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9-11 22:25:04 秀雯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9篇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吸管或竹片、粗线。为全班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

  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

  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2、以实际例子说明。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1) 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 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 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 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

  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学习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口述。)

  三、观察模型,探求新知。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哪个组的发现最多。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资料。

  学生观察、交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查,及时地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

  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线和国界线;有的学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形状象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

  (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准确的,教师要有选择地板书。板书时,尽量将有联系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

  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同学们有很多发现,有必要进行梳理。

  (演示讲解,并适时地将板书归类整理)

  ⑴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⑵ 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两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在南半球,有两条相对应的纬线:南回归线、南极圈。

  ⑶ 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⑷ 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

  ⑸ 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四、简单制作,巩固知识。

  1.教师提出要求:学习了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轮廓,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制作?

  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看课后的制作提示。

  3.学生动手制作,并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做的简易地球仪。

  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

  关于地球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认识、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标识。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一找,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

  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 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 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 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 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 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使学生参与中期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将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选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解释和表述对心脏、大脑、血管、青春期发育特点等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过程:

  (1)计划与组织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捍卫‘人体司令部’研究小组”、“探究‘心理奥秘’研究小组”、“‘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四个小组的研究情况。着重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的样张,特别注重数据的积累。教学中,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研究内容,即使同样在“心”小组的研究,学生研究内容也可能不尽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脏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头进行,以便搜集证据时相互补充完善。同样,“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的研究也会因学生兴趣的不同而出现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2)事实与证据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重点介绍“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的'样张,侧重学生搜集到的各种数据,并采用统计表、折线图、资料图卡等多种表达形式进行分析和表达。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本小组内容的探究中也会发现其他小组研究的内容,因而教材也设计了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数据、相互合作解疑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式、方法寻找证据,并及时交流方案。

  教学后记:

  事实与证据的探究阶段,不拘于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教师可采取课上与课下,分散追踪与适时集中短暂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提醒学生及时修改方案,注重对数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找到相应的表达形式,以便进行全班范围的交流与汇报。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5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重、难点:

  1、通过探究,让学生认识轮轴,知道轮轴的作用,以及轮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点)

  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描述等能力。(重点)

  3、通过探究,使学生感悟到周围生活处处充满了科学,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难点)

  教具准备:

  轮轴两个(轴同粗,轮大小不同)、铁架台、钩码、螺丝刀……

  教学步骤

  比赛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1、教师:同学们,前两节课,通过探究我们认识了杠杆,了解了它的一些原理。这节课起我们要来探究另一种简单机械,接下去,先让我们来玩一玩“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游戏。

  游戏规则:同桌两人一组,力气小的同学手握螺丝刀的刀柄,力气大的同学手握螺丝刀的刀杆,两人向相反的方向用力,看看谁能取得胜利。

  2、教师:谁赢了?说说你们的比赛结果?

  3、教师:为什么力气大的同学反而输了呢?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1、学生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2、让学生说说比赛结果,并对结果做一个合理的解释或推测。

  探究螺丝刀刀柄的秘密

  1、教师:看来,螺丝刀虽然简单,但却隐藏着许多秘密。下面,就以同桌为单位,仔细地观察一下螺丝刀的构造,看看都有些什么发现?

  2、教师:哪组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的发现?

  A、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B、刀柄上有些凹槽,手握在上面时,可增加摩擦力,也就是说在用力时,能使得上劲。

  小结:像螺丝刀这样,由一个较大的“轮”与一个较小的“轴”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

  3、教师:认识了轮轴,接下去我们来体会一下轮轴的作用。出示幻灯片:

  A、用一根绳子把几个钩码系在螺丝刀的刀杆上,转动刀柄,将钩码吊起;

  B、把这几个钩码系在刀柄上,转动刀杆,将钩码吊起。

  请每位同学分别试一试,并仔细体会操作时的感受,然后跟同桌进行交流。

  4、教师:谁来谈谈你的感受?——用绳子将钩码系在刀杆上,然后转动刀柄比较省力。这就是力气小的同学能战胜力气大的`同学的原因所在了。

  1、学生观察螺丝刀的构造,并将发现用较为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2、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会,并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

  轮轴的研究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介绍装置中的轴、轮及穿线的方法,出示幻灯片:

  A、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的引线上,试试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这说明什么?

