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14 08:03:13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常用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语文教案(常用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5个生字,在阅读过程中有重点地识记“蕊”字。

  2、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本篇课文的前四节内容十分简单,通俗易懂。重点理解第五小节“一切有生命的精灵都是我的宝贝;一切宝藏都在我的体内……”这句话。

  2、学会仿照诗歌说话、续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板书“大地”,要求学生思考:你常用哪些词来赞美大地,你为什么爱赞美大地?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要赞美大地的,可是课题却是《大地的话》,大地会说话吗?这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它到底和谁对话了,说了些什么?请大家听课件中的朗读,拿出笔来做上记号。

  二、品读悟情。

  1、听课件中的朗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大地在和谁说话?指名学生回答。(板书:种子、飞鸟、游鱼、小草)

  2、学生自由读诗,自学生字词。

  (1)自由地轻声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同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以及理解情况。

  (4)全班交流。

  3、默读诗歌,理解内容。

  (1)默读诗歌,并在书上做些批注,批注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或读后的体会,也可以是自己不懂的的.问题。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4、分角色读,品悟感情

  (1)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了什么?并选出其中的一节练读。

  (2)指名四位同学扮演大地朗读课文的前四节,想象自己就是大地母亲,你想对种子、飞鸟、游鱼、小草说些什么?其他同学就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仔细听大地的话,看能否听懂大地想对你说些什么?此时你想有什么词语来赞美大地?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接读课文前四节,读后其余学生评价。

  (4)如果你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或大地体内的其他生灵,听了大地母亲的话,你有什么想对大地母亲说的?

  三、总结升华。

  1、学生齐读最后一小节。

  2、再回想刚刚大地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大地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3、随机设疑: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板书:……)(还有许多大地体内的生灵,比如:落叶、石子……)

  4、听课文录音再次欣赏诗歌,感受大地的宽广胸襟。

  四、以说促写。

  如果你是大地母亲,你一定还有很多话语倾诉,你还想对谁说什么?请敞开心扉,大胆地说出来吧!(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仿照诗歌前四节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将自己要倾诉的话语写一节小诗。

  全班展示交流。

  五、课后拓展。

  课后继续修改自己写的小诗,准备活动课上评比展示。

  六、作业。

  背诵全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探究课文内容,领悟田忌转败为胜的道理。

  2、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着力于调动学生探究课文内容和进行语文实践的兴趣,使读写有效结合,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事先绘制文中有关的人物和马匹的画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确定研究主题:

  1、课前两分钟播放二胡演奏“赛马”及和课文有关的赛马画面,营造学习氛围。

  2、师: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十分喜爱一项活动—赛马。你瞧,这就是赛马场。今天来这里赛马的是齐国的大将田忌,他和齐威王约定在这里进行一次赛马。读了课文,你知道故事主要讲些什么?(指各生简答)

  3、师:记得上节课有位同学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是谁呀?(指各说)(点击课题及有关问题)

  *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4、确定研究主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讨学习方式,自主合作研究:

  1、师:你喜欢用什么方式学习研究?(指各自由谈)

  ①小组学习交流,讨论问题,可以使学习很有趣味。

  ②独立阅读研究,可以使自己有独立的见解。

  ③可以先自己单独钻研,理清思路,然后和小伙伴交流交流,听取一些他人的意见、看法。

  ④带着问题独立阅读,找出关键句、重点词体会体会,做一些读书笔记。

  2、师:好,用你喜欢的方式去学习研究吧!

  (学生自主合作研究,师巡视,随机指导)

  三、呈现学习成果,综合训练提高:

  (一)自由汇报学习研究成果

  (走学生思路,按学生交流顺序,随机引导学生感悟“败”与“胜”的原因。)

  1、鼓励—学习小组用自绘的“田忌”“齐威王”和六匹战马的.图片,在实物投影上合作演示两次赛马的情况,随机出示相关的两句话。

  *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

  Δ(在学生合作演示中,教师要适当发挥指导作用,一要提醒学生对人物和每匹马的等级以及每一局的胜负结果要有明确交代;二要允许学生在演示中可能出现的不熟练,不准确,不协调,建议他们再试一遍;三、对两次赛马的转“败”为“胜”,要随机引导他们作一些必要的分析。)

