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

时间:2024-09-21 08:39:34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教案设计(常用1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案设计(常用16篇)

  教案设计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93~94页线、角的有关知识、“练一练”,练习十八第1~5题,线和角的知识。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进一步认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使学生巩固角的概念,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及各类角的特征,能比较熟练地量角和画指定大小的角。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小数和分数。

  从今天起,我们复习几何初步知识。

  这节课先复习线和角的知识。

  (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认识角和角的分类,能比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

  二、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1.复习特征。

  请同学们看第93页上面的表里各是什么图形,填出每个图形的名称。

  小黑板出示表格,指名口答图形名称,老师板书填表。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各是什么图形的。

  根据判断各是什么图形的想法,你能找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和区别吗?请大家填在课本上的表里。

  指名口答填写的联系和区别,老师板书。

  追问: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做“练一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复习角

  1.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提问:根据你画的角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板书:角)老师同时画出角的图形。

  2.复习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各部分名称,指名一人板演写角的各部分名称。

  提问: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指出: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画的长短无关。

  追问: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3.复习角的分类。

  提问:根据角的'度数,可以把角分类。

  我们学习过哪几类角?(板书: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锐角是怎样的角?(老师画出图形并写出相应的特征)大家能画出其余几种角的图形和说出每种角的特征吗?请同学们在第93页下面表里画一画,填一填。

  指名口答,并板书出来。

  4.做“练一练”第3、4题。

  先让学生填在课本上,再指名口答。

  5.做练习十八第3题。

  让学生量出每个角的度数。

  指名学生口答量的度数,并说明各是什么角。

  6.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画在练习本上。

  四、复习垂线和平行线

  1.提问概念。

  我们知道了角大小的度量方法和角的分类,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你能举出日常生活里的例子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平行?谁来举出平行线的例子?

  2.画图。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组垂线和一组平行线。

  五、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八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要求说明判断的理由。

  2.做练习十八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

  3.做练习十八第4题。

  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并交互检查。

  提问点到直线的距离,并迫问: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六、布置作业

  家庭作业:练习十八第5题。

  教案设计 2

  教学要求:

  1、知道读书做记号的目的和作用。

  2、学会读书时常做的记号。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础性诊断练习

  1、启发谈话:同学们喜欢读书吗?读书时有哪些习惯?

  2、师生共同评议: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

  3、今天我们来学习“读书做记号的学问”

  二、优化新授

  1、从题目入手,审题:“学问”指什么?根据题目质疑。

  2、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的'问题。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进行讨论。

  4、在学生对文章内容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三、理解性诊断练习

  1、读课文。

  2、组织交流、表演和阅读实践。

  四、自主性学习诊断

  1、选定一篇内容比较浅显的短文印发给学生。

  2、提出阅读做记号的要求。

  3、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迁移运用有关知识。

  五、拓展延伸

  1、课外可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在表演的过程中,使静态的书面语言变为生动活泼的体贴语言,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任选一篇文章,读一读,读时练习做上记号。

  教案设计 3

  目的要求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会本科生自信词,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练习用“扩大”、“分辨”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住在海边,大部分同学都看过日出,水来说说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指名说说。

  二、指导看图:

  1、投影图片1和图片2

  说说图商会了怎样的景象

  2、检查朗读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段

  ①指名读课文

  思考:“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日出?

  ②指名回答

  2、讲读第2—3自然段

  ①微机出示图片(一)说说图意

  顺序:(天空—太阳—海面)

  ②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

  ③讨论解答:

  日出前天空有什么变化?

  重点理解词语:天水相接范围目不转睛

  太阳是怎样升起的?说说过程

  理解词语:一纵一纵一刹那夺目

  演示日出的过程欣赏壮观的景象

  ④指导朗读句子(日出过程的句子)

  体会用词的准确

  3、讲读4—5自然段

  ①微机出示图片(二)

  指导观察云—太阳

  ②指名读4—5自然段

  理解词语:分辨灿烂重围光亮

  概括段意

  指导读句子“他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黑边……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红色。”体会“镶、透、染”等词好在那里?

  4、讲读第6自然段

  齐读课文

  “奇观”指什么?

  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作者看到这壮观的景形象,心情怎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朗读课文

  四、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识记生字

  教案设计 4

  一. 教学目标

  1. 能够对照人体骨骼完成骨骼拼图。

  2. 知道成人骨骼由206块骨构成。

  3. 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4. 知道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骨髓可以制造血细胞。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撑,保护的作用。

  难点:拼人体骨骼图。

  三.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发学生对骨骼的原有认识

  1.谈话:每天除了睡觉,我们总是在不停地活动,你知道我们的身体是如何活动的吗?