  (当轴上挂x个钩码时,轮上只挂一个钩码便可保持平衡了——说明手握轮那部分工作时省力,轮轴有省力的作用。)

  B、(轴不变,轮增大)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的引线上,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秘密?这又说明了什么?

  (当轴上挂y个钩码时,轮上只挂一个钩码便可保持平衡了,这说明当轴大小不变时,轮越大就越省力。)

  学生动手探究,仔细观察其现象,讨论其中的秘密,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课后延伸

  教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学生先说一说,然后再回家找一找。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阻力点、用力点、支点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 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 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 学生活动

  3. 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

  4. 学生活动

  5. 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

  6. 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

  (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1. 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

  2. 学生活动

  3. 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

  4. 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5. 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

  《电和磁》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能量》单元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统领并开启本单元,继而研究电磁铁、小电动机、电能和能量、能量与太阳等小主题。教材由 “让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制作一个电磁铁”和“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吗?” 三部分组成。教材的编写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通过“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的实验了解电流能够产生磁性,然后做一个电磁铁进而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问题。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8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做出假设性解释;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能利用表格整理观察记录;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观察昼夜长短的记录,对昼夜长短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2.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3.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图钉、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谈话: 认识昼夜的不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观察对比图片,导入课题。

  教师出示同一地点白天和夜晚照片的课件。

  2.交流汇报。

  预设1:我发现这两张照片照的是同一个地方。

  预设2:我是比较了它们的建筑物,发现是一样的。

  预设3:我们组发现上边的这些照片,有的是白天的景色,有的照片是美丽的夜景。

  教师过渡:每天清晨,太阳缓缓升起,给我们带来了光明,万物都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傍晚,太阳慢慢西沉,夜幕悄悄降临。昼夜交替,周而复始,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这背后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

  3.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探究这个秘密。(教师板书:白天与黑夜)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一)激趣质疑。

  1.教师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居住的同一地球,在什么情况下是白天,在什么情况下是黑夜?白天和黑夜的最大区别是什么?(白天有阳光照射,黑夜却没有阳光照射。)关于白天和黑夜不断的交替出现,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提出感兴趣问题:

  预设1::我想知道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

  预设2:我想知道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

  预设3:我想知道白天是怎样慢慢变成黑夜的。

  预设4:我还想知道昼夜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预设5:为什么昼夜是不断的交替?

  预设6:昼夜交替与什么有关?是否与地球、太阳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预设7:昼夜交替的成因是什么呢?

  ……

  (二)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白天和黑夜不断的交替出现。

  猜一猜,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猜想?

  1.各组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理由。

  预设1: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可能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

  理由是: 我每天都发现太阳绕地球转。

  预设2:我猜想是地球在转动。

  预设3:我想月亮、太阳都围绕地球转。

  预设4:我想应该是月亮围着地球转,地球围着太阳转。

  教师谈话: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

  如果我们能到太空中去看一看,那该多好啊!我们肯定会弄清楚是谁在转。

  (三)对白天黑夜的形成进行假设。

  1.提问:你有没有想过呢?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会交替出现呢?地球怎样运动

  才能让白天黑夜交替出现呢?有几种情况?

  (课件展示:什么原因形成了白天和黑夜交替的现象?)

  关于这个问题小组内先交流交流。把你们的想法写出来或者画出来。

  2.学生讨论交流。

  3.汇报: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观点?你们认为有几种情况?

