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通用21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地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入海口、长度、年径流量、流经省区、地形区、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2)能分析黄河的主要贡献。
二、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三、教学过程
一、黄河概况首先让我们了解黄河概况。
活动一(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P92文字和黄河流域图,结合《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形图》,找出地理事物并尝试动手画一画:(详见导学案)
1.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
(学生上讲台画黄河的干流图,并说出形状特点)
2.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
指导学生在老师给出的资料中找出黄河长度、流域面积,得出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结论,并思考:黄河为什么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黄河虽然长度比珠江长,流域面积比珠江大,但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水量小;而珠江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富,珠江的年平均径流量远大于黄河,所以黄江只能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9省区
(学生上讲台填注省区并按照顺序说出)
教师给出谐音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小青穿(川)过干(甘)涸宁静的内蒙古,进(晋)入陕西遇(豫)见了鲁智深”。
4.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
(学生回答并上讲台并将地形区拖动到相应的位置)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学生上讲台圈出划分界点并说出所在省,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把河段区分出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思考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学生上讲台描画主要支流并说出那个河段支流较多)
二、黄河的贡献
教师给出甘肃省兰州市黄河南岸的“黄河母亲”雕像图片,学生观察后说说雕像象征的意义。
(古诗欣赏)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写诗来赞美黄河,请同学们分享。
(学生将教师提前布置的诗句的搜集成果分享给大家)
转折:为什么我们把黄河深情的比作母亲,她对我们做出了那些贡献呢?
活动二(自主学习)
结合P95-96页图文,看图说话:为什么提到黄河,炎黄子孙总是满怀深情地称之为“母亲河”?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1.孕育了中华文明
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建都最多的区域
2.提供水源
黄河流域地区为半湿润半干旱区,当地人民引黄河水灌溉,使得宁夏平原成为我国著名商品粮基地,塑造了塞上江南,我们也是喝着黄河水长大
3.水能资源
读图p95N,找出流域内主要水电站,观察水电站集中的河段,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黄河中上游流经地势一二级界线,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利于建水电站。
4.矿产资源(煤,铝土,稀土等)
5.旅游资源(壶口瀑布等)
课堂总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作为黄河岸边的中学生,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保护黄河,使得黄河这条母亲河继续造福人类。
初中地理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的运动规律。
2.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了解地球的四季变化。
3.了解地球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四季变化的原因。
3.地球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运动规律,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解(25分钟)
(1)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
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的,地球的运动规律包括自转和公转。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四季变化的原因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时间,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导致了地球的四季变化。
(3)地球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地球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气候、地形、水资源等。
3.案例分析(10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4.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四季变化的原因以及地球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5.总结(5分钟)
通过总结,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
四、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运动规律,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了解地球的四季变化,了解地球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但是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地球的基本构造和运动规律,以及地球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下一步需要加强练习和巩固。
初中地理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我国经济建设中做出的贡献。
(4).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2、过程与方法
(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和平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2.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人口稠密,华人分布集中。
教学难点
1.马六甲海峡和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分布、气候特征、成因和主要区别。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要求
1、了解东南亚的范围、重要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国家。
2、理解东南亚的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及分布。
4、初步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以及尝试运用获得的地理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
二.带着问题导读自学课文。(问题采用超链接将问题与知识点相连接)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学课文,十分钟后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1、说出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2、怎样理解“十字路口”的位置?有什么重要性?
了解日本为什么称马六甲海峡为生命线?
3、了解东南亚濒临的海洋及相邻的国家及东南亚主要的国家。
与学生一起通过地图来说出这些国家的名称并填图。
4、说出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分布地区及主要特点。
对比曼谷与新加坡的气候特点及异同。
5、东南亚主要的农作物及分布原因是什么?
6、说一说东南亚主要的热带经济作物及生产国。
三.新课探究
1、东南亚的范围
请同学说说中南半岛及马来群岛分别拥有哪些国家?
2、东南亚地理位置——十字路口
说说东南亚东西南北分别是什么?马六甲海峡重要的地理位置对该地区各国的经济会产生何种影响?
3、纬度位置
思考:这样的纬度位置会给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带来那些影响?
