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实用(6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细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会查阅有关细胞的书刊及其他资料获取信息。
2.知道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培养科学探究的志趣。
3.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并用它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二.重点:在观察细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三.难点:会查阅有关细胞的书刊及其他资料获取信息。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并用它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四.教具:多媒体及自制课件
五.课型:讲授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课件) 板书:细胞
活动一:我们来观察研究不同生物体的细胞。
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利用显微镜观察一些实物来研究认识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包括三个环节。
一是学生观察研究活动。教科书展示了两幅学生观察研究情景图。在左边图中,一生正在用显微镜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旁边展现了洋葱表皮细胞放大图,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对于用肉眼看不到的物体应当借助一定的仪器(如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在右边图中,一 生边观察边说:“我观察到的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的小格子组成的”,还展示了一生观察后用笔画图的情景,他边画图边说:“我把细胞的样子画下来”,目的是启 发学生用语言和图画将所观察到的细胞的样子描述出来。两幅图仅是学生研究细胞的活动指向,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其他方式进行研究。
二是得出研究结论: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对于本结论,应在学生观察研究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而得出。
三是出示一个资料卡。教科书出示了一幅显微镜结构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显微镜各主要部分名称,具体使用方法可不要求学生掌握。
活动二:把我们搜集的资料交流一下吧。
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提供了一幅学生交流情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搜集的材料有细胞的发现——我知 道细胞是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发现的;有细胞的种类——我知道草履虫是由单细胞构成的;也有关于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与细胞的关系的`资料——我知道生物体 生长发育的过程就是细胞不断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一名学生在打手势但没有出示提示语,是指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还有很多。通过交流可以扩大学生认识 的范围,激发学生研究细胞的兴趣,为学生的后续研究埋下伏笔。
二是展示了几组细胞图谱。展示的有动物细胞:肌肉细胞、血细胞和口腔细胞;有植物细胞:叶子的薄壁细胞、鸭跖草的下表皮细胞和水藻草细胞。目的是通过展示这些图谱,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生物、不同部分的细胞是不同的,以扩大学生对细胞的认识范围。
自由活动:
教科书的自由活动指向是让学生制作细胞模型。教材展示了一幅学生制作场景图。图中一生说:“ 把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制成模型吧”,目的是提示学生可根据自己用显微镜所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样子来制作模型。另一个学生说:“我来制作一个……”意在 是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实际和兴趣,自主选择制作对象。教科书没有展示某种成型的细胞模型,意图是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制成平面的,也可以制 成立体的,可以制作某种动物器官的细胞模型,也可以制作植物某一部分的细胞模型等。
拓展活动:
本活动设计了一项内容,即查阅资料研究细胞是怎样生长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或采用其他研究方法,把对细胞的研究引向深入。
科学教案 篇2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6、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按教科书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际地观察,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思路】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器材准备】
每组一个手电筒(自带)一张4开的白卡纸、一块5厘米高的小木块,铅笔、尺子各一。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光,我们学习第一课。板书课题“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同学们做过手影游戏吗?你们会做什么样的手影?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影子游戏,做这个游戏需要什么器材呢?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后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提示观察的器材准备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学生可能说需要光源、物体,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会说出物体要挡住光才能产生影子。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各组准备好器材后可以开始实验了,还缺什么,可以到讲台上领取。实验成功的小组要准备汇报:看到手影了吗,怎样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准备材料,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大组汇报:通过汇报讨论,得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挡光的物体、屏。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我们平时看见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其中哪些是自己发光的呢?大家把见到的发光物体写出来,然后在自己能发光的物体上做记号。
小组活动。
汇报、总结:像电灯那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强调:不仅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影子的特点
教师:在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书上三个活动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吗?