  4.教师引导小结:刚才同学们推测这几点会影响到白天黑夜的交替出现,样的推测过程,我们的先人也经历过了,他们和我们一样,对白天黑夜的成因也进行了假设,对宇宙的奥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因此出现了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说,后来又出现了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的日心说,而这些假设当时都没有得到证实。同学们想一想,要证明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可以用哪些方法呢?

  (引导学生知道可以用到地球外面去看看,可以用望远镜观察,可以用模拟实验等方法)

  (四)设计方案。

  1.教师引导:是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望远镜、卫星、宇宙飞船等先进的工具,人类真正进入了太空,在太空对地球进行了观察,但是这些方法我们在课堂上都不能实现,我们不能把地球和太阳搬到课堂上来研究,那在课堂上怎么验证我们的想法呢?

  2.汇报。

  3.教师小结:用手电筒代替太阳,用地球仪代替地球,这种实验方法叫做模拟实验。

  那你准备怎么做这个模拟实验呢?小组内根据你们自己的假设商量一下实验方法,我们看今天的模拟器材是太阳小,地球大,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讨论一下,你要怎么做才能证明这种假设的确能影响到白天黑夜的交替出现。

  4.学生讨论方法。

  5.汇报方法。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做?可以上来演示着说。如果一个人不够,可以来两个人,一个人做一个人说。先说一下你们组是哪个观点。(地球只自转)和他不一样的小组再来汇报。

  (五)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然后汇报交流。

  1.学生模拟昼夜的形成实验。

  你们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2.学生设计实验,交流操作注意要点。

  模拟实验:以地球仪替代地球,电筒替代太阳,转动地球仪。

  课件出示:

  (注意事项:

  (1)手电筒和地球仪之间的距离适当,以电筒光圈照到地球仪的一半为宜。

  (2)调节好“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后,实验过程中,不要去移动。

  (3)转动地球仪时,自西向东,方向不能转错。

  (4)实验过程中,记录下你们的发现。

  (5)小组中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项实验。)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教师谈话: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研究得都很认真也很投入,现在就来说一说,刚才在实验中你们这个假设是否造成了白天黑夜的交替现象?哪一个组先来汇报?先说一下你们小组的观点。

  (一)动手实验,初步的得出多种可能。

  (学生展示模拟实验,教师用课件或简笔画展示学生的不同模拟实验) 会出现多种可能:

  预设1:手电筒不动,地球仪围着手电筒转,自己不转。

  预设2:手电筒绕地球仪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预设3: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预设4: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东向西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二)分析实验

  (对各小组进行评价,分析找到模拟实验中出现的几种可能的优点和不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实验:

  (1)你们提的很好,如果太阳不动,地球自己不转,只围着太阳转,那我们就会光是白天。

  (2)对这名学生分析的非常有道理。不光这组同学有这种想法,其实古人在研究“昼夜形成”的原因时曾把这种想法一度认为是正确的,下面我们来详细的了 解一下。

  (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教师介绍:古人在昼夜交替这个问题上曾经也这样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形成白天和黑夜我们来看一下。)

  (三)学生分组讨论昼夜的成因。(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会交替出现。)

  (四)了解各派学说。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研究知道白天黑夜交替的原因是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的。那在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吧?那地球按什么方向转动才能让太阳东升西落呢?

  1.“地心说”。

  出示课件(一)“地心说”,介绍。

  这种说法,人们信奉了一千多年。但是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随着天文观测不断进步??