  2.揭示课题:答案就在你的皮肤下,摸一摸皮肤下面那些硬硬的东西,那就是骨骼。(板书:课题骨骼)

  (二)引导学生探索人体的骨骼结构

  1. 活动:每人用力摸一摸自己的身体,看能摸出几块骨头?

  2. 交流:我们全身的骨头分为三部分---头,躯干,四肢。你摸出了几块骨头?

  3. 比较:与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分布图比较。

  4. 谈话:手是我们身体最灵巧的部分,刚才大家说我们的手是由几块骨构成。现在让我们来看手的x光照片,数一数共有几块骨?

  5. 交流,汇报。

  6. 讲解:手骨共有27块,成人全身的骨头共有206块。这些骨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人体骨架,人体的骨架就叫做骨骼。

  7. 看图:回答问题

  (1).头骨是什么样的?

  (2).躯干骨包括哪些骨?

  (3).四肢骨包括哪些骨?

  8.游戏:

  (1).教师说骨骼,学生摸骨骼

  (2).对照模型图,摸一摸自己的骨骼的'各个部分

  (三).观察骨的结构

  1.提问:你们知道自己的骨头是什么样子的吗?

  2.说明:我们现在不能把自己解剖来看自己的骨头,更不能把自己的骨头敲开进行观察。那怎么办呢?

  3.活动:分组观察动物的骨头,要求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4.汇报,交流

  5.讲解:和其他动物骨头一样,人的骨头也是又硬又结实,它既不是实心的,也不是无说明的,骨骼可以生长。骨头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四)了解人体骨骼的作用

  1.看图:说一说: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2.交流

  3.谈话:人能站的住,坐的稳,靠的什么?(骨骼)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它具有什么作用?(支撑)

  4.(看颅腔,胸廓图)回答问题

  (1) 头骨里面装有人体的什么器官?(脑)

  (2) 胸廓里面装有什么器官?(心,肺等)

  (3) 脑,心,肺都是人体内部重要器官,想一想骨骼起着什么作用?(保护)

  5. 提问:弯腰说明骨骼还具有什么作用?(运动)

  6. 总结。

  (五)板书

  骨骼(206块)

  骨头分为 :头,躯干,四肢

  作用:运动,保护,支撑

  教案设计 5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教材分析:

  “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 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 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 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举确定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单元课时安排:

  约4课时

  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各一课时

  NO:1

  教学内容:

  上 下(位置)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 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 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 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 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 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 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 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 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A: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CAI)显示: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CAI)显示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 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 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都说对了,小松鼠和小鸟高兴得在树枝了蹦上蹦下(CAI)显示,松鼠和小鸟交换了位置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 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 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 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8页的练一练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 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9页的第3题。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 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教案设计 6

  一、概述

  《重力》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由“重力是怎样产生的?”“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重力的方向沿什么方向?”三个核心问题组成。

  重力的概念比较复杂,而且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对重力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但有些认识是不科学的,例如,有的学生认为重力就是地球的引力、重力是物体自己施加的等,为了深求物理规律、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本节课以“模拟引力”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思考,以牛顿的研究成果作启示,启发认识神秘的宇宙间存在万有引力,再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说明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研究重力对物体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重力的地位和作用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 知道重力的方向

  ●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 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

  ● 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 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象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 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 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重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本节课学生可能猜想重力跟形状、体积、材料、密度、质量等因素有关,教学中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猜想,只要言之有理就要表扬、肯定,最后根据公式可合并一些猜想的类型,还可以准备一块橡皮泥,让学生捏成大小、体积不同的任意形状,测重力,探究重力与体积的关系在重力方向的巧妙应用中,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检验墙壁是否竖直或桌面是否水平,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五、学法设计

  在学法上 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本节课学生可能猜想重力跟形状、体积、材料、密度、质量等因素有关,教学中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猜想,只要言之有理就要表扬、肯定,最后根据公式可合并一些猜想的类型,还可以准备一块橡皮泥,让学生捏成大小、体积不同的任意形状,测重力,探究重力与体积的关系

  在重力方向的巧妙应用中,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检验墙壁是否竖直或桌面是否水平,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共同演示“模拟引力”实验,通过观察、讨论、思考、相互交流感受,揭示万有引力的存在。

