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

时间:2024-05-21 15:10:09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案[荐]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科学教案[荐]

小学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花的基本构造及其对应的功能。

  2.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方式。

  【教学重点】

  解剖、观察花的构造。

  【教学难点】

  西红柿花和黄瓜花的解剖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西红柿花和黄瓜花、放大镜、镊子、双面胶、实验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我们栽种的西红柿和黄瓜开花了,在上节课学习了植物的根、茎、叶的知识后,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物花的有关知识。

  首先我们来个“看图猜花”小游戏,看大家能不能猜出是什么花?

  课件出示图片,生猜测回答。

  2.师:看来大家都认识很多花。不过大家发现了没有,各种花的大小、颜色和形状都不一样,为什么都能被称为“花”呢?

  同学思考发言,教师引导,得出:它们是否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

  3.师:究竟花有什么样的结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不同花的图片,引入课题]

  二、认识西红柿花的构造

  1.师:植物学家通常用解剖的方法来研究植物体的构造。首先,让我们用解剖的方法来研究西红柿花的构造。

  2.活动一:解剖西红柿花,观察其结构

  第一步,采摘:每个小组先选取、采摘一朵西红柿的花。

  采摘方法指导:采摘前,同学们先认真观察,在西红柿植株上找好目标并得到小组成员的一致同意后再采摘,我们是为了研究西红柿花的构造才采摘花朵的,不能盲目采摘。

  第二步,解剖:按顺序解剖花,观察并记录。

  解剖方法指导:①观察花的外形。②按照由外向内的顺序,用镊子逐一轻轻夹取各个部分的基部摘下花的各个部分,防止将某一部分破坏,解剖下来的各个部分要按照一定顺序分类摆放,观察其形态、颜色及数量并做记录。

  3.师:西红柿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各组派代表总结西红柿花的构造,师将同学们的研究结果投影,并评价。

  观看解剖茄子花的视频,一起集体学习解剖花和花的构造。

  4.西红柿花由外向内有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谁能举例我们常见的哪些花也是这样的结构?

  学生举例,集体总结举例。

  5.师:在学习了西红柿花的构造后,我们接着学习花的各部分构造的功能。下面时间同学们再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花的各部分,看看各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或大家有什么新的发现?并试着轻轻捻一捻雄蕊,看留下了什么?你能猜测出各部分构造的作用吗?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派代表回答,集体交流、总结:

  花的各部分构造的功能:

  萼片——保护未开放的花;

  花瓣——吸引昆虫;

  雄蕊——产生花粉;

  雌蕊——接受花粉。

  边总结边板书。

  6.师:雌蕊和雄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雄蕊产生的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传粉后植物就有可能结出果实,我们就可以吃到甜甜的西红柿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让学生直观感知花的构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和思考。]

  三、认识黄瓜花的构造

  1.师:刚才我们研究了西红柿花,那黄瓜花和西红柿花的结构一样吗?现在大家接着观察黄瓜花,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并发言,引导得出:黄瓜花和西红柿花不一样。黄瓜有两种不同的花,一种后面有个“未来的小黄瓜”,一种没有。

  2.实验二:分别解剖两朵不一样的黄瓜花,观察其结构。

  方法指导:在黄瓜植株上分别选取两朵不一样的黄瓜花,一定先找好目标并得到小组成员的一致同意后再采摘。用解剖西红柿花同样方法分别解剖两朵不一样的黄瓜花,找出两朵不一样的黄瓜花的结构是怎样的,并和西红柿花做对比。

  3.师:黄瓜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各组派代表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与收获,将同学们的.研究结果投影,并评价和归纳总结。

  4.师:我们发现西红柿花和黄瓜花确实不一样,后面有“未来小黄瓜”的花只有雌蕊没有雄蕊,另一种花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看来不是所有的花的结构都是一样的,花的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花也像黄瓜花一样缺少一部分或几部分吗?