活动一 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师示范并演示实验和记录方法。
活动二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
活动三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提示: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总结:
(1)、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的方向和 长短都会发生改变。光源照射角度小时,影子就长;光源的角度大时,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它挡住的范围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教师:像活动三中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志。
三、巩固运用
教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光的哪些知识?我们再做一次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1、改变光源的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2、改变物体离光源的距离,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3、让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侧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上的动物不仅身体构造不同,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也不同;
2.初步了解常见的6类动物分类方法: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类、爬行类、两栖类。
3.初步了解6类动物的主要特点。
4.能通过合作形式整理总结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小组分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寻找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做出科学判断。
【教学准备】
教学用的6种典型动物图片或标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引入
1.从旧课引入。
(提供 6种典型动物的图片,引入教材第一段)
2.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3.从讨论活动中捕捉探究的问题。
1.回忆上一课的活动内容。
2.学生说说这6种动物的特点。
3.小组讨论。
引发探究的兴趣。
二、寻找相似动物的特点
1. 提供丰富的动物图片。
2.说说为什么这样找?这样找的理由是什么?它们怎样相似?
1.先找出一种与猫、鸽子、金鱼、甲鱼、青蛙、蜻蜓相似的动物。
2.分组将其他的动物分别归类。
初步培养学生的分类科学素养。
三、逐步建立浅近的概念
1.将看法一致的动物分别列在表格中。
2.将看法不一致的动物罗列出来。
3.运用先前达成的共同特征来分析该种动物,如果看法达成一致则列入表格,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教师则提供进一步的资料(主要是形体特征和行为方面的')。
4.提供科学家的分类依据和命名方法,交流:我们的看法与科学家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修改和补充?
1.说说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初步抽象出共同特征)
2.各方面陈述自己的理由。
3.进一步抽象各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并为每类动物命名。
4.还有哪些动物和这6类动物都不相似?蜗牛是哪类动物呢?
初步培养学生根据事实作出判断的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寻找动物的共同特点
1.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2.教师总结动物的共同特征。
1.小组讨论。
2.交流,达成一致。
从找相似的动物实践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五、作业
学生完成作业。
附板书设计:
2.形形色色的动物
和猫相似的动物:
和鸽子相似的动物:
和金鱼相似的动物:
和甲鱼相似的动物:
和青蛙相似的动物:
和蜻蜓相似的动物: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不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能区别铁和铁锈的区别,能分析铁生锈的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出铁生锈的原因。
【教学准备】提供给学生一块生锈的铁钉,一块不生锈的铁钉、电路检测器等其他生锈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新买的自行车和用了一段时间后,它们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在生活中你还看到哪些铁制品生锈的情况?学生汇报。
师:看样子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还是很多,那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观察铁锈
1.(拿出一块生锈的铁钉和一块不生锈的铁钉),这两个都是铁钉,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颜色 光泽 硬度 体积
2.师:铁生锈变成了铁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吗?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学生汇报观察的方法。
(1)利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的`空隙;(2)用手摸摸;(3)用锤子击打;
(4)用电路检测器进行导电性能检测等。
3.我们怎样做这些对比实验?分组研究活动。
4.汇报:通过观察比较得出铁和铁锈的不同点,得出铁生锈产生了新的物质是属于化学变化。
三、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1.在日常生活中,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
2.生汇报:铁器可能放在潮湿处易生锈,在干燥处则不易;涂油漆或电镀过的铁器不容易生锈,而在空气中的“裸”铁器则易生锈。
3.由此可见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每一小组来设计验证自己的假设吧?
4.小组设计实验。
5.讨论后学生总结:
(1)铁器生锈是因为和空气接触,我们想是铁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变化;
(2)铁器生锈是因为水的存在,我们猜测是铁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3)铁器生锈是因为水和空气对铁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6.那如何证明这些可能性是否成立?
