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范例9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识别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
2、通过拣菜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活动准备
1、课件:一株黄豆的生长过程
2、ppt课件;蔬菜分类
3、白纸、胶水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
1、教师:这几天,你们去找植物了吗?一定看到了许多植物吧!谁来讲给大家听听。
(幼儿描述自己看到的'植物。)
2、出示课件:《一株黄豆苗》
教师:植物的身体也像人的身体一样,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你们知道这株黄豆苗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
(点击黄豆苗的各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二、主动探究,自主建构。
1.发现种子
(幼儿自由观察、交谈,老师参与讨论。)
2.了解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三、操作实践,加深认识。
1、幼儿自由讲述,教师参与讲评。
教师:我们知道了植物的身体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
你们知道哪些植物是可以吃的?吃的是它身体上的哪个部分?
2、幼儿分小组拣菜,并互相交流。
教师:今天我们来帮厨房里的阿姨拣菜。
每一组的篮子里装有不同的蔬菜。
大家先认一认,自己组里拣的是什么菜?
再想一想,我们吃的是它的哪部分?
把吃的部分放在一个篮子里,不能吃的放到另一个篮子里。
(给各小组分别提供:豆角、芹菜、菠菜、花菜。)
3、各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介绍。
四、总结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配置吹泡泡的溶液;
学会提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比较问题研究的可行性,找出问题的核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问,善于选择问题,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的行为。
教学准备:
1、吹泡泡游戏需要用的配料:洗洁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铁丝。
2、乒乓球、尺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如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引入课题(板书)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二、玩游戏提问题
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气要均匀。
3、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
1、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2、怎样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
……
三、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
介绍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信息卡,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呈现。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指导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
1、多提可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和生物有关,和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和地球天文有关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
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
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五、拓展
依照以上的标准,选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气的 球跳得高、没气的球跳不起来。
2、通过玩球、拍球活动、感知皮球的外表变化。
活动准备
1、皮球人手一个(瘪球一个)
2、手动充气工具一个。
活动过程
1、情景表演
出示一个有气的皮球和一个瘪气的皮球,教师分别拍着两个球,请幼儿数拍球的个数。
幼儿讨论:哪一个球拍的多,为什么?
2、感受空气。
(1)出示瘪气的球
这个皮球为什么拍不起来呢?
(因为它没气了)
(2)认识充气工具,感受充气工具里出来的气体。
让幼儿认识这是给皮球充气的,并在幼儿的表面皮肤(脸上、手上)打气,
让幼儿感受充气工具里出来的气。
3、给皮球充气,感受球逐渐变鼓的过程,知道手动充气的方法。
(1)教师:我们来给皮球充气吧,气要从哪里才能进去呢?
我们来一起找找看皮球的充气孔在哪里。
(2)教师和个别幼儿用手动充气工具给皮球充气,让幼儿幼儿观察皮球渐渐鼓起来的过程。
4、幼儿玩球,感受充足气体的皮球跳得高。
(1)教师:现在充满气的皮球和刚才的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呀?
(现在的有气,能跳起来;刚才的没气球跳不起来。)
(2)教师:现在皮球有气了,可是皮球宝宝跳得很低,谁有办法能让皮球宝宝跳得高一点?
