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26 10:03:42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实用的科学教案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实用的科学教案8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各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

  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

  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教学准备:

  关于恐龙、恐龙化石的文字、图片、模型以及多媒体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 导入:

  出示各种恐龙模型或图片。

  同学们这是你们很感兴趣的吧,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到6500万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爬行动物——恐龙。(板书)

  二、 了解关于恐龙的知识:

  1.关于恐龙的知识同学们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说说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将汇报的内容分成几个主题,围绕主题展开。)

  4.我们的地球已有45 亿年的历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38 亿年的历史。这38 亿年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灭亡。我们都知道恐龙是早已灭绝的,那么这些模型、图片和影片又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

  三、了解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历史,以及恐龙骨架被还原的过程。

  1.谁能给我们讲讲你所知道的故事。

  2.学生简单介绍恐龙化石被发现及还原的过程。

  3.同学们从课外书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如果有条件最好能有相关的碟片

  4.从故事中我们知道恐龙化石给我们提供了帮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学家,你发现了一块恐龙头骨化石,你能够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5.引导学生从头骨大小或牙齿的尖利程度等展开合理想象,推断这只恐龙的体形和食性,让学生体验到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6.小结: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恐龙骨架的形成过程,包含着科学家们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据恐龙的外形猜想它内部的骨架结构。

  1.出示各种恐龙的图片或模型。

  同学们你认识这些恐龙吗?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恐龙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每一只恐龙最独特的地方。)

  2.作为一名小考古学家,你们应该能粗略地描绘出内部的骨架结构。

  分组活动,每个人试着画一画。

  3.出示各种骨架模型图片。

  根据你刚才描绘的骨架请你将这些恐龙和它们的骨架一一对应起来。

  学生分组活动。

  4.交流、汇报,说说这样对应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对恐龙有了更加细致、全面的了解,同学们对恐龙的兴趣更浓厚了,回去以后查找你所感兴趣的内容跟同学们交流,或者观看一部跟恐龙有关的影片。

  2.了解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想。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消失了的恐龙

  关于恐龙的知识:名称、种类、生活习性等

  恐龙化石的发现及骨架还原的过程

  外形对应骨架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能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过程。

  了解化石的作用。

  理解什么是活化石。

  知道一些人们对化石的困惑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和进化有关的问题。

  珍爱动植物,保护珍贵的动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化石的基本知识,通过指导学生自制印迹化石模型,使学生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再次重申证据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化石图片或实物(根据条件)、橡皮泥、贝壳、骨头或树叶、相关的文字资料、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 导入:

  1.谈话:我们从恐龙的化石中了解了恐龙,除了恐龙化石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其他化石。我们先来看一看。

  2.出示各种化石图片或实物。(在去年学这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带了化石标本,学生们很喜欢。课前老师可以先了解一下。)

  3.你认识这是哪些生物的化石?属于生物的哪个部分?

  学生简单介绍,老师介绍。

  4.小结:化石是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

  二、认识化石的形成及被发现的过程。

  1.出示化石形成图,讨论: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人们又是怎样发现的

  2.请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化石形成的过程。(恐龙身体的哪部分会被保存下来)

  3.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以及被发现的过程。

  4.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了解制作的步骤。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结: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会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适的地质条件和漫长年代的沉积变化,而且大多数化石都深埋在地下,可见化石是多么的珍贵。

  三、认识化石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人们多化石的困惑。

  1.思考:为什么把地层比作是一本书,把化石比作书中的特殊文字?

  (让学生领悟这个比喻所蕴涵的含义,这是认识化石作用的基本前提。)

  2.谈话:想要“读懂”这些文字,并不是那么容易。人们对各种化石以及生物进化感到困惑不解已达数百年之久。我们再来看看科学家们产生了哪些困惑。

  3.阅读课文,了解科学家的五个困惑。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选择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了解长颈鹿长颈形成原因的两种假设:

  1.谈话:对于长颈鹿长颈的原因科学家们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你能说说你的解释吗?

  2.学生发表意见。

  3.谈话:同学们从课外书上了解了一些,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解释的?