  2、新课学习

  (1)讲述杞人忧天的故事,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再结合一些客观实际──所有的.物体在没有受到拉力或支持力的时候最终都将落回地面上来,揭示重力的存在

  (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学生试着拿起书桌上现有的不同物体,感受不同物体重力的大小,并交流感受,发表观点,由有的物体会重些,而有的物体

  会轻些的事实提出猜想:重力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并用实验验证猜想。根据构思分组动手实验探究,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此前简单穿插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结束后,听取学生的汇报,及时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给予适当的补充说明,做最后的汇总总结。学生依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整理分析概括,向同学汇报自己的成果,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并说出g值的物理意义

  (3)重力的方向

  根据自学感悟,自制重垂线,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对重力的方向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重垂线的实验,结合二力平衡条件,讲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于物体表面向下。应用所学的知识检验墙壁是否竖直或桌面是否水平,既锻炼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解决了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4)重心

  看板画:滑雪运动员曲身滑雪。讨论、思考、发表观点,启发学生弯腰是为了降低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增强稳定性。让学生动手找找手中的直尺、物理教科书的重心应该在什么地方?可以讨论,发表观点和猜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验证猜想。得出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利用已学的二力平衡条件知识,确定重心的位置───悬挂法,

  教案设计 7

  教学目标 :

  1、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寂静、应接不暇。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3、找出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读一读,能够读出自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读、悟、议

  教学过程 :

  一、课题导入 ,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3.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二、出示自学提纲,自学课文。

  思考:

  1、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2、每次看到了什么景象?用“---------”找出有关的'语句。

  3、每次看后分别有什么感受?请用“————”划出。

  三、全班汇报交流:

  1、课文写了作者 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见了 ,没看见 ,所以他认为 。但当他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却看见

  听见了 他感到 。

  2、《鸟的天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感情朗读,评读。

  四、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不同的景象,你喜欢那一次?你能读给或将给你的同学听听吗?

  五、这篇课文作者写的很美,你认为那些地方写的没?为什么?

  六、小结:

  板书设计 :

  课文写了作者 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见了 ,没看见 ,所以他认为 。但当他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却看见

  听见了 他感到 。

  教学反思: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在教学中,我还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

  教案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用现有的识字方法,、联系上下文,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

  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讨论和想像,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完成课后第二题;

  2.通过合作解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诚信是人生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

  二、教学策略精选

  本课拟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略读复述、把握主要内容。

  2.合作讨论、相机点拨、突破难点。

  3.感情朗读、激发想像、说议结合。

  这些教学策略与教学目标的联系如下:

  教学内容:略读,复述课文,学习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

  1.学生略读。

  2.鼓励好同学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用幻灯出示关键词。

  3.请成绩一般的同学根据提示复述主要内容,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4.请学困生根据提示复述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说明 之所以从没有提示到词语提示再到句子提示,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复述课文。是考虑到儿童的学习差异,分层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5.识字教学:学生自主识字后出示幻灯片,请学生将课后的.15个生字归类,当堂学习掌握。

  跟“手”有关的字:

  跟“心”有关的字:

  最容易记的字:

  最难写的字:

  说明 顺应个性差异设计识字练习,不要求统一的答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合作学习,理解“诚信与财富”。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将自己读懂的内容改成问题,向其他同学提问。

  学生问:“父亲”正面临的一个道德问题是什么?

  教师追问:没有道德的人会怎样做?

  学生问:为什么“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教师追问:汽车难道不是财富吗?

  教师帮助学生举例:“父亲”为什么中了彩还不高兴?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充分地说明理由和根据。

  说明 采用这种师生合作解疑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使生生互动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教师的调控引导作用,使师生互动起来,从而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对话环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续写故事,检验学习效果。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4-10自然段,体会“我”“喜悦——迷惑不解——高兴”的感情变化。

  2.发挥想像,回答问题。

  ①库伯把汽车开走后,“我们”一家的心情怎样,体会人物对话。

  ②“父亲”不把汽车给库伯,结果会怎样?

  ③如果你是文中的某一个角色,又会怎样做?

