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27 13:10:07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7篇(精)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班科学教案7篇(精)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难点: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活动准备:PPT课件

  做实验物品:干黄豆和湿黄豆;每桌一份胖大海、压缩面膜、茶叶、黑木耳观察瓶;穿线面膜(压缩面膜穿或绑上线)若干,塑料瓶或玻璃瓶,水;可乐和曼妥思糖果。(实物的东西需要老师们自己准备,不好准备的可用同类物品代替,老师们上课的时候随机安排即可)

  活动过程:

  一、观察发现膨胀现象

  老师带来了什么?这粒黄豆长得怎么样?

  小结:黄豆长得小小,圆圆的。今天老师把黄豆带来是变魔术的,我们来当小魔术师了,本来小小、干干的黄豆变大了,这种从小变大的现象叫做“膨胀”。

  猜猜看小黄豆怎么会膨胀变大呢?

  观看课件PPT,准备一碗黄豆,让他咕嘟咕嘟的喝饱了水,然后小黄豆就变大了,可是刚才你们有没有看到我的小黄豆喝水呢?没有

  黄豆喝一会会水是不行的,原来老师手里有两颗豆子,一颗干豆,一颗喝饱了水的黄豆。

  小结:原来是因为黄豆遇到水,吸水膨胀就会变大。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喝水后也会膨胀变大的。

  二、比较体验膨胀的有趣和有用

  1.感知各种材料的膨胀现象介绍材料,它是什么?(看PPT中的材料图片)

  看看图片中的东西有没有你认识的,看看它们是什么。

  看来小朋友们都没又猜出它们是什么东西,那么我就让它们都喝饱水,让它们膨胀发生变化,过会大家过来仔细看,喝过水之后是不是就能知道是什么了。

  用眼睛看,同样颜色的可能是同一种东西。

  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不可以用嘴尝,判断瓶子里的东西和图片上的哪个是一样的,仔细的观察比较哦。把找好的同样的东西放在相对应的图片上面

  比较与对应,哪两个瓶子中盛放着同一种材料,膨胀前和膨胀后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闻了闻,是茶叶的味道;

  道白色摸了摸,像湿巾纸,打开看是面膜,妈妈会用到,刚才大家都没猜出来,可以打开看看,原来那么小的圆圆的一个东西,膨胀后打开看是一张面膜;

  第三个是木耳,拿出来看看形状像小耳朵,摸在手里感觉软软的,同时我把没有喝过水的木耳拿出来,看看比较摸起来有什么感觉的不同,用手摸了之后就会发现,没喝过水是硬硬的,喝过水的是软软的,平时幼儿园都吃过;

  大家都没猜出第三个是什么,这个就是这两天我经常喝的东西,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胖大海,是一种中药,喉咙痛的时候可以泡水喝。对喉咙好。

  原来生活中的东西就是这么奇妙,喝过水之后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有的原来是干干的,喝水之后是潮潮的,有的小小的变成大大的,有的由硬硬的.变成软软的。

  小结:第一个是茶叶,本来是蜷缩着的,泡水后就伸展开来了,像是小树叶,黑色的是木耳,本来是硬硬的,吸水膨胀以后变得软软的。咖啡色的是胖大海,是一种中药,喉咙痛的时候可以泡水喝。白色的是面膜纸,吸水膨胀以后就像面具一样可以敷在脸上,用来美容。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吸水膨胀。

  三、利用膨胀原理做游戏

  现在瓶子里有面膜,收不能碰瓶子,只能拉绳子,这根带线的面膜能不能把瓶子拎起来,你们觉得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怎么会失败了呢?

  我们先让小朋友们来试试,四个人一张桌子,拉一下面膜,看看能不能提起来瓶子(失败)

  然后我们让它们喝饱水,喝水膨胀是需要时间的,我们要耐心等待。

  观察变化,有没有变大。

  在瓶中放入水,再一次试着用带线的面膜把瓶子提起。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并了解西红柿、白菜、萝卜三种常见蔬菜的名称及外形特征。知道蔬菜营养丰富,多吃有益健康。

  2、掌握三种蔬菜的食用部分,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

  3、培养幼儿学会乐于帮助别人,并从中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放在托盘中的西红柿、白菜和萝卜的实物。各种蔬菜拼图

  2、西红柿、白菜、萝卜生长环境的图片。

  3、参观过超市,知道一些常见蔬菜的名称,知道蔬菜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认识常见蔬菜的名称、特征以及食用部分。

  活动难点:能够按照蔬菜的食用部分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出发咯~~(播放音乐,出示森林背景图)看,我们来到哪里了?(小兔出场,很伤心地哭泣)

  师:咦?是谁在哭呀?小兔子你怎么了?

