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13 09:13:54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5篇【通用】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5篇【通用】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在尝试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不倒娃娃"不倒的简单原理,体验不断探索寻找答案的乐趣。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套蛋、像皮泥活动过程:

  一、集中话题1、请幼儿玩玩比较两个"娃娃"(其中一个是不倒娃娃),说说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2、猜测"不倒娃娃"不倒的原因,并相互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3、拆开两个"娃娃",观察比较,发现"不倒娃娃"里面的橡皮泥。

  4、提出任务:"娃娃"里面放一块橡皮泥就能成为一只"不倒娃娃"吗?;请你们也来做一做吧!

  二、探索与调查1、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制作不倒娃娃。

  2、鼓励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探索成功制作"不倒娃娃"的方法。

  三、交流与讨论1、相互交流、介绍、演示、评价自制的.不倒娃娃2、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不倒娃娃不倒?

  3、结合幼儿的讨论,教师做记录(图示)橡皮泥要摆放在"娃娃"的底部橡皮泥的大小要合适橡皮泥需要固定4、小结:制作一个"不倒娃娃",要选择一块大小合适的橡皮泥,摆放在"娃娃"底部的中间位置。这样的"不倒娃娃",上轻下重比较稳定,所以"不倒娃娃"才会不倒下。

  四、活动延伸1、今天大家都做了不倒翁玩具,看看它们除了颜色不一样外,还有什么不一样吗?(有的站得歪歪扭扭)2、玩具厂想来买我们做的不倒翁玩具,怎样才是合格的?(检测卡)4、回家后可以与爸爸妈妈一起继续制作不倒翁玩具,并用检测卡来自我检测,做一个合格的不倒翁玩

  活动反思:

  作为科学活动,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兴趣,探究出一个结果不应成为一节科学活动的重点。不唯上、不唯书,存有一份好奇和质疑应是我们在科学活动中带给孩子的珍贵理念,也是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更新的观念。当然,活动中也存在较多的亮点。如教师能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探索与兴趣,在探索发现环节弱化老师的控制,更多的把课堂交给孩子,使孩子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充分探索,自由大胆表达。

科学教案 篇2

  目标:

  1.尝试通过自己手的热量让硬币跳动,感受空气遇热会膨胀的`现象。

  2.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准备:

  瓶子、五分硬币人手一份。

  抹布、热水、杯子、魔术箱。课件、音乐。

  过程:

  一、设疑、激发兴趣。

  1.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魔术,名叫“神秘的跳动”,看谁能发现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悄悄地跳动。

  2.教师魔术表演。

  二、解疑、猜想尝试。

  1.师:什么东西在悄悄地跳动?我是想了什么办法让它跳动的呢?

  2.幼儿尝试。

  3.师:你是怎么做的,有没有成功?为什么?

  (提示:瓶子里有什么?是谁在帮助空气产生力量。)

  4.幼儿再次尝试。

  5.请个别幼儿介绍尝试经过。

  三、解疑、观看课件。

  揭密:空气遇到手的热量,身体膨胀,就从瓶中钻出来,产生了向上的力量。

  四、留疑、集体探究。

  1、有没有办法让硬币跳动得更明显一些?

  幼儿作为小小魔术师集体尝试。

科学教案 篇3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教案:有趣的两面镜

  【设计思路】

  朋友出差回来,送我一面精致的两面镜,我带到教室里,引发班上孩子的浓厚兴趣。单面镜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孩子们非常熟悉它、喜欢它;而对两面镜孩子们则见得较少,但它非常有趣,它所照的物体成像有不少的变化,有趣、易观察又好操作,是科学活动的好素材。兴趣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鉴于此,我生成并设计了《有趣的两面镜》这一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对两面镜的成像操作,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发展探索、观察、思维以及表达的能力。

  【活动目标】

  1、观察两面镜夹角的变化所带来的物体成像数量的变化。

  2、尝试记录两面镜成像的现象。

  3、乐意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1、一面大的两面镜;每人一面单面镜、两面镜、各种立体小玩具。

  2、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1、幼儿了解单面镜的成像现象。

  (1)教师组织幼儿自由地照小镜子。

  师:“小朋友们长得真可爱!老师今天特意为每一位小朋友准备了一面小镜子,让朋友照一照自己可爱的`样子。看一看,你在小镜子里面能看到你自己的什么呢?”