  2、齐威王:得意洋洋,夸耀,讥讽,轻蔑—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得意忘形,骄傲轻敌,也是导致田忌转“败”为“胜”的又一原因。

  3、孙膑:胸有成竹,从刚才的情形看出—仔细观察,善于分析,避实就虚,胜券在握,这是田忌转“败”为“胜”的关键。

  *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师对生能联系上下文进行深入思考,给予肯定,夸奖)

  (二)朗读感悟,创造性地表演。

  1、师:老师发现不少同学都特别注意研究孙膑、田忌、齐威王这三个人的对话。的确,言为心声,人物的言语往往体现着人物的思想,个性。你们不妨着读读这些句子,然后选一句你体会最深的,好好练练,读出人物的个性来。(点击有关语段)

  (学生挑选句子,反复地练习朗读。)

  2、指各读

  (1)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

  (2)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

  (3)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和孙膑过来了,便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

  (4)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快来吧!”

  (5)田忌没信心地说:“那你不是照样输!”

  (6)田忌疑惑地看看孙膑:“你是说另换几匹马?”

  师:你对自己地朗读满意吗?

  你体会的非常的好,你估计谁能读的更好?

  你能试试吗?

  老师也想试试读这句话,行吗?读得好夸夸我,读的不好多批评指正。

  (生读——师生评价——指各读,师读——齐读)

  3、师:同学们体会得这么好,读得也不错,有没有兴趣来演一演呢?为了使表演更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加入自己创造性的语言。

  (生自由组合尝试自我表演)

  4、指一组学生上台表演(带自制的人物形象头饰表演)

  (屏幕上点击到赛马场画面,师画外音引出表演)

  5、生评表演,提出合理性建议。

  (例:孙膑和田忌讲赛马的方法时应该是咬着耳朵说的,这个细节要注意启发引导)

  (三)创设情景,选择性的练说

  1、师:同学们现在孙膑、田忌、齐威王三个人就在这里,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吗?或问的吗?我们就来一项“有话大家说”现场直播,好吗?

  2、生:选择感兴趣的对象或问或说,畅所欲言。

  (四):布置作业(点击出示)

  1、从“田忌赛马”说起

  (可联系生活、学习实例,谈谈自己对本课学习中产生的所思所想所感。)

  2、走近孙膑

  (可通过阅读课外书、浏览网站查找收集有关资料,学一份人物小传。)

  (给同学以一周的时间作准备,下周的阅读课我们上一堂语文综合活动课。)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把握每段的要点,明确孔孟二者的差异。

  2.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3.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4.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5.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孔孟思想的具体特点。

  [教学难点]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教学设想]

  由孔孟之说引出话题的历史原因,领悟作者的思想方法。思考孔孟的思想言行有哪些不同。并从文中找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进而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本课属于自读篇目,课文结构清楚,层次清晰,阐述的观点也并不深奥,再加上高三学生此时对孔孟已有不少的接触和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也比较熟识,因此本文比较适合于自学。自学并不等于放羊,应该引导学生自学,在45分钟内尽可能收到吸收文化和培养能力的最大益处。本篇课文的课后练习,比较适合于作为边阅读边思考的激发点使用,应该充分运用,这样学习本课的效果似乎更加切实些。

  在教材处理上,这一课时把教学内容切分成三大板块,先是整合课文内容,其次是晶词味句重点突破,然后适当扩展,温故知新。课后提供一篇逆向思考类文章,为的是能让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得以有效的训练。

  一、导入语

  上一篇课文我们了解了庄子,其实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不是道家而是儒家,孔子、孟子、颜渊、子路我们如雷贯耳。同时,我们还通常把孔孟并举。提到大成至圣,我们就会想到亚圣,这两个人总是如影随形,有时孟子的光辉甚至还会把孔子遮掩着。其实,孟子与孔子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大家都知道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时期,孟子生活的是战国时代。据《史记》,孟子是孔子的门人于思的学生,这两人真的能够如出一辙吗?让我们一同来阅读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的《孔孟》。

  二、整体初读,归纳提要,整合课文内容。

  快速阅读课文,把每一节当中的重点语句划出来,然后对本文内容作一个提要。这个工作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训练学生的速渎能力,速读要讲求质量,所以第二个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在快速阅读当中迅速抓住每一节中的关键信息。之所以分解到每一节,是因为段节的层次性不很复杂,而它又是一篇课文骨架,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会相对小一些。

