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15 11:46:40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10篇(优秀)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10篇(优秀)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鞋,感受它们的美和多样性。

  2.大胆地说出自己喜欢的鞋子,知道穿鞋要合脚。

  3.尝试对鞋子进行简单的分类。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大小、颜色、形状、用途不同的鞋子。

  2.装有各种鞋子的"神秘箱子"。

  3.鞋子的分类标志卡、鞋架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出示礼物-"神秘箱子",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2.鼓励幼儿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鞋的名称和用途。

  教师逐一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说说高跟鞋、大头皮鞋、旅游鞋、拖鞋、溜冰鞋等的用途,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认识,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

  二、鞋子展览会

  1.引导幼儿用配对的方法将鞋子布置成展览会。

  幼儿用配对的方法寻找箱子里和地板上散乱的鞋子,把它们整齐地摆在教师指定的地方。

  2.幼儿参观"鞋子展览会"通过看看、摸摸、比比、说说,感受鞋子的美和多样性。

  教师随机观察、引导,帮助幼儿注意各种鞋子的不同质地。

  三、探索交流

  1.鼓励幼儿自主寻找喜欢的鞋子,并穿一穿、试一试。

  2.教师随机与幼儿交流,请幼儿谈谈穿上不同鞋子的感受,并组织集体交流。;本文引导个别幼儿穿上鞋子在集体面前跳一跳,让大家一起来观察。

  3.引导幼儿小结:穿鞋要合脚。

  小朋友穿上合脚的鞋,走一走、跑一跑、跳一跳才会舒服。

  四、鞋子找家

  1.请幼儿按教师提供的鞋子图标,对鞋子进行分类。

  2.教师边出示标志,引导幼儿如何更好地进行归类。

  五、穿上合脚的鞋到户外游戏

  教学反思:

  本活动抓住幼儿生活中隐藏的教育契机,针对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性思维特点。以情景为引.以游戏为链,将健康、社会与数学有机整合。在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设温馨、开放、宽松的氛围.通过变鞋——认鞋——找鞋等环节,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的鞋子.感受鞋子的多样性;通过穿鞋体验.引导幼儿交流,表达穿鞋的乐趣:通过分鞋操作,引导幼儿配对、分类,初步了解鞋子的不同用途。寓教育于游戏中,较好地完成了目标,使幼儿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中有效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极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从中获得了鞋子的相关经验。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激发探索纸张承载力的欲望,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

  2、学习自己动手实验,探索纸张站起来的方法及纸的承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大记录表1份,小记录表、笔、书本、卡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探索纸张站立的方法

  1、猜一猜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纸,它们现在平躺要这儿,我想要它们站起来,你们觉得可以吗?

  2、试一试

  引导幼儿积极动脑,探索纸张站立的方式并进行记录。

  3、交流分享

  幼儿展示纸张站立的方法。

  二、探索纸张是否可以承重

  1、猜一猜

  师:宝贝们真厉害,用你们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那么,站立的纸张上能不能放东西承载力量呢?

  2、试一试

  幼儿自由实验。

  3、交流分享

  师:为什么把书放在站起来的纸上有的纸会倒下来,有的纸仍然站立着呢?

  教师小结:每张站立起来的纸折叠方法不一样,它的承载力也会不一样。

  三、探索纸张承载力大小

  1、猜一猜

  师:刚刚宝宝们都实验站起来的纸可以承载重量,那能不能承载更大的重量呢?

  2、试一试

  引导幼儿尝试让纸站立的不同方法及它的承载力。

  3、比一比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记录表,并评出纸张大力士。

  小结:纸的折法不同,它的`承载力也会不同。宝贝们的实验都做得很棒,只要动手,动脑去探索就值得大家学习,宝贝们回家以后再用各种各样的纸去探索它的承载力吧!