4、东南亚的气候类型
说说曼谷的气候存在什么样的异同?
采用图表进行对比,并与同学一起填表。
对着地图说说东南亚的主要作物。
东南亚一天的天气特点
5、请同学来说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思考:与自己家乡周围的河流特点对比,这种地形特征将会对河流的形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6、找一找东南亚的河流及城市,并完成图表。
思考: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有什么好处和弊端?
四、小结,回顾所学知识。
五、练习。
六、学习心得
初中地理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在全球气候分布图中,准确说出温带的三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以及相应的气候特征。
2.通过判读不同区域气温、降水统计图,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3.认识到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从而树立区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温带三种气候的特征。
难点:温带三种气候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
地图法、小组讨论法、情景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导入法,播放欧洲西部至中国东北地区的航拍视频,并提出提问:视频中自然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温带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教师活动】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找出温带的.气候类型有哪几种?海陆位置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在温带沿海和内部,有不同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教师活动】那么各种气候又有怎么样的特征呢?
2.温带大陆东西岸的气候的特征
【教师活动】以地理学习兴趣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中各种气候的统计资料图,总结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学生展示】分组分别展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下,降水少。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不冷夏季不热,降水比较均匀。
【教师讲解】强调读图方法,总结气候特征: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是常年温和湿润。
3.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教师活动】同桌合作探究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内部,各地因距离海洋远近和降水多少的不同,自然景观的差异。
【师生总结】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内部,各地因距离海洋远近和降水多少的不同,自然景观差异显著。通常,随着降水量由多到少的变化,依次呈现温带森林、温带森林草原、温带草原、温带半荒漠和温带荒漠景观。又因为该气候区南北纬度跨度大,在北半球大陆靠近寒带的温带范围内,形成了典型的针叶林景观。
环节三:巩固
【教师活动】询问同学们:从我国新疆一路向东到东北地区,景观如何变化?
【学生活动】从我国新疆到东北地区景观的变化依次是荒漠、草原、森林。
【教师总结】从我国新疆到东北地区由于水分条件逐渐改善,所以景观呈现出由荒漠、草原到森林的变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比较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异同。
五、板书设计
略。
初中地理教案 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东南亚地形图》、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提纲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2.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在学习东亚区域地理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东亚的?(范围、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
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东南亚的区域地理,仍然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找出它与东亚的差异,/Article/Index.html>总结出东南亚区域地理特征。
学习新教材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板书)
[读图]读《东西半球图》,教师指图明确范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教师做简单介绍。
[提问]从图上看东南亚位于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从海陆位置看,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正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从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马来半岛南面的马六甲海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读图]读“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教师介绍马六甲海峡。
[提问]日本把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这是为什么?提示学生可参看“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回答。(日本的工业原料依赖于进口,需从亚洲、非洲等地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而马六甲海峡是它必经之地。日本向亚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同样需经马六甲海峡,它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的发展。)
[读图]读《东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东南亚地区和东亚地区所占纬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国家位于赤道两旁?(东亚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东南亚则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位于赤道两侧。)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东南亚包括的国家和地区,参看课本附表,东南亚国家概况,做总结归纳。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东南亚的这种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写课本第114页表格。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读一读]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15页的“读一读”。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提问]东南亚属于哪个气候带?提示学生参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图。(属热带多雨地带。)
[提问]这里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这里年均温可达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00毫米以上。因此是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教师讲述]但由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所在位置不同,它们之间的气候也存在差异,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
①热带雨林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地区——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提问]这一带纬度位置特点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问]这一带每天的天气变化过程怎样?指导学生读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请一学生按图分析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日出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地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天空云量逐渐增多;午后两三点钟,天空浓云密布,雷电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减少,天气转晴。)
[提问]这里为什么会经常产生这样的天气变化叱?提示学生可参考“降水的分布和变化”一节的内容。(马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气压低,同时四周为广阔的海洋,水汽来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水滴,产生对流雨。)讲课过程中,绘制上升气流降水示意图。
正是由于这里有充足的热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长终年常绿茂盛的森林,我们叫这种植物类型为热带雨林。并且这里的农作物全年可以播种,都能收获。
②热带季风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季风的分布地区——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提问]什么是季风气候?中南半岛的风向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参看“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之内,随季节不同,风向有规律的变。这里一月为东北风,七月为西南风。)
[教师讲授]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东北风,是来自亚欧内陆的风,所以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风,它来自湿热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问]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而热带季风气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师补充]由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这里的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