  (明确:本文的内容提要: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孔子坦荡悠闲,轻松愉快,孟子则凡事紧张。孔子认为性恶来自于先天,孟子则持性善论。孔子对“礼”非常重视,而孟子则不大拘泥于礼。孔盂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局势起了变化,孔子处在春秋时期,周礼还有一定的约束力,战事尚未波及全民,战事的方式如同竞技,还不足以造成社会全面动荡。因此孔子认为东周那样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他提倡克己复礼,正名复古。孟子处在战国前中期,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战争已有相当规模,战事已经相当残酷,社会全面动乱。因此,孟子认为出路在于改弦更张,他的种种主张都是突破“礼”的约束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可以通过量化来考查学生的阅读品质:如孔孟的三个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局势起了变化。

  三、品词析句,探究质疑。

  1.依据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今人冯友兰,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在冯友兰看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二人是否相同?为什么?

  明确:主要阐述孔孟二人的相同,而第二段的开头又有“但是”的转折,然后进而论述了二人的不同。

  2.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与上文的“轻松愉快”相对,可用“沉重痛苦”来对解,但是还要结合下文来具体回答,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3.“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4.课文第四节,举了有关于孟子的一系列例子,如“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是为了说明什么?

  提示:加深对论点与论据之间关系的理解。作者列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孟子对“礼”不大重视,在他看来,周礼早巳不复存在,自己也不必拘守礼法。;

  5.“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6.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7.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8.何谓“低水准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9.“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它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10.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四、拓展延伸

  翻译《寡人之于国也》,并结合本文说说孟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研究历史文化现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洚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粱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老百姓没有再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举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从本文的第一句话可以想见当时战事频仍,孟子给梁惠王提出的方案是发展生产,注意民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由于战争,杀人盈城,杀人盈野,对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民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孟子关于王道的主张就是针对当时的局势提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的灾难深重,社会矛盾的尖锐,也可以体会孟子慈悲为怀的胸怀,为民请命的激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加强理解,巩固记忆。

  2、了解用对比法说明事物的好处。

  3、积累格言警句,理解、体会“读书千遍”的好处。

  4、进一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5、通过创编童话故事,激发学生有创意、合理地展开想象。

  教学重点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故事内容。

  2、创意想象,设计有情节变化的故事框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出示第一组词语,读一读。

  2、快乐传真猜猜猜。

  一生看词卡后用动作、表情甚至小品来表现词语,其余学生猜。(在演和猜中加深词义理解,积累词语。)

  3、出示第二组词语,读一读。

  4、写一写。

  同时请几名同学上台写,众人点评。

  5、你能说一段话,尽量用上这些词语吗?

  二、金钥匙

  1、《蜀鄙之僧》这个故事让我们领悟到:原来成功的关键不是你具备了什么条件,而在于你是否有坚定的志向。故事是怎样说明这个深刻的道理?

  回顾故事及课文板书。

  贫者至富者未至……

  志坚志不坚……

  2、是对比使故事更有说服力。

  3、齐读“金钥匙”内容。

  4、选材练习。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你觉得下面哪个故事更容易让人领会这个道理?说说你的看法。

  ①课堂上,文文和三三私下讨论问题,被老师批评。文文认为是老师找碴儿,此后,每次上课就故意和老师作对,自己的学习也因此一落千丈;三三觉得自己虽然是讨论书上的问题,可在课堂上讲话,影响了大家,此后,他把问题留到课下再讨论,老师表扬他好学,他学习劲头越来越足。

  ②小虎没考好,他满不在乎地说:“不就是粗心了点吗!”结果,第二次又考砸了。

  引导学生感受对比法的优势。还可让学生运用对比法,对后一材料进行充实。

  三、格言警句

  1、同学们觉得学文言文、古诗词难不难?

  2、你说难。难在哪儿?

  3、你说不难。说说你是怎么学的。

  4、好,我们总结一下学文言文、古诗词的方法。(多读、多背、看注释、大意、译文……)多读、多背最重要。

  5、让我用上面的方法学习书上这句格言。

  6、请学生串讲句意。提问单字意义。(相机指点。)

  7、尝试背诵。

  教案《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八》教案》,来自网!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听到一个精彩的故事。

  二、自读,初步思考学法

  1、自读。初步了解学习内容。

  2、同学们已经了解到了,这个故事是用文言文记载下来的'。看看课本都安排了哪些内容?

