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15 08:39:14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经典]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7篇[经典]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学过的形近字,并力求书写美观、工整。

  2、学习积累“越……越……”的句式,让学生初步理解“越……越……”说明事物在发展、变化。

  3、朗读、背诵古诗,初步养成爱惜粮食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学习比一比、写一写

  1、 课始激趣(略)

  2、 出示生字,学生自由读。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字有哪些地方不同?你想说哪一组,就说哪一组。

  3、先在四人小组说,再全班同学交流说。

  4、写字。

  (1)大家说得很好,还能不能写好这些生字呢?请你们翻到课本第100页,认真写一写,注意写字的姿势。

  (2)请同学们选出自己满意的作业,让全班同学评一评哪些字写得美,美在哪儿?哪些字写得不够工整,问题在什么地方?

  (3)老师相机指导学生写好生字的'关键笔画。

  如:手的最后一笔“ 亅 ”,毛的最后一笔“ 乚 ”都要写在竖中线上。

  (4)学生在田字格本上再书写一次进行巩固,力求写得美观、工整。

  二、我会读

  1、出示三句话:看谁读得最认真,能发现三句话中相同的地方。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相读。

  (2)指名学生读。

  2、课件注示:观看动画,理解“越……越……”这种句式是说明事物在发展、变化。

  3、扩展:出示电脑动画,引导学生用这种句式说话。

  (如:风筝飞上天的画面,小草天高的画现,刮风的画面)

  三、读读背背

  1、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首古诗《悯农》,会读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读,出示画面,自己范读。

  2、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3、师抽查学生读,其他学生评议,纠正字音。

  4、指导朗读:学生反复朗读,发挥想像,并加上个人的感悟配上动作朗读,体会表达诗意。

  5、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背诵。

  6、让学生展示自己,能不能把自己课外学到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大家听,比一比,哪位同学背得熟,背得有味道。

  7、评选出背古诗的小能手,奖励小星星。

  8、课件延伸:

  找一找还有哪些古诗或儿歌是写农民伯伯的,读一读、背一背,看谁记得最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线索,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用“警示录”之“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最后一条河中毒,最后一只鸟被捕,人们才发现,钱财不能吃!——印第安歌谣”

  这个歌谣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幅画面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我们先来倾听一位作家的'心灵历程,或许我们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

  (板书课题:明天不封阳台)

  二、检查预习

  1、多媒体课件显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沐浴 mù 霓虹灯ní 倏然 shū 蜷缩 quán 恬淡tián

  荒芜wú 鳞次栉比zhì 孵化fū 焚毁fén 悖论bèi

  龟裂 jūn 蚂蚱 màzha 温馨 xīn 自给自足jǐ

  喧嚣xuānxiāo 蹒跚pán shān

  2、完成反馈练习一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读了课文后,你认为课文是围绕着什么话题展开的?

  明确:围绕“明天要不要封阳台”这个话题展开

  2、关于封不封阳台,文中“我”的情感与态度经历了一番变化,围绕“明天要/不要封阳台”,整理出“我” 的态度变化情况

  学生速读课文,整理观点,全班交流

  明确: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要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这也是本文的线索)

  四、探究课文

  1、思考问题,讨论交流:(从原文中找句子)

  ①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

  明确: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②后来为什么对封阳台产生了怀疑?

  明确:“明天还封阳台吗?” 原因:①对鸽子的同情、忧虑;②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③最后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又是为什么?

  明确:三个“为了”

  总之,决定不封阳台是为了人和自然和谐地相处

  2、小结:本文叙述了“我”家由于一只鸽子的来临而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以小见大,揭示了“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大主题

  五、品味生动传神、具有画面美的语言

  1、描写语言简洁传神,构成图画美

  文章在记叙和议论中,兼有描写之笔,如对内蒙古草原风光的描写、对鸽子的描写,都充分抓住对象特征,用笔虽不很多,却显得生动传神构成图画美

  1欣赏画面,读作者的描写语言,教师评点

  2仔细找出、朗读、品味对鸽子的描写,完成课堂练习二

  (运用有关多媒体课件)

  2、议论语言生动形象,构成图画美

  1本文描写语言具有图画美,下面我们来欣赏本文的议论语言,请找出来(在书中勾画出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论述的句子)