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得出结论:气的多少与球的弹跳高度有关,气越足,皮球跳得越高。
(3)请个别幼儿尝试操作。
5、拍球比赛
幼儿人手一个皮球,根据老师的口令,高皮球,低皮球,快拍球,慢皮球。
延伸阅读:好玩有趣的小绳子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触摸,感知不同材料的绳子的不同特性,了解它们的用途。
2、通过比较分析,理解长短粗细都是相对的,培养幼儿思维的精确性。
重点:了解不同材料的绳子的特性及用途。
难点:理解长短、粗细是相对的。
【活动准备】
1 活动室的屋顶吸着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绳子拴着的气球。
2、多种材料的绳子头若干。
3、字卡“长”、“短”、“粗”、“细”。
【活动过程】
1、“够气球”,引起幼儿对绳子的兴趣。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屋顶上漂亮的气球,鼓励幼儿跳起来将气球够下来。
讨论:为什么有的气球能够着,有的气球够不着?(拴气球的绳子有长有短)拴气球的绳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什么颜色的?(毛线绳、棉线绳。。。。。。)。
2、认识几种不同材料的绳子,了解它们的特性及用途。
(1)出示几种绳子的样品(毛线绳、尼龙绳、麻绳、草绳、纸绳。。。。。。),引导幼儿观察,帮助幼儿凭经验判断绳子的材料,并教幼儿认识几种不常见的绳子。
(2)幼儿每人取一根不同材料的`绳子,摸一摸,说出有什么感觉?(麻绳粗糙、塑料绳光滑、毛线绳毛绒绒的有弹性。。。。。。)
(3)绳子种类扩散:除以上这些绳子,你还知道哪些?(钢丝绳、橡皮绳、铁丝绳。。。。。。)
(4)讨论绳子的用途:启发幼儿回答,教师小结:(麻绳用于拉车、拔河,毛线绳用于织毛衣、翻绳,草绳用于捆菜,钢丝绳用于吊拉货物等)。通过讨论,使幼儿了解不同的绳子有不同的用途。
3、分类游戏。
幼儿分组将杂乱的绳头按材料进行分类。
4、比长短、比粗细。
教师出示“长”“短”两个大字卡,分别贴在左右两边的墙壁上。幼儿每人手中拿一根绳子,教师引导幼儿两两比较,拿长绳子的幼儿跑到左边去,拿短绳子的幼儿跑到右边去。
再启发幼儿与站在自己身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绳子长的跑到或停留在左边,绳子短的也要跑到或留在相应的一边。通过多次比较,使幼儿体会“长短”“粗细”是相对的。
【活动延伸】
让幼儿自由选择玩绳类游戏:翻绳、毛线拼图、编绳子、系鞋带、跳绳等。
【活动反思】
绳子是幼儿喜欢而熟悉的东西,绳子的多变性为幼儿发展认知能力提供了多种机会。活动中,通过让幼儿观察、触摸,亲身感知了不同材料的绳子的特性,并了解了各类绳子的不同用途。通过运用绳子的两两比较,使幼儿初步理解了长短、粗细是相对而言的。在游戏活动中,准备各种各样的绳类材料,使幼儿自由选择,发展多方面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幼儿对绳类活动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有一天,班里一个小朋友在家脚受了伤,后脚跟包扎着穿着拖鞋来园,小朋友都围着他关心的问这问那,突然有一个小朋友说:“杰尼你的这个脚趾比那个脚趾还长呀!”孩子们议论开了……新《纲要》明确地提出: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事物,了解和保护自身的器官,发现其中的奥妙,使他们感到科学就在身边或在身上。于是,针对幼儿的兴趣点,我设计了《有趣的脚丫》活动,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实践,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探索、发现可爱脚丫的特征及其功能。从而懂得保护身体、保护小脚丫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
一、在活动中感知自己小脚的特征及功能,产生初步的探索兴趣。
二、知道每个人的脚是不同的,脚会随着人体的长大而长大。并有机渗透保护小脚丫的教育。
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熟悉儿歌《脱袜子》;布置“脚丫树”枝干。
二、创设小脚感知环境:
钢玻砖、地毯、珠子网垫、海绵垫、细沙盘、鹅卵石盘、搓衣板;温水盆、冷水盆若干个。
材料准备:
大幅画纸若干张,深、浅绿颜料盆若干个;;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式”引入:
师:“有一首谜语很有趣,我们一起来猜猜这首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谜语:十个秃头小孩,分开站在两旁,同床同被同睡,合穿两件衣裳。
“请小朋友猜一猜我们人体的一器官”,那是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是“脚”。)
“小朋友猜对了,我们和小脚丫一起做游戏吧。”
二、感知小脚的特征:
1、朗读儿歌,脱下袜子,观察脚丫。
“小脚在哪儿呢?”(脚丫在这儿呢!)
“我们一起边念儿歌边脱袜子,把小脚丫请出来吧!”