  文言原文,注释,大意,阅读提示。

  3、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①回顾上节课总结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②根据学生的提议,制订学习方案。

  预设:

  初读故事,注意停顿

  与译文互现,了解大意

  疑难字词,注释帮忙

  把握停顿,读出韵味

  熟读回味,收获感悟

  不要以教师为准,可顺着学生的提议,稍作调整。

  三、理解故事,感悟寓意

  1、采用适合自己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自己学。

  2、把自己学习的收获和译文带到小组中交流。

  3、汇报初学情况。

  ①指名读。相机画出停顿标记。

  ②齐读。

  ③字词质疑交流。

  3、小组长开启问题袋,试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故事,熟悉课文。同时也为感悟做铺垫。

  4、交流问题袋中的问题。

  ①蝉危矣,因为——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或“螳螂在其后也”,下同);

  螳螂危矣,因为——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黄雀危矣,因为——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②它们不知这些危险,只知道什么呢?

  蝉只知——高居、悲鸣、饮露;

  螳螂只知——委身曲附欲取蝉;

  黄雀只知——延颈,欲啄螳螂;

  5、致命错误啊!快劝劝他们吧!

  生自由说,在劝说中自我感悟道理。

  6、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或经历过同样的事?说出来。

  联系实际说。

  7、齐读阅读提示,警醒自己。

  四、拓展

  1、寥寥几十个字,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悬念重重,波澜起伏的故事,让我们有这么多感悟,作者真了不起!这个故事是谁带给我们的呢?

  你怎么知道的?(进一步强调看注释的方法,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

  2、这则短文寓意深刻,故事性强,你能将它改编成课本剧表演吗?

  板书: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只知……不知……

  目光短浅,只知道算计别人,不知自己也在危险中

  第三、四课时

  一、创设情境

  听音乐,猜动物游戏。大森林里,每天都有精彩的故事上演。听听,谁来了?

  (不限于书中所说几种动物,如果学生猜成了别的小动物,也允许。)

  二、创编故事

  1、大家看,这么多的动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分析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及其性格特点,学习在比较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抄检”这一重大事件在整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是大观园、贾府及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3认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和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及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趋向。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理解“抄检”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采用“阅读评点式”教学。因课文较长,所以必须给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又由于《红楼梦》的“网状结构”,前后关联,交错贯通,严密有机,没有哪一章节可以完全从书中独立出来而不牵连四周筋络(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楼梦》是难以节选的),所以学习本文(即第74回)应适当联系第73回、第75回、第77回、第92回等与课文前后有关联的情节内容,辅以精要的评点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及课文在全书中的作用。

  媒体设计

  课前可以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片头音乐,把学生带入《红楼梦》那特有的惆怅感人的氛围之中。结课时再播放电视剧《抄检大观园》的情节、画面,与课文比较学习,以加深理解。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重点难点

  体会什么是尊严,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

  教学准备

  1、动画课件《尊严》;

  2、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他的行为和做法,会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

  二、学生自读、听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播放动画课件《尊严》的课文范读部分。

  3、质疑问难。

  4、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这一环节可利用课件《尊严》字词部分辅助教学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小伙子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描写小伙子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3、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怎样的人?他是怎样想的?

  二、点播,揭示中心

  1、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使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三、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四、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五、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语文教案 篇7

  一、指导思想

  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及身心发展特点,以人为本,由浅入深,从基础抓起,

  最大限度地补偿弱智学生的缺陷,充分挖掘各自潜能,帮助他们增强学习意识,

  掌握基本知识,学习基本技能;增强交往能力,适应学校生活,发展语言水平,努力培养成为一名自立于社会的人。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12人,男生9人,女生3人。学生的年龄结构悬殊大,智力水平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学生属于中重度智力残疾,其中有5人没有学习能力,并伴有多动症、孤独症的倾向,教学难度较大,有50%的学生基本没有书写能力,30%的'学生的语言能力较差,20%的学生不说话。本学期除了要加大识词量,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与书写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19篇课文,4个综合练习,分成8个单元,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紧,要求认读51个生字,11种部首名称。书写方面要求能照写描写生字,语言训练方面要求能读所有课文,C类跟读简短的句子即可。