  师生交流,齐读这些句子

  2这些议论句跟我们以往接触的议论句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妙处?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一般说来,议论往往使用比较抽象的概念构成判断,进行逻辑的推演本文的议论却较多地使用形象的画面来说话,具有图画美如文章写道:“酒楼门口,不再……张开捕网”这里以四幅典型的形象画面,使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强化了表达效果: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并表现了美好的期盼,使语言有了更多的意味

  反复朗读、品味其中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和所用的修辞手法,完成课堂练习三

  ( 展示多媒体画面)

  3、小结:语言生动传神、具有画面美

  六、练习:短文对比阅读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明天不封阳台

  人

  和谐共处 与 共生共荣

  自

  然

  教后小记:

  本节课运用“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和多媒体课件,基本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紧扣中考题型,实施有效课堂反馈练习但是,在语言仿写环节,需还进一步细化目标,降低仿写要求,向学生讲清仿写要求,重视指导方法的灵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挖掘语言的气势和妙用,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仿写成功的乐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实效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习惯的学习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习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自下而上)

  (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

  (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

  (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1)谈自读后的感觉。(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预设: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

  b师引导。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

  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此时,再说你(你们)的理解。指名说或自由说。(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小。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更加有种悲凉,危险的感觉)

  4师:想看看这片城么?(课件)

  5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师语速缓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此情此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说说。(指名说,生:凄凉,苍凉,寂寞,孤独)

  6小结:前两句诗,如果说首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和天空的高远,用一个字壮(板书壮),那么第二句则更侧重的守城战士环境和内心的`描写,我们也用一个字概括:悲,(板书悲)。这真是壮中有悲,悲中有壮呀!

  7自己再读读,体会体会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8个人展示读。(师再评:我听出你在突出一和万,对比读中,反衬了城的孤单薄和战士内心的凄凉感。真是用心在读啊!

  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画意,那么后面的诗情又是什么呢?

  (四)学习三、四句。

  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预设:谁怨谁?何须怨又是什么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须什么意思?

  (2)何须怨呢?(不必怨。)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

  (3)看着大屏幕诗句,学生试着说诗句大意。追问:为什么不必怨呢?(怨也没用,无可奈何的感受。)[

  (4)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5)指名读。

  (6)师生评读。(师随机评:我还听出了你的怨愤之情。)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怨愤朝廷的漠不关心;所以突出春风一词的朗诵。)

  3师:然而,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板书: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怎么读出这情怀?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学生自评。

  4回读全诗:同桌互读,读后评议他哪读的好?展示个人读大家评议。

  5学唱古诗。播放视频《凉州词》。

  古诗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让我们唱中表达心中的感受。1遍:轻声学唱。2遍:自由大声唱。3遍:起立,加动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课堂呈现熟能成诵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师过渡:同学们,还有一首与此题目相同,内容相同,感情相近的诗,但表达将士的情怀直接,更豁达。出示ppt王翰《凉州词》,相信你们用刚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进入角色的。

  1自由读,找感受。

  2小组交流感受或读出感受。

  3小组赛读。形式自己设计。读后学生互评,或者老师评议。

  4试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可以从题目,作者,诗表达的情怀,内容都是边塞诗...)这些都要因学生学情而定。也可以提问质疑,师随机解疑。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仔细体会葛朗台的富有个性的语言和生动的动作描写,分析葛朗台的性格特征;

  (二)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说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葛朗台个性化的动作和语言表现了什么?

  分析:葛朗台为了金子(财产),葬送了妻子的生命,断送了女儿的幸福,破坏了家庭的和睦,最后连自己也被金钱送进了坟墓。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虚伪、凶狠、爱财如命、贪婪成癖的守财奴形象,学生对“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就有了具体完整的印象。这时再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就比较容易了。而且,小说显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的主题也就会牢牢地扎进学生的心里,从而明确金钱主宰一切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对“金钱万能,金钱万恶”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本文的社会意义在哪里?