复习巩固按照板书,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填写课本第116页[做一做]中表格;阅读第116页“读一读”。
初中地理教案 6
教学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及其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分布的一般规律,了解火山结构。
4.通过相关案例的分析,掌握地质构造和工程建设、矿产资源的关系
教学重点:
1、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3、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4.火山的结构、火山的分布
教学难点: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设置情景法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山地的三种主要形成原因。
一、褶皱山
1、展示学习任务单,发送褶皱自学视屏,结合课本完成自学任务单。
背斜和向斜地貌的判断,通过相关图片的展示,用随手写的功能突显岩层的弯曲状况,边讲解,边分析。岩层新老关系的对比,同样通过随手写的功能,实现知识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过程。
2、巩固练习:---尝试修复地层
讲解方法:发送截图给学生,结论:岩层完整的情况下可以看岩层弯曲,更精准
的方法是判断从中心向两翼的岩层的新老关系。
3、看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附加板块分布图文档,分析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的成因,一般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转折过渡:展示岩层褶皱并断裂的图片,引入断块山
二、断块山
1、展示学习任务单,发送断层自学视屏,结合课本完成自学任务单。
2、结合附加文档讲解断块山的形成,适当提及地垒地堑的概念
3、结合中国政区图,落实华山、泰山、庐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的位置。
三、火山
1、展示学习任务单,打开火山附加文档,结合课本完成自学任务单。
2、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四、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展示几张山区的交通图片,思考
总结:山区的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因为修建成本低,难度小。
地形主要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及延伸方向。一般分布在相对和缓的山涧盆地和河谷地带,尽可能选择和缓的坡度,呈之字型或s型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
课后任务:地形除了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分布外,还可能影响哪些人类活动?
初中地理教案 7
【学习目标】:
1、了解不同类型国家的人口、面积、制度等方面的不同
2、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的特点
3、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差异
【学习重点】: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的特点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差异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本P87文字,结合1999年资料,了解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情况
1、目前,全世界______亿人,分别居住在___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
2、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广大__________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_________的国家,_________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被称为___________。
3、中国是世界_________人口大国,澳大利亚是一个____________的国家。
4、从政治体制看,中国是______________国家,美国是______________国家
5、背诵课本P87的1999年资料中,面积前10位的'国家,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
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本P88文字,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的特点
1、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可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发达国家大多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发达国家,除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外,都分布于____________。
2、发展中国家以_______、非洲和_____________的国家为主,绝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目前中国也是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三:阅读课本P88-P91,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差异
1、阅读第一段,思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哪些不同?(课本上划出)
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造成的。
2、发达国家利用其掌握的__________和从发展中国家购买来的_______________,制造_______________的工业品,并销往到世界各地,获取__________,因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
3、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上长期受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侵略剥削,大量资源被掠夺,生产品种_______,建设资金_______,生产效率_______,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有些国家还处于非常贫困的状态。
4、阅读“南北关系“了解”南北差距“、”南北对话“、”南南合作“
5、阅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填空:
(1)图5-3发达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________发展中国家占________。
(2)图5-4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________,发达国家占___________。
6、阅读图5-5,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农业生产发展差异
7、完成活动题的填表
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各国都应该遵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项原则,以求得共同发展与进步。
二、合作共建
1、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填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例
(2)将下列国家同它们所属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在的大洲,用直线连接起来
(3)根据以上连线并联系”世界政治地图“可以知道,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_________洲、________洲和__________洲,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洲、________洲和_________洲,从北半球位置分析,发达国家主要位于_______半球北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_______半球的南部和_____________半球。
三、系统总结
发与一、不同类型的国家(数量、面积、人口、政治体制)
展发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发达国家:主要在______半球,
中达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_____半球的南部和南半
国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差异
家家三、发展中国家与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差异
发达国家差异工农业生产发展差异、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
四、诊断评价
1、有关世界上面积居第二位的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也居世界第二位②地广人稀③属于发达国家④发展中国家⑤资本主义国家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④D、②③⑤
2、下列不是我国五项原则内容的是()
A、各国应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C、和平共处,平等互利D、求同存异
3、发达国家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B、北半球C、亚洲D、非洲
4、下列叙述中,不符合欧美发达国家状况的是()
A、交通拥挤,人口增长快B、工农业生产发达,生产水平高
C、市场繁荣,环境幽雅D、受教育程度高,生活质量好
五、课后反思
发展中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初中地理教案 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二)教学难点
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同学们:长城、日本富士山、喜马拉雅山脉在哪里?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S)~北纬80度(N)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E)~西经170度(W)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应该明白,当谈及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我们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老师刚才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现在请你们来分析一下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通过读地图6-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1)读图6-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西经9度(W)~东经66度(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总结)