  四、教学目的

  1.通过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识字量。

  2.通过跟读课文,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3.通过书写生字,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

  五、教学要求

  1.能准确认读51个生字。

  2.正确认识掌握11个部首。

  3.能朗读课文中的字、词、句。

  4.能按要求完成课后练习。

  六、教学措施

  1.注重培养听说能力。制定训练计划,逐步提高听说能力,采取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儿歌”、“看图学词学句”等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注重识字学词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建立识字本,识字卡来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象形字、会意字、按事物归类识字来激发和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发展,由形象

  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七、教学活动

  1.分小组学习,在竞赛中激发学习热情。

  2.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的活动形式学习字词。

  3.举行竞赛、展览活动调动学生写字兴趣。

  八、具体教学时间安排

  9月份: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10月份:第三单元,第四单元

  11月份:第五单元,第六单元

  12月份:第七单元,第八单元

  元月份:复习、考试

  丹江口市特殊教育学校杨智慧2016年8月

  班级学生名单

  王博吴晓琴姚明明王世杰余路生舒悦丹樊子澳陈雅欣张志诚杨嘉懿李明耀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重点:

  1.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而今 高中英语,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一)引导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

  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原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

  2.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导读全诗,了解基本内容

  (一)教师先结合课文提示介绍一下《离骚》节选文字的基本内容。从提示文字中看,前七节,即从首句到“固前圣所厚”重在叙述,而后六节则重于抒情。

  (二)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

  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

  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

  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可按“教材提示”分层情况,将全诗分为两步自读)。

  可设计如下思考题,帮助学生尽快了解诗意:

  1.第一层那些诗句表明作者受屈遭贬的原因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2.第二层那些诗句表现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高考语文备考:问“句子作用”如何回答

  【摘要】高三的同学们在空余的时间可以看一下高考备考的知识,掌握一些高考的备考知识对大家也是有帮助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备考,希望大家喜欢。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古诗词鉴赏: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ē) 叠嶂(zhagrave;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ugrave;))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agrave;o) 属(zhǔ)引 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

  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公路边的告示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线索,理解这条线索的真正意义;从桃园主人没有出现,却只写了狗和猫中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准备

  对文中“线索”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自读了这篇课文,这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品读课文

  (一)自读思考: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信任”。

  探究学习。

  1、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果园主人对顾客“信任”,看出有关词句思考,全班朗读交流。

  第一自然段的“每次”、“总能看见”。“桃子、自己摘”。

  第二自然段的.“朋友,欢迎你!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来,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你愉快!”

  从“朋友,欢迎你!”可以知道这个主人很友好,视所有来桃林的客人为朋友。

  第五自然段中的“发现钱箱旁躺着一只古花猫”。

  第六自然段中“果园的主人正埋头在桃林的边上修路”看出果园主人充分相信每个客人。

  2、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顾客值得信任。

  从文中找出句子,自由朗读、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朗读第五自然段,理解“沁人心肺”“沉浸”的意思。

  3、体会表达特点,了解侧面烘托。

  回顾一下刚才的交流,想一想:桃园主人在课文的描写中并没有出现,你们是怎样对他有了这样深入的了解的?

  这种借助其他事物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叫------侧面描写,起烘托的作用。

  这正是本文的独特之处,是我们这节课了解的新的写作方法。初步感受它的作用。

  (二)拓展练习。

  为什么走了好远以后,“我”禁不住回过头去,久久注视着那片果林和那间小木屋?

  当发觉果园主人正埋头修路时,“我”会想些什么?

  “我”想对果园的主人说些什么?

  “我”想对所有来桃林的客人说什么?

  三、结语

  《信任》这篇课文就是以故事形式呈现,写我的一次奇妙的购物经历。靠着一块简单的告示牌指路来到果园,带路去桃林的是狗,在摘了两篮鲜桃以后交钱时,发现躺在 钱箱旁的是一只大花猫。啊,一切都凭自觉。一拨与一拨的顾客就这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在这件趣事背后,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四、拓展

  1、学习这篇课文,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2、想想在我的身边,有哪些值得信任的事情发生?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优美佳句,积累语言。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7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教案07-21

(经典)语文教案07-30

语文教案[精选]08-24

(精选)语文教案09-16

[经典]语文教案02-06

(精选)语文教案10-02

【经典】语文教案11-03

语文《赵州桥》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