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必备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水蒸气的特点,萌发幼儿探索水蒸气秘密的兴趣。
2、激发幼儿体验做小实验的乐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热水数杯、操作材料包。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事先在一个有杯盖的'杯子里倒好热水。
师:口好渴哦!(打开杯子准备喝水)咦!杯子上飘起来的是什么呢?
二、感知观察。
1、提问:你看到过水蒸气吗?
观察:观察水蒸气在空气中的样子。
2、提问:水蒸气是怎么来https:///的呢?
将玻璃片放在一杯热水上面,感知水蒸气的形成。
三、玩玩画画。
1、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过水蒸气?
2、今天水蒸气要和我们小朋友玩一个有趣的游戏。
教师示范在窗上呼气作画。
3、幼儿尝试在窗上作画。
4、相互观赏玻璃上的画。
四、拓展延伸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水蒸气。
【活动生成及建议】
1、本次活动比较适合在冬天进行,在室温比较低的情况下才能观察到水蒸气在空气中的样子,在窗上也比较容易形成水蒸气进行后面的游戏。此活动可以整合语言“小水滴旅行记”,通过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水的三态。
2、本次活动中仅说到水蒸气的形成,而没有说到水蒸气接下来会变成什么,活动中,有些幼儿可能会发现水杯上的水蒸气又变成了水,教师在活动延伸中可以继续让幼儿进行探索发现。活动后,也可以让幼儿继续探索露珠的形成及雨的形成。
科学教案 篇2
目标:
1、通过不同的水的变化,了解浓度与水之间的关系,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2、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内容:《奇妙的水》
活动准备:幼儿:两杯水(一杯无色的,一杯彩色的),白糖,搅棒,束袖,
老师:同上
视频录像一段
活动过程:
1、导入: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段录像,请小朋友看一看。(师幼同看死海录像)提问:小朋友们有什么要问老师的呢?
你感觉录像中有什么有趣的或不懂的现象吗?(幼儿回答)
师:好的,别着急,跟着老师做完下面这个小实验,你就会明白了。
2、质疑
师: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
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老师把手里的彩色的水倒在无色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幼儿大胆讨论发言)
师将事先调好的密度饱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师:小朋友们请看,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3、探索
师:小朋友们也想做出和赵老师一样的好看的双层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试一试,看看你们能否做出和老师一样的水来。(幼儿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观察到的现象)
师:小朋友们,你们的好看的水做出来了吗?和老师做的水一样吗?
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你们的水不能和老师的一样好看神奇吗?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老师的彩色的水和你们的彩色的'水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幼儿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那是因为老师在彩色的水里加入了一种可以溶解在水里的东西。请你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什么东西是可以溶解在水里的呢?(幼儿表述,提醒幼儿语句表达的完整性)
师小结,一边操作一边小结: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经过搅拌在水里溶解了,像蜂蜜一样,粘粘的,很浓,水就变重了。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彩色的水会在下面,透明的水会浮在上面,形成了好看的奇妙的双层水。
4、验证
师:交代实验操作过程当中的需要注意的事项。
师:下面我们要自己来试试了。你觉得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幼儿回答)
师根据幼儿所说的工具强调操作常规:对,小朋友们说的很好。那么,今天的白糖是用来实验用的。所以不能食用。
搅棒和勺子用完后要放回盘子里。
师幼共同总结操作的步骤后开始制作奇妙的水,老师提醒幼儿将白糖用勺子盛到彩色的水里,强调白糖一定要放的多像蜂蜜一样的程度后,再将饱和的彩色的水倒在无色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
5、结束:
那么,做完了这个小实验,小朋友们能不能猜出来,为什么,那个人不会游泳也会飘在海面上呢?(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和猜想大胆发言)
师:海水是什么味道的?