  2.“日心说”。

  出示课件(二)介绍“日心说”。

  哥白尼认为,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自转。昼夜的变化就是地球自转的结果。所以代表太阳的手电筒在实验的过程中是不能动的。下面请每一组把手电筒固定好。

  (五)去伪存真,找到真相。

  1.情景创设。

  教师:这就要大家到生活中去找答案了。太阳每天是从哪个方向出现的,那地球怎么样的转动才能让祖国的东方最先看到太阳?我们以祖国为例,用红色分别代表居住在我国东方的小朋友,蓝色的纸人住在我国西方的小朋友,确定好祖国的东方和西方。

  2.实验操作。

  教师:请你们分别用两种转法来实验,看如何让东方的小朋友最先看到太阳。

  (学生独立操作实验)

  3.学生汇报展示实验。

  教师:老师很高兴大家都解开昼夜交替的奥秘了,下面你们可以多转几圈,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 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过程与方法

  ●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 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 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教学难点】

  理解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除了校园里的植物种类,我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植物?生长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在公园,花卉市场等)

  二、自主探究:

  1、下面这些植物,你们认识吗?说说它们长在哪?有什么特点?幻灯片放映书中11种植物

  2、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以上这些植物分一分类

  (意图: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等不同的类别,在这一类别中再确定新的标准还可以继续往下分,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

  2、总结:通过共同探究,可把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等

  3、观察开花植物:说说它们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预设:开花植物身体分为:根、茎、叶、花、果、种子)

  4、看书P76页,说说不开花植物有哪些

  (预设:不开花植物有蕨类、藻类、苔藓类、菌类)

  三、拓展活动

  比一比哪一组认识的植物多,样式奇特。教师可以以组为单位组织竞赛活动: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知道的植物名称,比一比,看哪一组写的多?(意在渗透植物的多样性教育)

  四、课外延伸:

  找一找校园里常见植物中哪些是常绿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哪些是开花植物,哪些是水生植物,哪些是不开花植物?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0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发现植物角花草的身子都探向窗外这一现象后,先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这种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然后通过查阅资料,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最后通过实地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排除明显不合理的猜想后,从中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科学的问题,准备进一步的研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以前的科学课和语文课等的学习中知道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和水进行光合作用,知道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知道茎有运送养分和水分的作用,知道肥料也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知道风、雨、虫害等多种因素都会对植物产生影响。六年级的学生会运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学生具有一定的对某一现象的原因、条件、结果进行猜想的能力。没有借助资料进行更全面的猜想,提出一个科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

  能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

  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

  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联网电脑,准备好的资料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 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 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请同学们打开电脑,从老师的资料库中查阅相关资料。)请同学们查阅资料,并把可能成立的原因记录下来,有利于交流。

  学生交流资料内容。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三、 分析与总结

  师:哈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

  学生迷茫。

  师: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 ?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 计划与组织

  如果时间充足,详细进行这个环节。否则,布置成作业。

  师:你准备研究哪个问题呢?研究第一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你们可以坐在一起,第二个问题的同学坐一组。现在就可以分组了。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交流。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为下节课的实验做好准备。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1、 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实验数据;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 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 认识牛奶常见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知道牛奶有哪些变化,牛奶的用处。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

  那你知道牛奶有什么好处吗?牛奶中富含维生素A,可以预防皮肤干燥及暗沉,使皮肤白皙,有光滑。

  (二)猜想假设

  大家收集的资料真全面啊!那么关于牛奶,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呢?看来你们都是注意观察的好孩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三)制定方案

  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谁愿意把我们小组的实验设计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们小组四位同学每人进行其中一种混合实验。一定要记录好实验现象。

  (四)实施探究

  1、能具体说说哪些东西能让牛奶发生哪些变化呢?

  牛奶中放醋,牛奶中出现混合物凝集现象。

  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有絮状物产生。

  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没有变化。

  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中有沉淀生成。

  2、交流有关引用牛奶的知识

  有人习惯空腹喝牛奶,这不科学。

  牛奶不宜久煮或加热次数过多。

  (五)展示交流

  用牛奶做胶水。

  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制作方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步:将40l的脱脂牛奶倒入一个杯子在,加入10l的醋,搅拌一下,使其充分混合。

  第二步:用纱布过滤上述混合物。

  第三步:用玻璃棒将纱布中收集的固体物质倒入杯子中。

  第四步:在杯子中加入适量小苏打,搅拌。

  (六)拓展创新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棒。让老师来听一听,你们都有哪些收获。那你知道这么好喝酸奶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下面老师教教大家如何做酸奶,好不好?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明确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还有其他方法吗 ?