  4.阅读课文。

  找一找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讲述:这两种解释都是科学家提出来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曾经在历史上引起过争论。你赞成哪一种呢?说说理由。

  6.学生交流。

  五、延伸、拓展:

  课后继续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内容。

  板书设计: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化石是:------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被发现的?

  科学家的困惑:

  3、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知道科学探究要允许别人的质疑科学结论需要证据。

  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含义。

  知道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知道生物的形态是其适应所处生活环境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尊重证据。

  意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物产生影响,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并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事实。同时,让学生知道,这一理论正受到新证据的挑战,意识到科学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证据、认识证据、利用证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

  达尔文进化论资料、图片,尺蠖蛾、极地狐狸、沙漠狐狸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导入:

  1.出示达尔文照片。

  提问:同学们认识这是谁吗?

  这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达尔文。你知道他吗?

  2.请学生讲述达尔文的故事,同时准备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展示给学生看。

  3.交流:听了科学家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4.小结:达尔文是英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他用进化论学说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儿起源,人类是怎样诞生的,作出了精辟的解释。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努力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二、理解什么是人工选择、什么是自然选择。

  1.举例: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有一群绵羊,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如果白色的好卖,你会怎么做?这样做的结果如何?

  2.学生交流。

  3.引导学生思考:牧民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意识到:正是人的行为影响了羊群的生存和发展。

  4.假设:你的羊逃到了附近的森林里,它们唯一的天敌是狼。狼在夜间捕食,经常捕捉到那些显眼的绵羊,很快森林中的绵羊就是什么颜色的了?

  5.学生讨论、交流。

  6.比较两种羊群的变化,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理解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之间的本质区别。

  三、了解尺蠖蛾的翅色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发生的反复变化。

  1.出示尺蠖蛾的图片(两种翅色)

  2.请学生介绍尺蠖蛾翅色变化的故事。

  3.举例:蝗虫体色的变化、青蛙肤色的不同。

  4.小结:自然选择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活动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四、认识生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1.出示两种狐狸的图片。

  2.让学生来认一认。

  3.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耳朵的区别,结合各自生活的地域环境作出合理的解释。

  五、拓展、延伸:

  1.谈话:近100多年来,更多的科学家仍然在对生物现象进行研究,随着新证据不断发现,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也不断面临挑战。你们了解这些新发现吗?

  2.如果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如果不知道则由老师介绍。(出示相关资料)

  3.知道新发现对达尔文理论的挑战,感受还有许多科学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板书设计:

  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尺蠖蛾、蝗虫、青蛙---

  生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热爱水生动物,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2、发展幼儿的分类、概括能力。

  3、引导幼儿了解水生动物的多样性及其主要类别并能正确分类。

  活动准备:

  1、精神准备:带幼儿观看动画片《海底总动员》事先了解海洋的有关知识

  2、物质准备:

  (1)配合活动的课件《水生动物》。

  (2)鱼类等各类别的图片

  活动分析:

  海底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孩子对这个世界也充满好奇,设计此活动的重点为:引导幼儿了解水生动物的多样性,认识水生动物的主要类别。活动中教师结合前不久刚播出的电影《海底总动员》中多利的形象引领幼儿去了解,利用课件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力求扩大幼儿的视野。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向幼儿介绍一位朋友。

  2、出示多利,借用多利带幼儿去认识它水中的朋友。

  二、展开:

  1、让幼儿自己去认识各种水中动物,然后请幼儿说一说。

  2、通过课件向

  幼儿介绍鱼类动物的特征。

  提要求:

  (1) 两个人一组交换桥的模型进行实验。

  (2) 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你发现什么?怎样知道的?

  交流讨论:结果怎样?为什么拱式桥承受的木片更多呢?

  3、利用课件演示两种桥关于承重力的科学道理。

  小结:在相同条件下,由于构造不同,拱式桥比梁式桥的承重力大。

  4、欣赏各种桥的图片。

  小结: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和需要,聪明的人们建造了美观、坚固、实用性强的桥。现在,各种桥的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

  引导提问:你想有一座什么神奇的桥?