  兔:大灰狼给了我一个神秘的盒子,盒子里装着许多的谜语,我必须猜出3道谜语,不然它就要把我吃掉。

  师:小兔子别难过,我们会帮助你的。

  兔:这就是那个神秘的盒子。(把盒子递给老师)

  2、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三种蔬菜。

  师:让我们来看看,盒子里都装着哪些谜语。教师从盒子里拿出字条:“又红又圆像苹果,酸酸甜甜营养多,既能做菜吃,又能当水果。猜一种蔬菜”(西红柿)

  师:这道题的答案究竟是不是西红柿呢?(出示西红柿生长图)小朋友们真棒。答案就是西红柿。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棵西红柿主要有哪几部分?埋在泥土里的是这棵植物的什么部分?(根。在根部贴上“根”)这些细细长长的是整株西红柿的哪个部分?(茎,在茎部贴上“茎”)这些绿绿的是这棵植物的哪个部分?(叶子,贴上标示“叶子”)这些圆圆的,红色的又是这棵植物的什么部分呢?(果实,贴上“果实”)我们通常吃的是这整株植物的哪个部分呢?(果实)教师小结:通常我们吃的是这整株植物的果实部分。

  认识萝卜:师:我们来看看下一道谜语是什么。(抽取题目)白公鸡,绿尾巴,身子钻在泥底下,你要抓住它,揪住尾巴用力拔。猜一种蔬菜(萝卜)出示萝卜生长图片。

  师:小朋友们,你们猜对了吗?谜底就是萝卜。埋在泥土里的是整棵植物的哪个部分呢?(根)地面上绿绿这些是整棵植物的什么部分呢?(叶子)通常我们吃的是整棵植物的哪个部分呢?(根)

  教师小结:通常我们吃的是整棵萝卜埋在泥土里的根部。

  认识白菜:我们接着看看第三道谜语是什么。(抽取题目)长在地上,白杆绿叶,浑身是宝,有益健康。猜一种蔬菜(白菜)

  师:我们来看看正确答案是什么(展示白菜生长图)埋在泥土里的是整株植物的什么部分?(跟)长在地上这些是整棵植物的什么部分呢?(叶子)通常我们吃的是整棵白菜的哪一部分呢?(叶子)

  教师小结:通常我们吃的就是白菜的叶子。

  3、教师总结各种蔬菜的食用部分。

  蔬菜一般都分为根、茎、叶、花和果实,不同的蔬菜,食用部分也不同,像西红柿、茄子、辣椒和南瓜这类头上带小叶子的蔬菜,通常我们吃的是它们的果实;像萝卜、胡萝卜、地瓜这类埋在地下生长的蔬菜,我们通常吃的是它们的根部;像白菜、油菜、菠菜这类叶子菜,我们吃的就是它们的叶子。不管是什么样的蔬菜,都是非常有营养的,小朋友们要多吃蔬菜,不挑食,不偏食,才能成为健康的宝宝。

  4、分类游戏

  师: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份神秘的礼物,这份礼物是一种蔬菜,它就藏在拼图里,我们一起看看你的礼物是哪种蔬菜吧

  (1)幼儿人手一份蔬菜拼图进行操作,拼好后说说自己的礼物是什么蔬菜,吃的是哪个部分

  (2)幼儿进行分类,

  师:我们把这些蔬菜都送给大灰狼,大灰狼有了这么多的蔬菜,也许它就不会再吃小兔子了。但是大灰狼不喜欢它家里乱乱的`,你们要把帮它按照可以食用的部分分别放好才可以哦,师幼集体验证,请幼儿说说这些蔬菜为什么放在一起。

  5、结束部分

  师:大灰狼收到小朋友们送的蔬菜很高兴,所以它决定不吃小兔子了,我们一起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兔子吧。

  活动反思:

  各种蔬菜是小朋友们每天三餐都必不可少的,但我发现小朋友对蔬菜的认识很少,仅限与知道蔬菜的名称,而对蔬菜的不同食用部分及营养知道的却很少,为了让幼儿对蔬菜的认识,我选择了《各种各样的蔬菜》为教学内容。在第一个环节中,我调动幼儿原有经验认知蔬菜.利用猜谜语活动,让幼儿说出蔬菜的名称。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几种蔬菜以及可食用的几大部分。(根、茎、叶、花、果实)如:西红柿头上带小叶子的蔬菜,我们吃的是它们的果实;胡萝卜埋在地下的蔬菜,我们吃的是它们的根;像白菜、菠菜这类叶子菜,我们吃它们的叶子。这样让幼儿能更加牢固地掌握,并告诉他们这些蔬菜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小朋友们要多吃叶绿素。第二个环节中,我用蔬菜拼图来吸引他们,然后让幼儿说出自己拼出的蔬菜的名称,并根据食用的部位进行匪类。但是,有个别幼儿将红薯放在了果实那。不过,经过老师的指导和讲解,后来掌握得很好,整节课气氛活跃,孩子们都能够掌握几种蔬菜的食用部分,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并且还说蔬菜营养丰富,一定要多吃蔬菜身体才很棒。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水的浮力是我们身边的科学,同时也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启蒙教育课程的特点以故事《文彦博取球》为载体设计了这个活动。在活动中,将有关浮力的知识巧妙地贯穿于故事之中,以故事中的小朋友取皮球这一情境,启发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设计过程中,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操作和观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难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技能目标:能尝试与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创造力目标:喜欢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创造灵感。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文彦博取球》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太空棉、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

  3.环境准备:创设《文彦博灌水取球》的故事环境、《平湖秋月》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兴趣,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1.观察浮萍、浒苔的图片,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浒苔?浒苔是一种生长在海面上的漂浮植物。

  这种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各种物品图片,请幼儿猜想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1)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号标志,请幼儿选择一种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还是能沉到水底,按标志选择相应的位置放好。

  3.请每位幼儿选一种物品猜测它们能浮上来,还是能沉下去并根据标志选择合适的位置。

  二、幼儿操作实验,并将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

  1.提出实验要求:

  (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

  (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

  (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

  (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

  (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3.将自己的实验验结果与实验猜想进行对比调整。

  三、通过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引出问题,幼儿动手尝试操作解决

  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

  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

  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

  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四、延伸活动

  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浮力ll文彦博取球蕊擎悬琴擎酝.》辫蓥幼儿园教育活动亲倒及评析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去实验,虽然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在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幼儿敢说敢做,在帮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来的时候,各组幼儿情不自禁的鼓掌欢呼,气氛很热烈,达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专家点评:

  这次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幼儿尝试的精神要求,它基本遵循了问题。尝试(操作、实践)。发现、提出新问题。再尝试一再发现这一活动过程,不断尝试不断发现,使认识不断深化。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较多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对幼儿情感、态度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足,在这个科学活动的探讨过程中,教师大胆加入了通过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幼儿从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学会技能,以达到获取经验、建构概念、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教师为幼儿提供的丰富操作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这种结论不是教师传授,而是幼儿的直接经验,因此,幼儿的学习就显得十分积极主动。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目标:

  1 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盐溶解于水会增加水的浮力的现象。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准备: 杯子若干,盐,小苏打,白醋,搅拌棒,土豆片

  过程:

  自由探索

  1 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个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现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里去,你们猜猜会怎样?

  2 把土豆片放到水里会怎样呢?我们来试一试。

  3 我这还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里去,这回会怎样呢?(幼儿回答教师验证)

  引导发现:

  1 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土豆片会浮起来呢?

  2 老师帮你们准备了一些东西,看看是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

  3 你们每人拿一个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盒子里的东西,记住绿颜色标签的杯子里只能放绿颜色盒子里的东西,红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红颜色盒子里的东西,蓝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蓝颜色盒子里的东西。看看土豆怎样了?

  4 不管你的土豆片有没有浮起来,我们来听听你在实验的时候都发现了什么?

  5 现在请你们再拿两个不同颜色标签的杯子,想个办法让土豆片浮起来,每个杯子里只能放一样东西,要不你们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让土豆片浮起来了。

  6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为什么他们也放了盐,可是土豆还是没有浮起来?他放了很多盐,土豆片才能浮起来,你们再去试试。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名称:红、黄、蓝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红、黄、蓝三原色,并根据颜色找出生活中物品进行广泛联想。

  2、能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意愿染纸活动。

  三、活动准备:

  1、让幼儿带有颜色的`物品。

  2、红、黄、蓝三种颜色娃娃、“小猫”木偶。

  3、红、黄、蓝颜料每组一套,餐巾纸若干,手工板若干。

  四、活动过程:

  1、出示木偶。“小猫”学会变魔术,它今天要给小朋友表演自己的本领。

  2、教师操纵“小猫”变出三色娃娃,让幼儿正确说出颜色名称。

  3、请幼儿根据红、黄、蓝三种颜色,进行广泛联想。

  (1)出示红娃娃让幼儿想一想红色的东西有那些?