  (2)幼儿同伴间相互交流。

  师:“你发现镜子里有几个自己?”

  2、探索两面镜有趣的物体成像现象。

  (1)认识两面镜,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师:“今天老师除了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外,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另一种镜子,你们看,它像什么?它是怎样做成的?”(出示特大的两面镜)

  (2)师:“这种镜子就叫两面镜。它非常好玩!可以慢慢地打开,还可以。慢慢地合起来。”(老师边讲边演示)接着老师边看边作惊讶状说:“咦!这两面镜真好玩!还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我在两面镜里看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3)师:“那我究竟看到了什么呢?小朋友们想知道吗?请小朋友把你们桌子上的两面镜拿起来玩一玩,看一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3、幼儿第一次探索,初步感知两面镜成像的有趣现象。

  (1)幼儿照两面镜,老师观察指导。

  (2)组织幼儿相互交流。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在两面镜里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和一面镜子里照出来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4、幼儿第二次探索,进一步感知两面镜有趣的物体成像现象。

  (1)幼儿用各种立方体小玩具和两面镜玩一玩,进行探索,教师注意观察和指导,并鼓励幼儿相互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发现了这么多有趣在现象。其实,两面镜还会变更多的戏法呢!看,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小玩具,请小朋友用这些小玩具和你的两面镜一起玩一玩,看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更有趣的现象?”

  (2)组织幼儿交流探索的结果。

  师:“刚才,小朋友用小玩具和两面镜一起玩了玩,又发现了什么更有趣的现象呢?”

  5、幼儿第三次探索,感知两面镜夹角的变化所带来的物体成像数量的变化并记录结果。

  (1)教师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并记录,教师注意观察和指导。

  师:“我们的小朋友可真能干,又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把这些有趣的发现给记录下来。那么,该怎么记,记在哪呢?请小朋友看黑板上的这张记录表。”

  (2)教师介绍记录表格:“第一行是两面镜的标记。第一个图是两面镜完全打开时的标记(边讲边演示);第二个图是两面镜合拢时,张口大一点儿的标记;第三个图是两面镜再慢慢合拢,张口小一点儿的标记。这第二行、第三行是空格,是给小朋友记录用的。如果,你是用小鱼跟两面镜玩的,你就在第二行的第一个空格里面画上小鱼的标记,然后根据上面的标记,看看小鱼在这种情况下(指第一标记)小鱼像的数量是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分别指第二、第三标记)小鱼像的数量又是多少?然后,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以用数字表示,也可以用画图来表示。下面,请小朋友去试一试,边玩边记录吧。”

  (3)展示个别幼儿的记录单,组织幼儿讲述记录结果。

  师:“你是用什么跟两面镜玩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6、将幼儿作业记录装订成册,结束活动。

  师:“今天,小朋友玩两面镜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探索出当两面镜完全打开的时候,物体像的数量最少,只有一个,当两面镜慢慢合拢的时候,物体像的数量就越来越多,并把它记录下来。现在,老师把小朋友的记录装订成一本书,取名叫“我们的发现”,在教室挂起来,好吗?”