  活动反思:

  活动进行的比较顺利,整节课幼儿们的兴趣很高,每个幼儿都动起来了,活动目标也完成的很好,从中我也得到启发,科学课就得让幼儿自己动起手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让孩子们热爱探索、热爱科学。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唱好切分音,用跳音唱"一闪闪'、"哗啦啦'用有力的声音唱"轰隆隆'。

  2、学习用问答对唱的形式演唱。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夏天的雷雨》歌曲磁带。

  环境创设生活活动引导幼儿在户外观察下雨前的各种迹象,并说说、议议。本文如:太阳不见了,天暗下来了,乌云密布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唤起幼儿已有经验,熟悉歌词内容。

  请幼儿谈谈夏天的雷雨是怎样的?

  在谈话回答过程中,帮助幼儿熟悉歌词。

  2、教师示范演唱,请幼儿欣赏歌曲旋律,进一步熟悉歌词。

  3、引导幼儿采用跟唱的'形式学习歌曲,重点唱好切分音。

  峡山区岞山街道岞山幼儿园教师备课卡活动过程。

  4、请幼儿分成男女两组,采用问答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引导幼儿用跳音唱"一闪闪"哗啦啦",用有力的声音唱"轰隆隆"。

  5、请幼儿俩俩自由结伴,用问答对唱的形式演唱,并鼓励幼儿随音乐加上动作进行表演。

  6、全体幼儿随歌曲一起进行表演。

  7、听音乐拍手走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在幼儿园的音乐歌曲选择上我们应该依据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节奏节拍适合的的歌曲。当然有着丰富的故事情节的,有规律性的歌词的歌曲。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孩子们兴趣性高的歌曲等等。我们的在进行音乐活动中更多的会关注。幼儿的兴趣、乐曲的音域以及歌词要更加贴近幼儿生活。《夏天的雷雨》是一首问答歌,它以设问作答形式表达内容,可以一问一答,也可以多问多答。形式活泼、问者自由,答者也无拘无束,句式简单,对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辨别、联想能力大有裨益。在音乐活动中我总是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幼儿,和幼儿一同活动,和幼儿一起念、唱、奏、跳,以感性来带动幼儿,避免了纯理性的传授,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枯燥、机械地模仿。幼儿在25分钟欢快的音乐活动中用唱、跳、奏等不同形式多次地感受音乐,他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和幼儿的互动有所加强,更加注重幼儿的学习效果,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我把舞台让给了幼儿,幼儿是课堂的主体。

  我的宗旨是能让幼儿在快乐、轻松地氛围中学习音乐。让幼儿能在美妙的音乐中得到心灵的陶冶。我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要不断摸索,不断前行。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背景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无处不在,对于刚进入大家庭的孩子们来说倾听声音是非常感兴趣的事情,而且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声音充满着好奇,想去探索,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学习倾听各种东西发出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2.辨别各种东西发出的不同声音。

  3.通过探索和操作,激发幼儿对各种声音的兴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饮料瓶人手一份,分别装上沙子、豆子和玻璃球。

  2.打击乐器若干。

  3.活动室四处分别布置成各种小动物的家。

  4.会发声音的玩具及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进入活动室,启动会发声音的玩具。

  师:哎呀,活动室里有声音,听,是什么声音?

  幼儿:是小狗的声音,“汪汪汪”。

  师:哈哈,原来是一只玩具狗在叫,小朋友的耳朵真灵,为了奖励小朋友,今天我带小朋友去小动物家里去做客好不好?

  幼儿:好。

  师:在做客的时候小朋友要怎么做呢?

  幼儿:要懂礼貌。

  (二)倾听并辩解沙子在酸奶瓶子里的声音。

  师:这是谁的家?

  幼儿:这是小兔的家。

  幼儿:小兔你好!

  师:小兔家有什么啊?

  幼儿:酸奶。

  师:里面装的是不是酸奶啊,小朋友先不要打开,自己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的小朋友先告诉我,看看谁最能干。

  幼儿操作。

  幼儿:老师我听见有沙沙的声音,是小石头吗?

