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19 09:29:26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选)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油和水倒在一起,油在上水在下互相不相溶的现象。

  2、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初步尝试用绘画记录的方式。

  活动准备:

  1、每人水、油各一小杯、备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记录单、记录笔、黄色油画棒等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

  1、杯子里有什么?

  2、如果把水和油倒在一起,可能会怎样?

  二、猜想记录

  1、简单介绍记录表

  2、幼儿记录并讲述自己的猜想

  三、进行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实验,老师观察实验情况,提醒幼儿进行记录。

  四、交流、讨论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办法让油和水混在一起?

  幼儿讲述自己想到的方法,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让幼儿或教师进行演示。

  五、提出新问题

  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油和水混在一起呢?我们下次再来研究。

  活动三:让油和水混在一起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尝试把油和水混在一起的方法。

  2、体验实验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油水混合物数瓶

  2、洗洁精、肥皂粉、盐、筷子若干

  3、记录表、记录笔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师生共同回忆“油和水”的实验情况。

  上次我们做了一个油和水的实验,知道油是浮在水上面,那有什么办法让油和水混在一起呢?

  2、提出问题

  老师这里有三样东西,请你们猜猜看,哪样加到油和水里会让它们混在一起?

  二、猜想、记录

  1、幼儿猜想、记录

  2、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

  三、幼儿进行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

  (1)每种材料都要试到。

  (2)试一样记一样。

  (3)可以用筷子等材料进行搅拌。

  2、幼儿实验,老师观察指导

  四、交流、讨论

  1、你刚才试了几种材料?

  2、那几种材料加到油和水里会混在一起?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为了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生态环保意识:动物吃别的动物或被别的动物吃掉是大自然的规律,了解动物的共栖现象,我们设计了这一课题。

  活动目标

  1、对动物的共栖现象感兴趣,知道动物有不同的生存方式。

  2、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探究发现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大胆的用语言表述出来。

  3、培养幼儿爱护动物的意识,进行初步的生态教育。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对动物的共栖现象感兴趣,知道动物有不同的生存方式。

  活动难点: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探究发现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大胆的用语言表述出来。

  活动准备

  PPT课件、视频、图片

  活动过程

  一、从幼儿熟悉的事物入手,出示相关图片,让幼儿找到谁也离不开谁的好朋友,初步理解相互依存的含义。

  今天耿老师带来一些图片,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谁和谁是离不开的好朋友,请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师出示图片,让幼儿说出是什么,找出好朋友并说明理由。)

  幼:妈妈、孩子,钥匙和锁……

  师:小朋友真棒,刚才我们找的好朋友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像这样的关系叫做相互依存。小动物也有相互依存的好朋友,看看今天来到我们这里的动物朋友都有谁呢?

  二、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探究发现动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1、犀牛和犀牛鸟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

  幼:犀牛

  师:在犀牛背上你看到的动物是谁?

  幼:小鸟

  师:对,小鸟的名字叫犀牛鸟,我们一起来看看犀牛和犀牛鸟是怎样做朋友。

  播放视频

  师:谁来说一说犀牛和犀牛鸟之间是怎样做朋友的?

  幼:犀牛鸟帮犀牛吃掉身上的寄生虫,犀牛就不痒了。

  犀牛身上的寄生虫被吃光了,犀牛鸟也就吃饱了。

  师:它们两个互相帮助,真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好朋友。

  2、鳄鱼和牙签鸟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又是谁?

  幼:是鳄鱼

  师:鳄鱼怎么了?

  幼:鳄鱼它牙疼。

  师:鳄鱼牙疼,可这只小鸟在干什么?

  幼:牙签鸟用它尖尖的嘴把鳄鱼牙齿里的残渣一个一个清理干净,它的牙就不疼了,牙签鸟也吃饱了。

  师:呦,原来,牙签鸟是在帮助鳄鱼呢,怪不得鳄鱼张着大大的嘴巴呢。

  师:他们两个也是在互相帮助,也是一对互相依存的好朋友。

  3、小丑鱼和海葵

  师:下一对好朋友又是谁呢?

  分别出示小丑鱼和海葵的图片。

  师用海葵口吻:哎呀,蝶鱼要来吃我了,我该怎么办呢?

  小丑鱼:不用怕,我来帮你赶走蝶鱼。

  海葵:谢谢你,小丑鱼。

  小丑鱼:不客气,我在你的身体里游来游去,也可以不受敌人的伤害呢!我们是在互相帮助呢!

  师:小丑鱼和海葵是怎样互相帮助的呢?

  幼:……

  师:它们两个互相帮助,所以它们也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好朋友。

  三、培养幼儿爱护动物的意识,进行初步的生态教育。

  师:咱们认识了哪几对好朋友?它们都是怎样的朋友呢?

  幼儿回答……

  师:你喜欢什么动物呢?