  (2)找出生活中黄色东西。

  (3)找出生活中蓝色东西。

  4、请幼儿说出生活中其它颜色。

  5、教师小结:因为有了这么多的颜色,我们的衣服、玩具、用品、房子才变的漂亮。

  6、红、黄、蓝三色娃娃带来许多白手帕要请小朋友帮忙变成花手帕,你们愿意吗?

  7、教师示范、讲解染纸的方法。

  8、幼儿操作活动,展示作品。

  活动分析:这次活动幼儿非常感兴趣,每名幼儿都嚷着还要做。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绘本初步感知螺旋弯绕,了解生活中的螺旋弯绕。

  2、尝试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螺旋弯绕,体验身体弯绕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绘本。

  2、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游戏“可爱的小弹簧”。

  师:你们喜欢玩游戏吗?我们先来玩一个“小弹簧”的游戏。

  附儿歌:小弹簧,绕绕绕,按一按,跳一跳,按得轻,跳得低,按得重,跳得高。

  二、幼儿观看绘本。

  1、出示图片:绘本《美丽的.螺旋》幼儿观察后猜测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2、通过图片,了解螺旋式一种舒服的形状,他将好好适合小小的地方,紧紧的团在一起,温暖、安全、等待着……一个时期舒展开来。

  3、通过图片,螺旋式一种不断成长的形状,一开始小小的,然后慢慢变大。它舒展着自己柔软的卷,依次打开一圈。

  4、通过图片,螺旋是一种结实的形状,最外面的那一层保护它的里面。它知道怎样捍卫自己。

  5、通过图片,螺旋还会伸展开,探索周围的世界。它们一圈一圈的缠绕。

  6、通过图片,螺旋是一种聪明的形状,它优雅又强壮。

  7、通过图片,对于浪花螺旋是运动的,它永往直前。

  8、通过图片,螺旋是美丽的,螺旋形的排列鲜花又美丽,能让它们准确得找到花心。

  教师小结:

  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螺旋,因为他们在许多方面都非常有用。

  活动延伸:

  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螺旋。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风筝”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它融科技、娱乐、文化等要素于一体,是孩子们喜欢的娱乐活动。他们对高高飘扬着的风筝更是感到好奇。风筝为什么会在高高的蓝天上飞呢?风筝飞得高矮与哪些因素有关?本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探究风筝秘密的机会,孩子们在亲身体验放风筝的基础上,了解风筝的放飞原理、风筝的种类、风筝的材质等等,通过记录表征、交流讨论、梳理总结等,让孩子们了解风筝飞起来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放风筝记录卡的交流、统计,让幼儿了解风筝飞上天与风、材料、技能的关系。

  2.尝试与同伴合作放风筝,能主动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感受放风筝的愉快情绪和探究风筝飞起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记录卡人手一张、大记录卡一张、实物风筝若干。

  活动建议

  一、幼儿手持小记录卡交流自己放风筝的感受。1.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卡。

  2.老师根据幼儿的介绍汇总在大记录卡上,成功的用红色笔打“√”,失败的用绿色笔打“×”。

  二、交流讨论放风筝的三个成败因素。

  1.观察大记录卡,统计全班幼儿放风筝的成功次数,了解风筝飞起来与风的关系。

  (1)讨论:有风的'日子里和没有风的日子里放风筝,成功和失败有什么不同?

  (2)用数数方法验证有风时成功机会多,没风时成功机会少。

  师生共同小结:有风的时候成功的机会多,没有风的时候成功的机会比较少,原来风筝飞上天与风有关。

  2.风筝飞起来与风筝构造、材料的关系。

  (1)讨论:没有风为什么风筝也飞上天了?

  (2)出示两只风筝:观察、比较、讨论它们的构造、式样、材料、尾巴等不同之处。

  师生共同小结:原来风筝飞上天还与风筝的样子有关,与长长的尾巴有关,与制作用的材料有关……。

  3.放风筝与放飞技能的关系。

  (1)讨论:为什么有的风筝用的材料很好,尾巴也又轻又长,风也有,但没有飞上天呢?

  (2)观察大记录卡:比较同样有风或无风的情况下大人和小孩成功的机会多和少。(验证大人放风筝的技术高)

  小结:原来想要风筝飞上天,不仅和风有关、和选择的风筝有关,还要掌握一定的放风筝技术,这样你的风筝就会在天上飞得又高又好。

  活动延伸

  1.出示幼儿收集的有关放风筝的资料及尾巴材料,交待需要的幼儿可以在区角内学习并调整风筝的结构等。

  2.再次尝试到室外放风筝,并做好记录。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认识水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杯子_中班科学教案07-19

中班科学教案11-23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10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16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11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25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02

中班《夏天》科学教案03-29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