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知识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讲授新知识)
板书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板书2.时区及换算
讲述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172.5°E~172.5°W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4.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板书3.北京时间
讲述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板书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课堂总结)
本节学习世界时区的知识,同学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作为初一的学生,对于时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及换算
3.北京时间
4.国际日期变更线
初中地理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课上通过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引入(视频内容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晖》),请大家看一段录。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的特点,刚才大家也看了视频,我们知道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不仅生活着汉族同胞,还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我们汉族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书: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构成与数量
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的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
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初中地理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教案 11
教学目的:
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环境意义;能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上找出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方法。
教学重点:
森林的环境作用,森林破坏情况及产生的严重生态问题。
教学难点:
森林的环境作用。
教具:
多媒体教学(漫画、图片、资料、实例)
教学方法:
运用电教手段,引入漫画、图片、资料、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人体皮肤上附着很多毫毛、头发等,它们的排汗和保温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水分和体温起重要作用。对于地球来讲,什么是她的“毛发”呢?那就是生长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们就了解有关森林的知识。
讲授新课:
播放有关森林的纪录片,提问:森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书)
1、森林的经济效益(板书):由于学生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可直接通过提问。
教师总结:森林除了刚才提到的经济作用,还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环境效益(板书):
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森林作用的数据,以及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由学生填图。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40亿公顷,覆盖率29.6%。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3(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
教师提问: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以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为主。
教师提问: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因此,我们又把森林资源称为“地球的毛发”,人们又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学生表演小品:由学生事先排练,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类,原告:森林,森林动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气候,表现在当今森林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树更新的面积却很小,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失,热带雨林如果消失,不仅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将受到影响,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将失去调节作用;许多野生动物丧失理想的栖息地,导致一些动物的灭绝。由于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滥捕,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
通过小品,使学生认识到:森林慷慨地向人类贡献着它的一切。但它却得不到人类应有的保护和抚育。当前森林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森林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四、森林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开始注意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各国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人们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发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遥感技术监控森林火灾。
那么,我们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条思考题,多媒体播放思考题:
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有三种处理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全部保护起来,禁止砍伐。
2.全部砍伐,以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
3.把此片森林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随即补种树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师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无私地向人类奉献它的一切,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并且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区的环境因此而恶化。为改变现状,应植树造林,绿化地球。人们在搞经济建设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要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严防弄虚作假,要讲求实际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 12
教材分析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积极运用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初中地理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认识我国主要农业部门及其分布,初步认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
2、通过统计数据、图表等资料,学会分析归纳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提高读图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3、正确认识土地资源和人类的关系,形成合理开发,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难点】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是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建设房屋、种植作物、修建道路、开采矿产都离不开土地,尤其是种植庄家,放牧牛羊等农业活动没有土地则无法进行。那么,我国土地资源有怎样的特点呢?农业优势如何发展的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
【展示素材】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
【问题】我国主要土地资源类型有哪些?如何分布的?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思考,回答主要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戈壁、沙漠等。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草地,戈壁、沙漠等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区。
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活动】展示《中国与部分国家及世界土地资源对比图》、《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并要求结合课本对应的内容,6人小组,5分钟时间探讨:
【问题】
(1)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陆地面积大小如何?耕地、草地、林地人均占有面积呢?
