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10 10:23:11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优选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优选8篇)

科学教案 篇1

  电磁铁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

  2、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比较永久磁铁和电磁铁的异同;

  3、能够对电磁铁的两极变化进行探究;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2、知道电磁铁的两极变化;

  3、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主动对电磁铁现象进行研究,体会探究的乐趣;

  2、意识到电磁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3、乐于合作交流,善于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认识电磁铁的性质,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知道电磁铁也有两极,并且是可变的。在学生假设猜想的基础上,加以指导,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和水平,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加以研究,汇报交流,总结出规律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导线、钉子、电池盒、大头针、回形针、指南针、资料图片

  学生准备:电池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电磁铁:

  展示长铁钉:它能变成一个像磁铁一样能吸引铁的工具么?你有什么样的办法?

  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师:老师能让它变成一根磁铁,你们相信么?

  演示制作电磁铁, 并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

  师:你还想用哪些磁铁具有的特征来验证它?

  师:你觉得它是一个普通的磁铁么?该起个什么样科学的名字呢? 板书:电磁铁

  二、制作电磁铁

  师:想制作一个像老师一样的电磁铁么? 你认为需要哪些材料? 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领取材料,进行制作活动。

  三、初步分析电磁铁的磁力

  1 、比一比,你们的电磁铁,谁吸引铁的本领比较强呢?

  2 、估计一下,你们的电磁铁要增强磁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3 、总结并且板书学生意见 :导线圈数、 电池多少、铁钉规格等

  四、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

  师:你能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一个实验来试试看吗?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总结整理: 1 、只能改变一个单一因素。

  2 、如何改变这个因素。

  3 、怎样记录。

  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总结汇报;

  师:你通过实验,发现你猜测的`因素和电磁铁磁力大小有关么?

  你们是怎样操作的?比较了哪些数据?

  教师将学生的研究成果板书在黑板上。

  五、了解电磁铁两极的变化:

  师:我们通过刚才的比较,知道了电磁铁的一些特点。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磁铁和电磁铁有哪些相同?

  学生比较。

  师:用磁针测一测你的电磁铁的两极。再和其他小组的电磁铁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能解释一下你发现的现象的原因么?怎样才能使你们的两个电磁铁磁极相同么? 请比较一下两组组装的电磁铁有什么不同?

  小组活动,要求:改进组装的电磁铁,使同组两个电磁铁磁极一样。(相同的小组则改变成不同)

  总结活动过程,板书学生改装的经验方法。

  师:电磁铁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

  六、全文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种新的磁铁,我们来看看它有什么用处!

  指导学生看书第 44 页,简单介绍电磁铁的各种应用。

  师: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地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3、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4、开始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5、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引起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2、培养提问题的意识,训练提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电吹风、乒乓球、纸片、饮料瓶自制的漏斗、自来水龙头。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谈话:科学课是学什么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亲历科学。(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认识图标:书上都有哪些图标,他们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汇报。

  评:丰富感性认识,为读懂课本做准备。

  演示实验: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看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评:产生问题,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转入课题。

  指导学生学习提问

  板书指导读图:第二页的3幅图表现了什么自然现象?小鼠标提出了什么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提出的?

  指导提问:观察每幅图的自然现象,你又想到了什么有关的问题?用为什么会或是怎么回事儿的方式提出了,写在记录本上。

  巡回观察发现好的问题。

  课堂交流汇报: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问题,肯定、鼓励发言者。表扬积极参与者,表扬能写出三个以上问题的学生。

  通过认识电视机,练习题问题。

  关于电视,你产生过哪些问题?你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的进行讨论,把问题写在记录本上,问题越多越好。巡回指导。

  评:培养学生信息交流意识。

  学生回到讨论结果,肯定和表扬各组成绩,表扬优秀小组。

  指导学生尝试科学探究

  出示制片学习实验方法:向2片纸中间吹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1:学生实验吹纸片,指导学生记录。

  指导猜测:请你猜1猜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把你的猜测写在记录本上。

  实验验证:发放材料每人做三至五实验,比较试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是否相同。巡视指导。

  课堂交流,检查实验结果,进行实验操作个别指导,保证成功率。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对这个实验,你产生了什么问题?把问题写下来。提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什么2片纸不是分开而是靠拢?