  幼儿:不对,是沙子的声音。

  师:对,小朋友真聪明这么快就猜出来了。

  (三)听辨豆子在易拉罐里的声音。

  教师带幼儿来到了小花猫的家。

  幼儿:小猫家到了。

  幼儿:小猫你好。

  师:小猫家里有什么?

  幼儿:易拉罐。

  师:现在也请小朋友去摇一摇,听一听,然后告诉大家。

  幼儿回答

  幼儿:是豆子。

  师:小朋友的小耳朵真灵,老师喜欢你们。

  (四)听辨玻璃球在饮料瓶里的声音。

  师:小鸡家到了,小鸡为我们准备了礼物,让我们摇一摇,听一听,是什么呢?

  师: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啊?

  幼儿:是石头吧。

  幼儿:是豆子吧。

  幼儿:是小球吧,声音很响。

  师:真棒,里面是玻璃球发出的声音。

  (五)尝试听辨打击乐器的声音。

  师:小朋友的耳朵真灵,把瓶子里的东西都辨别出来了,现在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教师在背后分别敲打小玲和铃鼓等打击乐器,让幼儿猜,猜中后出示实物和小朋友一起拍节奏。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那么多的打击乐器都认识了,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吧!

  (六)尝试用各种瓶子为乐曲伴奏。

  师:刚才的打击乐器都认识了,刚才我们听声音的'瓶子也可以当乐器,现在老师就用瓶子为乐曲伴奏一次。

  教师伴奏完成。

  师:好听吗?

  幼儿:好听。

  师:那么现在小朋友们也拿起瓶子一起为乐曲伴奏一次吧。

  伴奏后,幼儿边玩瓶子边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幼儿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充分条件,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的需要。本节教学活动我从“魔术声音激趣导入→说说生活中的声音→欣赏并辨别大自然中美妙的声音→尝试自主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游戏活动“寻找声音朋友”→体验探究的成功和快乐”,整个环节层层深入,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从生活中熟悉的声音入手,再去发现声音、感知声音,而后启发幼儿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了解物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每个环节始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进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奇妙的声音,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学习品质。

  小百科: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物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幼儿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好奇,他们有着极强的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因此,及时并适当的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累科学经验,指导其学会一定的科学方法,将使幼儿的科学素质得到早期培养,有意于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次活动,通过“如何使纸船不被打湿”的实验,让幼儿们初步了解油画棒的排水性,在操作中让幼儿体验乐趣。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使纸船不被打湿”的探索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2、初步了解蜡(油画棒)不吸水的特性。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五大盆水、油画棒每组一盒、毛巾、纸制作的纸船若干。

  经验准备:

  幼儿有在水中玩纸船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纸船、激发幼儿已有经验

  小朋友们,纸船可以在哪里玩?玩久了纸船会怎么样?

  二、教师出示纸船设疑,引发幼儿思考

  1、教师出示纸船:“老师这里有两艘纸船,我们看看,哪一艘湿得比较快。

  2.教师引导观察纸船使用的纸不一样,幼儿大胆猜想结果。

  三、师幼共同实验,了解油画棒的排水性

  1.老师示范对比实验,使幼儿明白蜡是不吸水的。

  提问:为什么涂了油画棒的纸船没打湿,没涂油画棒的纸船打湿了呢?

  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将水滴在涂了油画棒和没有涂油画棒的纸上进行对比:没有涂油画棒的纸吸水快,涂油画棒的纸吸水慢。

  2.教师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油画棒是不吸水的,所以把油画棒涂在船上,就好像给纸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小纸船,船就不会被水打湿了。

  三、幼儿动手制作小蜡船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没涂蜡的小纸船,想请你们帮帮忙,用蜡笔给它们涂上漂亮的雨衣,让它们都变成不会被水打湿的小船。

  2、小朋友用油画棒给小船涂腊。

  四、自由在水中玩蜡船,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鼓励孩子想出更多保护小纸船的不被水打湿的方法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探究活动,发现纸的下落速度与纸的厚薄、形态与操作方法之间的关系。

  2.能积极表达、交流、记录探索的结果。

  活动重难点:

  重点:感知影响纸下落速度的各种因素。

  难点:记录操作结果,探索如何让纸下落的速度快一点。

  活动准备:

  1.物质材料准备:

  (1)大小一样,厚薄不同的正方形纸若干。

  (2)同样厚薄的正方形纸若干(4倍人数以上)

  (3)人手一份记录表

  2.知识经验准备:有过折纸活动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两张纸,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出示两张同样大小的纸,在比较中交流发现。

  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两张纸,看看这两张纸有什么不同?