  总结:把小朋友想出来的金点子寄给造桥的工程师叔叔,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家说的新式桥会诞生的。

  三、延伸活动:带幼儿参观。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水生动物》

  今天上午组织幼儿进行了评优课科学活动:《水生动物》。重点通过课件及动手操作了解水生动物的多样性,认识其主要类别。活动中以讲解法、操作法为主。难点通过演示课件的方法让幼儿在了解了其主要类别的基础上能正确进行分类。从整体情况看,有90%的幼儿能集中精力,较有兴趣地完成本次活动,现将反思如下:

  突出的成绩:

  (一)制作的课件能很好地引起幼儿的注意。

  本次的活动中在介绍各类水生动物的特点时教师采用了课件的形式进行介绍,漂亮的

  课件一下就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力,孩子都在聚精会神地观看,这样也就更能让幼儿较快的了解活动的内容。

  (二)将各类动物的特点编成了简单易记的儿歌。

  简单易记、朗朗上口的儿歌很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在向幼儿介绍各类水生动物的特点时也采用了这一形式,将鱼类、水生哺乳动物、水生爬行动物、水生甲壳动物及水生软体动物各自的特点编成了便于幼儿记忆、朗诵的儿歌让幼儿了解,一方面带幼儿了解了其特点另一方面通过幼儿朗诵诗歌也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好听的诗歌加上漂亮的课件很大的调动了幼儿对这次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存在的不足:

  (一)分析教材不透彻。

  本次活动之前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为让幼儿能更好地了解各类动物的

  特点,教师特意为本次活动创编了易与记忆的儿歌,效果虽然不错但由于安排的内容较多导致孩子掌握起来有些困难,使效果大打折扣,这还是与教师分析教材不够有关系。

  (二)活动内容安排的太多。

  本次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和安排的内容过多有关系,在本次的活动中

  教师安排了鱼类、水生哺乳动物、水生甲壳动物等5种动物的特点,目的是带幼儿在了解了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分类,但安排的过多所以幼儿了解起来就有些困难,也就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了。

  这次评优活动是对平时的教学工作积累的一个集中展示,在这次活动中通过听各位老师的课使我学到了许多优点,也得到许多启示,今后,我将纳入自己的教学经验中,更好的为孩子服务。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通过一段时间关于“鱼”的知识的学习,孩子的兴趣有增无减。他们已经了解了鱼的外形基本结构,初步了解了鱼鳍、鱼鳞、尾巴等构造的功能。可是他们的`求知欲还在扩张,他们又对鱼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兴趣,他们都想知道“鱼肚子里有什么呢?”“鱼宝宝是怎样的啊?”

  一、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鱼的构造,知道其基本的功能;

  2、能和家长一起动手剖鱼,并能对其感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幼儿自带黄鱼或鲳鱼一条。

  2、剖鱼用剪刀人手一把,清水一桶,盐一袋,电饭煲一只。

  3、一次性手套人手一副。

  4、PPT

  三、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你认识这条鱼吗?它叫什么名字呢?

  今天丁老师要带你们去了解这条鱼身上的秘密?

  二、教师出示图片

  1、你看,这是鱼身上的什么呀?鱼鳞像什么呀?

  2、逐一播放PPT

  3、那鱼里面有什么秘密?我们怎么进去呢?这是什么呀?它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呢?它有什么用呢?咦!这又是什么呀?鱼鳔像什么?有什么用呢?最后一件宝贝是什么呀,知道吗?它里面一粒一粒的是什么呢?

  三、教师示范剖鱼

  1、介绍工具(砧板、剪刀、一次性手套)

  2、先把鱼躺在砧板上睡好,再把鱼鳞刮干净,要从下往上刮,(左手按住鱼头,右手拿剪刀,从尾巴往头方向刮鱼鳞),从鱼的肚子里剖开来,然后把鱼的内脏、鱼仔都取出来,最后把鱼洗干净。

  四、小组活动:幼儿操作剖鱼,教师指导。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使幼儿感知听诊器能把声音放大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意识;激发幼儿对声音的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卡纸、书、25~35厘米长的橡皮管或塑料管、漏斗、手表、手机等。

  活动过程

  说一说周围有哪些声音?人的身体内部有什么声音? 听一听,把耳朵贴在同伴的`胸口上,有什么声音?与平常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区别?身体里还有哪些声音也是很微小的? 试一试。幼儿将卡纸卷成纸筒,将纸筒一端贴在同伴的胸口,将自己的耳朵贴在纸筒的另一端,听一下心跳的声音,与耳朵贴在心口听到的心跳进行比较。 做一个小小“听诊器”。把橡皮管一端套在漏斗上,若有空隙用彩泥固定。

  游戏:“听诊器”好用吗?