  评:鼓励学生提问。

  尝试解释实验现象:你能试着说1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实验结果吗?把解释写在记录本上。进行简单交流,不进行对错评价。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陀螺旋转时,知道陀螺面上的图案会发生变化。

  2.探索发现陀螺旋转时陀螺面上点、线会“变”成圈圈。

  3.体验陀螺旋转的乐趣,感知陀螺变化的奇妙。

  【活动重点】

  活动重点:探索发现陀螺旋转时陀螺面上简单的点、线的变化。

  活动难点:探索“同心圆”及“从圆心出发,画三条向圆外的线”的变化。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玩过陀螺,知道陀螺旋转时,上面图案会发生变化。

  物质准备:在圆心打好孔的圆形陀螺面,“同心圆”陀螺面,用乐高积木做出的陀螺。

  【活动过程】

  导入部分

  幼儿进行组装乐高陀螺,并自由玩陀螺。

  指导语:之前我们用乐高积木的齿轮、轴,组装成一个有趣的陀螺,你们还记得应该选用哪种规格的齿轮?齿轮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开始玩陀螺吧。

  引导幼儿观察陀螺旋转时,表面发生的变化。

  提问:老师为我们齿轮穿上了新衣服(有图案的圆形面),谁愿意帮我转动它?在陀螺旋转时,你发现了什么?它的图案会产出变化吗?

  基本部分

  1. 引导幼儿探索陀螺旋转时,陀螺面上点的变化。

  (1) 幼儿拿出两张陀螺面,进行按规则进行画点。

  指导语:拿出一张陀螺面,在上面画上一个大大的点;再拿出一张,在上面随意地画上多个大大的点。

  (2) 幼儿分别转动两张陀螺面,观察交流纸上面的变化。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幼儿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发现的喜悦。

  (4)师生共同分享发现的现象,鼓励幼儿进行总结。

  引导语:谁愿意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你的发现。一个点时,你看到了什么?随意画多个点时,你又看到了什么?

  2. 幼儿拿出“同心圆”纸片,进一步探索。

  (1)幼儿沿着“同心圆”纸片上的`圆线,画一圈点。

  指导语:沿着上面的线,我们画上一圈点,可以稍微近一点,也可以稍微远一点。

  (2)请幼儿大胆地猜测结果,并进行实验。

  提问:画了一圈点,你觉得会发生什么?现在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吧。

  (3)师生共同交流实验结果,请幼儿进行总结。

  指导语:在同心圆上,转动一个点就是一个圆,我们画的这一圈点,转动时每个点形成的圆圈就在这个“同心圆”上,所以旋转起来我们只看到一个圆圈。

  3.引导幼儿探索陀螺旋转时,陀螺面上线的变化。

  (1)幼儿拿出两张陀螺面,开始划线。

  提问:拿出一张陀螺面,在上面画上一条粗粗的线;再拿出一张,在上面随意地画上多个粗粗的线。

  (2)幼儿进行实验,并分享实验结果。

  指导语:原来在陀螺面上画线,旋转时我们会看到圆圈。

  4. 幼儿拿笔“从圆心出发,画三条向圆外的线”,进行实验。

  (1)教师提出关键问题,再次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指导语:陀螺面上所有的线转动时都会看到圆圈吗?像这样的陀螺会怎样呢?

  (2)幼儿进行实验,分享实验结果。

  引导语:你用不同颜色,进行画竖线,它们的呈现的颜色,会一样吗?还是原来的陀螺面的颜色吗?

  延伸活动

  1.在科学区,多投放白色的陀螺面,引导幼儿进行后续的观察。

  引导语:你们可以在科学区中,在陀螺面画一些有趣的点、线,也可以画一些图案,观察陀螺在旋转时,发生的变化。

  2.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哪里还存在这种现象,并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科学教案 篇4

  目标:

  1、在理解5以内序数的基础上,根据门牌号码找到相应的房间。

  2、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小动物搬新房的快乐

  准备:

  材料:分别为每层有两个房间的二层、三层、四层、五层、六层的楼房及每层有三个房间的三层、四层的楼房若干,能力不同则提供给不同的材料。这样,在横的'、总的两方面都拉开了距离,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使不同幼儿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基础上经验都得到一定的提升);身上写有门牌号码的小动物若干。

  过程:

  1、 情景导入

  很多小动物们都围在小猴身边,他们在说什么呀?

  ——原来小猴告诉大家:“今天我去城里玩了,发现那里的人们住的都是高高的楼房,又宽敞又亮堂,我们也来盖楼房吧!”“好呀,好呀!”小动物们都欢呼起来。

  2、巩固经验

  (1)、小动物们说干就干,不多久就盖出了一座新房子(出示有五间房子的平房)

  1)、请幼儿帮某个小动物搬进第一座房子

  2)、小兔问什么要住在这里?