  师:那我请个小朋友来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哦,原来一张纸厚,一张纸薄。

  二、感知大小一样厚薄不同的两张纸,下落的速度不同。

  1.提出疑问:我们让这两张纸来比赛,让它们在同样的高度同时落下来,你们猜猜哪张纸会先落到地上?(幼儿猜测)

  幼:厚的纸落得快

  幼:薄的纸落得快

  师:那到底会怎么样呢?我们来试一试吧。

  2.集体试验:比比谁下落的速度快

  提出要求:一定要在同一高度,同时放手。

  3.集中交流:谁来说说哪张纸落得快?(个别幼儿交流)这时老师也可以做一个实验,让幼儿更清楚地看到答案。)

  幼:厚的纸落得快

  4.小结:原来同样大小的'两张纸,在同样的高度,同时放手,厚的纸重下落的速度快,薄的纸轻下落的速度慢。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观察比较,引发幼儿探索厚薄不同的两张纸片下落速度的不同,由此引发孩子进行下一环节的探索。也是整个活动的一个引线,让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三、探索让纸下落变快的方法。

  1.设疑

  师:那有什么办法让下落速度慢的纸下落的速度快起来呢?

  幼儿两两谈论并进行交流: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

  幼1:用橡皮泥粘在纸上

  幼2:用夹子夹在纸上

  幼3:贴上一些东西

  师:哦,你们想的办法都是利用辅助材料,改变了纸的重量,让纸快些落下来。

  2.再次设疑

  师:如果不用辅助材料,想想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纸快些落下来呢?

  幼1:折一折,折成飞机。

  幼2:揉一揉,揉成纸团

  幼3:折成长条形

  那你们的办法是否真的有用呢?要试试才知道。

  3.提出要求: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同样大小、同样厚薄的纸,请你们想办法去改变它的形状,把变好形状的纸和原来的纸一起试一试,看看结果是否成功?成功就打勾。我们先看看记录表,你把纸变成了什么?结果是否成功?成功就打勾。

  4.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是否是同样高度同时放下?变成什么形状?如何记录?

  5.展示记录表,验证方法是否有效。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把纸变成了什么?实验是否成功?

  集中交流:谁来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让纸下落的速度变快啦?

  那他的办法是否可行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6.小结:原来一样大小的纸,改变了纸的重量和形状,纸下落的速度比原先快了一些。

  (评析:这一环节通过老师的层层设疑孩子的积极回应和具体操作,让孩子感受到改变纸的重量和形状,都能让纸改变下落的速度。采用记录表,能够更加清晰展示孩子学习探索的经过。结合记录表进行验证和小结也能让得出的结论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同时也更加有说服力。)

  四、探索不改变纸的形状,让纸的下落速度不同

  1.设疑

  师:哎!我现在又有一个新的想法,如果我不改变纸的重量、形状,同样厚薄、同样大小的纸,也要让它们的下落速度不同,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幼儿表述自己的想法:

  幼1:一张放得高,一张放得低,不行,我要同样的高度

  幼2:我一个先放一个慢放,不行,我要同时放手。

  2.师进一步引导:那你有没有好办法呢?对,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哦!那我们一起动手试一试吧!记住同样的高度同时落下。

  3.集中交流:你们刚才成功了吗?(有的话,请小朋友来试一试。)

  集体一起观察他的操作过程。

  (如果没有成功。)

  继续引导:那老师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们来看看是否成功?左手将纸平拿,右手将纸竖着拿,同样高度同时放下,看看是不是下落的速度不一样?