  【活动评析】

  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有着天生的好奇和探究欲望,《有趣的两面镜》就是因幼儿的兴趣生发出来的。在教学活动中,我先诱发幼儿的认知冲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和猜想。幼儿有了猜想和问题,并产生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究才会进入真正的准备状态。接着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我指导他们通过自身的探索,对两面镜进行感知、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其间,我尊重接纳每个幼儿的观点,积极正确评价每一个幼儿的探究行为,对认真探索、积极动脑的幼儿加以肯定和表扬;对能力差的、依赖性较强的幼儿总是给予鼓励的支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从而进一步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探究活动真正做到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在探索中得以充分发挥,目标大成度高。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教案:空气在哪里

  活动名称:空气在哪里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亲自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无色、无味,到处都有。

  2、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欲望和兴趣。

  活动准备:

  鱼缸(内盛水)、玻璃杯、手绢、幼儿每人一个塑料袋、每组一瓶水、若干吹起玩具、塑料管、小玻璃瓶、土块等。

  活动过程:

  1、小实验:手绢为什么不湿?

  (1)教师举起玻璃杯,请幼儿看被子里有东西吗?(没有。是空的)(2)杯子里真的没有东西吗?(教师把手绢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请幼儿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3)到底湿了还是没有湿?我们拿出来看看。(教师拿出手绢,请幼儿摸一摸,手绢没有湿)。

  (4)手绢为什么没有湿呢?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多奇怪呀!杯子里有什么东西挡着不让水进去呢?(请幼儿讨论,说说原因)。

  (5)教师进行第二次实验,将杯子压入水下后倾斜,使气泡冒出。

  (6)引起幼儿注意:哎呀!什么跑出来了?

  (7)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8)请一个幼儿拿出来看看,到底湿了没有?让大家都来摸一摸。

  (9)再请幼儿讨论,手绢为什么湿了?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空杯子里为什么会跑出泡泡来?第一次实验有泡泡吗?杯子里是空的吗?

  小结:第一次手绢没湿是因为空气在杯子里,水进不去。第二次杯子倾斜空气跑出来,冒出气泡,水就进去了,手绢也就湿了。

  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看不见的'空气。当空气在水里变成了气泡,我们才能看见它。

  2、找空气(操作)。

  什么地方还有空气,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给幼儿提供充气玩具、塑料袋、塑料管、水盆、土块、砖块等材料)。

  (1)指导玩充气玩具的幼儿,想办法让它瘪了,再让它鼓起来,从而感知充气玩具有了气就鼓鼓的,没有气就瘪了。吹进气一压软软的,打开盖子对着脸挤一挤,凉飕飕的。有风,是空气跑出来了。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它。

  (2)指导玩塑料袋的幼儿离开座位四散到教室前后、各个角落"抓空气",让幼儿用塑料袋把空气变成可看到的气包。

  (3)指导玩塑料管的幼儿(每人一个),往水中吹气可看见许多泡泡,从而得知人身体里也有空气。

  (4)指导幼儿想办法看看土块、砖块里有没有空气。

  3、让幼儿走出教室找一找,什么东西里、什么地方还有空气。

  4、教师小结,并结束活动。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发现并辨别不同的弯,画出各种各样的弯

  2.用描述性的语言连贯地说明不同的弯

  3.尝试通过添画,把各种弯弯绕绕想象成各种事物

  活动准备:1.弯弯乐园PPT

  2.画纸

  活动过程:一、寻找弯弯乐园里各种弯,给各种弯取名字

  ——师:我们小朋友都去过很多有趣的公园游乐场,有一个公园,它的名字的叫弯弯乐园(“弯弯乐园”语气加重放慢),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猜猜看,这个公园里有可能什么地方会有趣?(引导幼儿根据“弯弯乐园”这个名字进行合理猜想,路弯弯,植物弯弯、动物弯弯等等)

  ——出示PPT1,观察,发现不同的弯

  PPT1:把故事中的小动物做成动态的,走出故事中相应的路线,逐一出示动物,简单的图样作为背景,不要把小动物走的路线呈现出来,只是让幼儿集中注意去观察并记忆小动物走过的路线,不要说出弯的名称。

  师:小狗走进了弯弯乐园……,原来它走了一个这样的弯(老师用手势把弯的样子加以示意)。其他小动物走的弯以此类推继续下去。

  ——出示PPT2,回忆各种弯,辨别不同的弯并给他们取名字

  PPT2:在PPT1的基础上把小动物们走的路线呈现出来,画出各种弯。

  根据幼儿的回忆,把各种弯呈现出来,并请幼儿根据他们的形态,根据他们像什么,给它们取名字。

  师:你们都看出来了小狗走了这样一个路线,谁能给这个弯弯的路线取个名字?