  分析:我们简略地回顾一下全文的故事情节:开端就交待了葛朗台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与女儿的矛盾冲突;接着作者在刻画他爱财如命的性格特点过程中,描写他与女儿之间冲突的第一回合:为了占有金子,他不顾女儿的爱情,不顾妻子的病苦,不顾佣人的劝说,眼睛里只有金子。直到听到“太太死过去了”,唯恐失掉太太的财产,他才放开了梳妆匣。葛朗台与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的第二回合是围绕继承权展开的。葛朗台在他太太尸骨未寒的当天,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继承权问题。为了继承权,他变得失去了常态,“在女儿面前打哆嗦”;他可以当面撒谎,把一个要他命的重大问题,说成区区小事;他可以诱以小惠。假意许诺“按月付……大利钱”;他掩盖事实真相,甚至阻止公证人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总之,在他的眼中,“人生就是一件交易”,父女之情,家庭关系,伦理道德,只不过是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而已。要完成这项交易,就要撒谎,就要欺骗,就要玩弄手段,就要不顾廉耻,即使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也不例外,直到“利用女儿的感情占了便宜”,他才心满意足。综上所述,葛朗台与他女儿之间的关系,就是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作者所着力刻画的葛朗台这个典型人物形象,就不是一个葛朗台了,而是他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最基本的待征,即资产阶级的典型特征。其社会意义就在于此。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自读题注,然后补充以下两点:

  第一,《人间喜剧》是作者连续创作的九十余部小说的总称,这是一部规模庞大、描写细腻、内容丰富的文学巨著,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的社会生活,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自私贪婪、卑鄙丑恶,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第二,与课文相关的情节。

  索漠城里的银行家格拉桑看中了葛朗台的财产,想娶葛朗台的独生女儿欧也妮做儿媳。为了同样的目的,替葛朗台放债的公证人克罗旭也想要把欧也妮嫁给他的侄儿——索漠初级裁判所所长。这两家为了争夺欧也妮展开了一场恶斗。在欧也妮23岁生日的晚上,他们都到了葛朗台家,在葛朗台太太和欧也妮面前献殷勤。也就在这天晚上,葛朗台的侄子——一个巴黎的花花公子查理,因为父亲破产而投奔葛朗台家。查理与欧也妮一见钟情,并私订终身。但葛朗台不肯把女儿嫁给一个破落户,于是把查理送往印度去经商。在查理向欧也妮告别之际,欧也妮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送给查理,查理也把母亲留下的一个贵重、精美的梳妆匣寄存在欧也妮这里。当葛朗台知道女儿把金钱送给查理以后,家庭里掀起了一场从未有过的风波,在这次家庭冲突中,葛朗台大发雷霆,欧也妮吃尽了苦头,她母亲也被折磨至死,她又被父亲哄骗放弃了母亲财产的继承权。(这是小说的高潮,课文节选的就是这一部分。)葛朗台死后,欧也妮继承了全部家产。但是,在印度赚了一笔钱又回到巴黎的查理,却抛弃了欧也妮,要与名门贵族攀亲。欧也妮忍受了命运又一次的打击,幽居独处,过着清冷、孤独的生活。

  (二)研习新课。

  1.在学生阅读注释的基础上介绍作者。

  巴尔扎克是18世纪到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生活在法国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的时期,也是资产阶级上升和封建贵族没落的更替时期。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他的小说集总称为《人间喜剧》,共有90余部长、中、短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部。《人间喜剧》形象地反映了法国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恩格斯指出:巴尔扎克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解,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历史。

  2.指导学生阅读第1段,思考:守财奴是怎样的人?课文第1段中有哪些语句表现了葛朗台的性格?

  明确:守财奴是指那种贪财无厌、吝啬成癖的人。这段中“吝啬”、“执着狂”、“专制”三个词语准确地点明了葛朗台的性格。“执着”本是佛教用语,后泛指专注于某一种事物而不能解脱,用“执着狂”来反映葛朗台对金钱如痴如醉,疯狂迷恋,真是最恰当了。关键的句子是:“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课文在第1段里就交待了葛朗台的性格,使我们对他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下面的情节就是对开头这些语句的最好注释。

  3.学生速读全文,根据小黑板或幻灯提示完成情节表。(见附录)

  师生共同讨论完善。

  讲析:随着情节的展开,葛朗台的情绪和表现是多变的,但有一点始终没变,就是金钱至上,贪婪吝啬的特点始终没有变,淋漓尽致地反映出葛朗台这个“占有金子”的“执着狂”的丑恶本质。

  4.讲析课文第二部分。

  学生看书,思考:“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指什么?可他为什么又要向女儿屈服?