  老师实验,幼儿观察。

  师:哦!成功啦!这个主意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全体幼儿共同实验。

  5.小结:哦,相同的纸不同的拿法,在同样的高度同时落下,下落的速度也会不一样。

  (评析:不改变纸的形状,让纸的下落速度不同,这一探索活动更具有挑战性,既不改变形状又维持第一次的实验条件:同样高度同时落下,着实给孩子“当头一棒”,但是老师还是给孩子充分探索的机会,让孩子们在思考中进行实验。考虑到了科学活动中各种变量的存在,老师预设了两种情况并采用相应的积极方式回应孩子的表现。充分体现教学设计的严密性和应对科学实验的灵活性。)

  五、延伸活动

  1.师:今天我们和正方形纸一起玩游戏,发现了很多的秘密:知道同样大小的纸,厚薄不一样、纸的形状不一样、纸的拿法不一样,纸的下落速度也会不一样。(评析:活动总结是对整堂活动的一个综合评价,使孩子们实验中发现的零碎的经验,在老师梳理总结中得到提升。)

  2.师:玩纸游戏中其实还有很多的秘密,如果相同的纸我们改变它的大小,那纸的下落速度又会怎么样?我们下课后可以去试试,把你的发现和同伴们说一说。(评析:主要是让活动的内容得以拓展,使探索有新的方向,让学习能够象链子一样环环相扣,不断引向新的深度、广度。)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背景:

  小班孩子喜欢琅琅上口的儿歌,就连教师的指导语,如果用儿歌表现,孩子也会因喜欢而能听得进一些,如"走路弯着腰像个老公公,走路挺起胸像个小英雄",有韵律的语言,确实可以使孩子打起精神.

  在满足孩子喜欢有节奏的语言的同时,我们还应引导孩子欣赏儿歌中所蕴涵的'情趣.本活动试图通过对儿歌的欣赏和简单的改编,体会文学作品的情趣.

  但是孩子毕竟还小,如果他们没有改编的经验,那么就从一个东西、一种形状、一种颜色和一种动态开始吧。

  内容与要求:

  1、喜欢儿歌,并体会儿歌所表达的情趣。

  2、熟悉并喜欢改编儿歌的活动。

  3、儿歌情景图(树叶、秋千可以做成立体的,风做成贴绒的,富有动感的拟人化的摸样)。

  4、贴绒水果:苹果、生梨、香蕉等。

  过程与指导:

  感受情景——欣赏儿歌——感受改编

  一、感受儿歌的意境

  出示情景图,老师可以引导。

  1、(出示苹果)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吃的东西?

  2、苹果长在哪里?

  3、苹果树上长着苹果,还长着什么?

  4、这些苹果都躲在哪里?(树叶里)

  5、(出示风)风儿一吹,苹果好象在干什么?

  ——这里主要是创设儿歌情景。

  二、欣赏、了解儿歌

  1、老师和着活泼的音乐,朗诵儿歌。(可以变换形式朗诵1~2遍)

  2、欣赏后可引导:

  1)这首儿歌,你最喜欢哪句话?(幼儿说一句,老师念一句)

  2)老师念儿歌时,你喜欢的话,就和我一起念。

  三、熟悉并喜欢改编儿歌的活动(教师可引导)

  1、(出示梨)又来了小生梨,它的脸是什么样的?

  ——这时,活动只改编一句儿歌。

  2、(出示香蕉)又来了只水果,是谁?它的脸是怎么样的?