  3.将自己所说的内容写一写。

  说明 设计这一练习,一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二是培养教师有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意识。

  教案设计 9

  【课前透视】

  《秋天的图画》是新选编的课文,图文并茂。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寥寥数笔就为读者呈现出了丰收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课文中“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的设问,使我们对创造这一切的勤劳的人们喜爱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学生对秋天的山野会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仅停留在对外在的感知,缺乏对秋天美好的真正感悟。由此教师要利用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了解秋天是个美好的、丰收的、喜庆的季节,从而体会出秋天真正的美和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3、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秋天的景色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秋天。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描画了金黄的梨、红红的苹果、金黄的稻海、燃烧的火把所构成的丰收的热闹情景及人们的喜悦之情。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富有童趣。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反复朗读中欣赏、体会。“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是本文的难点,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前文的基础上反复体味。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刚刚升入二年级,朗读、理解能力都不是很好,加上他们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上课时,应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来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以达到新大纲提出的“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目标。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及本年级教材、学生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定位在朗读训练上。我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读的途径,进行朗读训练。首先是自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看看课文有几句话。再读课文、欣赏秋天,自己喜欢哪句就读哪句,想想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同时,范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师生配合读、男女生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贯穿始终,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读中来,收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讲,以读悟情的效果。

  【教学媒体设计】

  1、多媒体课件:

  ⑴ 教学开始,创设氛围。

  ⑵ 演示课文内容及相应景色。

  2、录音(音乐),学生画画时,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灵感。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境

  1、导语:

  小朋友,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你为什么喜欢秋天?

  2、课件演示秋天的景色。

  3、看到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喜欢的符号画出文中的生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2、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读、分组读。)

  三、精读课文,欣赏秋天

  1、再来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这样读?

  2、学生练读。

  3、检查、欣赏、指导朗读:

  (学生读一句,课件出示相应句子和画面。)

  ⑴ 课件演示,出示第一句话及山野画面。

  ⑵ 课件演示,出示第二句话及梨树、苹果、稻海、高梁画面。

  ⑶ 课件演示,出示第三句话。

  ⑷ 课件演示,出示第四句话和大雁飞行的画面。

  4、师生配合读。

  5、学生背诵。

  四、扩展课文,歌颂秋天

  1、画秋天。

  2、学生上黑板贴画。

  五、品尝秋天的果实

  六、版面设计

  黑板中间用卡通字写出“秋天的图画”几个字,周围贴上同学们画的画。

  七、练习设计

  1、学生画一幅秋天的画,课外举办画展。

  2、制作一个送给秋天的礼物。

  教案设计 10

  活动目标:

  1、在愉快的游戏中,巩固认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认识“彩色的雨滴”。

  2、学习用“画一画”、“贴一贴”等游戏方式表现彩色的雨滴及给人们带来的美丽春景图。

  3、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培养小班幼儿动手、爱画的能力,初步体验合作作画的快乐,学会感恩。

  活动准备:

  1、 红黄蓝绿颜料及棉签

  2、 音乐

  3、 春景图:嫩芽及七彩小花

  活动过程:

  一、 音乐游戏:《草地舞》导入

  1、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草地上玩,你们高兴吗?(出示课件)

  2、 草地上可以看见蓝蓝的什么?绿绿的什么?

  3、 老师编了一首好听的《草地舞》,一起跳吧!(播放音乐)

  二、 感受颜色,巩固红黄蓝绿四基色

  1、 我们玩得很开心,引来了些宝宝和大家一起玩,看看是谁吧?

  2、 出示红色花宝宝:这是谁?什么颜色的?你见过什么也是红色的?

  (这是红色的花宝宝,苹果也是红色的)

  3、 依次出示黄色蓝色花宝宝、绿叶宝宝,巩固基本色。

  三、 游戏:彩色的雨滴

  1、 音乐《大自然的声音》:“轰隆隆”什么声音?打雷后会怎样?(出示课件)

  2、 下雨的声音是怎样的?(大雨哗啦啦,小雨沙沙沙…)

  3、 雨滴娃娃是什么形状的?(线形或者椭圆形)出示课件

  4、 雨滴娃娃会落到哪里?(调皮 小树草地…..到处)

  一) 玩一玩

  1、 我有个好主意,不如用花宝宝身上的颜色来画一画彩色的雨滴吧?

  2、 出示棉签颜料,幼儿分组进行活动,师指导。

  二) 贴一贴

  1、 春雨淅沥沥、哗啦啦地下着,土地公公喝足了水份,让草地上开出了七彩小花,树上长出了绿绿的嫩芽。

  2、 出示春景图:幼儿分组在草地上贴上小花,树上贴上绿绿的嫩芽。

  四、 活动延伸,学会感恩

  1、 多美的春景图啊,是谁把春天的大地打扮得这么漂亮呢?