儿歌:缩起小脖子,拉长小鼻子,弯弯小身子,住进小房子。
“小朋友脱掉袜子,露出脚丫来,和你的小脚丫玩一玩吧!一起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挠一挠、闻一闻、比一比、说一说,你们的小脚是什么样子的?看谁发现小脚的秘密最多?”
2、幼儿自由探索、比较,交流。
(1)提问:“你发现小脚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引导幼儿说说脚是由脚背、脚底、脚跟、脚趾、脚趾甲组成的。)
(2)“一只脚有几个脚趾头?”“一双脚呢?”(引导幼儿说出:一只脚有五个脚趾头,一双脚有十个脚趾头。)
(3)“脚趾头都一样长吗?
三、探索脚丫的感知觉和用途。
1、探索小脚的用处:
自由讨论:“小脚有什么本领?会做什么?”(会站、走、跑、跳、踢……)鼓励幼儿站起来,做走走、跑跑、跳跳、踢踢等动作,感受小脚的能干。
2、探索脚丫的感知觉:
① 引发探索:“我们可爱的小脚丫还有一个更大的本领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② 介绍小脚丫感知的材料带:“有地毯、钢玻砖、珠子网垫、海绵垫、细沙盘 鹅卵石盘、搓衣板、温水盆、冷水盆等。”
③ 小脚丫旅行:鼓励幼儿自由、有序地走过感知材料带探索,体验其光滑、粗糙;软、硬;痒、痛;冷、热等各种不同的感觉。
④ 集体交流:“刚才你的小脚丫去哪儿旅行了,有什么感觉?”鼓励幼儿说完整句。
3、教师小结:
“小脚本领真大,不仅能感受到有的物体是光滑的、粗糙的;软的、硬的;冷的.、热的;还会感觉到痒、痛、舒服、难受……而且还会做站、走、跑、跳、踢等动作,小脚它能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所以我们要好好地保护自己的小脚丫。”
四、小脚丫画画,制作“脚丫树”。
1、鼓励幼儿作画。
“小朋友的小脚丫这么可爱,又很能干,我们让小脚丫来画画,制作“有趣的脚丫树”好吗?”师边指着“脚丫树枝干”边鼓励幼儿作画。
2、师幼共画“脚丫”树叶。
教师提供深绿、浅绿颜料盆若干个,大幅画纸若干张,师幼一起把脚丫蘸上颜料印在纸上。
3、感知脚丫不同大小。
① 展示大幅画纸上的深浅、大小不一的脚印,请幼儿观赏,并寻找秘密:“你发现了这些脚印有什么不一样?”(每个人的脚各不相同,有大有小,脚板有宽有窄,脚趾头有长有短。)
②了解脚会随着人体的长大而长大。
A“画上老师的脚印和小朋友的脚印一样大吗?”
B“每个人的脚都是随着人体长大而长大的,因此小朋友要穿上合适的鞋袜,保护自己的小脚丫。
③“这几幅画都有老师和小朋友的脚印,美吗?等下一个活动我们可以把它们剪下来,然后粘贴在“脚丫树”上,好吗?”