  ——这时,活动改编两句儿歌:小香蕉,脸弯弯。

  四、延伸

  你们还喜欢吃什么水果,就说什么样的儿歌。

  附儿歌:

  小苹果 脸圆圆

  小苹果,脸圆圆,

  害羞躲在树叶里,

  风而吹来露笑脸,

  一上一下荡秋千。

科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地表缓慢变化”单元是在上学期学习了“地表剧烈的变化”单元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地表缓慢变化的诸多外力因素。由于引起地表变化的诸多因素对山脉的影响极其缓慢复杂,对只有短短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生命个体来说,是无法观察到其变化的全过程的。因此,本课将引领学生对引起山脉缓慢变化的诸多外力因素进行想象、分析、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试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作用与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不断进行、永不停息的复杂过程。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学情分析:

  在五年级上册“地表剧烈的变化”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利用多种方式,探究了由于地球内部物质、能量的不断作用与平衡所导致的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造山运动以及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已基本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对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也有了一些总体的认识。山村的学生对形态各异的山脉都会或多或少的、或直接或间接的有所了解。同时他们对“幼年山脉”是怎样向“老年山脉”转化的会非常感兴趣。

  设计理念:

  作为科学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不是重在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观察、实验等各种探究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在学法上,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自行探究。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强调要突出实验教学,因此,本课始终都是让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知和自我结构。在探知的过程中,启迪出新的问题,带着问题进一步完成探究获得新的发现。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有根据的推测“老年山脉”初期的形态特点。

  用模拟试验的方法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

  能通过分析模拟试验的结果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球表面岩石的变化。

  3、科学知识目标

  能解释“老年山脉”和“幼年山脉”的含义。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造成地球表面的岩石不断破碎的原因。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风化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设计模拟试验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

  设计思路:

  激趣导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践操作——得出结论——拓展延伸——评价总结

  教学材料:

  教师准备:不同山脉形态的图片、山脉形成、风化作用视频材料。

  学生分组材料:玻璃、酒精灯、试答夹、气球、烧杯、水、小石子、砖块、酸溶液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美丽的山川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壮美绮丽的山脉风光。

  2、多媒体出示:山脉风光,学生欣赏后说说感受。

  3、师:这壮美绮丽的山脉风光,让我们赞不绝口,那它原来就是这样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5、师:山脉是不断变化的,你想知道它是怎样变化的吗?今天学习《山脉的变化》一课。(板题)

  6、师:由于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不断作用与平衡导致地壳板块运动形成山脉,除了非常神奇的地球内部自然力量外,还有一些来自地球外部的自然力量对山脉进一步塑造,使山脉形态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就探究一下影响山脉形态变化的自然力量。

  【多媒体再现自然美景,唤起学生对山脉已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用感性材料形象地展现两种山脉的特点,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二、猜想假设

  1、师:山脉形成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大家看下面两张不同的山脉照片,说说这些山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呢?

  2、学生观察、描述两种山脉在外形上的特点。(有的险峻陡峭,有的起伏平缓。)

  3、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指向图片)同学们猜一猜像这类起伏比较平缓的山脉大约形成于多少年以前?(学生猜测。)

  【学生不一定能够猜对,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师:同学们,山脉占地球陆地的面积不足五分之一,像这类起伏比较平缓的山脉大约形成于3亿年以前,我们称它们为“老年山脉”,而这一类陡峭、险峻的山脉大概形成于6000多万年以前,我们称它们为“幼年山脉”。

  5、师:同学们想一想,起伏平缓的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子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大胆猜一猜险峻陡峭的幼年山脉是受到了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变成平缓的老年山脉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并说出你的理由、根据。

  (多媒体出示设计提示:山脉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破碎是造成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岩石破碎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

  【学生在以往的科学课中已经学习了热胀冷缩原理、酸雨的危害……在生活当中见到过玻璃受热不均匀破碎、植物根的生长使地面凸起……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猜想的理由的依据。】

  6.大胆猜想。

  ①学生认真思考,自己做出猜想。

  ②组内讨论:先各自说一说自己的猜想,讨论是否有切实、合理的依据,从而去除一些不切实际的猜想,然后把本组的讨论结果记录下来,以便交流。

  7.交流猜想。

  ①各小组交流猜想,并说一说猜想的依据。

  (教师适时启发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有可能影响到山脉形态变化的自然力量,并以“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追问学生猜想的理由。)

