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的“流浪汉”》教案

时间:2023-12-22 12:47:11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空气中的“流浪汉”》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空气中的“流浪汉”》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空气中的“流浪汉”》教案

《空气中的“流浪汉”》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流浪汉”等词语的意思。

  2、运用朗读、圈划、说话等学习方式,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感受科普作品表达的科学严谨与生动形象。能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3、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灰尘的大小、多少、来源、用处以及管教方法。懂得灰尘的治理方法,学会改善环境、优化环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能尝试把一句话写具体。

  2、读懂灰尘与雨之间的密切关系,借助关联词加深理解与表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流浪汉”

  1、关注注释,了解作者

  今天我们学习第32课,空气中的流浪汉。齐读课题。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叶永烈叔叔。

  请一个学生读叶永烈的介绍。

  2、课题质疑,认识“流浪汉”:

  齐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1)我们预习过课文了,知道空气中的“流浪汉”就是________________(交流板书:灰尘)(红笔描)

  (2)灰尘怎么成了空气中的“流浪汉”呢?(出示第一节)自己小声读第一小节,抓抓关键词语,找找答案的。

  交流。(泛红:到处游荡)(如说不出问: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3)(流浪汉就是这样的)难怪作者称灰尘为空气中的——(生读:“流浪汉”)。

  (破折号翻红)这里的破折号表示——(生答:解释说明)

  (4)齐读第一节

  过渡: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深入了解这位空气中的“流浪汉”——灰尘吧!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自由轻声朗读2~6小节。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后想一想:每一小节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空气中的流浪汉——灰尘的?

  2、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3、交流。(师随机板书:大小 多少 来源 用处 坏处 管教灰尘

  (2)(3)(4)(5)(6))

  4、师生合作:作者第2小节介绍了灰尘的(大小、多少、来源),3、4小节介绍了灰尘的(用处和坏处),5、6小节介绍了怎样(管教灰尘)。

  三、研读品析,了解“流浪汉”

  (一)学习第2小节,了解灰尘的`“大小、多少、来源”

  过渡: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描写“流浪汉”的呢?下面,让我们深入地品读课文。

  【灰尘很小】

  1、默读第二节,读完后用“——”划出描写灰尘大小的句子。

  2、学生交流。

  ▲媒体出示:灰尘很小,一千颗灰尘紧挨着排成队,也只有一厘米长,所以,平常除非灰尘特别多,人们是不大感到这些小东西的存在的。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灰尘很小的?自己读读句子,圈出有关数字的词语。

  (2)交流。

  圈数字

  ①师把两个数量词泛红

  ②师:一千颗灰尘只有一厘米长,一厘米有多长?用指甲比划一下(生比划)。

  师:一千颗灰尘紧挨着排成队也只有一厘米长,灰尘真是太小了!

  ③谁来读读这句话。(1名)(点评:很好,你把关键的数字通过慢慢读,强调了灰尘很小。)

  ④还有谁来读一读,看看谁能把灰尘读得更小一些?

  ⑤(紧挨着、也只有)读重音。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让一千颗灰尘进行排队,可是也只有——,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流浪汉灰尘很——,我们几乎感觉不到——

  ⑥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⑦作者用了这两个数量词具体地写出了空气中的流浪汉灰尘很小,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列数字(师边讲边演示ppt)让我们把这个方法记写下来。(学生在书中批注:列数字)

  小结: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把灰尘的微小写具体、形象了。我们也来试试。

  3、把句子说具体。(自由选择)

  (出示句子):姚明个子很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翔跨栏的速度真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身高为2米29)(是我身高的2倍)(……)

  (110米跨栏跑只用了12秒88,获得雅典奥运会的冠军)(在本届亚运会110米跨栏比赛中,跑出了13秒09的成绩,获得金牌)(……)

  小结:看,我们可以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把句子说具体,说形象了,让人一目了然。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读读句子、圈出关键的词语,说说理由、写上说明的方法”(逐一板书:读圈说)来学习了灰尘的大小,那么,灰尘的多少又是用了什么方法写具体的呢?我们四人一小组按照这样的步骤来学习。