  明确:“抹脖子”这是一句个性化的语言,谁要想从葛朗台手里拿走一点钱,或者要对女儿报告财产数目,拍卖财产,那等于是抹他的脖子。为了到死也把财产抓在手里,他决意向女儿屈服讨好。

  提问:可是为什么葛朗台见到金匣子就忘了一切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葛朗台动作语言的?

  讨论归纳:这个“执着狂”一见到金子就头脑发热,欲火燃烧,于是不顾一切,只想占有。描写的动作有“纵”、“扑”、“叫嚷”、“撬”,当欧也妮想抢回梳妆匣时,他是手臂“摆”,使劲“推”,表现出对金子的强烈的欲望和狂热。语言上三次重复“金子”,并说“这交易划得来”。这是葛朗台看到梳妆匣上镶嵌金子时发出的狂叫,把原来对女儿将自己的积蓄送给查理的不满变为狂喜。这暴露了他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看成交易的肮脏灵魂。

  提问:为什么太太晕倒,葛朗台态度就变了呢?是不是他关心怜爱妻子呢?

  明确:葛朗台太太晕倒后,葛朗台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语言是“下次决不了”,“咱们讲和啦”,“你要什么有什么”等,动作是扔梳妆匣,吻妻子的手,拿出金路易,拥抱女儿。真是巴结讨好一起来,诱哄发誓不间断。但我们透过这装模作样的表面现象就可以发现,他只是担心妻子突然死去,唯恐失掉太太的财产。他贪财吝啬的本质并没有变,而且还可以看出他的虚伪狡诈,根本不是关心妻子。

  5.讲析葛朗台太太生病的一部分。

  提问:同学们仔细阅读有关语句,看一看在妻子病倒后葛朗台是不是真的良心发现,有了转变呢?

  明确:葛朗台只是表面虚情假意,本质没有变。我们可以从有关语句中看出:医生来时,先问“要不要花很多钱”,为了表示自己救妻子的决心,“即使要我一百两百法郎也行。”拥有百万家产的葛朗台尽管不愿妻子死去,但决不肯多花一点钱,最多也只是一两百法郎。说明葛朗台真正关心的只有一个“钱”字。

  6.小结:课文至此,情节是跌宕多变,环环紧扣。作者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在多变中将守财奴贪婪吝啬的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

  7.讲析骗取继承权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太太死后,葛朗台有哪些变化呢?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落实朗读,疏通文意,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分析故事情节,多角度概括寓意。

  重点难点

  在理解古文的基础上落实有节奏感的朗读

  多角度分析理解寓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法指导

  读寓言——借助多种形式朗读,疏通文意,概括情节。

  品寓意——分析故事人物形象,谈谈对寓意的理解、认识。

  写寓言——从郑人的角度来重新改写寓言故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一阶段,我们学习吟诵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感受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怀,今天来接触凝结古人智慧的另一种载体——古代寓言。

  二、指导学习《买椟还珠》

  (一)读寓言

  1、出示古文语段——

  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散读古文,读给同桌听,请划分节奏停顿

  2、请一位同学朗读,正音,标停顿

  请同学评点其朗读,并示范朗读,落实节奏停顿;

  同桌对译,再读古文,有哪些字需要积累落实,或者有哪些字无法解决需要提出

  交流,落实一些文言实词;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散读——学生代表朗读(请朗读的同学,读出古文感觉来)——全班齐读

  (二)品寓言

  1、故事的起因是:楚人“卖其珠”

  落实“珠”的含义:价值连城的明珠

  为了“卖珠”,他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为木兰之柜,薰以……缀以……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想象一下他会有怎样的神情、动作、心理?

  ——请为楚人设计一段内心独白:

  (四位同学一组,一人记其余几人补充想象,一人朗读)

  (用儿童的语言去消化故事,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故事,考查学生语言的表达与运用能力)

  2、学生交流写作片断

  ——2—3人,可借助动作、神情来表达心理活动,读出楚人的踌躇满志来

  (注意引导学生,“珠”的价值远胜于“椟”,这样做是为了抬高明珠的身价,使明珠包装华美更易卖出,包装再华美也只是用以彰显明珠价值的附属品……)

  3、故事的结果是: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楚人此时的心理活动会是怎样?