  ②教师以板书整理学生的发言。

  学生可能会想到的因素有

  a.温度的`影响。

  b.水的作用。

  c.生物的作用(如植物根的生长)。

  d.其他物质的腐蚀作用(如酸)。

  c.风的力量

  【通过猜想让学生明确影响山脉变化的各种自然力量使以下实验方案的确定更有针对性。但学生的猜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猜想情况进行适当补充或提示,学生的猜想是一个发散与集中的过程。让学生将自己的假设与其他同学交流,可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设。】

  三、设计方案

  1、师:关于引起山脉变化的原因,你们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那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用什么办法证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呢?(学生会想到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请每组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

  (多媒体出示设计提示:①根据猜想首先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可以选择一个或两个题目。

  ②根据自己的猜想和生活经验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注意:山脉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破碎是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且岩石的破碎是个十分缓慢的过程,想想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模拟什么样的环境?)

  ③你准备如何操作实验?实验中可能出现什么现象?能说明什么?)

  2、学生开始小组研究、设计,师巡回指导。

  【学生已经有了探究的经验,懂得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一些猜想。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保证探究的效果,有必要让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方法进行设计,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3、交流实验方案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方案,相互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1~2个模拟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方案。将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实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完善自己方案的目的。

  (可适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是否有明确的模拟对象、模拟实验材料的选取是否恰当、实验中是否存在危险、应采取什么安全措施……)

  【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养成相互评价的习惯,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方案趋向科学,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养成科学的行为和习惯。】

  4、确定小组实验内容

  师:刚才同学们设计了这么多方案,下面咱们根据这节课时间和分组实验材料看一下哪个方案比较适合咱们今天课上完成?

  【学生想象力丰富,一定会设计出多种模拟实验方案,由于时间和材料因素,一节课不可能把这么多模拟实验都做一遍,这时教师有必要引导,让学生比较选择出适合本节课堂上完成的方案。】

  那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温度变化会不会对山脉的变化构成影响,关于其他猜想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再做实验验证。

  四、实验探究

  1、学生小组实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计的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在研究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①千万要注意安全!

  ②小组合作实验,要分工明确,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单的填写。

  ③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实验,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填写记录单)

  【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观察实验中的大量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

  五、交流总结。

  1、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其他小组的研究与木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汇报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记录、积累别的小组的发言,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

  2、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认为使岩石发生变化的自然力量都有哪些?(教师板书学生们得出的结论)

  3、揭示风化作用。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实验验证,和观看老师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温度变化、雨水侵蚀、水结冰膨胀是造成山上岩石破碎、山脉变化的原因,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原因也会对山脉的变化造成影响。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风化作用即引起山脉变化的各种因素:温度变化、水、生物、酸的溶蚀……)

  【利用视频这样一个清晰直观的工具,可以使学生对上课未猜想到的因素和未能亲自验证的猜想进行补充,也是对学生课堂探索的一个总结和完善,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4、得出结论。

  温度变化、水、生物、酸的溶蚀……

  六、拓展延伸

  1、你现在能知道山脉变化的原因了吗?

  2、认识蘑菇石

  设计实验、解释形成原因。

  3、课下完成实验2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利用学生强烈的揭谜心理,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及各项探究能力持续发展。】

  七、评价总结

  1、自我评价

  1、我能从多个角度猜想使山脉发生变化的自然力量。

  2、我能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合作、交流。

  3、我能设计一项模拟实验,并获得成功。

  4、我学到的内容是( )。

  2、总结

  多种内外力作用引起的地球物质运动不断地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形态,今天咱们探究的山脉的变化就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山脉形态的过程。

  除了山脉,地球上还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地形地貌,如沙洲、蘑菇石、石钟乳、丘陵……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们的变化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请同学们课下多搜集一些资料、图片,今后的科学课上我们会继续研究,探索。

科学教案 篇9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动物的家。

  2、发展幼儿的分析、概括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及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音乐游戏磁带; 2、各种动物卡片;

  3、动物的家背景图。

  三、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

  出示图片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了解动物的家

  师:,动物有家吗?它们的家在哪里呢?