  【灰尘多少】

  ▲媒体出示:据试验,城市街道上的一酒杯空气中,有几十万颗灰尘;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带灰尘就少得多,一酒杯空气中只有一百多粒灰尘。

  1、小组学习。

  2、交流。(以小组为单位)

  (第一步:四人一起读句子。)

  (第二步:请一个代表交流)

  预设1:列数字圈的词语是:一酒杯几十万一酒杯一百多粒(师板书:列数字)

  (点评:你很聪明,通过刚才学习,你明白了这里也是列数字的方法,写出了灰尘的多少)

  学生答:这句话用列数字的方法,例举了________,让我们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

  过渡:那么。除了列数字这个方法以外,还运用了什么方法?

  继续交流(个人)

  预设2:作比较

  学生答: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用_______和_______,让我们感受到_______________

  圈的词语是:城市街道上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带(师圈词)(师板书:作比较)

  (点评:你能找到两个不同的地方,用同一个酒杯的灰尘的数量进行比较,知道了哪里灰尘多,哪里灰尘少)

  比较句子:这样写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作比较是有条件的,同样的一个酒杯,在城市街道上的一酒杯空气中,有——(几十万颗灰尘),比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带的一酒杯中的——(一百多粒灰尘)要——(多)。你看,作者的用词是多么的准确,描述是多么的科学而严谨啊!

  4、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男生读前半句,女生读后半句。

  小结:作者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灰尘的多少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灰尘的来源】

  1、那么灰尘从何而来呢?读读第二节的后半部分,用这样的符号①②③……标出来。

  2、交流。学生会大段读文章。

  她能找文章中的有关内容来回答,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来说一说灰尘的来历?

  边说边出示图。

  3、文章从这五个方面介绍了灰尘的来源,所以这里用了分号把它们分隔开来,(分号翻红),可是这里为什么用句号呢?自由读这段话,想想原因?如果想不明白,老师把这幅图分两组,再想想老师为什么把这五幅图分两组?

  小结:读书还要读懂标点,句号前面的告诉我们灰尘来自地球,句号后面的告诉我们灰尘来自地球之外的宇宙。

  4、引读:刮风了,(    );在工厂里,(    );火山爆发,(     );车辆奔驰、人走路,(    )。此外(     )。

  5、谁能看着图再来说说灰尘的来源?能说几幅就说几幅。

  (1)(出示图)指名说。(能说2~3幅的)

  (2)再指名说(能连起来说5幅的)

  你看,灰尘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难怪灰尘是空气中的——“流浪汉”。

  (二)学习第3小节,了解灰尘的“用处”

  1、这样的“流浪汉”其实还有用处呢,快速阅读第三小节。

  学生齐答:灰尘的作用是:没有它,天就不能下雨。

  出示。齐读句子

  2、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老师找了一段媒体,边看边想:灰尘和雨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媒体演示)看来,缺了灰尘还真不行!

  3、那么灰尘与雨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能否用上因为……所以……关联词来说一说,交流

  4、过渡:现在,我们更加清楚地知道灰尘和雨之间的关系,没有灰尘,天真的就不能下雨。

  (引读)如果你不信,不妨试一试——(在下雨时……)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了解了灰尘的(大小、来源)以及它的(用处),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方法,那么,灰尘有什么坏处?人类又是如何管教它的?我们放到下节课再讲。

  五、作业

  1、向家人介绍灰尘的大小、多少、来源。

  附板书:

  大小     列数字    读

  多少  (2)作比较    圈

  32、空气中的“流浪汉” ①  来源            说

  灰尘      用处  (3)       写

《空气中的“流浪汉”》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流浪汉”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灰尘的大小、多少、来源、用处以及管教方法。

  3.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感受科普作品表达的科学严谨与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空气中的流浪汉。齐读课题。

  2.认识作者。

  3. 出示词语,指名读。

  4. 课前请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让同学们把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标注到字的上面。你都查到了哪几个字的字音?