  学生发言,集体总结举例:丝瓜花、南瓜花、百合花等。

  5.师:植物的花的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些结构齐全,有些缺少一些部分。我们把像西红柿花一样,一朵花中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结构俱全的花叫做“完全花”;把缺少一部分或及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其中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叫做“雌花”,而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叫做“雄花”。

  6.师:那现在同学们能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小组合作观察一下我们种的黄瓜植株上,辨别哪朵是雌花,哪朵是雄花吧!

  生发言回答。

  7.师:老师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雌蕊和雄蕊不在同一朵花上,怎么完成传粉结出黄瓜的呢?这些知识等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希望同学们继续好好照顾我们的西红柿和黄瓜,并做个有心人,带着“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和记录,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小学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金鱼的特征:需要食物、会呼吸、能运动。

  2、能说出金鱼是怎样吃食、呼吸和运动的。

  二、科学探究

  1、能利用感官或借助工具观察金鱼的特征。

  2、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的结果。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金鱼的.观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能如实地讲述观察到的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并讲述自己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在认识动物、利用动物资源时,一定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资源,让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看视频,鱼缸、金鱼。

  二、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这节课给你们带来了哪位动物朋友?看鱼缸中的金鱼。你们喜欢他们吗?它们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金鱼吧。

  二、探究与发现。

  1、作出假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你觉得金鱼有这方面的特点吗?”思考

  2、制订计划。你需要观察什么?怎么观察,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3、搜集证据。学生观察金鱼,找出证据。

  喂鱼,不要多喂。看视频。金鱼会呼吸。观察时要保持安静,不要打扰金鱼。

  4、处理信息。把观察到的金鱼特点及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画一画,只要像就给予肯定。

  5、表达交流。你是怎么做的?你观察到什么,你认为金鱼需要食物吗?能运动吗?会呼吸吗?

  6、得出结论:金鱼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

  三、应用与拓展

  课下亲自养金鱼,有鱼的就要多观察,鱼除了吃饭,呼吸,动物外还会做什么?

小学科学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青少年生长发育主要特点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的基础上,对生命延续内容的深一步探究活动。学生通过研究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异,并对部分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的:

  1、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2、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人体特征,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中培养学生认真求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什么是人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知道遗传和变异生物界普通存在的生命现象。

  教学准备:

  1、有关多媒体课件

  2、教师事先收集全班同学及其父母的单身照片、全家福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小动物和植物的图片

  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它们长得很像。

  生:它们一模一样

  2.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我像谁”)

  二、探究活动

  (一)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

  1、找一找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的异同点?

  出示课件:从特征看,有些人是直发,有些人是卷发;有些人是双眼皮,有些人是单眼皮;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没有耳垂等等。

  多媒体出示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特征与父母的特征。(完成表格)

  生汇报

  出示图片找出人物的相同特征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汇报,进一步提出问题:“动植物中有没有刚才我们发现的这样现象呢?”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谚语。

  2、引出:

  生物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

  (板书:遗传)

  师讲解:为什么有的双胞胎长得那么像,有的却并不很像?

  学习:遗传基因是指携带有父母亲生理特征信息的遗传物质,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包括性别、性格、外貌等等。

  3、变异

  出示图片师:有什么发现?生汇报

  引出: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变异。(板书:变异)

  (二)指导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汇报结果。

  对以上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适时小结:遗传和变异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三、自由活动

  生物的变异和遗传对于我们有哪些影响?是有害还是有利?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

  3.出示图片讲解。

  4.教师总结。

  四、总结回顾

  生汇报

  五、拓展活动

  1.课后查阅一些有关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资料。

  板书设计:

  我像谁

  遗传 变异

小学科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4、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教案: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并准确地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煮熟的鸡蛋一个;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三个。

  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科学课。(师指地球仪)问:这是什么?

  生:地球仪。

  师: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告诉大家你们了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识吗?