  郑人最终是取“椟”而舍“珠”了,你如何看待他的选择?

  ——参考点:楚人的过度包装使得喧宾夺主;郑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

  4、古文可概括为成语:买椟还珠,作者(战国,韩非)

  引出寓言:用简单的小故事,讲一个深刻的道理

  作者写这个故事的'意图是:?

  ——讽刺了那些舍本逐末,不分主次的人

  再读古文,思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形式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只看到形式,而忽略了内容;要分清主次,不能舍本逐末……

  5、小小的故事蕴含着古代先哲大大的人生智慧,再来读一读这则智慧的结晶

  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寓言?

  三、布置作业

  (一)展开丰富想象(二选一)

  1、补充郑人的言行心理,将古文改写为200字左右的故事

  2、为故事设计情节,编写一幕简单的课本剧

  (二)积累2个寓言故事,准备课前两分钟演讲主题(二选一)

  1、“引经据典”,介绍寓言/成语故事,并根据寓意谈谈启示

  2、“寓意一点通”,2—3人表演故事,请同学猜出其寓言典故

语文教案 篇6

  晚上的“太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性、急、炎”,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爱迪生从小遇到问题就积极动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5课《晚上的“太阳”》。

  写课题。“太阳”加引号还记得为什么吗?

  2、词语复习

  犹豫 手术 痛苦发明

  焦急 呻吟 自豪智慧

  一本正经无可奈何

  学生自己读,再开火车读。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写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那个大雪天的晚上,和爱迪生一起经历一个不眠之夜吧。

  二、品读文本

  一段:

  1、请同学们读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读后汇报。

  2、教师出示课件“急性阑尾炎”一词。

  学生认读。

  3、学习“急、性、炎”字。

  教师:你先记住哪个字?用什么办法来记住的?

  学生汇报。并及时书空、描红。

  4、把这个词带入课文中再读本段。

  5、了解病情。你知道“急性阑尾炎”是什么病吗?

  教师:急性阑尾炎,刚开始时肚脐眼周围疼痛,然后转向右下腹部进行,病人会疼痛难忍,不能直立。这种病必须马上做手术,若被延迟,就会造成肠子和腹腔破裂,可能导致死亡。

  6、请大家带着你们的了解再读这一段。

  二段:

  过渡:孩子们,爱迪生的妈妈得了这样的.病,生命垂危,需要马上做手术,手术进行的顺利吗?请读二段。

  手术进行的顺利吗?

  学生汇报。

  出示句子:那时还没有油灯,油灯的光线很暗,用它照明做手术很危险。

  教师:手术进行的如此不顺利,请大家读1到4句,看这样不顺利的手术会带给你怎样的心情?

  1、你的心情如何?

  焦急。请默读1到4句,说说你急的理由。

  你急什么?

  你还急什么?

  学生回答①句时:

  教师:是啊!当时条件不足,油灯的光线很暗,用它做手术很危险,可是得了这样的病,真的需要马上做手术啊。怎不让人急呢?

  学生回答②句时:

  教师:连救病人的医生都束手无策,这不是急上加急吗?

  学生回答③句时:

  教师:妈妈疼痛难忍,看来时间真的不等人啊!需要马上做手术,可是油灯的光线很暗,用它做手术很危险。

  学生回答④句时:

  教师:“一分一秒”对于妈妈来说会怎么样?学生汇报。

  是啊!时间就是生命。1秒2秒3秒……时间这无情地过着,爱迪生即将永远失去那至亲至爱的妈妈,永别或许就在这一刹那啊!能不焦急万分吗?

  2、此时,你除了焦急还有这样的心情?

  学生汇报。难过、伤心、痛苦。

  学生说到痛苦,为什么?

  教师:那当你读到“妈妈痛苦地呻吟着,”这里时,你仿佛看到了妈妈疼成什么样了?

  学生汇报。

  教师:疼成这样的妈妈,不时还发出了这样的呻吟?

  你听了妈妈这样的呻吟,可是油灯的光线很暗,用它照明做手术很危险,时间却在无情地过着,心情怎样啊?

  学生汇报。你来读。

  齐读:妈妈呀!我们所有的人都在为你着急,为你心疼,让我们一起读出我们的心声吧。“那时还没有电灯……”

  过渡:就在这时,转机出现了,请读后面五句。

  你现在的心情如何啊?