  5.出示句子指名读。

  二、揭示课题,认识“流浪汉”

  1.我们预习过课文了,知道空气中的“流浪汉”就是——灰尘。(板书:灰尘)

  2.灰尘怎么成了空气中的“流浪汉”呢?(出示第一节)自己小声读第一小节,抓关键词语,找答案。

  三、 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通过预习课文你都了解了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随机板书到黑板上。

  3.快速默读课文,根据课文介绍的顺序给每个内容排排顺序。(学生到黑板上标序号)

  4.根据板书,梳理课文结构。

  5.完成课后第二题。

  四、研读品析,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表达的科学严谨。

  (一)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介绍这些知识的时候,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

  1.灰尘很小

  (1)默读第二节,读完后用“——”划出描写灰尘大小的句子。

  (2)学生交流。

  (3)作者用了这两个数量词具体地写出了空气中的流浪汉灰尘很小,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列数字。

  2.灰尘多少。

  (1)学习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

  (2)从“一酒杯”体会表达的科学严谨。

  (3)读句子。

  3.灰尘的来源

  (1)文章从这五个方面介绍了灰尘的来源,所以这里用了分号把它们分隔开来,(分号翻红),可是这里为什么用句号呢?自由读这段话,想想原因?

  (2)通过标点符号的运用体会表达的严谨。

  4.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灰尘的知识。

  我们也来试试。 把句子说具体。

  1.天气很冷。

  2.这棵树很高。

  五、体会表达的生动形象

  1.出示两段话,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

  2.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表达生动形象的句子。交流。

  3.对比语句,体会表达的生动形象。

  4.总结。叶永烈的话:“我爱科学,也爱文学,所以我早年走的是一条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创作道路。”

  六、推荐阅读。

  七、课后作业:阅读《假如没有灰尘》一文,完成文后的练习。继续了解关于灰尘的知识,进一步感受科普作品既科学严谨又生动形象的特点。

《空气中的“流浪汉”》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烬、渣、滓”。.能区别音同或音近的字;能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2、阅读课文,了解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

  3、能查找资料或根据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保护环境,预防沙尘暴的方法。

  4、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摆在我们人类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能查找资料或根据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保护环境,预防沙尘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师:清晨,当一束阳光照到室内时,你就会看见光亮里有无数个小颗粒在东碰西撞,到处游荡。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是呀,这就是空气中的灰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作者把空气中的灰尘比作是流浪汉,非常有趣。

  2、板书课题:空气中的“流浪汉”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出示自学建议: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灰尘的哪些内容?

  2、交流,反馈,出示:

  游荡灰烬渣滓呛人嘶哑摩擦烟囱捕捉漫天飞舞

  3、指名学生朗读,找出这里平舌音的字,再读一读

  4、接龙读课文,思考:想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灰尘的哪些内容?

  5、交流,板书:灰尘的大小

  灰尘的来源

  灰尘的用处

  灰尘的坏处

  管教灰尘

  三、细读课文,了解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

  1、轻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节分别写了这些内容?

  2、交流:第二节写了大小和来源,第三节写了用处,第四节写了坏处,第五、六节写了管教灰尘。

  3、这么多有关灰尘的内容,你最想先来学习了解哪方面?

  (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随机学习课文)

  4、学习第二节:指名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灰尘很小)

  5、作者是怎样把灰尘小写具体的?找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灰尘很小,一千颗灰尘紧挨着排成队,也只有一厘米长。

  6、指名读,想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具体的?(数据说明)

  7、练一练:照以上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天气很冷。

  姚明个子很高。

  8、你还了解了什么?(灰尘的来源)

  请学生来介绍一下

  齐读

  9、学习第三、四节,说说灰尘给人类带来的用处和害处

  过渡:虽然灰尘有它的用处,但它给我们带来的.坏处要远远超过它的用处。那我们该怎样去管教这些空气中的“流浪汉”呢?

