周围还有一些什么东西在水里是沉还是浮。

大班科学沉浮教案10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

  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常识课,主要通过实践来了解,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让他们更好的感觉到学科的乐趣,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2、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的加入到活动中,可以很好的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

  3、在今后做活动要准备多些设备,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动手做,让他们对学习感到兴趣。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将会将实验物品换一换,再让它们尝试更多,孩子们更深一步了解沉与浮。

大班科学沉浮教案11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展比较、观察能力。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积木、塑料瓶、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珠子、筐子、装有水的.塑料瓶等;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今天过节,小蚂蚁要到河对面运粮食准备过冬,老师准备了积木、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珠子、橡皮泥等物品,请小朋友们帮忙看看这些材料有哪些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

  2.教师请个别幼儿讲述。

  小结:有的小朋友说纸张可以当小蚂蚁的船,有的说珠子可以当小船。

  (二)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且记录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单,讲解记录方法。

  2.介绍材料,讲解要求。

  师:记录单、笔、珠子、纸张、泡沫、积木、小石头、橡皮泥、装水的盆、抹布。轻放入水中,并在记录单上做记录,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3.幼儿分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励幼儿玩多种材料,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集中记录结果。

  (1)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2)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3)幼儿讨论。

  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哪些物品会沉下去,哪些物品会浮起来。(个别幼儿回答)

  (4)师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小纸片、泡沫会浮起来,积木、珠子、橡皮泥、小石子会沉下去。

  (三)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我们已了解很多东西沉与浮,大家回家去看看还有什么东西沉下去与浮起来。

大班科学沉浮教案12

  活动背景

  “水娃娃漫游记"的主题正在进行中,孩子在玩“水娃娃漫游记"的游戏时,积累着关于水的经验,也生成了更多的问题。其中,一个孩子针对“铁在水里会沉下去的”经验,提出了“为什么铁做的船会浮在水面上呢”的问题,于是,就有了这次集体探索活动。

  内容与要求

  探索在水中沉和浮的物品,并知道一些改变其原来状态的方法。

  活动准备

  一个大玻璃缸和若干个大水桶。’

  过程与指导

  一、在幼儿园里收集5种东西放在塑料袋里

  ——孩子在教室里、花园中、操场上寻找,并努力做到与别人不同。如看见别人在花园里捡鹅卵石,自己就去捡树枝,所以,孩子塑料袋里的东西,丰富多样。

  二、假设沉沉浮浮

  老师:前一阵子,我们一起玩了许多水的游戏,昨天,我们每个人又在幼儿园里找了5样东西,现在我们来告诉大家,你手上的5样东西哪些是沉下去,哪些是浮上来的?幼儿讲述,老师记在白纸上,记录方式是幼儿认同的。

  ——其中,同样的物品不再重复。有不同意见的在旁边打个问号“你们同意吗?"“有人反对吗?’’引发孩子的思维冲撞。

  三、验证假设

  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把这些问号去掉。

  (孩子在大玻璃缸前尝试有问号的物品的沉与浮)

  幼儿:(塑料吸管)用力往下扔,(浮上来)你让它灌满水,它就沉下去了,(依然浮上来)啊,它是浮上来的。(擦掉问号)

  幼儿:(积木)啊,是浮起来的。用手揿到水底……啊,还是浮上来的。是的呀,木头积木就是浮上来的。(擦掉问号)

  幼儿:橡皮泥是沉下去的……不是的,捏成小船的样子就浮上来了。(我来试试)啊,浮起来的。擦掉问号……不行,它也是沉下去的……

  老师(小结):其实啊,有的东西在水里,这个样子是沉在水里的,那个样子就浮上水面了。比如…。铁和船……

  ——传达相对的观念和思想。

  四、探索在水中改变物品原来的样子

  1、老师:你有没有办法将你手中的1件东西在水里改变它原来的样子吗?想办法改变它在水里原来的样子(重复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思维的空隙)。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去试试,也可以一个人去试试,然后把它记录下来告诉大家。

  2、幼儿操作尝试。

  ——老师指导和提示幼儿记录,可以用“你怎么做的"等,让孩子认识自己无意识的行为。

  3、说说自己的实验,并展示自己的记录。

  ——其间,老师不断总结。如:××泡沫板原来是浮起来的,在它上面加了鹅卵石它就沉下去了……

  小鱼儿:我的塑料袋本来是浮起来的,我加了鹅卵石,又加了积木,它就沉下去了。

  老师:塑料袋积木会沉下去吗?我们试试。

  众幼儿:没有用的。为什么?