五、有机渗透保护小脚的教育。
1、组织幼儿讨论:
小脚丫用处这么大,这么能干,那我们平时要怎样来保护我们的小脚呢?(启发幼儿说出:常洗脚、常剪脚趾甲、换袜子、穿鞋子、不在有危险的地方走、跑、跳、攀爬……)。
2、清洁脚丫,穿上鞋袜。
引导幼儿把有颜色的小脚用温水洗干净,边念儿歌边穿上袜子和鞋子。儿歌《穿袜子》:走出小房子,缩缩小身子,对准小鼻子,伸长小脖子。
活动延伸:
师幼共同布置“脚丫树”墙。在美术活动中组织幼儿把那几张大幅画纸上的深浅、大小不一的脚印剪下来,逐一粘贴在“脚丫树”上。
活动点评:
《有趣的脚丫》这一活动,属于人体和健康内容,如今人们已把探索人体的奥秘纳入科学教育内容之中。改变了以往只重视认识客观世界,忽视了人类自身探索的倾向。此位教师设计这一活动,能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运用多种感官,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直接的经验。
1、活动选材好。选择学习内容能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充分利用幼儿自身的脚丫作为探究对象,并整合于语言、艺术领域,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2、重视教学环境的创设。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与和谐的心理环境是实现师幼互动的良好前提。在活动中,教师能创设自由、平等、宽松的探究氛围,巧妙地安排幼儿运用各种感官的参与,看看、摸摸、数数、挠挠、闻闻、说说自身脚丫的特征;体验小脚丫会做站、走、跑、跳、踢等动作;感知脚丫在旅行时走过的感知带,体验其光滑、粗糙;软、硬;痒、痛;冷、热等各种不同的感觉和脚丫的功能,并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这不仅加强了师幼之间、与同伴之间、与材料之间的有效地互动,从中也让幼儿分享到探索、发现的喜悦。
3、教师能根据教育不断转换角色。活动中能够很好地起到合作者,引导者,启发者的角色,关注幼儿主体发展与情感的需要,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4、能结合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卫生及安全教育,增强了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品品、听听、玩玩了解花的用途。
2.创造性地设计花的礼物,使幼儿进一步萌发爱花、护花的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场地布置(花仙子的花园)
金银花露、玫瑰花茶、菊花茶、桂花糕、蜂蜜、花卉精油、熏香用品、干花袋、花朵装饰品、春姑娘图片、花朵头箍、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环境,感知花的美
1.带入场地:今天我们去花仙子的花园玩,好吗?
2.观察环境:你们觉得花仙子的花园怎么样?为什么漂亮?
看见花你感到怎么样?
二、观察、品尝、发现、感知花的用途
1.出示花的礼物:花仙子还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2.幼儿观察、品尝花的礼物
(1)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礼物吗?它是怎么用的?
(2)教师和幼儿一起说说、尝尝、戴戴、喝喝、用用花的`礼物。
3.逐个提问:这是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
4.小结花的用途
提问:花还可以做什么?
(1)做药(2)可以吃(3)泡茶喝(4)用花做好看的装饰品(5)清香空气(6)可以美容……
三、创造花的艺术品
1.观察花仙子的花朵头箍:花仙子的礼物你喜欢吗?我也用送点礼物给花仙子。我的头箍是用什么做的?
2.提出创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礼物送给别人?后面老师准备了纸笔,请你们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礼物画下来。等下说给大家听,你做了什么花的礼物,准备送给谁。
3.幼儿绘画:花的礼物
4.幼儿描述自己的创造。
四、情感激发
你觉得花的用处多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花?(环保教育)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吸引住孩子的眼球,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引导幼儿区分干泥和湿泥,了解他们的性能用途,感知他们的不同特性。
2、增强幼儿玩土的安全和卫生意识。
3、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玩过挖土:寻找过泥土里有什么。
2、玩土区;塑料小铲子、水、模具若干;套袖、鞋套人手一副。
3、活动背景:轻音乐。
4、手机电话一部,老师佩带的小型麦克风一部。
活动过程:
一、介绍活动任务,引出活动。
先穿戴好套袖鞋套后,带入场地--玩土区。
1、引入活动:通过接听蚯蚓先生的电话,交待今天的任务:找泥土的秘密。
2、讨论:"我们在找泥土秘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交待规则:看谁先找到泥土的秘密,听到电话铃响后,快点回来告诉泥土的好朋友--蚯蚓先生。
(评价: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次活动由找秘密引出,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进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活动一开始我以接听蚯蚓先生的电话内容,为幼儿布置任务,开始了今天的活动。因为幼儿在玩土时常常处于无休止的状态,所以我通过以蚯蚓先生为主线贯穿活动始终,来引导幼儿进行活动收放各环节的衔接。)
二、感知干泥土的特征。
1、自由探索。
"请小朋友们带上工具去玩一玩,看看你能发现泥土有什么秘密?"
(1)为什么用玩具小熊做出来的小熊一碰就没有了呢?