师小结:对了,刚才小朋友们看到的那片海,在我们国家的四川省,名字叫死海。那里的海水里面的盐的成分比普通的海水要浓很多倍。就像我们刚才做的实验一样,所以,不会游泳的人也会漂在海面上,不会沉下去。
在我们的生活的大自然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奇妙的现象还等着我们去解开他们的谜底呢。只要我们敢于尝试,积极思考,相信大家会有很多奇妙的体验和感想。和客人老师说再见结束课程。
教学反思:
在本节活动中,我认为不足的地方有:幼儿的生活常规提示的不是太好。幼儿在做完实验后,我没有及时的予以提醒幼儿去收拾自己的实验工具和材料。在实验的过程中,幼儿的安全教育提醒的还不是很到位。如:搅拌用的棒子不可以用来打闹等。小玻璃器皿要轻拿轻放等,幼儿应该佩戴束袖等。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请大家予以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一、探索弹簧的特点及作用。
二、初步感知弹簧的形状与其特点的关系
活动准备:
1、两筐圆珠笔,装有弹簧的圆珠笔跟没有弹簧的圆珠笔。弹簧笔选用弹簧按钮装在笔端的。所有的笔身为透明的那种,以便能看清里面的装置。
2、各种装有弹簧的物品。
活动过程:
一、圆珠笔玩一玩、跳一跳
1、请孩子们自由玩一玩圆珠笔。
2、请孩子们说一说圆珠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的圆珠笔会跳起来,有的不会?
二、弹簧笔的秘密
1、仔细的'观察,会跳的弹簧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弹簧)
2、拆开圆珠笔,告诉幼儿是小弹簧让圆珠笔跳起来的
三、神奇的小弹簧
1、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弹簧会跳?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2、了解弹簧的不用用处:如电筒、电池盒、弹簧称、弹簧玩具等。
3、请孩子们进一步操作各种有弹簧的物品,深刻体验弹簧的作用。
四、我们都是小弹簧
小弹簧会蹦蹦跳跳,我们像小弹簧一样来蹦一蹦、挑一挑吧!
师幼互相玩小弹簧游戏。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材简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四课。这一单元的第一课:认识到所有的物质都是变化的;第二课:知道变化有两种,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第三课: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化学变化;第四课:化学物质的变化。这是一堂典型的培养学生描述能力的课,先描述小苏打和白醋的外形,紧接着描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实验现象,再描述“气体检验”的实验现象,最后从现象描述基础上抽象得出化学变化的概念。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
本课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在本课中,当学生混合醋和小苏打时,它们将会看到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嗤嗤声。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包含有碳酸氢根,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的物质——二氧化碳就生成了。
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从而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这是一个严谨的分析、推理过程,它可以提醒学生,分析、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必须经过实验验证。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知道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现象的观察、描述。
2.新产生气体特征的判断。
难点:
新产生气体特点的检验方法。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火柴、细竹棒、蜡烛、玻璃杯、毛玻璃片、小苏打、白醋、三只玻璃杯、毛玻璃片、细木棒、火柴、蜡烛、记录纸蜡烛点燃后要放入玻璃杯内,玻璃杯要尽可能的小
教学流程
观察:实验:验证:小结、
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气体拓展延伸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1.认识小苏打和白醋,讨论观察方法。
(1)师:同学们,你们桌上放着两种物质,你们看是什么?(学生根据瓶外的标签来认识)
(2)简单介绍“小苏打”。(出示:食品中一种应用最广泛的疏松剂,用于生产饼干、糕点、馒头、面包等)
(3)师:对这两种物质,你打算怎样来观察呢?(看、听、摸、尝、闻等)
师:今天的这两种物品都是安全无毒的,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地运用多种感官对它们进行观察,但如果以后遇到不知名的物质,可不能轻易地尝试。
(4)学生分组观察、记载。
2.交流汇报。(从颜色、形状、气味、味道等方面)
(二)实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猜测混合后现象,讨论混合方法。
(1)猜测: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根据:物理、化学变化)
(2)小组讨论实验步骤及注意点。