  生1:我了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生3:我了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峡谷,有平原。

  生4:……

  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关于地球,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重点了解地球的'内部。(板书课题)

  二、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你们知道吗?

  生猜测。

  师:关于地球内部的结构,教材告诉了我们一些信息,老师也为大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21页和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读后用一段最简洁的话概括出你了解到的地球内部的信息,把它写到资料纸上。

  学生阅读,概括信息。

  师生交流信息。

  根据交流的情况,教师大屏幕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观察。

  在交流过程中板书:地壳地幔地核

  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你觉得像什么?

  生:鸡蛋。

  师:我们切开鸡蛋观察一下,对照你所观察到的,说说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教师剖开鸡蛋,指导学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处。

  三、指导学生探究

  师:这些信息是科学家得出的。那么,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请看大屏幕。

  教师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

  师:从这几幅图中你了解了地球内部的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地球的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生2:我知道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生3:我知道了地球的内部是活动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科学家们从这些表象中推测出地球内部的许多信息,其实,他们还运用了实验的方法来探索地球内部的秘密。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讲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里面装有不同的物品。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准备如何做,得出方法:摇,钻等。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汇报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

  师:刚才的游戏我们进行得很成功。我们都当了一次小科学家,因为科学家们也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揭开地球内部的结构秘密的。

  四、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师: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有兴趣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吗?

  小组讨论制作的方法和顺序,师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相机课件展示制作步骤:

  (1)先捏成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红色橡皮泥小球做内核。

  (2)再捏一个直径约1.7厘米的黄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外核。

  (3)然后捏一个直径约2.2厘米的白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地幔。

  (4)用一层薄薄的灰色橡皮泥做地壳。

  (5)最后小组合作进行组装。

  小组活动。合作动手做地球模型。教师巡回指导。(播放音乐,制作完成后,提醒学生把桌面整理干净)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师生共同评价。

  五、拓展引伸。

  师: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现在仍然还有许多迷团,许多信息科学家也是一种预测。老师希望你们课后能多搜集一些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进行整理,并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好吗?下课!

小学科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 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 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 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 “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适当的气温

  阳光

  2、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 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

  水能力。

小学科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著名的星座和恒星;掌握观测星空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的位置;了解宇宙是由大量类似银河系的星系构成,宇宙的无边无际和运动;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寻找重要的星座和恒星,对星空有初步的了解;通过分析查找北极星,知道观测星空的基本技能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建构宇宙的分层模型图。

  3、情感、价值和态度观:建立科学的宇宙观,通过对我国航天事业的了解,增强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星座。掌握观测星空的基本方法。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观测星空与实际观测相结合的经验。

  课堂引入:复学太阳系的构成。

  问:那么地球之外、太阳系外有什么呢?

  生:有其他的天体、星系(学生可能已有一定的星空知识)。

  问:我们在地球上观察有什么证据能证明有其他天体的存在?

  生:晚上能看到星星(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发光)。

  问:有多少星星大家有数过吗?

  生:讨论、互相询问,回答。

  问:如此多的繁星,人们如何认知、区分它们?

  古代的人们用星座来区分、认识它们。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人类对星空的认知历程。

  中国古代把天空划为“二十八宿”(人们在积极的探索宇宙星空)。

  归纳:现在国际上把天空划分为88各区域,命名为88各星座(总结前人的经验再发展),用人物、动物和物品的形状来命名。

  活动:在北天、南天星空图中把重要的星座和恒星找出来并划线。

  活动完成后,说一说关于星座和恒星的神话故事(牛郎和织女星等)。

  问:那么在北半球如何准确的定位星座和恒星的位置呢?

  类比法:在上海最有名、高大的建筑是东方明珠电视塔,在行走在大上海时,可以用它来作为定位的参照。

  问:在星空中有类似的'参照吗?

  生:北极星(地轴的指向)指示北方。

  问:那我们来找一找北极星。在实际观察时那颗星星是北极星呢?