  (1)把橡皮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用漏斗听同伴的心跳声,再用耳朵直接听,比一比用哪种方法更方便、听得更清楚。

  (2)请同伴原地做运动,再用自制“听诊器”听他的心跳声,比较一下你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3)利用“听诊器”听同伴呼吸、肠蠕动等内脏发出的声音。 应用“听诊器”去听周围的环境及身体内部发出的细小的声音,如手表、手机、喝水、咽唾液、呼吸等声音。

  注意事项

  1.应选择适合幼儿操作的小漏斗。橡皮管的长短应选择在25~35厘米之间。

  2.橡皮管和漏斗衔接不密封,可以用橡皮泥或胶带密封。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

  2.幼儿能够把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

  1.课件:迎春花的变化。

  2.课件: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3.课件: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4.纸、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小朋友,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叫我宝宝,后来,我慢慢长大了,变成一个大姑娘,你们说我还会变吗?会变成什么样?

  2.请小朋友寻找自身的变化。

  二、找教室里的变化幼儿去教室四周围找,找到后逐一讲述。

  三、寻找教室外的变化幼儿结伴商量后再讲述。

  四、课件。

  迎春花的变化通过课件演示,幼儿观察迎春花的变化。

  五、课件。

  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六、课件。

  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七、画渐变图幼儿画好以后互相交流。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认识5个二类字和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前准备:课件、搜集滕王阁和少年王勃的资料。课前预习。课时: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朱德元帅和李广将军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少年时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读题。

  2.你对滕王阁了解多少?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让学生说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介绍)4.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感知。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检查预习。课件出示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词。

  纠正字音。(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音、听情。进行评价。3.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课件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

  5.(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指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名说。(学生肯定知道王勃是一个有才华的人,用一个词来概括“才华横溢”板书:才华横溢)

  学生也可能会说王勃聪明,也可能其他,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课堂教学。2、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王勃是如何的才华出众?(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讨论:少年王勃被邀请参加宴会,说明了他当时非常有,也具有一定的才气。)指导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挂图)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

  (2)、当都督请人写文章,众人表现怎样?

  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呢?

  A、指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多媒体画图。

  B、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C(出示)1.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2.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A.自己读读句子,意思相同吗?

  B.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体会到什么?

  C.有感情地读第2句。

  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这美景写了出来。

  (4)自读第4自然段。

  齐读诗句。

  理解诗意。(联系第3自然段的内容)。

  诗写得如此棒,如此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诗句。

  他为什么能写这么好的诗句?他边走边想,想些什么?

  (指名说)师:是啊,他写时才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做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写的诗好?请人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

  我们也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3.教学第5自然段,齐读第5自然段。

  三、小结。

  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是啊,王勃确实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你从那里看出王勃的才华来?再读课文,边读边画,画出具体的词句来。讨论交流:指名说。3、

  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3、在王勃才华横溢的背后,你觉得还有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了解他平时会很好学,并且善于表现自己,学生说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决不强加教师的想法)