师:刚才大家做出了许多猜测,那我们该怎样利用桌上的材料来做这个实验?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四人小组先讨论一下。
(3)交流汇报。(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要点)
a放要小心;b看变化;c摸外壁;
d听声音;e整材料;f记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作好记录。教师指导。
3.交流汇报。(听到声音、冒出气泡、温度下降等)
(三)、验证:产生了什么气体
1.猜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大量气体会是一种什么气体呢?(板书:气体?)老师也很想知道,我们先给它取个名,叫“不明气体”。书本中向我们介绍了两种检验它的方法。请大家快速地默读一边。
2.学生自学书本中介绍的两种方法。
3.请学生上台演示。
要点:点燃火柴,伸进不明气体中,观察现象;再点燃蜡烛火焰,放到玻璃杯内,将另一瓶不明气体倒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发生的现象。
4.学生分组实验。
(出示实验的方法及注意点)
点燃火柴和蜡烛后再移开毛玻璃片
不把火柴梗丢进杯内,不把杯内液体倒出来
5.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根据汇报板书。
(1)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火柴在不明气体中立刻灭了;不明气体倒在蜡烛火焰上,蜡烛马上灭了。)
(2)师:根据这个实验现象我们可以推断这种不明气体有什么特点?(板书: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3)师:我们找到了这种气体的两种特征,现在能判断这是一种什么气体了吗?(不能,符合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气体不仅只有二氧化碳。)
6.确定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1)师:虽然我们收集到的证据还不足以判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不过,科学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最终才得以确定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板书:二氧化碳)
(2)简单介绍二氧化碳的用途。(出示)
(四)、小结、拓展延伸
1.得出“化学变化”。
(1)师:这节课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生成了一种新的气体——二氧化碳。这种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呢?(板书:化学变化)
(2)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玻璃杯中留下的物体:剩在杯中的无色透明的液体仍是白醋吗?谁能用简单的方法来证明?(再放一勺小苏打、闻一闻等方法)
(3)师:白色的沉淀物还是原来的小苏打吗?你能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思考一下。
2.小结。
除了小苏打和白醋外,生活中还有许多物质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变化,我们在后续的活动中将会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化学变化
不支持燃烧
气体(二氧化碳)
比空气重
课外活动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物质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变化的事例。
生成预见1.学生对小苏打比较陌生,因此,应对它作较为具体的介绍。
学生对二氧化碳其实并不陌生,早在四五年级,就已经多次接触过,所以当猜测产生的气体时,多数学生都会认为是二氧化碳,教师一定要指出:“我们的实验证据还不足以证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的态度比得出一个结论重要的多。
课堂评估将产生的气体像流水一样倒到蜡烛火焰上,这一个实验学生能否做成功。
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能否推断出产生的气体具有两种性质: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吹泡泡的方法。
2、知道不同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或椭圆形,体验吹泡泡的乐趣。
3、初步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目的进行验证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学具教具:泡泡液、毛巾)每组一份,(圆形泡泡器、三角形泡泡器、正方形泡泡器、心形泡泡器)每组一份。大记录表一份,三角形、正方形、心形卡片若干,五角星吹泡器、长方形吹泡器各一个。欢快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吹泡泡的兴趣
1、今天我们来这里做什么?今天老师请你们来玩游戏。
(二)、学习吹泡泡的方法。
1、教师拿出套圈在泡泡液里一蘸,轻轻一吹出泡泡,激发幼儿的兴趣。
(哇,泡泡飞起来呀,小朋友想不想玩? 早猜到你们想玩了。)
2、可是你们知道怎样吹出泡泡来的吗?谁来说一说?教师示范并讲解吹泡泡的方法(吹泡泡要先蘸一点泡泡液,然后嘴对着泡器,把气吹出来。)你们会不会吹?吹给老师看看。
(三)、创设自由探索的空间,掌握吹泡泡的基本技能。
1、老师为大家都准备了圆形吹泡器,想不想让泡泡都飞起来?