  在实际观察中要找到北极星,先要找到北极星附近有特点的星座来指示它。那就是用北斗七星去指示、定位北极星。

  用北斗七星斗前的两星连线,朝斗口方向延伸约5倍的距离,即可找到北极星。拓展:一年中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会变化的。

  北极星的确认有助于人们去准确观测天空的星座和恒星。

  问:北极星对人们还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确定方位的重要意义,可帮助人们在航海时确定北方,指引航行。

  问:还有其他指示方向的方法吗?

  观察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树木的生长形式和树的年轮分布等。

  刚才我们在观看北斗七星的连线上有七颗闪亮的星星,同时还有几颗较暗的星星。它们光亮度不同,在天文学上用星等来划分,星等越小星星越亮,人们就是根据星星的亮度再连线划分天空星座。

  阅读课本了解四季星空中大连线来观测星空,展示图片学习。再阅读天球和天球仪。

  天球仪中恒星构成了一个个星系,而我们太阳系就位于银河系中。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和和河外星系。

  归纳:所有星系构成了宇宙。到目前为止,人类只从地球出发看到了130亿光年外的天体,那之外呢。宇宙是无边的,运动的。

  指导学生阅读P157—158。

  介绍中国的航天事业。

小学科学教案7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

  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

  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小学科学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和空气、水分、有机物、无机盐等非生命物质。

  2、掌握室外土壤采样及观察记录的技能,掌握温度测量、使用试管加热、蒸发过滤等试验技能。

  3、能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证据得出探究结论。

  4、体会合作学习,感受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和工具逐步深化、逐步严谨、从定性的描述到定量的计算。

  5、体验科学测量可以通过方案的改善而逐步准确,但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局限,即使不能完全准确但依然具有科学价值。

  二、教学过程

  【课前实验】土壤生物的样本调查

  1、调查指导

  小组分工:

  取样员:

  观察测量员:

  记录员:

  工具的使用:土壤取样工具、放大镜、显微镜、温度计

  注意事项:

  1、少量取样、仔细观察

  2、实验结束后回复原样

  2、调查报告检查,解答疑难,指导汇报

  【环节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1、选择两小组进行汇报展示

  记录表展示、图文资料展示:观察到的生物图片及资料及遇到的问题进行分享

  2、教师指导:

  对应土壤环境中生物种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点出在肉眼观察受到局限时需要借助观察仪器(放大镜、显微镜)。

  3、总结得出:

  土壤中除了能观察到的'一些动物、植物、大型真菌外,还有一些需要借助仪器才能观察到的细菌、真菌。

  【环节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定性探究】土壤中有哪些非生命物质?

  (1)建立假设:

  问:

  1、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还有些什么物质?

  2、你有依据吗?你有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你是如何推断得到的?

  总结:土壤中可能有空气、水、有机物、无机盐等物质

  (设计思路:根据日常体验和已有的知识,将感性认识进行提炼并作为提出假设的依据)

  (2)设计实验方案:

  问:在建立合理的假设后,我们需要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

  分组任务: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任务分工:

  1、2小组讨论土壤中有空气实验方案。

  3、4小组讨论土壤中有水分实验方案。

  5、6小组讨论土壤中有有机物实验方案。

  7、8小组讨论土壤中有无机盐实验方案。

  (或以水和空气为主全班讨论)

  任务要求:

  1、选择一块合适的土壤并说明理由

  2、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3、预期实验现象及结果

  4、知识补充:

  有机物可燃;无机盐不可燃,有些无机盐能溶于水。

  分组展示:要求其他组对方案进行评价

  师指导预案:你们认为可行吗?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这么设计想达到什么目的?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空气组)着重点出:选用干燥土壤的原因

  (水分组)着重点出:实验中试管的装配

  (有机物组)可建议:将干燥土壤直接撒在火焰上,观察现象

  (无机盐组)提醒:

  1、用手体验不溶于水的无机盐的存在

  2、取少量土壤浸出液

  3、回顾过滤的操作要点

  (3)分组进行实验:老师进入小组指导,抓拍实验现象及典型操作问题

  (4)总结

  1、回顾抓拍的实验操作问题

  2、展示现象照片,得出结论

  【环节三】定量探究重点以空气为例讨论如何定性测量。

  思考一:土壤中空气所占的体积分数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了土壤中确实有空气,那某一块土壤中究竟有多少空气你知道吗?思考怎么测定土壤中空气所占的体积分数。

  师引导预案:我们的困惑:测定哪些量?如何测定总体积?如何测定空气体积?

  (重点)学生分享(师指导:你们认为这个方案可行吗?还有其他方案吗?)

  方案预设:

  (1)用量筒取满土,继续加水,容纳水的体积即空气的体积

  (2)把土壤夯实,比较前后体积变化

  (3)在一定量水中加一定体积土壤,水量变化即非空气部分体积

  (4)课本方案

  (2)这个方案可行吗?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

  全班分小组实验:

  实验反馈:

  (1)实验数据(土壤体积:空气体积:空气的体积分数:)

  (2)通过实验你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方案及操作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思考二(备用):提供天平、坩埚、刻度尺、酒精灯等器材你有办法测量土壤中水分所占的体积分数吗?

  (设计思路:以方案的设计和优化为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测量的准确性收到多种因素制约,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方案提高准确性,及时测量具有局限性但依然具有科学价值)任务单:(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展示评价)

  (1)你需要测量哪些量?

  (2)测量步骤

  (3)实验的注意事项:师指导预案:土壤应该尽量捣碎。

  如何控制加热时间?你认为我们的操作能不能达到准确测量?既然不能准确测量,我们通过改善实验操作和方案有意义吗?

  【环节四】总结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关于科学观察和测量有哪些新的感悟?

  三、教学反思及重要记录

  1、要求全班同学分小组进行调查,其中两组在校园进行。调查活动很好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土壤情况有了更多地了解。

  2、本节课以研究非生命物质为主,根据学生和课堂的实际情况以调整以水和空气为主,把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学习调入第二课时。

  3、课堂生成记录:

  A:学生提议:可以对土壤进行加热,比较质量变化,得出有水分存在。学生质疑:减少的部分不一定是水分。师:与看见水珠相比哪一种证据更可靠?(此方法用于定量研究很不错,但学生在研究是否有水分时提出有失严谨,抓住课堂生成体现严谨的证据思想)

  B:学生:可以用排水法测出不规则土壤的体积。学生反对:体积指的是包括空气(空隙)的总体积,排水法只测出非空气部分。(难点在于空气体积的测量,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允许学生提出多种思路,肯定多种方案的可行性,渗透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四、教学设计特点

  课外考察和小组合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层次清晰,由浅及深,由生活经验、感性认识到定性测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感悟由现象到结论的科学本质,体会借助方法和仪器可以让我们的认识逐渐深化。

  五、理论依据

  以学定教,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在教学环节设置中注重合作学习。

小学科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教材处理】

  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实验记录

  水的量 食盐的量 沉浮情况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后记:

小学科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教师演示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总结。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教师演示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教师演示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小学科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会收集资料,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认识了解太阳系。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

   第一课时

  一、认识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情况。

  1.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

  2.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3.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阳周围除了地球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天体围着它转动,这些天体都像地球一样,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我们才能看到它们。这些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太阳系行星成员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阅读教材第40页列举的有关太阳系八行星的数据资料。

  4.学生阅读资料并讨论各自的发现。

  二、整理太阳系行星数据资料。

  1.谈话:结合刚才阅读的数据资料和你讨论过程中自己的发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是怎样的?计算其他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把你们思考、计算、整理的结果记录在课本第41页的表格中。

  2.学生整理数据资料,填写相应表格内容。

  3.汇报整理数据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问:

  (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将它们记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

  (3)填写教材第40页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九大行星的知识,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

  4.提问:八颗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哪一颗?体积最小的是哪一颗?