7.学生推论:如果第一个假设正确,则在干燥条件下,铁在空气中就能生锈;如果第二个假设正确,则铁在水中并和空气隔绝就能生锈;如果第三个说法正确,则必须在既有空气又有水分的条件下铁才能生锈。
8.学生经过讨论后,顺利地分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1)将洁净的铁钉放于干燥的试管中,用塞子塞紧;
(2)取煮沸除去空气的水装满试管,放入洁净的铁钉,用塞子塞紧,不留一点气泡;
(3)将洁净的长铁钉放入试管中,倒立于盛水的烧杯里,试管里只有少量的水和空气,在试管外壁上标记水面的位置,并放置一段时间。
四、课外延伸
课后继续观察,做好记录。
科学教案 篇5
“我喜欢吃香蕉。它弯弯的,像大海里的小船,又像天上的星星,还像奶奶笑眯眯的眼睛。”、“我最喜欢吃石榴。一粒一粒的,真好看。我真想用绳子把它串成项链,挂在妈妈脖子上,一定很漂亮。”、“我喜欢吃苹果,又香又甜,红红的就像过‘六一’时,小朋友抹的红脸蛋一样。”天气渐渐地暖和了,现在每天回家后孩子们都爱吃一个水果。上了幼儿园,还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他们的喜爱。
小朋友对水果的喜爱,促使我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水果”的活动。在活动中,我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水果,了解水果的作用,激发了幼儿在已有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想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水果喜爱之情的愿望。
本次活动通过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可选择的环境,以师生共同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游戏情境中主动参与、积极表现、乐于交流。由幼儿自己动手设计、构思、创造、制作等一系列的活动后,充分调动了他们活动的积极性,满足每一个孩子表现与表达的欲望和需求。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进一步认识水果,了解水果的作用。
2、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
3、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能力,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描述探究的过程,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教学重点:
幼儿在一个宽松、可选择的环境下,能主动参与,乐于表现。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幼儿能充分发挥想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教学难点:
当幼儿已操作完成后,能大胆、清楚地描述活动过程,并对于别人的'作品提出问题,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活动准备:
1、苹果、香蕉、梨子、草莓、橘子、葡萄、菠萝等水果若干,水果沙拉,水果的图片及相关汉字。
2、榨汁机、碗、盘子、调羹。
3、录音机、轻音乐磁带一盒。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先参观教室里放置的各种水果,引出活动的内容。
1、出示实物水果,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说出水果的名称。
师:“你们看,今天我带来了什么?”
2、让幼儿选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并说出它的名称。
引导幼儿认识一些不熟悉的水果,如:荔枝、龙眼、猕猴桃等。
3、引导幼儿说出水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那你们知道这些水果有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有什么相同之处呢?”(颜色不同、形状不同,但都有水分,都能生吃,都是果实。)
4、让幼儿了解水果的作用。
师:“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为什么?”
梨子能使我们的喉咙变滋润;橘子能补充维生素C;苹果可以补充水分;荔枝能解渴;葡萄能制成酒,品味很好;香蕉可以做成香蕉干(片)、香蕉粉等,有着降血压的作用。
水果含有丰富的营养,多吃水果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二、教师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幼儿在以“水果”为中心情况下,进行各式各样地活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
1、向幼儿介绍周围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动手试试。
师:“在你们的周围有着很多水果,你们想象一下,如何将水果做成一个美味的食品。”
2、教师宣布本次活动规则,幼儿可以自由结伴分组活动,教师在活动中进行帮助指导。
幼儿可以做水果沙拉、可以将水果榨成汁、也可以在水果上进行一些装饰。
3、幼儿开始进行具体操作,培养幼儿间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描述探究的过程,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介绍自己是如何做的。
1、“你做的是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2、“你做的水果拼盘看上去怎么样?为什么很漂亮?”(色彩和图案很美)
3、师生共同小结:各种水果放在一起,加上色拉拌匀,就能做出水果色拉;用各种水果在盘中拼出美丽的图案和色彩,就会让你觉得舍不得吃;把水果放进榨汁机里,开动开关,就会榨出新鲜又好吃的果汁。
四、师生共享。
1、鼓励并表扬有创意的水果拼盘。
2、互相品尝,体验成功的快乐。
《各种各样的水果》
科学教案 篇6
一、 目标:
1、 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 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乐趣,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研究活动。
3、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交流、合作对学习的作用。
4、 使学生领悟到大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
二、 重点:
开展科学观察活动,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三、过程: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一、引入(1-2分钟)
1、 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给大家上一门新的学科《科学》。
师:同学们一定会问,《科学》是学什么呢?它有哪些内容呢?我告诉你们,科学课有很多生动有趣的内容,比如,火山、地震、宇宙、天气、植物、动物、人体、电、光等。现在我先把《科学》第一册的内容用小图标来表示,你们猜猜这些小图标分别表示什么内容。
师∶同学们一定要问,这些内容怎么学呢? 我告诉你们,每个单元都有许多有趣的活动组成。我们学科学就是要亲自参加、经历这些活动。比如观察蚂蚁的身体,测测蝗虫跳多高,看看蜗牛是怎样爬的。通过这些活动长知识、长才干、长智慧。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2、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这里有一幅图,仔细看看图上有什么,然后告诉大家我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
1、 引入――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2、引入――激发看树的兴趣。
二、看图片上的树
1、 出示一张树的图片估计。
请你先看1分钟,估计你能发现多少点情况?还有更多的吗?