泡的游戏吗?老师有要求的:吹泡泡时,嘴巴不要碰到工具,不要对着同伴的脸吹泡泡,如果不小心泡泡水撒到桌子上上,要用毛巾擦干净。音乐一停,小朋友要马上回到位置上休息。
2、幼儿自由探索吹泡泡,掌握吹泡泡的.基本技巧。师巡视指导。
3、泡泡吹出来了吗?成功地小朋友想一想怎么样让泡泡吹得越来越大?
4、总结吹泡泡的经验,现在我请小朋友说说刚才是怎么成功的?教师演示,和幼儿一起总结吹泡泡的经验。蘸一蘸泡泡液,然后轻轻地吹,吹的时候要时间长些,就可以吹出泡泡了。你们都是这么做的对吗?太棒了!
(四)、猜想环节
1、出示记录表,介绍材料。
(师:除了圆形的吹泡器,老师也带来了其他形状的吹泡器。出示记录表,小朋友们来看看,都有什么形状的吹泡器?
2、猜一猜:三角形、方形、心形的吹泡器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引导幼儿说:我觉得三角形吹泡器会吹出形的泡泡。
3、幼儿大胆猜想,老师根据幼儿猜想做记录。
(五)、出示其他形状的吹泡器,动手验证
1、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结果和我们猜想是不是一样呢?我们亲自来试试不就知道了吗?
2、幼儿分组操作,并进行记录。 在操作前提出要求:
(1)在吹泡泡的时候,要注意,你玩什么吹泡器?它吹的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把你看到的记在脑子里,等会老师要考你哦?
(2)三角形、正方形和爱心型吹泡器,每一种吹泡器都要玩哦。
(3)音乐一停,小朋友要马上回到位置上休息。
3、幼儿操作尝试,教师全面观察,及时给予支持与帮助。
(六) 验证泡泡的形状
1、请幼儿说说你玩什么形状的泡泡器,它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2、出示幼儿的观察记录表,我们来看看小朋友的记录纸,三角形的吹泡器几个小朋友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根据幼儿的实际记录情况依次验证纠正。
3、总结得出:今天发现了什么?原来三种形状的吹泡器,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七)、总结
今天我们玩了吹泡泡的游戏,大家开心吗?生活中还有很多形状的物品能吹出泡泡,这里有五角星形的吹泡器,长方形吹泡器,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吧!
活动反思
平时,经常看见公园门口有许多孩子在玩吹泡泡游戏,而他们的年龄大多都在3岁左右,一个个满怀喜悦的追逐泡泡,抓泡泡,比比看谁吹的多等,由此激发了我设计此节课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让孩子在玩中乐,乐中学到更多知识。”而本节课的选材也正是迎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故而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主动、积极、其乐融融的场景,达到了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幼儿玩得还不是那么尽兴,考虑到时间关系,教师只好在幼儿兴趣点最高时,终止了游戏,进行小结本次探索活动。通过这点,让我认识到,不要一味的遵循原则,有时候可根据孩子实际课堂情况做以灵活多变的调整,这样又会起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科学教案 篇6
教案目的:
1.通过找一找,看一看,说一说,了解生活中的“球”。
2.体验发现的快乐。
教案准备:
1.课件《球宝宝找朋友》。
2.活动前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找一找生活中球形的物体。
3.把一些球形的物体分别放在活动室里。
教案流程:
一、出示皮球,引出课题。
1.球宝宝很孤单,它想找和它长得像的'朋友一起玩。球宝宝的朋友藏在哪里呢?