  幼儿自由回答……

  师: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可是有好多动物越来越少了,我们该怎么帮助他们呢?

  幼: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

  四、通过音乐游戏“找朋友”,进一步拓展幼儿对相互依存的认知。

  1、出示图片,幼儿自主选择。

  师: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小朋友每人拿一张有动物图案的图片,想一想和它相互依存的好朋友是谁?我们围成一个圈,听音乐开始找朋友,音乐一停,马上和你相互依存的朋友站在一起。

  2、幼儿自主选择图片后围站成圆圈,老师播放音乐一起玩“找朋友”游戏。

  3、音乐停止,幼儿说说自己找到的.相互依存的朋友。

  师:请和你的朋友抱一抱,大声说:“我们是相互依存的好朋友”

  活动反思

  幼儿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探究发现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增强了幼儿爱护动物的意识。活动中再向幼儿介绍犀牛鸟和犀牛、鳄鱼和牙签鸟、小丑鱼和海葵这三对相互依存的动物时,我根据幼儿的特点,采用了动画欣赏、自主探究、听故事总结这三种方式,让幼儿从被动接受到尝试探究再到提炼总结。在活动中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是有个别幼儿在表达时说话不太完整,这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加以培养。在第三个环节中我用聊天的方式让幼儿在自在的氛围中增强了保护动物的意识,达到了情感目标。在游戏环节“找朋友”中,我将今天所学与游戏相结合,在游戏中既巩固了知识,又将相互依存的认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丰富了幼儿的认知,效果很好。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我用游戏破译密码的情景引导幼儿认识数字8,并且感知8以内的数量。通过破译密码这个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复习8以内的数量。

  教学目标:

  1、正确感知8以内物体的数量,明确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2、乐意参与活动,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重点:感知8以内的数量,理解相应的量。

  难点:加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有位老爷爷年纪大了,他的记性也不好了,他年轻的时候设计了很多的密码盒,现在他想把这些密码盒拿出来用,可是他忘记了密码。他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帮个忙,把这些密码盒给解开。

  (老爷爷提示我们了,说密码就在我们的盒子上的小纸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盒子"上点子的数量二、破密码,寻钥匙师:尽管没人告诉我们密码是多少,但我们的破译高手都知道,哪位高手向来试试呢?

  1、根据密码盒上的点子数量寻找到相应数字的钥匙,明确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2、找一找什么钥匙可以开这个箱子,说说为什么?

  三、开密码锁师:这里还有许多的密码锁为解开,需要我们小朋友来帮忙,看看这些锁上都有哪些密码?

  1、教师将幼儿分成4-5组,每组一只密码盒,幼儿根据密码锁上的点子数目,找到开锁的钥匙,并请每组的代表说说理由。

  2、集体检查钥匙上的数字与密码上的点数是否相同,是否能够打开,能打开的集体拍手一下,进一步确定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四、配对将幼儿分成两组破译队,从中选取两名破译高手,进行破译(连线),看哪一队又快又对并集体验证。

  活动反思:

  活动都在情境中进行,幼儿在老好似出示的密码箱时,能主动观察发现图片实物的数量,并在出示的钥匙上找到匹配的数字,掌握开解密码箱的正确方法,然后逐步提升要求,密码箱的图片分几组出示,幼儿能马上找到相应的.多个数字的密码钥匙,最后是幼儿攻破密码取得礼物。

  整个活动幼儿都积极的参与,对于老师抛出的问题能争这回答。并幼儿能自己产生问题:“看到钥匙上多个数字时,一位幼儿说这数字要排队吗?”边上的另一幼儿马上接着回答:“当然要,密码箱上的图片也是排着队的,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呀。”幼儿在问题的互动中自己初步了解了匹配的规律,活动有效,积极性高涨。并在最后赢得礼物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竖立解决困难的信心。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认识包的基础上,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会按包的样式,大小进行匹配。

  3、让幼儿能理解一家三口之间互相关爱的情感。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三只熊图片,ppt,包人手一只。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出示小熊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今天,我们班了一个小客人,看一看,它是谁啊?(小熊)

  2、教师以小熊的口气:嘿!我是小熊,很高兴来到这儿和小朋友游戏,今天我还请来了我勇敢强大的爸爸和温柔善良的妈妈。瞧,这就是我幸福的一家。

  3、冬天到了,天气真冷,熊妈妈为小熊的家人帽子,手套。我们来看一看,这些手套分别有什么不同?(有大的,有小的),请小朋友们帮帮忙,给他们带一带。(幼儿按大小匹配)。

  4、快过年了,小熊一家准备到街上去办年货,他们准备出门了,你们想一想,他们还差什么呢?

  5、幼儿讨论、回答。

  6、那我们到网上的小店帮他们选一选适合他们背的包吧!(请幼儿边看边讨论)。

  7、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看到了许多的包有男式的,女式的,还有宝宝的,它们的样子形状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也不同。

  8、(幼儿自由选包,背包,交流讨论)瞧,我们活动室的四周也有许多漂亮的包,你们每个人挑一个最喜欢的包,把它背一背,玩一玩,互相说说这是什么样的包?最适合谁背?