  (此处要巩固的经验是:从左往右数房间,依次是:第一间,第二间——————以巩固幼儿在横的方面的序数经验)

  (2)、小兔觉得新房子虽然很宽敞,可并不能看到远处的风景,于是小动物们商量了一下,又盖起了第二座房子,看,第二座房子盖起来了,好高呀!(出示高五层,美层只有一个房间的高楼)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比较目测法和点数法在计数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 2. 感知数字8的数量守恒 3. 运用已学过的.群数法进行快速计数

  活动准备:

  1.7只小鸟图片

  2.8只老鼠和8只大象图片

  3.画有8只小白兔排成一横的图片和8只小灰兔围成一个圆形的图卡各一张

  4.气球16个 5.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 比较目测法和点数法在计算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复习群数法

  (1) 教师出示画有7只小鸟的图片,请幼儿说说图上有几只小鸟

  (2) 请幼儿一一点数,最后确定小鸟的正确的数量

  2. 排除物体大小干扰,感受8的数量守恒

  3. 排除物体排列位置的干扰,感知8数量守恒

  4. 打开幼儿用书,完成练习

科学教案 篇6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在经历测量的过程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在操作中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 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连接网络、一盒自动铅笔的笔芯;学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币一个(或一张卡)

  参考课件:xx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毫米产生的过程

  1、用手比划: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组比赛,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记录估计值→反馈估计值→“怎样验证?”)

  3、分组测量,验证估计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测量值→全班交流)

  4、评议学生记录方法,引出“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表示。”<课题:毫米>

  二、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毫米”是个多大的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介绍给大家吗?(学生介绍)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数给同桌瞧瞧→课件演示(可选0到刻度1,也可选其它相邻的两个刻度)板书刻度关系式。

  3、还可以这样介绍: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手比划出1毫米,与直尺上的1毫米对照;再与同桌比比,看谁比划得准。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或宽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分硬币、电话卡的厚度等)

  3、从课本中数出几张,捏紧后的厚度约为1毫米?(先估计,再验证)

  4、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降雨量、自动铅笔的笔芯等)

  5、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长度。

  四、小结

  1、你学到了什么?

  2、再次测量,准确读出我们数学书的厚度,以及长度和宽度。(不同的记录方法)

  3、课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写法——mm

  在河南郑州被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书,长约25毫米,宽约19毫米,厚9毫米。(请用手比划,可以借数学书的一角进行比较)

  五、练习巩固:

  书P3:“做一做”。

  书P5:1、2。

  六、作业:《课堂作业本》P1~2。

  板书设计:

  长 宽 厚

  估计值:

  测量值: 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业: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记录下来。

  调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区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学后记:

  [2]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计量的过程中感受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1分米=10厘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操作中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直尺一把

科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中领会省力、省距离杠杆的区别,并初步归纳出杠杆中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镊子、钳子、剪子、起钉锤。

  2.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撬棍应放大一些)、重物。

  3.教学课件(杠杆上三点示意图),实验记录表(课本P45放大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个重物吗?(指名演示撬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①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杠杆尺左2格挂100g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

  提问: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

  ②分组实验。

  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

  (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

  ③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演示1栏填表。

  ①分组实验(表中2~6栏)。

  ②汇报实验结果。(填出演示记录表)

  (4)讨论。

  ①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实验1、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4: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5、6: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②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2: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3、4: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5、6: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讨论后填写思考题。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三)布置作业

  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及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难点: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玩镜子的合作和交流活动,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积极查阅资料,通过了解镜子的发展史,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学情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镜子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在交流过程中学会倾听和尊重别人的意见,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课前准备:

  1、有关镜子的资料。

  2、课前搜集有关镜子的文字、图片资料。

  3、准备各式各样的镜子(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凸面镜、凹面镜、水槽、水、手电筒、火柴、树叶、剪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镜子,你见过哪些镜子?

  课本中也为我们出示了一些镜子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与学生交流。)

  那么这些镜子都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为了了解镜子中的秘密,让我们一起来——玩镜子。

  (板书:10玩镜子)(生交流。)

  让学生通过照镜子,发现镜子中的像与镜外物体的关系,为了让学生知道我们平时梳妆机子就是平面镜。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平面镜。

  (1)理解平面镜的概念

  同学们平时我们都是从这面小镜子中观察自己,今天就让我们好好的观察一下这面小镜子。你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手来摸一摸,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是呀我们平时用的这些镜子,镜面都是平的,那我们给他们一个共同的名称——平面镜好不好?(板书:平面镜)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搜集表面不平的镜子,同学们搜集到了没有?

  哦,有的同学带来了小勺子,我们拿小勺子来照一照看看能不能成像?

  两面都能吗?我们先摸一摸小勺子的里面,是平的吗?不是向里凹那我们称它为“凹面镜”,那外面向外凸的一面我们就可以称它为“凸面镜”

  (2)引导学生观察反射现象及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那么,今天我们的玩镜子活动就从平面镜开始。(边说边走向窗边,演示反射现象)同学们请抬起头,你看到了什么。老师小时候经常这样玩镜子,你们会玩吗?