二、教师请幼儿有秩序地在教室里找一找球形的物体。
1.找一找:教室里有球宝宝的朋友吗?我们去找找。(筐子里,抽屉里,盒子里,柜子里,桌子下,桌子上,门背后等。)
2.说一说:在什么地方找到了球宝宝的朋友。
三、教师引导幼儿看图片,生活中的球形的物体。
1.教师播放课件【球形蔬果】和【生活中的球形】。
2.找一找,看一看,说一说,图片里有没有球形宝宝的朋友?(水果类,建筑类,装饰品类等)
3.请幼儿说一说,还在哪里还看到过球形物体。
活动延伸:
请孩子和父母一起寻找更多的球宝宝朋友,并用相机记录,孩子们还可以和大家分享“我生活里的球宝宝”。
《球宝宝找朋友》相关手工活动:
材料提供
自制接球器、乒乓球
玩法
找到2个粘有相同颜色接球器的乒乓球,将其捆绑在一起,并且挂在空篮筐上。
重点观察
幼儿能够正确识别颜色并且对其进行配对,简单的捆绑。
附材料图片
附幼儿操作图片
科学教案 篇7
观察力是孩子智慧的门户。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 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吸收进来的。因此,有人说: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
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观察力,他的智力很难达到高水平。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在中人之上。”
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他实验室的墙上,写着醒目的六个大字:“观察,观察,观察!”
今天,我们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学会观察水果,寻那些“隐藏”在水果里的小秘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水果里的秘密》
活动目标
1、观察各种水果的表皮和内部以及截面了解水果的构造。
2、用五种感官感知各种水果的特征。
?活动概要
- 用五感观察各种水果,把水果切开,观察它的'表皮和截面。
?准备活动
-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水果里的秘密(吃什么呢?)
?活动内容
【导入】
1.观看动画片【水果里的秘密】,了解观察水果的各种方法以及水果味道甜美的原因。
- 大家最喜欢吃什么水果?
- 大家要用什么方法观察自己喜欢的水果?
- 用眼镜可以干什么?
- 用耳朵可以干什么?
- 用鼻子可以干什么?
- 用手可以干什么?
-用嘴巴可以干什么?
-水果味道甜美的原因是什么?
- 种子是怎样长距离移动的?
【展开】
2. 观看视频【水果里的秘密】,说一说实验备品,实验目标以及实验顺序。
-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 水果的表皮和截面有什么不同呢?
- 看一看实验顺序。
1)把水果洗净,观察表皮。
2)把水果切开,观察内部。
3)观察水果里种子的样子。
【活动1:用五感观察水果。】
3、用五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水果。
- 水果的表皮长什么样子?
- 敲一敲水果有什么声音?
- 闻一闻水果,有什么气味?
- 用手摸一摸水果,有什么感觉?
- 尝一尝水果,它是什么味的?
【活动2:观察水果的内部。】
4、用刀把水果切开,观察它的内部。
- 切开水果,水果的内部长什么样子?
- 把水果横着切开,它是什么样子的?
- 把水果竖着切开,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 横着切开和竖着切开的时候有什么差异呢?
【活动3:观察水果的种子。】
5、观察各种水果的种子。
- 西瓜的种子是什么颜色的?
- 长什么样子?
- 这里种子最大的水果是什么?种子最小的水果是什么?
- 水果好吃的原因是什么?
- 为什么有种子才会好吃呢?
【结束】
6、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 活动纸-水果里的秘密(表皮和内部不同的水果)写出实验结果。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鸡出生的过程。
2、发展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对小动物产生爱心。
活动准备:
1、幻灯片:小鸡是怎么出生的
2、声音:公鸡,母鸡,小鸡
活动过程:
一、听听什么声音播放声音:鸡叫声音提问:请小朋友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小朋友知道小鸡是从哪儿来的呢?
(幼儿互说)
二、听故事:可爱的小鸡
1、教师:刚才小朋友讲了很多,那么小鸡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请小朋友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
2、教师讲故事提问:瞧,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鸡啊!毛茸茸的,他们,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鸡妈妈生的。)教师:鸡妈妈是怎么生的呢?