2、 组织学生交流、倾听。
请几位同学上台来说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能一口气说多少点情况。
注意:做到不重复的补充介绍。
3、 再次估计。
你们再估计一下,看这幅图你最多能一口气说出多少点情况?
1、看图先估计数量――激发起想看得更多的欲望。
2、 老师用手势、用问题――鼓励发言的学生,帮助其他学生倾听发言。
3、 对图片中能发现的内容作一个上限估计,为后面活动得到的数字作好比较的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三、回忆在树前曾看到过什么。
1、过渡:难道一颗大树真的就只有这么多点情况吗?(曾在树前看到过其他情况)
2、回忆:
回忆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曾经看到过什么?数数能说出几点。比看图的发现是多还是少?
3、小组内交流:
小组内说说你自己曾经在大树看到过的情况是否比看图的多?
4、全班讨论:
为什么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的情况比看这张图片的.发现多得多?
1、师设问――过渡到真正的大树。
2、师追问――调动深长的回忆,互相影响引发回忆内容。把内容控制在自己真正看到过的范围内。
3、生分小组讨论发现真正的树的内容比图上看到的多。
4、讨论、师追问――进一步明确为什么会多。
四、引导学生从看树到观察一颗树。
1、 设问:
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内容比看图片的内容多得多。如果我们现在到校园里去,站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请估计 一下自己:你看到的内容会比图片、比我对大树的回忆多还是少?
2、 思考:
天天都看到过树,为什么再去看看,会看到更多的内容?
3、什么是观察(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1、一步比较――为提出“观察”做准备。同时激发学生实地看树的兴趣。
2、 “有目的地看”
3、追问――初步认识观察与看是不一样的。
五、交流观察的
内容和方法
1、 提问:
如果现在去一颗树底下,你想观察树的什么?怎么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2、 小组讨论:
看看你们小组会想出多少种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3、 交流:
哪个组先上来说说,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可行,有没有建议或补充,对他们进行帮助。
4、提出观察建议:每组观察一颗树。用各种方法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建议课后观察更多的树,下一节课要描述自己观察的那颗树。
1、设问、追问――推动学生想一想观察的内容。
2、组织学生自主讨论、交流、争论――希望学生相互启发影响即将开始的观察大树的内容和方法。
3、师生共同交流――简要了解观察大树不只是用眼睛,包括眼、耳、鼻、舌、手多种感官的运用。
4、老师的建议――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观察、记录和描述。用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观察、记录和描述。鼓励学生观察更多的大树。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六、观察大树
学生分组观察大树。
老师观察学生的观察活动并参与。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科学教案(精选)10-22
科学教案[精选]08-15
(经典)科学教案10-01
【精选】科学教案09-28
(经典)科学教案08-24
科学教案(经典)10-15
【经典】科学教案10-09
[经典]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