  1、为什么?

  2、说说爱迪生的好办法。

  3、指读一个。

  4、做试验。

  教师:爱迪生做了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呢?想不想看?

  教师:这只是一盏灯,那如果灯多点呢?总算是找到光明了,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

  5、齐读:让我们为爱迪生想出好办法、妈妈有救而激动吧!

  6、此时,你想说什么?

  7、让我们大声地表扬爱迪生吧。

  出示课件:“孩子,是你用智慧就了妈妈。”

  四段:

  妈妈醒来了,苍白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爱迪生此时又在想什么呢?

  出示课件:“爱迪生拉着妈妈的手,……”

  教师:当时爱迪生是怎么说这句话的?你能想想爱迪生当时说这句话的样子吗?

  学生汇报。

  教师引读。

  爱迪生拉着妈妈的手,正儿八经地说:“……”(3个)

  小结:对!爱迪生说的这句话并没有儿戏,他经过了13年无数实验,坚持不懈,后来,读!

  出示课件。

  自从有了电灯,我们晚上可以方便地做什么?(3句)

  教师:晚上真的有了电灯了。齐读课题。

  小结:这真是发明电灯福万代啊!(板书)

  让我们感谢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

  看图片。

  我希望同学下来多收集有关爱迪生的故事,也要向爱迪生学习,多动脑,勇实践,争取做个有创造的人!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声母b p m f ,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认识音节,学习“两拼法”,能准确拼读b p m f 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教学重点

  1、教读、教写b p m f.

  2、学习拼读音节。

  3、教学带调拼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指导儿童看“情境图”,通过谈话引出有关声母。

  师问:爸爸带着一个小朋友去看什么呀?(看大佛)对,这就是“大佛”的“f”,相机出示卡片“f”指着图上的山坡部位,问,他们看大佛,要先爬一段什么呢?(山坡)这就是“山坡”的“p”,出示卡片“p”,这个小朋友看到大佛很好奇,就想——(用手去摸),这就是“用手去摸”的“m”,出示卡片“m”。这个时候旁边的大喇叭正在广播:“大佛是文物,我们要爱护文物,不要用手去摸!”这就是“广播”的“b”,出示卡片“b”。

  二、教学发音

  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口语语音,来体会声母的发音方法。

  1、教学声母“b”

  先让学生知道读音是“广播”的“播”,然后教师示范,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发音时的口型变化,教师带领学生练习发音。一定要读的又轻又短,也可以运用教材中“波浪”的的“波”。编口诀“帆船冲浪bbb”。

  2、用同样方法学习“p m f ”

  编口诀为“猴子推车ppp,兔采蘑菇mmm,手扶拐棍fff。”

  三、读语境歌

  指导儿童练读语境歌。“爸爸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

  四、教学书写

  先教笔顺,再描红,最后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复习韵母:a o e i u v;声母:b p m f。要求把声母和韵母的'音读准。

  二、教学拼读

  1、出示音节。教师出示:ba。告诉学生这就是“八个”的“八”,知道“八”的读音是“ba”,是由声母b和韵母a组成。

  2、教师拼读。教师先范读,然后利用插图进行拼读:一个猴子推着b,一个猴子推着a,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遇猛一碰,b---a---ba。教师范读,学生随读,再适当选几个不同类型的音节进行拼读示范,学生随读。

  3、学生试读。先练习b p m f与a相拼,开始教师可以领读,后面的可以让学生按顺口溜的规律,“溜”下去。练习熟了之后,就可以改为与i u v相拼。熟练后可以打乱顺序拼读,也可直接读出音节。

  4、带调拼读。

  (1)出示音节。

  出示bā,再引导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向学生讲明这是“八”的读音(同一音节不带调号读第一声)。

  (2)教学读法。

  用音节数调法。先用声母和基本声调(第一声)的韵母相拼,拼成音节,再看上面是哪个声调,就用这个音节按照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的顺序数下去,数到这个音节的声调为止。

  5、用以上方法,教师辅导学生练习拼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7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教案07-21

(经典)语文教案07-30

(精选)语文教案10-02

语文教案[精选]08-24

(精选)语文教案09-16

【经典】语文教案11-03

语文《赵州桥》教案12-05

[经典]语文教案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