(2)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的比重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小组代表汇报:
(1)我国陆地面积世界第三,但耕地、草地、林地的人均占有面积少;
(2)草地和林地的面积较大,耕地面积较小。
【补充总结】我国土地资源表现出: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山地多,平地少,以及后备耕地资源匮乏的特点。我国农耕历史悠久,可供开垦的土地不多,且都分布在新疆、黑龙江等边远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可增加的耕地面积极其有限。
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过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形成了多样化的农业。主要的农业部门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在农业生产中,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将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最适宜它发展的.地方,称为“因地制宜”。
【创设情境】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分别代表水稻种植业、小麦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请各小组同学共同探讨,将自己代表的农业类型安排在最适宜它发展的地区。时间为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享成果。水稻种植业在我国南方地区,小麦种植业在北方地区,畜牧业在西北内陆区,林业在东部季风区。
【教师总结】我国南方北方的分界线为秦岭—淮河一线,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存在差异,因此主要的农业生产部门也有所不同。我们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和推广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环节三:巩固提高
利用教材第13页的“活动”,请再写出三个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根据学生的具体完成情况进行指导。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试分析你家乡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怎样的?农业生产类型又是怎样的?
初中地理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
学习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习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及物产。
三、课前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位置交通、气候与农业、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
2、向各组布置阅读教材图文,上网搜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的任务。
3、教师对学生搜集资料、制作过程予以指导和帮助,并准备一些学生有可能忽略、不清或需强调的问题向学生提问、补充,或给学生以提醒。
四、教学过程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23?N—10?S,90?E—140?E
组成: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
(3)师问:“为什么有人说马六甲海峡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这条航线对我国有没有重要意义?”
生答:日本是个矿产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我们在网上看到过,日本进口物资的一半,进口原油的80%以上均从该海峡输入,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经济命脉"
师补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石油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进口量巨大,其中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占进口石油总量的70%以上,全部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另外,我国与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其他贸易运输也要经马六甲海峡航线,因此,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贸易畅通意义非常重大。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3)据图介绍:大家吃过泰国米吗?很香!东南亚人民的主食和我国南方人一样,也是大米饭。水稻是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东南亚湿热的气候条件,还适宜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这里是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产地
(4)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5)师问:东南亚为什么以水稻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生答:教材有说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生产需投入大量劳动力。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少,气候高温多雨,所以必然选择水稻作为粮食作物。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演示文稿: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文字说明:华人——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2)介绍:大家听说过“下南洋”吗?“南洋”就是指东南亚地区,“下南洋”指的是过去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一带人民到东南亚一带去谋生。现在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以上,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已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居住国公民。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不但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遵守法律,和睦共处,为居住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与祖籍国交往密切,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推动居住国与我国的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3)演示文稿:图“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曼谷佛塔”,“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
民俗风情:“沙爹、加厘饭、干加厘牛肉”,“水果天堂”。
(4)介绍:东南亚发展旅游业有很大优势,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众多美丽的沙滩和岛屿,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新马泰旅游是近些年来国人出国旅游的一大热点。现在请大家跟着导游一起观光(对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师总结:各组的展示活动非常出色,体现了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祝贺大家的学习和展示活动取得成功。
五、课后作业:
随常练习第二节
六、课后小结: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3、5N
2、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11个国家)
二、地形特征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平原少,火山多。
三、十字路口的位置:
1、用图示的方式描述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
2、介绍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四、物产和旅游资源:
1、主要物产:橡胶、椰子、油棕、水稻、锡、石油等。
2、物产的分布:P15活动。
3、旅游资源:介绍新、马、泰的旅游资源。
五、华人、华侨:
1、华人: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2、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3、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华人和华侨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
初中地理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土地资源的定义及不同的利用类型
2.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3.了解我国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点
4.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分布特点
2.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出现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诗歌导入:土地孕育了地球的万物,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古往今来,许多诗人满怀对土地的深情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在课的一开始,我们首先来齐声朗读这首关于土地的诗歌,通过这首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土地给我们提供了什么?