  二、指导背诵三~四自然段。

  1.(放多媒体)读读书,看看景色,把3~4自然段背下来。

  2.自背,同座位互背。

  3.指名背,齐背。三、教学生字。

  1、先自学生字,然后同桌互相记忆,看你记住了几个。2、你认为那几个字容易出错,指出来。讨论交流3.易错字的字形。

  “诵”:右边是“甬”,不能写成“角”。

  “读、篇”。

  “突”:下面是“犬”,不能忘记写一点。

  4.指导书写。

  “昌、景”:都含有“日”,写得要扁一些,宽一些,不能写成“日”,其他的.生字学生自己说出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5.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作业:搜集象王勃一样的才敏捷、下笔成文的人。《少年王勃》让学生学什么?读完课文以后,我就在想,这一课让学生学什么呢?如果只是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气,可能不会在学生的心里留下多少印象。如果再拓展一下,可能会给学生一些记住的东西。如:少年王勃的背后,他为什么会文思敏捷,再聪明的人也要读大量的读书,也要刻苦的学习,善于积累词语和观察周围的事物。因为这篇文章在时间的衔接上不是很紧密,值得学习的就是3、4自然。所以可适当拓展一下。再就是王勃的善于表现。即使他有才,但不敢表现,因为当时参加宴会的都是有才之人,所以如再拓展一些,教师可适当把握。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思路:

  我们都知道,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就是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而手套对于宝宝来说,也已经不在陌生,但是他们对手套的认知可以说是比较浅显的。因此基于以上两点,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手套对对碰,尝试联系生活,让宝宝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去关注手套。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手套的基本特征,知道手套是各种各样的。

  2学习戴手套的基本方法

  3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了解手套的基本特征,并根据特征学会配对

  难点:学会戴手套

  对于难点的解决我会在平时的生活中加以锻炼,在本次活动中要求所有幼儿都能学会戴手套比较困难。

  二、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各样的手套,供幼儿配对使用。

  2人手准备一副五指手套,供幼儿练习使用。

  3生活中特别的'手套。

  四、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互动教师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方法有:

  1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教师演示戴手套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了解戴手套的正确方法。

  2操作法: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手套做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次活动中让先幼儿自己尝试戴手套,然后通过教师的师范再尝试戴手套。

  3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法、鼓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

  五、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性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究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表达法: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性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在活动中,我们各种颜色的手套,让幼儿看一看手套的外形特征,然后用语言说一说表达出来。

  2 尝试法:《纲要》指出教师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通过自己尝试给手套配对,戴手套,做手指游戏。在游戏氛围中提高了幼儿动手能力创作力。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音乐:合拢分开

  (二)、幼儿练习匹配手套,了解手套的基本特征。(在探索中自己发现、)

  1、匹配练习。

  师:最近天气冷了,我们可以活动活动小手。陈老师想送小朋友一件小礼物。猜猜是什么?(分发每人一只手套)

  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呀?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应该发几只?为什么?

  师:手套宝宝呀应该是两兄弟,他们呀长的一样大小,颜色。 请你们帮助小手套找一找,把它的好兄弟请到小手套旁边。

  2、师幼交流。

  师:小手套都找到好朋友了吗?为什么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幼儿描述、并共同纠正配对错误的手套)

  说说自己的手套上有什么?摸起来什么感觉

  3、教师:原来一副手套有两只,它们的大小、颜色、花纹都一样。

  (三)、幼儿学习戴五指手套。(儿歌教授法)

  1、幼儿自己尝试戴手套。

  师:你们会戴手套吗?那就拿出小手套戴一戴吧!(幼儿尝试、教师观察)

  2、谈感受。

  师:戴手套时遇到困难了吗?你的手套戴得舒服吗?为什么戴不好?

  3、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让你的小手套先休息一下,我们来看看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戴的?

  4、教师示范,边念儿歌边戴手套。

  介绍手套有五指,我们的小手也有五指,找到大拇指对准,一个一个戴进去

  师:刚才老师是怎么戴的?那就跟着我一起说儿歌。(教师示范另一只手,幼儿大声念儿歌)

  5、师幼共同练习戴手套。

  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那我们一起来边念儿歌边戴手套吧!

  6、:戴上手套感觉怎么样?为什么要戴手套?(简单了解手套的作用保暖、美观)

  (四)、了解生活中特别的手套。(提升幼儿对手套的认知,交流中结束活动)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特别的手套,让我们一一看吧!

  出示各种手套,让幼儿自由讨论

  (五)结束

  原来有这么多有趣的手套,让我们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其他班的小朋友吧!