  5、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3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 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 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 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 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c)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信息反馈】:

  尝试着这课的教学,我认为滑轮组的教学还是很有难度的,难度表现在滑轮组的组装和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滑轮组的组装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没有直观的经验,他们对这些机械是模糊的,他们只是通过课本的学习认识到的`,或者在生活中远远地看到过的,但仔细的熟悉是没有,所以学习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多亏前面的动滑轮与定滑轮学习的铺垫,聪明的孩子还是能从中领悟到一些。在教学中,对滑轮组的组装有两种教学方法,一是根据上两节课的学习,尝试着在自己的草稿纸上画好连接图,然后再根据图完成滑轮组的组装;第二种教学方法是先自己尝试着滑轮组的组装,然后根据连接情况画下连接图。我们的小学生还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来学习科学的,滑轮组的学习还是来自于他们的直接经验。

  对于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实验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多个滑轮的摩擦力是很大的,而我们的重物只是小得可怜的钩码,建议大家使用4个钩码以上,效果稍微理想一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4

  一、教学目的

  1、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2、科学知识

  (1)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2)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坚持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2)知道物体生锈的危害,关心与防锈有关的科技知识,乐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

  二、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第一教时课后学生根据推想的铁生锈的原因,两人一小组,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做对比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2、教师准备:《铁钉生锈了》的课件。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本课为第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提问: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铁生锈的现象,并且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观察,推想了铁生锈的原因,谁来说说铁可能在那些条件下容易生锈?(推想:1、铁在有水的条件下容易生锈。2、铁在有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3、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

  2、过渡:为了证明你们的推想是否正确,老师让你们两人一小组,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做对比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你们是怎样做的?

  (二)探究过程

  1、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1)汇报实验过程

  (2)小结: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

  (3)课件:化学家们也做了很多实验来探究铁生锈的原因,他们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小资料,看看你们又有什么样的发现?

  2、了解铁生锈的`危害

  (1)铁生锈后,就会由外向内腐蚀铁,从而造成很大的危害,你都知道哪些危害?

  (2)课件出示腐蚀的危害。

  请四位同学分别读一读。

  3、了解防锈的办法过渡:没想到铁生锈后竟会造成这么大的危害,看来防锈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提问:

  (1)还记得铁生锈的原因吗?要防止铁生锈,只要怎样就可以了?(让铁与空气、水隔绝)

  (2)采用什么办法可以让铁与空气、水隔绝?

  (3)课件:生活中人们是怎样防止铁生锈的。

  4、了解哪种防锈办法好

  (1)思考:为什么不同的铁器上要采用不同的防锈办法呢?盆子上为什么要覆盖搪瓷而不用油漆呢?自行车上为什么不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你觉得在采用防锈办法时,还要考虑什么?

  (2)看视频资料:哪种防锈办法好

  (三)巩固运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寻找各种铁制品,研究它们采用了什么防锈措施,为什么要这样做。

  板书设计:

  铁钉生锈了

  铁钉生锈的原因 :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

  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4、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6

  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弯曲,了解物体受力后产生的变化。

  2. 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和原理。

  3. 通过实验、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1. 抵抗弯曲的方法和原理。

  2. 实验过程的.操作方法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

  教学难点:

  1. 考虑不同材料对弯曲的抵抗能力的差异。

  2.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思考实验结果和结论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物品受力造成的变形,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二、探究(25分钟)

  1. 通过实验探究抵抗弯曲的方法和原理。

  2. 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选择不同材料,探究它们的强度和抗弯曲能力。

  3. 学生要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讨论和分析实验结果。

  三、总结(10分钟)

  1. 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抵抗弯曲的方法和原理。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材料的弯曲抗力不同?