(渲染课堂气氛,带学生进入课堂)
一、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向我们的母亲,承载着我们的家园,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享受着土地所给予我们的一切,同时也造就了不同的景观,那我们一起来认一认有哪些景观代表着什么土地利用类型。
(展示草地、耕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难以利用土地的景观图片)
二、快问快答——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展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
结合图表,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特点:1.土地类型_____,但是比例_____,耕地、林地比重____,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____。
(展示中国人均农业用地面积与世界的比较图、中国人均土地面积与部分国家的'比较图、我国各资源世界位次资料)
结合图表,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特点:2.我国土地资源总量_____,但是人均土地面积_____世界平均水平。
三、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
现在有四位小朋友,通过他们的描述,各小组首先要确定他们的家乡土地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以什么为主?该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在我国的什么方位?该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那些地形区?该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在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该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在哪个干湿区?
(给予学生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干湿区划分图及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等相关资料)
结论:
土地利用类型所在干湿地区主要地形类型
耕地水田湿润区平原、丘陵
旱地半湿润区平原、丘陵
草地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原、盆地
林地湿润地区山地、丘陵
难以利用土地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原、山地、盆地
强化:在简图中相应的方位粘贴展示我国各类农业用地的分布,并标注A线和B线所代表的地理意义。
四、小小门诊医,小组合作——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耕地科、草地科、林地科、建设用地科
四位小朋友同时也发现在他们的家乡,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存在某些问题,四位小朋友他们所调查得来的资料带来现在来寻求你们的帮助,请你们选择一位小朋友,利用小朋友所带来的图文资料,并结合书本P71-72,探究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病症”,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开出切实有效的“处方”。
五、小结:
初中地理教案 16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2、通过阅读地图,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正确的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3、形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思想观念,同时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难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今天你们觉得外面怎么样?阴?晴?冷?暖?这些都是描写哪些方面的知识?”并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常说的天气与气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区别吗?”导入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1、天气和气候
结合教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讲解补充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练一练】下列词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四季如春”—气候、“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
2、天气预报和常见天气符号
【过渡】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多媒体播放收看天气预报)
【问题】
(1)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
(2)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
(3)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
【学生活动】
(1)看卫星云图。
(2)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3)根据天气符号识别天气情况。
【教师活动】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教师活动】展示“沙尘暴”、“风”的符号。
【提问】
(1)结合“沙尘暴”的符号,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
(2)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
【学生活动】
(1)干旱、风力大、植被稀疏;防风固沙。
(2)第一,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环节三:巩固提高
展示“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充当播报员,发布天气预报。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
【作业】
思考问题:气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我们和气候变暖有关系吗?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四、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 17
[教学目的]
1、能读图说明欧洲西部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特点,并能在图上指出主要的岛屿、半岛、海湾、海峡和内海
2、读图熟悉欧洲西部的主要国家的名称和位置
3、了解欧洲西部实际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
4、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繁荣的地区并分析原因,熟悉本区主要旅游景点的分布
[教学重难点]
各国经济发展概况、特点;繁荣的旅游业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欧洲西部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我们地球上有这么一个地区,它的面积只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这个地区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大家猜一猜,这是哪个地理区域呢?
一、位置和范围、国家
1、展示“世界地图”,指出欧洲西部的范围:即欧洲的西半部。
2、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说明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按如下步骤进行:
(1)欧洲西部的北、南、西分别濒临什么海或洋?
(2)欧洲西部的东面与什么大陆相连?这种三面临海,一面连陆的的分布可称作什么?
(3)欧洲西部最南端的纬度大约是多少?最北端的纬度大约是多少?在五带中大部分处于什么温度带?
(4)学生小结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特点
3、观察“欧洲西部图“,思考:欧洲西部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这对欧洲西部的气候和经济有什么影响?(讨论)
4、引导学生在“欧洲西部地形图”上找出欧洲西部的主要岛屿、半岛、海峡和海湾及欧洲西部的主要国家
5、设问:欧洲西部各国,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大多属于何种性质的国家?