  2、 我们应该对彩色雨滴说些什么呢?(学会感恩)

  教案设计 11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认识流动水的力量、重力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2.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加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3.形成喜欢大胆想象,想知道,爱提问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准备

  1.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

  2.教师准备: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布情况的图片或录像;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高原沟壑图片、三角洲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揭题

  1、出示卵石实物

  问:你见过这种石头吗?在哪里见过?

  2、这种石头叫卵石(板书:卵石)

  想一想:为什么叫它“卵石”?

  3、卵石不分大小,都形似鸟卵,光滑圆润。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板书:卵石的形成

  二、获取卵石形成的事实,并进行预测

  1、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说卵石是哪里来的

  2、出示河道上、中、下游图片或录像了解事实,这是一条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图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猜一猜:河流上游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

  三、研究卵石的形成过程

  1、了解风化作用

  (1)根据以上学生猜想提出:好好山体是怎么会松动、滚落的呢?

  进一步观察上游的`图片→高山图片分析发现

  A、山体松动: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B、山体裂缝:水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C、树根胀裂:植物根长大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这些都是导致岩石破碎的原因。

  (2)设计温差变化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实验方案

  师:刚才大家谈到温度变化会引起山体松动,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3)实验验证

  (4)汇报交流

  (5)小结:温度的变化、水结成冰、植物的根长大等原因长期对岩石产生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2、认识搬运中产生的磨圆作用

  (1)问:河流上游的岩石是怎样变成下游河滩上的卵石的呢?

  (2)学生猜想

  师:你能用模拟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3)分组设计模拟实验方案

  (4)分组实验。实验注意:要留一至二块砖作比较

  (5)汇报交流:你们是怎么实验的,为什么这样做,实验的结果怎么样?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6)小结:岩石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岩石和岩石之间有摩擦,岩石与河床之间有摩擦,岩石与水之间也有摩擦,岩石受到这一系列的摩擦作用使得岩石越来越小,棱角逐渐被磨圆。

  3、形成结论

  (1)师: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分组讨论,然后把你们的结果告诉大家.

  (2)分组讨论

  (3)交流小结: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在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来到了上游的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

  四、拓展延伸

  1、问:上游的岩石在流水的作用下变成了下游的卵石,我们还见过哪些由于流水的作用使地表发生变化的现象?

  2、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一说

  3、了解江中的沙洲、高原上的沟壑形成原因

  4、想一想,今天的高山在遥远的将来可能是什么样呢?

  教案设计 12

  教学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两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2、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堕落(duò)点缀(zhuì)苦熬(áo)贪婪(lán)姊妹(zǐ)

  冉冉(rǎn)牙龈(yín)雏形(chú)丰硕(shuò)稀疏(shū)

  累累(lěi)沉甸甸(diàn)玲珑剔透(tī)

  堕落:沦落;流落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贪婪:渴求而不知满足.

  雏形:未定型前最初的形式.雏,幼小.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

  不可磨灭(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长时间都不会消失。

  三、整体感知

  1、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2、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3、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2)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3)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四、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1、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2、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3、“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4、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5、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教师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五、拓展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1、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2、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3、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4、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七、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2、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第一次真好》

  一、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令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出示思考题,课堂集中讨论、解答,引导学生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明确:“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明确:“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明确: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明确: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明确: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以上问题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三、研读与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思考题:

  1、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2、“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3、“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4、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四、体验与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1、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2、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五、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六、作业

  1、完成“状元成才路”。

  2、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有助于调动学生们的情感储备。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们自主、合作和探究,学生们通过听、说、讲、练几环节,培养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案设计 13

  一、教材解读

  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单韵母a、o、e,配有一幅图画。

  图中,一个小女孩在唱歌,她张大嘴巴发的声音啊提示a的音,小女孩的头部和小辫子构成的图形提示a的形。一只公鸡正在打鸣,公鸡打鸣的声音喔提示o的音。一只鹅在水上游,鹅提示e的音,鹅在水中的倒影提示e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调符号和a、o、e三个单韵母的四声。

  第三部分是a、o、e的书写格式及笔画笔顺。

  a、o、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e的发音及a、o、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要求

  1、学会a、o、e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知道单韵母有4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a、o、e的音。

  3、认识书写汉语拼音的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三、教学准备

  配合学习a、o、e发音的录音带;a、o、e及带声调a、o、e的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能读准字母音,认清字母形。

  (二)认识声调符号,学习掌握a、o、e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a、o、e的发音方法和韵母带调一口呼是重点。