  3. 分享实验结果,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和结论。

  四、练习(10分钟)

  1. 跟学生一起做几个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在家里或学校里寻找一些具有抗弯曲能力的物品,并记录它们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总结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了解了抵抗弯曲的方法和原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探究能力。但是,这节课的难点在于让学生思考不同材料对弯曲的抵抗能力的差异,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实验和探究中逐渐形成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同时,这节课的练习部分可以加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7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人准备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4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

  教学说明: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

  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问: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出“做实验”。猜想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本环节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设计实验

  1、谈话: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小组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建议小组内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问题。

  2、小组讨论: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探究经历,能较好地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教学说明: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一些实验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有指向地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4、全班共同分析: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学说明:在学生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完善。

  5、完善实验方案: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学生在分析样本后,会反思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小组内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三、组装实验材料

  1、准备实验材料: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可能有一些实验材料没有写进实验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再次修改。

  3、小组分工:怎样操作?怎样观察和记录?

  教学说明:组装好了,小组同学应该有一个分工:有记录员,有操作员,有观察员……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实验的有序进行将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与评价:在组装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本组同学表现如何?

  教学说明:在实验装置完成后,有必要对组装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是一个不断修正实验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经历中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对小组同学、班级同学积极性的评价,对本组同学经验的反思,都会是一种深刻的探究体验。

  第二课时

  一、汇报交流

  提问: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各小组都有哪些发现?

  教学说明: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把学生这些观察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的成果,也是师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向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

  1、讨论: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进一步发现,控制的变量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2、思考: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阳光控制组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长,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实;而水份控制组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生长方向和浇水的方向无关,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伪。

  3、提问: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在实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是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一般经历,这也应该成为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4、小结: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

  问题: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吗?怎样知道?

  教学说明:一个研究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意在为进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笔。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8

  【教学目标】

  1.会读“区、尤、其”等14个生字,会写“尤、其、区”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黄山奇石的独特和美丽。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4.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黄山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黄山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方法】

  教法:

  讲授法、朗读指导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

  想象感悟法、圈点批注法、读写结合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黄山的视频介绍、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黄山奇石的照片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黄山奇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生趣,初始黄山

  视频展示

  1.教师播放有关黄山介绍的视频。(其中有黄山奇石)

  2.学生观看视频,并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感受。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课前通过大家搜集的资料,我们已经知道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的脚步,去看看黄山的奇石。

  二.揭示课题

  1.师生一起板书。

  2.全班美美地读读课题。

  3.释义“奇”: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特、奇怪、神奇)

  三.教师小结

  一个课题就吸引了我们全班的眼神,那么课文又介绍了哪些奇石呢?哪些奇石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赶紧去文中看看吧!

  初读课文,感知黄山

  一.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度的字词可以多读几遍。

  2.用“______”划出文中写了几种黄山奇石。

  二.生字学习

  出示生词:

  1.齐读,教师相机正音。

  2.教师打乱生字卡片,小火车读。

  3.巧记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加点的字?

  1.自由读。

  2.小老师领读,教师相机正音。

  3.巧记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加点字的?

  4.读读原句:你能找出原文中的句子读读吗?

  三.整体感知

  1.课文一共写了几种黄山奇石?

  【归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2.这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1)指名读。

  2)提醒笔画“尤”、“其”:这两个字的哪些笔画需要相互提醒?(提醒“尤”字没有撇)

  3)书写生字“尤”、“其”:教师范写,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齐读。

  四.教师小结是啊,多么秀丽神奇的怪石啊,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描写这些石头的呢?让我们继续跟课文进行交流。

  细品课文,欣赏奇石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

  (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

  2、 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 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 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5-20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1-09

六年级上册科学《假设》教案04-28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4-2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8-30

《植物角里的科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4-29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1-11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2-10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6-13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案设计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