二、雄厚的经济实力
1、引导学生阅读P54图2-26,设问: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欧洲西部的`经济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
(过渡)欧洲西部作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地区,主要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2、学生阅读P54文字,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发达的经济可以从工业、农业、发达的交通业等方面说明
3、一学生朗读P55“阅读”,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教师结合有关资料适当补充说明。(见教参P77)
(过渡)欧洲西部发达的经济还可以从其繁荣的旅游业表现出来。
三、繁荣的旅游业
学生自读,思考:
1、欧洲西部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有哪些丰富的旅游资源?
2、引导学生在地图册上熟悉欧洲西部主要的旅游资源
3、讨论:欧洲西部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4、学生自读P56“阅读”,了解瑞士的自然风光和德国的啤酒节
5、完成P56活动
[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见基训、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 18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2、能力目标: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3、教育目标: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学习,可以扩展学生严结合增加旅游地理知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教学难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同学说说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欧洲西部的各个国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简单易记,但是欧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还在于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旅游业。
学生活动:幻灯演示欧洲的特产和风景让学生说说。
三、教授新课:
板书:一、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照书54页图简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1、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2、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3、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瑞士——钟表
瑞典——造船、汽车、机器制造业
丹麦——畜产品“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
挪威——水产品
荷兰——鲜花(尤其是郁金香)
板书二、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简单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通过幻灯让学生欣赏)
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午夜的太阳
瑞士——“世界公园”的`称号、冰雪皑皑的山峰、世界表都伯尔尼
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国——田园风光、“艺术之都”巴黎、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罗马、庞贝古城、狂欢节
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
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
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
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初中地理教案 19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人口的主要特点及人口问题,理解我国人口国策。
2.利用图表,归纳我国人口增长情况,提高读图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3.在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我国人口的主要特点及对策。
【难点】
人口问题。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多媒体展示“我国人口问题”的漫画,让学生观察漫画,思考漫画反映了我国人口的什么问题?我们应做何应对?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人口特点
(1)人口数量多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思考:我国的人口概况?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
【教师总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截止2010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13.71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我国人口数量大。
(2)人口增长迅速
【教师活动】多媒体上给出1691—2010年的我国人口数据表,让学生绘出这一阶段我国人口增长的折线图,教师指导绘图注意事项,学生绘图结束后进行展示,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分小组讨论:
【问题】
①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是怎样的?
②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绘制折线图,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教生总结】①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口迅速增长。②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死亡率下降,人们的寿命延长。
(3)人口压力大
【教师活动】多媒体上展示我国粮食安全的相关文字资料:
对中国这样一个13亿多人的发展中大国,粮食安全一直是“天字第一号”的大问题。近两年国际粮价大涨,世界粮食储备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点,粮价持续飞涨已在30多个国家诱发粮食危机,甚至损害了经济增长并危及政治安全。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大为增加。一方面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我国的耕地面积减少,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缺粮的绝对数量大。
【问题】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学生活动】我国粮食需求量大,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主要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大,人均耕地资源少,并且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耕地资源进一步缩减。
【教师总结】我国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供养世界上超过22%的人口,我国人口压力大。
2.人口问题
【展示图片】观察“反映我国人口问题”图表,我国主要有哪些人口问题?思考学生我国还存在哪些其他的`人口问题?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主要人口有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压压力、生活垃圾成堆、城市管理等。
【教师总结】补充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迅速也是我国很重要的人口问题。
3.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教师活动】学生阅读教材P44页并结合多媒体上展示计划生育宣传画思考,我国是如何解人口问题的?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读图分析得出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和大力发展教育。
【教师总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0年的25.8%下降到2010年的不足5%,全国少生了4亿人,计划生育主要是控制人口数量来解决人口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受教育水平总体都比较低,人口素质比较差。目前在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和教育,发展经济必须提高人口素质,把这种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解决人口问题还要提高人口素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展示二孩政策的文字资料:
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开放二孩政策?