(鸡妈妈蹲在鸡蛋上,生出来的。)教师:那么,蛋是从哪儿来的`呢(母鸡生的)
三、了解鸡的成长
1、课件:鸡的成长母鸡生蛋→母鸡孵蛋→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长成公鸡、母鸡(环形圈)
2、提问
(1)鸡蛋怎样才能变成小鸡呢?(鸡要蹲在上面)对了,鸡妈妈用自己的身体来暖和这些鸡蛋,鸡蛋在妈妈身体下面很暖和很暖和,鸡妈妈要化好长的时间,这些鸡蛋里才能长出小鸡。
(2)鸡妈妈蹲在上面这叫什么呢?(这叫孵蛋)谁会用完整的话来讲一遍?(鸡妈妈蹲在鸡蛋上这叫孵蛋)小朋友都来学鸡妈妈孵蛋(动作)
3、教师:鸡蛋里长出了小鸡,小鸡看到外面很热闹,它们可想出来了,可是小鸡它怎么出来呢?
(它用嘴巴把鸡蛋壳啄破,就出来了。)哪个小朋友会说,小鸡是怎么出来的?(小鸡啄破壳。)请小朋友一边学习鸡啄破壳,一边说(动作,语言)教师: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得毛茸茸的,可爱极了。
4、教师:小鸡每天要吃很多东西,你知道小鸡它吃些什么东西吗?(米、虫、菜)
5、教师:小鸡一天天长大了,变成什么了?(公、母鸡)公鸡怎样叫?母鸣怎样叫?
四、请幼儿看图书说一说鸡的成长
1、这是谁?它在干什么?
2、小鸡是怎么出来的?
3、小鸡变得怎么样?
4、小鸡长大变成什么啦?
五、教师总结
小朋友都知道小鸡是从哪里来的了,请小朋轻轻跟着老师说,母鸡生蛋→鸡妈妈孵蛋→小鸣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吃很多东西→又长成大公鸡和大母鸡→大母鸡又能生蛋了。
科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科学课程教材中冷与热单元的第二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主要观察水及其他液体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情况的研究设计此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引导学生亲厉探究科学、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通过与生活现象的联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采用不同方法的进行动手操作实验,比较液体的热胀冷缩会让他们很感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会用控制单个变量的方法进行对比的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同学开动脑筋,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初步的思维能力、比较能力、控制变量能力及动手能力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玩中带着愉快地心情观察实验现象,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
2、让学生经历从个别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归纳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过程。
3、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实事求实的`良好习惯,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观察及描述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学生能探究认识水等多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小组实验时,学生之间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引入
2、魔术激趣,初步感知水的体积变化。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老师设问。
2、学生实验。
3、汇报、交流。
4、板书课题。
三、启发联想、拓展知识
1、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联想其他液体是否也这样。
3、分组实验并记录。
4、汇报、交流。
5、小结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2、能够解释雷电现象,激发关注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愿望。
3、 知道雷电天气自我保护的方法。
活动准备:
故事挂图、幼儿用书第1册第44~45页,雷电的录像、图片。
活动过程:
1、 谜语引出故事:两个乌云小娃娃,见面就吵架、轰隆隆,轰隆隆,一个一个嗓门大,吵呀吵,全哭啦,流出眼泪哗--哗--哗。
2、 教师引导幼儿听故事,一起分析其中的科学道理。
(1) 教师先讲述第一段故事,根据故事情节设计以下提问:这个故事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事?声音妹妹指的是谁?光姐姐呢?她们为了一个什么问题争论不休?
(2) 引导幼儿讨论:到底谁的传播速度快?你怎么知道的`?继续欣赏故事后半部分。
(3) 请幼儿看录像:听其中光与声的传播速度是多少?明白光的传媒速度比声的传播速度快。
3、与幼儿一起回忆生活中的风雨雷电现象,引导幼儿注意雨天的安全,知道怎样躲避雷电。
4、组织幼儿观看幼儿用书,做游戏"光姐姐和声音妹妹",用自己创编的动作感受其传播速度的不同。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科学教案(精选)07-30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精选)科学教案07-27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科学教案[精选]08-15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经典】科学教案10-09
科学教案(经典)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