  幼儿1:那是因为,帮忙的东西和它是一个样子的……对,就是浮的东西一定要请沉的东西帮忙。

  老师(小结):是啊,要改变一件东西在水里的样子,一定要请一件和它不一样的东西帮忙。

  ——在得出一个结论的基础上,再引发一个更深而正确的认识。

  老师:拿一个纸盘,(放在水面)它是浮在水面上的,我拿一块橡皮泥帮忙(把一块小的橡皮泥放在纸盘里,纸盘没有沉)它沉了吗?怎么回事?

  幼儿:再多放一些……放上去的东西,一定要比盘子重……

  老师:(轻轻地重复,以反问的语气,引发孩子对这句话准确性的.质疑)放上去的东西,一定要比盘子重……(重音放在“盘子"两个字上),.

  幼儿:放上去的东西的重量一定要比(盘子)浮上来的力量大,它就沉下去了。

  老师:同意吗?很好。

  4、比较熟鸡蛋在淡水和盐水中的沉浮现象。

  ——了解沉与浮的另类现象中,认识更广阔沉与浮的现象。

  老师:你们刚才让一样东西改变它原来的样子,都请别的东西帮忙的,我现在……

  幼儿:(抢先)我没有请别的东西帮忙,我在牙膏盒上戳了几个洞。

  老师:哦,她没有请别的东西帮忙吗?

  幼儿:不是,牙膏盒上有洞,水进去了,水很重,水帮了忙了。

  老师:啊,你还是请水帮忙了。我现在不请东西帮忙。这是一同事互动

  很喜欢应老师将“邮票”作为一种文化,来传递给幼儿知识。的确“邮票”的功能是明显的,其内涵则更丰厚,所以将其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来开发,从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可以值得探讨的问题,如邮票上的图案、邮票上的数字、邮票的使用过程、邮票中的人和事等等,因此,以“邮票"为线索,将引出的众多问题,设计成教学活动,并以主题系列形式展开,这样的学习有助于多途径地培养幼儿综合学习的能力。

  看了应老师的活动背景分析,了解到本次活动也是主题系列活动中的一个,所以有了一些想法,借此机会与之切磋。

  由于本活动的目标定位在欣赏邮票、尝试制作模拟纪念邮票,我们就将活动分成四个步骤来完成:

  1.收集邮票以及相关物品一观赏邮票及相关物品一寻找我们的问题一展开讨论、征集答案(通过生生互动,解决一些争议小的问题)

  2.欣赏集邮本一集体讨论一共享经验

  这里教师预设的问题有:.

  我们看到的邮票和平时信封上的邮票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从邮票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图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图案?

  孩子们补充提问可能有:

  这些邮票为什么都放在本子里?

  为什么有的邮票是四张连在一起的?

  为什么没有把它贴在信封上?

  为什么爸爸让我小心地看,不能用手拿?

  (在讨论之后,师生共同小结:很多邮票是将一些有意义的人和事作为图案,把它设计在邮票上是为了更好地纪念它。人们把前阶段域学习中,幼儿个别探索实践,有了较多的感性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幼儿产生了强烈的与同伴交流分享的欲望。在此前,教师组织了集体活动。

  首先,教师让幼儿自选材料、自带问题开展“假设沉沉浮浮"的活动。教师采用集体交流的方式,“从孩子中来,回孩子中去",创设积极互动的好时机。时而幼儿接纳同伴的想法;时而不同的答案,引幼儿争执,思维的碰撞在此萌发;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敢于向他人提出质疑等能力在此得以培养;一个互动学习的契机也在此产生,向同伴学习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最后,面对争论不休的问题,采用集体验证的方法,这为后面个别试验起到了示范演示作用。

  “探索改变物体原状"这一环节,对幼儿来说是一个新挑战。幼儿带着新任务,有的幼儿迁移运用了前面的实践方法、记录方式;有的幼儿则自己创造;也有的幼儿观察模仿同伴,幼儿个个积极思考、操作、记录,忙得不亦乐乎。

  再次交流分享时,教师娴熟的教育技能,良好的组织策略,能根据幼儿的特点及时地调整与应对,较好解决点面问题,一个幼儿介绍,教师及时把问题抛给其他幼儿,再次创设生生互动,有效拓展幼儿的思维。