  幼儿自由讨论,回答。

  3、给动物找家 4、引导幼儿根据已往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知识,并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①师:除了这些动物,小朋友还认识哪些动物,它们的家在哪里?

  ②师: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该如何对待动物?

  5、游戏:动物找家

  玩法:设置游戏场景。一名幼儿扮演猎人,其他幼儿贴胸饰扮演各种动物,音乐响起,幼儿随着音乐做相应动物的模仿动作,猎人来时(音乐停),“动物”赶紧跑回自己的家。

  6、结束活动:

  教师小结,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布料吸水大比拼(科学)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实验知道各种质地不一样的布料吸水性是不同的,而相同的布料在不同的液体中吸水性也是不同的。

  2、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体验到自由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3、增强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意识。

  活动材料:

  棉布、丝绸、羊毛、人造丝、聚脂面料各剪成宽10厘米,长25厘米的长条若干,长木棒若干,水盆若干,记录卡与幼儿人数相同,各种液体:清水、热水、肥皂水、醋。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看录像内容:“夏天快要到了,小红家里有好几块面料,她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她选一块布料做一件夏天的裙子,她希望这件裙子既漂亮又要舒适凉快,你们说选哪一块呢?”

  二、认识面料,并做预测。

  出示各种面料,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出示幼儿记录卡,让自由自由讨论,做出预测,在你认为合适的布料下预测栏上画“√”,并说出理由。

  幼儿记录卡(一)

  注:在实验结果栏里用数字1、2……依次排出各种面料吸水性的程度(吸水快慢及多少)。

  布料

  吸水性红棉布黄丝绸蓝聚脂面料绿人造丝紫羊毛

  预测实验结果 三、幼儿实验,记录结果。

  1、“怎样才能知道你们帮小红选的布料好不好呢,哪一种布料的吸水性是最强的呢?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就知道了。”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讲解实验要求:如图所示

  3、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的发现。

  4、幼儿根据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各种面料的`吸水性来迁移经验。

  小结:我们可以用吸水多的、透气性好的布料做我们在夏天穿的衣服或者贴身的内衣,而那些吸水性弱的如聚脂面料,可以做成风衣、雨衣等衣服既防水又挡风。

  三、幼儿再次实验,了解布料相同、液体种类不同,吸水性是否相同。

  1、为幼儿提供几种不同的液体:清水、热水、肥皂水、醋各一盆,让幼儿任选相同的一种布料分别放入不同的液体,再次进行实验。

  2、幼儿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幼儿记录卡(二)

  注:在实验结果栏里用数字1、2……依次排出布的吸液高度。

  液体

  布料清水热水肥皂水醋

  实验结果 3、幼儿讨论实验中的发现,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进行迁移。

  小结:同一种面料用不同的液体浸泡,其吸水与溶解速度也不一样,因此,平时我们在洗各种面料的衣服时,为了更好的去污,会用较热的肥皂水或用其它一些洗涤用品来浸泡衣服,而只用清水是很难去污的。

  注意事项:

  1、做第一个实验时注意要把五种布挂在长木棒上同时放入水中观察,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在做第二个实验时注意布料放入不同液体的时间应该基本相同。

  知识背景材料:

  午饭前我请小朋友到盥洗室去洗手,结果回来的时候,丁丁告诉我她洗手时不小心把袖子给弄湿了,我一看,果然不错,连她里面的衣袖也都湿了。这时,雯雯也挤到我的身边,高高地举起她的衣袖,神气地说:“我的袖子弄上水也不会湿。”原来她带了一副聚脂面料的护袖,很多孩子都觉得挺奇怪的,为什么有的衣袖容易弄市,有的却不会呢?对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来了解真相,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科学教案 篇10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精选)科学教案07-27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科学教案(精选)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经典)科学教案08-24

科学教案[精选]08-15

[经典]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