  (二)读准韵母的二声和三声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1、给同学们读一个小故事,喜欢吗?教师先读一个带有注音的有趣的小故事,告诉学生学会汉语拼音自己就能阅读注音读物了,以后学习、学习普通话都离不开汉语拼音,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读儿歌:

  汉语拼音用处大,学习生字需要它,帮助学好普通话,我们决心学好它。

  3、看图讲故事(依据课本插图教师编讲),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单韵母a

  1、看图引出单韵母a,板书a。

  2、教师示范发a的音,边读边讲发音方法,讲解发音要领,并做示范。嘴张大,舌头居中,舌位低,嘴唇呈自然状态(不圆唇),发音过程中口形不能变动。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学生反复练读。可以利用插图,借助啊读准a的音;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张大嘴巴aaa。

  3、再引导学生看图:小女孩的头部像a的形,小女孩张大嘴巴发的就是a的音。教儿歌,帮助学生记忆a的音和形。

  4、学生反复练习发a的音。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单个练习(开小火车,指名读)。

  (三)学习单韵母o(方法同上)

  注意教发o音时,讲要领,做示范。

  发o音时,嘴半开半闭,嘴唇圆拢,舌尖向后缩,舌面后部隆起。发音方法,把喔喔的音拉长,口形舌位不变,接着呼气发音,就能发出正确的字母音了。拢圆嘴巴o

  (四)学习单韵母e(方法同上)

  注意教发音时,讲要领,做示范。这韵母不是鹅的音,是第一声e,鹅是第二声。发音时,口形要变扁,半开半闭,舌头后缩,舌根稍微抬高一些,嘴角往两边咧开,露出牙齿。嘴巴扁小e

  (五)小结

  教给学生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

  1、张大嘴巴aaa,拢圆嘴巴o,嘴巴扁小e

  要告诉学生发单韵母a、o、e时,口形不能变动。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记忆a和e的形,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找出图与字形相似的部分。

  2、跟着老师读儿歌。

  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

  太阳出来红通通,公鸡一叫ooo。

  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

  3、跟着老师读一读,说一说。

  (六)学习声调

  1、认识声调符号,配合手势和儿歌学习。

  -是第一声,/是第二声,ˇ是第三声,是第四声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看图上小汽车的走势,汽车平走ā

  ā

  ā,汽车上坡á

  á

  á,汽车下坡又上坡ǎ

  ǎ

  ǎ,汽车下坡à

  à

  2、练习读a、o、e的四声。

  (1)顺序读,变序读。

  (2)二、三声对比读。

  áǎ

  óǒ

  éě

  (3)联系日常生活,教师引导用带调的a、o、e组词。

  ā阿姨好!

  á啊!你说什么?

  ǎ啊?这是怎么回事?

  à啊,伟大的祖国!

  ō噢,我懂了。ó哦,是这样吗?

  ò哦!我明白了。

  é

  飞蛾额头ě恶心è饿了凶恶

  (七)巩固练习。

  1.教师领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

  2.让学生读卡片上不带调韵母,说字母形状。

  3.读带调韵母,自读,指名读。

  (八)小结:我们今天学会了a、o、e三个单韵母的读音、认清了字母形,掌握了四个声调。

  (九)游戏巩固;

  1给三个孩子分别起字母名字,一个叫a,一个叫o,一个叫e,然后请他们上台介绍自己。还可以给这三个字母分别加上四个声调再起12个名字.

  2教师示范说:小朋友好!我是a!你们愿意和我做朋友吗?下面的小朋友都大声地说:a,你好!我们愿意和你做朋友!接下来就到o和e上台介绍自己。这样每个小朋友既有中文名字,又都有自己的拼音字母名字,这个字母名字就一直跟随他们,课下也可以叫拼音字母名字。

  (十)课堂总结:表扬本课表现好的同学

  (十一)家庭作业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让家长和你一起做拼音头饰。头饰上写上老师给你起的一拼音字母名字。其他同学也可以做,但是名字以后老师在给你起.

  回家后,你就是你家里的小老师,教他们你今天学的内容,用今天老师给同学起名字的方法给他们起名字.