(2)两处的(翻过的泥土和没有翻的)泥土有什么不同?(软、硬)
(3)泥块为什么用手拿就没有了?(易碎、松)(评价: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细心地观察,根据幼儿的操作及时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幼儿从无目的地玩到有目的'的探索答案解决问题,由此,幼儿对泥土的"硬、软、松、易碎"的特性,在自己的亲身感知后也有了基本的理解。)
2、幼儿讲述。
师问:"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蚯蚓先生来电话了,我们一起来告诉蚯蚓先生。引导幼儿集中。)我发现干的泥土很松。
我发现泥土很软。
我发现那边有的泥土很硬。
我用铲子轻轻一敲,泥土就碎了。
三、感知湿泥的特性。
1、自由探索。
请小朋友们往干的泥土里加一点水,你会发现什么?水到哪里去了呢?我问:加了水的泥土怎么样了?为什么会粘在手上?你继续加水,再试试看,泥土又是怎样呢?
(评价:本环节主要引导感知湿泥的特征,由干泥到湿泥的变化,诱发幼儿去探索。在我一边和幼儿玩一边引导幼儿的过程中,完全抵消了幼儿的紧张和顾虑,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探索,寻找秘密,正如《纲要》中所说"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平等宽松的氛围",同时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身份及幼儿是活动的主人也相互融合、互相促进。)
2、幼儿讲述。
师: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蚯蚓先生来电话了,我们一起来告诉蚯蚓先生,加水后泥土的秘密吧。引导幼儿集中。)泥土会吸水。
泥土中加水后会变的软软的,很有黏的。
全粘在我的手上了。
加水后,我把塑料的螃蟹拿起来,螃蟹还是好好的,泥土没有松。
加水后,泥土会变形,想做成什么形状的都可以。
四、了解泥土的作用。
1、讨论:小朋友在生活中见过泥土有什么用吗?
2、请幼儿讲述。
可以泥土种植花、草。
可以用泥土种树。
泥土可以种庄稼。
泥土可以可烧成砖瓦盖房子。
泥土可以捏成泥人,还可以做玩具,我们家有的。
泥土还是小虫子的家。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清洗玩土时用的工具。
活动总评:
本活动在选材上,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兴趣,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改变了以往玩土时缺乏目的性的状态,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把时间、空间大量的留给幼儿,让幼儿通过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们在相互交流、操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构建积累经验,完成了活动目标。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泥土的奥秘,知道泥土里有很多养分,是许多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2、知道正确使用工具,注意安全。
3、体验探索的乐趣,并萌发对泥土的感情。
【活动准备】
一把小铲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
师:你们见过泥土吗?哪些地方有泥土?你们猜猜泥土里有什么?
二、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
1、师:这块泥土地中长了些什么?如果没有泥土。植物会怎样?你们知道泥土里有些什么吗?猜猜看。
2、和你们想的是否一样呢?
3、幼儿自由观察,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教师小结。
师:为什么泥土里会有这么多的东西呢?因为泥土怎么样?
(泥土里有许多养分,植物生长血药养分,所以泥土是植物生长离不开的.地方。许多小虫子就喜欢在泥土里生活,所以泥土还是许多小虫子的家)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发现泥土里有许多奇怪的小虫,那它们是怎样生活在泥土里呢?我们下次再来寻找、发现。
【活动延伸】
请家长带孩子到泥土地里找找看,土里有哪些小动物。挖土时需要什么工具?引导幼儿讨论,使用铲子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挖泥的时候,小心泥土中生长的植物,一边挖一边看。同时要注意身边的小朋友,自己的铲子不要碰到他们,注意安全)。
科学教案 篇8
教案目标:
1、掌握用果珍粉做果汁的方法。
2、能仔细的观察果珍粉在水中的变化,并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3、体验自制果汁饮料的快乐。
教案准备:
1、温开水、幼儿(幼儿食品)人手一把小勺、一份果珍粉。
2、布小熊一只,创设环境“小熊的家”
教案过程:
一、激发幼儿做果汁的兴趣。
1、出示小熊,以小熊请客的形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师:今天小熊邀请我们小(1)班的小朋友去他家做客,你们愿意吗?那我们开着小汽车出发吧!(听音乐幼儿开汽车去小熊家)
2、来到小熊家,与小熊问好。
3、师:今天小熊为我们准备了一份好吃的东西,我们来看看是什么?(出示一杯果汁饮料)是什么果汁饮料?小熊只准备了一杯饮料,但我们小朋友有那么多,怎么办呢?