  儿歌:

  张开五个手指头,来和手套对一对

  爸爸伸进大洞洞,妈妈伸进二洞洞,

  哥哥伸进三洞洞,姐姐伸进四洞洞,

  宝宝伸进小洞洞,换只小手再继续,

  张开五个手指头,来和手套对一对

  爸爸伸进大洞洞,妈妈伸进二洞洞,

  哥哥伸进三洞洞,姐姐伸进四洞洞,

  宝宝伸进小洞洞,我的手套戴好了。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薄壳原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安全帽、拱桥、拱形屋顶等,但这样的知识内容在小学、初中的教材中才会出现,如何让幼儿园的孩子通俗易懂的了解拱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我们用幼儿身边常见的鸡蛋壳、铅笔、纸、积木等,通过幼儿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来感知体会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也许不是所有的幼儿实验都能成功,但如果他们在活动中能仔细观察,喜欢探索,这也是我们活动的一个收获。

  活动目标:

  1、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乐于探索。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个人操作材料:1/2鸡蛋壳4-5个,削好的`铅笔

  2、分组操作材料:针筒、卡纸条、书、积木、装水的盆、托盘若干,红色笔一支

  3、有关拱形的多媒体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引起幼儿兴趣

  二、幼儿探索力作用于鸡蛋壳的凹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1、提问: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你们愿意来做个实验吗?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分别戳蛋壳的凹面、凸面。

  3、教师、幼儿共同小结: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因此蛋壳是鸡妹妹先啄破的。

  三、往鸡蛋壳内、壳外做注水实验,明白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

  1、出示针管,演示如何吸水、注水。

  2、幼儿做实验。

  3、幼儿交流实验的结果。

  4、教师讲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针管里的水就象是铅笔戳在蛋壳上的力,当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流掉了,就像是铅笔上的力大部分沿蛋壳表面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拱形桥面也能承受较大的力;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水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探索力作用于平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幼儿用卡纸和积木分组合作搭桥,要求是用两块积木做桥墩固定,卡纸做桥面,桥面至少要承受一块积木的重量不会塌掉。(活动中如果幼儿不能想到拱桥,可提醒幼儿想想还有什么形状的桥。)

  五、分享交流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1、出示拱形积木,提问:这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物品?

  2、教师用多媒体图片做介绍,使幼儿明白物品设计成拱形的原因。

  结束:小朋友们可以再去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拱形的,也可以自己设计拱形的物品,并把它们画下来,让其他人了解这些知识。

  活动反思:

  《找拱形》一课从教学预设到教学过程,突出了活动的趣味性、科学的创新性以及学生亲身经历猜想、验证及主动创造的过程,本课教学过程中有三点达成了预设目标:一是较好地组织每个学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对科学探究活动、对拱形结构的进一步认识有了提高;二是科学概念的形成突出了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点,紧密联系了学生学情,并在此基础上对拱形的具象化认识有了更多的感触,通过过程中的小组分工、汇报交流让学生充分感知拱形结构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奇妙运用;三是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对拱形物体的研究有了切身的印象,在探究、对话中发现了拱形结构在自然界中以及在人类的创造发明中的生动体现,而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学习中也学会了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良好品德。

  本节课不仅是让学生知道圆顶形是拱形的组合,还要了解圆顶形、球形的受力特点,它为什么能承受很大的力,和拱形比,它又有什么特点。确实,如果本节课和“力”脱离了就毫无深度可言了。因为有了这些活动的设计,所以学生能很好的感受圆顶形受力的特点。

  在本课中存在不足之处:

  1、学生回答问题、讨论交流不是很积极,平时要多注重培养。

  2、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要适当延长,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

  3、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少,这样在课的后半段,以至于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4、上课的语速有点快,以后要多注意。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活动的设计中我还需要考虑的更全面。

  小百科:拱形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拱形可以是圆或圆柱体的一部分,有时球形的一部分也算,也可以是抛物线、椭圆的一部分。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科学教案02-22

科学教案12-17

科学教案12-16

[经典]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科学教案《赛车》04-07

关于科学教案01-07

昆虫科学教案01-09

手的科学教案01-03