  活动接近尾声,教师预设“熟鸡蛋的沉浮”,是教师再次寻求突破,引发幼儿更多创意的又一举措。

  应该说“沉沉浮浮"是一节传统常识课,但此次活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整个活动自始至终都呈现出高度的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师的素质、教育艺术让观摩者赞叹,幼儿身上洋溢出的良好科学素养同样让观摩者感到欣喜。

大班科学沉浮教案13

  活动设计背景

  活动组织时正是柳城蔬果成熟的季节,小朋友虽然吃过了各种水果蔬菜,但是都是教师洗好了的,为了增进幼儿的知识,并且班上有部分幼儿对物体放入水中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感兴趣,因而我组织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增进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沉、浮

  活动准备

  1、实物苹果、香蕉、梨、番茄、茄子、青椒若干

  2、盆子、水、小毛巾

  3、自制记录卡、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手指游戏:乒乓球

  二、认一认,猜一猜

  1、认识教师准备有的所有水果蔬菜。

  2、让幼儿猜一猜将过放到水里会有什么样的现象。教师取一样水果做实验,并将实验前后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画好的记录卡内。

  三、试一试

  1、介绍↑、↓、实验记录卡

  2、实验操作。让幼儿分组操作并做好实验结果的记录。

  四、结果展示和小结

  教师将所有的蔬果都放到水里做实验

  五、结束

  让幼儿回家试试一些常见的蔬果放到水中出现的现象。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能够按照我的流程进行,活动目标基本达到,幼儿的兴趣都很高,都乐于参与到试验活动当中,但是也存在不足,一是我对班上孩子的能力还把握得不够好,在介绍上下牵头时,只是和幼儿说了箭头的名字,没有教画法;二是在孩子操作之前,要求说得不够详细,三是准备材料不够充分,因为在之前没有试验过蔬果,导致幼儿试验用的蔬果都是浮着的,没有沉下去的蔬果;此外,在对蔬果沉浮现象的解释上也不够。

  5、大班科学优质课沉浮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每个人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认识了它,可以说孩子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一次田想小朋友把小橘子放进了鱼缸,引来了许多小朋友的围观和议论。经了解得知,原来他们想给金鱼喂食,结果发现桔子伏在水面上,而小石子却沉在水底,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们就生成了这一活动。

  一、活动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培养幼儿的团结合作能力。

  (2)、在了解物体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初步感知:物体的沉浮可以通过外部条件来改变。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二、活动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水槽、石子、塑料、钥匙、树叶、铅笔、螺丝、小西红柿、盐、饭勺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记录卡、记号笔。

  三、活动流程:

  (一)、猜想活动

  通过猜想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三)、认识活动

  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四)、记录活动

  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

  (五)、寻找活动

  寻找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六)、变魔术:小西红柿游泳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让幼儿自己猜想,为什么自己的小西红柿不会游泳?幼儿可以尽情表达、实验,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四、延伸活动:

  (一)、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西红柿浮在水面上呢……

  (二)、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

  活动反思:尊重每个幼儿,因人施教。

  不知为什么,活动时我发现有的孩子没有在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而是在快乐的自由玩水,似乎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现象与他们无关。而且存在这种现象的幼儿大多是年龄偏小的孩子。是年龄因素还是我为他们提出的要求没做到简单明确,导致孩子不知道操作的目的和要求呢?我试着介入了他们的活动,尝试把他们引到探索活动中,可是小孩子们很执著,明确表示只喜欢这样玩水。而且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快乐。此刻,我应该再次介入吗?我犹豫了。年龄稍大的孩子则对探索活动很感兴趣,他们忘我的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愈战愈勇,有的孩子甚至一种物体想出了若干种改变沉浮的办法。孩子们感觉到他们有新发现,是自己得到的结果和找到的答案,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但是我发现出现了各组方法雷同的现象.活动后,我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况。 《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我认为是自己恰恰忽视了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他们真正的需要,没能满足不同幼儿的探索要求。对于小孩子,也许我应该将幼儿进行帮带式分组,把年龄大的与小的分在一组,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大带小,这样也许能带动小孩子一起参与探究活动。又或许可以把小孩子分为一组,对他们提出"跳一跳能够的着"的要求,这样就会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对于大孩子活动中出现的"双胞胎"现象,也许是各组材料相同的原因.所以,今后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一定要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幼儿就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操作材料了。

大班科学沉浮教案1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体验物体沉浮现象。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能够根据沉浮现象将物体进行分类。