(幼儿想办法)那我们一起来每人做一杯果汁饮料吧!怎么做呢?需要用到什么呢?
(杯子、勺子、果珍粉、温水)(评:以去小熊家作客的形式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更易于幼儿接受。在宽松的'活动氛围中,激发了幼儿制作果汁的愿望。)
二、幼儿做果汁。
1、引导幼儿观察材料,提出操作规则。
先看看你们面前的杯子里有什么?是什么颜色?喝一口尝尝有没有味道?(无色、无味)再看一看小碗里有什么?什么颜色什么样子?(黄色的果珍粉)师:有了这么多的东西,你会怎么做呢?(幼儿回答)提出操作要求,幼儿自已制作果汁。
师:现在请小朋友自己来做果汁,你是怎么做的?果珍粉放到水里后就怎样?
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2、操作小结: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果珍粉倒入水中后就融化了,杯中的水变成黄色的了)(评: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通过自己观察材料,讨论制作果汁饮料的方法,然后自己制作观察其变化,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三、品尝果汁,体验自制果汁的快乐。
1、请幼儿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
2、你们喝的是什么?谁做的?
(评:幼儿通过自己品尝亲手制作的果汁饮料,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以小熊的身份提醒幼儿果汁饮料里面有糖份,不能多喝。
4、开着小汽车“回家”。
延伸活动:
1、带领幼儿做其他的果汁饮料,体验自已制作果汁饮料带来的乐趣。
2、你还知道什么东西能融化在水里,一起动手试一试。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要求:
1. 积极参加细致观察、交流表达、验证修正的活动,主动建构自己对叶脉的科学认知。
2. 感受细致观察在科学认识中的重要性,对科学了解叶脉的生长特点和生长规律感兴趣,有乐意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行动。
活动准备:
橡皮泥平铺的垫板人手一份,叶片轮廓图上下两幅。
“叶脉的工作”课件。
各种树叶若干、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 印叶子,发现叶脉
1.请小朋友任取树叶观察树叶:说说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树叶。
2.把树叶小心地按在橡皮泥上,轻轻揭开树叶,看看在橡皮泥上留下了什么?
3.思考:为什么会留下印痕呢?
4.小结:原来树叶上有叶脉,叶脉突起在叶片上,所以能在橡皮泥上留下印痕。
(二) 初步感受叶脉的生长特征并做记录
1.树叶有叶脉,那叶脉在叶片上到底是怎样生长的呢?请小朋友来看一看,在树叶的轮廓图中来记录下来。
2.将画好的叶脉图送到展示板上,我们一起来比一比,看一看,你发现有些什么不一样?
(三) 细致观察感受叶脉的生长特点调整记录
1.仔细观察叶脉的`生长特点并交流观察结果。
观察要点:
(1)叶脉的粗细差异(2)相互间是怎样连接的?
(3)叶脉的生长规律?
2.小结:原来,叶脉是有主次的。从叶柄生长出来的叶脉叫主脉。从主脉上再生长出来的叶脉叫侧脉,主脉粗,侧脉细。侧脉的生长是有规律的。有的树叶还会从侧脉还会生长出更细更密的细脉,所有脉纹相互贯通,遍布整个叶片。
3.现在,通过细致的观察,对叶脉我们有了新的认识,你的叶脉图需要做调整呢,请你在叶片轮廓图中作新的叶脉记录。
(四)思考并感受叶脉的用途
1.看来,仔细观察真的很有用,让我们重新科学地认识了叶脉的生长特点。
2.观察:所有的叶片,它们的叶脉都是主脉、侧脉相连的吗?我们再来观察一下更多的叶片。
3.你们的观察结果是怎样的?
4.思考:叶脉有什么用?叶脉间为什么主脉、侧脉之间都是相连的呢?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5.演示叶脉课件:简单了解叶脉的工作原理和用途。
(传输营养、支撑叶片)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经典]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12-17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02-22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精选)科学教案07-27
科学教案《赛车》04-07
有关科学教案03-15
精品科学教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