  8、幼儿自由选包,讨论,请几个幼儿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9、看标记送包,按包的大小式样进行匹配。教师提要求:前面有三个篓子,上面都有标记,我们来看一看,是熊爸爸,熊妈妈,还有熊宝宝,现在请你们把你们手上的包放进相应的篓子里。

  10、教师验证,评价。

  11、小熊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我们小朋友也有温暖幸福的家。现在你们三个人一组,组成一个温暖的家,我们为小熊的一家表演一个节目吧。放音乐《让爱住我家》师生一起跳舞。

  活动反思:

  《纲要》精神引领。《纲要》指出:“科学的内容要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身边的事入手。”本次活动选取幼儿非常熟悉的包为活动载体,建立在幼儿的一定生活经验之上,幼儿易于接受。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通过改变形状可以把沉的东西变成浮的。

  2、能用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

  3、乐意与同伴、教师分享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物质:

  1、装水的大脸盆每组一个、毛巾若干。

  2、幼儿每人一个托盘、内装:包装纸、橡皮泥、蜡光纸、带盖玻璃瓶。

  幼儿人手一份“沉浮记录表”、笔。

  活动准备

  1、问题激趣

  提出问题:诱发幼儿讨论:轮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

  2、猜测结果

  组织幼儿观察材料:看一看,托盘里有什么?

  引导幼儿猜想:拿起来摸一摸,哪些东西放水里是浮的。哪些东西是沉的。

  交代记录要求:在记录表上,把你认为会沉的东西画上“↓”符号,会浮的画上“↑”符号。

  引导幼儿假设、猜想:我认为:橡皮泥会浮、玻璃瓶会沉。因为……。

  3、验证假设

  引导幼儿将自己假设的材料放入水中,验证沉浮事实。

  引导幼儿讨论验证结果,重点观察:没带盖子的玻璃瓶是沉还是浮。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橡皮泥一下子就沉进水里了,没盖子的.玻璃瓶会浮一会,一会儿过后也沉进水里了。

  4、让沉的东西变成浮的。

  引发幼儿思考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沉的东西浮起来?

  引导幼儿用自己想出来的办法让的四种东子浮起来,如:蜡光纸、包装纸折成船,将橡皮泥捏成碗,将空瓶子拧上盖。

  引导幼儿交流讨论自己的操作和实验结果。

  教师重复幼儿的方法,做一遍示范。并在验证途中加入新的发现:在纸船和碗中可以加入新的东西,他们还可以运物。

  教师。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儿对周围物体现象的探索兴趣。

  2、初步培养幼儿自己尝试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小花猫

  2、三块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长方形纸、玩具望远镜、双面胶。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观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猫图片

  请幼儿分别用这三块玻璃片去看小花猫图片。

  (3)提问:透过这三块玻璃片看到的图片是不是跟原来的一样大?

  (大了、小了、和原来一样)。

  2、启发、探索。

  (1)为什么透过三块玻璃片看同样的东西,大小不一样呢?

  (2)请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这三块玻璃片是不是一样?

  (3)教师示范并告诉幼儿:“先摸玻璃片两面的中间,再摸边缘是不是一样,

  然后把玻璃片竖起来用眼睛看。”

  3、师幼进一步探讨平、凸、凹玻璃片。

  (1)请幼儿取出中间和周围一样厚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平玻璃片”

  (2)请幼儿取出中间厚、周围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凸玻璃片”

  (3)请幼儿取出中间薄、周围厚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凹玻璃片”

  4、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平、凹、凸三种玻璃片的作用。

  (1)请幼儿分别用平、凹、凸三种玻璃片去看周围的事物,讲讲有什么不同.

  (平:—样大;凸:放大;凹:缩小)。

  (2)教师小结: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科学家真会动脑筋,他们利用不同的玻璃片,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尝试制作望远镜,教师巡回指导。

  (1)请幼儿用玩具望远镜看一看周围事物,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2)请小朋友动手把长方形纸卷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纸筒后面,凸玻璃片放在纸筒前面,

  望远镜就做成了。教师重点指导双面胶的用法。

  (3)请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再一次看一看周围事物的变化,

  进一步了解望远镜的作用并享受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

  (教师提示望远镜的作用。如看文艺演出、看体育比赛、看风景、解放军瞭望。)

  活动延伸

  幼儿自由玩耍自制望远镜,对周围事物进一步探索。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大大小小的蛋宝宝》

  幼儿园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颜色的异同等。

  2.知道鸡、鸭、鸟全都会生蛋,对事物有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各种各样的蛋

  2.实物-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科学教案02-22

(精选)科学教案07-27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12-17

[经典]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科学教案(精选)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