  3.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各种操作材料: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老师这里有一副美丽的图画,(出示图画)叙述,在蔚蓝的大海里生活着好多各种各样漂亮的鱼,这些鱼在大海里游得多开心呀!可是有一天,这些小鱼都伤心地哭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有一些游客来游玩,把好多废旧垃圾丢到了水里。这些垃圾严重污染了水里的环境,使小鱼生命受到了威胁。

  2."你们想知道人们扔到水里的都是些什么吗?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你们认识这些都是什么物品吗?(展示桌子上的物品,引导幼儿认一认,说一说)3.师:环境遭到破坏,小鱼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小朋友你们想帮助这些小鱼吗?那我们今天就赶紧组织一批打捞队,去帮助小鱼把水里的垃圾打捞上来好吗?

  4.可是,这些垃圾有的漂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入到了水底,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打捞队分成两队才行,一队去打捞浮在水面的垃圾,一队去打捞水底的垃圾。你们说好吗?

  5.猜测活动,师:小朋友,那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会沉到水底,哪些物品又会浮到水面上来吗?(教师操作演示,引导幼儿观察)6.操作活动师: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不是一样?(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提高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请小朋友对照自己的猜测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7.师:小朋友你们猜的到底对不对呢?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在此环节中,教师采用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和物体大小没有关系。)8.师:对,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小朋友,你们真能干!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真棒!

  9.分类活动 师:小朋友,我们帮小鱼把垃圾打捞上来之后,该怎样处理这些垃圾呢?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把它们装进垃圾箱里好不好?(出示两个带有上浮、下沉符号的纸箱。)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指导幼儿认识沉浮标志,然后把下沉和上浮的物体分类放在两个箱子里,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10.小朋友们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能当一名合格的环保小卫士了,现在让我们动起手来帮小鱼把水里的垃圾打捞上来吧!大家要记得一定要把打捞上来的垃圾分别放在不同的两个垃圾箱里。大家准备好了吗?开始行动吧!

  活动反思:

  应该注意到幼儿的这个学习特点,课前让幼儿能在平面的图上分清上下,那么就不会出现分不清这种情况了。

大班科学沉浮教案15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所以小朋友们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水。可以说,幼儿天生就是爱玩水的,在玩水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如在一次玩水过程中,一位孩子不解地问我:“老师,到底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上来呢?”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同时为每个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和经验。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的内容。

  【活动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活动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材料,请小朋友仔细看看都有什么呢?幼儿观察交流。

  2、请小朋友来猜一猜: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幼儿猜测。 (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幼儿动手做物体沉浮的实验。

  1、请小朋友来试一试,看看实验结果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

  2、幼儿动手操作。

  3、幼儿交流实验结果。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三、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1、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把刚才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呢?

  2、出示记录卡: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教师讲解示范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

  3、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四、将沉与浮的物体进行分类。

  1、请小朋友根据实验结果分别把物体放在贴有“上浮”和“下沉”标志的两个篮子里。 2、幼儿进行分类活动。 (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五、幼儿交流结果。

  1、请小朋友根据记录结果说一说哪些物体放在水里会浮上来?哪些物体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2、幼儿根据记录互相交流。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六、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并说说它们沉、浮的原因。 (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活动反思】

  反思一:提供活动材料,创设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条件。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材料:如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等,让孩子自己选择所需要的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猜测、寻找问题的答案。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索,不仅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发现了物体沉浮的秘密。

  反思二:关注幼儿表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活动中在猜测哪些物体可能沉下去、哪些物体可能浮上来时,我发现孩子们一个个兴致高涨,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想法,争论得非常激烈,于是我适时引出下一个环节:做实验论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便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很活跃。同时在幼儿做实验时,我通过观察,对个别幼儿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指导,使他们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了认识。

  反思三:创设宽松环境,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同样的实验,同样的观察,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讲有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因此活动中我给幼儿们准备了充分的操作材料,使每一位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同时通过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并尝试将结果记录下来,这充分体现了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我又 组织幼儿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探讨、交流,这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体现了师幼之间的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使幼儿能真正体验到自己发现秘密后的乐趣。

【大班科学沉浮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沉浮教案03-27

《沉浮》大班科学教案09-30

大班科学沉浮的变化教案03-15

《沉浮》大班科学教案04-29

大班科学水果沉浮教案11-22

大班科学鸡蛋的沉浮教案04-27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04-02

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教案:沉浮01-15

大班《沉浮》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