  5.学生汇报,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或鼓励。

  6.谈话:按体积从大到小给八颗行星排个顺序,并把这个顺序记录在教材第41页的表格中。

  7.学生填写八颗行星大小排列顺序后组织同学举行简要汇报,教师小结排序结果,统一大家认识。

  8.提问: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9.学生自由提问。

  10.谈话: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归类,看看有哪些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11.教师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从

  “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积极肯定学生科学的问题分类方法。

  12.谈话: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从“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这些方面收集资料,为我们下节课编辑太阳系小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了解太阳系小天体和矮行星的相关信息。

  1.谈话:经过上节课课后同学们的资料收集,现在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除了行星以外的有关太阳系其他天体的信息吗?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简要板书进行梳理,同时给予发言同学以正面的积极肯定。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已经涉及到有关“太阳系小天体”——彗星的介绍,教师可以强调教材中也有类似的讲述;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还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彗星的内容。

  3.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阳系的组成,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议,以完善并巩固同学对太阳系组成的认识。

  5.组织同学自行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冥王星的小资料。

  6.谈话:通过冥王星由大行星到排除行星行列之外过程的了解,你如何看待科学认识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错误认识改正的态度?

  7.学生在班级内展开汇报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相互间就各自观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有思考或表达的障碍,教师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或总结。无论是学生自行探讨还是教师引导,在这里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同时认识到科学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二、整理太阳系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视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指导同学可以以“太阳系天体新信息”为专题,也可以以“人们探索太阳系天体历程”为专题,还可以以“人类探索太阳系求真求是的精神”为专题。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小学科学教案12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有关地震的文字资料。

  2.学生能折断干木棍(每人一根)。每组若干积木,纸杯。

  教师准备:

  1.地震的视频资料(现象、对比照片)、课件资料(地震成因、前兆、保护、实验要求)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代、现代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关注人类社会的情感。

  2、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3、培养学生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难点

  难点:

  地震的成因。

  重点:

  地震的危害及避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地震现象视频)

  2008年5月12号,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

  课件展示:四川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和视频。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关于地震,有没有问题要提出来?

  学生交流感受。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兆?预测?自救?……

  2.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3.根据地震现象,研究地震的成因

  ①观察地震现象

  播放地震现象的视频,观察、了解地震现象

  结合看到的视频资料和生活中的了解,来谈一谈伴随着地震发生时看到了什么现象?

  (大地、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

  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甚至倒塌呢?

  (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板块碰撞等)。

  ②研究地震成因

  学生猜测。

  模拟实验:折木棍

  出示实验要求: (课件展示)

  (1)握住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手有什么感觉?】

  (2)准备的.积木和纸杯小组合作塔建美丽的建筑在课本上。突然摇晃课本

  实验完成后思考并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推理想像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大家想,一个木棍在断裂时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引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

  (三)科学与生活

  1、地震有什么危害?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汇报。

  2、地震有什么好处吗?

  (1)地震能缓解地球本身的压力,释放过多能量,保持岩石圈受力平衡。

  (2)同时地震也会把地下的矿物带到地表

  (3)地震还造就了无数奇山异水。

  3、预防地震与正确避震

  ①地震前兆

  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地震的发生也不可避免,我们怎样来对地震进行预测,减少灾难的发生呢?