【师生总结】我国实行二胎政策主要是为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老龄化是不仅出现在发达国家,也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当前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知识。
作业:收集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四、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 20
一、概况
(一)澳大利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最大的岛屿,也是单一国家的大陆。它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组成。
(二)这里最初只有30万原始土著居民。1788年1月26号第一批英国移民抵澳,从此1月26日就被定为他们的国庆节。现在,77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仅有2030万人口,人口密度为没平方千米2人。
(三)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的矿产生产国和出口国,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同时它的农牧业也很发达,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牛肉出口国,又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知道吗?澳大利亚人均拥有羊的数量是9—10只。
二、主要的城市
(指着的图)从这幅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大陆由西澳、南澳、北领地、昆士兰、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这六个州组成。比较重要的几个大城市已经被老师标记出来了,图上(从上到下)A、B、C、D的代表的城市中,包括堪培拉、悉尼、墨尔本和布里斯班,现在,老师希望你们能够通过对澳大利亚的了解和课前的预习告诉我,A、B、C、D四点分别代表哪个城市。(与同学互动)学生:A布里斯班,B悉尼,C堪培拉,D墨尔本。
教师:很好!看来同学们课前都认真的预习过我们的课本。接下来,我们就逐个了解一下这几个城市。
(一)堪培拉:它是澳大利亚的首都,被称为花园城市,但是澳大利亚人并不喜欢住在这里,因为它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职能过于严肃,反而吸引了不少新移民在此居住。
(二)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和港口,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现代都市,拥有400万人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里的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吧!悉尼歌剧院的建造历时14年耗资5000万英镑(即1亿2百万澳元,4亿9千万人民币)我国也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在这里举办过演唱会,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宋祖英)
(三)墨尔本:是世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这里的公园绿地面积占到了全市的四分2之一。而且每年都会举行一些体育赛事,比如澳网,F1的澳大利亚站比赛以及墨尔本杯赛马等。
(四)布里斯班:是澳大利亚的第三大城市,因为这里有考拉保护区因此被称为考拉之都。这里向南75公里处有世界数一数二的疗养基地——黄金海岸,它全长70公里,有35个冲浪海滩。
三、居民
刚才已经跟同学们提过这里有2030万的人口,这其中95%以上都是白人,即欧洲移民及其后裔,土著居民仅占%,华人华侨有40万人。这就说明这里是一个多人种的国家。看过《澳洲乱世情》这部电影的同学一定记得其中有这么一个场景,一个英国女人、一个在澳出生的英移民后裔、一个土著居民、土著人和白人的孩子以及一个中国人一起在猴面包树下聚餐。这也充分体现了他们有史以来的杂居生活方式。
四、居民生活方式
说到生活方式,不得不提澳洲人的安逸和悠然自得。在澳大利亚,出了中国商铺外,其他店面的营业时间都是在上午11点到下午5点之间,而其银行、邮局周末都不营业。每周星期三发工资所以星期四是他们的购物日,这天商场通常会相应延长营业时间。
总结:
通过以上学习的这些,我们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知道它是一块很早以前就和其他大陆分离的岛屿,自然环境单一,因此演化速度缓慢,少有外界物种的干扰,从而保留了一些奇特的原始动物。还了解了这里的大型城市主要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整个国家都在这些城市的带动下迅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各国的移民纷纷在这里投资,居住,同时这里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留学国家。希望同学们以后都有机会去澳大利亚,不论去旅游还是深造,都能利用到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国家。
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课下大家再学习一下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澳洲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网上查找一些相关资料。也可以看一下《澳洲乱世情》这部电影,它是澳大利亚政府为了宣传澳大利亚而拍摄的,启用的都是本土的著名影星来讲述澳洲的一段历史,这部影片的原名就叫做“Australia”好,同学们,下课。
初中地理教案 21
教学目标: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难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
课件《樱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
2、火车
3、飞机
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合作完成
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
显示“日本图”,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探究题活动: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阅读“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
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
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日本茶道”图片
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初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区域地理教案11-03
初中地理教案11-06
初中地理的教案01-05
初中地理教案04-14
初中地理教案【精】01-01
初中地理教案【推荐】12-24
【推荐】初中地理教案01-10
初中地理教案【热】01-13
初中地理教案【热门】01-09
【热门】初中地理教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