  ——出示PPT3,把刚才小动物走过的路线都呈现在一张图上,展示出一张公园的弯弯绕绕的路线图,尝试徒手画弯。

  师:看,这就是弯弯乐园,刚才小动物就是在这玩呢!我们也一起来走一走这些弯弯绕绕的小路。(幼儿伸出手指,徒手练习画出各种弯,一边画一边说:小狗走进弯弯乐园,转半个左弯,再转半个右弯,原来他走进了“幼儿集体取的名字”弯。……)

  二、观察PPT4——PPT8,发现寻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弯,并尝试画出来

  我们身上的弯PPT4,植物的弯PPT5,动物的弯PPT6,日常生活中的弯PPT7做成4张,PPT8(把PPT4、5、6、7呈现的一张PPT8上)

  PPT4:弯弯的嘴巴、弯弯的眉毛、圆圆的脸蛋、会弯曲的'关节

  PPT5:弯弯的藤蔓植物、

  PPT6:弯弯的尾巴、弯弯的蚯蚓、弯弯的蛇……

  PPT7:伞柄、蚊香、电话线、立交桥……

  ——师:弯弯乐园里除了有弯弯绕绕的路,还有许多东西也是弯弯绕绕的,你能找出来吗?出示PPT5、PPT6。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弯弯绕绕的东西,谁能说说?出示PPT4、PPT7。

  PPT4——PPT7:每张图说完后,老师都要简单地进行小结,说明弯弯的多样性和用处。(以上的环节不要说的太细、时间控制好)

  看PPT8:我们看了找了那么多有趣的弯弯绕绕,请我们小朋友来画一画这些弯弯的线条,让大家来猜猜你画的是什么?

  三、尝试通过添画,进一步感受各种弯弯绕绕

  ——师:老师也画了一些弯弯绕绕的线,你们来猜猜是什么?先出示几个弯,让幼儿猜一猜是什么东西,发散孩子的思维,比如说,一个○,可以是好多东西,又比如 ,可以是动物的尾巴,可以是侧面人的嘴巴。等幼儿猜想过以后,老师再把完整的图出示给幼儿。(弯弯绕绕是物体的某一部分)

  ——老师把画有不同线条的纸发给幼儿,引导幼儿通过添画,把线条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

  ——集体分享交流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主动借助各种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

  2、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盒类、塑料袋、塑料瓶、易拉罐、酸奶瓶、纸等各种废旧材料。

  2、伴奏音乐。

  【活动过程】

  听音乐《幸福拍手歌》律动进入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特殊的玩具宝宝,你们看看都有什么啊?它们能制造出不同的声音?而且每个玩具制造出的声音都不一样呢,小朋友想不想去试一试?”

  二、幼儿自由探索,选择各种材料制造声音。

  请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

  1、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制造声音的,使物品发出声音的?

  2、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肯动脑筋,通过敲敲、打打、揉揉、碰碰制造出了不同的声音! 四、分组配乐展示。 。

  刚才小朋友手中的玩具宝宝都能发出好听的声音了,那咱们把它们当成小乐器,用它们来为歌曲伴奏吧,分组开始。

  五、身体发出声音。

  用各种物品可以制造出声音,咱们的身体也可以制造出声音,试一试,好咱们一块来!随《幸福拍手歌》律动走出活动室。

  【活动延伸】

  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大自然中可以发出的声音。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科学教案02-22

(精选)科学教案07-27

(经典)科学教案08-24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15

科学教案(精选)07-30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科学教案[经典]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