  学生汇报。

  (1)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

  (2)除了观察地震前兆,还有先进的测震仪对地震进行预测。

  (课件展示)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既然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样做呢?学生汇报。

  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再迅速的进行自救。

小学科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2.幼儿园小班科学小实验小苏打和白醋还能做什么实验

  材料:

  装液体的容器

  白醋

  洗洁精

  小苏打

  食用色素

  勺子

  金粉(可不选)

  步骤:

  1.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开始实验。这个实验可能会弄得比较脏乱。我们选了后院的露台上。这样做完实验我们只要用水冲一下露台就可以了。(我们国内没有院子,可以在浴室里进行,好冲洗,不过要保护宝宝,不要滑倒哦)

  2.将所有的实验材料搬出来,放到宝宝容易够到的地方。

  3.帮助宝宝在容器内倒入1/2—3/4的白醋。

  4.倒入食用色素使白醋上色。

  5.倒入一些金粉,使实验看上去更耀眼。(可略过)

  6.挤一些洗洁精到容器中,搅拌。

小学科学教案14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观察、记录了一天吃过的食物的基础上展开探究活动的。“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这一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对他们来说,吃东西是件感兴趣的事,观察食物也是很乐意做的事情。所以我采用了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搜集有关食物营养成份的资料,通过讨论交流以加深对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份及其作用的理解,再引导学生共同实验、分析、记录、描述、交流、各自观察到的结果,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探究、研讨的气氛中,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去进一步认识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份,知道它们的作用,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意识到人的身体从不同食物中吸收丰富的营养,促进我们健康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食物里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2)说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作用。

  2、探究过程和方法:

  (1)小组合作完成检验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实验。

  (2)自行搜集有关食物营养的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研究食物营养成分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食物里含有的各种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表述能力。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猪肉、核桃、馒头片、马铃薯片、碘酒、小瓶子、滴管、培养皿、白纸、记录表。

  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

  3、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

  教学环节

小学科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的原理,了解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重点:

  探究斜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影响斜面省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准备:可以搭三种不同高度的斜面组件,2个重物,1个测力计、2张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木板一块、测力计、重物、斜面的相关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激趣感知: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美丽的盘山公路图片,让学生说在这样的公路上乘过车吗,为什么公路不从山底直修山顶?

  2.师:如果有很大很重的油桶要运上车,搬运工人会怎么做?课件出示画面。

  3.斜面概念引入:(课件出示)我们把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二、探究斜面的作用

  (一)探索斜面是否省力

  1.师:与直接提升油桶上车相比,你觉得斜面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猜测(斜面可以省力)。

  2.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斜面的作用(板书课题)。

  3.师:你们认为斜面能省力,斜面真的能省力吗?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测呢?

  4.指导各小组设计一个实验计划(可用图示法)并汇报(后师课件出示)。

  即:用对比实验:同一个物体通过斜面提升与直接提起比较谁省力。

  5.根据学生的汇报,师逐一出示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并讲解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演示斜面的的搭建。

  6.分发实验记录单(课件出示),说明实验要求和注意点。

  7.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教师随机指导各小组实验方法和该注意的地方。学生一边测量,一边填写表格并分析实验数据。

  8.各小组交流后汇报,得出结论:斜面确实能省力(板书后课件出示)。

  (二)探索怎样的斜面更省力

  1.师:如果斜面省力,那怎样的.斜面会更省力些?会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2.学生猜测影响斜面省力大小的因素,并交流实验方法,各小组设计一个实验计划(可用图示法)并汇报(后师课件出示)。

  3.分发实验记录单(后课件出示),说明实验要求和注意点。

  4.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6.小组交流后汇报得出结论: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越费力(板书后课件出示)。

  (三)寻找生活中斜面原理的运用

  1.由前面的盘山公路图回答课前引入时的问题:为什么公路不从山底直接修到山顶?(首尾呼应)

  2.学生说生活中运用斜面原理的例子。

  3.师课件出示生活中各种运用斜面原理的例子,学生说图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原理。

  三、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余探究:当你骑自行车(非变速自行车)遇到上坡时,怎样骑行会更省力?

【小学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水的科学教案05-25

小学科学教案01-14

小学科学教案(经典)01-09

小学科学教案03-05

小学科学教案(经典)03-05

小学科学教案【经典】12-06

小学科学教案【热门】02-24

【推荐】小学科学教案02-24

小学科学教案【热】02-24

小学科学教案【精】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