  教后记

  给学生起字母名字,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记住aoe这三个字母,而且还得到了一次口语交际训练。以后每一课的教学都有起字母名字这个环节,所以孩子们都盼着快点学新的字母,好轮到自己起字母名字。这样每个孩子既有中文名字,又都有自己的拼音字母名字,他们觉得很高兴。这个字母名字就一直跟随他们。这种并非刻意去记忆但却很有意思的内容学生反而记得牢,也许有些孩子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自己以及同学的.字母名字。

  让每个字母都走到孩子们的身边为了让每个字母能真正走到孩子们的身边,我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拼音头饰。每个头饰上都写有一个明显的字母,那就是孩子们的拼音字母名字。每个头饰做得很有特色,各不相同,孩子很喜欢。我让孩子戴着拼音头饰在课间玩耍时注意观察所看到的字母之间有什么不同,并记住对方的拼音名字。上课时孩子又戴着头饰来学习和做游戏。

  让每个字母都能派上用场语言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因此将拼音教学生活化,让每个字母都能派上用场,能使学生更熟悉更容易记住拼音这套工具。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巩固a、o、e三个单韵母的读音、字母形及声调。

  (二)认识书写汉语拼音的四线格,学习书写a、o、e三个单韵母的正确笔顺。认识拼音字母的基本笔画,左半圆,竖右弯。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巩固练习a、o、e四个声调的练习。

  (二)学会书写a、o、e三个字母。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a、o、e三个字母的读音及四个声调练习。自愿戴着拼音头饰在课间玩耍注意观察所看到的字母之间有什么不同,并记住对方的拼音名字。上课时孩子又戴着头饰来学习和做游戏。(读书,读卡片,自读,指名读,同桌互相读)书写指导

  四线三格记心间,拼音字母住里边。

  声调、圆点写上格,胳膊长了住上格,

  尾巴长了住下格,其它部分在中格。

  中格一定要饱满,上格、下格空一点儿,

  书写规则记心间,拼音才能写规范。

  (二)教写a、o、e三个单韵母。

  1.认识四线(从上到下)三格(上、中、下)。

  2.拼音字母由基本笔画组成的,在四线格中,要按一定的规格书写。在写字母前,先学本课拼音字母的基本笔画名称。左半圆,竖右弯。

  3.教学生书写。

  (1)a占中格,两笔写成,笔顺是:先写,从第二线下一点儿的地方起笔向左贴上第二线写半圆,下面贴上第三线,到第三线上一点儿的地方收笔,充满中格。第二笔,从第二线挨着左半圆的起点起笔向下写竖,与左半圆下方相接后向右弯。

  教师写一个完整字母作示范后,再一笔一笔带写一个字头。

  (2)教写o,让学生看书上范字字帖后,分几步教写。

  ①这个单韵母念什么?

  ②在四线格中占什么位置?

  ③应该怎样写?由几笔组成?(由左上起笔一笔写成个圆,充满中格)

  (3)教写e。

  教写提问同o,从里边起笔写横,再向左写半圆。

  △课间休息。

  (三)巩固练习。

  1.用拼音卡片复习三个单韵母读音及带调韵母读音

  2.读书,教师范读后,让学生练习读,可先带领学生找到书上的字母位置,明确读书顺序,自读,再指名读。

  (四)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单韵母a、o、e的写法,最后读了书。

  (五)作业

  教案设计 14

  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介绍、影片欣赏等活动,激发学生崇敬人民英雄的情感,体会新中国诞生的来之不易,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知道一些爱国英雄的故事,学习他们崇高的品质;能以人民英雄和先进人物为榜样,激励自己进步。

  教学准备:

  1、利用班队会,向学生介绍《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鸡毛信》等爱国影片,组织学生观看。

  2、学生分成四组搜集有关小英雄的.故事,并练习有声有色地讲一个故事。欣赏战争年代的歌曲,并为自己的小队命名,如“黄莺”小队等。

  3、准备一组战争年代的歌曲。

  4、根据教材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剪辑、制作革命影片的经典片断。

  教学过程:

  活动(一)——故事擂台。

  主持人:“故事擂台”(学生接)“绝对精彩”,主持人:欢迎四个小队来到“故事擂台”。(大屏幕播放一段革命题材的故事片)隆隆的炮声,把我们带入烽火连天的年代,今天,我们将在同学们的故事中,穿越时空,走近英雄,感受英雄。下面有请“黄莺”队闪亮登场……

  活动(二)——经典影院

  主持人:这里讲述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这里回响着一首首英雄的赞歌。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们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经典影院,领略英雄风采……