  师:看来同学们都这样玩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还有很多其他的玩法。同学们你们还有哪些玩镜子的方法呢?下面请各小组同学讨论一下你们都怎样玩过镜子。

  那你在玩的时候有什么问题或疑问吗?请提出来

  师:(拿起一组的科学记录本)大家把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写下来,然后小组之间讨论,想想怎么玩,然后再玩。同学们可以选用自己课前准备的材料,也可以从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中取材。

  (提出2点要求:一是注意安全,镜子很锋利容易划破手指;二是用你擅长的方式认真记录,可以写、可以画。)

  三、汇报交流:

  在交流中从以下几方面组织学生讨论:①镜子里的像和实际物体的不同;②镜子靠在一起角度变化带来的镜子的像也是不同的;③镜子可以反光。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在玩镜子过程中的发现。

  别的同学汇报时,请大家把材料放入材料盒,认真听,如果需要演示给大看,材料可以带到讲台上。

  师:(师把光射到镜面,反射到墙壁上成了“我爱科学”的正字)大家回去可以试试。我还要考考大家,你在镜子前举左手,镜子里的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大家试试。

  (学生纷纷拿出镜子对照着玩。)

  师:谁能总结一下镜子里的像有什么特点?

  师:(拿起一面镜子)刚才一个小组玩的是镜子反光,当光射到镜子上,而光马上出现在另外的地方,你能比画出光的路线吗?

  师:使光发生路线改变的是镜子,看来镜子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板书: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说到光的反光作用啊,课本中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请同学们翻到课本32页。(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讲故事。)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没有什么疑问?

  模拟故事中的现象。请几个同学排成弧形用平面镜向温度计上反光。

  小结:用平面镜同时向某一物体反光是该物体的温度会升高。

  四、深入玩镜子。

  (1)引入凹面镜、凸面镜的概念。

  同学们,刚才通过玩镜子我们了解了很多平面镜的特点(手指着黑板上的板书:平面镜),那么生活中还有一些镜子它们的表面不

  是平的。请同学们取出你们课前准备的`小勺子,同学们看看在小勺子中能不能看到自己的像?

  师:勺子的两面都能成像吗?

  师:那我们就也可以把它们当成两面镜子,表面平的镜子我们叫它平面镜,那么勺子向里凹的一面我们叫它什么镜?

  (板书:凹面镜)

  那向外凸的一面呢?

  (板书:凸面镜)

  (2)观察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特点。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凹面镜和凸面镜中所成的像,并记录好它们的成像特点。

  (板书:倒立、放大)

  在凸面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缩小的

  (板书:正立、缩小)

  引导学生说出凸面镜的反射范围大,凹面镜的反射范围小。

  学生取出课前准备的小镜子。

  (生交流。镜面是平的。)

  生;准备好了。

  生:(能)

  生:会玩。

  (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

  生:为什么镜子能照亮物体?

  生:镜子为什么能反射太阳光?

  (小组开始玩镜子。)

  a.生:我们组是把3个镜子靠在一起,然后在中间放一个笔帽,可以看到镜子里有很多笔帽,而且我们把镜子的角度变小,笔帽就更多。

  b.生:(上前演示)我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镜子为什么能反光,我们发现跟镜子后面的这层灰色的东西有关,好象是漆,用小刀把它刮掉,镜子就跟玻璃一样了。

  c.生:在镜子里的字都是反的。

  生:反的

  生:右手

  生:镜子里的东西和外边是左右相反的。(左右相反)

  生:光是先射到镜子上,然后被镜子反到墙上(比画着光的行走路线)是两条线。

  (生交流)

  生:能。

  生:是的。

  生:凹面镜。

  生:凸面镜。

  学生汇报观察发现。

  小结:物体在凹面镜中的影像是倒立的、放大的。

  第一个环节玩镜子是为了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使学生对镜子的反光现象更感兴趣,从而引发升入的探究和思考。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欲望。

  为了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人们对镜子的创造、发明或应用过程,让学生意识到科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1、凹面镜、凸面镜的图像特点和平面镜相比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玩凹面镜、凸面镜。让学生知道凸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的。反射的范围大。凹面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反射的范围小。

  板书设计:直立的像、表面比较光滑、平的、像镜子一样的东西叫做平面镜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感到天天用到的镜子,竟然还有那么多的玩法,学生充满了兴趣,学得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使学生增加了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的兴趣。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科学教案02-22

[经典]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30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精选)科学教案07-27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