  10、指名读五、六节

  11、交流,板书:吸尘器

  植树造林

  12、师:是啊,保护环境是摆在我们人类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特别是近年来,沙尘暴困扰着我们的生活,该如何管教它呢?请你们四人小组来讨论、策划一下。

  四、知识能力的迁移

  1、四人小组讨论策划防沙尘暴的计划,可结合课前查找到的资料

  2、交流

  五、课后完成练习1

《空气中的“流浪汉”》教案4

  一、教材分析

  《空气中的“流浪汉”》一文的作者是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虽然此文写于七十年代,但至今现实意义很深。本文从灰尘的大小和它存在于空气中的数量、来源,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的弊大于利等方面对灰尘进行了具体介绍。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才会激起学生改善环境,优化环境的意识。文章层次清晰,语言简洁,是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常识性课文。

  二、学情分析

  常识性课文不像记叙文那样具有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等特点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再加上四年级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进入四年级,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理解课文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的起点。对于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教师无需花费过多的时间去进行讲解,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感悟。

  要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会文本的主旨需要学生在课前查阅大量的课外资料来补充丰富学习的内容,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布置学生通过翻阅书籍、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获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这样就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在课堂上才会有新的生成。

  三四年级的语文教学词和句的教学是一个重点。教师要紧扣重点词句设计语言实践的练点。力求使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这应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如何从本文的学习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制定管教沙尘暴的方法应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1、能在阅读中自识字,能区别“昼、宙”,“摩、模”等音同或音近的字。积累“东碰西撞、到处游荡、漫天飞舞”等若干词语。能运用补充具体例子、列举数据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本学期学习生字,教材不再列出统一的生字表。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认识“囱、滓、瓷、呛”等生字,这些生字字形并不难掌握,对其的正确读音要加以强调。

  “东碰西撞、到处游荡”这两个词语写出了灰尘“流浪汉”的特点,在课前学生查字典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文本进一步理解,以体会灰尘无处不在的特点。“管教”一词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抓住重点词,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注重词语的积累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目标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生活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并懂得要保护环境。了解文章运用比较、列举数据、举例等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本单元目标之一是在静心默读课文时,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有目的默读课文,从而养成一边读一边思考的习惯。唯有在思的过程中,学生才会沉下心揣摩文字从而理解文本。

  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有机的语言操练。运用摘句法概括主要内容;运用多媒体演示雨的形成,训练学生用因果关系的句式说话;指导学生用书上的句式、文中的写作方法等多种训练途径使学生习得语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读中明白“课文说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去了解“课文是怎样说的”,这应是本课要重点解决的。

  目标三:能依据查找资料或平时积累的知识,联系实际说说保护环境,预防沙尘暴的方法。

  教师应让学生懂得课外资料不单是信息的叠加,更要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要让学生借助资料有新的感悟和生成。这个目标的达成,既有语言训练,又有思维的训练,同时也会唤起学生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四、教学设计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在课堂上只有让他们真正的动起来,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才能使他们有所收获和发展。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勾画圈点。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划出描写“流浪汉”——灰尘的相关句子;在理解句子“据试验,城市街道上的一酒杯空气中,有几十万颗灰尘,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带灰尘就少得多,一酒杯空气中只有一百多粒灰尘”时,让学生采用图示法动手画画,从具体的数据对比中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城市街道的灰尘远远超过山林地带的灰尘。最后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制订出管教沙尘暴的方法。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思维的零星、无序朝清晰、有序提升。让学生在读写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引领、促进和发展。

  (二)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良好的朗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对文章的结构和节奏把握得更加准确。

  这是一篇说明文,在课堂上也不能忽略朗读的训练,更不能吝啬“读”的时间。因为,朗读课文是对课文内容的再理解,是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与课本的对话。这节课朗读占了重要位置,朗读形式力求多样。从篇幅内容上,有全文读,分节读,分句读;从形式上,有自由朗读,默读,个人读,引读、集体读等。整堂课以读为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三)创造多种表达机会,在语言实践中练就语文能力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本册教材的训练的重点目标之一。正是基于这一点,整堂课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了如下语言训练:

  第一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教学板块中,让学生根据板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这是对本册教材三四单元归纳课文内容能力的巩固训练。教师要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自己感悟,学会抓住文本的重点词句,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第二处:在理解第三节“雨的形成”这一内容时,借助多媒体,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或“天下雨,是因为……”的句式练习说话。

  这样的练习把感知课文与听说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习得了教材的内容,又可以锻炼学生说话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第三处:学习第四节时,交流课外资料,运用本节中的“总分”句式,将所查资料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说说灰尘带给人类的危害。

  这一训练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为学生搭建梯子: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每人根据所查资料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在这基础上再合作交流整合小组成员的内容完成说话训练。这样学生就能将课文中学到的举例的说明方法自然地迁移到自己的语言实践中,使学生说的训练得到提高。

  (四)课内外有机联系,拓展教学资源

  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利用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语文能力上,还表现在它的拓展和发展功能上。因此阅读教学要以教材为源点,辐射阅读相关信息,让学生在阅读无数个信息“相似块”中,拓成个性智能发展的广阔空间。

  课前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查阅有关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课堂上,播放北京沙尘暴的视频并配以解说,使学生很直观很形象地感受到了沙尘暴带给人类的灾害。从内心深处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后续学习,突破课文难点做准备。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媒体出示补充我国自1992年至今发生的沙尘暴的相关报道,旨在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制订出管教沙尘暴的方法,让“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成为所有学生的呼声,从而达到“批文入情”的目的。

  反思

  如何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语文课,这在执教了《空气中的“流浪汉”》一课后我有了新的思考。最初备课时,真的感到这样的说明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没有太多的内容可以挖掘,没有太多的情感可以去体悟。但细细读来,不禁豁然开朗。注重品词品句,为学生创造一个比较大的语言实践活动的空间,烹制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这应是我要努力追求的。

  在教学中,对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我省去了教师的串讲,以读代讲,节约大量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诵读领悟。整堂课,我创造多种表达的机会,紧扣重点词句设计语言实践的练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第四节时,学生要借助课外资料,运用本节中的“总分”句式,将所查资料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说说灰尘带给人类的.危害。这一训练对有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我在学生练写时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根据所查资料用简练的语言从一个方面加以概括。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跃跃欲试。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学生整合小组成员的内容,精彩的答案生成了:灰尘的害处是很多的:积尘会使电器设备运行产生的热量不能正常散发,易引起电路的短路或漏电;烟囱中的烟雾灰尘影响空气质量,长期吸入不利于人的健康;我国北方地区受到沙尘暴的侵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样通过举例子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就自然地迁移到学生的语言实践中。从这里,学生体会到管教空气中的“流浪汉”的意义,心灵受到震撼,触摸到了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呼唤: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悄然牢牢地粘在一起。

  本节课的高潮源于最后一个环节。在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和体验后,媒体出示:我国自1992年至今发生的沙尘暴的相关报道,旨在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制定出管教沙尘暴的方法。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许多奇思妙想在他们的脑中闪现。此时让学生动笔去写,可谓“情动而辞法”。对那些有一些科学小知识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想法比较有可行性,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相反,有的学生因为科学知识的欠缺,想法有些不切实际。但是在这里,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让每个学生鲜明的个性和锋芒毕露的智慧表现出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刻了,认识也随之提高,自然文本的人文价值也就提升了。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体现,情感得到升华。随着课的结束,“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已成为我班所有学生的呼声。

【《空气中的“流浪汉”》教案】相关文章:

《空气的力量》的教案03-06

《周围的空气》优秀教案08-26

寻找空气教案07-12

爱在空气中作文800字(精选25篇)10-17

空气中弥漫着欢乐的味道_550字01-24

科学课空气的教案02-21

中班科学空气教案02-01

呼吸新鲜空气教案03-19

中班科学《空气》教案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