  组织学生观赏经典电影片断。

  活动(三)——心语放送

  主持人:观看了这些经典片断,大家一定是体会多多,感受多多,下面让我们进入“心语放送,真情诉说”单元……

  学生针对观看的影视,说感受,谈体会,颂英雄,话行动。

  活动(四)——老歌回响

  1、播放VCD《英雄儿女》插曲

  主持人:伴着优美的旋律,质朴的情感,我们进入了“老歌回响“单元。一首歌,一段难忘的历史,一首歌,一曲英雄的礼赞。同学们,让我们在歌声中,去回忆过去的故事,去寻访心中的英雄,去感受那战争的年代……

  学生欣赏革命传统歌曲。

  活动(五)——走近英雄。

  主持人:有多少故事,令人热泪盈眶,令人无限敬仰。同学们,让我们走近身边的英雄,请他们讲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为英雄献上爱心,做力所能及的事。

  教案设计 15

  教学内容:

  讲读二、三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分层。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一段分三层,该怎么分?并说出理由。

  (2)桑娜是在什么情况下去探望西蒙的?

  师总结:在丈夫出海未归,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海浪汹涌澎湃,心中焦急、忧虑时,心中还惦记着生病的邻居,可见桑娜对邻居的关心是真挚的。

  (3)课文还有那些地方表现出桑娜对邻居发自内心的关心呢?

  2.理解第二层:

  默读课文,思考:桑娜进门之后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3.理解第三层:

  (1)个别读第三层,思考: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时,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的?(中等生)

  (2)理解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的意思。

  (3)桑娜抱回孩子后为什么又忐忑不安呢?

  理解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的'意思。出示课件

  4.归纳段落大意。

  三、理解第三段课文

  1.默读全段,思考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段分成三层,应该怎么分?

  (2)讨论分层,并讲出道理。

  2.理解第一层:

  (1)渔夫终于回归了,这时桑娜的心情怎样?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2)指导朗读,进一步理解桑娜的心情。

  3.理解第二层:

  (1)这层主要讲什么?(学困生)

  (2)桑娜说这段话时心情怎样?(中等生)

  (3)练习朗读桑娜的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说完这段话桑娜沉默了这里的沉默表示什么意思?(优秀生)

  4.理解第三层:

  (1)渔夫听了桑娜的话是怎么表示的?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2)练习朗读。

  (3)理解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句话的意思。

  归纳段落大意。

  五、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必做)

  2.抄写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选做)

  教案设计 1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

  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在品读中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通过朗读、探究、对话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2、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3、用对照品析字词,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4、训练快读快背,提高背诵优秀诗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双声叠韵连绵词的运用

  2、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2、教学设计;3、说课稿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关雎》

  是一首古老经典的爱情诗歌,

  尽管其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

  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因此,本着“以学为主”的原则,这

  次课堂教学就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采用了“一诗四读”的方法——吟读,译读,品读,

  唱读。换一种说法就是: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唱读。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相传为孔子所编订,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

  1、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2、三大表现方法

  “赋”:即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陈述铺叙);

  “比”: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 要歌咏的内容.

  三、新授课

  1、题目简介: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2、吟诵《关雎》

  注意读准下面字音。(检查预习,叫学生朗读,教师指导纠正字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淑(shū)女:文静美好的样子。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好逑(hǎo qiú):配偶。

  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

  荇莱(xì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3、范读《关雎》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音频文件,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4、趣译《关雎》

  (1)教师指导,学生试着翻译重难点字词。

  (2)教师点拨,学生集体翻译《关雎》这首诗歌。

  5、赏析《关雎》

  (1)多媒体显示: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交流讨论。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明确:这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恋,思念、追求过程以及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2)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哪一句?(这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4)诗中的男子为何会爱上这位女子?

  明确: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

  (5)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6)他们爱情的结局(幻想)是怎样的?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6、这首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1)、“起兴”。“兴”是触景生情,借助于其他事物引出所要表达的内容。

  (2)、重章叠咏,一咏三叹。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四、课文小结

  《诗经》的“六义”及诗歌

  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讲述一个有关爱情的民间传说或摘抄一首你喜欢的爱情诗。

  六、板书设计

  1、《诗经》的“六义”

  (1)三大基本内容

  “风”、 “雅”、 “颂”、

  (2)三大表现方法

  “赋”、“比”、 “兴”

  2、男主人公情感发展脉络:

  爱恋——相思——幻想

【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教案设计04-25

《北京》教案设计02-06

《村居》教案设计02-10

识字教案设计02-11

《赵州桥》的教案设计02-12

《早操》教案设计02-05

散步教案设计01-09

赵州桥的教案设计01-16

祝福教案设计01-10

繁星的教案设计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